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二)

合集下载

政治:2.4.2《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政治:2.4.2《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a.守株待兔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注意3: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规则
是事物运动过程 是人们规定出来供 含 中固有的本质的 大家共同遵守的制 义 必然的联系 度或章程 区 别 性 是客观的,不能 是主观的,是人们制 质 被制定、修改、 定的可以修改、补充 废除 或废除
课堂探究: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方落 下。我们能否通过某种办法使太阳从西 方升起,从东方落下?这说明了什么?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稳定 的的联系
比较:
拔苗助长与疱丁解牛各说明什么哲理?
说明规律客观性,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 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 做有心人,不断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 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规律的特征及其要求
(1)规律具有普遍性 (2)规律具有客观性
A.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和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B.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3)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意义 否则受规律的惩罚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 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 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三峡工程
由于人类认识了水的流动规律, 人们就可以治理水患,兴修水库, 建造水渠,引水上山,变水害为水 利,为人类造福。
探究:以上探究材料说明了什么 哲学道理?
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①人们能够利 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指导实践活动;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 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 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 利,为人类造福。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浮现在事物表面

隐藏在事物内部
感官直接感知
抽象思维把握

①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深藏在 事物内部;②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并

借助于抽象思维,才能揭示客观存在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具有客观性
①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和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②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③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抗拒的。
(2)规律具有普遍性(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变化都是有规律的。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一年四季会更替(自然界有规律) 社会由原始奴隶封建资本到社会主义发展.(人类社会有规律) 人的认识要遵循实践----认识----实践的发展过程.(人的思维是 有规律的)
注意区分有规律和规律是客观的
诡辩论:指运用不正确的论据进行随意的主观推断的一种哲学 思维方法,是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相对主义的表现之一。中 国古代的惠施、公孙龙和古希腊的克拉底鲁都是诡辩论的著名 代表。
说一说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思考与理解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认为:当人第一次踏进河流时,河水虽然在流动, 河床也在变动,但毕竟是这条河流;当第二次踏入这条河时, 这条河流发生了变化,河水已不是原河水,而是新的河水河 床也发生了变化。
①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④万有引力规律
②水往低处流
①守株待兔 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③价值规律 ③苹果落地

高二政治第二课 第三节 第一框 第二框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二政治第二课  第三节 第一框  第二框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二政治第二课第三节第一框第二框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二课第三节:按客观规律办事第一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第二框:按客观规律办事二. 重点、难点(一)重点第一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这个问题不仅是本框的中心内容,而且也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前提,也是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的基础。

第二框: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这是本框的主题,也是教学最后的落脚点。

同时,实事求是又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所以,是教学中的重点。

(二)难点第一框:规律的概念第二框:规律的客观性,特别是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三. 具体内容(一)学习目标第一框:理解规律概念的含义,达到掌握的程度。

懂得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认识各类事物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虽不相同,但作为规律具有共同的特性。

要明确规律与规律的表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关系。

能理解规律与规则之间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关系。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能力,锻炼学生的比较能力。

第二框:了解解放思想的含义,深刻理解实事求是的内容。

懂得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知道人们应该也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明确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理解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统一的。

(二)学习提纲第三节:按客观规律办事一.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1.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2.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1)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2)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发展中的本质联系(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联系3. 规律与规则的关系(1)区别:含义不同;性质不同(2)联系: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二)按客观规律办事1. 规律具有客观性(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2.2 运动的规律性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2.2 运动的规律性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 建筑峰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最蹩脚的建筑师具有 主观能动性,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 反映是主动的、有
选择的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 能动创造性。
意识不仅能反 映事物的外部 现象,而且能 够把握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
A.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B.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C.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B
D.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条件
3.某市南湖改造前曾是垃圾成山、杂草丛生的采煤沉降区,该市经过多次考
察论证,决定用绿色植物的生态功能彻底改善下沉区的生态环境。经过多年
的治理改造,南湖如今成为独具特色景观的森林公园。该市南湖“化腐朽为
揠苗助长
(3)规律具有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要遵 循其固有的规律。
庖丁解牛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阅读与思考 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 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 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峰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 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来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 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 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神奇”的嬗变充分说明( )
①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人的意识在人类改造世界中起决定作用 ③意识促进了该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C
④人们能够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运动是有规律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天不为人 之恶寒也缀冬,地不为 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思考:荀况的这句话说明 了什么哲学道理?
荀子的名言揭示了自然界、 人类社会都具有规律性。
荀况
2.规律的特征
①规律具有普遍性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
如何理解?
A、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和主观意 志为转移的。
B、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类社会 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生产关系 一定要适 应生产力 状况规律
保 100 持 80 百 60 分 40 数
20
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 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 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 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新泰一中 高二政治组
(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什么是规律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 联系
了牛 万顿 有是
引发 力现 ?还
是 发 明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2、新陈代谢
3、阶级斗争规律 4、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注意1: 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 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 认识了引力规律,克服地球引 力,发射火箭、卫星、飞船为 人类服务(如:卫星上天)
• 体会生活中按客观规 律办事,才能达到预 期目的(右1图上海新 景)
• 不按客观规律办事, 会受到规律惩罚。 (右2:河西走廊春季 常见的浮尘天气、3图: 洪水肆虐广西)
在规律上能用、不能用的词语
发明规律 消灭规律 创造规律 改变规律

高二政治教案: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

高二政治教案: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

【导语】为了帮助各位学⽣掌握教材重点,更好地⾼效率的进⾏学习,为⼤家整理了⾼中各科知识点教案,让同学们明确教学⽬标,有针对性的学习。

以下是《⾼⼆政治教案: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供⼤家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然界、⼈类社会和⼈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分析】规律是⼀种联系,但不是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

因为: (1)既然它是事物本⾝所固的,所以规律具本质性的特点。

可见规律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2)既然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它具必然性的特点,是事物发展确定不移、必然如此的趋势。

(3)既然规律是稳定的联系,所以它具稳定性、重复性、普遍性的特点。

只要具备⼀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会重复出现。

可见,稳定性就是规律的重复性,⽽稳定性、重复性也表明了它的普遍性。

(4)从本质性、必然性、稳定性可以推出,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确定不移的秩序,所以它是客观的,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

把握规律概念做到以下⼏点: ①哲学上讲的规律不同于具体学科的规律。

它们是共性和个性、⼀般和个别的关系。

②规律不等于它的现象。

规律不是外露于事物表⾯,⽽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们能通过现象发现、认识规律。

③规律不同于规则。

两者的区别表现在: a.⼆者的含义不同,规则是照⼈们需要⽽制定的,⼤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

b.⼆者性质不同。

规律是客观的,在⼈意识之外独⽴存在,⼈们不能创造、消灭或改造它。

⽽规则是主观的,它依⼈们的主观需要为转移,⼈们可以制定、废除和修改它。

两者联系表现在: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高二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识点

高二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识点

高二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识点我们在作题时也是有在学习的,因为这是通过学习来进行思考,总结概念的运用方法、解题的思路、并且记忆一些有用的中间结论。

作题的同时也时一种学习和积累的过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二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识点1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4、什么是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7、什么是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8、规律客观性的表现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9、规律普遍性的表现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10、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么?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11、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2)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12、意识的本质是什么?(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13、意识的作用的表现有哪些?(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14、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15、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要求.16、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2)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17、什么是实践?具有哪三个特点?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18、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9、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2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2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体现在哪里?(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真理都是具体的.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22、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2)认识具有无限性;(3)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23、怎样认识和发现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24、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高二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识点2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 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生产力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 社会意识:只是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内容: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b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具有不同步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并不是同步,绝对统一的关系) 反对倾向: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历史唯心主义3. 实践观是辩证主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4.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内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a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更,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 辩证关系: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否则会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a 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否则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他就会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他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会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生产力进步。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网络公开课学习教案.doc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网络公开课学习教案.doc

高二政治《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网络公开课教案单位哈十一中知识技能目标教学目过程与方法目标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方法教具准备[ 导入新课 ] :姓名王博教龄7 年诗学生懂得规律的科学含义,正确理解规律的共同特征,引导学生必须把客观规律和社会生活中常见的规则、规定和法律条文区分开来。

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网络资源整合、学科渗透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方法,展示并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

通过对各类规律共性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在概念的比较学习中,锻炼学生的比较能力。

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通过社会规律的学习,了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学难点:规律的概念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教学法等综合运用。

设疑启发引导,教师主导,适时课堂讨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利用 FrontPage2003制作教学网页事例: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对 1682 年出现的彗星进行了研究和计算指出:这一彗星是以 76 年左右的时间为一周期,沿着一个扁长的椭圆轨道绕日而行。

而且正如哈雷所言, 76 年后,彗星又光临了地球。

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学教生说是有规律的)学过师:人们在观察周围事物时,常常看到许多事物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毫程无秩序的,如不同的河流流向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各异等。

同时人们也能看到,有些事物的运动又是有秩序的,如:太阳的东升西落,四季的变换,人的生老病死等。

那么,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运动到底有没有规律呢?人们通过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不断探索,通过对大量现象的观察、研究才寻找出事物运动的规律,逐渐认识到: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特别是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门科学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观点。

[ 新课教学 ] :步骤一:学生点击网页链接按钮,进入在线调查,引出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上网搜集内容: 1. 列举学过的各门学科规律?2.规律有什么特点?规律和规则有什么不同?步骤二:进入自学引导模块 ----- 这是本课教学的主体,也是重点。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

4.2《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教学依据】1.课标要求: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是,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2.教材分析:《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共分为两目: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运动是有规律的。

第一目主要分析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强调物质是运动的。

第二目在第一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因此,第二目内容是对第一目内容的逻辑发展。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第四课来看,第二框第二目内容——运动是有规律的,是第四课的归宿点,但同时也是下一课——第五课内容的逻辑起点。

掌握规律的相关知识,对于帮助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律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有重要意义。

3.学情分析:对刚刚接触哲学不久的高二学生来说,哲学是一门陌生而难懂的学科,学起来比较抽象。

但经过前面第一单元和第四课的学习,学生对世界的物质性有了初步认识,初步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知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随着知识的增加,学生在观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对哲学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规律的含义。

(2)理解规律的两个特征:普遍性和客观性。

(3)理解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4)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2.过程与方法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培养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自觉地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四册精品课件 第1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运动的规律性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四册精品课件 第1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运动的规律性

【微点归纳】 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仁者心动
3.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 系。 注意这几个限定词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_人__的__意__志___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 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 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 是不可思议的。
信息解读
①舟已行而剑不行
物质都是运动的,离开运动谈物质,是 一种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②统筹系统性,协调各环节,促进资源 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 规律的基础上去运用规律,解决现实 问题
探究(1)刻舟求剑中的主人公错在何处? 提示 刻舟求剑中的主人公犯了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2)结合情境二,分析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如何做到按规律办事的。 提示 尊重城市发展的规律,按城市建设规律办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运用规律为城市居民造福。
疑难突破 1.把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内容
理解
误区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 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和存在方式
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这说明( C ) ①认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掌握和尊重规律才能避免主观
盲动 ③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 ④按规律办事就不能改
变其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名师点睛
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1.某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工作性质和环境会影响大脑的认知能力,如果长期

2.2运动的规律性(议题式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政治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4)

2.2运动的规律性(议题式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政治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4)

总结:物质、运动、规律
一、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三、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整个世界都遵循其固有规律
议 题 规律面前人该怎么做? 二
一个机器的发明 一首歌的创作 一幅画的创作 一幢楼的设计 一个程序的设计 一首诗的意境 一篇作文的构思 一封情书的爱意 …………………………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强大“意识”
意识
物质
主体
根本属性 存在方式
运动
普遍性 客观性
规律
要求
主观能动性
前提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课 堂 小 结
课后作业:
根据你所见所闻,列举出人类目前为止做出的违背规律 的事情,分析其造成哪些严重后果?
思考:规律是客观的,我们是“听天 由命”,还是“人定胜天”?
结论一: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能 动地反映世界。
2、人能够能动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世界有指导作用,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 变成现实,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注意:意识不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实践改造,实践具有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 “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2023年高二10月月月考政治试卷(陕西省西安市远东第一中学)

2023年高二10月月月考政治试卷(陕西省西安市远东第一中学)

选择题(题文)“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

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

这段话是一个A. 唯物主义命题B. 唯心主义命题C. 悲观主义命题D. 教条主义命题【答案】A【解析】试题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题干中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说明接受现实,承认物质是本原,是唯物主义命题,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

本题正确答案选A。

选择题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认为:“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

”下列与此体现的哲学观点一致的是A.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叔本华)B.人最容易忘记的是自己(克尔凯戈尔)C.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费希特)D.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康德)【答案】C【解析】材料中“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观点属于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念,选项A、B没有涉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分歧,故排除;选项D根本上属于唯物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选项C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本题答案选C。

选择题与“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这一观点蕴含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有①万物之生,俱得一气②未有此气,已有此理③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④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

“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的意思是天下没有离开物体而独自燃烧的火,世间怎么能有脱离形体而独自产生知觉的精气呢。

知觉离不形体说明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因此这一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观点,①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②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④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本题选C。

选择题现代物理学革命最主要的成果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

物理学的发展总对我们关于世界观的认识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高二政治 -运动是有规律的

高二政治 -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认识和利用规律
规律可以消灭或创造
小结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征
(1)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 消灭)。 (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其固有规律。
3.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
2.规律的特征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天不为人 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 之恶辽远也辍广。
思考:荀况的这句话说明 了什么哲学道理?
荀子的名言揭示了自然界、
人类社会的意识为转移。
(1)规律具有客观性
2.规律的特征
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规律的特征
人类社会发展道路
人20教17版必修 第四课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运动是有规律的
广东实验中学政治科 吕芳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 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的含义
它们是规律吗? 1.地震预示着国家的衰败。 2.苹果落地。 3.守株待兔。
1.规律的含义
1.地震预示着国家的衰败。≠ 规律
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 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 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造福人类。
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
在规律上能用、不能用的词语
发明规律 消灭规律 创造规律 改变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
发现规律 尊重规律 认识规律 利用规律
(1)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 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运动的规律性(最新版)高二政治课件(统编版必修4)

运动的规律性(最新版)高二政治课件(统编版必修4)
实事求是: 实事——客观事物;求——探索认识;是——规律。 实事求是,一方面强调了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和认识规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原因(为什么)
(1)理论依据(世界观的依据):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 是物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和普 遍的,这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2)现实意义: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 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②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即,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
想意识。坚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总结: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 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目
3.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有条件的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2)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意识的指导作用具有双重性。但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 都能够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①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 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②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对事物的发展产 生阻碍作用。

高二政治必修四笔记整理

高二政治必修四笔记整理

高二政治必修四笔记(一)1、哲学与生活(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高二政治必修四笔记(二)、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

运动的规律性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2)

运动的规律性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2)

2.2 运动的规律性总议题:从“火”到“冰”,百年首钢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的?【课标要求】描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运动的,运动也是有规律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材分析】在第一框学习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之后。

第二框“运动的规律性”,主要讲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尊重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学情分析】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主要讲述了物质和意识的概念,通过论证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证明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学生明确了世界的本质,在此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材料学习,认识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这个不难做到。

进而启发我们要尊重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运动、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坚持唯物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尊重客观规律,做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2.通过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与要求,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和内涵,认识和分辨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培育科学精神;3.通过本框学习,让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作出理性判断与选择,坚持在实践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提升公共参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与要求。

难点:了解主观能动性的表现,理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等。

【教学素材】结合从“火”到“冰”,百年首钢如何华丽转身,带领学生探究运动的规律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周易》上有这样一句话: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政治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规律的含义,懂得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认识各类
事物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作为规律具有共同
的特性,明确规律与规律的表现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理解规律与规则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能力方面,通
过教学,培养和训练学生通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通
过对各类规律共性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通
过客观联系与主观联系、现象联系与本质联系、偶然联系与
必然联系、规律与规则的比较,锻炼学生的比较能力。

觉悟
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并
通过社会规律的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
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规律的含义。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对教学重点则采用启发式
教学方法:提出观点--展示材料--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教学难点则采用讲读法: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与教有机地统
一起来。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歌曲,学生齐唱《雾里看花》,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第三节按客观规律办事(板书)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悔恨》。

生物学家达尔文有《物种起源》、《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光辉巨著;达尔文的表弟高尔登
在他的影响下,揭示了人类的生育规律,创立了优生学,启
迪人类选择佳偶、繁殖优种、提高人口质量。

但达尔文感动
于表姐对自己的一番深情,犯了近亲结婚的错误,先后生育
十个子女,有三个子女很小就夭择了,其他七个子女不同程
度患有精神病,有三个子女终身不育。

此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人类的繁衍是有它的规律的。


(一)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板书)1、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

(1)理解:"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2)宇宙天体都是按各自的轨道在运行。

2、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

(1)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某种确定不移的次序。

(2)袁世凯开历史倒车复辟帝制,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终被历史所淘汰。

3、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就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法律。

在中国伟大的革命和实践中,我党的指导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充分说明人类的认识变化也是有规律的。

总之,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二)哲学中的规律与具体规律有什么不同?(板书)
各类事物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虽然不同,但是作为规律具有共同的特性,哲学上讲的规律就是对具体事物运动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

它们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三)规律的特征和含义(板书)
1、含义:(板书)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特征:(板书)
第一、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板书)
①设问:万有引力规律既不是"客观精神"(天命、神意)的产物,也不是牛顿为自然界立的"法",在牛顿发现它以前,它就一直在自然界客观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

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该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固有的。

(勾画教材)
②当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同时面对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就是因为违背规律的客观性而导
致的(提示学生在我们学过的哲学知识里有三个知识点跟这
一现实有关:自然界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
③反对:认为规律是"客观精神"强加给事物的客观唯心主义,反对规律是"主观精神"的产物的主观唯心主义。

第二、任何事物都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板书)
①讨论: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白天黑夜,昼夜交替,是不
是规律?为什么?
在事物普遍联系的多种形式中,有现象和本质联系的区别。

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
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

这种联系体现了事物本
身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整个发展过程,
有别于事物外部的、表面的、现象的联系。

②设问:我看到苹果落地,为什么看不到万有引力?
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只能感知事物的现象,而不能感知事物的
规律,规律是只有通过人的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

③规律与现象的关系:区别:特点不同,规律比现象深刻、
抽象;现象比规律丰富、具体。

认识途径不同,规律是人无法直接感知的,只有运用抽象思维才能揭示它;现象是人的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的。

作用不同:规律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现象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联系:规律隐藏在事物的现象之中,并通过现象来表现;即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规律是现象的实质内容。

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

④巩固: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联系的有哪些?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的联系;月亮饶地球转;新陈代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返;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商场上商品价格时涨时落;蜜蜂筑巢;水往低处流。

第三、任何事物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板书)①《守株待兔》:"宋有耕田者,田中有兔,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而身为宋国笑。

"从哲学上看,这个宋国人犯了什么错误?
这个宋人错在把偶然的现象当作必然的规律。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的联系是必然要发生的确定的联系,有的联系是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偶然的不确定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

只有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

(要求学生勾画教材)
②什么是必然联系?什么是偶然联系?(见上)
③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必然联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的反祖现象;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社会的发展
和更替;一棵苹果树上有200个苹果。

小结: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质的联系;不是偶然的联系,
而是事物必然的联系。

即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
的必然的联系。

(四)规律与规则的关系(板书)
讨论:有人说,我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已经形成规律了。

问这是哲学中说的规律吗?
这不是规律,只是给自己制定的一个规定。

混淆了规律与规则、守则的关系。

规律与规则的关系:区别:含义不同,规则是人们规定出来
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律(略)。

性质不同,规
则是人们制定的,可以修改、补充或废除,它是主观的,第
二性的;规律则不能被创造、制定、废除,它是客观的,地
第一性的。

联系:规律决定规则,规则反映规律,规律是指
定规则的客观依据和基础。

正确、合理的规则是对客观规律
的正确反映。

(五)规律与联系的关系:规律一定是联系,但联系不一定
是规律。

(强调学生理解,注意规律与联系的含义)
课堂总结: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
(1)哲学依据:①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事物的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毫无次序的,而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次序,都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

②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方法论:客观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规律。

(3)反对:反对把主观想象的联系、现象的联系、偶然的联系当作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