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非暴力沟通》有感九篇-非暴力沟通有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非暴力沟通》有感九篇:非暴力沟通

有感

阅读《非暴力沟通》有感九篇阅读《非暴力沟通》有感九篇

【篇一】从小到大,或许我从来不会想到,自己可能会和“暴力”产生什么联系,但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我的目光穿梭于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著作——《非暴力沟通》的字里行间中,我的思绪开始不停地流转,我的心念也不断地思索着,原来,沟通,可能会伤人。

依托于流畅的文字与具体的案例,马歇尔博士仿佛一位亲切的老者,向我述说着沟通的种种。当我伴着书中的言语,慢慢回忆并留意起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时,恍然间与一种强大的震撼不期而遇。指责、否定、说教,亦或者是任意打断、脱口而出的评价等等,那一系列给人带来内心伤害的言语交流,仿佛一支支利剑刺穿内心。而马歇尔博士所介绍的“非暴力沟通”正是我们青少年事务社工在实务工作中值得借鉴的一种沟通方式。于是,怀着真挚与渴求,细细品读和学习着书中所传递的沟通方式。

“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的沟通方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第一要素,观察,即在特定的时间和情景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

期间需明确区别观察和评论。例如,青少年事务社工对服务对象说,“最近我组织了2场活动,你都没有来”(观察)还是“你不太支持我的工作”(评论),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第二要素,感受,即表达感受,但在表达时需要区分感受和想法的差别,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会误将想法作为感受,或者难以表达内心的情感。例如,处于单亲家庭中母亲罹患癌症,长期失业的服务对象在与母亲发生言语冲突后告知社工,“我不想出去上班,可是又一定要出去,我现在不知道我该怎么做了?我该怎么办?”对此,青少年事务社工可引导服务对象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即痛苦与矛盾;

而后协助服务对象寻找到导致其内心纠结感受背后的需求,即“非暴力沟通”中的第三要素——需要,即清楚地了解是哪些需要导致了那样的感受。有时,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因为感受植根于我们自身未被满足的需要。在之前的案例中青少年事务社工在与服务对象的面谈后,逐渐引导其表达与了解到内心的需求——社会融入,因为单亲家庭,母亲身体不佳,家庭经济不佳,让母子都感到压抑;

但因自身长期失业,害怕甚至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进而担心自己在未来的职场中难以与他人融洽相处。第四要素,请求,即清楚地告知对方希望他们做什么,且越具体越好。例如,在开展社区或者小组活动时,青少年事务社工在活动前与服务对象做的约定。

在拜读《非暴力沟通》时,跟随行间字里内心被尊重、理解和慈悲等慢慢浸润;

时常情不自禁地回想起日常实务工作中的对话与沟通,而非暴力则意味着让爱融入生命,无条件地积极关注与倾听。我缓慢地合上书的封页,如获至宝般,细细品味。希望假以时日,您也会在其间与“爱”相遇。

【篇二】不知不觉间,我们的《非暴力沟通》精读会已进行到第四期。带领人卢老师对非暴力沟通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探索,她个人的人格魅力与经验,以及对每次读书会的精心准备,犹如撒播了一粒种子,影响着我们逐步深化对非暴力沟通的理解与运用。同伴们也由最初的生疏,到彼此间更多的理解与接纳,甚至亲如姐妹,改变与疗愈在悄然发生发展。

一如以往的每次会前分享,这次的分享中,有笑声也有扣动我心弦的情节。迷说,自从学习非暴力沟通,她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在同事不开心时,在与家长交流时,都尝试着运用非暴力沟通,发现效果明显向好。最让我感动的是,迷在指导孩子们完成写给父母的信这一作业时,她运用非暴力沟通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四个要素,引导孩子们去发现父母言行背后的感受与需求,之后,再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向父母提出请求。一位老师学习并运用非暴力沟通,全班几十个孩子受益,这是一件多么功德无量的事!这期的精读会,我们学习了倾听这部分内容,即第七章用全身心倾听和第八章倾听的力量。这是非暴力沟通的核心部分,也是我个人需要修炼的重中之重的部分。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自然赋予我们人类一张嘴,两只耳朵,也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

如何听呢?非暴力沟通认为: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然而,用全身心倾听他人并不容易。比如,当他人遭遇不幸或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与感受。这可能会让对方觉得不太舒服。

马歇尔博士以他与女儿的一次对话为例提醒我们,在安慰他人或提建议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们想要的。这就意味着不论别人用怎样的词语表达自己,我们都需要先闭嘴,用心倾听并全心体会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与请求。

我想起了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甚至也经常出现在许多所谓的育儿书和育儿专家口中的常见语句,比如,当孩子比赛失利的时候,安慰孩子“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了。”当孩子需要建议的时候,父母常说“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很大的收获。”还有些父母在孩子伤心的时候说:“高兴一点,不要难过。”。。。非暴力沟通认为,这些安慰,说教,否定等等正是妨碍我们体会他人(孩子)处境,影响非暴力沟通的行为。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在倾听的过程中,多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并在反馈时,注意语气与神态。非暴力沟通认为,在谈话刚开始时,人们所表达的感受往往是冰山一角,有许多相关的感受——通常是更为强烈的情感,并没有得到表达。倾听将为他们探究和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创造条件,而我们适时的适当的反馈,会鼓励并引导对

方准确地充分地表达感受与需要,直到她(他)变得轻松。

那么,作为一名倾听者,当他人,比如亲人,朋友等有需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一定要随时随地全心全意地倾听呢?非暴力沟通认为,当我们被误解的时候,当我们没有心情甚至痛苦到无法去关心并倾听他人的时候,这反映了我们也需要关心。非暴力沟通建议,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先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很喜欢联合国前秘书长汉马斯克德的一句话:“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我们只有与自我发生链接,才能更好地觉察并同理他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还可以大声地提出请求或者换一个环境。

我想起与小儿子贝贝之间经常发生的情况。贝贝非常喜欢分享他关于书关于生活的各种奇思妙想,有空的时候或者心情很好的时候,我很乐意听他天马行空。有时,当我正忙于手中的活计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小家伙还是想缠着说个不休。这时,我会直接告诉他:“妈妈现在正忙,等我忙好再来听你分享。你先自己干活去!”我发现这种情况下,虽然孩子有一丁点不高兴,但是他马上就会开心地投入到其它事情中,比我们敷衍着听或带着情绪听他分享带给他的情绪要好得多,我们自己也自在多了。

第八章讲的是倾听的力量。通过倾听,我们将意识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处,这也会使自我表达变得容易些。倾听使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它还可以帮我们预防潜在的暴力,使谈话生动有趣,并了解“不”和沉默所反映的感受和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