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俗
(完整版)民俗学考研名词解释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2.物质民俗: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3.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4.语言民俗: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5.行业语:各行工匠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保密、内部交换想法或其他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的一种同行用语,外行人难以明白其中含义.6.行业神:各行各业信奉的行业祖神和保护神.7.祖师崇拜:我国各类工匠传统民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逢祖师生日、重要节日或重要工程开工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祀典。
8.中人:在买卖交易中凭借经验和口才,协助买卖双方成交,起一种“说合”的作用,并从中获取酬金。
9.行商:一种流动性的交易方式,没有固定店铺。
10.市声:分为“叫卖声"和“敲击声"两种,旨在传递商品信息,招徕顾客。
12.招幌:从事手工、服务等业者为招揽顾客、推销货物所采取的多种多样的形式,有音响、实物、文字及标志性等形式式。
13.四合院:华北地区民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
14.十姊妹:一种社会组织,由十位成员结盟组成,任何情况,如婚嫁、死亡、迁移造成的减员都不会影响该组织在名义上的存在,只有十位成员都死亡的情况下,该组织才消亡。
15.宗族: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16.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本来是丧服制度,用五种丧服来作为差等标志一家人分别与死者的关系,民间用五服的范围表示血缘组织的范围。
古代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的传统与变迁分析
古代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的传统与变迁分析古代社会习俗和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标志,它们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信仰体系和生活方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这些习俗和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和演变。
本文将对古代社会习俗和民俗文化的传统与变迁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古代社会习俗和民俗文化的传统是由历史的积淀所形成的。
一方面,它们和古时的宗教信仰密不可分。
在古代社会,宗教被看作是人们与神明沟通的桥梁,因此,许多习俗和文化活动都与宗教有关。
例如,在古代中国,春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进行传统的祭祀仪式,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这种祭祀活动在现代依然存在,但已经融合了现代元素和习俗。
另一方面,古代社会习俗和民俗文化还与地域特色紧密相连。
因为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所以习俗和文化也会有所区别。
例如,中国的龙舟节是南方地区的传统习俗活动,人们在端午节时划龙舟赛龙,这个习俗活动在北方地区并不普遍。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碰撞,古代社会习俗和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变迁。
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传播促进了习俗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比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轻松地了解到其他地区的习俗和文化,这为习俗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同时,人们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体验和传承这些习俗和文化,从而丰富自己的生活。
另一方面,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影响了古代社会习俗和民俗文化的发展。
例如,在古代,婚礼是一个庄重而严肃的仪式,但如今,随着社会的开放与多元化,婚礼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
以中国传统的婚礼为例,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现代酒店或者摩天大楼上的婚礼场地举行,而不是传统的家庭或庙宇。
这种变化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古代习俗和文化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结果。
总之,古代社会习俗和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和传统。
虽然习俗和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发生了一些改变,但其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特标志依然存在。
文献中的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
文献中的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社会习俗和民俗文化作为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文献中有着丰富的记载。
通过研究文献中的社会习俗和民俗文化,我们可以窥探古代社会的面貌,了解人们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
本文将以古代文献为依据,探讨文献中的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
一、婚姻习俗婚姻习俗一直是社会中重要的文化现象。
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婚姻习俗的描述。
例如,在《史记》中记载了汉代的婚姻习俗:新婚之夜,新娘要在门口倒水、踩酒,以祈求夫婿家庭的幸福和富贵。
而在《礼记》中则有关于周代婚礼的详细描述,包括婚车、嫁妆、过门等各个环节。
通过这些文献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婚姻习俗,同时也可以从中窥见当时人们对婚姻的重视程度。
二、饮食习俗饮食习俗是一个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期,人们的饮食习俗存在差异。
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饮食习俗。
例如,《诗经》中记载了当时各个国家的饮食特点,有赞美丰盛美味的,也有表示愤怒不满的。
而在《东京梦华录》中则详细记述了唐代的饮食文化,包括宴会用具、美食菜肴等等。
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饮食习俗的多样性,以及当时的饮食文化水平。
三、节日习俗节日是社会中具有特殊意义和功能的时间节点,反映了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丰富的节日习俗的描写。
例如,《尚书》中记载了周代的六礼,其中包括吉日良辰的选择,以及祭祀神灵的具体仪式。
而在宋代的《东京梦华录》中,也有关于元旦、清明、端午等节日的习俗记载。
这些文献的记述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社会节日习俗的繁荣与百态。
四、祭祀习俗祭祀是一种人们对神灵或者祖先的敬意和礼仪表达。
在古代文献中,祭祀习俗有着广泛的记载。
例如,《周礼》中详细记载了周代的祭祀制度,包括祭天、祭地、祭祖等等,为后世祭祀习俗奠定了基础。
而在明代的《东京梦华录》中,则有关于京城祭祀活动的详细描述,包括仪式流程、祭品准备等。
中国民俗文化的类型
中国民俗文化的类型
中国民俗文化的类型有三大类八小类的民俗:
1、物质生活民俗
(1)生产民俗(包括采集民俗、狩猎民俗、畜牧民俗、农耕民俗、手工业民俗等。
)
(2)共商业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务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
2、社会生活民俗
(1)家庭民俗,包括称谓民俗、排行民俗、亲族民俗、财产继承民俗等。
(2)村落民俗,包括集市民俗、乡规民俗、村社民俗等。
(3)民间组织民俗,包括行会民俗、社团民俗、帮会民俗等。
(4)礼仪民俗.包括生育礼俗、成年礼俗、婚嫁礼俗、寿诞礼俗、丧葬礼俗等。
(5)岁时节日民俗,包括传统节日、公历节日、宗教节日、二十四节气等
3、精神生活民俗
(1)信仰祭祀民俗,包括民间宗教信仰、巫术星占、礼俗禁忌等;
(⑵)口承语言民俗,包括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诗、谚语、方言俚语等;
(3)民间艺术民俗,包括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小戏、民间舞蹈等;
(4)民间游戏娱乐民俗,包括民间游戏、民间体育竞技、民间杂艺等。
(⒂)民俗旅游资源。
民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民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特有的风俗活动和习俗。
它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符号化的文化表现形式,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心理方式。
在我参与社会民俗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其对社会的重要性。
下面是我在民俗社会实践中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民俗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展示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与社会民俗实践活动,我深深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的重要性。
在社会民俗实践中,我了解到了各种传统习俗的来源和发展历程,比如婚礼习俗、葬礼习俗等。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历史、社会制度和其他文化要素,同时也是人们传承和展示自己文化传统的重要方式。
通过参与社会民俗实践,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习俗对于我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其次,民俗社会实践活动是我个人内心世界的一种独特表达和释放方式。
在民俗社会实践中,我亲身参与了各种习俗活动,比如舞狮、舞龙、戏曲表演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化生活,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美妙之处。
在舞狮、舞龙等活动中,我通过自己身体上的动作和表情来传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人的情感表达。
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我感受到了习俗活动对于我个人情感表达和释放的重要作用。
另外,民俗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们彼此之间交流和相互了解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社会民俗实践中,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参与了各种习俗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我了解到了各种习俗的背后含义和人们对于习俗的认知和理解。
在活动过程中,我和其他参与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增进了对于习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这种相互交流和相互了解,我感受到了民俗文化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友好互助的重要作用。
最后,民俗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们认识和探索自然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民俗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参观了一些具有特色的乡村,了解了这些乡村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同时也了解了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一、婚姻与嫁娶中国古代社会对于婚姻的看法与现代有所不同。
婚姻被视为家族的大事,因此需要注重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匹配。
嫁娶过程也有特定的规定,如娶亲需要聘礼,举行婚礼时有特定的仪式和习俗,如喜酒、迎亲和沐沐等。
此外,许多地区还会举行婚车游街、闹洞房等娱乐活动。
二、丧葬文化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十分庄重,注重尊重逝者和安慰生者的情绪。
丧事期间有一系列的礼仪,如燃香、送殡、扫墓等。
在一些地方,还有专门的丧葬习俗,如白事斋、钉棺木等。
三、节日与庆典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庆典,其中一些仍然保留至今。
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人们会进行特定的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赏花灯、扫墓、包粽子等。
四、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人注重饮食的烹饪方法和饮食禁忌。
在饮食方面,古代华夏民族以稻米为主食,注重粮食的种植和烹饪技巧。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特色的菜肴和烹饪方式,如饺子、粽子、煎饼果子、火锅等。
五、礼仪与仪式中国古代社会十分重视礼仪和仪式,这也体现在社交场合、家庭生活以及宗教信仰中。
比如,古代的进退礼仪、婚礼、葬礼等都有非常细致的规定和要求。
此外,一些宗教仪式,如道教的祭祀、佛教的念佛等,也是古代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戏曲与舞蹈中国古代戏曲与舞蹈是古代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古代的文人雅士常常通过创作和表演戏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而民间的舞蹈则是表达欢乐和祈福的方式,如舞龙、舞狮、踩高跷等。
七、服饰与发型古代中国的服饰和发型也是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朝代和社会阶层有不同的服饰风格和发型潮流。
比如,唐朝的宽袖衫、宋朝的深衣、清朝的旗袍等,都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时尚。
八、习俗与民间传说中国古代的习俗与民间传说丰富多样,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与风俗。
比如,北方的耍孩子、南方的赛龙舟、西方的烧火龙等。
传统文化民俗活动
传统文化民俗活动
传统文化民俗活动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由民间自发组织并传承下来的文化活动。
这些活动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是当地人民的精神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统文化民俗活动:
1.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进行舞狮、舞龙、放鞭炮、贴春联、拜年等活动。
2. 清明节: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扫墓、祭祖、烧纸钱、吃清明粥等。
3. 端午节:中国传统的节日,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佩香囊等。
4. 中秋节:中国传统的节日,人们会吃月饼、赏月、猜灯谜等。
5. 傣族泼水节:傣族传统的节日,人们会进行泼水、跳舞、唱歌等活动,象征着祛病驱邪和祝福幸福。
6. 藏族嘎玛瑶寨节:藏族传统的节日,人们会进行马术表演、歌舞表演、祈福等活动。
总之,传统文化民俗活动是各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也是人们表达情感、增进友谊的重要途径。
民俗事项分类
•【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三、维系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四、调节功能•民俗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少数民族的狂欢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民间游戏(斗鸡、斗蟋蟀、下棋)。
•第三节民俗的社会功能•一、教化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须臾不可离开。
•二、规范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民俗是一种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
•诞生礼是人生的开端礼。
•一个婴儿刚一出生,还仅仅是一种生物意义上的存在,只有通过为他举行的诞生礼,他才获得在社会中的地位,被社会承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诞生礼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大体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三个诞生礼是人生的开端礼。
•一个婴儿刚一出生,还仅仅是一种生物意义上的存在,只有通过为他举行的诞生礼,他才获得在社会中的地位,被社会承认为一个•抓周•这一天特别要举行检验小孩天赋和卜测未来前途的“抓周”仪式。
社会组织民俗
生产习俗
以农耕为主,注重农时和 节气,有丰富的农事活动 和祭祀仪式。
民间信仰
信仰多神,包括自然神、 祖先神和行业神等,祈求 神灵保佑和庇护。
村落信仰与节庆
信仰习俗
民间文艺
信仰是村落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 括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等 。
民间文艺是村落民俗的重要载体,包 括歌舞、戏曲、曲艺、民间故事等, 反映着村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
社会组织民俗中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和 审美观念,能够为人们提供审美享受和娱 乐休闲的方式。
02
家族民俗
家族结构与称谓
家族结构
通常包括祖先、长辈、同辈和晚 辈等不同层次,构成一个庞大的 亲属网络。
称谓制度
在家族中,对不同辈分和关系的 成员有着严格的称谓规定,体现 了家族内部的尊卑有序。
家族制度与礼仪
行会信仰与活动
行业神祇与祭祀
行会往往信奉特定的行业神祇, 定期举行祭祀活动,祈求神灵保
佑行业兴旺发达。
会馆建筑与象征
行会会馆是行会的象征和聚会场所 ,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行业的特 色和文化内涵。
行业节庆与活动
行会定期举办行业节庆和活动,如 庙会、舞龙舞狮等,加强会员之间 的联系和交流。
05
民间结社民俗
绿色化趋势下的社会组织民俗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普及,社会组织 民俗将更加注重环保、低碳、可持续等方面的发展,推动
社会向着更加绿色、健康的方向发展。
T
汇报人:XX
• 社会组织民俗概述 • 家族民俗 • 村落民俗 • 行会民俗 • 民间结社民俗 • 社会组织民俗的现代变迁
01
社会组织民俗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民俗知识大全
民俗知识是一个广泛而丰富的领域,涵盖了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传统习惯、信仰、仪式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民俗知识:
1. 年俗: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也称为过年。
春节期间有一系列的传统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年夜饭、包饺子、送红包等。
这些习俗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寓意着吉祥、团圆、和谐等美好愿望。
2. 婚俗: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各地都有独特的婚俗习惯。
如中国的传统婚礼包括订婚、结婚、回门等程序,其中有许多繁琐的仪式和礼节。
而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有独特的婚礼习俗,如泼水节婚礼、火把节婚礼等。
3. 丧葬习俗:人们对死亡有着不同的看法和信仰,因此各地都有独特的丧葬习俗。
如中国的传统丧葬习俗包括停尸、报丧、入殓、守灵、出殡等程序,其中有许多繁琐的仪式和礼节。
而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有独特的丧葬习俗,如天葬、水葬等。
4. 节日习俗:除了春节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传统食品,如清明节的扫墓、端午节的赛龙舟、中秋节的赏月等。
5. 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信仰现象,包括各种神祇、祖先崇拜、风水信仰等。
这些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以上只是民俗知识的一部分,实际上民俗知识还包括许多其他方面,如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间工艺等。
民俗名词解释
民间杂耍:是流传于民间以杂耍性表演为主的娱乐活动。
黑话:危害公众利益的盗贼、土匪、反动帮会、流氓团伙等黑社会集团所用的秘密语。
暗语:某些社会群体、行业集团或秘密组织处于隐蔽行为的特需而约定的秘密语。
吉祥语:又称“吉利话”“口彩”,是民间在逢年过节、结婚祝寿、乔迁开张等喜庆日子或隆重场合使用的,认为能给人带来好运的词语。
忌讳语:由于风习、俗信或个人缘由,某些言语被认为不吉祥或不体面,而代之以别的话语,经久成习,便为忌讳语。
民间语言:指听得见的口传形式的民俗。
民间熟语:人民大众长期习用、熟悉、定型的民间语汇,是在民众口头流传,具有民俗文化内涵的通俗性语句。
常用型民间熟语:指在民众中普遍流传的日常生活习用语,它使用率高,流传面广,是民间语言中最基本、最丰富、最常用的部分。
特用型民间熟语:指专用于某种特殊群体或场合的较为定型的词语。
咒语:僧、道、方士、巫师等所用的法术口诀或套语。
绕口令:是用声、韵、调极易混同的字交叉重叠编成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出的游戏语。
民间艺术:是在社会中下层民众中广泛流行的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艺术创造活动。
民间工艺美术:宫廷美术、宗教美术和文人美术以外,由广大民众自发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美术。
民间游戏:是民间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间娱乐中最常见、最简易、最普遍的趣味性活动。指流传于民间,以嬉戏、消遣为主的娱乐活动。
祭田:又称蘸田,祭祀公业、祭产,是专门用于资助祭祀祖先或某位祖先的。
按房轮值:由宗族的有关支派按年轮流耕种、收获,按规定办理公共实务之后的收入归自己所有。
合谱:两个宗族的族谱上所载的祖先相同,证明他们是同源分流,他们协议合并成一个宗族组织。
明清时期的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
明清时期的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上有着巨大的变革,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和演变。
本文将从七个方面探讨明清时期的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
第一,明清时期的婚姻习俗。
在明清时期,婚姻习俗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相亲和婚礼,几乎成为了每个人生活中必经的环节。
相亲通常是通过媒人来介绍双方家庭的情况,并决定是否符合条件。
婚礼的时候,一般会举行隆重的仪式,比如婚礼前会有拜堂儿、划龙舟等环节,而婚礼当天,则会有接新娘、入洞房等传统仪式。
第二,明清时期的饮食习俗。
明清时期,饮食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除了传统的中式饮食,还有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比如西餐、满汉全席等。
同时,在明清时期,还形成了一些独特的食俗,比如端午节吃粽子、农历八月十五吃月饼等。
各个地方的食俗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湖南的辣椒、四川的火锅,都成为了当地人饮食文化的代表。
第三,明清时期的服饰习俗。
明清时期,人们的服饰非常考究,尤其是贵族阶层。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礼服等,女性则穿着旗袍、长衫等。
而且,在明清时期,衣着还有很多讲究,比如官服的颜色、纹样等都有很多规定。
此外,不同的职业也有着不同的服饰,比如医生、工匠等。
第四,明清时期的节日习俗。
明清时期,节日习俗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放鞭炮、贴对联、包饺子等。
还有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奠祖先等。
各个地方的习俗也有所不同,比如南方的端午节赛龙舟,北方的元宵节猜灯谜等。
第五,明清时期的戏曲习俗。
明清时期,戏曲是社交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
各种各样的戏曲剧种在明清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比如京剧、评剧等。
人们喜欢去戏园子观看戏曲演出,同时也会有创作、研究等各种相关活动。
第六,明清时期的礼仪习俗。
明清时期,社会礼仪也非常重要。
比如宴会时的座次安排、礼品的赠送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尤其是官员之间的礼仪,更是讲究到了极致。
社会民俗名词解释
社会民俗名词解释社会民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信仰和思想。
同时,社会民俗中又包括许多有趣的名词,每一个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以下列表介绍了一些常见的社会民俗名词,以供大家参考:1、婚俗:指社会中关于婚姻仪式、习俗、文化和心理特点的一般规范和习惯。
它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文化信仰、宗教观念、道德伦理观、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反映了传统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2、节日:指民间每年定期举行的庆祝传统、宗教或文化活动。
比如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这些祭祀或庆祝传统节日。
3、风俗:指社会中传统的文化习俗和行为。
风俗是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常态,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信仰、道德等社会习惯的总体特点。
4、礼仪:指社会规范的、合乎社会礼仪的行为习惯。
礼仪是一种社会文化,其表达方式有无声、有声行为、文字表达等。
常见的礼节有:礼貌、谦让、赞扬等。
5、传统:指一个民族在宗教、社会思想、经济秩序、婚姻制度、政治体制、文化艺术、待客礼仪、节日庆典以及住房、服装等方面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期形成、流传下来成为社会公认的习俗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6、俗语:指传统民间流行的口头俗语,是一种口头化的文学言语,有时有古诗句或谚语以作比喻或赋予深刻意义。
它是一种描述一般社会现象和习俗的独特文学形式,反映出民间的精神和情感。
7、特长:指民间在一定的领域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技能活动。
它不但反映出一定地区的特色习俗,而且代表着地域和历史变迁的象征性见证。
8、讨价还价:指购买者与卖方进行商品价格的讨价还价行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十分普遍,也是两者交易的一种特殊方式。
总之,社会民俗名词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研究这些民俗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民族的文化底蕴,加深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让人们从中获取一定的启迪或精神支柱。
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
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形式,更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
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今天,虽然社会发展和现代文明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在某些地区和群体中,这些传统的社会习俗和民俗文化依然被坚持而传承着。
先祖敬拜与宗教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习俗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先辈们的传统故事中,常有关于人们要尊敬祖先神灵的描述。
因此,传统节日往往伴随着先祖的敬拜,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同时,中国各地的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基督教等也融入了中国民俗传统中,形成了寺庙祭祀、民间信仰等丰富多彩的形式。
例如中国南方的水陆庙会,就是一种兼具了宗教信仰和丰富民间活动的文化节庆活动。
婚姻家庭是社会习俗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文化中,婚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既关系到个人的幸福,也关系到家族的荣誉。
因此,在婚姻仪式中,必须要有一系列的仪式和习俗,如婚前聘礼、婚礼庆典、婚后寿宴等。
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人有“三纲五常”的思想,其中就强调了家庭中的家规和家训,同时也注重家族的重视和传承。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庭中的一些小事情也会体现出中国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习俗。
节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社会习俗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传统节庆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
常见的传统节庆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不同的节日也有各自的庆祝方式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在街头巷尾放鞭炮,年夜饭上有团圆饭,贴春联等;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手工艺和工艺美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过去,由于技术局限和物质条件有限,人们依靠手工制作各种物品,同时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手工艺和工艺美术。
例如,中国的刺绣、画桥、京剧脸谱、泥塑、剪纸等都是具有独特风格和技艺的手工艺术品。
中国古代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的传统与变迁
中国古代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的传统与变迁中国古代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这些传统文化也经历了许多变化与发展。
本文将从婚姻、葬礼、节日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的传统与变迁。
一、婚姻习俗的传统与变迁在古代中国,婚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家族事务,也是一个社会大事。
婚姻习俗包括婚姻仪式、彩礼与嫁妆、婚宴等环节。
在传统婚礼中,一般会有发喜帖、纳采、过大礼等传统环节。
婚宴上,宴席的菜品和桌上的陈设都有严格的规定。
此外,新娘在新婚之夜还要进行“过洞房”等仪式。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现代婚姻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在的婚礼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浪漫色彩,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
新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婚礼形式,例如婚纱照、婚礼主题等等。
此外,婚礼越来越简化,很多繁琐的仪式已经被削减或省略。
二、葬礼习俗的传统与变迁中国古代的葬礼习俗十分讲究,与宗族礼制和祭祀体系密切相关。
传统葬礼主要包括开棺、祭奠、扫墓等环节。
开棺是指在葬礼上将逝者的棺木打开,让亲友和宗族成员能够亲眼看到逝者最后一面。
祭奠则是逝者亲友向逝者表达哀悼之情,这一环节通常会有纸钱、鲜花和祭品。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和宗族观念的减弱,葬礼习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代葬礼更加注重简单、节俭和环保。
许多人选择火化代替土葬,同时也强调追悼会的社交性质,鼓励亲友们更多地分享逝者的生平事迹和回忆。
三、节日习俗的传统与变迁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与民俗文化。
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春节期间会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是祭祀逝者的重要日子,人们会扫墓祭奠,给亲人修墓,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思念。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的春节更多地强调家庭聚会和亲情,人们热衷于参观展览、观看晚会等。
社会生活民俗包括什么
社会生活民俗包括什么社会生活民俗包括什么,社会民俗,亦称“民间社会传承”。
世代传承的城乡社区各社会集团结合、交往过程中各种关系间形成的习俗惯制。
中国社会的民俗博大精深,来具体了解社会生活民俗包括什么。
社会生活民俗包括什么1小年-传统民俗节日小年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中国民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是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它是中国整个农历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
在有些地方(如上海),人们习惯上把除夕前一天称为小年夜。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小年是我国小年祭灶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
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
)(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在山东部分地区小年为腊月二十二。
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历史溯源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
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民间祭灶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
我国的风俗与民俗传统
中国的风俗与民俗传统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风俗与民俗传统自古以来就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
这些传统与习俗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彰显了他们对家庭、社会和文化的重视。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一些典型风俗与民俗传统,以展示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
一、节日习俗中国的节日习俗源远流长,其中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春节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通常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庆祝。
这一天,人们会贴春联、挂灯笼,家庭聚会共进晚餐,并进行传统的舞狮、舞龙表演。
此外,人们还会给亲朋好友拜年,互相送红包表示祝福和吉祥。
其他重要的节日包括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例如,元宵节会点灯笼、吃汤圆,清明节会祭祖、扫墓,端午节会划龙舟、吃粽子,中秋节则以赏月和吃月饼为主要习俗。
二、饮食习俗中国的饮食习俗多种多样,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其中,中餐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餐。
餐桌上通常摆放着丰盛的菜肴,主食包括米饭、面条等。
此外,人们还注重食物的烹饪方法和食用顺序。
例如,大多数人会先吃米饭,再享用菜肴。
饮食习俗还包括一些重要的节日食品,如春节期间的年夜饭,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
这些食物往往寓意吉祥和团圆,与节日的意义相契合。
三、婚礼习俗中国的婚礼习俗因地域和民族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但有一些共同的传统仍然广泛存在。
在婚礼前,有许多准备工作需要进行,如婚前订婚、彩礼的准备等。
在婚礼当天,新娘通常会穿着华丽的嫁衣,新郎则会迎娶新娘。
整个婚礼过程中,有很多仪式和习俗,如敬酒、拜堂、敬茶等。
婚礼上,红色是最常见的颜色,象征着喜庆与幸福。
此外,人们还相信一些小巧的红色物件,如红包、红绳等,能够带来好运和吉祥。
婚后,新婚夫妇还会进行一些祭拜祖先和拜访亲友的活动,以示敬意和感谢。
四、传统节庆活动除了节日和婚礼,中国还有一些特殊的传统节庆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中国的舞龙舞狮表演。
社会实践民俗心得体会
社会实践民俗心得体会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民俗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表达形式,它包含了丰富的民间艺术、习俗、节日等内容,是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民俗传承了历史记忆,是我们与历史文化相连的纽带。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发现民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传统价值观,它是一座涵盖着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例如,在参观一个古老的民俗博物馆时,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民间艺术与手工艺品的知识,同时也领略到了那些代表着当地人智慧和创造力的作品。
这让我明白到民俗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人们对历史的缅怀和致敬。
其次,民俗活动是社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参加了一场传统民俗节日庆祝活动,这是一个包含着悠久历史的节日,每年都吸引着许多人前来参与。
在这个活动中,我见证了居民们积极参与与共享的场景,他们不仅穿着传统服饰、品尝传统美食,更是亲手制作传统手工艺品。
这不仅是一种活泼热闹的活动,更是社区内居民之间增进交流与感情的方式。
通过这个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民俗活动作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性,它让人们感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也更好地促进了社区内的和谐与发展。
最后,民俗保护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正面临丧失甚至消亡的危险。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参观了一些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艺术作品,了解到了许多珍贵的传统技艺正逐渐失传。
这让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无论是通过支持、参与传统民俗活动,还是积极参与相关保护和传承工作,我们都能为保护民俗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俗的重要性。
民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社区文化交流的平台,它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望。
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并让后代继续传承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民俗:社会民俗是人类社会生活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体制,表现在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其内容主要包括乡村民俗、都市民俗、民间社团组织民俗和社会交际礼仪民俗四个方面。
人生礼仪:人生仪礼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指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
史诗:古代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从歌谣、神话传说等短篇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而
成的并以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古代长篇民间叙事诗。
迷信:由原始的万物有灵论形成的一种消极而落后的信仰,表现为非理性地相信某种行为或规矩具有神奇的效力。
包括诅咒、祈福、念咒、算命、测字、相面、看风水、通灵术等。
好来宝:是蒙古族独特的曲艺形式,是一种由一个人或者多人以四胡等乐器自行伴奏,坐着用蒙古族语言进行“说唱”表演的曲艺形式。
演唱形式分为四种,题材广泛,表现自由,代表性传统曲目有《燕丹公主》、《僧格仁亲》等。
二、民间信仰神灵主要有三种:
1.家居神灵主要有门神、灶神,观世音,财神爷等。
2. 社区内神灵,多有寺庙庵堂龛台等为其场所,如土地庙、财神庙、女娲神庙、王母娘娘庙等
3. 特定神灵,较多的为行业神,如医生和药店祀药王,木匠祭鲁班,教师、学生祭孔子等
4. 灵物俗信,如•石灵•,玉一直被人们视为有灵之物;虎视为神兽,家请”猛虎图”以求镇宅避邪,或给小儿缝制虎头帽,以借虎威保儿平安等。
此外也有太阳神、星辰等天地神灵。
三、1.
(二)民间饮食在民族食事活动中形成并传承了一种风俗习惯,这种习俗主要有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快速食俗和少数民族食俗。
文化意义:1.中国民间饮食注重“精、美”,在选材、烹饪中强调儒家的协调、搭配,它在某种意义上寄予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和艺术理想。
2.中国民间饮食同样注重“情、礼”,形成各式饮食礼仪,此外还有社交、增进社会关系等社会功能,使其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三)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袍子,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且不同颜色各有象征。
腰带,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
刀子、火镰、鼻烟盒等。
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靴帮等处附有图案。
另外佩挂首饰、带帽是蒙古族服饰习惯。
此外有蒙古族摔跤服,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和彩绸腰带。
(四)复杂性:宗教本身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产物,此外在国内国外复杂的环境中更影响到宗教。
因而不仅是一种信仰。
还涉及到社会、政治、群众。
国际关系等。
群众性,中国信仰的宗教种类多,且每种宗教都拥有相当多的信教群众。
民族性,有数个少数民族大多数群众都信仰伊斯兰教或佛教。
国际性:一方面佛教、基督教等由外国传入,属于世界性宗教,另一方面我国对外开放后在宗教方面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
(五)通常歇后语的修辞手法分为比喻、双关、拟人、夸张、借代、对比、析字等七类。
比喻:“肉
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借代:“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双关:“水兵的汗衫——满是道理。
”谐音:“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典故“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