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地方志与家谱(杜泽逊版)

合集下载

历史学基础文献选读

历史学基础文献选读

历史学基础文献选读历史学,是面向过去立足当下的真与爱之学。

其基本任务有二,还原与解释。

惟有求真,方能还原;惟有深博之现世关怀,方能有上乘之历史智慧。

中小学历史教育多重记诵,因目标仅在于文明常识之灌输。

而大学之后,应有求真、育爱之史法与史观,方有资格成为文明的传承者与创造者,方可称为此项学问之入门。

学问以目录学为门径,特面向历史系新生制作此提要,以供大一阶段学习之用。

习史者首当明本人、本地、本国之史,故以国史训练为主。

读书当择版本,否则便是乱读,亦望切记。

一、人文读本1、夏中义主编《大学人文读本》(三卷本: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何光沪等主编《大学精神档案》(四卷本:古代、近代、当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思想操练:丁东、谢泳、高增德、赵诚、智效民人文对话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提要:大学之道,要育材更要育才,此理甚明而世难行。

新世纪初丁东、谢泳、夏中义诸贤起而倡行“精神成人”,人文教育始进入教育各阶段实践层面。

读这些书,可以成为一个富于良知和力量的知识分子,一个明了自身使命、权益和责任的现代国民,一个置身人类文明前沿的世界公民。

二、通史读物1、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李泽厚,中国开放时代的启蒙者。

其思想将被超越,但所提“儒道互补”、“美在积淀”、“巫史传统”、“情感本体”等命题今日仍有意义。

而这部美轮美奂的《美的历程》,实为由美育爱的通史最佳入门读物。

2、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最富中国情怀的通史,但同时需提防其文化自恋情结。

结合更为平实的吕思勉《吕氏中国通史》读较佳,但后者写作对象并非新手,要在观摩其方法和立意。

3、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与其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秦晖已是溢出史界的公共知识分子,本书是论述传统中国法家本色最为深刻的作品,同时也为当今和未来的中国提出了富于建设性的构想。

上海图书馆-家谱书目查询

上海图书馆-家谱书目查询

上海图书馆-家谱书目查询使用说明1.数据库简介据统计,上海图书馆共收藏有约17000种、110000余册中国家谱,是国内外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数量最多的单位。

上海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家谱分为335个姓氏,其中张姓、陈姓、王姓、李姓、刘姓、吴姓均在500种以上,而周、朱、徐、黄、杨、胡等姓也达数百种之多,冷僻姓氏有90余种。

地区涵盖全国20余个省市,以浙江、湖南、江苏、安徽省为多,其次是江西、上海、福建、湖北、广东、河南、四川、山东、河北等省。

浙江家谱主要在金华、余姚、上虞、慈溪一带,安徽家谱则以徽州地区最为集中。

上图收藏的家谱多为清代、民国期间木活字本和刊本,但也不乏珍稀版本,最早者为宋内府写本《仙源类谱》(残页),明刊本、明抄本有近三百部,稿本及纂修底本也不少见。

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上海开埠后外地来沪发展人士的家谱,对于研究上海近代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上海图书馆还开设了全国第一个家谱阅览室。

家谱阅览室自1996年12月对社会开放以来,引起了海内外人士的关注。

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海内外人士来家谱阅览室参观查阅。

2.检索说明2.1 检索功能区本检索系统采用Web界面,在浏览器中检索界面自上而下分为三个功能区,即:导航区,检索区和结果显示区。

其中,导航区用于切换检索方式和显示帮助信息,检索区用于输入检索提问式,结果显示区用于显示检索结果。

2.2 检索方式本检索系统目前支持基本检索和高级检索两种检索方式,用户可通过导航区中的超链接进行选择。

基本检索:是指用户选择单个字段,并输入单个检索词进行查询的检索方式。

高级检索:是指用户在多个字段中输入检索词,并对检索词进行布尔逻辑组配的检索方式。

2.3 检索字段本数据库有7个可检索字段,它们分别是:题名,姓氏,居地,堂号,著者、名人和丛书。

其中:题名和丛书两个字段支持全文检索;其余字段为整词索引字段,可输入检索词进行完全一致或前方一致检索,前方一致的标识符为"?"。

(完整)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完整)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中国丛书广录》举正

《中国丛书广录》举正

孔承业 ” 《 刊 阙里 志序 》 丛 书 广 录 》 文 正 撰 重 。《 正
确 , 引卷误 。 索
《 书广 录》 。且《 国稀 见地 方志汇 刊》 作《 丛 误 中 应 稀
见 中 国地 方志 汇刊 》 。
( ) 丛 书广 录》 5 7《 4 9页 著 录 《 岑 襄 勤 公 ( 清 毓
该书, 卷前 有 “ 圣 六 十代 孙 曲阜 县 世 职 知 县 守 庵 至
国地 方志书 录》 0 17页著 录 此 书 ,李 佑 之 ” “ 皆作 “ 李 祜 之 ” 北 京 图 书馆 古 籍 珍 本 丛 刊 》 2册 影 印 该 。《 3
书, 卷前 有 “ 令 李 l 之 ” 作 “ 熙 壬 寅 志 序 ” 县 祜 所 康 。
颜光 敏撰 , 颜崇 渠辑《 氏家 集》 , 颜 本 康熙 乾隆 间刻 。
按 : 续 修 四库 全 书总 目提 要》( 本 ) : 《 《 稿 云 “ 颜 氏家乘 》 不分 卷 , 清嘉 庆 刻本 , 颜 崇 桑编 。崇 槊 字 清 运生 , 心 斋 。…… 以卓 行荐 , 号 除兴 化县知 县 。是 编 即其官兴 化县 时所 编刻者 。盖 以表扬 其先辈 节烈事 功 者 , 其 六 世 祖 胤 绍及 子 伯 璨 、 阶 , 光 猷 、 录 伯 孙 光 敏、 光段 三世传 志 、 表 , 十一 篇 。 [ 碑 凡 ”。 靴 曲阜师
英) 年谱》, 清张 藩编 , 王云 五 主 编 、 台湾 商 务 印书 馆
( ) 丛 书广 录) 4 1 《 1 ) 1页著 录《 氏家 乘》 卷 , 2 颜 一
铅 印《 编 中国名人 年谱集 成》 一辑本 。 新 第
按 : 贩书偶 记》 六 、 中 国历 代 年 谱 总 录 ( 《 卷 《 增

杜泽逊:目录学表微

杜泽逊:目录学表微

杜泽逊:目录学表微目录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一般认为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创立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间从没有间断过,然而也从没有成为普及性学科,至今还是少数人的学问,属于“冷门”,有人称之为“绝学”。

目录学是对图书进行分类编目的学问。

人类有了文字,就有了文字记录,也就有了有形的文献。

文献有什么用?文献是人类文明的记录。

没有文献,历史就是传说。

有了文献,历史就是信史。

文献记录有伪的,历史学家、文献学家要进行辨别,但这不影响其主体部分是信史。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献丰富,文献所记载的历史悠久,就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人类根据历史文献认识过去,并由此展望未来。

所以,文献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历史上虽然出现过秦始皇焚书坑儒这样的悲剧,但总的看来,历朝历代基本上是爱护并保存文献的。

秦始皇焚书坑儒,济南的经学家伏胜就把《书经》藏在屋壁之中。

西汉建国,丞相萧何在首都长安建立了皇家藏书处“天禄阁”、“石渠阁”。

于是伏胜又把《书经》取出来,在济南传授。

中央政府派晁错到济南从伏胜学习,由于方言的原因,晁错也有领会不准确之处,但伏胜对典籍的传播仍是功不可没。

既然历朝历代大都重视文献收藏,那就必然会有专人管理。

老子曾经是周朝皇家藏书的管理者,史称“柱下史”。

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韩宣子到鲁国访问,曾经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赞叹说“周礼尽在鲁矣”。

这与我们今天有国外学者来访,安排参观博物馆、图书馆,有相似之处。

西汉采取保护文献措施,在宫里专门设“写书之官”,还派专员“谒者陈农”访书天下。

所以汉武帝时出现了“书积如丘山”的景象。

当时的书是写在竹简和帛上的,尤其以竹简为主。

竹简是长条形的,一般一根简竖着写一行字,一篇文章要许多简,简与简用细绳编连起来,不读时就捲起来,所以古书数量单位之一是“卷”。

时间长了或翻看多了,绳子会断。

孔子晚年喜欢《易》,读《易》韦编三绝。

韦编据说是皮条,那就更高级。

皮条都断了多次,可见用功之勤。

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目录

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目录

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①日本内阁文库藏清康熙七年[1668]刊三十二年[1693]增修後印本。

版心书名及大题<真>皆剜补为<徵>。

雍正元年[1723]<仪真>改称<仪徵>,故此本印年雍正元年以後。

残阳渐逝,血红冲天。

半是夕阳余光,半是狰狞血雨。

是的,血,到处都是冷腥的鲜血。

整个皇宫之内,血流成河,白玉理石全被洗涮成黑红之色,到处是断壁残肢,尸横一片,到处是厮杀后的痕迹。

“为什么?”百里冰左手紧捂着胸口,瞪大着眼睛看着对面十米敌对方处,挥手点兵之人。

那是她的未婚夫,她倾尽一生所爱之人。

亦是绝杀她百里一族,将她迫入绝境之人。

她不懂,为何倾尽所有的爱,换来的是百里一族的灭顶之灾。

台下之人仍是一身儒雅白衣,清俊的脸上,就连平日里对她宠溺的笑容都没有变过。

冷逸辰就这样含笑相对,却不肯多说只字片语。

权利?利益?她虽是寒月帝国唯一的继承人,可是她早已与身为寒月帝国帝皇的外公达成协议,她与冷逸辰成婚后,冷逸辰为帝,她为后,她会做好他的贤内助,她从来不是他成功之路上的绊脚石,他为何要如此对她?冷逸辰仍是气定神闲的坐在不远处,手中的白羽扇仍旧轻摇着,完全不惧百里冰眼中的怒意,只是仿佛没有听到她的问话般,仍一派温和之笑,却坚定的吐出一个字,“杀!”百里冰怒上心头。

手中剑气如虹,眼看便要破势而出,却听到远处传来震天动地,撕心裂肺的愤然吼声,“冷逸辰,我百里一族与你不死不休!”“噗!”百里冰同一时刻,一口鲜血狂喷而出,心脏之处传来剧痛。

她突的单腿倒下。

是皇帝外公的声音。

百里冰痛苦的闭上眼睛。

果然,冷逸辰在派人围杀她的同时,也对她的皇帝外公与其他族人动手了,看来百里一族今日恐怕难逃灭族之祸了。

她看着惜日对她呵护倍至的爱人,指甲恨得深入掌心,却感觉不到半丝痛意。

血阳残光,打在百里冰的脸上,映红了她的眼,也血洗了她的心。

“冷逸辰,你借我生辰之名,将我百里一族全部聚此,竟是为了灭我全族。

大陆文献书

大陆文献书

60000 48000 28000 980
39000 46000 38000 40500 32000 32000 32000 32000
69000 139800
100000 28000 39000 33000
160000 3000 3000 6000 2000 7200元 800 4500 6000元 4000元 2000元
少保于公奏议 2册 16开 式古堂书画汇考 14册 16开 西汉奏疏八卷 东汉奏疏八卷 3册 16开 民国新闻期刊汇编 60册 16开 民国珍稀期刊--圣教杂志 32册 16开 中国古代仪礼文献汇编 16册 16开 中国古代闱墨卷汇编 16册 16开 中国早期农学期刊汇编 40册 16开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中国书店 编委会 16 978-7-5013-3869-6民国金融史料汇编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编委会 16 978-7-5080-5927-3国际儒藏 (线装16册 两函) 华夏出版社 编委会 16 978-7200072785 四库全书著录丛书(1200册) 北京 编委会 16 圣教杂志(32册) 线装书局 编委会 16 978-7540222727 术藏(100册) 北京燕山 编委会 16 978-7-80208-674-6台湾文献史料丛刊(190册) 人民日报 台湾大通书局 16 978-7-80220-287-0清宫瓷器档案全集(52册) 中国画报 一档馆 8 日本明治新刻活字版:资治通鉴(套装共20册) 凤凰出版社 16 汉碑全集 6册 河南美术 8 中国美术全集 60册 黄山书社 16 清实录 60册 中华书局 16 中国清代宫廷版画(套装全40卷) 安徽美术 16 9787510501166 明清宫藏中西商贸档案(12册) 中国档案 一档馆 16 9787800698446 清朝安边治国民族立法文献汇编 中央民族摄影 本书编委会 16 9787510806568 中央通讯社参考消息汇编(55册) 岳麓 本书编委会 16 7507733860 古书题跋丛刊(34册) 学苑 韦力 16 978-7-80106-819-4中华姓氏始迁祖世系大典(1000册) 线装书局 江源 16 978-7-5077-0000-8清代经世文全编(130册) 学苑 本书编委会 16 孔子世家谱(80册) 文化艺术 本书编委会 16 中国历史地理文献辑刊(70册) 上海交通大学 本书编委会 16 上海图书馆未刊古籍稿本(60册) 复旦大学 本书编委会 16

杜泽逊:清代著名藏书家

杜泽逊:清代著名藏书家

杜泽逊:清代著名藏书家清初以来,藏书家又远较前代为多,其富盛名者约举如下。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一号蒙叟,常熟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官礼部侍郎。

降清,授礼部右侍郎。

曹溶《绛云楼书目题词》:“虞山宗伯,生神庙盛时。

早岁科名,交游满天下。

尽得刘子威(凤)、钱功父(允治)、杨五川(仪)、赵汝师(用贤)四家书,更不惜重赀购古本,书贾奔赴捆载无虚日,用是所积充牣,几埒内府。

……入北不久,称疾告归,居红豆山庄,出所藏书重加缮治,区分类聚,栖绛云楼上,大椟七十有三。

顾之自喜曰:‘我晚而贫,书则可云富矣。

’甫十余日,其幼女中夜与乳媪嬉楼上,剪烛灺落纸堆中,遂燧。

宗伯楼下惊起,焰已张天,不及救,仓皇出走。

俄顷楼与书俱尽。

余闻骇甚,特过唁之。

谓予曰;‘古书不存矣。

’……(宗伯)每及一书,能言旧刻若何,新板若何,中间差别几何,验之纤悉不爽,盖于书无不读,去他人徒好书束高阁者远甚。

然大偏性,未为深爱古人者有二端:一所收必宋元板,不取近人所刻及钞本……。

一好自矜啬,傲他氏以所不及,片楮不肯借出。

仅有单行之本,烬后不复见于人间。

”宋版前后《汉书》钱谦益跋:“赵文敏家藏前后《汉书》为宋椠本之冠,前有文敏小像。

太仓王司寇得之吴中陆太宰家,余以千金从徽人赎出,藏弆二十余年,今年鬻之四明谢象三。

床头黄金尽,生平第一杀风景事也。

此书去我之日,殊难为怀。

李后主去国,听教坊杂曲,挥泪别宫娥,一段凄凉景色,约略相似。

癸未中秋日书于半野堂。

”又跋:“赵吴兴家藏宋椠两《汉书》,王弇州先生鬻一庄得之陆水村太宰家。

后归于新安富人,余以千二百金经黄尚宝购之,崇祯癸未损二百金售诸四明谢氏。

庚寅之冬吾家藏书尽为六丁下取,此书却在人间。

……呜呼!甲申之乱,古今书史图籍一大劫也。

吾家庚寅(顺治七年)之火,江左书史图籍一小劫也。

今吴中一二藏书家,零星捃摭,不足当吾家一毛片羽。

”(《绛云楼题跋》)查慎行《人海记》卷下:“钱牧斋撰《明史》共二百五十卷,辛卯九月晦甫毕。

《中国古典文献学》单元测试

《中国古典文献学》单元测试

《中国古典文献学》单元测试导论填空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________,二是指___________。

【典籍;贤才】2..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全书共分四编: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典藏编。

【版本编、目录编、校勘编】3.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三方面内容。

【目录;版本;校勘】4.1920年,梁启超在《》中第一次提到文献学。

【清代学术概论】5. 以“中国文献学”作为一门学问立名,则创始于郑鹤声、郑鹤春兄弟1928年著、1930年初版的《》。

【中国文献学概要】6. 以“古典文献”作为学科立名,则始于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创建古典文献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

【1959】7.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三个方面:一、_______;二、_______;三、_______。

【目录;版本;校雠】8. 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全书共七章:导言、结集、审订、讲习、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编纂、刻印】连线题《校雠广义》齐鲁书社 1991年程千帆,徐有富《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4 洪湛侯《中国文献学史》中华书局1994 孙钦善《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张三夕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 1982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罗孟祯《古典文献学》重庆出版社 1989王余光《中国历史文献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8杨燕起等《中国历史文献学》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9列举题1.列举代表性的5部中国古典文献学著述。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齐鲁书社 1991年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4孙钦善《中国文献学史》中华书局1994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 1982简述题1.研究古典文献学在当代有何重要意义?试简述之。

文献学概要(修订本)杜泽逊

文献学概要(修订本)杜泽逊

三、标点下面一段古文(请全文抄在答题纸上标点。

每打错一个标点扣1分,扣完为止。

共10分)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汉书·艺文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答】①《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

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由班固撰写,简称《汉志》,属于史书志目。

《汉书》十志之一,《汉书·艺文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绪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

②总共著录图书38种,596家,13269卷。

凡是作了合移增删的,均自注明“出”“省”“入”若干家,若干篇,以示更改。

故《七略》虽佚,根据此书仍可看出其概貌,可以知西汉文化典籍的状况。

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图书目录,并首创史志目录的体例,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发展影响极大。

2.简述《隋书·经籍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答】①《隋书》,唐魏徵等撰。

据考,《经籍志》由李延寿,敬播初修,魏徵删订。

它收录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个朝代公私收藏的书目,对著录书籍14000多部,89000多卷的旧目进行删补,著录书6520部,56881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部之下,分47类。

②《隋书·经籍志》是《汉书·艺文志》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且自有特点:它确立了四部分类法,为后世公私目录普遍采用;志首有总序,各部,各类之末有小序,扼要说明学术源流;每录一书,按书名,卷数,作者的次序著录,对于作者,只叙其时代官衔,不作评价,其著录方式渐趋稳定;书下小注,记载忘,残,别本,反映了六朝时代书籍流传存佚的情况,为后人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

故最为后世学者,研究者所重。

3.简述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和要求。

【答】①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是由编纂成果的质量要求决定的,编纂古代文献的成果最基本的要求是:全备,真实和科学。

《文献学概论》目录 预览

《文献学概论》目录 预览
■ (其中一卷中华书局影印本已收, 有缺页, 此为全帙)。全计813卷。
■ 《永乐大典》的用途仍是辑佚与校勘。今存本尽管已是残卷, 且仅为全书的一小部分, 但其在法律 、方志、科技、医学、舆地、文学等方面的价值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佩文韵府》四百四十四卷《韵府 拾遗》一百二十卷, 清张玉书奉康 熙帝之命编纂

方志, 又称地方志, 是记载某地自然和人文历史与再现状的综合性地方文献。同时可以具备查
找地方文献的工具书的性质。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 我国旧地方志有8000多种, 明清两朝由于政府的提倡, 各地修
志的规模越来越大, 形成了国家、省、府、州、厅、县等多级修志机构。

地方志的种类很多。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府志、州志和县志, 还有以全国为对象的, 如《元和郡
· 欲了解丛书概况,可参阅上海图书馆编《 中国丛书综录》、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的《
重要的丛书
■ 《儒学警悟》 南宋俞鼎孙等辑 ■ 《百川学海》 南宋左圭辑 ■ 《说郛》、《续说郛》 元陶宗仪编 ■ 《通志堂经解》 纳兰容若等编 ■ 《知不足斋丛书》 清鲍廷博父子刊 ■ 《春在堂全书》 清俞樾撰 ■ 《四部丛刊》 502种, 3100多册, 商务印书馆辑, 极具版本价值
■ 清人还补撰了《春秋会要》、《秦会要》、《三国会要》等。今均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 记载断代典章制度的工具书还有“会典体”, 是按照职官系列编排的。最早的有《大唐会典》, 其后
有《元典 章》, 清人编《大明会典》、《大清会典》。
地理、方志

我国历史悠久, 幅员辽阔, 地理环境复杂, 朝代变迁频繁, 行政区划变化显著, 造成古今地名差异
■ 是书以平水韵106韵编排, 以韵系字, 每字之下采词藻典故, 按词条末字入 韵。先排二字词藻, 再排三字、四字词藻。字数相同者则依经、史、子、 集顺序排列。每一词藻下列举出处。

中国古典文献 第十章 地方志与家谱

中国古典文献 第十章 地方志与家谱

• 乾道《临安志》,周淙(cóng)纂修,成书于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 周淙,字彦广,湖州长兴人,该志为其在临安知府任上所修。原书十 五卷,明中叶后散失,今仅存前三卷,分别为卷一行在所,卷二历代 沿革、星度分野、风俗、州境、领县、户口等,卷三牧守。《四库》 馆臣称该志“叙录简括,深有体要。……今其书虽残缺不完,而于南宋 地志中为最古之本”。 • 淳祐《临安志》,赵与修,陈仁玉等撰,成书于理宗淳祐十年(1250 年)。赵与,字德渊,号节斋,淳祐元年至十二年知临安府。陈仁玉, 字惪公,台州人,官至兵部侍郎。原书五十二卷,今仅存第五至十卷, 即卷五至七城府,卷八至十山川。 • 咸淳《临安志》,潜说友纂修,成书于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潜说 友,字君高,处州缙云人,该志为其知临安府时所修。原书一百卷, 今存九十六卷,在三志中内容最为详备,保存最为完整。前十五卷为 “行在所录”,其后为府志,分疆域、山川、诏令、御制、秩官、官 寺、文事、武备、风土、贡赋、人物、祠祀、寺观、园亭、古迹、冢 墓、恤民、祥异、纪遗等目。书中引文皆注出处,对前志之误多有订 正,重大事件则列专题考证。
• 4.元明时期是方志的普及期。这一时期,方志的 种类有所增加,体例更趋完备,尤其 是明代为改 变方志庞杂现象而提倡简志,对方志发展有重要 意义。 如徐硕《至元嘉禾志》、袁桷《延祐四明 志》和于钦《齐乘》等。 明代“天下藩郡周邑莫不有志”。 • 5.清代是方志的鼎盛、提高期。由于清王朝重视 修志,加之著名学者参与修志和研究方志理论, 因而清代方志总的特点是体例谨严,种类齐全, 数量大增,是分志的鼎盛和提高期。 如贾汉复 《河南通志》《陕西通志》;《大清一统志》; 戴震《乾隆汾州府志》;钱大昕《乾隆鄞(yí n) 县志》等。
• 5、方志是资料书。这种观点鉴于方志编纂历来重视资料的收 集、整理、考订,资料性极强而提出的。卢中岳在《地方志 史话》中称:“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区有关地理历史方面的 历史性资料。”1985年梁耀武在《论地方志是一方资料全书》 称地方志为资料书。并认为,方志作为中国优秀文化遗产, 代代相传,普遍编修,其价值功用仅次于正史、实录,其历 史地位的取得主要靠它保存了完整、珍贵的资料。这种意见 认为,资料性是地方志的本质属 性,它决定着方志其他特性。 继承方志传统,主要是继承它的资料性。资料在方志编纂过 程中起支配作用,没有资料,不可能成书。 • 如胡乔木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地方志不是评论历史的书,不是史论”,“不是一部科学 理论著作”,“不是导游手册”,而是“严肃的、科学的资 料书”,“是一部朴实的、严谨的、科学的资料汇集”, “是一部科学文献”。

1678-武汉大学图书馆

1678-武汉大学图书馆

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

访当代文献学家──山东大学杜泽逊教授

访当代文献学家──山东大学杜泽逊教授

訪當代文獻學家──山东大学杜澤遜教授何淑蘋、鄭誼慧杜澤遜,一九六三年生,山東省滕州市人。

山東大學古籍所博士,師從著名學者王紹曾先生,專研古籍目錄版本學。

現任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著有專書《文獻學概要》、《四庫存目標注》及論文百餘篇,曾參與編輯《清史稿藝文志拾遺》、《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山東文獻集成》,現正主持國家清史纂修工程專案之《清人著述總目》計畫。

一、請先談談您的求學過程。

我是一九八一年進山東大學,一九八五年畢業。

當時很少人繼續考研究生,因為大學生很容易就能找到工作,一百位同學中大概有四十個可以被分派到中央各部委工作。

我考研究生是因為想在學校教書,尤其想在大學教書。

當時考量中學教師課程節數多,不如在大學時數少,時間較自由,可以看書、做學問,就職業上來說是非常好的選擇,所以便想當大學教師。

那時大陸有十幾個古籍所,都是重點科目。

當時山東大學古籍所剛好遵照教育部安排,舉行研究生班第一次招生,目的是培養古籍整理人才。

第一次便招十位,相較於其他老師招兩個,較容易考上。

大陸的研究生班和研究生不一樣,前者是兩年畢業,沒有碩士學位,發給畢業證;後者則是三年畢業,必須寫論文才可獲得學位。

我當時並沒有想太多,先考再說,就考進了山東大學古籍所。

考上後,便開始圍繞著古籍整理所需要的學問,像文字、聲韻、訓詁、校勘,另外還有古籍閱讀。

記得當時曾抄寫《十三經注疏》中的《毛詩正義》,抄再加上標點,每人分一篇《大雅》,我記得我抄的是〈生民〉,抄了很厚一本。

當時古籍所影印豎格、有版心的稿紙,讓我們邊抄邊標點,抄點完可以裝訂,留作紀念。

我們邊抄邊點,抄完後對於古書的文法、文例就掌握到了,這是當時古籍所的訓練方法。

兩年後畢業,十位同學中有三位留校。

老師問我願意留校還是出去工作,我回答想留校,於是就留校了。

當時的副所長是霍旭東先生,他跟我們三個人做了一次談話。

他說:「你跟著董治安先生,你跟著我。

」接著指著我說:「你就跟著王紹曾先生,他讓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七)文献的目录(58-65讲)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七)文献的目录(58-65讲)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七)文献的目录(58-65讲)版本,比勘,再对这个书有一个交待,书的篇数,卷数,作者,朝代、著作方式,书的形成,书的流传,有什么文本,不同文本之间的差异,什么学术门派,主要内容,水平怎么样,主要用途。

对单独某本书的交待叫作提要,解题。

所以目录放在最后。

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但版本的鉴定不仅仅是为了校勘。

目录的产生及其含义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姚明达《中国目录学史》目录分为一书之目和群书之目。

目:目次;录:序录《中国版刻图录》:录是对图的说明。

目录分类刘向校书,很多书在刘向之前都没有定型,至刘向校书,才把书的内容形容固定下来。

中秘藏书“校雠”从刘向开始使用。

“一人持本,一人读书……”校雠就是校勘。

中书以夭为芳(艹头,ce,夭和草头很像),又为备(古无轻唇音……说文部首可多临摹记忆),先为牛,章为长……以杀青书,可缮写“书以杀青简,编以漂丝绳”(刘向《孙子叙录》)《晏子春秋》内外篇是刘向根据晏子思想是否符合六经来分的,不合的放在外篇。

刘向评价晏子:“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是因为成帝时六经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学问之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

《别录》《七略》六分法:揖略、六经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医学)(《见于《汉书·艺文志》)(一般看作向歆父子的相同成果,不知道是刘向遗留刘歆续作,还是刘歆自己创作)略:要略,精要。

三国魏郑默《中经》西晋荀勗《中经新薄》甲乙丙丁(经子史集)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秘阁以为永制。

)甲乙丙丁(经史子集)秘阁之外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经典录,记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伎录,(五录基本就是四部了,这不是阮孝绪的贡献,那时的官方就已经这样了。

但他的小录,二级目录,四分法基本就是这个框架)佛法录和仙道录就是独立的,从古至今,今天也是这样的。

《四库全书》中佛道虽然收在子部下,但收书时未收佛道经典。

古典文献学——精选推荐

古典文献学——精选推荐

中国文献学新编绪论一、文献1、古代涵义的演变(1)出处:《论语·八佾》(现存古书中)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朱熹《论语集注》:“文,典籍也。

献,贤也。

”献:贤才,指那些博学多识的人(当然也要有美德。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当代人物传)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首先用“文献”一词为书命名文:引古经史献:诸臣奏议、诸儒议论(3)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文献:书籍资料2、文与献的关系今天的文,未尝不是昔日的献,而今天的献又未尝不是将来的文。

3、与当代术语的关系(1)“古籍”、“古书”(2)“图书文物”(3)情报4、科学定义(1)洪湛侯:凡是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就是“文献”。

(2)杜泽逊:可认为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3)今天,一般偏重于文,尤其偏重于古代的文。

5、古今文献的分类(1)时代标准: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当代文献等(2)学科标准: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3)文献组群: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等二、文献学1、文献学的历史溯源于先秦两汉的文献整理工作宋代郑樵、清代章学诚系统研究其理论近代郑鹤声、张舜徽等以之名书2、名称概念及其演变(1)旧称:校雠学(由古书校勘工作发展而来)(2)泛称:国学、汉学、中国学(与西学相对)20世纪初,西学东渐,为保存本国文化,并与西学相抗衡,梁启超、章太炎提出了“国学”的概念,意指“相对于西方学术的本国传统学术”。

3、国学范围的界定胡适:一切关于中国的学问★钱穆:中国传统学问马一浮:儒家的六经之学4、文献学的科学定义(1)“文献学”就是关于文献研究和整理的学问,研究内容包括文献形体本身的特点、文献整理的方法、文献学的历史、文献学的理论等方面。

【五更·读谱】第014话

【五更·读谱】第014话

【五更·读谱】第014话丁氏七修族谱 [20卷]编修:丁昌友,丁清和,丁清桥,丁昌义,丁伯绪松荫堂, 1996年七修. 19册 : 图像, 世系表.注 : 至世杰公第三代, 嘉琏嘉珍分社西东两房. 本谱为嘉琏西房派系.籍衡始祖 : (宋)丁世杰, 字俊英. 其子丁永日沿湘而上遂籍衡家.建阳始迁祖 : 丁同葵, 嘉琏公次子, 仕官福建, 子孙落籍建阳县尔分支.广西始迁祖 : 丁泰岳, 嘉琏公长子同兰之次子, 任广西总兵官, 落籍广西(另谱).散居地 : 湖南省衡阳县, 福建省建阳县等地.书名据版心题及书衣题编目.宏农杨氏宗谱[13卷及卷首末]编修:杨鸿翼[等]倡修 ; 祝修礼纂修 ; 杨恒山协修.民国6[1917]三修. 10册 : 图像, 世系表.第一世 : 杨安隐, 号处士, 始于宏农河南道光州府固始县.安溪县赤岭头巾石始祖 : (唐)杨明朱, 号二郎字瑶玉, 由河南迁至福建泉州府安溪县赤岭头巾石居.迁豫章始祖: 杨穆切, 清康熙年间携弟数人由闽尔迁豫章信州广邑四十七都典塘湾.散居地 : 福建省安溪县, 江西省上饶县玉山县等地.书名据版心题编目,书衣题 : 杨氏宗谱.毛氏族谱编修:毛可教编敦伦堂, 民国21[1932]增修. 全1册(约245页) : 插图, 世系表.一世祖 : (明) 毛法云. 先祖于永乐二年自云南北迁,隶籍即墨.三世派祖 : 毛福庆 ; 毛福胜. 皆为本公之子.福庆公下六世祖 : 毛国仲. 廷禄公之子.福胜公下六世祖 : 毛翼鸿. 宠公之子.国仲公下房祖(7世) : 毛九经 ; 毛九贤 ; 毛九思.翼鸿公下房祖(8世) : 毛官(下一子 : 毛仕春) ; 毛宦(下二子 : 毛仕玉 ; 毛仕爱). 皆为文玘公之子.排行名(12世起) : 思*永如(文)凤方可贵承宗乃作贤崇礼辉正业尚德先中元. (*为单名辈).散居地 : 山东省即墨县等地.书名据书签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另题名 : 即墨毛氏族谱.申氏宗谱 [2卷]编修 : 申时誉,申家英,申家启申氏宗谱编纂委员会, 1997年版(镇雄县印刷厂). 2册(共1183页) : 插图, 世系表, 地图, 肖像.受姓祖 : 姜甫. 西周宣王元舅. 为申国之伯,后以国为氏,易姜为申姓.源流 : 本族祖籍河南, 历江苏吴县, 经江西太和, 落湖广, 后入云南.入滇始祖 : 申亨士.宗祖 : 申凤. 下有三子 : 申朝用 ; 申朝先 ; 申朝辅.朝用公下四房 : 申聪(下二子 : 申迪吉 ; 申逄吉) ; 申曜(下二子 : 申通吉 ; 申太吉) ; 申联(下三子 : 申明吉 ; 申发吉 ; 申永吉) ; 申聘(下一子 : 申宏吉). 皆为国安公之子.朝先公下四房 : 申职(下四子 : 申遇吉 ; 申起吉 ; 申彩吉 ; 申延吉) ; 申祚(下二子 : 申遥吉 ; 申建吉) ; 申时(下一子 : 申召吉) ; 申鹏(下三子 : 申华吉 ; 申恒吉 ; 申琇吉).朝辅公下二房 : 申友义(下二子 : 申仲柏 ; 申证) ; 申友仁(下四子 : 申奇脚 ; 申奇治 ; 申奇贵 ; 申奇富).注 : 本族字派繁杂. 参考影像第90页(谱64页).散居地 : 云南省镇雄县等地.书名据书衣题, 及书名页题编目.紫阳堂朱氏宗谱编修:朱永熙,朱永昌,朱安蟠,朱仲堂1998年. 1册(约410页)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注 : 此谱为卷一. 仅含世系表, 不含行传.一世祖 : (南宋) 朱熹,字之晦,一字仲晦,号晦阉,别号紫阳.安徽派祖 : 朱在. 朱熹第三子.14世祖 : 朱贤臣. 下有二子 : 朱丰硕 ; 朱丰果. 为二大房祖.新字辈(30世起) : 敏锐智良锦綉蔚岚英豪灵杰星耀旭昶鹏程致远嘉庆呈祥厚裕盈泰仁君贵强霁韵春艳辰佳煦阳骏业鸿景兰馨墨香瑞轩怡惠益寿久长浩建恒宇冠亚群芳.散居地 : 安徽省五河县等地.书名据书衣题, 及书名页题编目.郭氏家谱原书: 稿本影印, 记事至民国初[192-?]. 1册(约80页) : 世系表.始祖 : (唐) 郭淑翁,字里之,号览溪,十二使公. 原籍河南省固始县. 随陈将军政公入闽居龙溪县.派祖 : 郭子贵,字尊伍. 为天惠公长子. 下有三子 : 郭世旺 ; 郭世员 ; 郭世荣.锦湖祖 : (明) 郭世员,字壁水. 子贵公次子.世员公下八子 : 郭志温 ; 郭志裕 ; 郭志惠 ; 郭志良 ; 郭志恭 ; 郭志信 ; 郭志宽 ; 郭志达.字辈 : 文景维仲淑元世安汝期士志振功宗云龙际雨时承先启来裔绍德永为基天锡我胤祚千秋庆有余.散居地 : 福建省龙溪县; 台湾省澎湖县, 及台湾省其他各县市.书名据书衣题编目.厚福林氏族谱编修:林利厚, 林兆春, 林建春编辑 ; 林祺钟...[等]校对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厚福忠义林修谱理事会编辑组], 2000年. 全1册(约850页) : 插图, 世系表, 地图, 肖像.入闽祖 : 林禄.长乐始祖 : 林玉器. 为遁民公次子. 禄公八世孙.名祖: (唐) 林慎思,字虔中,号伸蒙子. 为凝公曾孙. 亦为禄公17世孙.厚福始祖 : (明) 林侯,字友伺. 为浤公次子.侯公下三子 : 林汝周(长房) ; 林汝才(次房) ; 林汝良(三房).汝周房下一子 : 林仁礼. 称福房祖.汝才房下一子 : 林仁顺. 迁闽侯.汝良房下三子 : 林仁国(禄房祖) ; 林仁首(寿房祖) ; 林仁光(喜房祖).派行(6-26世) : 友汝仁惟公茂德允兹克明宗文守道宜尔世承朝廷.散居地 : 福建省长乐县等地.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书名页题 : 忠义厚福林氏族谱.陇西树德堂岭顶李氏谱志编修:李孝干主修撰 ; 李侃, 李新民, 李贤层协修校原书: [福建 : 岭顶李氏谱志编委会], 2000年(永兴达 : 马峰印刷承印). 全1册(约220页) : 插图, 世系表, 地图, 肖像.一世祖 : 李从元.派祖(3世) : 李用礼 ; 李用义,又名熹,字肖榕. 皆为廷?公之子.用礼公下一子 : 李道厚. 为福房祖. 后迁连江县.用义公下四子 : 李瑞(禄房祖) ; 李峻(寿房祖) ; 李仑(后不详) ; 李峪(后不详).学名排 : 元良应建守积善日兆祥逢时生贤俊绍芳名显扬孝敬传家兴贻翼启祚长万年基丕振前哲起荣光.表字排 : 玉思从廷用道宜与世同文章宗孔子德业法周公祖武钦承继孙谋慎裕充修齐平治理在大学中庸.散居地 : 福建省长乐县等地.书名据书衣题, 及书名页题编目.版心题 : 岭顶李氏谱志.卢江郡何氏闽粤宗族简谱编修:何国炜.记事至1983年. 全1册(约52页) : 世系表.源流 : 何姓原出于韩,与周同姓姬. 韩万封于韩原,曰韩武子. 后裔因避难,改韩为何.闽粤始祖(一世) : (唐宋之际) 何旦,号大一郎. 乃坚文公长子. 为宁化县尹. 解组后往梅州,又至潮州,再莅岩前(今福建武平).旦公下五子 : 何三郎(迁河田) ; 何四郎(迁赤岸) ; 何五郎,字景行(留居福建岩前) ; 何六郎(迁海丰) ; 何八郎(迁河源).入粤祖(7世) : 何元素,名千九郎. 为五郎公之后. 由上杭移居程乡松源(今梅县松源).派祖(8世) : (元明之际) 何全,字罕明,号源美,行念四郎公. 为千九郎公第四子. 迁于兴宁开基.全公下四房(9世) : 何文渊,法名五十一郎 ; 何文滨,法名五十三郎 ;何文深,法名五十六郎 ; 何文汜,法名五十七郎.文渊房下五子 : 何德聪(居乌廖沙) ; 何德源(迁和平) ; 何德辉(迁兴宁龙田) ; 何德英(迁和平) ; 何德亮(迁五华合溪).文滨房下三子 : 何德忠 ; 何德义 ; 何德渊. 均居兴宁.文深房下四子 : 何德新 ; 何德贵 ; 何德俊 ; 何德远.文汜房下二子 : 何德宣(迁肇庆府) ; 何德传,号清泉(留居石马).梅县泗都乡支祖(13世) : 何德厚,号元泰. 自兴宁县半径移居梅县创业.辈份序(29世起) : 建立光先世英名庆远扬才高应进用华国有文章.散居地 : 广东省梅县, 兴宁县等地.书名据书衣题编目.钱清锺氏宗谱 [残卷]承启堂, 记事至清末[1900?]. 存5册 : 世系表.注 : 此谱总卷数不详. 仅残存卷2, 4-5. 共5册.颖川建姓祖(一世) : 锺接.龙溪祖(16世) : 锺雅.钱清始祖(48世) : 锺辛.派祖(51世) : 锺子诜(大分祖) ; 锺子让(中分祖) ; 锺子谅(前分祖).大分祖下房祖(57世) : 锺祺(隆二房) ; 锺祯(隆三房) ; 锺袍(隆四房) ; 锺福(隆七房) ; 锺禄(隆八房).禄公下支祖(58世) : 锺道荣(成十房) ; 锺道俊(成十三房) ; 锺道杰(成廿一房).中分祖下支祖(58世) : 锺有道(成九房).前分祖下房祖(57世) : 锺汝贤(邦大房) ; 锺汝正(老七房) ; 锺汝成(十三房) ; 锺汝英(十四房前派) ; 锺汝义(十四房后派).散居地 : 浙江省绍兴县等地.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稀见地方志提要

稀见地方志提要

稀见地方志提要永春县志九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三卷四)明柴鏕修,林希元纂。

鏕字仲和,临海人;正德举人,由闵县知县调任永春,在任六年,擢汀州府通判。

希元字懋贞,号次崖,福建同安县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官至岭南督学使。

永春志乘今存以此志最古,考其全书凡九卷七类,纂成于嘉靖丙戌。

查其原刻本,仅存此二卷,书首页有近人冯贞群题记,谓为天一阁旧物。

天一阁所藏此志,已全部散失,其余数卷,查无下落矣。

北京图书馆藏有旧抄本,九卷具全。

德化县志十六卷清康熙二十六年刊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现藏上海图书馆)清范正辂纂修。

正辂字载瞻,鄞县人;康熙二十五年由举人任德化知县。

德化置县始于五代,属泉州府,历宋元明约七百余年而未更。

清雍正十二年改属永定府。

志创于明嘉靖十年,知县许仁修成县志十卷;其后凌邦辉、王夏声搜辑补纂,仍多缺漏。

此志踵许仁之志重修,成于康熙丁卯,全书凡三十二门,未立大纲,事核而体严,可推方志之佳作。

且此志传本稀少,可谓仅存之书矣。

大田县志十二卷明万历三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明刘维栋纂修。

维栋江西兴安县人,万历举人,万历三十八年任大田知县。

大田沿革,据本志维栋序云:“邑嘉靖乙未新造,地当延、泉、漳三郡之交,广袤三百里,山林深阻,奏请增设县以治,遂裂尤溪三之一,德化五之一,永安、漳平四之一,悉统于大田。

”又据沿革载:“嘉靖十六年延平府通判林元伦,以其地介延、漳、泉三府之交,条禀御史白贲奏置大田县,属延平府。

”沿革所载置建县之年,与维栋序言建县之年,则相距二载,必有一误;当时未经详稽,贻误后来难以稽考也。

邑志之修,据维栋序言:“置县后越十二年,而会稽谢公廷训来知县事,创作志书,编为六卷。

是时邑当初设,事迹阙如,但梓其大略存库。

”按其说,此志以前已有县志稿矣,而序所言但梓其大略存库,疑六卷之志,未有尽刻,存库而未有流行,故今无传本也。

此志为维栋官知县时奉文修纂,稽参邑人遗集,及世族宗谱,增益《谢志》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方志是资料书。这种观点鉴于方志编纂历来重视资料的收 集、整理、考订,资料性极强而提出的。卢中岳在《地方志 史话》中称:“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区有关地理历史方面的 历史性资料。”1985年梁耀武在《论地方志是一方资料全书》 称地方志为资料书。并认为,方志作为中国优秀文化遗产, 代代相传,普遍编修,其价值功用仅次于正史、实录,其历 史地位的取得主要靠它保存了完整、珍贵的资料。这种意见 认为,资料性是地方志的本质属 性,它决定着方志其他特性。 继承方志传统,主要是继承它的资料性。资料在方志编纂过 程中起支配作用,没有资料,不可能成书。 • 如胡乔木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地方志不是评论历史的书,不是史论”,“不是一部科学 理论著作”,“不是导游手册”,而是“严肃的、科学的资 料书”,“是一部朴实的、严谨的、科学的资料汇集”, “是一部科学文献”。
• 3、方志是史地书。认为方志不仅以地域为 记述空间,具有地理性,而且以一定时间 为限,具有明显的历史性,所以既是地理 书,又是历史书,史地两性,兼而有之。 民国时期一些学者提出这种观点。如黎锦 熙在《方志今议》中提出:“方志为物, 史地两性,兼而有之”,“地志之历史 化”,“历史之地志化”。
• 4、方志是综合性著述。此看法源于史志有别说。如清程 大夏于《康熙黎城县志· 叙例》云:“志与史不同,史兼 褒诛,重垂诫也;而志乃记一地佳景奇迹、名人胜事,以 彰一邑之盛。”《乾隆无锡县志例》亦说:“史远而志近, 史统而志专。”1981年复旦大学谭其骧教授也阐述了这种 观点。他说:“地方史与地方志同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一直同时存在着。虽然史志都以某一地区为记载对象,关 系极为密切,但两者毕竟不同。”1983年南开大学来新夏 教授主编的《方志学概论》明确提出:方志“是记载一定 地区或行政区划)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 合性著述”。薛虹也在《中国方志学概论》中提出方志 “是记述一定地域内的历史与现实、自然和社会的综合性 著作”。这种观点进一步发展,认为方志是一方百科全书。 一些学者认为地方志记载的内容无所不包,称方志为百科 全书。如董一博教授1988年8月23日在《人民日报》上发 表《要重视编修新地方志》一文,提出了“地方志是地方 性的百科全书”的看法。
中國古典文獻學 第十章 地方志与家谱
一、地方志
我国记载某一区域(地方)自然与人文方面历史 与现状的综合性地方文献即方志(地方志),为地方 史与地理的结合。方志著作极多,据《中国地方志联 合目录》统计,我国旧地方志有8000多种,类别以 府志、州志、县志最多,另有以全国为对象之“一统 志”,以省为对象的“通志”,小范围的乡镇志、边 关志等。
• 6、方志是时政书。明清时,少数修志者曾提出此 看法。明雍澜在《平和县志•序》中说:“志也者, 经治之书也,匪司政者有经治之材,而载笔者有 经治之识,不足以与于斯。”清李奉翰也说: “志者,固辅治之书也。”1985年,于希贤提出 “方志为政书”的主张,认为编修地方志的目的 在于供地方官施政参考,这一目的贯穿中国方志 发展史,是方志发展的主线。无论是早期的《周 官》、《禹贡》、《山海经》,还是后来的地方 志,无一不是“行政管理 知管理学一样是一门 政治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宋敏求(1019~1079),北宋文学家、史地学家、藏书家。字次道, 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卒于神宗元 丰二年。熟于朝廷典故,编著有《唐大诏令集》130卷;地方志 有《长安志》《河南志》,考订详备。
• 临安三志,即南宋乾道、淳祐、咸淳年间先后三次纂修的 《临安志》,是现存最早的杭州地方志。 临安三志编纂 有体,记载详赡,为我国古代方志中的上乘之作,向为史 家称道。
• 现存最早的全国性地方志,是公元813年唐代李 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后因图佚,改名 《元和郡县志》),共40卷,后有部分散失。它 以唐代的47镇为纲;每镇一图一志,详细记载了 全国各州县的沿革、地理、户口、贡赋等。 • 南宋以后,地方志大量增加,尤以明清两代最多。 据1976年统计,我国仅现存的地方志即达8000多 种,约12万卷。但是,地方志在古代一般只称 “志”或“志乘”、“方志”,上世纪二三十年 代始有“地方志”之称,如1935年朱士嘉编有 《中国地方志综录》。
地方志的性质
• 2、方志是历史书。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史有多种,有 天下之史,一国之史,一家之史,一人之史。方志与正史、 传记、谱牒本质属性相同,只有记载范围广狭、地位高低 之异。方志不仅记地理沿革,还记人物、文献等许多内容。 清代著名方志学家章学诚更一再强调“志属信史”,“志 乃史裁”,“方志为国史要删”,“方志乃一方全史”。 清末至民国年间,梁启超、傅振伦、吴宗慈、李泰菜、寿 鹏飞、瞿宣颖等著名学者,也认为方志属史书范畴。如甘 鹏云在《修志答问》中说:“一省通志,即一省之历史也, 一县志乘,即一县之历史也。”今人白寿彝教授、台湾学 者林献堂等也持“地方志即地方史”的看法。1984年傅振 伦研究员在《中国方志学》一书中指出,方志是“以地区 为主的历史书”。
• 方志之名后来被历朝历代相沿袭用。如晋代左思《吴都 赋》:“方志所辨,中 州所羡。”唐太宗李世民称赞当 时的地理著作《括地志》 “博采方志,得于旧志”。可见, 方志一词遂成为省、府、州、县等所编各种志书的总称, 是对一个地方的记载、记述。 • 一个地方、地区的记载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地 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一部 完善和成功的方志应是 一个地区的综合性资料书,它要求对该地区的全部已有事 业、客观条件、社会状况等作如实记载。简而言之,方志 者,地方之全史也。它属于史学范畴,但又不是国史、正 史,而是地方史;由于它记载面十分广博,故推而论之, 方志亦可称地方的百科全书。
• 乾道《临安志》,周淙(cóng)纂修,成书于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 周淙,字彦广,湖州长兴人,该志为其在临安知府任上所修。原书十 五卷,明中叶后散失,今仅存前三卷,分别为卷一行在所,卷二历代 沿革、星度分野、风俗、州境、领县、户口等,卷三牧守。《四库》 馆臣称该志“叙录简括,深有体要。……今其书虽残缺不完,而于南宋 地志中为最古之本”。 • 淳祐《临安志》,赵与修,陈仁玉等撰,成书于理宗淳祐十年(1250 年)。赵与,字德渊,号节斋,淳祐元年至十二年知临安府。陈仁玉, 字惪公,台州人,官至兵部侍郎。原书五十二卷,今仅存第五至十卷, 即卷五至七城府,卷八至十山川。 • 咸淳《临安志》,潜说友纂修,成书于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潜说 友,字君高,处州缙云人,该志为其知临安府时所修。原书一百卷, 今存九十六卷,在三志中内容最为详备,保存最为完整。前十五卷为 “行在所录”,其后为府志,分疆域、山川、诏令、御制、秩官、官 寺、文事、武备、风土、贡赋、人物、祠祀、寺观、园亭、古迹、冢 墓、恤民、祥异、纪遗等目。书中引文皆注出处,对前志之误多有订 正,重大事件则列专题考证。
1、方志是地理书。持此说者认为方志源于《禹贡》、《周官· 职 方》等先秦地理著作。它按一定行政区划记载山川形势、风 土人情、物产贡赋和名胜古迹,所以是地理书。唐代著名史 学家刘知几,宋代欧阳志、王象之都认为方志为地理书。清 乾嘉时期,修志蔚然成风,在探究方志理论方面也超越前代。 不少学者认为,“一方之志,沿革最要”,力主“志乘为地 理专书”,于是形成著名的方志地理学派。毕沅、钱大昕、 孙星衍等属于该学术派别,代表人物为戴震、洪亮吉。至近 现代,方志属地理学的看法仍然存在,如民国时期,梁园东 认为“中国之地方志,以今日视之,实为一种不完全的地理 书”。今人谢 国桢教授、台湾学者陶元珍也认为地方志属地 理学,但影响已不大。
6.民国时期的方志是沿着旧志传统在内容上有 所创新。 如黄炎培《川沙县志》等。 7.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新中国第一轮修志,到 90年代基本完成。 这是盛世修志、志载盛世。
地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性质简述:
• 地方志的性质,是指地方志本身所固有的 本质属性,具体说就是地方志是一本什么 样的书,它记载的对象、内容究竟是什么。 地方志的性质,决定着地方志的编纂原则、 体例、体 裁、篇目、编纂方法、收录内容 等,它直接关系到地方志的编纂质量。
地方志分述:
• “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志者,记也”。 《辞海》称:“记事的书或文章”。可见,“志”,作动 词,是利用文字记录事物的行为。作名词,则是一种记述 式的写作文体。志书,就是客观的记录事物的一种文体或 书体。古代除专门的志书外,正史中也有“志”,如《三 国志》等。 • “方”,即地方,方域。“方志”即“地方志”的简称, 古代也叫“地志”、“志乘”、“书契”。如《郑志》、 《晋乘》等,乃是春秋时诸侯国的国史。 “方志”一 词,最早见于《周礼》第十六卷“司徒教官之属”记载: “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东汉郑玄《周礼注》: “四方所识久远之事,谓之方志。”意指记载各诸侯国古 今情况的典籍(国别史)。 • 这里所说的“方志”,只能看作是“史书”。但是,古人 的史书与志书的概念是模糊。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实 为方志。”古代方志的概念,较之现代方志的概念,宽泛 的多。凡记载一个地方客观事物、风土人情、历史事件、 人物传记的书,都可叫方志。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学的进
• 《太平寰宇记》,汉族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 的疆域版图。宋太宗赵炅时地理总志;乐史撰, 二百卷,是一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划时代 巨著,在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占有特出的地位, 成为现今研究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是继《元 和郡县志》后又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 志。
• 《吴郡图经续记》系朱长文致仕返里之后所编, 时当元丰七年。关于此书编纂缘起,据朱氏自 称“方志之学,先儒所重”,自汉代以来,有 朱赣条记风俗,顾野王记叙舆地,贾耽载录十 道等,皆“称于前史”,而“城邑有迁改,政 事有损益,户口有登降,不可以不察也”,由 是而萌独力撰志之愿。
朱长文 (1039—1098) 北宋书学理论家。 字伯原,号乐圃、 潜溪隐夫,苏州 吴人(今属江苏)
• 《吴郡图经续记》全书分上、中、下三卷。除卷首目录外, 上卷含封域,城邑、户口、坊市、物产、风俗、门名、学 校、州宅、南园、仓务、海道、亭馆、牧守、人物十五门; 中卷含桥梁、祠庙、宫观、寺院、山、水六门;下卷含治 水、往迹、园第、冢墓、碑碣、事志、杂录七门。 • 从门目上看,该书因事立目,分门别类,比唐陆广微《吴 地记》门目多一倍有余,几乎涉及苏州地区情况的各个方 面,其门类的设置有几点值得注意:其一,门类设置以地 理为重,首篇记封域,其内容以吴国开创为重点。其二, 此书因事设目,一些门目颇能反映地方特色。如苏州地区 近海,且湖泊、河道密布,故书中特辟“海道”、“治水” 二门,给以重点记载。其三,十分重视当地文化古迹。此 外,此书内容统合古今,资料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