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之:都江堰建成 (公元前256年)

合集下载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灌溉工程的代表之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它不仅是一个宏伟的工程建筑,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都江堰的地理位置、建设背景、历史价值以及现代意义等方面进行介绍。

I. 地理位置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南缘,东临成都平原,背靠青藏高原。

它的位置十分重要,不仅为灌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还成为了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之间的交通要道。

II. 建设背景都江堰的建设可追溯到公元前256年,由蜀国的著名政治家、水利工程师李冰主持修建。

当时,成都平原常年遭受水患困扰,灌溉条件十分恶劣,李冰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修建都江堰的方案。

III. 历史价值1. 抗洪灌溉的成功范例:都江堰的建设成功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水患问题,为后世的灌溉工程提供了重要的范例。

它的成功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

2. 科技文化的瑰宝:在都江堰的建设过程中,李冰和他的儿子李贺采用了许多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如分洪制度、倒虹吸原理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成为中国古代工程建设的杰出代表。

3. 生态环境的保护意义:都江堰不仅为农田提供了均衡的灌溉水源,也为周边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的保护。

修建都江堰后,通过水利工程的控制和调节,成功维持了成都平原地区的生态平衡。

IV. 现代意义1. 世界文化遗产:1999年,都江堰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不仅是对都江堰历史价值的肯定,也为都江堰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国际层面的支持。

2.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江堰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学习。

景区的开发利用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古代水利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

3. 可持续发展范例:都江堰的灌溉系统经过千年的运行和改进,为现代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在面对当今世界水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问题时,都江堰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史:都江堰

历史:都江堰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

该大型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灌溉区域已达40余县。

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庙,称为二王庙。

[1]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

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

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

”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

《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

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2]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蜀郡郡守李冰率领蜀地各族人民创建了都江堰这项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

它是我国古代农业灌溉工程中的一颗明珠,不仅为巴蜀平原带来了灌溉水源,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旱涝和水土流失的问题。

下面是关于历史都江堰的一些知识点。

1. 建造背景和原因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由蜀国丞相李冰主持建造。

当时,蜀地缺乏水利设施,灌溉水源不足,导致农业生产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冰率领工程师们经过数年努力修建了都江堰,将岷江水引入平原,为农田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2. 工程规模和特点都江堰是一项由人工开挖渠道和自然山体结合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全长约65千米。

它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分水工和灌溉系统。

分水工位于飞沙口,通过人工开凿的转弯渠将岷江水引入主渠,然后分为两条河道,一条流入成都平原,另一条流入龙池。

灌溉系统则包括主渠、支渠、农田水网等,将水从山区引入到平原,供给农田灌溉。

3. 历史影响和意义都江堰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巴蜀平原的水利条件,提高了灌溉效果,增加了农田的产量,从而促进了巴蜀地区的发展。

它的出现使成都成为中国古代的粮仓之一。

同时,都江堰还有防洪和水土保持的作用,有效解决了地区内的旱涝和水土流失问题。

此外,它还使岷江成为一条可通航的水道,对交通运输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4. 文化价值和旅游景点都江堰不仅是一项宏伟的水利工程,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被誉为“水利文化的丰碑”。

如今,都江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游客可以漫步在古老的水利工程旁,欣赏古建筑和风景名胜,感受历史与自然的交融之美。

历史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农业灌溉工程的典范,对于我们的工程技术和农业发展都有很大的启示。

它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样的历史遗产,传承和发扬其精神,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飞沙堰(14张)
宝瓶口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 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 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 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岷江流域内先后建成有鱼子溪一、二级电站、映秀湾、太平驿和福堂坝引水式电站。但上述电站只有单一的 发电作用,没有供水功能,为了充分开发利用岷江水利资源,缓解成都平原供水供电不足的矛盾,促进四川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全 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将其列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十大标志性工程;2000年12月,水利部批准工程初步设计报 告;2001年2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工程开工建设并将其列于岷江上游,都江堰市西北9公里处。岷江是长江一级支流,源于四川与甘肃接壤的岷山 南麓,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市、成都平原南部 ,在乐山接纳大渡河、青衣江,于宜宾汇入长江。
全长711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岷江上游水源丰富,径流主要有降雨形成,也有地下水和高山溶雪水补 给,流域汛期每年的6到9月。
枢纽建筑物主要由挡水大坝(大坝是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56米)、溢洪道、引水发电系统、 冲砂放空洞、1#泄洪排砂洞、2#泄洪排砂洞组成。水库总库容11.12亿立方米,具有不完全年调节功能,库区面 积18.
工程构成
鱼嘴分水堤 飞沙堰
宝瓶口 都江堰截流
鱼嘴分水堤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 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是世界上古代修建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一部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起源”和“东方水利工程的祖师”。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历史都江堰的知识点。

1. 历史背景都江堰的修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6年的战国时期。

当时,成都平原地区经常遭受洪水灾害,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产生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蜀国的著名水利工程师李冰带领一支工程队伍开始了都江堰的修建。

2. 整体结构都江堰以篦水分洪的方式,将岷江水引入堰闸,通过分洪堰和堆江堰进行控制水流,并通过一系列渠道和运河将水分派到农田和城市中。

整个工程由堰堤、分洪堰、三叠堰、九折渠、犁井闸、茶堂脚、涵江堰等组成。

3. 篦洪分水篦洪是都江堰最核心的地方,是将来自岷江的水进行分流的地方。

篦洪堰有著名的“飞沙”和“镂月”两个洞口,水流从洞口经过篦渡,形成水帘和水柱。

水帘将大部分流速较快、含有沉积物的洪水漩涡分离出去,而水柱则将悬浮于水中的沙子上升,水中沉积物减少,进入渠道的水变得相对清澈。

4. 工程特点都江堰工程的修建在古代可以说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展现出了古蜀人民的卓越智慧和勇气。

它的主要特点有:工程规模宏大,全长约65公里;运河纵横交错,水道相连,通过合理利用水力分布,实现了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修建历时几十年,历经多次改造和维修,成为一项经得起考验的工程。

5. 影响和价值都江堰的修建解决了古代四川平原地区频繁洪灾的问题,保护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农田的灌溉和农作物的种植。

它在古代发挥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作用,也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它作为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起源地,并对全球水利工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就是关于历史都江堰的一些知识点的介绍。

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勇气,还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以水利工程为主的灌溉系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

下面将介绍历史都江堰的一些知识点。

1. 建造背景都江堰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56年,属于西汉时期。

当时的成都平原地区缺水,灌溉条件恶劣,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秦人李冰等人提出了修建渠道引水灌溉的方案,并开始了都江堰的建设。

2. 工程规模都江堰的总长度约65千米,总高差达到303米,分为主渠和分渠两部分。

主渠绕山脚蜿蜒而上,最高处的风口坝高约20米,横跨约7千米。

分渠则由主渠引出,经过精确测量,分别引灌各个屯田点,有效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

3. 土木工程技术都江堰采用了多种土木工程技术,在建设过程中紧紧依靠自然地形,充分利用水流的重力,通过控制水位、减少水流速度等措施,有效地避免了洪水灾害和水土流失。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神堂口、鸿翔门和望郊堰等建筑。

4. 灌溉效果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灌溉问题,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使成都平原成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为后来的农业经济奠定了基础。

5. 古代水利文化都江堰的建设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水利工程经验,也塑造了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形象。

都江堰所代表的水利工程精神,成为后来水利工程建设的典范,对于推动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6. 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于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将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能够进一步加强保护工作,还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以上就是历史都江堰的知识点。

通过了解都江堰的背景、规模、工程技术、灌溉效果、古代水利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工程的伟大和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独特魅力。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宏伟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项水利工程之一。

它是四川省都江堰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之一。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一、都江堰的历史都江堰建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公元前256年,由蜀汉时期的大工程师李冰和他的儿子设计建造。

经过几代人的不断维护完善,到了唐朝时期已经是被完善的水利工程之一。

主要是利用大自然的山水,将岷江分成两个分支,用水控制,引入成灌渠和蒲江,配合崇山峻岭,建筑高低起伏的水坝,形成了巨大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同富山、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一起,构成了四川省武陵山系的中心区域。

二、都江堰的设计都江堰是一项绝妙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的主要设计是利用了自然高度差和水的流动,达到满足人们灌溉和生活用水的需求。

在这里,它的设计思路是建造一座高水坝,把岷江分成两条河流并调控流量,转移农业、工业等领域需要用到的水资源。

在构建大坝的时候,当时的工程师可以设想到需要从过去的预制方案中创新。

他们发明了一种称为「长边受力,短边自力」的大坝建造方法。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把水压和周围的土壤结构合理分配,使得每一部分都能发挥最大效力。

这种设计不但使得工程耐久,而且使得抗震能力也大幅提升。

三、都江堰的意义都江堰工程的建设,对当时的蜀汉王朝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它解决了水资源短缺问题,推动了当地农业、商业和工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带动了都市化进程,促进了蜀汉朝廷的繁荣和稳定。

在现代,都江堰已经成为四川省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项工程不仅完美地结合了自然地理和技术,注重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还为后代工程师提供了不竭的思想动力和良好的学习范例。

四、都江堰的保护2019年7月,都江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意味着,这个远古工程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修复,同时也为国家的文化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能量。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人的破坏行为如乱扔垃圾等已经损害了这个珍贵遗产的形象。

水利历史介绍景区

水利历史介绍景区

水利历史介绍景区水利历史悠久,在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水利工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水利历史介绍景区,旨在展示我国水利工程的辉煌成就,传承水利文化,弘扬水利精神。

以下是一些建议参观的景区:1.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一部分。

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景区内有伏龙观、二王庙等景点,可以了解都江堰的建造历史和水利原理。

2.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是古代连接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人工运河,全长37公里。

灵渠始建于公元前214年,由秦始皇统一岭南。

灵渠景区内有铧嘴、秦堤、大小天平等景点,可以了解灵渠的历史和水利技术。

3.故宫:位于北京市,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

故宫的园林设计和水系规划充分体现了古代水利智慧。

景区内有紫禁城、颐和园、圆明园等景点,可以欣赏到故宫园林的美景,了解古代皇家水利设施。

4.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十景中的“曲院风荷”和“平湖秋月”等景点展示了古代水利工程的艺术成就。

游客可以在西湖景区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了解古代水利建设。

5.苏州园林: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园林是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等著名景点。

这些园林的规划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代水利工艺,游客可以欣赏到典雅的园林景观,了解水利在园林建筑中的运用。

6.河南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为解决水源问题而修建的跨流域引水工程。

红旗渠被誉为“人工天河”,景区内有青年洞、络丝潭等景点,可以了解红旗渠的建造过程和水利技术。

通过参观这些景区,您可以了解到我国水利历史的博大精深,为水利事业的辉煌成就而自豪。

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深入体会水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传承和弘扬水利文化。

都江堰历史

都江堰历史

都江堰历史都江堰历史,是一段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都江堰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的成都平原中,素有“天府之国、天府之城”之称。

都江堰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历史文化渊源深厚,独具特色。

1. 都江堰的起源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之一。

都江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6年,是秦代大将李冰所创建。

李冰是一位卓越的水利工程师和军事将领,他在修建的过程中,克服了许多困难,历经十余年,终于完成了都江堰的主体工程。

根据历史记载,都江堰的开发是为了解决成都平原长期干旱的水源问题,也是为了在战争中利用水利优势。

在这个过程中,李冰创立的水利工程理论,奠定了中国水利工程的基础,为中国历史上的水利工程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 都江堰的意义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解决了当时的饮水问题,也在于让成都平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天府之国”,成为了中国水利工程的经典之作。

都江堰的创立,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水源问题,也是在充分利用水能,增强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这使得都江堰不仅仅在水利技术方面具有代表性,而且在历史、文化、经济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都江堰的建设,不仅给成都平原带来了水源,还为成都平原带来了无限商机。

城市文化、工商业、旅游业、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发展也离不开都江堰的支持与推动。

3. 都江堰的保护都江堰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因此备受关注。

为了保护都江堰,中国政府采取了大量的措施,例如增设了水利博物馆,建立了都江堰水利大学等。

都江堰的保护,除了需要政府的投入外,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

针对一些常见问题的处理,包括都江堰的清洗、消毒、维护等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支持。

在保护都江堰的问题上,旅游局、水利局、旅游公司等各个部门都应负有责任。

同时,公众也应当对都江堰的保护与发展做出有效的贡献。

4. 都江堰的未来都江堰已经成为了中国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郊区的都江堰市境内。

下面将为你介绍一些历史都江堰的知识点。

一、都江堰的历史背景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1年间,是蜀汉时期著名政治家李冰所主持修建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

当时,成都平原一直饱受洪水灾害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冰主动请缨修建都江堰。

二、都江堰的建设意义都江堰的修建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洪涝问题,使得这片土地可持续利用。

它的主要作用有:1. 水利灌溉:通过引水分配和水轮灌溉,都江堰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可靠的灌溉水源,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得成都平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和棉花产区之一。

2. 防洪排涝:都江堰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有效地控制了灌溉用水,减少了洪水的发生和危害,改善了当地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

3. 水运交通:都江堰成为古代水上交通的重要通道,方便了湖广地区与西南地区之间的货物运输,推动了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三、都江堰的修建过程李冰修建都江堰的主要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土木勘探:李冰率领团队对当地的地形、水文地质等进行详细勘探,选择了合适的地点和河道,确定了工程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方案。

2. 修建堤坝:首先修建两座堰坝,分别位于都江堰和摆沙,将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

3. 开凿渠道:在摆沙附近修建引流渠道,经过细心计算,使得水能平缓地逐级引入各条支流,供给农田灌溉。

4. 设计水闸:李冰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分水闸,通过开启或关闭闸门来调节水流,确保农田得到适量的灌溉水,同时平息洪水。

5. 完善配套设施:修建了水轮灌溉设备、河道疏浚工具等,为都江堰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四、都江堰的影响和传承都江堰的建设不仅解决了洪水问题,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它的建设和运营经验也为古代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目前,都江堰已成为中国和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

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

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在战国时期的成都平原上,一座最初为军事运输而修建的水利工程,竟然将一条大河重新改道变了流向。

并且在以后的两千多年里,为成都平原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名。

这个水利工程,就叫“都江堰”。

公元前四世纪末大一统前夜的中国,正处于战国诸雄对峙,激烈兼并的大动荡之中。

当时中国北方的霸主秦国大将司马错提出建议,先攻战南面毗临的蜀国,利用蜀国占据长江上游的优势,顺江而下,吞并当时惟一能与北方大国秦国相抗衡的楚国。

这个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的军事主张被秦惠文王所采纳,在公元前316年举兵灭掉了蜀国。

公元前280年的秋天,秦灭蜀三十年后,大将司马错南下东攻楚国。

然而在夺取了楚国的商喻也就是今天的重庆涪陵之后,军队却因为粮草和兵马不能及时补充,在商喻陷入了瘫痪,无法继续深入楚国。

因此,把岷江改道使其经过成都的想法,在司马错借伐楚之后开始酝酿。

公元前272年,三十岁的秦国人李冰,来到蜀郡担任郡首。

上任后的李冰沿岷江而上,直抵岷江源头,行程七百多里,开始了水情勘察工作。

公元前270年,一部精妙的治水方案终于出炉。

方案中提出,如果在蜀郡首府成都建立航道,必须先在岷江河道上建起一个既能引水又能防洪的水利工程。

这个工程是这条战争补给线能否形成的关键。

岷江,是长江最大最长的支流,不仅水势凶猛,而且全年水量不稳定。

在岷江河道中哪一个位置设置工程,才能最佳的控制水的流量将会关系到工程的成败。

经过考察,李冰选择了在山丘和平原的分界点上建造都江堰,以锁住岷江的咽喉。

工人们用整整四年的时间,在岷江江心建起了酷似大鱼之嘴的分水堤。

当江水流至鱼嘴时,自然分成了内外两江。

其中内江为引水河,也就是岷江改道通往成都的工程。

在这时,李冰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坐落于成都平原西北的尖山成为了内江流向成都平原的天然屏障。

为了把水引入成都平原,李冰决定开山辟水路。

如果只能依靠钢钎和石锤凿打,凿开尖山至少需要30年的时间,而秦国的统一大业却迫在眉睫。

都江堰水利工程公元前256年-Unesco

都江堰水利工程公元前256年-Unesco

都江堰水利工程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

该大型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都江堰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杰作。

青城山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道教发源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一个专门从事濒危野生动物研究、繁育、保护教育和教育旅游的非营利性机构。

基地距成都市区10公里,大熊猫博物馆内珍贵的资料、丰富的展品举世无双,是认识大熊猫、回归大自然、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的极佳场所。

大熊猫、小熊猫、黑颈鹤等珍稀濒危动物在这里悠然自得地生息繁衍。

馆舍内、草坪上,大熊猫或卧或坐,或饮或嬉,或进或出,各得其所,令人陶醉。

金沙遗址(商周时代遗址)金沙遗址是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沙遗址”在沉睡了3000年之后被发掘出来。

其太阳神鸟环十分绚丽。

距离三星堆遗址50公里,该文化所处年代约在前1250至前650,在前1000年时较为繁荣。

金沙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文物有相似性,但是没有城墙,约等于三星堆文化的最后一期,代表了古蜀的一次政治中心转移。

宽窄巷子“宽窄巷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08年6月,为期三年的宽窄巷子改造工程全面竣工。

修葺一新的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

它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规模最大的宏伟灌溉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对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功能和影响进行介绍。

1. 历史背景都江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6年,即西汉初年。

当时,四川地区常年遭受水灾,灾害频发,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四川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2. 功能和设计都江堰是一项复杂而精巧的水利工程,其主要功能是解决都江堰及周边地区的水灾问题,同时有效利用水资源,实现农田灌溉。

都江堰的设计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分水堰、犁井和平地堰。

分水堰具有分流作用,将岷江水引入大成都平原;犁井是连接分水堰和平地堰的通道,用于排除淤泥和泥沙;平地堰是实现农田灌溉的关键,它将分水堰分流的岷江水引入农田。

3. 影响和意义都江堰的建设对成都平原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解决了当地长期以来的水灾问题,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

其次,通过有效利用水资源进行农田灌溉,提高了农业产量,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此外,由于农田灌溉的实施,都江堰也为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4. 文化价值都江堰除了作为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外,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和勤劳精神,展现了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高度成就。

同时,都江堰周边还保存了许多历史文化遗址,如李冰墓和李冰祠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历史遗迹,对于研究古代水利工程和中国古代文明都具有重要意义。

5. 保护和发展由于都江堰的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于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和维护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加强巡视和监测,定期进行维护和修复工作。

同时,都江堰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游览,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结:历史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解决了四川地区长期以来的水灾问题,提高了农田灌溉效率,对于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谁设计的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谁设计的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谁设计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李冰设计的。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

该大型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灌溉区域已达40余县。

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庙,称为二王庙。

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36县市、区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

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

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都江堰水利调度中心都江堰建成后,历代都有主管水利的组织机构和人员。

建国后,都江堰延伸扩建迅速发展,已成为水资源多功能效益的综合利用工程。

各级政府十分重视都江堰的组织建设。

1950年3月成立了川西都江堰管理处;1952年9月,川西都江堰管理处更名为四川省人民政府水利厅都江堰管理处;1955年又更名为四川省水利厅都江堰管理处;1958年再次更名为都江堰管理处;1978年9月成立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处,同年12月13日,经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简介

2 建设沿革
修建背景
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 的。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 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 ,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郡太守。 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3 主要景点
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 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 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 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dū jiāng yàn]
都江堰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录), 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 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 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2020古今治水成就、治水典故,历史重大事件及水文化知识(填空题)

2020古今治水成就、治水典故,历史重大事件及水文化知识(填空题)

填空题1. 都江堰是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我国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目前仍在发挥着兴利除害的作用。

2. 为解决荆江防洪问题,1952年国家在荆江上建设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重大水利工程,该工程为夺取抗御1954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个工程是荆江分洪工程。

3. 水则是中国古代的水标尺,又名水志,为江河防洪、报汛之用。

4. 东汉初年,出现了一位治河名人,经他治理后,稳定了长期泛滥的黄河河道。

这位治河名人的名字是王景。

他治河的措施除了修筑堤防、疏浚河道外,还有一项比较特殊的措施,即“十里立一水门 ,令更相洄注”。

5.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呈“几”字形。

自西向东流经青海、甘肃、四川、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等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6. 三国时,曹魏一次著名的水浮力测量是曹冲称象。

7. 长江干流每一河段都有自己的名称,比如青海玉树境内称通天河,玉树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宜宾称金沙江,宜宾至湖北宜昌称川江,湖北宜都至湖南岳阳段称荆江,镇江以下称扬子江。

8. 长江上游著名的枯水题刻重庆涪陵白鹤梁,是研究长江上游流域枯水或干旱、水文、水资源的宝贵资料,被称为长江最古老的水位站。

9. 中国大运河主要由隋唐运河、京杭运河、浙东运河共三大部分组成。

10. 中国第一个水利学术团体是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创建于1931年,首任会长是李仪祉。

11. 我国唯一一个省份名称与河流名称相同的是黑龙江省。

12. 在山西吉县和陕西宜川之间的黄河峡谷中,有一处著名的风景区,这就是壶口瀑布。

13.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该书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该书有许多条目记述了古代水利、建筑工程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与发明,如黄河堵口、测量汴渠、制作木地图、修建船闸、修筑苏州至昆山长堤、制造水利机械等。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成熟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

它位于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省省会成都的西北约48公里处。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历史都江堰的知识点。

一、建造背景都江堰的修建始于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0年间的战国时期,由蜀国著名的水利专家李冰和他的儿子李贺共同主持建造。

当时的蜀国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由于地处山区,水资源匮乏,因此面临着严重的旱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冰提出了修建水利工程来调节水源和灌溉农田的方案,于是开始了都江堰的建造。

二、建造目的都江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蜀地旱涝不调的问题,并提供灌溉农田的水源。

通过修建堰坝、引水渠道和沟渠等工程,将岷江水引入蜀地,保证蜀地农田的灌溉和粮食的供给。

三、工程规模都江堰总长约65千米,由两部分组成:主堰和分水堰。

主堰全长约57千米,位于岷江和都江汇合处,堰坝高约4米,通过水力压力将岷江水引入引水渠道。

分水堰全长约8千米,位于主堰下游的成都平原,通过分水堰将水分配给各灌溉区域。

四、工程特点1. 适应自然地理条件:都江堰利用自然地理条件,充分利用岷江和都江的自然水势,将水引入灌溉区域,减少电力消耗,降低工程成本。

2. 灌溉效果显著:都江堰的修建使得蜀地的农田不再受到旱涝的困扰,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果,保证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3. 安全可靠:都江堰采用巧妙的分水制度,能够根据水位的变化自动卸水,保证工程安全。

即使在漫长的修建过程中,也没有发生过严重的事故。

五、对地区发展的影响都江堰的建成,为蜀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

首先,解决了旱涝不调的问题,保证了农业的正常生产,增加了粮食产量,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修建水利工程带动了当地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增长。

此外,都江堰也成为了一座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总结: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建造解决了蜀地旱涝不调的问题,保证了农田的灌溉和粮食的供给。

都江堰的历史

都江堰的历史

都江堰的历史李冰创建都江堰秦昭王后期李冰任蜀郡守期间(约公元前276~前251),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在成都平原顶点的岷江上游干流出山口处作为工程地点,团结和组织西蜀各族人民,通过艰难奋斗,终于在公元前256年前后建成都江堰。

实践证明,历2000多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合理,工程布置适合自然规律,分水堤、溢洪道、宝瓶口三项工程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联合发挥引水、分洪、排石输沙的重要作用。

都江堰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效益。

司马迁考察都江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

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

后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离堆处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

张陵传道青城山东汉顺帝时〔126—144〕,张陵从洛阳越秦岭到鹤鸣山修道,汉安二年〔143〕七月一日,率弟子来青城山结茅传道。

张陵在青城一带山区传道13年,于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顶。

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发祥地,常道观被称为“仙都众奥之妙,福地会昌之域,张天师羽化处焉”。

历代龙虎山的天师多来青城山朝拜祖庭,为汉天师张陵扫墓。

诸葛亮设兵护堰蜀汉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业之全然,国家经济进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治理维护,开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治理都江堰之先河。

马可·波罗游历都江堰元世祖至元年间〔1264—1294〕,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行20余日抵成都,游览了都江堰。

后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说:“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解放军抢修都江堰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四川,入川后贺龙司令员指出,要先抢修都江堰,把已延误的岁修时间抢回来。

并决定从军费中拨出专款,确定由王希甫负责,由驻灌县解放军协助抢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之:都江堰建成(公元前256年)都江堰建成(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6年,都江堰建成。

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经过访察水脉,因地制宜,在前人的基础上建成。

分水工程在岷江江心以竹笼装卵石而成,将肆虐的岷江分为内外两股,化害为利,兼具汇洪与灌溉两大功能。

渠首工程通过鱼嘴分水堤、宝瓶引水口和飞沙堰泄洪排沙的有机配合,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排水和引水的难题,使内外江的水量始终按四、六分成,即洪水时内江四成,外江六成,枯水时外江四成,内江六成,保证灌区既有足够的水源,又不至于发生水灾。

1. 都江堰水利工程陈运和诗《都江堰》:“凝聚过智慧的汗珠与卓绝的远见灌溉了历史,灌溉了民族,灌溉了古诗,灌溉了良田”。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

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1.1 岷江鱼嘴分水工程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

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

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

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1.2 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1.3 宝瓶口引水工程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

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

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1.4 都江堰卧铁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

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

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

1.5 二王庙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

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

庙内主殿分别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

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

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

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约1万平方米。

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宇区。

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

1.6 伏龙观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

其下临深潭,传说因李冰治水时曾在这里降伏孽龙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

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

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

伏龙观又名老王庙、李公词、李公庙等。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抚祟实以为:“于虽齐圣,不先父食。

况以公之贤:又有功于蜀,其施力程能固无待乎其子。

今乃数典忘祖,于掩其父得无紊钦?”1.7 安澜索桥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

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

古名“珠浦桥”,宋淳化元年改“评事桥”,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

原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

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

《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

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

现在的桥为1974年重建,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

2. 名称由来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

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犍尾堰”。

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犍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

”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

《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

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3. 修建背景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

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

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南麓,分为东源和西源,东源出自弓杠岭,西源出自郎架岭。

两源在松潘境内漳腊的无坝汇合。

向南流经四川省的松潘县、都江堰市、乐山市,在宜宾市汇入长江。

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

平均坡度4.83‰,总水量年均150亿m3左右。

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

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

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

主要水源来自山势险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间岭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

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厉害。

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

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

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

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

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

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

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4. 修建简介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

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守。

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

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

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同堆),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

离碓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

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

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华阳国志·蜀志》),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