中国画入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画
(自编校本教材)
店子初中中国画拓展课二○一四年九月
目录前言
第一章:中国画艺术
1、中国画发展历史
2、中国画分类
3、中国画欣赏
第二章:中国画初步
1、中国画工具材料
2、中国画基本笔法
3、中国画的墨
4、中国画五彩六色
5、中国画用墨技法
第三章:中国画学习初段
1、用笔用墨学习
2、临摹白菜辣椒
3、画南瓜
第四章:中国画学习中段
1、用笔用墨学习
2、中国画葡萄
3、中国画菊花
第五章:中国画学习中段
1、用笔用墨学习
2、中国画梅花
3、中国画山水的分部分临摹与画法
第六章:中国画作品
前言
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的象征,已然发展了数千年,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它的发生发展与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同步,是中华民族审美经验的集中体现,它曾以其自成体系的美学特色光照。
辉映千古,同时又存在着停滞和僵化的潜在危机,在中西文化激烈的碰撞之中,它又面临着西方文化意识的强烈挑战。
因此,中国画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既继承传统,又变革传统,既与西画对抗,又融会消化西画的历史,通过这种继承与变革、演变与发展,比较与鉴别,消化与吸收的历史过程,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民族艺术精神的无比可贵,进一步明确了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坚定信念。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它以其独特的富有深刻文学哲理的绘画理论,特殊的工具材料、系统精湛的技能技巧、综合的品评等级,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同时,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在几年的国画课余教学中,我有了一些自身的体会,愿把这些体会以书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让孩子们大胆地闯进这水墨淋漓的黑白天地,在轻松愉快的情趣中学好国画,
第一章:中国画艺术
一、中国画发展历史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
春秋战国最为著名的有《御龙图》帛画。
它是在丝织品上绘画。
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
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
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
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
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领域空前繁荣,涌现出很多热爱生活、崇尚艺术的伟大画家,历代画家们创作出了名垂千古的传世名画。
明代绘画流派纷呈,各领风骚。
明初君主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为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和生产力的恢复发展提供了保证,至明嘉靖、万历年间,经济文化趋于繁荣昌盛,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封建社会的高峰。
传统的科学技术成果逐步得以总结,并蕴含着走向近代的因素;思想文化领域灿烂繁盛,并产生新的变化。
明代画坛沿着元代已呈现的变化继续演变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绘成洪流,并形成诸多流派;山水、花鸟题材流行,人物画衰微;水墨技法不断创新,进一步丰富了笔墨表现能力;创作宗旨更强调抒写主观情趣,追求笔情墨韵。
明代绘画前期,有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宫廷“院体”绘画;由戴进、吴伟创立的“浙派”绘画。
代表画家有:刘俊、倪端、商喜、谢环、李在、边景昭、吕纪、林良、戴进、吴伟、张路。
明代绘画中期,苏州崛起“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形成声势煊赫的“吴门画派”,弘扬文人画传统,唐寅、仇英兼取“院体”、文人画之长,形成新的面貌。
代表画家有:周臣、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文嘉。
明代绘画后期,山水画成为主流,文人写意花鸟画也迅猛发展,画坛尊吴门画派为首。
代表画家有:张宏、徐渭、陈淳、篮瑛、项圣谟、吴彬、丁云鹏、陈洪绶、崔子忠、曾鲸。
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19世纪以后,在政治、经济,特别是商业、文化发达的上海、北京、广州等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即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画家群,如任颐、虚谷、吴昌硕、黄宾虹、刘海粟、朱屺瞻、傅抱石、钱松喦、陆俨少等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徐悲鸿、齐白石、陈师曾、金城、陈半丁、王雪涛、李苦禅、蒋兆和等;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何香凝、赵少昂、关山月、黄君璧等人。
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更迭,上述地区的画家亦有流动,如抗日战争时许多画家来到西南地区,1949年后又有许多画家如张大千、黄君璧、赵少昂等人移居国外和港台地区。
今全国大多数省市成立了画院,在3个中心之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中心,画家队伍空前扩大。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方美术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争的深入,改革中国画成为新的时代潮流。
以留学日本、欧美的高剑父、高奇峰、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为代表,倡导将西方美术的写实及近代西方美术的创作观念与传统的中国画像融合,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中国画的新路子,使传统的中国画焕发了新的生机。
其中高剑父、高奇峰等岭南画派画家,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将日本画法与传统的撞水、撞粉法和没骨法相糅合,创造出了一种雄劲奔放、具有时代感的新风格。
徐悲鸿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融入传统的笔墨之中,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性。
林风眠则调和中西,并汲取民间美术的质朴与刚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颖的独特风格。
另外,陈之佛将中外装饰艺术中的色彩融入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吴冠中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观念等表现中国画传统的诗情与境界等等,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二、中国画的分类
(一)以画的形式或颜色分类
从画的形式或颜色上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等。
1、水墨画
水墨画,指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的画体。
相传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明,清以来继续有所发展。
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取得“水晕墨章”、“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
在中国画史上占重要地位。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
”所谓“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青,或指浓、淡、干、湿、黑。
实际上都是指墨色的变化丰富而言。
2、青绿
青绿,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作为主色的画。
若为山水画还有大青绿和小青绿之分。
前者多钩廓,皴笔少,着色浓重;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施青绿。
3、金碧
金碧,指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
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叫做“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
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官室、楼阁等建筑物。
4、浅绛
浅绛,是在水墨勾勒被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元画家黄公望、王蒙等好作此种山水画,形成了一种风格。
赭石又称“土朱”,有火成的和水成的。
入画的赭石,出在赤铁矿中。
原石伴随着赤铁矿产出,用手捻摸,感觉滑腻的是好原料。
原产山西雁门一带,古属代郡,所以又叫“代赭”。
凡是有赤铁矿的地方,均产赭石。
从画的技巧上可分为粗笔(泼墨)、细(工)笔、写生、写意、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等。
泼墨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相传唐人王洽每于酒酣作泼墨画。
后世泛指笔势豪放、墨如泼出的画法为“泼墨”。
1、工笔
工笔是中国画中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的画法,与“写意”对称。
写意是中国画中属于放纵一类的画法。
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
2、皴法
效法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以表现出石和树皮的纹理。
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荷叶皴、折带皴、括铁皴、大小劈皴等;表现树身表皮的,则有鳞皴、绳皴、横皴等,都是以其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
这些皴法乃是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质地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
随着中国画的不断革新演进,此类表现技法还会
继续发展。
3、白描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
源于古代的“白画”。
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也有略施淡墨渲染。
多用于人物和花卉画。
4、没骨
没骨也是中国画技法名。
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彩色绘画物象。
五代后蜀黄筌画花钩勒较细,着色后几乎不见笔迹,因有“没骨花枝”之称。
北宋徐崇嗣效学黄筌,所作花卉只用彩色画成,名“没骨图”,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
另有用青、绿、朱赭等色,染出丘壑树石的山水画,称“没骨山水”,也叫“没骨图”,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杨升擅此画法。
5、指头画
指头画简称“指画”。
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画法。
用指头、指甲和手掌蘸水墨或颜色在纸绢上作画。
清高其佩擅此画法,其侄孙高秉还著有《指头画说》。
高其佩说:“吾画以吾手,甲骨掌背俱;手落尚无物,物成手却无”(转引自胡海超编《中国绘画趣谈》第195页)。
说明他作画运用了手的各个部分,指甲、指头、手掌、手背。
分析起来,画小的人物花鸟以及细线等,可能用指甲,可正用,也可侧用,如使用钢笔一般画大幅如荷叶、山石,可用泼墨法,手背手掌正反可以抚摸成画;画柳条流水可以小指、无名指甲肉并用点苔可用一指或数指蘸墨直下。
总要立意在先,胸有成竹,然后心手相应得其自然,浑然天成,不现手画的痕迹,方称上乘,所以说“物成手却无”。
自此以后,作指画的人虽不少,不过是偶然性的指墨游戏。
只有现代已故名画家潘天寿,指画成就最高。
从画的时代上可分为:古画、新画、近代画、现代画等。
三、中国画欣赏
水墨画
青绿山水
金碧山水
浅绛山水
工笔画
白描
皴法
中国画没骨画
中国画指头画
第二章:中国画初步
一、中国画工具:中国画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要准备必要的学具,宣纸、毛笔、墨汁、国画色、镇尺、画毡、笔洗、中国画颜料等。
从事中国画只有经过千捶百炼,才能达到笔法熟练的程度;还要善于发挥毛笔、宣纸和墨的特性.绘画前,画家根据自己深思熟虑的立意和章局,往往一气呵成,不能涂改。
宣纸最宜于作中国画,由于它具有吸墨的特性,老练的画家任意使用手中的毛笔,在宣纸上挥写自如,有浓有淡,有虚有实,在画面上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意趣无穷。
二、中国画基本笔法、墨法。
如毛笔的中锋、侧锋、偏锋、逆锋、托笔及其表现效果。
中国画的用笔实即用线。
线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
线在形体的塑造中绝不是一种对轮廓线的描摹,而是在对物象形体把握界定的同时,还能表现出物体的质感、量感和动感。
比如在山水画中,斧劈皴给人坚挺硬朗的感觉;披麻皴则给人松软的感觉等等。
可见,中国画中的线在塑造形体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达到状物的目的,而且是以艺术化的手段揭示各种物象的性状情态。
线的运用,体现了中国画家对客观形象的概括、提炼和理解能力,体现了他们驾驭物象的巨大创造力。
在中国画中,线及其塑造的形体
中国画的笔与意。
张彦远的“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把立意看作是用笔之“本”,“本”即统帅。
“意”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文化内涵,它是画家主观世界的复杂反映,即各种感情、理想修养、气质等等。
“意”是主观的,但又不是纯主观的臆造。
中国画家就是通过线的运用来实现这种“抒情写意”的。
所以清代布颜图认为“意之为用大矣哉……故善画必意在笔先,宁使意到而笔不到,不可笔到而意不到。
……故学之者必先意而后笔,意为笔之体,笔为意之用”。
作为人的主观世界活动的“意”,其本身是不能直接“用笔”的,中国画以意使笔的要领,就在于以气使笔,以意领气,即所谓“意到气到”,“气到力到”。
“意在笔先”就是说画家在命笔落纸之前即已形成立意构思,一旦笔行纸上,意在笔中,实际上已变为一种潜意识的活动,这时起作用的是由意而产生的气,在气的驱使下,画家可能“心意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王僧虔)也会达至“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不知然而然”(张彦远)的境界。
中国画家往往就是在这种情态下来把握自己瞬息万变的情绪流程,抓住来去倏忽的创作灵感,保持创作冲动的新鲜性和连续性,不失画机,一气呵成。
中国画笔与力,清代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中亦说:“筋骨皮肉者,气之谓也。
物有死活,笔也有死活。
物有气谓之活物,无气谓之死物;笔有气谓之活笔,无气谓之死笔。
峰峦葱翠,林麓蓊郁,气使然也三、笔与力气。
运用笔要求画者全身精力贯至笔端,下笔自然能产生力度,这就是“笔力”。
由于构成画家的“意”的气质、涵养、情感、思绪不同,贯于笔端之气也会不同。
以气使笔的“气”不同,也就造成了用笔“笔力”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变性。
如吴昌硕运笔质朴而苍浑,赵之谦用笔如“绵里裹针”,郑板桥的线则秀挺刚直,更有名垂青史的“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中国画家在意存笔先、以气使笔中,创造出了形态有别各具韵致的种种笔法。
笔法的变化是以笔力的变化来体现的,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多姿多彩又给中国画家提供了“笔力”的创造源泉。
如王羲之从鹅颈的回转感悟到了笔力的弹性变化,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出狂草之笔法,而苏轼、黄庭坚又分别从逆水行舟与船夫荡桨中悟出了笔力的奥秘。
中国画家在运气使笔时,笔随气行,笔笔生发,笔笔得意。
画家的天机才华,全在有意无意间自然流溢。
清代王原祁说:“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绝无求工求意之意,而工处奇处蜚然与笔墨之外。
”中国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常说要排出杂念,保持松静自然的心身状态,就是要使气运笔端,笔笔畅通,笔笔见力。
正如清代王昱所说:“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
昔人谓山水家多寿,盖烟云供养眼前无非生机,古来各家享大耋者居多,良有以也。
”
可见,没有用笔就不成其为中国画,没有用笔就没有中国画家个人风格的形成
三.用墨:焦、浓、重、淡、清、干、湿等。
1.淡墨:水多墨少,濃墨加水調之。
(淡墨描远山景)
2.濃墨:墨多水少,研至八分。
3.焦墨:黑墨乾而近燥者。
将墨汁置于砚中,用墨锭反复研之,浓稠后即得焦墨,用于点苔、点睛,调整画面轻重的作用。
(焦墨写生)
4〃宿墨:隔夜之墨。
即所研之墨在砚内存放数日即可得宿墨,作画易枯润、苍茫。
(宿墨山水)
5〃潑墨:全用濕墨潑紙畫成,單層墨色變化,蒼茫淋漓,而無筆痕。
(泼墨山水)
6.破墨:在畫末乾之際,以濃墨或淡墨補筆;不同墨色互相滲化,形成五彩墨色之韻味。
破墨之法,淡以浓破,湿以干破。
皴染之法,虽有不同,因时制宜可耳。
”又说:“齐白石作花卉草虫,深得破墨之法,其多以浓墨破淡墨,少见以淡墨破浓墨。
”潘天寿认为用墨:“在干后重复者,谓之积,在湿时重复者,谓之破。
”作画用破墨法,目的在于使墨色浓淡相互渗透掩映,达到滋润鲜活的效果。
7.積墨:由淡墨開始,層層積疊,但明暗不同層次的墨色,不互相渲染或混雜,而是層次分明。
范寬《雪景寒林圖》(積墨法)
8.飛墨:在輪廓內部皴後,用濃淡墨烘染絹背。
9.搭墨:毛筆調淡墨後,以筆尖復沾濃墨,下筆即有濃淡效
10 . 退墨:又称陈墨,旧墨即年代久远之墨。
11 . 埃墨:即锅底灰:用于工笔画渲染,比松烟要好,画蝴蝶和鸟的羽毛,用此墨干擦酷似原物的质感效果。
四〃五色六彩:
1.五色:乾、黑、濃、淡、濕。
2.六彩:黑、白、乾、濕、濃、淡。
3.濃、淡、乾、濕、枯、澀。
墨分五色是指用笔方面的墨色变化,五色即:浓、淡、干、湿、燥。
在中国画里,“墨”并不是只被看成一种黑色。
在一幅水墨画里,即使只用单一的墨色,也可使画面产生色彩的变化,完美地表现物象。
“墨分五色”,那墨色有“干、湿、浓、淡、焦”五种,如果加上“白”,就是“六彩”。
其中“干”与“湿”是水分多少的比较;“浓”与“淡”是色度深浅的比较;“焦”,在色度上深于“浓”;“白”,指纸上的空白,二者形成对比。
墨是黑的。
可有人说:墨分五色。
尤其好墨,落纸浓而不滞,淡而不灰,层次分明。
甚至有人讲: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
这自然指的是画家,在他们眼里,墨不仅斑斓五彩,而且绚丽有情。
这当然说的是松烟墨或油烟墨。
各种墨色的特点及用途如下:
“干” 墨中水分少,常用于山石的皴擦,可产生苍劲、虚灵的意趣。
“湿” 墨中加水多,与水调匀运用,多用于渲染,或雨景中的点叶、点苔、使画面具有湿润之感,或用于泼墨法,表现水墨淋漓的韵味。
“淡” 墨色淡而不暗,不论干淡或湿淡,都要淡而有神,多用于画远的物象或物体的明亮面。
“浓” 为浓黑色,多用以画近的物象或物体的阴暗面。
“焦” 比浓墨更黑,用于笔蘸上极黑之墨是为焦墨,常用来突出画面最浓黑处,或勾点或皴。
国画历来以墨为主,色为辅,所以中国画之墨就是色,古人有“墨分五色”之说,还有“五墨”和“六墨”之分,“五色”指一笔画出要有从浓至淡的多种变化。
所谓“五墨”和“六墨”则是说整体的墨色变化,五墨法将墨色分为焦、浓、重、淡、清。
这是指墨色由深、厚、干的焦墨向淡、薄、湿的几近清水的过渡,形成不同层次的墨色的变化,一般由浓到淡是画面的主调。
焦墨较为少用,仅用在提神醒目和调整画面轻重关系的地方。
清墨,主要是参加墨韵和层次,使画面既丰富变化又调和统一,而“六墨”将墨色分为墨、白、浓、淡、干、湿。
它既讲了墨的黑白浓淡的
过渡变化,又讲了运墨时干到湿的水分控制,也就是说墨色的浓淡和干湿相互作用,才出现了干浓墨和干淡墨,湿浓墨到湿墨的多种变化。
国画产颜料的重要性不及于墨,但对表现层次和画面气氛大有益处。
五.用墨技法:
(一)、1:平涂就是用一种基本的墨色平均涂在画面上,一般用于某种物象和画面,避免乱、碎。
墨色一般较淡。
2:积墨它有别于平涂的是平涂是一次性完成,而积墨法是多次累积。
方法是先用浓淡不同的墨染或点出画面所需部分,待干后再用浓淡不同的墨进行点染,如此反复多次,积墨次数虽多,墨色不可僵死。
要既黑又透,层次丰富:最忌死墨团,同时在积的过程中,要注意笔的交错、重叠的变化以及点染面积的大小变化。
3:破墨即用一墨破另一墨。
它与积墨不同的是,待未干时加,它有浓破淡法和淡破浓法。
4:泼墨用于大写意,其法是用大笔先饱蘸水分,笔尖再蘸浓墨,稍作浓墨调和,然后笔尖再蘸浓墨,焦墨,使笔上墨色从焦墨自然过渡到清墨,然后大笔挥洒,横涂竖抹,尽情尽意,水墨淋漓。
这种墨法易出枯湿浓淡皆备之效果,如不足则可再用水墨破之。
5:冲墨有水冲墨和墨冲水之分。
水冲墨是先将物象用重墨画出大意,再用水或淡色墨水淋或倾倒画面上,使原来黑色尽量渗化,待效果理想时即用热风机定型。
水冲墨可分为二种,其一是乘湿立即冲之,其二,等墨色稍干而未干全干时冲之,这样原墨部分定型,部分被水冲掉,效果和上法不同,墨冲水是先用在画面上画或淋,再用浓淡墨淋或冲之。
这种方法可在宣纸下垫上垫子,一种是不吸水的垫子,让墨和水在纸上流,出现一种动感的墨色效果:另一种是垫上一种吸水的垫子,墨淋或倒上会立即被下面的垫子吸掉,效果与前一种不同。
6:吸墨是用笔在玻璃或不吸水的纸上画物象,然后让其在上面流动出肌理效果,再将宣纸平放其上吸之,再利导因势勾画出画面。
还有一种是在宣纸上用水画出物象,然后用笔蘸上浓墨,水分要极少,在纸上平抹,有水画过处干墨就被吸上,并自然渗化,再加工点画即成。
7:让水法让水法即墨让水。
先用水在画面上画出物象,再用墨和色画于其上,有水部分墨就让开,无墨部分墨就自然晕化,如画月亮、先用水画出月亮,再用淡墨大笔铺上云彩(或夜空),月亮就被烘托出来,画水塘也可先用水拖出水之波纹,再以大笔淡墨铺水,水纹处墨让开,水的感觉甚佳。
8:赶墨法近似冲墨,不同处在于冲墨是无必然,是依形整形,赶墨是将墨赶到自己预定的范围内,有必然性,如画夜景、梅花,要让梅花干枝朦胧,可用墨先画梅花干枝,然后用水笔在线条一边赶墨,让墨线向所需的一边渗化,这时的梅花既保留了原有笔触,又渗晕化朦胧夜景效果。
它还有一用处,就是在作画时由于没有注意。
墨渗化过渡,超出范围,也可用清水笔将墨赶回,这样较能控制水墨的渗化。
9:胶结法有和胶有骨胶,木胶等,也可用胶水代替。
一是将胶溶于墨中,所画出的线条无明显笔触,渗化很快,渗化的边缘清晰,即所谓“结边”,二是,用胶在宣纸上画物象,再用墨覆其上,有胶处墨让开,无胶处正常渗化,形成有胶处露出白线,无胶处墨气淋漓。
10:排结法用大量墨
铺开后,未干时即用食盐少许洒在墨上,盐水会将墨渐渐排开形成不规则斑点,其斑点边线清晰自然,然后用热风机吹干定形。
11:晕结法所用纸张选用适当浓度的洗衣粉水刷一遍,待干后即可使用。
用浓淡墨大笔画出物象,稍后用水点洒于墨上,有墨处出现大小不等的斑点,由于洗衣粉的作用,斑点会渐渐扩大,然后再用水喷在上面,最好往一个方向将纸竖起斑点会晕化变大,且向同一方向晕化,画面会出现冰凌效果和冰雪效果。
以上是关于用墨的技巧的概论。
(二)、在中国水墨画的墨的使用方法上大致如下:
淋法用细长的硬毫笔,饱蘸墨色,笔身垂直于纸面,先让墨色自然滴落,然后逐渐用力向下滴洒,将笔上墨色洒完,如果不够,可反复多次。
滴法用大笔饱蘸墨色或青黛色杂墨水用手指将笔上墨色挤滴于纸上,让其自然渗化,小画可直接滴。
洒法用笔蘸墨色,不宜过多,甩洒于纸上可用于现风、风雪、风中杨柳等,宜于表现风中动感。
弹法即用指蘸色墨弹于纸上。
以上四法可综合应用,不必拘泥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