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第三章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件
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综合的 有机系统。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态系统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 件之一,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 影响。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 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 料的来源。
地理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 有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 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四)现实意义:
1、确立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最高标准——生产力标 准;
2、它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重要理论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
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1、概念: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
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 (1)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2)非基本要素:科学技术和管理
如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技术并不是直接生产力,而只是潜在生产力;
1、阶级的产生 阶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同时又会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消亡。 2、阶级的实质:
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团,由 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 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作用
阶级斗争的根源乃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它的历史 作用在于它推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 ppt课件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关键词
(一)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二)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次世界大战缘何而起?国外一位学者言辞凿凿地说,这完全是希特勒 的那本书《我的奋斗》引起的。希特勒在这本书中,宣扬极端反动的沙文 主义、种族复仇主义,使得纳粹分子发动了这场战争。他进而假设,如果 早些时候,世界上开明的政治家读了这本书,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这场 世界性大灾难,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思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的如此分析,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历 史观?这种分析为何不可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究竟缘何而起? 案例点评: (1)从一本书所宣扬的某种思想来解释重大社会现象或事件,体现了社会 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2)与此相反,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本案例 而言,这次大战的发生,有着它更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是帝国主义各种 矛盾尖锐发展的结果。当然,希特勒所宣扬的那些反动思想,也从舆论上 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那毕竟是第二位的,不是根本原因;况且希特勒 的反动思想,也不是天生的,它形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是当时德国 的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本身也是第二性的东西。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 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 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也称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所处 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物质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自然资 源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ppt
(二)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 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 形态的更替中。 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 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 变化的。
无产阶级不同于历史上的其他一切 阶级,它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是最有 前途、最富有革命彻底性的阶级。无产 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以消灭私 有制和剥削制度、最终解放全人类为最 终目的的斗争,其历史进步作用是其他 阶级斗争不可比拟的。
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 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阶级分析方法为我们透过纷繁复 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一)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 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 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 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 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 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的冲突。一切阶级斗争,归 工人罢工 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 农民起义 这个轴心展开的。 恩格斯指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 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 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 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 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 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 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 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 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 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
1、社会形态的划分 ⑴两种划分方法: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⑵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 划分的社会形态。主要有两种基本划分方法:
①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社会形态,可把人类社 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②三种社会经济形态划分法: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 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与三种社会形态相适应,由此把人类社会划分为 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⑶、技术社会形态:
①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 划分的社会形态。 ②将人类历史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
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原因)
⑴因为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⑵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 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⑶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就是认为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这是 历史发展中的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或称历史决定论。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幻灯制作: 幻灯制作:柳兆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社会存在 1、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 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⑴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PPT第三章
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 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 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实践与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 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错误的认识则会导致实践的失败。
详细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它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中国 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中Leabharlann 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总结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条 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它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 持改革开放。
价值的本质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 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 的社会属性。
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所需 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 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的产生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 价值超过了自身价值的部 分即为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按照各 自的投资比例进行分配, 形成了利润、利息和地租 等。
详细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既坚持 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这条道 路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与目标
总结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与目标是在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逐步实现的,它包括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第三章第一节教学ppt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 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 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 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 量,排除异己势力及其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 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 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上层建 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 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 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 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
决定
唯 心 史 观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唯 物 史 观
决定
唯心史观的两大缺陷
忽视了思想 动机背后的 物质原因
忽视了人民 群众创造历 史的决定作 用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 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 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 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由法律的和政治的 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 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反作用
A. 社会存 在 决定社会 意识
从社会意识的产生看,其根源在于社会 存在的需要 从社会意识的内容看,社会意识是社会 存在的反映 从社会意识的发展看,社会存在推动社 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分析“自私意识” 的产生)
B. 社会意 识 又有其相 对 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 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 成的矛盾运动的复杂性
(1)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 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 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2)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占统治 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 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 矛盾等等。 (3)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 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 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其矛 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A.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 A.没有考究人们活动思想动机 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 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神生活的过程
B.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意识
C.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 决定作用
经济基础
不适合
经济 基础
阻碍 作用 生产力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上层建 筑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 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 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 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 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
君主专制制
君主制 二元君主制 君主立宪制 约旦、摩洛哥
政体
共和制
总统制
半总统制 议会制
严格的三权分立 法国、韩国 不严格分权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国体是国家的本质,政体是国家本 质的表现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 国体服务;国体与政体之间不是简单的 一一对应关系。
国体
决定 服务于
政体
内容
形式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社会形态的结构: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 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 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 出来,因此,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 根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分为五种社会 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 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PPT精品文档83页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性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 质基础(如:军队、警察等在原始共同体中不存 在)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如:中国 社会新的社会阶层及其政治要求)
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 生产力状况是这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
态或发展态势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生产力上述三方面的规定性紧密
联系在一起,是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 基本要求
(2)生产力的系统结构 生产力
劳动 劳动 劳动 科学 科学 资料 对象 者 技术 管理
实体性要素 (基本要素)
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 神”,他“骑着马,驰 骋全世界,主宰全世 界”。世界历史是伟大 人物和王朝的历史, “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 史”,人民群众只是 “群盲”
——黑格尔《历史哲学》
(2)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的真正发源地不在天上,也不在思辨的云雾中,而 在粗糙的物质生产中。”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 定着其变革的方向(如:宪法关于个人财产的修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
的性质。 (政治上层建筑执行强制性控制,思想上层建筑执行
非强制性控制。比如意识形态控制:消费主义。资 本对社会的控制越来越趋于柔性化)
渗透性要素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 志,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第三章(4)
(3)生产力的结构
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用以影响和改变 劳动对象形态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对象:劳动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一 切对象。
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 动技能并实际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人。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 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 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 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 素。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 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的含义及作用:
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 候、土壤、山脉、河流、海洋、森林、矿 藏、动植物的分布情况等。
第一、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 物质条件。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 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两者的矛 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 作用的方面。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 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国家
(1)国家的实质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个 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2)国体和政体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 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 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 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 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精品课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精品课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人物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前347),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理想国》是他最重要的著作。
柏拉图出身雅典贵族,并受到良好的贵族教育。
大约二十岁时,他开始追随苏格拉底。
公元前399 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逃往梅加腊避难。
后来他到各地游历,包括西西里岛、南意大利、埃及等地。
公元前387 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并创办了学园。
学园是西方最早的教学机构,它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
学园存在了900 多年,直到公元529 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
学园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较大,课程设置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
公元前367 年,柏拉图再度出游,此时学园已经创立二十多年了。
他到达锡拉库萨,并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施,但是却遭到强行放逐,于公元前360 年回到雅典,继续在学园讲学、写作。
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尼采(1844——1900),著名德国哲学家。
他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
是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反应,直到下一个世纪—— 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
尤其是尼采的一句名言“一声断喝——上帝死了”——是对上帝的无情无畏的批判,有不可估量的启蒙价值,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
具有不平衡性。 经济状况: 德国 落后于 法国 落后于 英国 社会意识: 德国 先进于 法国 先进于 英国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 展规律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22
★怎样理解“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 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A、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原理的正确论断。 B 、因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 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 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发 展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 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 展规律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27
◆宗教: A、组成:由宗教教义、宗教制度、宗教组 织、宗教活动及宗教信徒等要素组成 B、宗教的作用 第一、主要社会作用:麻痹人的进取心和 革命意志 第二、积极意义:劝导人们淡泊名利、善待 28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他人、助弱救难、爱护自然等 展规律
生 产归 资 料
第三章 展规律
私 公 有 有 会 地 主 所 有 封 建 社 会 会制 制 社 社 资 本 家 所 有 资本主义社会 全社会共同所有 葛洪刚 共产主义社会 43 人类社会及其发 社会科学部
奴 隶 主 所 有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3)生产方式(Mode of production)
—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物质资料(生产资 料和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两个方面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 展规律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PPT 第三章
谁是笫一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两种 历史观的标准,是长期斗争的焦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一)定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本质 和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坚持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社会基本 矛盾规律推动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是创造 历史的主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 组成部份,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哲学历史观的演变 社会存在 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 定义 唯物史观 基本原理 社会有机体 社会基本矛盾 (内因) 社会动力系统 (外因)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总 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对人类社 会的起源和本质,对历史发展 动力和一般规律的根本看法。 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铭 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 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 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 在、正确创造未来。
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狭义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动态的生产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静态的生产关系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第二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生产生产力力的发展变化机器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石器原始社会青铜器奴隶社会铁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一促进作用第二阻碍作用两者的矛盾运动第一矛盾运动的根源生产力具有变动性生产力具有变动性生产关系具有稳定性第二矛盾运动的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第三矛盾运动的过程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理论意义生产关系具有稳定性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p105定义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 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 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 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 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 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 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 性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 (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片面夸大地理环境的作用,认为地理环境 决定一切,就会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
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类社会的发展主要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它决定了人的体质、社会心理、民族性格以及国 家的兴衰存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目录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 创造者等观点 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 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思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的如此分析,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历 史观?这种分析为何不可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究竟缘何而起? 案例点评: (1)从一本书所宣扬的某种思想来解释重大社会现象或事件,体现了社会 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2)与此相反,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本案例 而言,这次大战的发生,有着它更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是帝国主义各种 矛盾尖锐发展的结果。当然,希特勒所宣扬的那些反动思想,也从舆论上 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那毕竟是第二位的,不是根本原因;况且希特勒 的反动思想,也不是天生的,它形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是当时德国 的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本身也是第二性的东西。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 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 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也称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所处 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物质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自然资 源等。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人民群众 ➢社会形态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意志论:
历史的意义在于 “超人”的诞生,“超 人”具有“决定一切的 力量”,“可以使千万 年的历史生色” ;
“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 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 观”, “历史者,英雄之 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认识论根源
自然规律是自然界中各种盲目力量互相作用的结 果;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而形成的。社会历史现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人们要 想达到对于社会历史的科学认识,揭示社会历史 的本质和规律,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历史唯心主 义夸大了社会意识和英雄人物的作用,把社会意 识和英雄人物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一)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二)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次世界大战缘何而起?国外一位学者言辞凿凿地说,这完全是希特勒 的那本书《我的奋斗》引起的。希特勒在这本书中,宣扬极端反动的沙文 主义、种族复仇主义,使得纳粹分子发动了这场战争。他进而假设,如果 早些时候,世界上开明的政治家读了这本书,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这场 世界性大灾难,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社会历史根源
社会历史条件限制着人们的认识。生产规模狭小, 社会封闭隔绝:
一方面,使得社会本身内在深层的东西不能充分展 开和暴露;
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看不到社会 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结果就必然导致用想象的 联系去取代社会历史本身的实在的联系。
阶级根源
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统治地位,经常 歪曲社会历史发展的真相,肆意夸大精神的力量 和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是解决其它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 把握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决定 反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着巨大反作用
B.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
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C.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承认 C.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认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
作用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的根源
根源
社会历史根源 阶级根源
认识论根源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条件
地理环境的作用
1、地理环境是人类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2、地理环境影响着社会发展的速度(如:我国区域经济发
展的不平衡性)
3、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
(如,森林资源丰富的加拿大,木材工业就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草 原辽阔的澳大利亚,畜牧业就特别发达,而国土狭小、资源短缺的日 本,则凭借自己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和高科技,从国外输入原材料进 行精加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加工工业)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在
社会意识
唯物
史观
史观
决定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A.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 A.没有考究人们活动思想动机背后 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 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过程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