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降雨入渗补给解析
水文地质学 第七章__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补给:recharge径流:runoff排泄:discharge补给、径流、排泄是地下水参与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径流7.1 地下水的补给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1.大气降水(precipitation)入渗机理:1)活塞式下渗(piston type infiltration)→Green–Ampt模型:求地表处的入渗率(稳定时v→K)(P49,公式5–14;P65,图7–3),累积入渗量。
2)捷径式下渗(short-circuit type infiltration),或优势流(preferential flow)。
降水→地下水储量增加→地下水位抬高→势能增加。
降水转化为3种类型的水:①地表水,地表径流(一般降水的10 ~ 20%产生为地表径流);②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一般大于50%的降水转为土壤水,华北平原有70%的降水转化为土壤水);③地下水,下渗补给含水层(一般20 ~ 30%降水渗入地下进入含水层)。
渗入地面以下的水:①滞留于包气带→土壤水,通过腾发ET(evapotranspiration)→返回大气圈;②其余下渗补给含水层→地下水。
因此,落到地面的降水归结为三个去向:(1)地表径流;(2)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3)下渗补给含水层。
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q x=X-D-∆S式中:q x ––––降水入渗补给含水层的量;X ––––年降水总量; D ––––地表径流量;∆S ––––包气带水分滞留量。
单位:mm 水柱。
降水入渗系数(α)––––补给地下水的量与降水总量之比。
Xq x=α (小数或%表示) 一般α =0.2 ~ 0.5。
定量计算(入渗系数法):Q=α·X ·F (注意单位统一,X :mm/a ,F :km 2,Q :m 3/a ) 影响降水入渗补给的因素:① 降水量大小:雨量大,α大;雨量小,α小;② 降水强度:间歇性的小雨,构不成对地下水的有效补给(如华北平原,一次降水<10mm 的为无效降雨);连绵小雨有利于补给;集中暴雨→一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不利于补给;③ 包气带岩性:K 大,有利于入渗;K 小,不利于入渗;④ 包气带厚度:厚,入渗量小,河北平原存在“最佳埋深”,一般4 ~ 6m ,地下水位在“最佳埋深”时,入渗补给量最大,入渗系数α也最大;⑤ 降雨前期土壤含水量:含水量高,有利于补给;含水量低,不利于补给;⑥ 地形地貌:坡度大→地表径流量大→不利于补给;地势平缓,有利于补给; ⑦ 植被覆盖情况:植被发育,有利于拦蓄雨水和入渗;但浓密的植被,尤其是农作物,蒸腾量大,消耗的土壤水分多,不利于补给。
关于降雨入渗补给系数的讨论
关于降水入渗系数的测定方法的讨论陈晓成林高聪王楠052081班摘要:在水文水资源的评价中,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由入渗补给系数的定义可知,求得降雨入渗补给系数的关键为降雨总量和降雨入渗补给量。
本文探讨了几种常见的流域平均降雨总量的测定方法和降雨入渗补给量的测定方法,分别采用了平均值法、等雨量线法、泰森多边形法测定流域的平均降雨量,采用动态分析法(年水位升幅累积法、前期影响降水量法)、区域水量均衡法和数值分析法测定降雨入渗补给量最终得到降雨入渗补给系数。
关键字:流域平均降雨总量降入入渗补给量降雨入渗补给系数降雨入渗补给系数的变化范围在0~1之间。
由于降雨入渗补给量取决于某一时段内总雨量、雨日、雨强、包气带的岩性及降水前该带的含水量、地下水埋深和下垫面及气候因素,因此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是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即使同一地区,不同时段降雨入渗补给系数也不尽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计算时段,确定相应的降雨总量和降雨入渗补给量。
本文采取年降雨总量和年降雨入渗补给量确定年降雨入渗补给系数。
一次降雨首先要满足截留、地面产流及填洼等后才可能形成下渗,同时受包气带对下渗水量的在分配作用,只有下渗水量超过包气带最大持水能力时才能入渗补给地下水。
降雨雨入渗补给到地下水的水量即为降雨入渗补给量,用P r(mm)表示,则α=P r/P (1)α:年降雨入渗补给系数;P r年降雨入渗补给量;P年流域内降雨总量由公式可知测定降雨入渗补给系数的关键为测定流域内的降雨总量和降雨入渗总量。
一、流域内降雨总量的测定方法从理论上说,降雨两的空间分布可表达为:P=f(x,y)(2)p流域平均降雨量(mm);A流域面积。
P时段或降雨量;x,y地面一点的纵横坐标;可以利用下式来计算域平均降雨量:A dxdy y x f P A ⎰=),( (3)1、平均值法 利用多个离散的局部区域的降雨总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流域上的平均降雨总量。
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2. 研究泉的意义
1)根据泉涌水量大小,确定含水层的富水程度。 2)泉的分布反映含水层或含水通道的分布以及补给区和排 泄区的位置。 3)对泉水动态的研究,可判断其补给水源的类型。 4)泉的标高反映地下水位标高; 5)泉水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与气体成分,反映地下水的 水质特点和埋藏情况。 6)泉的研究有助于判断隐伏地质构造。 7)一些大泉水质好,流量稳定,便于开发利用。
一般可统一求算大气降水与地表水的入渗量。 通过计算排泄量的途径反求补给量。
α=Q / f ·x·1000
Q—年地下水排泄量,相当于全年降水与河水补给地下 水的量 ;
f—汇水区面积(km2); X—年降水量(mm)。 α一般在0.2~0.5之间,南方岩溶地区α可高达0.8以上, 而西北极干旱的山间盆地则趋于零。
(二)推求降雨入渗补给量 降雨入渗系数确定后,即可根据一定年份的降
雨量推求该年的降雨入渗补给量。
Q=X ·α· f · 1000
四、凝结水的补给
一般情况下,凝结形成的水相当有限。但是,高 山、沙漠等昼夜温差大的地方,凝结作用对地下水补 给的作用不能忽视。
如:据研究,内蒙桌子山地区凝结水对岩溶地下 水补给, 陕北沙漠滩区凝结水补给,对该地区地下 水的开发利用和水土保持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泄流 多采用河流流量过程线分割法进行估算。
流量过程线的直接分割法
三、蒸发
地下水的蒸发排泄实际可以分为两种: ☆土壤水的蒸发: 土壤在长期中不会累盐,也不会使地下水盐化。 ☆潜水的蒸发: 地下水不断浓缩盐化。
四、蒸腾
◆蒸腾量与植物的品种密切相关; 深度受植物根系分布深度的控制。
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
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
1.透水土壤层入渗:降雨直接滴落到土壤表面后,一部分雨水会通过
土壤上的孔隙、裂隙和土壤颗粒之间的间隙进入土壤内部,称为土壤层入渗。
入渗过程中,土壤的透水性、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等因素会对入渗速
度和量产生影响。
2.地表径流入渗:另一部分降雨在土壤表面形成水滴,随后形成地表
径流。
当降雨量较大或土壤饱和时,地表径流会出现,并通过土壤的空隙、裂隙和土壤层的透水性进一步入渗到地下水系统。
3.河流渗漏:大气降雨可以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河流系统,当河流河床
和河岸的土壤存在孔隙和裂隙时,部分径流会渗透到地下,补给地下水系统。
4.异常入渗:在一些情况下,例如土壤或岩石层阻塞、建筑物渗漏、
堤坝渗漏等,降雨可以通过异常途径进入地下水系统。
这种入渗方式的数
量较小,但对地下水系统的补给仍具有一定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
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土壤类型、土壤含水量、地表覆盖情况以及地
形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降雨的入渗速度和量,进而影响地下水的补给。
此外,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还与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密切相关。
地下水补给的过程需要滞留时间来形成稳定的地下水位,因此,过度
地提取地下水或影响地下水的入渗补给机制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资源
枯竭的风险。
综上所述,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是多样的。
了解和研究这些机制对于保护地下水资源、维持地下水位稳定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七章补径排
一次降水对潜水的补给量: Xy=X-Yy-(H-h)(Wmax-W0)。 Xy:一次降水对潜水的补给量; X:降水量。 Yy:地面径流量。 2)影响因素: 降雨形式(大,中,小雨)。小雨易入渗,形成地表径 流少。 降水强度:(每小时降水量mm/h); 地形条件;植被情况: 地表平整程度; 包气带岩性、厚度:K值小且厚度大时补 给潜水量就小。 以上条件或因素不完全单一,而是综合影响,互相制约 。
近几年,由于气候变化及不合理的开采地下水,北方的 泉口大都相继干枯。 **读P76页的图,
按要求写出读
书报告
二、向河流排泄 1、河水与地下水的关系 潜水与河水无直接关系; 潜水与河水有直接关系; 潜水与河水有周期关系; 承压水与河水有直接关系。
2、基流分割 由于线状排泄不集中,不易测定,故用分割法。该 方法有平割、斜割、分段割、退水曲线割等。 以平割为例:从水位起开始,经退水后再上升为止 ,连接成直线,以下阴影部分为基流(泄流)。即地下水 补给河水的水量。
(5)泉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及气体成分,反映 当地地下水的水质特点和形成的环境特点。 (6)水温反映地下水的埋藏特点,如水温接近气 温,说明地下水埋藏较浅,温泉来自深部。 (7)泉的研究有利于判断地质构造,泉常出露于 断层带及接触带 (8)岩溶区大泉可以直接开采利用,如利用不当 ,“扩泉”也会导致水源枯竭,破坏风景。 (9)对国民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有的泉是供水 水源地(排泄区水量大),也有的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北方大泉在早期都有神秘色彩,有庙宇或名人题词。
2.降雨入渗系数的确定: 降雨入渗系数指在同一面积上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 数量占降水百分比。 α =Xi/X*100%. α :入渗系数 Xi:入渗量 X:降雨量。 (1)根据动态观测资料资料求α 。 α = Xi/X Xi=△h*F*μ X=X*F α =△hμ /X=μ (Hmax-H+△ht)/XI △H:水位增加值; F:面积 ; μ :给水度; H:降水前的水位。△h:地下水位变化; x:在水位上升时期以厚度表示降水量。
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
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一、引言大气降雨是地球上水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地表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
降雨水分通过入渗补给地下水系统,为地下水资源的补充提供了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大气降雨的形成、运动及其入渗补给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大气降雨的形成和运动大气降雨是由于水蒸气凝结形成的,主要与气温、湿度、气压、风力等因素有关。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饱和时,就会形成云层,云层中的水蒸气进一步凝结形成云滴。
云滴在云层中不断碰撞,增长至足够大的大小时,就会由于重力作用而下落形成降雨。
降雨的形成只是水分从大气向地面转移的一部分过程。
降雨水分在大气中的运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大气中的降雨以雨滴的形式直接下落到地面;二是大气中的降雨以冰雹、雪花等形式降落到地面。
这两种形式的降雨都会在地面上发生入渗补给的过程。
三、降雨的入渗补给机制降雨水分经过降落到地面后,一部分会迅速流进地表水体,形成地表径流;另一部分则会通过入渗进入土壤,补给地下水系统。
降雨水分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壤渗透性土壤的渗透性是影响降雨水分入渗补给地下水的重要因素之一。
渗透性好的土壤能够迅速吸收降雨水分,促进入渗过程;而渗透性差的土壤则会导致水分滞留在土壤表层,减少入渗补给地下水的量。
土壤渗透性与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含水量等因素密切相关。
2. 土壤饱和度土壤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含水量占总容积的比例。
当土壤饱和度较低时,土壤中的孔隙较多,可以容纳更多的降雨水分;而当土壤饱和度较高时,土壤中的孔隙已经饱和,无法继续吸收更多的水分。
因此,土壤饱和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降雨水分的入渗补给地下水的能力。
3. 植被覆盖植被覆盖对于降雨水分的入渗补给地下水也具有重要影响。
植被覆盖可以增加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减少径流的形成,促进降雨水分的入渗。
同时,植被根系的存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空间,有利于水分的渗透和储存。
4. 地形起伏地形起伏对于降雨水分的入渗补给地下水也具有一定影响。
松散沉积物降水入渗的补给机制
松散沉积物降水入渗的补给机制
大气降水入渗机制包气带是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枢纽,包气带的岩性结构和含水量状况对降水人渗补给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认为,松散沉积物的降水入渗有两种方式:降水入渗的现象—两类空隙的入渗过程——总结:均匀砂土层——活塞式(piston/diffuse)含裂隙的土层——捷径式(bypass)学习交流PPT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土层达到一定的含水量,毛细力与重力共同作用,下渗趋于稳定——渗漏与渗透阶段降水再持续:当土层湿锋面推进到支持毛细水带时,含水量获得补给,潜水位上升7.1.1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地面潜水面活塞式下渗: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的运移。
第二章第一讲阅读材料
降水入渗补给过程阅读材料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在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过程中,降水首先到达地面,经过植物的截留、蒸发、地表径流、填充包气带等,最后只有20%-50%的降水成为了地下水,从课程中的过程图我们可以一目了然。
如果降水强度小于土壤下渗能力,初始时段降水将全部渗入地下;反之降水强度大于土壤下渗能力,则一部分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其余则渗入地下。
地表以上的过程很好理解,降水到达地表之后,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另一部分渗入包气带;进入包气带的降水一部分形成土壤水,只有少部分继续入渗到含水层形成地下水。
首先来看入渗,入渗过程按水分受力状况分为3个阶段:①渗润阶段。
水分受分子力作用被土粒吸附形成薄膜水,直至土壤含水量大于最大分子持水量为止,此时下渗强度较大;②渗漏阶段。
水分受毛管力和重力作用,不断填充毛管孔隙,直至达到饱和含水量为止。
本阶段入渗强度逐渐减小;③渗透阶段。
毛管力消失,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渗透,土壤含水量不再增加,入渗水流呈饱和隐定流,入渗强度最小。
前两个阶段无明显界限,我们通常将它们合称为初渗阶段,第三阶段称为稳渗阶段。
入渗过程非常复杂,会受到水深、地形的影响,我们仅对表面保持一定水深时,下渗水流在均质土壤中沿垂线的运动规律以及含水量分布情况做介绍,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垂直入渗问题,根据实验,下渗过程中土壤含水量分为四个具有显著差别的水分带,最接近地面的是饱和带,厚度一般不到1.5cm;其次是上连饱和带下接传导带的过渡带;第三个水分传递带土壤含水量保持不变;第四个湿润带土壤含水量自上而下迅速降低,其前缘为湿润锋,在毛管力作用下不断向下推进。
直至达到初始含水量随着降水入渗过程的继续,湿润锋不断向下运移,当湿润锋到达地下水面时,就完成了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全过程。
基于以上几个入渗阶段,按降水后包气带水入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活塞式、捷径式:活塞式指上部新的入渗水推动下部较老的水作面状下移,此类下渗主要发生于比较均质的、孔隙大小差别不大的砂层中;捷径式指水流不作面状推进,而沿着某些通路优先下渗,例如在粘性土中下渗水往往沿着某些大孔道——根孔、虫孔及裂隙移动。
第四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动态
第四章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动态地下水的循环是指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过程。
地下水以大气降水、地表水、人工补给等各种形式获得补给,在含水层中流过一段路程,然后又以泉、蒸发等形式排出地表,如此周而复始的过程便叫做地下水的循环,其中资源量的增减正是补给与排泄不平衡所致。
第一节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即为地下水的补给,其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入渗、地表水入渗、凝聚水入渗、其他含水层或含水系统越流补给和人工补给等。
一、降水入渗补给大气降水包括雨、雪、雹,在许多状况下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方式。
当大气降水降落在地表后,一部分变为地表径流,一部分蒸发重新回到大气圈,剩下一部分渗入地下变为地下水。
一般状况下,入渗补给含水层的水量仅占降水量的20~50%,其余的水量通过各种途径耗失了。
L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机制大气降水抵达地表便向土壤孔隙渗入,假如土壤初始含水率很小,则入渗水首先形成薄膜水,到达最大薄膜水后,又连续充填毛细孔隙形成毛细水,只有当土壤含水率超过最大持水量时,才形成重力水下渗补给地下水。
一般的降水入渗过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属于受供水强度掌握阶段;后期为受入渗力量掌握阶段。
降雨后包气带水的下渗方式一般认为有两种,即活塞式(PiSton type)及捷径式(short-circuit type)o活塞式是指上部新的入渗水推动下部较老的水作面状下移,此类下渗主要发生于比较均质的砂层中。
捷径式指水流不作面状推动,而沿着某些通路优先下渗,例如在粘性土中下渗水往往沿着某些大孔道——根孔、虫孔及裂隙发生的移动。
⑴均质土的活塞式下渗: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动,如同活塞的运移。
分两个入渗阶段:①土壤吸水阶段:降水入渗水用于补充水分亏缺,由于表土干燥,毛细负压大,毛细率很大;②稳定入渗阶段:湿锋面下渗到肯定深度,重力水力梯度起主要作用,毛细水力梯度渐渐变小,入渗率趋于稳定值。
⑵粘性土的捷径式下渗:当降水强度较大,细小孔隙来不及汲取全部水量时,一部分雨水将沿着渗透性良好的大孔隙通道优先快速下渗,并沿通道水分向细小孔隙集中。
降雨入渗补给规律的分析研究
降雨入渗补给规律的分析研究陈建峰(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太谷均均衡实验站,山西太谷030800)[摘 要] 浅层地下水资源计算中,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是最基本的参数,而求解参数关键是确定降雨入渗补给量。
从其土壤水下渗机理,包气带蓄水库容,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方面分析研究,最后得出:包气带可容纳库容是降雨入渗补给量的极限值;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因不同岩性、土壤前期含水量、降雨量等因素而变化;降雨入渗补给规律存在一个地下水最佳埋深。
[关键词] 下渗;库容;降雨入渗补给;降雨入渗系数[中图分类号] TV 211 1+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4-1184(2010)03-0030-02[收稿日期] 2009-12-22[作者简介] 陈建峰(1965-),男,山西太谷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均衡实验研究。
1 土壤水下渗的物理过程及规律1 1 下渗的物理过程下渗是指降落到地面上的的雨水从土壤表面渗入土壤的过程,土壤水分在土壤中运动受到分子力、毛管力和重力的控制,其运动过程也就是在各种力综合作用下寻求平衡的过程。
分子力、毛管力随着土壤水分增加而减小,当毛管孔隙充水达到饱和时,水分主要在重力作用下运动。
下渗过程按水分所受的作用力及运动特征分为渗漏和渗透阶段。
渗漏阶段:前期下渗水分主要是在分子力作用下,被土壤颗粒吸附而成为薄膜水,在土壤干燥时,渗润非常明显,当土壤含水量大于最大分子持水量时,渗润消失。
渗漏阶段后期,下渗水分主要在毛管力、重力作用下,在土壤孔隙中向下作不稳定流动,并逐步填充土壤孔隙,直到全部孔隙为水充满而饱和。
渗透阶段:当土壤孔隙被水分充满而饱和时,水分在重力作用下呈稳定运动。
渗漏是非饱和水流运动,渗透则属于饱和水流运动。
1 2 下渗过程中土壤含水量的垂线分布规律并,子渗的物理过程及规律下渗水流在均质土壤中垂直运动的特征,是通过下渗过程中土壤含水量分布的水分带反映的,具体可分为饱和带,水分传递带,湿润带、湿润锋四个水分带,见图1。
利用地中渗透仪观测资料进行降雨入渗补给规律分析
利用地中渗透仪观测资料进行降雨入渗补给规律分析的报告,800字降雨入渗补给规律分析报告本报告旨在利用地中渗透仪观测资料,对降雨入渗补给的规律进行分析。
地中渗透仪是一种检测地下水水质的仪器,可以用来衡量地下水的位置、流动速度以及含水层的厚度等。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使用的是一套地中渗透仪观测资料,包括渗透性地层的深度、它们的污染状况以及地下水流动的方向和速率等信息。
观测资料多年来被收集分析,以便我们对地下水的变化特征有更全面的了解。
为了研究降雨入渗补给的规律,我们首先收集观测资料,并绘制出一张隐蔽度地质图,该图用来表示地下水存储情况,即某地区地下水的补给情况。
随后,根据观测资料,归纳出地下水渗透补给情况,分析渗透补给规律。
渗透补给规律指在降雨期间,水沉入地下所受到的补给情况,以及这种情况如何影响地下水的补给量。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进一步分析降雨入渗补给的规律,以确定地下水的补给量是否会随时间变化。
首先,我们进行数据分析,建立降雨的时间序列,并分析渗透补给的规律。
从空间上看,地下水补给的量主要受渗透性地层的深度和厚度影响,因此,我们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深度和厚度的渗透层的渗透补给规律。
在比较浅的渗透层中,降雨入渗补给的量更大,而深层渗透层地下水补给量相对较小。
此外,地下水补给还受地下水流动方向、速率及污染状况等因素影响,我们也对此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不同深度和厚度的渗透层降雨入渗补给规律的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降雨补给量与地下水流动方向、速率和污染程度有关,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地下水补给量也会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我们完成了对降雨入渗补给规律的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补给量与渗透性地层的深度、厚度、地下水流动方向、速率和污染程度等因素有关,且随时间变化。
通过本报告,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并利用地下水资源,为人类提供更多的利益。
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
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大气降雨入渗补给是指降雨从大气中下降到地表后,通过入渗进入土壤和地下水系统的过程。
这是地球水循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补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降雨形成、降雨入渗机制以及影响入渗的因素等方面进行阐述。
降雨的形成是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前提。
降水形成的主要过程是水蒸气凝结为云和降水。
当水蒸气遇冷遇凝结核时,就会形成云。
云中的水滴或冰晶在云中碰撞并合并,逐渐长大,最终形成降雨粒子。
降雨形式多样,有雨、雪、雨夹雪等形式。
不同形式的降雨在入渗过程中会有所差异。
降雨入渗的机制主要包括径流和入渗两个过程。
径流是指降雨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主要发生在降雨强度大、土壤饱和或不透水层存在的情况下。
降雨的强度超过土壤的渗透能力时,水分无法迅速进入土壤,而形成了径流。
径流的形成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土壤侵蚀等问题。
入渗是指降雨水分进入土壤和地下水系统的过程。
当降雨的强度小于土壤的渗透能力时,水分可以通过土壤孔隙的间隙流动进入土壤中。
入渗速率受土壤类型、土壤含水量、土壤孔隙度等因素的影响。
土壤类型是影响入渗速率的重要因素,粘性土壤和粉质土壤的入渗速率较慢,而沙质土壤的入渗速率较快。
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可以降低土壤的渗透能力,从而影响入渗速率。
土壤孔隙度越大,土壤的渗透能力越强,入渗速率也会相应增加。
影响降雨入渗的因素还包括土壤的覆盖情况、土壤的结构和坡度等。
土壤覆盖可以减缓降雨对土壤的冲击,减少径流的形成,有利于水分的入渗。
土壤结构的松散程度和坡度的大小也会影响入渗速率。
土壤结构松散的地方,土壤孔隙度较大,容易形成快速入渗。
而坡度越大,降雨水分下渗的压力越大,入渗速率也会相应增加。
大气降雨入渗补给对水资源的补给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入渗,降雨水分可以进入土壤和地下水系统,并供给植物生长和地下水补给。
这对于保持水资源平衡、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大气降雨入渗补给是地球水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补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章节降雨入渗补给解析共50页文档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章节降雨入渗补给解析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章节降雨入渗补给解析PPT共50页
章节降雨入渗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章节降雨入渗补给解析PPT文档50页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章节降雨入渗补给解析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降雨入渗补给规律分析
降雨入渗补给规律分析
王永义
【期刊名称】《地下水》
【年(卷),期】1998(020)002
【摘要】本文依据我站地中蒸渗计和气象站的实测资料,重点从岩性、潜水埋深、降雨情况等方面对潜水的降雨入渗补给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进而对确定入渗补给量和入渗补给系数的复杂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总页数】2页(P74-75)
【作者】王永义
【作者单位】山西太谷均衡试验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1.2
【相关文献】
1.确定次降雨入渗补给时段和补给量的研究 [J], 范继汤
2.确定次降雨入渗补给时段和补给量的研究 [J], 范继汤
3.灰岩山区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取值研究 [J], 薛明霞;孙明
4.张家口市盆地平原区降雨入渗补给量的研究 [J], 李娜卿
5.利用地中渗透仪观测资料进行降雨入渗补给规律分析 [J], 周旻;靳孟贵;魏秀琴;
朱中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雨或灌溉
径流
土壤水
地下水面以上顶托 毛管水的上升高度
地下水
第二节 降雨(或灌水)入渗补给
• 降雨入渗现象
入渗是指水分进入土壤的过程,是 自然界水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
•入渗过程
补给土壤水 补给地下水 产生径流
作物利用 或表土蒸发
•入渗规律
Z(θ,t) i(t) I(t) •研究方法
试验法 解析法 数值法
2.4 降雨入渗对地下水补给量的确定方法
(对地下水的补给)
第三章 第二节 降雨入渗
2.1 降雨入渗补给规律
2.1.1 降雨入渗的补给过程 2.1.2 求解入渗问题的数学模型及其解析解 2.1.3 计算入渗问题的经验公式
第三章 第二节 降雨入渗 2.1 降雨入渗补给规律
2.1.1 降雨入渗补给过程
0可
以
得
到
Z
(
f
t):
t
s i ks
Z f
hf H
ln
Zf
hf
H
.........(3 14)
h f H
第三章 第二节 降雨入渗 2.1 降雨入渗补给规律 2.1.2求解入渗问题的数学模型及其解析解
•湿润峰面处不论所处时间与位置, 锋面上各点都保持一个稳定的基质势 h=-hf ; •湿润区(锋面后)均达到饱和含水率, 未湿润区(锋面前)保持原有含水率(θi), 锋面上的含水率介于饱和和初始含水率之间, 锋面本身很薄
1.Green-Ampt模型的入渗解
H A ФA=H
参照面 对A,B点应用达西定i(Z律 f ) 可得到
0 顶托毛管水上升高度以上土层降雨
前的平均含水率
降雨对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补给量关系
影响降雨对地下水补给的因素(定性分析): 降雨特性:
降雨强度、降雨量、降雨延续时间 土壤的蓄水能力V:
地下水埋深、雨前土壤含水率状况、 土壤的蓄水性能(土壤质地沙粘) 径流,地形条件,土地平整情况、 作物覆盖状况及田间工程(排水)
潜水
形成地表水
Pr~PR~P来自试验法 数值法第三章 第二节 降雨入渗补给
降雨或灌溉
径流
土壤水
地下水面以上顶托 毛管水的上升高度
地下水
第二节 降雨(或灌水)入渗补给
2.1 降雨入渗补给规律
(对土壤水的补给)
2.2 入渗补给的数值模拟分析
(对地下水的补给)
2.3 降雨入渗补给的试验研究
(对地下水的补给)
利 用 I 和 i之 间 的 关 系 可 以 得 到 z(f t)
i
dI dt
(
s
i
)
dZ f dt
ks Z f
hf Zf
H
(
s i )
dZ f dt
.........(3 13)
式 ( 3 1 3) 变 换 后 两 边 分 别 对 t和 Z f 积 分 ,
并 利 用 初 始 条 件 t 0, Z f
i(t)ks
BA Zf
ks
Zf
hf Zf
H .......(.3. . 11)
已知剖面含水率 得分 到 I( 布Zf可 )
B
I(Zf)Zf s i Zf ......3..(12)
ФB =- zf - hf
G-A模型的任务: θ分布已知求 I(t)—入渗总量 i(t) —入渗速度 Zf(t)—锋面位置
第三章 地下水文要素和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一节 地下水径流 第二节 降雨(或灌水)入渗 第三节 潜水蒸发 第四节 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二节 降雨(或灌水)入渗补给
• 研究入渗问题的现实意义:
水 文 学 :地表产流 农 田 水 利: 灌溉和降雨入渗后
土壤水分的分布 水资源评价:降雨后对浅层地下
水的补给 环 境 学: 污染物随水分迁移
降雨对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补给量关系
d hn
田 s
Pr PRV
降雨对地下 降雨 地面径流量 土壤的蓄水能力 水的补给
其 中 : V d h n 田 0
d 雨前地下水埋深;
hn 地 下 水 面 以 上 , 部 分 毛 细 上 升 带 ,
z
该 段 含 水 率 介 于 田 ~ s之 间 ; 田 田 间 持 水 率 ;
i土> R0, i=R0 •入渗后期(有压入渗阶段)
i土< R0 , i= i土并开始形成径流
•积水点并不是出现在b’,而是出现在b,主要 是由于在0~tp’的时段内,定强度供水的总入渗 量小于充分供水下的总入渗量,因而其入渗能 力还较强,可继续维持一段时间R0强度 •b点开始后,由于径流的形成,在有压入渗的 情况下, i> i土 ,实际i的过程形成了图中的 abc(蓝线)
各因素如何影响,后面讲降雨对地下水补给时会具体展开
2.1.2 求解入渗问题的数学模型及其解析解
1.Green-Ampt模型的入渗解 (基于毛管理论的简化入渗模型,经验解;
建立在形态学基础上)
2.垂直入渗条件下的Philip解 (基于土壤水分运动基本方程的入渗模型,
精确解)
第三章 第二节 降雨入渗 2.1 降雨入渗补给规律
1.Green-Ampt模型的入渗解
含水率θ
•研究的问题:
初始干燥的土壤在薄层积水时的入渗问题,1911年 提出的一个基于毛管理论的简化入渗模型; 又称活塞模型
•该模型的基本假定为:
• 假定土壤是由一束直径不同的毛管组成,入 渗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水平湿润锋
z
•模型的适用范围:
降雨前土壤干燥,质地较粗, 入渗过程有较明显的湿润峰面
地下水埋深无限远 对入渗没有顶托影响
充分供水情况下,土壤的渗透性能; 土壤的入渗能力仅取决于土壤本身的渗吸强度i土
供水强度一定的情况下,土壤的渗透性能; 土壤的入渗能力取决于土壤本身的渗吸强度i土和 外界的降雨强度R0
第三章 第二节 降雨入渗
充分供水情况下: 干土在薄层积水条件下的入渗过程
基准面
a
A
B Δz
利用达西定律,对入渗过程定性分析: A点和B点见图,取地面线为基准面,积水深度为a,
B为接近地表处的点, 因此iAB(AB段的平均入渗强度)可近似代替i地表
A 压力基质重力 a00
B 压力基质重力 0hZ
Juuur (B A) hZa=h+Z+a
AB
Z
Z
Z
i地表
K(h)Juuur AB
i(t)
t 0 时 , B 点 干 燥 , h ,J , i ;
t足 够 大 时 , B 点 接 近 饱 和 , h 0 ,J 1 , i k s
Ks
t
土壤的入渗曲线i(t),反映了土壤的入渗性能, 其受土壤质地的影响
t
供水强度一定的情况下: 降雨或灌水(如喷灌)条件下
土壤的实际入渗能力i取决于两个条件:i土 和降雨强度R0 •入渗初期 (自由入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