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育在人文精神培养中作用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人文精神培养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人文精神培养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a0ebf08f61fb7360a4c65c2.png)
初中语文课堂人文精神培养论文
摘要:初中学生是祖国的明天,培养其人文精神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宽广的胸怀,从而形成社会人文氛围。
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利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高尚的人格,传承社会文明。
培养初中学生人文精神任重而道远。
新课标要求初中教育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基本学科,其目的是在讲解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和思想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加强语文课堂中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十分必要。
1.初中语文课堂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中的负面诱惑越来越多,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和思想成长阶段,此种浮躁的社会氛围不利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
例如网络的发展导致初中学生上网成瘾,使其只追求享乐,扭曲初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且某些影视作品宣传的都是色情、享乐等,对初中生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使其缺乏奋发向上的斗志,最终荒废学业。
网络的发展使得学生接触到电子产品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是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弱。
初中生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培养其人文精神非常重要。
语文作为教书育人的基础,积淀了民族的文化、精神和睿智等,肩负着培养初中生人文精神的重任。
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其修
养、品德和审美情趣。
中学语文人文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人文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1edc6e8524de518964b7d47.png)
中学语文人文教育探究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人文精神,提倡人文关怀。
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健康个性、健全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通过在教学中榜样感召,强化人性关怀素质,获得精神砥砺、活化教学环节,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渗透人文精神等多方面来探讨。
关键词中学语文人文教育探究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
”“解惑”就是传授知识。
“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
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1996年就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学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游戏的死胡同”。
温儒敏也强调中学语文是人文教育而非文人教育,提出中学生当然也应当追求向善的道德,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人的欲望很容易受到诱惑。
拒绝诱惑的根本途径只能求助精神的健康。
素质教育的需要都在呼唤语文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更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任,中学语文课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课程,要注重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味,注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笔者对此进行探讨,提出一些建议,求教于方家。
一、榜样感召运用语文教材或其它语文作品中的榜样人物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培养一般说来,凡是对社会和人类的进步有贡献的人物,都可以视为榜样人物。
由此看来,中语文教材中可供提炼的榜样人物是不胜枚举的。
如:弃医从文,为民呼告,直击中华民族灵魂深处最脆弱神经的鲁迅:以天下为己任,有高尚爱国热情的毛泽东等一代领导人;有“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战国纵横家;西汉鸿儒贾谊,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旷世才情的激昂和怀才不遇的沉郁互相碰撞,构成了他独特的人生风景;《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教学认真,治学严谨,是一位师德高尚的长者。
《最后一课》的都德老师典范形象;有《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中一连串鲜活的人物;“孟母三迁”、“老骥伏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杜鹃啼血”等历史典故。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39b2b763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0a.png)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阵地。
人文精神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人文情怀、人文精神品质,是指对人类社会的真、善、美的崇高追求和崇敬。
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热爱和尊重传统文化,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通过学习古诗词、古文、中国历史等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只有深入了解和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学生才能够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够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二、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活和人生的态度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师讲解课文、讲解作品背后的意义和情感,引导学生去正确看待生活和人生,培养学生豁达宽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让学生理解诗歌和散文背后的内涵和情感,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中的点滴之美,去珍惜生活中的幸福时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只有在人文情怀的熏陶下,学生才能够培养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才能够面对人生的坎坷和挫折,仍然能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善于思考,去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文学作品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引导学生去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布置作文,鼓励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学潜能。
只有在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下,学生才能够积极参与到文学创作中,充分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才能够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文学情怀。
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初中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论文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7c0cda8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25.png)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论文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论文摘要:人文精神的缺乏是一个全世界各个国家共有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中学语文教育这个角度来谈谈怎么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有不少人认为中学语文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脱离时代,生活在象牙塔内,陈腐保守,不思进取,所以语文教育改革首先要从紧贴时代入手,反映最新的时代浪潮。
这是一种非常要命的误解。
实质上中学语文教育必须要有专属自己的精神特质,而不是什么形而上的意识形态或形而下的技能技术。
这种精神特质便是人文精神。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书籍是引领人类从洪荒到启蒙的捷径。
而对今天身在校园的孩子来说,健康的贴近他们心灵的课外书,对他们个人气质、智慧、修养、能力的提高,对他们人文精神的提升,必然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北京青少年读书办公室针对北京部分8岁至16岁孩子的读书情况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3%的孩子有阅读课外书的愿望,77%的孩子喜欢阅读小说类书籍,16%的孩子喜欢诗歌、散文类书籍。
但现在孩子手中“课外书”76%都是考试类书籍。
事实上,当前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重的。
但可以肯定,学生阅读面的狭窄,阅读层次的浅薄,是学生人文精神匮乏的重要原因。
其实,学生人文素养仅仅依靠中学语文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本身,打着深深的知识性、政治性烙印,也比较缺乏人文元素。
加上中学语文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被语法、词汇和结构等因素肢解的机械僵化的知识与技术教育,很难给学生带来思想陶冶和人文情怀。
二、什么是人文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源于古代希腊,是在文艺复兴中同基督神学的斗争中成长起来,形成完整的理论和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因甚少自由的人的观念,人文精神极为淡薄。
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形而上的范畴,一般指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比如对人的价值、权力、命运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它是人的灵魂的食粮,没有它,人的灵魂也就不复存在。
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355440d75022aaea998f0fea.png)
浅谈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摘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明确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发掘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人文因素,把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个性发展等等。
所有这些在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文精神;内涵;策略与方法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公民社会构建和人类文明长远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
人文精神蕴藏于语言、文学、哲学、历史、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诸多领域,而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任务。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好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笔者以为需明确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人文精神的含义,把握其培养的正确方向。
“人文精神”的原意是“人”的精神,即“人的真实精神,人的真实情感。
人的真实愿望。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发展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
现代人文精神不等同于我国古代的人性论,如:“人性恶”、“人性善”等论,也不等同于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它们是剥削阶级的人文精神,它们否定了人文精神的社会性、阶级性。
我们今天倡导的人文精神饱含着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富有民主和法制意识、人格健全、会审美、勇创新等等。
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我们鼓励学生对书本、对生活多角度感悟,受到自由的、最大限度的人文精神教育和启示,但学生从中获得的应是其积极的一方面。
同一本书,一般是“仁者见仁”、“恶者见恶”,不能让学生感受其消极一面,以致学生反正道而行之。
比如:学习鲁迅《故乡》中少年闰土用竹匾捕鸟一段,要感知其反映少儿生活聪慧与乐趣的一面,不能学习其捕鸟方法,反自然,少爱心。
这就需要给以正确引导。
其次,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
我们在大力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时,切不可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人文精神培养的前提。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d825d63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15.png)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文精神是一种关于人的本质、意义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思想,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素质。
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语文教学是通过文字、文学作品等载体传递人文情怀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欣赏、理解、体验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如大爱、正义、真善美等价值观。
也可以通过辨析作品中的人性弱点、蒙昧愚昧等不良品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修正,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
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一种关注社会问题、关心弱势群体的态度和行为。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事件,通过阅读新闻报道、评论文章等,了解社会现实,增加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和关注度。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和成长,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创作,激发学生对他人命运的思考和同情心,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智慧。
人文智慧是指对人性、文化、历史等方面具有理解和思考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言文阅读,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人文思想,培养学生对历史、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师也可以通过现代文阅读,引导学生关注当代文化现象和人文思潮,加深对当代社会变化和人文价值的认识。
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智慧,可以使他们具备审美、批判和创造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并参与社会的发展。
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品德。
人文品德包括诚实守信、勇往直前、友善待人、尊重他人等方面的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演讲、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勇气;通过展示和讨论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伦理道德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文品质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通过启发性教学、团体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相互尊重、关爱他人的品德。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促使学生全面而健康发展的关键。
语文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人文关怀、人文智慧和人文品德,使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做好良好的人文素质的铺垫。
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人文精神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人文精神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bb81c1c14791711cc7917b1.png)
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人文精神【摘要】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主要包括生命意识、忧患意识、超越意识等,语文教学应努力贯穿人文精神的渲染和教育,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阅读经典作品,适当开展语文社会活动,实现文本学习与社会生活的链接,树立大语文观思想,传承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承人文精神“什么是当代中学生最缺乏的?”一位践行教育家梦想的深圳中学语文老师马小平道:“他们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他们有技术,却没有良知”,他们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
在我们的教育下,很可能出现有知识、有技术,但没有文化、没有人文关怀和素养的一代人。
其实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就彰显出现实社会人们精神文明和道德的危机,体现出人们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的缺失。
因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人文精神是我们教师的使命及职责。
高中语文教材引入了大量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作品,构成了一个又一个经典与丰碑,语文教师可以这些作品为载体,关注社会,联系生活,树立大语文观思想,传承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涵主要包括:生命意识所谓生命意识,不仅仅限于生命的保存,更在于生命价值的实现、进取精神的张扬。
教材演绎进取人生的精彩:由《兰亭集序》明确生死观。
王羲之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向之所欣,仰俯之间,已为陈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字里行间无不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大呼“死生亦大矣!”“死生亦大”即:既看重“生”,也看重“死”。
可见,王羲之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感慨中,深藏着他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
也因为如此,王羲之才“执著其里”,绝妙的书法、精美的文章,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著的努力的见证。
由《人是什么》正解人生之路的价值。
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是燃烧生命激情的过程,如何燃烧自己的激情,赵鑫珊的《人是什么》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对目标追寻的过程要有坚强定力,而“坚强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爱因斯坦);对目标的追寻,始终是在推石头上山,风烛残年的歌德说:“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
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论文
![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2978de081c758f5f61f6748.png)
浅谈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摘要中学语文作为一门为人打“精神的底子”的学科,应该培养学生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与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
本文主要是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必要性(一)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决定了必须要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初中生在学习和身心发展方面表现出一些特征,相比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明显增强,目的明确,更服从于主体心理调节上的需要;认识水平提高,独立能力、自我意识、独立感增强,成人的指导和调节逐渐成为辅助。
初中生懂得了一些事情,但是又不能彻底的了解,在意志和情感上缺少一种关爱,使得他们的意志和情感相对比较脆弱,不健康的学习方式也使得一些初中生感到厌学、自卑。
以上这些问题都突显了对初中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紧迫感。
(二)现代人人品人格的失落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丰富的物质生活面前,精神生活贫乏极了,人们找不到正确的生活目的和人生观,只是一味的沉迷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与享受之中。
人文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作为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
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
对于处在成长中的初中生,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
(三)人文素养教育是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加强初中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实际上就是为培养现代化的中国公民打下基础。
个人的人文素养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人文素养的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人文素养的高低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尺度。
缺乏人文素养就意味着社会的发展失衡,必将终究影响到社会的长远发展。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5f1f010079563c1ec5da71aa.png)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摘要】人文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伟大工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其中不仅含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同时弘扬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提倡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不仅可以把教材当作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指明灯,还可以通过课外拓展的方法去召唤学生们的人文内蕴。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精神”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含义呢?人文精神就是求真、求善。
真和善,共同构成了美,构成了中华民族不朽的人文精神。
在中学阶段,人文精神又表现在哪里呢?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内容又包括那些因素呢?中学阶段的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容忍,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就是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内涵,从而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给学生的人生以底蕴。
人文精神最集中的特点是对学生的心理的滋养。
那么,什么样的语文教育才是富于人文精神的呢?笔者认为,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就是一个个精神大师在和我们的学生对话,就是他们精神的引路人;那一篇篇充满情趣、富于青春气息的作文,就是学生们一双双飞翔天空的翅膀,就是他们向精神家园迈出的脚步;那课堂上的唇枪舌剑、连珠妙语,是学生们心灵中渗透出的清纯泉水。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渗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底蕴,重视熏陶感染和情感体验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它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底蕴和时代气息,而且弘扬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
如:民主、平等、仁爱、诚信、爱国、尊老爱幼、谦虚诚实、艰苦朴素、爱护环境、遵守公德等内容在教材中随处可见。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在作品分析中把与相关的文化内容,时代特色介绍给学生;要结合课文努力把民族文化融入时代生活,并从文化层面上对作品的细节加以把握,营造一种以作品为点,文化为面,时代为底色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对文化内容和时代背景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字,寻求文本更加丰富的内涵;要关注人的思想层面,将有关知识点,现实生活和个体思考结合起来;要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多与文本对话,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跳出课文,汲取科学文化和民族文化素养,关注现实,思考人生。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167016a1ed9ad51f01df25b.png)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摘要: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育人,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朝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翻开中学教材可看出教材在鳞选上是沙里淘金,字字珠玑,篇篇珍品,是按学生的成长发展进程次递上升,有诗歌、古文、散文、小说、戏剧;古今中外大师的作品以及在真、善、美方面有特色的文章,无不囊括。
向学生展示了人类千百年来文明的成果及人生境界。
关键词:语文;精神;培养在中国传统的教学中,语文课一直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而中学语文,是人生学习阶段特别重要的一门学科。
人生的学习,有限时学习和终生学习。
限时学习,一般是从小学、中学、大学近16年的时间。
22_23岁大学毕业到社会谋生、其品质如何,对社会有利或是有害,取决于在学校受到的培养深浅,育人树人的效果是好是差。
而这16年的学习,中学阶段是其关键,而中学语文教学是其关键之关键!众所周知,一个12—13岁的小孩,上完小学,仅仅是启蒙、脱盲,他的心智未开,还需进一步开发,培育、打造,中学正好承担了这一承先启后的重任。
现将我的教育体会谈谈我对中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并请教于方家。
一、语文教学中的“真”选进中学教学中的文章,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
如教材中选鲁迅的《友邦惊诧论》、《祝福》等,使师生一同感受到鲁迅对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请愿的血腥场面;一同感受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这艺术的真实,有着憾人心魄的力量,当我上这两篇课文时,我预先必须吃透文章的含意,与作者一同愤怒,一同流泪。
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流动的血脉、激情、爱憎;多年来。
我坚持使每一堂课,每一篇文章力求让学生受到感染、熏陶,沉浸到作品的氛围中去,在教学相长的同时,能使学生安心,从容、活泼、严肃、庄重、摒弃邪恶的东西,朝着真理正义之路前行。
教师要懂得如何对待学生。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是一句空话。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先做到,把自己融人到学生的集体活动之中,善于发现他们的所思、所想,及时为他们修枝剪叶,打预防针,使他们在各种诱惑面前,能辩别真伪,具备相应的抵抗力。
中学语文教育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中学语文教育学生人文精神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5de07815b7360b4c2e3f641a.png)
中学语文教育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摘要:教育部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当前学生人文精神匮乏的现状,更是使得中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显得迫在眉睫。
鉴于此,本文从教师、文本本身、语文课外教学等方面分析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措施。
关键词:中学语文人文精神随着社会的进步,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发生着剧变,人们越来越发现作为当代青年人主体的80后与90后们缺乏人文精神,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及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作为文化课程重要部分的中学语文在培养青少年人文精神方面发挥作用显得迫在眉睫。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语文学科是具有代表性的人文学科。
它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种凝固的知识,它更需要关注人性,培养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精神,促进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实现人的价值。
因而语文教育要追求对学生主体人格的尊重,这也是建构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基础,没有尊重主体人格的教育是失误的教育,是注定不会取得成功的。
从学科特点来说,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是最具人情味、人格魅力的课程。
它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极其光辉灿烂的人文精神,它为我们提供了历史文化的智慧,展示了高尚不屈的人格,阐明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生哲理。
可以说,语文学习是一个提高人文素养、提高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
从这个角度讲,语文学科在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针对当代青年人文精神缺乏的现象,结合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我认为中学语文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实践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一、为学生创造一个较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人文精神的表现,而作为教与学主体的老师和学生在语文教育中应有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宽容。
语文教育应是一种对话,是一种交流,教师要管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天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在语文教育中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语文教育中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62c0f2b2c77da26925c5b010.png)
在语文教育中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摘要:语文教育中应多一些人文精神,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为中学生打好一生的精神底子、奠定一生的精神追求、完善人格操行,应该是中学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
用课文中的情去感染学生,用课外的美来浸润心灵,用一颗爱心去关爱他人,用一份责任来审视自己,用惊喜去收获成功,用毅力去迎接挫折、挑战。
当知识一点点充实自己头脑的同时,让精神也随之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美丽。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除了教给学生课本知识外,让学生进行一定的人文精神熏陶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人文精神;读书人格;人文教育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70时代呼唤人文精神。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率先担当起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这一教学重任。
我们先来看下面的一段话:“中学语文教育应多一些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落实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就是指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
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无法补偿的。
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这是很可怕的事。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除教给学生课本知识外,让学生进行一定的人文精神熏陶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师形成读书人格是进行人文精神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应重视人文素质修养和专业职能的培养、培训的有机结合,最重要的就是帮助教师形成读书人格。
从某种意义上教师应具备喜欢读书、擅长思考、富有爱心、诲人不倦等优秀品质。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多地以人为本来挖掘、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带着爱的热忱、理想,工作着、快乐着。
这就进入了探究和修炼的人文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家,就是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教人求真”等人文精神,从事探究育人工作的。
另外,良好的读书人格能摄取更多的信息和思想养料,有利于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智慧,熏陶感染学生人格的积极成长。
这使教师和学生相互追寻生命价值的支撑,是师生相互智慧和人格力量的共存共荣。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30088b8ce53a580216fcfe26.png)
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论文
![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b3f61f2941ea76e58fa04d5.png)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内容提要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体现人文氛围,文章讲了六个方面的策略:一是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二是创设和谐亲善的人文教学环境。
三是通过诵读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四是通过写作训练和作文点评促进学生的人文精神。
五是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六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人文精神语文课程是以语言为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浓郁的人文精神的一门课程。
语文教学是智慧的启迪、是文化的滋养、是人格的昭示。
一堂好的语文课,既要实现它的工具性目标,更要体现它的人文精神。
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或单纯对课文作琐碎的分析,或进行大量的知识能力方面的训练,它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渗透熏染、人文的关怀培养。
纯粹是一种功利性、浅显化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是感情冷漠、人文缺失的做题目的机器。
这违背了教育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和谐发展与精神发展的终极目标。
如何让语文课堂情感化、人文化、语文味十足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灌输人文关怀,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为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做了以下方面的尝试:一、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容,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作品中人物思想折射出来的光辉散发出永久的魅力。
教师要善于挖掘其内涵,让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和人物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碰撞,并产生强烈的共鸣,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与陶冶。
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场面是文学作品中精彩的一笔,我让学生通过用心触摸一个个真切的细节来感受那一份催人泪下的永恒的父爱。
再如: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仁爱”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它们或清新秀美,或慷慨豪壮,或忧国忧民,都以独特的审美照亮了中学语文的天空。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实施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实施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3e9c2b31a37f111f1855b95.png)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思考与实施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规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语文教育中注重并提倡人文性这一观点,已经逐渐被广大语文教师达成共识。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每一个中学生的“个性”和“人格”都是无比丰富、无比生动的。
这也就决定了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丰富性、生动性。
那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体现人文精神呢?本人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过去在“语文的根本属性是工具性”的教学观念的片面指导下,语文教育建立起了一种唯理性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刻板、教条、贫乏、单一,限制学生个性发展,从而致使学生走向模式化,导致学生缺乏思想和主见,更不用说关注人生、张扬个性,培养人文精神。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每位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是主体的人,有他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个性,有他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主体意识,要相信并尊重他们。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能力、思考方式、欣赏习惯和人文背景。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了解学生的需求,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进而尊重学生的人格。
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着教师的智慧,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
他一定会推已及人,做到尊重、关爱、善待别人,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对学生的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
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些想法是幼稚的、偏激的甚至是稀奇古怪的。
如果有些想法的确不着边际,老师可以适时地加以引导,给学生讲明为什么不好;如果想法有新意有创造性,老师应给予鼓励和赞许。
人文精神就是要引导学生有良知,要有同情和怜悯,要培养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
不做那些不成熟的事,对得起自己和别人。
通过这样的教学互动,既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又提高了教学的品味。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和体现人文精神古人曰:“文以载道”。
让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精神
![让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63a7278ca58da0116c1749db.png)
让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精神论文摘要: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应是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让语文教学充分渗透人文精神,首先要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成分,让学生感悟情感的价值;其次要利用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另外,还得利用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因素,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学品位,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个性。
关键词:人文精神渗透情感体验探讨美点合作与成功人文因素文学品位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
所以,渗透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才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体现,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语文的世界应该是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们人文、情感世界的钥匙。
突出人的地位,尊重人的思想,重视人的精神自由是语文教学展示人文精神的关键,也是人文性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成分,让学生感悟情感的价值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有大量的人文成分,第一册尤其如此。
如《论语十则》“研讨与练习”第二段话----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全班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习题既考查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和中国文化体验、认识,并进行思想道德的启发和教育。
学习中,教师要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切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受到爱和美得熏陶。
《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在看似平常的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话题,还有如何享受亲情等。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我是这样做的:1.整体感知,挖掘“尊老”的内涵在有表情朗读全文后,我提了两个简单的问题,其中一个是:用一个词概括这个家庭浓浓亲情的奥秘。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2f264b2b0722192e4536f63b.png)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浅谈论文摘要: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教育内容和价值取向,实施人文关怀,塑造人文品格,培养“真”、“善”、“美”人格的教育活动。
语文教学中应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就必须充分关注学生心灵,尊重学生个性,培养情感取向,通过理解、欣赏达到更高的境界。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教育在呼唤以人为本,提倡人文精神,进行人文教育,是我们语文教育教学“阵痛”后的思索。
在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教育的理念,渗透人文的教育,理应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必然选择。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更加突出了这门课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在中学各学科中,语文应该首先挣脱以理性工具为基础的教学体式,由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转变为重视对文化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揭示;由只注重培养学生作为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转变为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培育与发展;由只注重对学生个体的改造,转变为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真正实现从应试教学到素质教育的改变,是我们的教学越来越具有人情味。
有鉴于此,我认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我们的语文教师是更有所作为的,并从以下三方面做过有益的探索。
一、关注心灵。
真正的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雅斯贝尔)师生关系不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师生之间倡导的是灵魂之间平等的交流。
关注学生的心灵,首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
现在一般的提法是,师生在课堂上是“主导性和主体性”的关系,在平时则是朋友关系。
但我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主体与体间的“对话性”关系。
地位是平等的,交流才是相互的;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灵。
在教学中,我把题材相同的课文罗列出来让学生比较。
结果发现,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归园田居》从田园风物的描绘中洋溢出一种精神解放的喜悦。
《桃花源记》则重点描绘出桃花源的社会风气一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人文精神环境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人文精神环境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ad38fbd65ce0508763213b1.png)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人文精神环境教语文课看似简单其实也很难,因为它不单单是一门学科,深奥的说是一门艺术。
它通过语言作为媒介,通过情感的传递,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能力。
语文是文学,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彰显人文精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教育主要表现为对人的理解、宽容、尊严、爱护,体现在对人终极价值的追求,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母语教学,人文精神是弘扬和文化底蕴的充实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为做人打地基,有了坚实的地基,有了厚实的底气,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学习、追求就会出现新气象。
一、构建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什么是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就是指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它包括教学活动的场所、设施、师生人际关系等。
教学环境好比师生活动的舞台。
在中学语文课堂里构建充满浓厚人文气息的教学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构建人文化的硬件环境教学环境是教学赖以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课堂教学的硬件环境的设计应该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
(1)班级规模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人数少的班级里学生的学习氛围更浓,师生的交流也更多更融洽,对各种活动的参与学生也是最积极。
所以,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有必要适当缩小班级规模,推行小班化教学管理。
在小班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的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能独立的发展也创造了大好条件,真正体现面向全体的教育关怀。
(2)座位规模随意选择教室座位其实是不科学的。
不同的座位排列形式对课堂教学中主体间的情意态度的交流有着不同的影响。
如小组排列座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加强学生间的关系;若以教师在中心设计座位的话,学生会表现得更主动些。
人文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必然要求师生平等交流,同时也要结合新课标所倡导的探究性、合作性学习设计对应合适的座位规模。
2. 构建人文化的精神环境人文需要的是平等、自由,能否构建这样的人文环境也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基础和关键。
2021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与培养范文1
![2021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与培养范文1](https://img.taocdn.com/s3/m/ca390497fe4733687e21aafa.png)
2021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与培养范文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这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一方面要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或者人文特点,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技的发展使得学科教学内容越来越高深繁杂.而语文教学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语文教学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发挥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要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性的因子,打破传统单一的知识型教学,消除“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因此,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应该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育.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学校生活过多地强调了知识传授的方面.为了追求高分数或者以学生的分数为评价标准,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一种标准化的教学模式,使得语文的书本语音等基础知识和教参式的灌输几乎成了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方向,结果造成只是注重语文学科教学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使得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 教师课堂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富有活力的生命在规范的教学框架中被压抑,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同时完全忽视学生情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人文品质的培育.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培养,培养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韩树培先生说到:“语文这一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本身就是文化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它不仅仅用于个人的表情达意、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际,而主要用于文化的社会传递与传播. ” 可见,语文教育要高扬情感与个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其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素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兼顾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充分重视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弘扬与培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另外使得在语文学科教育获得知识的同时,能使人格得到提升和完善,使他们体验到精神上的乐趣.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一)抓住课堂主阵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首先,在教学模式上要完全摒弃那种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或者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同时也摒弃那种训练和训导式的教育方式,要从教学方法上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关怀.其次,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教学氛围.学生是主体的人,有其主体意识,应该在语文教育中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使其在充分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培育情感,陶冶情操.再次,深挖语文教材的人文性.重视对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挖掘和体验,把握教材中的审美情感、人文感悟等.因此,课堂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在语文知识传授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感受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内蕴,教给学生“求真”“向善”“粹美”,促进学生的知情意和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一种自由的人格魅力. (二)延伸课外阅读,丰富学生人文素养课外阅读活动是丰富学生语文素养的另一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学科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关注与重视.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语文学习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因此,语文学科教学活动还要注重学生课外的延伸阅读活动.在课外阅读中,能培养学生多维度、多方面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与表达.这样使得能对作品进行良好的分析、鉴赏和评价,进而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与此同时,课外的阅读活动能使学生善于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和养分,丰富其个性情感,陶冶情操;能以丰富的文化底蕴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并且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情感情操和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去审视生活.1,作为奋战在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而且在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必须以人文精神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审美情操,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该把传授知识变成培育丰富人性的课堂教学,使得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语文学科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不在于给学生多少有用的知识或者技能、技巧,而是在于它能带给学生精神方面的体验与震撼,唤醒学生的人文精神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语文教育在人文精神培养中的作用【摘要】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它不仅发挥着传授知识的作用,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基地。
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环境下,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中学生,将形成怎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语文教育者深思的问题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整个社会全方位长时期努力,语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切入点,是提升全民人文素养的第一推动力。
【关键词】人文精神语文教师文学作品
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与此同时频发的社会问题,折射出人文精神的困境。
2001年国家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全面开展人文教育、构建精神家园指明了方向。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起点,中学教育的影响会辐射到人的一生,可以说,学校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
教师仅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秉承教书育人的精神,寓人文精神培养于语文教学中。
培养德才兼备的下一代,我们责无旁贷。
一、语文教育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沿阵地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要立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人为本的教育应当全面关怀人的成长,培养真正的人、完整的人。
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仅仅让他们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书以育人,应当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价值观,切实肩负起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
语文学科是开展教育的基础,它不仅担负着语言文学的教育责任,更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承传者。
语文教育侧重功利教育忽视人文教育为多年诟病,由此导致学生文化课成绩上去了,但社会生活能力却很差。
面对时下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我们是时候转变教育作风了。
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语文学科是完成新课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活动是对学生德育渗透、培养人文精神的主阵地。
语文教师应如何把教文与育人在语文课上演绎,使语文教学成为对学生道德、情感培养不可或缺的活动过程,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乃是将教书育人渗透人文精神的教学机制,转化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寓人文精神培养于语文教学中。
二、文学作品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媒介
语文教学进入中学阶段,已经从基础的文字语言教育上升到了文学感情的培养。
语文课堂教育,可以通过带领学生挖掘作品的人文内涵、唤起他们的内心情感,启迪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获得体会人类美好的情感、感悟人生的价值观念,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
人文精神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长期的文化实践,逐渐积淀、升华而成的反映人的文化价值及其主题性的社会意识,是全部人类文化中最根本的精神,可以说文学作品的产生过程也是人文精神孕育形成的过程。
文以载道,好的文学作品,总是通过强大的语言表现力,震撼我们的心灵,给我们的人生引航。
我们可以断言,
一个缺乏人格魅力和人文底蕴的作家是不可能写出优秀的作品的。
选入教材的《劝学》,以其优美壮丽的文字、激荡澎湃的行文气势,让我们折服于荀子对人性挖掘的深刻,强调终身学习的超前意识。
在《荷花淀》里,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情爱表达的隐讳、民族大义的高昂;在《陈情表》中,我们感动于孝道的真挚、深沉和执著;在《我很重要》中,我们领悟到个体生命的价值诉求和个人人格尊重的追求与渴望。
语文教育不能局限于课本,也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帮助他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激发他们主动寻求知识和人文精神素养的热情,从中汲取营养,启迪心智、陶冶性情、培养品德、完善人格。
三、语文教师是培养人文精神的中坚力量
教育家乌申斯基所强调:“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
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
”
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所谓“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新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人文融入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让他们确立起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的使命感,增强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奉献社会的责任感。
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美好、传承美好,使学生既掌握书本中正确的理论,又体察到生活中真实的人生,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获得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从而提高理想境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人文精神教育任重而道远,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总和。
人文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工程,我们有责任让语文课充满人文精神,发挥出更大的教育意义,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深入实施,全面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徐健,胡小玲.语文阅读的人文性及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江西教育科研,2006(7).
[2]井军弟. 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 考试周刊,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