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聊斋志异江城马介甫悍妇形象研究开题报告【VIP专享】

聊斋志异江城马介甫悍妇形象研究开题报告【VIP专享】

2017 届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马介甫》、《江城》中悍妒形象研究院系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导师范秀君姓名陆盈润学号130141205毕业时间 2017年7月1日2016年 5月 12日填表说明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2.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完成,经指导教师、答辩小组签署意见,院负责领导审查后生效。

3.学生应按照学校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用A4纸打印。

4.参考文献不少于8篇。

5.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资料,与毕业设计(论文)一同存档。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聊斋志异》的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研究果实都颇为丰厚,其中尤以对女性形象的研究为甚。

《聊斋志异》洋洋洒洒500多篇,塑造了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

有心地善良、古灵精怪的鬼狐形象,有铲奸除恶的侠女形象,有敢于冲破世俗纲常,为爱情不顾一切的“至情”小姐形象,有光彩照人的淑女贤妇形象,还有作者深恶痛绝的悍妇、妒妇形象。

悍女妒妇中最典型的莫过于《马介甫》与《江城》,关于他们的研究也最为典型。

黄伟在《聊斋志异.江城》对比艺术探微中,通过江城身上泼、悍、妒等典型性格与其聪明机智,嫉恶如仇善的一面进行对比,别具一格,凸显了人物的生动性;林植峰则从国外的《驯悍记》与国内的《聊斋志异》、《红楼梦》,以一种国际视角来探索其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

他认为作家主观上赋予悍妇以贬义色彩,但悍妇形象客观上却表现了妇女对男权中心社会某些价值观念的反抗。

《聊斋志异》中对悍妇妒女的研究,有的是研究具体某个物,剖析她的人物性格以及该人物该形象的塑造及意义。

例如:黄伟的《聊斋·江城》赏析;有的是从整体来研究,把这群女性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也就是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来看的。

故现有学者专家关于《聊斋》中悍妇妒女的研究都是从不同角度切入的,但总体来说,《聊斋》中悍妇妒女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学者专家对于《聊斋》研究探索出来的一个新的热门分支,这对于《聊斋志异》这本书甚至是明清神鬼志怪小说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聊斋志异》之伦理评析的开题报告

《聊斋志异》之伦理评析的开题报告

《聊斋志异》之伦理评析的开题报告
题目:《聊斋志异》之伦理评析
论文简介:
《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的神怪小说集,它以其独特的魔幻风格和唯美主义情感,深受读者喜爱。

而其中伦理问题也是该小说集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
探讨其伦理问题:
第一,对于古代中国伦理体系的传承与批判:《聊斋志异》中描绘了古代中国道德观念中传承和批判的双重方面,如对婚姻、家庭、爱情等方面的描写,以及对正义、忠诚、宽容等道德观念的挑战。

第二,对当代社会伦理问题的反思:本文将以当代社会的伦理问题为出发点,探讨《聊斋志异》中的叙事方式和领会。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一些传统的伦理
体系和价值观正在遭受颠覆和挑战。

因此,《聊斋志异》思考传统伦理观念在当代人
的生活中的应用和转化,具有现实意义和思考价值。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和系统分析的方法,结合文学、哲学、文化等多学科理论,对《聊斋志异》中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入评析。

论文结构:
第一章:绪论,介绍选题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古代中国伦理体系的传承与批判,分析《聊斋志异》中对传统伦理观念的传承和反思。

第三章:当代社会伦理问题的反思,通过分析现代社会的伦理问题和价值观,探讨《聊斋志异》中如何思考传统伦理观念在当代的应用和转化。

第四章:结论,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提出对伦理问题的未来思考。

《聊斋志异》的传播研究的开题报告

《聊斋志异》的传播研究的开题报告

《聊斋志异》的传播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代表作品,作者蒲松龄是清代著名文学家。

该书集合了数百个神怪故事,其中有的描写古今世界,有的诉说人间爱恨情仇,涵盖了爱情、婚姻、人性、宗教、民俗等多个方面。

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读者的喜欢,深受文学爱好者的推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渐渐发现了网络时代下《聊斋志异》的新价值。

现代人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介接触到了这个经典作品,而且随着在线数字化传播的兴起,《聊斋志异》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因此,《聊斋志异》的传播研究也应运而生。

二、研究意义一方面,《聊斋志异》的经典地位对于文学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而通过对其传播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推进其研究进程。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传播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而对于经典文化作品的数字传播亦是如此。

因此,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聊斋志异》在数字化传播时代的影响,有利于推广中国文化,促进文化多元性的发展,也有利于探讨数字媒体的传播规律。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 对《聊斋志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从中获取对其传播的深刻理解。

2. 对《聊斋志异》的传统出版方式,及其对于其传播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比较分析其在纸质时代的传播特点与数字化传播时代的异同之处。

3. 对《聊斋志异》在网络上的传播进行研究,分析其在数字媒体时代下的传承和发展,并探讨其成功之处。

4. 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对《聊斋志异》数字传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解读,探讨其在网络上的流行程度,以及如何利用网络推广《聊斋志异》这一古典文化。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统计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其中,大数据分析方法是研究的一个亮点。

使用“百度指数”、“微指数”、“CNKI检索数据”等大数据分析工具,对《聊斋志异》在网络上的传播状况进行深度分析,为研究《聊斋志异》数字传播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1. 为推进《聊斋志异》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聊斋志异开题报告科举

聊斋志异开题报告科举

聊斋志异开题报告科举聊斋志异开题报告科举一、引言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它起源于隋朝,经过唐朝的发展和宋朝的完善,成为明清两代的主要选拔人才的方式。

而在这个科举制度的背景下,出现了一部被誉为中国古代奇幻小说的经典之作——《聊斋志异》。

本文将通过对《聊斋志异》的分析,探讨科举在其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科举与社会背景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上的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公正,不再局限于世袭和贵族的范畴。

通过考试选拔才子,使得社会上的人才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而在《聊斋志异》中,科举制度也成为了一种社会背景,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三、科举与主人公命运在《聊斋志异》中,主人公们往往是一些普通人,他们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科举考试成为他们脱离平凡生活的途径,也是他们追求幸福和成功的手段。

通过科举,他们可以得到官职、财富和地位,从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命运。

四、科举与超自然现象《聊斋志异》作为一部奇幻小说,其中自然少不了一些超自然的元素。

科举制度在这些故事中也起到了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在一些故事中,主人公通过参加科举考试,结识了一些超自然的存在,与之发生了一系列奇妙的故事。

科举考试成为了主人公们接触超自然现象的契机,也使得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五、科举与社会阶层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上的人才不再仅仅局限于世袭和贵族,而是来自各个社会阶层。

在《聊斋志异》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主人公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贫苦的书生、富家子弟、官员等等。

科举考试成为了他们展示自己才华和智慧的舞台,也使得社会阶层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六、科举与人性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人们追求知识和智慧,培养了人们的才华和能力。

而在《聊斋志异》中,科举考试也成为了主人公们展现自己才华和智慧的机会。

通过科举考试,他们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也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科举考试成为了人性的一种体现,也使得人们更加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聊斋志异》仿作研究的开题报告

《聊斋志异》仿作研究的开题报告

《聊斋志异》仿作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鬼怪小说集,作品集中描绘了各种奇怪怪异的故事,涉及神话、传说、历史等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同时,《聊斋志异》也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文化和美学思潮的冲击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古典小说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聊斋志异》这样的古典文学作品进行仿作研究,可以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探讨,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聊斋志异》的仿作研究方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聊斋志异》仿作进行深入探讨,重点研究仿作的创作方法、创作技巧和创作风格。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对几部已有的仿作作品的分析来验证研究结果。

具体研究步骤如下:1. 对《聊斋志异》的背景和文学特点进行分析,了解仿作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对已有的《聊斋志异》仿作作品进行梳理和分类,总结创作方法和创作技巧,探讨仿作的风格特点。

3. 在分析仿作作品的基础上,总结仿作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分别从叙述手法、人物形象、情节构思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4. 通过实证研究和实践探讨,验证仿作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同时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相结合,实现创新与发展。

三、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旨在探讨《聊斋志异》仿作研究的方法和技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预期结果如下:1. 对《聊斋志异》的文学特点和背景进行深入分析,为仿作创作提供理论基础。

2. 对已有的仿作作品进行总结归纳,总结仿作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3. 在仿作创作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和实践探讨,验证仿作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并探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相结合,实现创新和发展的可能性和方式。

《聊斋志异》女性婚恋观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

《聊斋志异》女性婚恋观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聊斋志异》女性婚恋观研究的开题报告专业班级:汉语言一、选题的背景、意义《聊斋志异》,作者为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

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所居曰“聊斋”,世称聊斋先生。

山东淄川人。

颇有文名,但屡试不中,71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

花了数十年的时间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

除了《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还有《聊斋俚曲》及其他。

蒲松龄以《聊斋志异》一书闻名于世。

《聊斋志异》一书在文坛上占有极大的地位,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巅峰,研究者多不胜数,发展成为“蒲学”和“聊学”。

1980年8月山东大学蒲松龄研究室创刊《蒲松龄研究专刊》,发表有关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研究的论文、考证、随笔、调查报告、作品分析、资料目录等。

可见《聊斋志异》受到的重视程度。

虽然已经有了许多《聊斋》相关的研究,但是《聊斋》在中国文学史和小说史上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仍有许多尚未发掘的地方,尚待去发掘研究。

(一)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聊斋志异》的相关论著数量颇丰,不论是在人物或主题思想的研究,还是艺术表现或是内在的意蕴都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从《聊斋志异》问世至今,研究的内容范围不断地拓展、深化。

一些关于女性形象与婚恋问题方面的论文等也相继而出。

下面对相关文章作个简单的介绍。

赵美科《略论蒲松龄的爱情观》,认为《聊斋志异》中大量女性形象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反映了初期民主主义思想,书中那些男女大胆追求情爱,追求个性解放。

辜美高《蒲松龄的妇女、爱情与婚姻观》,指出蒲松龄因受时代的局限,认为女子必须三从四德、理家育儿,但又受晚明启蒙思潮的影响,对妇女的观点有较崭新的看法:批判男尊女卑,并歌颂女子的才能,主要表现在对女子的“文才”、“武艺”与“胆识”的歌颂与肯定。

唐富龄《论〈聊斋志异〉对爱情题材的拓展》,从结构模式和审美特征着眼,指出《聊斋志异》爱情题材的作品存在着三种结构模式:一、“情爱的主题是男性”;二、“女性作为男性情爱的客体,其身份不限于人,多为神妖狐鬼”;三、“不论女主人公身份多么怪异,婚恋皆以世俗方式进行”。

聊斋志异开题报告

聊斋志异开题报告

聊斋志异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集,被视为中国古代奇幻小说瑰宝之一。

全书包含了许多奇幻、怪异的故事,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冷嘲热讽,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本文旨在对《聊斋志异》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文将聚焦于《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化元素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旨在探究以下几个方面:1.揭示《聊斋志异》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底蕴。

2.分析《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构建。

3.探讨《聊斋志异》所表达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4.探究《聊斋志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聊斋志异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底蕴通过考察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分析对其创作的影响。

同时探究《聊斋志异》中所包含的道教、佛教、儒家等不同文化元素,分析其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2. 《聊斋志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对《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通过解读故事情节的结构、事件的发展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其所传达的意象和寓意。

3. 《聊斋志异》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深入研究《聊斋志异》所包含的各种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如何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描写来体现。

探讨《聊斋志异》对于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4. 《聊斋志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分析《聊斋志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探讨其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研究《聊斋志异》中的一些独特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对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探讨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如下研究方法:1.文本分析:通过对《聊斋志异》中的文本进行详细分析,抽丝剥茧,挖掘出其中的各种意象和隐喻。

2.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聊斋志异》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进行深入了解,为文本分析提供理论支持。

聊斋志异疾病开题报告

聊斋志异疾病开题报告

聊斋志异疾病开题报告聊斋志异疾病开题报告一、引言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奇幻小说集,其中描绘了许多超自然的现象和疾病。

本文将以聊斋志异中的疾病为主题,探讨其中的医学现象,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二、疾病与超自然现象聊斋志异中的疾病往往与超自然现象密切相关。

例如,在《聂小倩》中,女主角聂小倩因为爱上人类而被妖魔所附身,她的身体逐渐虚弱,最终患上了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

这种疾病既有现实的医学解释,也有超自然的原因。

通过分析这些疾病,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和对超自然现象的解释。

三、医学解释与超自然解释在聊斋志异中,疾病的医学解释与超自然解释常常交织在一起。

例如,在《牡丹亭》中,女主角杜丽娘因为失恋而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病,她整日昏迷不醒,无法进食。

医生们无法找到合理的医学解释,而她的家人则认为她被妖魔附身。

这种情节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无法解释的疾病倾向于归因于超自然原因。

然而,聊斋志异中也有一些疾病被赋予了医学解释,如《陆判》中的疟疾。

四、疾病与社会文化聊斋志异中的疾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一些特点。

例如,在《聂小倩》中,聂小倩的疾病被认为是因为她爱上了人类而被妖魔附身。

这个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婚姻自由的限制和对异族婚姻的偏见。

同样,在《牡丹亭》中,女主角因为失恋而患病,这反映了当时对于女性情感的压抑和对婚姻的重视。

五、疾病与人性聊斋志异中的疾病也揭示了人性的一些弱点和缺陷。

例如,在《聂小倩》中,聂小倩因为爱上人类而遭受病痛的折磨,这反映了人们对于爱情的执着和对于爱情的追求。

同时,聊斋志异中的一些疾病也揭示了人们的贪婪和欲望,如《牡丹亭》中男主角为了得到牡丹亭主人的妻子,不惜使用邪术,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疾病。

六、结论通过对聊斋志异中疾病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和对超自然现象的解释。

同时,这些疾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一些特点,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

聊斋志异中的疾病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情节,更是对于古代医学和社会文化的一种反映。

聊斋志异开题

聊斋志异开题

主要内 容、 思路 及方法
宋朝以来的程朱理学以“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严重束缚着妇女的权益和地位,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思想毒害着万千的劳动妇女。本论文以《聊斋志异》中的狐 女形象,以她们的品质——善良,美丽等,以及她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分析作者的美 好理想:女性对自由爱情的主动追求,突破封建礼教对女性的禁锢。 思路:一、狐女形象的创作背景 1、政治背景;2、经济背景;3、文化背景。 二、丰富多彩的狐女形象 1、侠女形象;2、美女形象;3、才女形象. 三、狐女形象的意义 1、寄托作者理想;2、打破妇女束缚;3、控诉黑暗现实。 方法: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举例法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姓名 论文 题目
陈帅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六班 2012 级本 科6班
学号
20120103356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
选 题 意 义
从汉朝开始,尤其是宋明理学兴盛之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被三从四德、三贞九 烈所束缚,女性生活极端压抑,悲惨。目睹社会之黑暗现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 塑造了一系列大胆追求自由和幸福,端庄优雅的女性形象——尤其是狐女形象。她们大 都是真、善、美的化身和智慧的代表,代表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寄托着作者纯真的美好 理想。
指 导 教 师 意 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系 (教研 室) 意见(系Βιβλιοθήκη 章)年月日

狐欲——论《聊斋志异》中狐形象的生存理念的开题报告

狐欲——论《聊斋志异》中狐形象的生存理念的开题报告

狐欲——论《聊斋志异》中狐形象的生存理念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狐妖形象的塑造在小说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狐妖作为一种神话生物,其形象具有多种符号意义,其形象和命运也是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折射。

因此,探讨《聊斋志异》中狐妖的生存理念,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小说中狐妖形象的内涵,而且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传统。

2.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聊斋志异》中狐妖的生存理念,探讨其在小说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3. 研究内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聊斋志异》中狐妖的形象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②狐妖在小说中的行为表现及其生存理念;
③狐妖生存理念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4. 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通过对《聊斋志异》中相关的文本材料进行分析,揭示狐妖形象的神话符号、文化传承和社会历史背景;同时,还将对狐妖生存理念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与当代生存理念的联系和启示。

5. 研究意义
本文对《聊斋志异》中狐妖的生存理念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小说中狐妖形象的内涵,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审视当代价值观念和生存方式都具有重要意义。

聊斋志异疾病开题报告

聊斋志异疾病开题报告

聊斋志异疾病开题报告1. 引言《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以幽默、恐怖、神怪为主题的短篇小说集。

作品中描写了各种奇异的故事情节,其中包括了许多与疾病相关的神奇现象和医学难题。

本文将以《聊斋志异》中的疾病故事为研究对象,探讨故事中反映出的不同疾病观念及其文化背景。

2. 文献综述《聊斋志异》所涉及的疾病有很多种类,包括但不限于找头疯、鬼压床、幻蝶病等。

这些故事描述了人们所经历的痛苦和病症,同时在其中融入了妖魔鬼怪、神仙等幻想元素。

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聊斋志异》的文学研究和宗教信仰分析,对其中反映的疾病观念和医疗方式的研究较为有限。

这些研究大多侧重于故事情节及其文化背景,对疾病本身的分析和解读较少,因此本文将深入探讨《聊斋志异》中疾病的特点,并结合当时社会背景进行分析。

3. 研究目标和内容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分析《聊斋志异》中疾病的描写,探讨其反映的疾病观念和医疗方式。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3.1 疾病描写分析通过阅读《聊斋志异》中的疾病故事,对不同疾病的特点进行分析,包括病症的表现、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等方面。

3.2 疾病观念分析结合当时社会和文化背景,分析《聊斋志异》中所反映的疾病观念,探讨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解释。

3.3 医疗方式分析研究《聊斋志异》中描写的医疗方式,包括传统中医方法和超自然的治疗手段,并分析医疗方式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联。

4. 研究方法和步骤本文将采用文本分析和文化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

具体步骤如下:4.1 文本筛选选取《聊斋志异》中与疾病相关的故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筛选和整理。

4.2 文本分析对选取的疾病故事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包括病症描写、病因分析和治疗方式等方面。

4.3 文化背景分析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宗教信仰和医学理论等,分析《聊斋志异》中疾病观念的形成与影响。

4.4 结果展示和讨论根据分析结果,总结出《聊斋志异》中疾病描写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当时医学和社会观念的影响。

中学文言小说教学浅谈——以《聊斋志异》为例的开题报告

中学文言小说教学浅谈——以《聊斋志异》为例的开题报告

中学文言小说教学浅谈——以《聊斋志异》为例的开题报告本文将以《聊斋志异》为例,探讨中学文言小说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作为著名的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以其独特的鬼怪题材和精湛的文学艺术,成为中学生学习和欣赏的重要文本之一。

首先,本文将介绍《聊斋志异》的特点和价值。

其次,我们将讨论如何有效地教授文言小说,包括语言、文化和历史等方面。

最后,我们将探讨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聊斋志异是一部反映明清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文言小说集,集中反映了社会、宗教、道德和人性等方面的问题。

这部小说充满了想象力和幻想,有的话题恐怖,有的话题神秘,有的话题充满幽默。

许多故事力图揭示人类欲望、道德底线的问题。

聊斋志异通过人物、情节、对话等多种技巧,展现了独特的思想、艺术和人文价值,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珍品。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注重语言、文化和历史的教学。

首先,在语言教学方面,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注重文言文的语法和掌握一些典故和成语。

其次,在文化上,我们应该让学生探索其背景和意义,了解其出现的原因和时代背景。

最后,在历史上,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个时代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人文环境。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表演、诠释、创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熟悉小说中的故事和角色,并增加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通过学习聊斋志异,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在文学鉴赏方面,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探索小说中的文化因素和艺术特色,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模仿古文风格,并结合现代思想和语言,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和教授聊斋志异这样的文言小说,我们可以在提高学生语言、文化和历史素质的同时,增强他们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聊斋志异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聊斋志异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通过对《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的深入了解和研究,不仅能够发现女性身上“真、善、美”的光辉形象,而且还能够进一步地了解男权社会下,女性的生存状况。了解一部作品就必须了解这部作品的原创作者,通过研究《聊斋志异》女性形象,了解蒲松龄的一生坎坷经历,分析《聊斋志异》产生的时代背景,了解封建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人民的生活面貌,了解明清交际的思想风潮。
[7]马瑞芳.马瑞芳揭秘聊斋志异[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8]卢金.聊斋志异名篇欣赏[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
[9]刘杨体.刘杨体细解经典中的爱情[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10]马瑞芳,谈狐说鬼第一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张友鹤辑校.会校会注会评聊斋志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用表)
题 目
浅析《聊斋志异》女性形象及其成因
系 别
中文系
专 业
汉语言文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科
文学
学 生
指导教师
一、论文题目的来源及意义
我之所以选《聊斋志异》这个方向是因为在很小的时候阅读这本书时,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对这本书始终会有一种很熟悉的情节。随着影视的发展,有众多翻拍《聊斋》的电影电视剧,又一次加深了我对《聊斋》女性形象的印象。她们不仅拥有倾国倾城的容貌,而且性格又好,又多才多艺,让自己对她们充满着向往。
[17]朱秀华.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18]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19]杜桂萍.孤愤:《聊斋志异》的精魂[M].北京:首都工人出版社.1994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学科代码:050101学号:092001040045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文开题报告题目:《聊斋志异》中的仙鬼与人“Strang” immortal ghost with people学生姓名:谭婷指导教师:汪泰陵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09级2012年12月25日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学院:求是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级别:2009级课题名称英文“Strang” immortal ghost with people英文《聊斋志异》中的仙鬼与人学生姓名谭婷学号092001040072指导教师姓名王泰陵职称学位教授1.研究目的/Purpose《聊斋志异》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奇书,是中国文学的魂宝。

蒲松龄以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思维方式、隐晦的写作方法向世人构建了一个传奇的灵异世界,书中离奇的花鬼狐妖的世界和一篇篇亦庄亦谐的故事,历久不衰。

作者表面写的是神鬼狐妖,实质是他在背后画的人间风云图,特别是作者构建的仙、冥、人三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更具表现力。

在现有的《聊斋志异》研究中,较多的是涉及花妖狐媚和“孤愤”这一主题的研究,而仙鬼人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少涉及。

本文将从仙鬼渊源、仙鬼的寄寓以及仙鬼与人的联系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通过对仙鬼人的探讨,来揭露当时社会的现状。

2.研究内容/Contents在《聊斋志异》近五百篇的作品中,仙鬼的踪影随处可见,写仙鬼的篇目比如有《仙人岛》、《成仙》、《崂山道士》、《莲花公主》、《云梦公主》、《聂小倩》、《林四娘》、《公孙九娘》、《王六郎》、《考弊司》、《鬼哭》、《珠儿》等。

在作品中,作者把大量的手笔倾向于仙鬼狐妖、充满传奇色彩的灵异世界,向世人叙述了很多传奇的故事和塑造了很多鲜明的仙鬼形象。

蒲松龄为何如此钟爱于仙鬼的描写?这不得不让人去深思。

所以本文将围绕“聊斋”的仙鬼渊源、仙鬼的寄寓、仙鬼与人的联系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阐述。

3.研究意义/significance《聊斋志异》是我国数百年来一直流传不息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近几年,随着“百家讲坛”栏目关于聊斋系列的讲评节目以及根据《聊斋志异》小说改编的影视剧的播出“聊斋热”一度兴起。

《聊斋志异》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聊斋志异》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聊斋志异》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题目:《聊斋志异》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编纂的一部小说集,收录了许多神怪异事和古代传说。

它以神鬼、妖怪等元素为主线,充满了荒诞幻想和玄幻色彩。

而莫言则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充满着超现实、幻想的元素。

因此,研究《聊斋志异》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聊斋志异》和莫言小说之间的联系,探究《聊斋志异》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并归纳总结出莫言小说中的《聊斋志异》元素。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研究法,结合小说语言学、文学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方法,对《聊斋志异》和莫言小说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三、研究内容和步骤
1. 《聊斋志异》的特点和影响:
介绍《聊斋志异》的历史背景,分析其文学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2. 莫言小说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概括莫言小说中的创作风格和特点,与《聊斋志异》进行比较。

3. 《聊斋志异》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
分析《聊斋志异》在莫言小说创作中的影响,如创作主题、人物形象、情节设置等方面的影响。

同时也探讨《聊斋志异》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4. 归纳总结莫言小说中的《聊斋志异》元素:
分析莫言小说中经典元素的来源、运用方式和作用,总结其中受《聊斋志异》影响的元素,例如灵异、超现实、梦境等。

四、预期成果
本文旨在探究《聊斋志异》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从而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超现实主义和玄幻元素,为中国文学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同时也是对莫言作品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意义的再一次探讨。

图式理论探析《聊斋志异》的开题报告

图式理论探析《聊斋志异》的开题报告

图式理论探析《聊斋志异》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一,作者蒲松龄借助神怪传说和奇闻异事,展示了明清时期封建社会中人们对于生死、情爱、宗教等方面的信仰和观念。

作品具有浓郁的超自然色彩,且涉及人性、情感、文化等多个层面,备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图式理论的探析,对于《聊斋志异》中的图式进行挖掘和分析,深入探讨其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二、选题意义1.丰富文化研究视角。

图式理论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文化现象的解析和研究。

对于《聊斋志异》中的图式进行探析,可以从更宏观、更深入的层面了解和解读作品,拓宽文化研究研究视角。

2.探讨人类思维和文化传承。

图式作为人类思维中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意识和文化传承。

通过分析《聊斋志异》中的图式,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的构成和文化传承的内涵。

3.增强文学欣赏和创作能力。

对于文学作品的深度分析有助于读者加深文学欣赏的体验,同时通过分析作品中的图式,可以启迪文学创作思路和创作方法,提升创作水平。

三、选题内容1.图式概述与理论基础。

阐述图式的概念、特征、分类和作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扫清图式理论的发展基础和方法原则。

2.《聊斋志异》的图式分类。

对《聊斋志异》中的图式进行分类,并就每种图式进行梳理和解析,如“异兽图式”、“阴阳图式”、“生死图式”等。

3.图式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对于《聊斋志异》中的图式进行解读,重点强调图式与中国文化中的角色的对应和联系,如妖魔的象征意义、生死的哲学意蕴等。

4.探究《聊斋志异》的文化价值。

基于对其图式的探析,探究《聊斋志异》作为传统文化的特征和价值,如思想启迪、艺术魅力、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涵。

四、选题方法1.文本分析法。

通过对《聊斋志异》的整体阅读和细读,挖掘其中的图式,从而归纳出覆盖作品的图式体系。

2.文化解读法。

基于研究的图式,通过文化的角度来解析其内涵意义,探究文化与图式之间的关系,从而拓宽文学研究的视角。

《聊斋志异》痴狂人物的多元解读的开题报告

《聊斋志异》痴狂人物的多元解读的开题报告

《聊斋志异》痴狂人物的多元解读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痴狂人物是其一大特色。

痴狂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格状态,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这些痴狂人物或因情所困,或因痴迷所致,或无缘无故地痴狂,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

同时,痴狂也常常被用来寓意社会的疯狂、迷惘和无奈。

因此,对《聊斋志异》中痴狂人物的多元解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2. 研究目的和问题本文旨在探讨《聊斋志异》中痴狂人物的多元解读。

具体地,研究目标是:(1)分析《聊斋志异》中不同痴狂人物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2)探讨这些痴狂人物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因素。

(3)探讨痴狂在小说中的意义及与作者思想观点的关系。

3.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文本分析法。

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的文献,对《聊斋志异》中的痴狂人物进行全面的解读;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小说中的情节、人物行为和心理进行细致的解析,以揭示痴狂在小说中的不同面向。

4. 研究内容和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和问题、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二部分:痴狂人物的概念和分类介绍痴狂的概念及分类方法,并对小说中的痴狂人物进行分类。

第三部分:痴狂人物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分析小说中不同痴狂人物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并探讨这些特征和表现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因素。

第四部分:痴狂的意义及其与作者思想观点的关系探讨痴狂在小说中的意义及其与作者思想观点的关系,并对痴狂和社会状况、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联系进行分析。

第五部分:结论对前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强调痴狂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和其对于今天文化传承的指导意义。

聊斋志异开题报告

聊斋志异开题报告

聊斋志异开题报告聊斋志异开题报告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奇幻小说集,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而闻名。

本文将从聊斋志异的文学价值、社会背景以及对当代文学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聊斋志异的文学价值不可忽视。

这部作品以其奇幻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了众多读者。

其中,许多故事以妖魔鬼怪为主题,展现了蒲松龄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写作技巧。

他巧妙地运用了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故事更具有深度和多重意义。

同时,聊斋志异也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精湛的语言表达,展示了蒲松龄的文学才华。

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雕琢,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聊斋志异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清代是一个封建社会,人们对于神鬼、妖魔的信仰非常普遍。

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充分利用了这种社会氛围,将人与妖魔的交互作为故事的主要情节,以此来反映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作品中的一些故事,如《牡丹亭》、《陆判》等,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平和人们的追求自由的渴望。

因此,聊斋志异也可以被视为一部具有社会批判意义的文学作品。

此外,聊斋志异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聊斋志异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对于奇幻文学的发展尤为重要。

聊斋志异中的奇幻元素和幻想情节,为后来的奇幻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

同时,蒲松龄的独特写作风格也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例如,《红楼梦》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形象,就受到了聊斋志异的影响。

综上所述,聊斋志异作为一部具有独特文学价值的作品,以其奇幻的故事情节和精湛的语言表达吸引了众多读者。

同时,作品中对于社会背景的揭示和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通过对聊斋志异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学的特点和社会背景,同时也可以为当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聊斋志异》中的“官场现形记”的开题报告

《聊斋志异》中的“官场现形记”的开题报告

《聊斋志异》中的“官场现形记”的开题报告
题目:《聊斋志异》中的“官场现形记”
论文背景:
《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神鬼小说之冠”。

其中的“官场现形记”作为中国文学史上首篇刻画官场腐败的小说,在反腐倡廉的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论文内容:
1. 短篇小说的特点以及《聊斋志异》的意义
2. “官场现形记”中官场腐败的描写
3. 现实意义:反腐倡廉的启示与警示
4. 对当今反腐倡廉工作的借鉴意义
论文结论: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的“官场现形记”对官场腐败现象的描写至今仍然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我们应当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认真对待当今反腐倡廉工作,努力营造清廉政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之渊源研究的开题报告

《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之渊源研究的开题报告

《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之渊源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之渊源研究背景介绍:《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一,以清代作家蒲松龄的笔名所著,共收录短篇小说491篇。

这本书具有丰富的叙事艺术,其叙事手法、角色形象描写、意境创造等方面,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对《聊斋志异》叙事艺术的渊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聊斋志异》叙事艺术的渊源研究,探究其独特的叙事艺术手法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后来文学创作的影响,并为今后叙事艺术的创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调查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聊斋志异》及其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探究其叙事艺术的渊源,并比较各个叙事艺术手法之间的异同之处。

研究内容和计划:本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

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并阐述其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第二部分:《聊斋志异》叙事艺术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通过对《聊斋志异》中的叙事手法、角色形象描写、意境创造等方面进行分析,梳理其独特的叙事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并探究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第三部分:《聊斋志异》叙事艺术的渊源及影响。

通过对《聊斋志异》的文本比较分析,探究其叙事艺术的渊源和影响,并研究其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后来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部分:叙事艺术的创新与传承。

通过对《聊斋志异》的比较和分析,探究其叙事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创新和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传承,为今后的叙事艺术创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第五部分:结论。

总结研究成果,回答研究问题,阐述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并指出今后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预期成果:通过对《聊斋志异》叙事艺术的渊源研究,可以深入探究其叙事艺术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为今后叙事艺术的创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同时,也可以为中国古代文学及其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范式和方法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本论文(设计)题目的研究目标、内容
1、将《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进行分类
2、找出每一类的进行分析
3、分析这些女性形象产生的原因
四、研究的方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段及进度安排
方法:查阅前人的书籍,整理资料,写自己的主张想法
手段:书籍、网路
进度:
1、选题阶段
2、收集材料,列出写作提纲
3、论文具体写作阶段
4、论文修改阶段
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用表)
题 目
浅析《聊斋志异》女性形象及其成因
系 别
中文系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学科
文学
学 生
指导教师
一、论文题目的来源及意义
我之所以选《聊斋志异》这个方向是因为在很小的时候阅读这本书时,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对这本书始终会有一种很熟悉的情节。随着影视的发展,有众多翻拍《聊斋》的电影电视剧,又一次加深了我对《聊斋》女性形象的印象。她们不仅拥有倾国倾城的容貌,而且性格又好,又多才多艺,让自己对她们充满着向往。
通过对《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的深入了解和研究,不仅能够发现女性身上“真、善、美”的光辉形象,而且还能够进一步地了解男权社会下,女性的生存状况。了解一部作品就必须了解这部作品的原创作者,通过研究《聊斋志异》女性形象,了解蒲松龄的一生坎坷经历,分析《聊斋志异》产生的时代背景,了解封建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人民的生活面貌,了解明清交际的思想风潮。
[2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系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小组意见:
系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小组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注:本表不够可另加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聊斋志异》中对女性的研究,有的是研究具体某个人物,剖析她的人物性格以及该人物形象塑造及意义。例如:王林书教授的《<聊斋·婴宁>赏析》,就是从婴宁这个人物入手,以她的“笑”为切入点来分析这个人物,从而可以看到她的天真与狡黠;有的则是从整体来研究,把这些女性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也就是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来看的,如:李志孝教授写的《男权社会的女性生命本相一论<聊斋志异>的妇女形象》;有的是总体把她们分为几类进行研究,例如:巾帼奇美类、大家闺秀类、小家碧玉类等等。马瑞芳教授在她的《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一文中对聊斋志异》的女性形象做了很好的分析,文中从外表美的阿绣写到外表丑的乔女,不管外表怎样,内心世界都是美的。文中还写了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妓女形象、复仇女神的形象、才女的形象还有类似近代女经营者的形象等等,所有这些都能体现《聊斋志异》中女性的光辉形象。
5、论文答辩阶段
五、实验的可行性
通过反复阅读原著《聊斋志异》,领会小说的精髓。观看《聊斋》相关影视作品,如《画皮》《画壁》《聊斋奇女子》等,开拓阅读视野。同时,参考阅读学者研究人员对《聊斋志异》的总结,如鲁迅、郭沫若等大家学者,学习其优秀的研究方法等。
主要参考文献:
[1]蒲松龄.聊斋自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马瑞芳.聊斋志异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2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北新书局,1931
[4]李灵年.蒲松龄与聊斋志异[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2.10
[5]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6
[6]钟夫校点.聊斋志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
[1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
[13]蒲松龄著 齐力子译. 白话聊斋[M].济南:齐鲁书社.1986.5
[14]马瑞芳.神鬼狐妖的世界——聊斋人物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5]马瑞芳.蒲松龄评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5
[16]成瑞裕.花妖狐媚话聊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1994.5
[17]朱秀华.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18]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19]杜桂萍.孤愤:《聊斋志异》的精魂[M].北京:首都工人出版社.1994
[20]陈颖.中国英雄狭义小说通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7]马瑞芳.马瑞芳揭秘聊斋志异[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8]卢金.聊斋志异名篇欣赏[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
[9]刘杨体.刘杨体细解经典中的爱情[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10]马瑞芳,谈狐说鬼第一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张友鹤辑校.会校会注会评聊斋志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聊斋志异》中所描写的社会是一个男权社会,那么在这个男权意识强烈的时代,女子又是怎样的呢?她们是怎样与人交往的呢?我想通过对她们不同性格分析来揭示出对我们今天人们的启示意义。从《聊斋志异》中看她们有的活泼开朗,有的沉默寡言,那都能体现她们为人处事的原则,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
而对这些女性造成复杂多变性格原因的剖析,我们能够看到黑暗的社会背景,普通人们迫切朴素的愿望,穷困潦倒的蒲松龄生活的窘态等等。通过对这些的了解,让我们能够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