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达标检测试卷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测试卷 (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1.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
这说明新航路开辟()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C.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新旧大陆发展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2. “定居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 或靠野果野籽的零星收获来满足日常生活之需”。
人类定居生活的出现必须依靠的是()A. 农业生产的出现B. 农业科技的进步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传统思维的更新3.就下图所提供的信息, 某校学生提出的相关研讨主题比较恰当的是()A. 湖广地区农田垦殖与经济重心南移B. 农作物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率提升C. 高产作物与明清之际人口持续增长D. 地理大发现与农耕文明遭遇的冲击4.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 形式多样, 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
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在()A. 社会史观下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B. 近代化史观下中国社会日益进步C. 整体史观下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 文明史观下不同文明间激烈碰撞5.据考证, 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河南舞阳贾湖、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 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
这说明当时()A. 水稻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B. 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C. 浙江地区的水稻产量最高D. 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6. 下面是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它们的使用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重农抑商B.南稻北粟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7. 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
2019-2020学年新指导同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第一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第一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山东武氏祠有一汉画像石刻,上面刻有“因宜教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的文字。
该石刻应该是对谁的赞扬( )A。
神农氏B。
大禹C。
汉武帝D.商鞅要功绩是治水,汉武帝是封建统治者,商鞅是改革家。
2.秦代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代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
上述规定反映出( )A.铁犁牛耕技术支配家庭规模B。
人头税的废除影响家庭规模C.精耕细作影响着政府的政策D。
土地私有制决定着家庭规模,这是小农经济的农业经营模式在家庭方面的体现.而决定这一模式的基本因素是铁犁牛耕,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最佳答案。
3.汉代曾推行区田法,“区种,天旱常溉之,一亩常收百斛”.下列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
区田法是当时最先进的耕作方法B。
区田法下重视通过水利灌溉提高农业产量C。
区田法适合在干旱地区广泛推广D。
区田法适用于土地少而质量差的小农经济,而不涉及适合的地区,以及与其他耕作方式的比较.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4。
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
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A.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B。
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C.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D.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反映了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高超,故C项正确;材料中三个青铜器的铭文只是反映了壶、钟的制造情况及价值,故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青铜器的生产情况,非盐铁官营,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赋税征收,故D项错误。
5。
“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A.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B。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
单元质量检测二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 •英法是一战前和战争中的盟国,但在巴黎和会上却出现了争吵,它们矛盾的焦点是()A. 对德国的处置B. 中国山东问题C. 建立国际联盟问题D. 对待苏俄的问题解析:选A召开巴黎和会是为了处理战争的遗留问题,但是参加和会的各帝国主义国家却有自己的打算,在暗中为本国利益展开激烈争夺,如何处理德国成为争论的焦点,A项正确;B、C D三项都不是巴黎和会上矛盾的焦点,排除。
2 .把历史的镜头回放到1919年,假若你作为一名中国外交官,和顾维钧、陆征祥等人一起代表中国出席巴黎和会,在这次会议上,你应该不会看到()A. 英国和法国操纵了这次会议B. 会议通过了相当苛刻的对德和约C. 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D. 列宁率领苏俄代表团参加会议备受冷遇解析:选D苏俄被排斥在巴黎和会之外,因此看不到列宁率领苏俄代表团参加会议。
3. 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关系格局进一步民主化。
这一民主化表现在()A. 用集体缔约的方式来解决国际之间的争端B. 用集体提供安全保障的办法维护世界和平C. 用召开国际会议的办法解决国际间的矛盾D. 用集体威胁的办法遏制企图发动侵略的国家解析:选C A、B两项均不能够真正实现世界和平和解决国际争端,故不符合题意。
C 项召开国际会议,集体协商,体现了民主,是国际关系进步的重大表现。
D项表述不正确。
4. 在凡尔赛体系下,中东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A. 巴尔干地区成立民族国家B. 奥斯曼帝国瓦解C. 德国丧失了海外殖民地D. 奥匈帝国瓦解解析:选B奥斯曼帝国属于中东地区。
凡尔赛体系下,奥斯曼帝国瓦解,产生新的民族国家,中东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A、C、D三项与中东地区关系不大。
5. 1920年,美国参议院共和党人亨利•洛奇说:“不能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削弱自己,苏德世代友好,二战时爆发的苏德战争就是例子,故选D 项。
2019-2020学年高一人民版历史必修二阶段检测卷1(第一单元) 含解析
阶段检测卷1(第一单元)(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2019·葫芦岛协作校高一月考)史载:“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是( )A.铁犁牛耕B.个体经济C.井田制度D.原始农业【答案】D【解析】铁犁牛耕与材料“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反映的是耕作技术,未涉及个体经济和土地制度,故B、C项错误;材料中“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反映的是刀耕火种,故D项正确。
2.(2019·天津宝坻区高一期中)古代耕作方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耒耜耕作C.石器锄耕D.铁犁牛耕【答案】D【解析】A、B、C项均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排除;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D项正确。
3.(2019·攀枝花高一期末)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生产工具不断创新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D.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有利于增加作物产量,体现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D项4.(2019·漳州高一期末)我国古代有许多农业谚语,如“小满前后,种瓜种豆”“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等.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A.“重农抑商"思想B.“精耕细作”特点C.“自给自足”形态D.“靠天吃饭”观念【答案】B【解析】材料中根本没有对“重农”和“抑商"思想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这些谚语“小满前后,种瓜种豆”“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等,都充分体现出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自给自足”指的是小农经济的效率和用途,这在材料中并没有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靠天吃饭"的观念,故D项错误。
2019-2020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单元测试卷一 Word版含解析
单元测试卷一(第一、二单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石器耜铁农具曲辕犁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解析: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由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演变。
答案:D2.“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解析:材料中所说的工具都是古代农业劳动的各个环节不可缺少的,强调这些工具“样样有”“要健全”,体现了古代农耕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
答案:B3.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记载:“战国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
”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具有()A.脆弱性B.落后性C.封闭性D.先进性解析:从材料中亩产量的变化看,从战国到1949年,亩产量基本长期处于同一水平,没有较大的提高,反映了农业发展的落后性;A、C、D三项与题意不符,可排除。
答案:B4.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大多精美,质量上乘。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工匠优秀,积极性高B.生产不计成本C.市场需要高质量的产品 D.国家权力的支持解析:官营手工业能够利用国家的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生产,其产品大都“精美,质量上乘”,所以本题选D项。
答案:D5.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
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一单元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水平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18·山东泰安高一质检)“山田久欲坼,秋至尚求雨。
妇女喜秋凉,踏车多笑语。
”其中“车”是指()A.翻车B.筒车C.耧车D.水排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是灌溉工具,“踏车”指的是依靠人力,因此可判断为魏晋时期的翻车,故A项正确;筒车是靠水力推动,B项错误;耧车是播种工具,水排是东汉发明的鼓风冶铁工具,C、D两项错误。
2.(2018·江苏高考)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答案 C解析小农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与材料中“明清时期”不符,故A 项错误;材料中“桑蚕之利,厚于稼穑”指蚕桑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故大多农户发展蚕桑,并未涉及农耕技术,故B项错误;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与材料中“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蚕罢米”是催收田租的时间变化,但没有涉及“地主催收田租”数额减少,因而无法说明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故D项错误。
3.(2018·辽宁重点中学联考)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部门,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
“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个人耕作B.自给自足C.男耕女织D.精耕细作答案 D解析从材料“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可以看出这是在有限的土地之下精耕细作的方式,故选D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排除A项;B、C 两项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但不是材料所要反映的主要内容,排除。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学业分层测评1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 学年高中史学分 1 新人教版必修 21.中国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石器耕C.xxxxB.刀耕火种D.机械化耕作【分析】合所学知可知,犁牛耕是中国的主要耕作方式,故 C。
【答案】 C2.曲犁的出是中国古代具改的一大打破。
曲犁最早出在()A.春秋国期C.隋唐期 B.xx 期D.明清期【分析】隋唐期,江地域出了曲犁。
【答案】 C3.“杈耙帚,碌碡簸箕使牛鞭;子抬筐麻袋囤,胶条筐和⋯⋯有,各样具要健全。
” 反应出古代耕的特色是()A.自自足C.男耕女 B.精耕作D.家庭【分析】干资料反应的是古代中国的耕作具种全,是精耕作小的典型表。
A 是古代生的目的; C、D 两是古代的形式,都与资料没关。
【答案】 B4.(2017 1·月四川学水平 )国期,李冰在成都平原主持修建的一水利工程是 ()A.xxC.xxB.xxD.“ xx ”【分析】依据“李冰”“成都平原”及所学知可知 A 切合意。
【答案】 A5.以下相关小一世模式的,的是()A.xxxx是形成的主要条件B.以足基本生活需要目的C.是国家衰的重要基D.以家庭位,限制了精耕作【分析】小是以家庭位、男耕女,有益于生的精耕作。
【答案】 D6.清初嘉人履祥了一种展模式:“今即其,画之如左:瘠田十⋯⋯莫若止种桑三、种豆三、种竹二、种果二、池畜、畜羊五六,以桑之本。
⋯⋯竹果之非本,一永逸,五年而享其成利矣。
” 一模式体了 ()A.精耕作的生方式B.生的化C.自自足的生特色D.农业和手工业协调发展【分析】经过阅读资料可知,题干反应了古代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色,应选 C项。
A、B、D 三项没法从题干中得出,清除。
【答案】 C[ 能力提高 ]7.我国古代有好多对于农业的谚语,比方“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些谚语反应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A.依照自然规律,不违农时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面对自然灾祸,难以抵抗D.生产效率不高,自给自足【分析】题干中的谚语说明农作物栽种依照节气进行,不违农时,应选A 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二单元检测卷时量: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0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2.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 D.小农经济3.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4.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在16年持续不断地建设施工后,2008年底基本建成,这是中国水利建设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国古代在水利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
其中,兴建于2250年以前,至今仍对长江流域的抗旱、防洪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筒车 C.龙首渠D.白渠5.关于汉代以前我国农业耕作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B.一直到汉代末年,牛耕技术才在发达地区稀疏出现C.汉代以前的牛耕为一牛一犁牛耕法D.牛耕法在汉代以前一直在集体劳动中加以使用6.2008年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中提到,“朱开山一家……将山东较为先进的农耕技术传授给了当地人,当地人也与他们结成了生死弟兄。
”朱家传过去的农耕技术中使用的工具基本定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A.铁农具——春秋时期 B.耧车——战国时期C.犁——西汉 D.曲辕犁——唐朝7.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8.下列现象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特征的是( )A.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B.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C.均有无而通万物 D.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9.相传,北宋的哥窑在浙江龙泉,以冰裂纹瓷器最为有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学练测练习:单元质量检测卷(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质量检测卷(一)(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
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 B.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C.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D.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解析:选B 根据题干中“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可知先秦政府重视农业发展,故选B项;题干只是提及月令知识的规范,未提及自然科学的长足进步,排除A项;争霸战争出现在春秋时期,题干未涉及,排除C项;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题干未涉及,排除D项。
2.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
这反映出( ) A.井田制已完全瓦解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小农经济逐渐发展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解析:选C 从材料中“个体性质”“自垦田”,可知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发展,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自垦田”有所发展,不能得出井田制已完全瓦解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提及牛耕的推广,但无法体现牛耕“已经普遍使用”,排除B项;材料仅有农业个体一种经营形式,不能体现个体生产成为主体,排除D项。
3.下图为汉代画像石中的农事图。
由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中原地区人地矛盾的缓和B.田庄的管理方式较为落后C.个体农户精耕细作的特点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现象解析:选C 由图片信息可知,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是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体现,故选C项;人地矛盾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田庄采用集体耕作的方式,排除B项;明清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具有雇佣关系,排除D项。
4.《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过关检测:(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过关检测(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西周B.春秋战国C.唐代D.宋代解析:选B材料“耕用牛犁,使用铁器”反映的是铁犁牛耕技术,根据所学,这一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选B项。
2.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A.趋利避害B.精耕细作C.量力而行D.扬长避短解析:选B“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大工夫。
“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意思与之类似。
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精耕细作,反对粗放型农业生产,故选B项。
3.《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解析:选B题干中的诗句体现的是土地所有制从公田到私田的转变,反映的是井田制在春秋时期趋于瓦解,故选B项。
4.《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
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
”这反映出当时农村() A.商品农业已相当发达B.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C.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D.耕织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解析:选D材料信息“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反映了人们忙于耕地、纺织的情景,说明当地耕织结合的景象,故答案选D项。
5.《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
”《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
”这两段文献资料中涉及的都是()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私营手工业解析:选B东西织室是西汉时在首都长安设立的服务于皇室的工场,只为帝王、贵族服务,属于官营手工业,故选B项。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阶段检测(第一、二单元) 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阶段检测(一)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和中古时期的世界(第一、二单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史学界认为:人类文明的产生过程中,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
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主要由于( )A.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B.要求有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C.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的发展D.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解析:随着农业的发展,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即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故选B项。
答案:B2.古代埃及和西亚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在许多领域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
古代埃及和西亚文化的相似之处有( )①创造世界上古老的文字②留下完整的成文法典③掌握一定数学知识④依据河水涨落制定历法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①②解析:埃及象形文字几乎与西亚的楔形文字一样古老,①正确;古代西亚和埃及都掌握一定数学知识,③正确。
A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A3.人类最初的文明仅限于亚非欧大陆的若干地区,这些地区的农耕文明的优势使其具备扩张潜能,使文明区域不断扩大。
农耕文明的优势包括( )①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②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③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④生产力低下,没有私有财产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④生产力低下,没有私有财产是原始社会的特征,农耕文明的扩张是指私有制产生后,社会分化加剧,具备扩张潜能,④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④的B、C、D三项。
A项正确。
答案:A4.逝去的注定不会再现,然而无数废墟的留存却给了我们长久回望的可能,一段段远古的文明正是在这种回望中逐渐展露出她神秘的笑靥。
右图文物出土于( ) A.尼罗河流域B.两河流域C.印度河流域D.黄河流域解析:由题干图片中的“巴比伦”可联系到两河流域的巴比伦王国。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检测:专题一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唐代诗人姚合作诗曰:“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社会动荡,田地荒芜B.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C.重商抑农政策的推行D.商业的繁荣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
由材料中“尽去作商贾”可知唐代商业的繁荣发展。
答案:D2.从公元994年起到公元1005年,成都没有铸过钱币。
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白银资源丰富B.铁钱数量充足C.民间发行交子D.战乱后经济萧条解析:铸钱停止而没有出现钱荒,说明金属货币的功能被取代,而公元994年到公元1005年为我国北宋时期,成都在四川境内,可判断原因为纸币的发行,交子为宋代四川境内出现的纸币。
故C正确。
答案:C3.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
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
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
这说明()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解析:由题干材料中商人因偷税被县民所捉、官府罚没其货物等信息可知,政府重视商业税收,故A正确。
题干没有体现婺州和杭州两地丝织业水平的信息,故B错误。
题干没有体现江南商业环境的信息,故C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北宋时期,政府的商业政策相对宽松,故D错误。
答案:A4.白居易《卖炭翁》一诗中写道:“晓驾炭车碾冰辙”(来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此处的“市”是指()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C.沿街开铺的街市D.地方自治的市镇解析:草市出现在城外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的地方,与题中“长安城”不符合,故A错误;唐代对市的设立和管理严格,故B正确;唐代实行坊市分离,沿街开铺的街市还未出现,故C错误;市镇自治说法错误,故D错误。
答案:B5.“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俞大娘的巨舟冠绝一时,为时人称道。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卷一新人教版必修2
单元测试卷一(第一、二单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给出2分,共5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正式确立,成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强调农事应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①注重农时②精耕细作③自给自足④男耕女织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解析:从材料“二十四节气”中可以分析出中国古代农业比较重视农时,故①正确;从材料“农事应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故②正确,③④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排除。
本题选A项。
答案:A2.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
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根本因素是( )A.皇权专制B.等级观念C.自然经济D.社会习俗解析: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男尊女卑”,男女的社会地位不同,“男耕女织”,男女的社会分工和家庭分工不同,在礼教上确立了夫为妻纲的夫权主义,所有这些都是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产生的;根本因素是自然经济,因此选择C项。
A项与题意无关,B、D两项不是根本因素,排除。
答案:C3.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
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 ) A.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B.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重心的转移C.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解析:北宋以后北方经济发展缓慢,水利工程减少;南方各省包括后来明代的湖南、云南等地农业经济发达,从而导致水利工程的增多,可见水利工程向粮食作物生产重心转移,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体现封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排除A项;人口迁出地区即农业发展缓慢的地区,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农业的发展和水利工程的兴修,没有涉及工商业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综合检测二人民版必修2
综合检测(二)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德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记载: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
这主要是( )A.中国商业环境相对宽松B.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C.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D.中国新经济因素的资本原始积累解析:据所学可知,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而且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没有松动,故A、C两项排除;据材料中“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可得出当时欧洲殖民者用掠夺来的白银购买中国的手工业品,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故B项正确;白银流入中国没有转化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故D项排除。
答案:B2.(2019·全国卷Ⅰ)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解析:由材料可知,汉武帝将“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而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因而诸侯王置办一张“皮币”就得花费较多的收入,这从经济上削弱了诸侯的实力,故C项正确。
“皮币”不是货币,因而制作“皮币”不是对货币进行管理,故A项错误。
制作“皮币”是经济手段,非文化教育措施,无法确立思想上的统一,故B 项错误。
制作“皮币”并规定诸侯王参加献礼必须购买“皮币”,不能实现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
答案:C3.1938年国民政府拟定了《西南和西北工业建设计划》,提出以四川、云南、贵州和湘西为主要地域,开发新的工业基地。
1936年,大后方有大小工厂427家,新设68家,1938年新设218家,1940年新设575家,1941年新设862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
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
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
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B.保证国家财税收入C.防范民间土地兼并 D.改善人民生活质量2.《后汉书》卷七十六《王景传》载:建初八年(公元83年),王景任庐江(地处淮南江北)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荒废,教用犁耕,由是耕辟倍多,境内丰给。
”这反映出当时庐江地区A.农业经济水平显著提高B.土地兼并现象有所缓解C.农业灌溉耕作技术革新D.农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3.据统计,唐代江南土人居相位者约占十分之一,宋真宗以后则超过半数。
在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中,参与变法的大多是赣、闽等地的江南土人。
这反映了A.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提高B.政治和文化中心南移趋势明显C.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D.变法成为挽救统治危机的利器4.表1表1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
这说明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C.王朝更替导致古代中国人口的变动D.经济中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城迁移5.有学者根据已有文献和出土的汉简对西汉时期拥有六十亩土地的中等自耕农家庭收支进了估算,如下表2所示,据此可知,西汉时期表2A.自耕农生产技术较为落后B.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C.政府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D.土地兼并得到了有效遏制6.明清时期,我国南方各地农村土地租赁中出现“永佃”的现象。
如浙江临海县:“地方乡例,租人田种,原有佃价与田主的,佃户无钱,把佃田转佃别人,不拘年月,原许原佃赎回耕种的,若田主把田卖与别人,仍旧是旧佃户耕种还租,叫做卖田不卖佃”,这种现象在当时较为普遍。
材料说明A.资本主义萌芽在农村出现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佃户对地主人身依附弱化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7.明清时期出现“典卖现在之产,稀图未然之益,合什伯小分为一大股”的典卖地产投资工商业的现象。
而山东人刘滋世卖田20余亩还债,以所余10两白银经商,结果起家致富,20年后,“田连阡陌,家累数万金”。
材料说明A.商人购田阻碍扩大再生产B.土地经营市场化现象开始出现C.出现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D.政府已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8.1745年,陕西巡抚陈弘谋颁布《劝民领种甘薯谕》:“陕省向无此物。
陕民亦不知此物之可食而又易生……须各官先行觅地试种,或租民地试种。
需地亦甚无多。
听小民观看。
一俟有收,民间见其可食,然后令民依种,自不费力,但不可相强。
试成者奖之,不成亦不必问。
”这表明A.美洲作物开始传入中国B.民众普遍抵制新的农作物推广C.陕西农业发展十分落后D.政府用行政手段引导农业发展9.西汉惠帝“复弛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
东汉和帝下诏“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终东汉之世,一直允许私人生产和销售盐铁。
这反映出汉代A.逐步放弃抑商政策B.通过行政手段促进工商业发展C.盐铁专卖制度解体D.工商业者地位得到根本性转变10.《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之工,二年,矢镞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帻之工,九月。
教作者传家技,四委以令丞试工,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
”材料主要反映了A.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主要考核指标 B.工种技术的难易度影响工匠学制长短C.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的消费 D.技术传承的开放性保证产品质量精美11.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
据此可知西周A.形成契约精神 B.规范商业行为C.履践重农抑商 D.出现货币经济12.公元10年,王莽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每季度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市平”。
若物价高于“市平”,政府就将控制的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以平抑物价;若市场价格低于“市平”,则听任百姓自由买卖。
这一措施A.体现了政府对商品市场的干预B.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以巩固统治13.宋代平均每匹绢合银1.57两,明代平均每匹合银0.625两。
这里包含有白银价格降低的因素,若将绢价按当时米价折算,明代正统至嘉靖,绢价比宋代低约11%。
导致明朝中后期绢价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B.农耕文明的繁荣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D.棉纺织业的发展14.宋朝嘉佑年间,官府垄断经营茶叶,“小民趋利犯法,……为弊甚大”,于是朝廷采纳三司建议,颁布通商茶法驰茶禁,“自是唯腊茶禁如旧,余茶肆行天下矣”,据此可知A.政府废除茶叶官卖B.财政政策调整成效显现C.商品经营环境宽松D.茶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15.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绸业市镇及其周边乡村的大部分自耕农,对农业并不重视,他们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这反映出当地A.传统生产模式的解体B.市民群体的发展壮大C.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D.新兴生产关系的发展16.珠算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对其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但直到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才逐渐推广,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
珠算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的大力推动B.商品经济的发展C.传统筹算法的衰落D.商人文化素质的提高17.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在倭患基本平定的前提下,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
当时的福建巡抚徐学聚曾言:“我贩吕宋(菲律宾),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
”由此可推知,明朝后期A.自然经济加速瓦解B.外贸经济有所发展C.外来威胁趋于解除D.政府税收显著增加18.明清园林是江南不可忽略的景观。
以明代为例,南浔镇有8处,双林镇有10处,藏泽镇有4处,盛泽镇有5处。
园林可以用于宴集活动,为主人博得了风雅声望,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思想活跃局面再现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市镇经济空前繁荣19.有学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
这一观点突出反映了A.封建政权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B.重农抑商政策多出现在统一王朝C.重农抑商的程度与王朝兴衰相关D.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20.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
”材料表明A.清朝加强防范中外交往B.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C.宁波与广州贸易地位一致D.中外贸易冲击原有管理体制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我国先秦时期两部著作—《墨子》与《山海经》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煤炭。
记载虽并不详细,但史料价值极高。
《墨子》中把煤称为“每”(明代有人把每加上火字旁,写成“烸”,把煤称作烸)。
彼时在战争中,可以利用煤炭燃烧时产生的浓烟,以烟幕制胜。
《山海经》一书中把煤炭称为“石涅”,这个名字与煤的特征较为接近。
此书明确指出煤炭赋存地赋存方位以及与某些植被的关系。
在矿业管理上,我国周代已出现“卝”(矿)人这一称谓,并明确了其责任范围,说明已有专门的管理人员。
在煤炭采挖技术上,可以借鉴已经较发达的金属矿开采技术。
——吴晓煜《中国古代煤矿史的基本脉络和煤炭开发利用的主要特征》材料二中国古代的煤炭技术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只是到了17、18世纪才开始落后于西方。
以手工操作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古代煤炭技术进入近代发展时期,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王朝中的洋务派在“自强”“求富”和“中体西用”的口号下,建立了一批近代工业,这些军用和民用企业都要消耗大量的煤炭。
为了满足近代工业用煤的需要,洋务派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西方的采煤技术,兴办新式煤矿。
所谓新式煤矿,即使用机器的煤矿。
在当时,新式煤矿仅仅是在提升、通风和排水三个生产环节上使用以蒸汽为动力的提升机、通风机和排水机,而其他生产环节仍然主要靠人力或畜。
——摘编自周岩、胡茹《中国近代煤炭开采技术发展及其影响因素》(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煤炭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近代煤炭工业与古代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制约中国近代煤炭生产技术发展的因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城文明中。
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楺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
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
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
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城。
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纷织原料的优越性。
《农书》说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
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
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
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材料二清初,针对满洲贵族依仗特权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谕令禁止;刊税列木榜于各关,“并商要往来之孔道,遍行晓谕”,对“私行滥收”的官吏“依律治罪”,以促进全国各地商品的流通。
康熙中期以后,清政府在工商业领域实行商专卖政策,这种封建王朝垄断控制工商业的形式,较之明代弊端丛生的官专卖制有了明显改进,国家变直接干预经济为利用专商间接遥控。
但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不能超越作为地主制经济补充的界限,否则就要危及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因此清政府便用榷关、牙行和行会制对民间商业进行控制。
允许适当发展,又不允许超过限度,清前期的主要手工业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与市场的关系,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有了一定的发展。
——据李绍强《论清代主要手工业产品与市场关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指出清前期工商业管理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特点的社会成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传统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民生价值、学术价值和现代价值。
表3是某校学生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概况和当代学人对其认知的相关信息统计。
表3——摘编自华觉明《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等结合中国史的所学知识,对上述史料进行重新组合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