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种群调查方法

合集下载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密度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单位面积或者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的调查是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种群的分布、数量和变化趋势,为保护和管理生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样线法。

样线法是通过设立样线,沿着样线布设多个样方,对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量进行统计,然后计算出单位面积或者单位长度内的平均个体数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为连续的生境,比如森林、草地等。

在实际调查中,可以利用测量带或者GPS 进行样线的设置和测量,然后在样方内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记录。

第二种方法是样地法。

样地法是在研究区内设置多个样地,对每个样地内的个体数量进行统计,然后计算出单位面积内的平均个体数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为离散的生境,比如湖泊、河流等。

在实际调查中,可以根据研究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样地数量和布设方式,然后进行系统的调查和记录。

第三种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是通过在个体身上标记或者标注特定的标志,然后释放到原生境中,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通过对比初次捕获和重捕获的个体数量,计算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难以直接进行调查的生物,比如鱼类、鸟类等。

在实际调查中,需要合理设计标志的种类和数量,以及释放和重捕的时间间隔,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四种方法是红外相机法。

红外相机法是通过设置红外相机在研究区内进行长期的监测,对经过的个体进行拍摄和记录,然后通过图像识别和统计分析,计算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夜行性或者隐蔽性较强的动物,比如猫科动物、狼类动物等。

在实际调查中,需要合理设置相机的位置和密度,以及进行有效的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确保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以上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合和特点。

在实际调查中,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需求,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计和实施,以获得准确可靠的调查结果。

调查生物种群密度的方法

调查生物种群密度的方法

调查生物种群密度的方法调查生物种群密度是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了解和监测种群密度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物种的繁殖成功率、地区的生态健康状况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在进行调查时,有多种方法可以用于测量生物种群的密度。

1. 样方法:这是一种常用的调查方法,特别适用于植物和静态动物的种群密度测量。

研究者在研究区域内选择一定数量或面积的样方,并记录样方内的个体数量。

通过将个体数量与样方面积或数量相除,可以估算出该区域的种群密度。

2. 标记-重捕法:对于移动性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标记-重捕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研究者首先在种群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并对它们进行标记,例如打上颜色环、植入芯片或附加标记。

然后,这些个体被释放回原处。

在一段时间后,研究者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记录标记个体的数量。

根据标记和重新捕获的比例,可以估算出整个种群的密度。

3. 鸟类点数法:对于鸟类的种群密度调查,鸟类点数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研究者在特定的地点设立固定的观察点,并记录在一定时间内观察到的鸟类数量。

通过对多个观察点的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估算出该地区的鸟类种群密度。

4. 追踪调查法:对于大型哺乳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追踪调查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研究者根据动物的足迹、粪便等痕迹,在研究区域内进行追踪和寻找目标物种。

通过在一定时间内记录到的迹象数量和种类,可以估算出目标物种的种群密度。

需要注意的是,每种调查方法都有其适用的物种和环境条件。

在选择和使用调查方法时,研究者需要综合考虑研究目的、物种特性、生境类型以及研究资源的限制等因素。

此外,多种方法的组合使用也可以提高种群密度调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生态学种群调查方法

生态学种群调查方法

第三章生态学调查方法第一节基本问题一、调查目的通常的目的是估测某种群在一定面积中的个体数,或整个种群的大小。

一种做法是调查研究区域内的所有个体数,但不现实。

因此必须取样。

1、种群大小估计1)随机取样通常是最佳选择,因为没有偏差(人的主观通常是有明显偏差的)●划定一个长方形区域●将其划分成一个网络●对每一个网格编号,并用随机数确定要调查的小区2)随机数产生方法:●采用随机数表●计算机的随机数发生器●电话簿上的最后一位数●随机地从手表上某一时刻开始读100秒后的数●随便出一个4位数,各位数相加的和3)如果研究地段生境有明显的分异,则可分层取样;先把研究地分成不同的生境,然后再在个类型中随机取样。

4)种类调查时的技巧:每天作一个得到物种总数的统计,绘制一条曲线,可以指示进一步调查的效率。

2、种群变化监测1)最好不要改变调查方法,尽管改进后的方法效果可能更好2)如果改变方法,必须使两种方法的应用有一个重叠期,以便不同方法调查结果的比较3)同时监测环境因素的变化4)详细而确切地描述调查方法5)最好对调查区域或物种个体进行定位3、确定种群的生境需求比较物种分布点与随机样点的情况:●该种的多度●捕食种或天敌种的多度●巢穴多度与生境或群落结构●环境因子注意一个常见的错误是只调查该种分布的最佳生境而不调查缺如的生境4、寻找物种减少的原因●确定种群需要的生境条件,然后分析这些因子是否发生变化;●比较该种仍存在和该种已消失的生境●在分析种群变化时,对繁殖和更新成活的限制因素的调查研究通常非常重要例:英国白垩土半自然草地的特有物种银斑跃蝶(Hesperia comma)日渐稀少,人们发现雌蝶喜欢在羊茅(Festuca ovina)叶上产卵,就设立保护区;种群确更少。

比较发现该蝶喜欢在裸露区产卵,随即引进放牧;却又发现牧食过的草地上种群低于未牧食的草地。

观察进一步发现雌蝶不在牧食过的草叶上产卵;最后措施是冬季加强放牧形成裸地,春、夏停牧。

常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常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常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密度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其中一种生物个体数量的统计指标,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种群的分布、数量和变化情况。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1.计数法:计数法是最常见、最直接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之一、它通过对目标区域内个体数量进行直接观测和记录,从而获得种群密度。

计数法可以分为直接计数和间接计数两种形式。

直接计数:通过直接观察和数数,记录目标个体的数量。

对于较小且分布比较集中的生物种群,直接计数是比较实用的方法。

间接计数:通过对目标区域内的其中一生物特征进行调查,然后通过数学模型或统计学方法推断种群密度。

其中一种间接计数的方法是线索数量法,即通过寻找目标个体的痕迹(如足迹、洞穴、粪便等)进行数量估算。

2.标记重捕法:3.样线法:样线法适用于较大范围的调查,特别是对于分布较为分散的生物种群。

该方法需要在地面上设立一条或多条等距离的样线,并沿着样线进行采样。

然后,在每条样线上确定一定宽度的采样带,并进行样方覆盖后的个体计数。

通过对样方的数量和被调查区域的面积进行计算,可以得到种群密度。

4.网格抽样法:网格抽样法是利用空间网格作为样本点进行调查的方法。

研究区域被分成一定大小的小方块,然后在每个小方块中进行个体数目的计数。

最后,通过对所有小方块内个体数目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到整个研究区域的种群密度。

5.标准面积法:标准面积法是根据已知面积的标准地进行个体计数,然后推广到整个调查区域的方法。

在已知面积的标准地上进行个体的严格计数,记录个体数量。

然后根据标准地的面积与整个调查区域的面积之比,计算出整个调查区域的种群密度。

总之,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很多种,具体的选择应根据研究对象、研究区域和研究目的等因素综合考虑。

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只是其中常见的一些方法,科学家和生态学家们还在不断发展新的调查方法以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各种生物种群的密度变化。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首先,常用的一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线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树木、灌木等固定位置的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调查者沿着设定好的样线,记录每个样点上的个体数量,然后根据样线的长度和样点的数量计算种群密度。

样线法简单直观,适用于密度分布较均匀的种群。

其次,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草地、田间作物等种群密度调查。

调查者设置好固定大小的样方,在每个样方内进行个体数量的记录,然后根据样方的数量和个体的总数计算种群密度。

样方法适用于密度分布较不均匀的种群。

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种常用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调查方法,如捕捉-标记-释放法、距离抽样法等。

不同的调查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种群密度调查对象和环境,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对于获得准确的种群密度数据至关重要。

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调查时要选择代表性的样点或样方,避免因为样点选择不当而导致数据的偏差。

其次,要注意调查时的时间和环境条件,不同的时间和环境条
件可能会对种群密度造成影响。

另外,调查者的经验和技术也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实践。

综上所述,调查种群密度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并注意调查过程中的细节是保证数据准确性的关键。

希望本文介绍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调查种群丰富度的方法

调查种群丰富度的方法

调查种群丰富度的方法
种群丰富度是生态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可以反映出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和多样性。

而了解种群丰富度的方法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调查种群丰富度的方法。

首先,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是样线法。

样线法是通过在研究区域设置固定长度的样线,然后沿着样线进行调查,在每个固定的点上记录下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适用于各种生物群落的调查。

其次,样方法也是一种常用的调查方法。

样方法是将研究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等大小的样方,然后在每个样方中进行生物种群的调查统计。

这种方法适用于种群密度较大的生物群落,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出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除了以上两种常用的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调查方法,比如捕捉-标记-再捕捉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动物种群的调查,通过捕捉动物、给予标记、再次释放,并在一定时间后再次捕捉,从而推断出种群的数量和密度。

另外,声学监测和摄像监测也是一些新兴的调查方法。

通过声学设备和摄像设备对生物种群的叫声和活动进行监测,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种群的数量和活动规律。

总的来说,调查种群丰富度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生物群落和研究对象。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以期获得准确、可靠的调查结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平衡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所包含的个体数量。

了解种群密度对生态学研究和自然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种群的健康状况、了解物种分布和生态位的利用情况,以及制定适当的保护和管理策略。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来测量种群密度。

1.直接计数法:直接计数法是最简单和直接的测量种群密度的方法,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在固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个体数量来进行。

-点间距法:在研究区域中设置一定间距的点,并记录每个点上的个体数量。

-沿趋势线排列法:在研究区域中设置一条直线,沿线选择一定间隔的点,并记录每个点上的个体数量。

-线路法:在研究区域中设置直线段,并沿着直线段的整个长度进行个体数量的记录。

-方块法:将研究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大小相等的方块,并记录每个方块内的个体数量。

2.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是一种常用的对移动性较强的个体进行种群密度估计的方法。

-重捕方法:一定时间后(一般是几个小时或几天),再次捕获个体,并记录哪些是已经标记过的,哪些是新捕获的。

-估计算法:通过统计标记个体被重新捕获的比例,可以推断出整个种群的大小。

3.间接指标法:间接指标法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来推断种群密度的方法,如种群的田径指标、洞穴数量等。

-投点法:将大量标志物投放在一个区域,并记录落在目标物上的标志物数量,以推断种群密度。

-音频调查:通过录音墨镜、声音记录仪等设备记录生物的声音活动,并根据声音的强度和数量来推测种群密度。

-粪便计数法:通过记录研究区域中的粪便数量来推算种群密度。

4.空间插值法:空间插值法是一种使用现有样本数据来推测未抽样区域种群密度的方法。

该方法基于现有样本的密度和空间关系,通过插值算法来将密度数据推广到整个研究区域。

-克里金插值法:克里金插值法是一种常用的地理统计插值方法,通过对已知样本密度的空间关系进行拟合,以估计未知区域的种群密度。

-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基于样本个体与未知区域的距离,对已知密度进行加权平均,以估计未知区域的种群密度。

调查种群丰富度的方法

调查种群丰富度的方法

调查种群丰富度的方法种群丰富度是生态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反映了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类的数量和多样性。

了解种群丰富度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而要准确地调查种群丰富度,需要运用一系列科学方法和技术。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调查种群丰富度的方法,希望能为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首先,调查种群丰富度的方法之一是样线法。

这是一种常用的野外调查方法,通过在地面上设置直线或曲线样带,对样带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进行统计。

样线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湿地等,能够较全面地了解该区域内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分布情况。

其次,标志物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调查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选择一些特定的生物种类作为标志物,对其数量和分布进行调查,从而间接推断其他生物种类的丰富度。

标志物法适用于一些难以直接观测和统计的生物种群,能够通过对标志物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整个生态系统的丰富度情况。

另外,声学调查方法也被广泛运用于调查种群丰富度。

这种方法利用声音记录设备,对不同生物种类的声音进行采集和分析,以此来了解它们的分布和数量。

声学调查方法适用于一些对人类干扰敏感的生物种群,能够在不干扰它们的情况下获取丰富度信息。

此外,摄像监测技术也是一种常用的调查方法。

通过设置摄像设备,对目标区域内的生物种类进行监测和记录,可以获取它们的活动规律和数量分布情况。

摄像监测技术适用于一些活动较为隐蔽的动物种群,能够在不打扰它们的情况下获取准确的丰富度数据。

最后,生物DNA技术的应用也为调查种群丰富度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对目标区域内的生物样本进行DNA提取和分析,可以获取更为精准的种群丰富度信息。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难以直接观测和统计的生物种群,能够在分子水平上了解它们的数量和多样性。

综上所述,调查种群丰富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势。

在实际调查中,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调查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调查,以获取准确的种群丰富度数据。

植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进展

植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进展

植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进展植物种群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植物种群的组成、结构、分布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植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方法,并探讨该领域的一些进展。

一、样地调查法样地调查法是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在自然界选择一定大小的样地,对植物种群的组成、结构和分布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

样地调查法可以得到较准确的植物种群数据,并能够定量描述植物种群的组成和结构特征。

同时,样地调查法还可以用于长期监测和比较不同地点或不同时间段的植物种群变化。

二、种子生态学研究种子生态学是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它研究的是植物种子的产生、扩散、存活和复制等过程。

种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区域尺度的种子雨调查、种子存活和萌发实验、种子扩散模型的建立等。

种子生态学的研究可以揭示植物种群的繁殖策略和种群动态变化的机制,为植物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三、空间模式分析空间模式分析是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通过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植物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和相关性。

空间模式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揭示其形成机制和相互作用关系。

常用的空间模式分析方法包括点格局分析、点格局检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

四、分子生态学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子生态学在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运用分子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研究植物种群的基因流动、遗传结构和种群分化等问题。

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分子标记技术、DNA测序、群体遗传分析等。

分子生态学的研究可以为植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植物种群生态学是一个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还有很多其他的研究方法和进展。

本文只是对一些常见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深入了解和应用相关方法。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方法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方法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方法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是一种常用的生态学研究方法,以下是常见的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
1. 样方法:在研究区域内设置一定数量的样方,通过对每个样方内的植物数量进行统计,来估计植物种群的密度。

样方可以是固定大小的方形或圆形区域,也可以是不规则形状的区域。

2. 点格法: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一定数量的格子,然后在每个格子的交叉点上进行植物调查,记录每个点上的植物数量或覆盖度。

通过统计每个格子内的植物数量,来估计种群的密度。

3. 路线法:在研究区域内划定一条或多条固定的调查路线,沿途进行植物的调查,记录每个调查点上的植物数量或覆盖度。

通过统计所有调查点上的植物数量,来估计种群的密度。

4. 直接计数法:在研究区域内进行逐个植物的计数。

这种方法适用于种群较小、分布较稀疏的情况,但当种群较大时会比较困难和耗时。

5. 相机陷阱法:使用摄像机或传感器设备,在研究区域内安放相机陷阱,通过连续拍摄记录植物出现的情况。

可以通过分析照片或视频资料,估计植物种群的密度。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需要结合多种方法进行调查,以求得更准确的种群密度估计结果。

同时,考虑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调查也是十分重要的。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密度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一种生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而了解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有所帮助。

首先,最常见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之一是样线法。

在进行样线法调查时,需要选择一条样线,并沿着这条样线设置一定数量的样方。

然后在每个样方内进行生物种群数量的调查和统计,最终通过对所有样方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样线法适用于种群密度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而且操作相对简单,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物的调查研究中。

其次,另一种常见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对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特别是对于移动性较强的动物。

在标志重捕法中,研究人员会首先捕捉一部分目标动物,并对它们进行标记。

然后在一定时间后再次进行捕捉,通过对标记和未标记的动物数量比例的分析,可以估算出整个种群的密度。

标志重捕法需要对目标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操作上也相对复杂,但它可以提供比较准确的种群密度数据。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比如样方法、网格法、点样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种群密度调查的情况。

在选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进行合理的选择,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工作。

总之,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提供重要的依据。

希望本文介绍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能够对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有所帮助,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动物的种群生态学研究

动物的种群生态学研究

动物的种群生态学研究动物的种群生态学研究是生态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它关注动物种群在环境中的数量变化、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等方面,通过探究这些现象,揭示了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本文将介绍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其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一、动物种群生态学基本概念动物种群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同一物种个体所组成的群体。

种群生态学研究关注以下几个基本概念:1. 种群数量变化: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和繁殖率等。

研究者常常使用捕捉-再放回法或样线法等技术手段来估计动物种群的数量。

2. 种群空间分布:动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式对种群的生存和繁殖有重要影响。

种群分布可以是聚集分布、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

3. 种群相互作用:动物种群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和共生等。

这些相互作用影响着种群的数量和空间分布。

二、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方法为了研究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者利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1. 标记与重捕法:通过给动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在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标记的个体,可以推断种群的数量和迁移率等。

2. 族群矩阵分析:通过构建一个描述动物个体之间关系的矩阵,如捕食关系矩阵或社交关系矩阵,可以研究种群的社会结构和相互作用。

3. 个体行为观察:观察动物个体的行为可以揭示种群内部的组织和交流方式,如繁殖行为、领地争夺和群体迁移等。

4. 分子遗传学分析:通过研究动物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可以了解种群的遗传结构和基因流动情况。

三、动物种群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动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1. 种群数量监测:通过研究动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可以及时发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2. 候鸟迁徙研究:研究候鸟的迁徙路径和停歇地点,可以揭示迁徙过程中的生态障碍,并为保护候鸟提供科学依据。

3. 大型食肉动物保护:通过研究大型食肉动物的空间分布和种群数量,可以评估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并制定适当的保护策略。

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的调查方法

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的调查方法

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评价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了调查和评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调查方法。

1. 物种多样性指数(Species Diversity Index)物种多样性指数包括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等。

其中,丰富度指数是指在一定面积或时间内出现的物种数。

Simpson指数是指在不断采样及分析的过程中,同一物种出现次数的平方占总出现次数的比重。

Shannon-Wiener指数则是将相对丰度与物种数量的对数结合起来计算。

2. 样方调查法(Quadrat Method)样方调查法是对群落内物种丰富度进行非定量的调查方法。

通过将研究区域划分成若干大小相等的小区域(称为样方)并记录其中出现的物种和数量,以此来评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3. 点-线-面调查法(Point-Line-Transect Method)点-线-面调查法是对群落进行定量调查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设置连续一段区域的点、线、面等方式进行调查,记录每个点、线、面内出现的物种及其数量,并计算出总的物种数量和相对丰度等指标。

4. 捕捉-标记-再次捕捉法(Capture-Mark-Recapture Method)捕捉-标记-再次捕捉法是对群落进行定量调查的一种方法,也是对种群生态学等领域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将研究区域分成多个相同大小的区域,对每个区域进行捕捉、标记和再次捕捉,以记录和计算物种数量和相对丰度等指标。

综上所述,物种多样性指数、样方调查法、点-线-面调查法、捕捉-标记-再次捕捉法是群落物种丰富度调查中常用的方法。

通过调查和评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以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密度是生态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一地区内特定物种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从而为保护和管理野生动物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直接计数法来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较为活跃的动物,比如鸟类和大型哺乳动物。

我们可以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对目标物种进行直接观察和计数,然后根据观察到的数量来估算种群的密度。

这种方法简单直接,但需要考虑到观察时间和地点的选择,以及观察者的技能和经验对结果的影响。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标记-重捕法来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隐蔽性较强的动物,比如小型啮齿动物和昆虫。

我们可以在特定地点设置捕捉设备,捕捉目标物种并对其进行标记,然后再次捕捉一段时间后,根据标记和重新捕获的数量来估算种群的密度。

这种方法需要考虑到标记对动物行为的影响,以及捕捉设备设置的技术细节。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追踪法来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移动性较强的动物,比如鱼类和迁徙鸟类。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GPS追踪器和卫星定位系统,对目标物种进行追踪和记录,然后根据追踪数据来估算种群的密度。

这种方法需要考虑到追踪器的安装和使用成本,以及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最后,我们还可以利用环境DNA法来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难以直接观察和捕捉的动物,比如水生动物和微小生物。

我们可以通过采集环境中的DNA样本,然后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来分析目标物种的存在和数量,从而估算种群的密度。

这种方法需要考虑到环境DNA的采集和分析技术,以及对环境样本的处理和保存。

总的来说,种群密度的调查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根据目标物种的特点和调查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调查。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介绍的方法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为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调查种群密度方法

调查种群密度方法

调查种群密度方法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了解和研究种群密度是生态学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推断种群的分布、数量变化和生态竞争等因素。

种群密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进行调查和估计。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种群密度估计方法。

1.计算方法计算方法是最简单和直接的种群密度估计方法之一、它基于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直接计数个体数量,并将其除以该区域的面积或体积来得到种群密度。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个体比较密集的情况,如研究小型动物或植物的种群密度。

2.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是一种常用的种群密度估计方法,适用于移动较缓慢的动物群体。

该方法通常通过在初次捕获和再次捕获之间标记个体来估计种群密度。

标记的个体在第二次捕获时会被计数,并根据标记的频率和比例来估计整个种群的密度。

这种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大量的标记操作,但可以提供较准确的种群密度估计。

3.源流法源流法是一种适用于底栖动物的种群密度估计方法。

它基于河流或湖泊的水流,通过在特定区域收集个体样本,然后估计个体在流动水中被带走的速率来计算种群密度。

这种方法需要测量水流速度和个体样本数量,并使用公式来计算种群密度。

4.轨迹法轨迹法适用于大型动物种群,通过跟踪个体的移动轨迹来估计种群密度。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GPS等定位技术来记录个体的位置,并根据个体之间的距离和移动速度来计算种群密度。

轨迹法可以提供较准确的密度估计结果,但需要高精度的位置数据和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除了以上介绍的估计方法,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调查方法可以用来估计种群密度,如红外相机陷阱、声呐技术和遥感方法等。

这些方法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物种中都有广泛应用,可以根据研究的具体需求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

总结起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提高种群密度的准确性,并为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

单子叶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单子叶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单子叶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引言:单子叶植物是植物界中重要的一个类群,其种群密度调查是植物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一环。

了解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该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生长状态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单子叶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一、选择调查地点:在进行单子叶植物种群密度调查之前,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调查地点。

通常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湿地等。

确保调查地点具有一定的面积和种类多样性,以使得调查结果更具代表性。

二、确定调查区域:在选择调查地点后,需要确定具体的调查区域。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大小的区域,但需要保证调查区域内的植物种群具有较高的密度。

在调查区域内划定一定数量的样方,样方的形状和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三、样方的设置:样方是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基本单元,样方的设置应该尽可能地随机。

可以使用随机数表或随机数发生器来确定样方的位置。

在调查区域内设置足够数量的样方,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四、样方内的调查:在每个样方内,需要对单子叶植物的种群进行详细调查。

可以记录种群的个体数量、生长状态、密度等信息。

对于较大的样方,可以采用分网格法进行调查。

在样方内设置网格,统计每个网格内的个体数量,再根据网格数量计算种群密度。

五、数据处理:完成样方内的调查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

可以计算每个样方内的平均密度,并计算整个调查区域的平均密度。

可以使用统计软件或Excel等工具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处理,以得到准确的结果。

六、误差控制: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需要注意误差的控制。

误差可能来自于样方设置的随机性,样方内的调查方法以及数据处理过程中的计算错误等。

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增加样方的数量,加强对样方内个体的仔细观察和记录,并进行重复测量和数据校验。

七、结果分析:在得到种群密度调查的结果后,可以进行结果的分析和解读。

可以比较不同样方之间的差异,分析种群密度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探讨单子叶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竞争能力等。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精选)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精选)
N=(4+6+8+8+9)/5=7只/m2
N=70000只/hm2(注意:1hm2=10000m2)
17
某学生在测定一个生物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原始森林中的山毛榉 的种群密度时,采取如下操作:
①选择山毛榉分布比较均匀,长5 km、宽1 km的长方形地块;
②将该地块分成三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样方;
1.有趋光性的昆虫可用黑 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 的密度
2.取样器取样法(土壤小 动物)
3.血球计数板计数法(微 生物)
27
小结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逐个计数
直接 间接
2.分布范围大,个体较小的种群: 估算(取样调查)
估算方法
不运动或活动范围小的生物: 样方法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标记重捕法
保护珍稀濒危物种需 要调查种群数量
汉中朱鹮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4
调查黄杨的种群密度
6
昆虫卵
7
一、样方法:
1.样方的定位:
相对均匀分布,需简单随机取样; 其他情况,分层随机取样,即将区域 分为若干亚区域,然后在亚区域进行 随机取样。
8
一、样方法:
2.样方的大小
根据所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 草本植物:1m2 小型灌木:16m2 大型乔木:100m2
N=(42×38)/12=133只
25
模拟实验
现有材料:青豆若 干,黑豆50颗,请 设计实验流程并估 算青豆的数量
取出50粒青豆换 成50粒黑豆放回 杯中,混合均匀。 闭眼后随机抓取10颗 豆,统计黑豆的数量
估算瓶中黄豆的总数。
将豆放回,重复测 算多次,求平均值。
26

植物群落生态学调查的主要方法

植物群落生态学调查的主要方法

植物群落生态学调查的主要方法植物群落中种群的数量与分布的变化,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因此产生的群落演替,是反映和鉴别一个区域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是否正常和完善的重要指标。

而所有这些变化和演替仅靠分类学的调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于传统的和当代数量生态学方法和手段对相应的样地进行调查,才能了解和掌握群落的动态和它反映给我们的环境和资源信息。

1.调查用具群落生态学调查所用的工具比较简单,除采集标本需用标本夹外,另外还需枝剪、高枝剪、砍刀、铁锹、皮尺、测绳、海拔表、地质罗盘、钢卷尺、记录表格等。

2.样地的设置调查与实习地区的植物群落类型多样,每种植物群落所占据的空间和位置各不相同。

在一个很大的群落内进行调查,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地段进行调查,只能选择其外貌、季相、种类、结构等有代表性的小面积地段进行详细调查,以此来统计推断所调查群落的特征和结构。

这些小面积地段称为样地(Sample)。

选择样地时要注意下列原则:种类成分的分布尽量均匀一致,群落结构要完整,生境条件要(地形和土壤等)要一致,样地要尽量设置在群落中心的典型部位,避免选在群落的过渡地带。

3.样地内的调查方法对调查者来说,所选择的样地仍是一个相当大的范围。

在样地选择好后,何种调查方法能有效准确地反映群落的真实特征和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在当前群落生态学调查中应用最多是样方法(或样圆法)、点样法、样线法和距离抽样法。

本页主要介绍常用的植物群落生态学调查方法。

§1最小群落面积(Minimum community area)的确定§2植物群落数量特征§3样方法§4无样地调查法—距离抽样法§5群落多样性的测定§6植物群落中生活型的划分§7植物群落的分类与命名§1最小群落面积(Minimum community area)的确定一. 调查目的通过特定群落的“种——面积曲线”的绘制,掌握确定群落最小面积,即样方面积。

生态学种群调查方法

生态学种群调查方法

生态学种群调查方法生态学种群调查是通过对生物群落中各个种群进行全面的野外调查和研究,旨在了解种群的数量、结构、分布和相互作用等基本特征,以及它们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

种群调查是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在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种群调查方法主要包括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两种。

直接方法是指通过直接观察和计数种群中的个体数目来确定种群的数量和分布。

间接方法是根据种群个体留下的痕迹或特征来推断种群的存在和数量。

直接方法中常用的调查方法包括样方法、线点法、捕捉-重标记法和标识再捕捉法等。

其中样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种调查方法。

它将调查区域分割成若干个等大的样方,对每个样方中的种群个体进行计数和观察,通过对各个样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线点法则是采用固定长度的线条在调查区域上随机布点的方法,通过对每个点上的种群进行调查,推算出整个调查区域的种群数量和密度。

捕捉-重标记法是通过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分别用不同的标记方法来标记,再次捕捉个体时,通过标记的个体数目和比例来估算整个种群的数量和密度。

标识再捕捉法是在捕捉-重标记法的基础上,对再捕捉到的个体进行标识和记录,以进一步研究种群的动态变化和生存率等参数。

间接方法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有足迹法、粪便法、洞穴法和巢穴法等。

足迹法是通过种群个体留下的足迹或踪迹,来推测种群的存在和数量。

粪便法则是根据种群个体排泄物留下的特征,如大小、形状和数量等,来估算种群的数量和密度。

洞穴法是通过观察种群个体在地下洞穴或洞穴入口附近的活动,来判断种群的存在和数量。

巢穴法则是通过观察种群个体建巢的活动,以推断种群的生活史和数量。

种群调查方法选择时需根据具体情况和研究目的进行合理选择。

对于大型动物和高移动性物种,直接方法常常更为准确和可靠;而对于小型动物和低移动性物种,间接方法常常更为实用和经济。

对于复杂的生物群落,调查方法的选择通常需要结合多种方法的数据,以得到更全面和准确的种群信息。

常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常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常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密度是描述在特定地区或区域中其中一物种的个体数目与空间范围的关系。

种群密度的调查是生态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种的生境利用情况、种群动态变化以及生态系统中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1.线路法线路法是一种常用的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在研究区域中设置一条样线,将样线划分成一定长度的小段,然后对每段进行调查记录,统计出在每段中的其中一物种的个体数量。

样线的长度和段长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通常根据物种的分布情况和个体性状来确定。

2.面积法面积法是调查其中一物种个体数量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选择一定大小的样方在研究区域中进行布置,然后对每个样方中的物种个体数量进行实地调查。

样方的大小可以根据物种的生境类型和个体密度的分布情况来确定,通常采用正方形样方。

3.捕捞法捕捞法多用于水域中鱼类等动物种群密度调查。

通过使用捕捞工具如网、罗等设备,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捕获一定区域内的个体,然后统计捕获个体数量。

根据捕获的个体数量和捕捞范围的大小,可以计算出相应区域内的物种个体密度。

4.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用于估算移动性较强的物种的种群密度。

首先,在研究区域中为每个个体标记独特的标识符(如颜色标记、微芯片等),然后将个体释放回原位。

在一段时间后,再次在研究区域内对个体进行捕捞或观察,记录被捕获或重新观察到的个体数量。

通过计算被重新捕获的个体与标记个体的比例,可以估算出物种的种群密度。

5.计数法计数法主要适用于小型或站在固定位置上的种群密度调查。

通过观察特定区域内的个体数量,如树木上的鸟巢的数量、其中一种植物的开花数目等,可以推断出物种的个体密度。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但需要观察者能够准确记录个体数量。

6.纹理解剖法纹理解剖法常用于植物种群密度调查。

通过采集一定数量的样本植株,然后对其根系进行解剖,观察根系的纹理现象,根据纹理形成情况以及根系扩散的范围和密度,推测出该区域内的物种个体密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生态学调查方法第一节基本问题一、调查目的通常的目的是估测某种群在一定面积中的个体数,或整个种群的大小。

一种做法是调查研究区域内的所有个体数,但不现实。

因此必须取样。

1、种群大小估计1)随机取样通常是最佳选择,因为没有偏差(人的主观通常是有明显偏差的)●划定一个长方形区域●将其划分成一个网络●对每一个网格编号,并用随机数确定要调查的小区2)随机数产生方法:●采用随机数表●计算机的随机数发生器●电话簿上的最后一位数●随机地从手表上某一时刻开始读100秒后的数●随便出一个4位数,各位数相加的和3)如果研究地段生境有明显的分异,则可分层取样;先把研究地分成不同的生境,然后再在个类型中随机取样。

4)种类调查时的技巧:每天作一个得到物种总数的统计,绘制一条曲线,可以指示进一步调查的效率。

2、种群变化监测1)最好不要改变调查方法,尽管改进后的方法效果可能更好2)如果改变方法,必须使两种方法的应用有一个重叠期,以便不同方法调查结果的比较3)同时监测环境因素的变化4)详细而确切地描述调查方法5)最好对调查区域或物种个体进行定位3、确定种群的生境需求比较物种分布点与随机样点的情况:●该种的多度●捕食种或天敌种的多度●巢穴多度与生境或群落结构●环境因子注意一个常见的错误是只调查该种分布的最佳生境而不调查缺如的生境4、寻找物种减少的原因●确定种群需要的生境条件,然后分析这些因子是否发生变化;●比较该种仍存在和该种已消失的生境●在分析种群变化时,对繁殖和更新成活的限制因素的调查研究通常非常重要例:英国白垩土半自然草地的特有物种银斑跃蝶(Hesperia comma)日渐稀少,人们发现雌蝶喜欢在羊茅(Festuca ovina)叶上产卵,就设立保护区;种群确更少。

比较发现该蝶喜欢在裸露区产卵,随即引进放牧;却又发现牧食过的草地上种群低于未牧食的草地。

观察进一步发现雌蝶不在牧食过的草叶上产卵;最后措施是冬季加强放牧形成裸地,春、夏停牧。

5、生境管理监测对于有管理因素参与的自然变化的生态效应的估计,应设置具有重复性和随机性的控制对比实验。

以确定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

其要点:●设置对照实验:有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只有环境因素影响;无环境因素影响●对异质环境要随机设置对照实验●实验的不同控制需要多次重复例:北美大草原生物多样性的火烧对比实验:3月份烧、7月份烧、不烧6、种群动态二、观测的准确性与精确性明确目的有助于了解调查计数的精确水平;若相对数量可以满足,则采用准确的相对数量比不准确的绝对数量更好。

另外,不同目的的研究对调查内容详细程度的要求不同,群落学只需要数量;而种群学调查则需要年龄或性别结构。

●精确性测度1、95%置信区间:期望值=N;95%置信区间=[CL1, CL2]2、百分比相对精确度(PRP):PRP=50*(CL2-CL1)/N●偏差来源:1)实验技术不熟练2)影响因素的忽略3)统计模型的前提假设不能满足4)随机因素●精确性与付出代价的平衡三、测量原则:1、并非所有可以测量的都应该测量2、找到一个问题,然后明确地开始追求你的目标3、收集能够达到目的的数据,并使统计分析令人愉快4、有些生态学问题在目前尚不可能回答有些西方人把生态学问题和理论与统计比作马和马车,并说“You can’t get your statistical cart in front of your ecological horse”5、对于连续性的数据,为了节省时间和经费,在开始实验以前应该决定从全部数据中获得显著性结果所需的数据量。

6、作出一个生态学评价时,必须给出对其可能误差的测度在3种情况下,生态学的统计推断是非常困难的:●现实种群在时空范围内非常复杂,以至于难以进行随机而且可重复的取样●隐含变量可能使我们对数据的解释复杂化●统计方法只能应付随机误差而对系统误差导致的偏差无能为力7、对统计显著性检验的结果应保持怀疑的态度,因为生态系统是一个灰色系统8、任何时候都不要混淆统计学显著和生态学显著9、将你的生态学数据进行编码,并以某种为计算机自动识别的格式输入计算机10、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收获(坏数据出不了好结果)四、研究途径与调查方法选择1、问题的性质决定两种研究途径:●可控事件:实验研究,包括重复实验、非重复实验和取样模拟(Sampling for modelling)●不可控事件:1)有明显的扰动发生:干涉设计(intervention design)2)无明显扰动发生:i. 研究区域限定:采用观测研究ii. 在整个区域内取样:描述性取样设计假设检验并不一定重要,最重要的是研究的目标2、观测方法选择的标准●生物学和技术方面-好的取样设置●统计学方面-好的统计学设计好的测量应该是可靠的、准确的、与问题相关的、和适应自然动态节律的。

注意精确性与准确性的区别。

在我们感兴趣、研究和调查的对象之间存在如下的关系:3、调查方法选择的决策程序第二节、植物调查方法由于生境条件的斑块性、种子的有限距离传播和群聚生长,植物在空间上通常呈斑块分布;又由于气候的季节性变化和植物不同的生活史,其相对多度在时间上也表现出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一、植物种群调查的常用指标1.高度(Height):树木高度2.胸径(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胸高直径,约1.3m处3.冠幅(Canopy dimension):树冠的垂直投影大小4.枝下高:树冠最高下活枝的高度5.密度(density):单位面积的数量缺陷:1)群聚植物的个体难以区分,一个遗传株经常可能由多个彼此相连的分体构成。

2)不同种类甚至同种个体的大小相差悬殊。

6.盖度(cover):一个种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的总和。

群落全部种盖度之和>100%。

缺陷:偏利于枝叶开展生长型和大叶的植物7. 频度(frequency):一个种在全部样方中出现的样方数缺陷:依赖于该种的盖度,并受其分布格局的明显影响8. 生物量(biomass):一个种全部个体干有机质重量之和。

缺陷:由于实际操作的限制,通常采用地上部分的重量之和,因此对组织密度大或单位重量大的种,如木质化的种比较有利。

二、取样方法1、总计数方法:直接计数优缺点:结果准确,但在调查面积大或种群密度大的情况下比较费时。

适用于相反的情况。

偏差:无偏差2、目测盖度方法:可以在整个研究区域或网格样方中进行;将群落乔、灌、草、苔藓等各层分别估测比较合理。

通常按5级划分:优势(dominant)、丰富(abundant)、常见(frequent)、偶见(occasional)、稀有(rare)。

或按Domin和Bran-Blanquet等级划分:等级值Bran-Blanquet等级Domin等级+盖度<1%只有一株,盖度很小1 盖度1%~5% 三两株,盖度<4%2 盖度6%~25% 有几株,盖度<4%3 盖度26%~50% 许多株,盖度<4%4 盖度51%~75% 盖度4%~10%5 盖度76%~100% 盖度11%~25%6 盖度26%~33%7 盖度34%~50%8 盖度51%~75%9 盖度76%~90%10 盖度91%~100%优缺点:简单迅速;但不准确。

主观性强,不同人的测度可能存在明显的偏差,对大型植物的估计尤其比较困难。

偏差:有人认为对个体明显的种如正在开花的种易于高估3、样方法方法:采用木质、金属或塑料(适用于小样方)或皮尺、折尺及绳索(适用于大样方)围成矩形面积,然后在其中调查,通常采用一系列形状相同的样方进行调查;但对待群落不同层次的调查宜采用不同面积。

根据经验:苔藓、地衣或藻类群落:0.01~0.25m2草地、杂类草、矮灌丛或水生大个体植物群落:0.25~16m2高灌丛群落:25~100m2森林群落乔木层:400~2500m2样方位置的选择与研究目的有关,如果要通过取样充分地反映某一群落类型的物种数量结构,则需要随机布点或系统布点;若希望具体研究特定生境的群落状况,则可根据主观判断选点。

调查内容:1)密度;2)频度(包括枝条频度和根部频度);3)盖度;4)生物量5)重要值:重要值是综合密度、频度和盖度三方面数量的指标,对于3个指标可能产生的偏差有一定的中和作用。

计算方法如下:相对密度=一个种的密度×100/全部种的密度之和相对频度=一个种的频度×100/全部种的频度之和相对盖度=一个种的盖度×100/全部种的盖度之和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 3优缺点:这是常用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的结果比较有效。

具体测定中,密度统计最费时;盖度估计主动误差最大;而频度往往受样方面积的明显影响,并受分布格局的影响。

注意的具体问题1)实际调查研究前必须回答的三个问题:Were should I take my samples?How should I collect the data in space and time?How many samples should I try to take?2)样方法的要求:①已知面积②计数期间对象不会移动③所以不仅可以应用于植物,也可应用于许多动物3)最适样方大小和样方形状确定:①查阅文献,仿照他人的办法;问题是生态学研究的方法积累至今仍不成熟②自己确定。

但什么是合适的?可从三方面看:●Statistically:在给定的研究总面积或调查时间和经费条件下达到最高的统计准确性;●Ecologically:采用的样方尺度和形状可以最有效地回答提出的问题;●Logistically:与其它的相关工作相适应;有时最简单的不一定最合理4)样方尺度和形状的生态学效应●边缘效应:圆形、方形、长方形;面积/边长比●样方对生境异质性的反映●种-面积曲线例2:不同样方系列的总面积均为1120m 2 样方大小 m 2 观察值 标准差 样方数平均值的标准误 4×4 50.7 70 6.06 4×10 47.3 28 8.94 4×20 44.6 14 11.92 4×70 41.3 4 20.65 4×140 34.8224.61例3、植被样带的乔木、灌木、草本层种-面积曲线05010015020025030004080120160200240280320360400440480520560距离m物种数5101520253035405)最佳样方大小和形状的两种统计学检验方法:这类工作作为长期定位观测的预研究很有意义。

① Wiegert ’s 方法提出两个衡量指标,总的样方尺度选择原则是最小的变异、最小的花费 相对变化(Variability ):统计结果的相对变异性 相对花费(C-Cost ):研究所用的金钱(通常以时间代表)C=C 0+C xC: 总花费;C 0:前期花费或固定花费;C x :完成x 大小样方所需的花费例4、爱尔兰第地衣生物量的最优样方面积 样方面积(m 2) 样方数 生物量均值(g ) STD 标准误 单样方耗时(min ) 0.5×0.5 79 1524 1022 115 6.7 1×120 1314 963 215 12 1.25×1.25 13 1037 605 168 13.2 1.5×1.5 9 1116 588 196 11.4 1.73×1.73 6 2021 800 327 33 2×25109982036723相对花费=完成某一大小的一个样方的时间 / 完成一个样方所需最少时间 相对变化=某一大小样方的生物量标准差 / 各大小样方中最小的标准差样方面积(m2)相对变异相对花费相对变异×相对花费0.5×0.5 3.02 1.00 3.021×1 2.68 1.79 4.801.25×1.25 1.06 1.972.091.5×1.5 1.00 1.70 1.701.73×1.73 1.85 4.93 9.122×2 1.94 3.43 6.65②Hendrick’s 方法假设:样方物种数据变化量的对数与样方大小的对数呈负相关,且变化梯度值为0到- 1;完成样方调查所需时间与样方大小呈线性正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