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娲图腾与民族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伏羲女娲图腾与民族精神伏羲女娲的传说,一方面包含了初民最初朴素的对人类起源的探求;另一方面则源自于人类对龙图腾的崇拜。是以龙为感情纽带而转化的一种“媒介”,并作为联络人类感情的“工具”。通过龙的崇拜,还可以发现我国从远古至今形成的深刻影响与龙的情结。
远古时期,人神杂糅,神话传说充斥于世界。然而某些传说中虽然掺杂着神话,但是它与单纯的神话有着根本的区别;因其系口耳相传,失实之处在所难免,却包含了一定真实历史的痕迹。
伏羲女娲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并受到崇祀。有关他们的传说,流传的地域极为广泛。毕竟这段历史太遥远,史书中对此的记载极其匮乏;传说来源的途径也很多,让人扑朔迷离。汉墓绘画中却出现了大量的伏羲女娲图像,为人们进一步了解这个传说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有人认为他们是人,有人说是神;有人推想该传说起源于北方,有人认为源自南方。然而传说的产生,不过是古人借助使用的一种工具,究其传说背后的实质,却蕴含着一段深厚的
难以割舍的民族情结。至此,不能不提到国学大师、著名书画家冯其庸先生。冯老曾嘱咐笔者说:我看到新疆阿斯塔那墓中伏羲的帽子、胡子都是一副少数民族的模样,说明不仅汉族、苗族,就连新疆少数民族也认同伏羲是他们的始祖了,这是我们民族团结、和谐的证明,你要认真研究一下伏羲女娲。因为受到冯老的教诲和指导,笔者才仔细思考并撰写此文。
一、伏羲女娲传说是人类社会原始宗教性质的产物
中国的创世神话很多,分别来自于远古初民对宇宙中万物的初步认识,并产生的对人、植物、动物等起源的解释;有些被崇拜的对象还成为氏族的图腾。人是万物之灵,人的起源当然会首先受到关注。传说伏羲女娲是创造人类的二位主神和始祖,初民就利用这个传说解释了人类的起源与繁衍问题。
1、女娲的传说
女娲的记载初见于《楚辞·天问》,曰:“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女娲对人类的功绩有:许慎《说文解字》曰:“女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
也。”《山海经》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粟广之野。”郭璞注:“女娲古神女帝,人面蛇身,一日七十变,其肠化为此神。”《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曰:“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不暇供,乃引绳于泥土中,拳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縆人也。”《淮南子·览冥训》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娃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狡虫死,颛民生。”
2、伏羲的传说
伏羲被尊为人类的男性始祖,传说中的他的一些功绩也记录于很多文献。《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含神雾》曰:“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羲。”《易·系辞下》曰:“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绎史》卷三引《古史考》:“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潜夫论五德志》:“(伏羲)结绳为网以渔。”《楚辞·大招》:“伏羲氏作瑟,造‘驾辨’之曲。”《汉书·丙吉传》曰:“东方之神太昊乘震执规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乘兑执矩司秋,北方之神颛顼乘坎执权司冬,中央之神黄帝乘坤执绳司下土。”《山海经·海内经》曰:“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3、伏羲女娲传说的变异与融合
随着时代的改变,很多事情必然会不断随之变化。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曰:“女娲氏亦风姓也;承庖牺制度,亦蛇身人面,一号女希。”《风俗通》曰:“女娲,伏希(羲)之妹。”《独异志》记载,远古宇宙初开未有人民,伏羲女娲以兄妹结为夫妻,并“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伏羲女娲为夫妻的传说,还见于战国时的长沙子弹库帛书:创世之处,天地混沌,暗昧无日,风大雨多;伏羲娶女娲生了四个孩子,协助禹和契治理洪水;四个孩子到四海一边支撑蓝天,一边为山川命名;黑暗中用步履计
算时间,确定四季。……最终完成了创世的工作。这里没有说伏羲女娲是兄妹。[1]到汉代以后伏羲女娲的传说,还融入了佛教因素。[2]在南方的苗族等少数民族中,伏羲女娲传说还演化为盘古传说(详见下文)。四川新津龙岩村出土的三国时期的石棺画像,[3]刻绘在石棺后挡板上的伏羲、女娲,一个捧日,一个捧月,二人均为完全的人形。说明该传说在当地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之,伏羲女娲的传说始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融合。
二、汉画中伏羲女娲的类型及其形象的文化意蕴
伏羲女娲传说出现的地域遍及全国各地,所表现的形式多样:有说唱的形式,如现今保存在南方少数民族中的创世史诗;有文献的零星记载,如《淮南子》等;有出土的文物中,如画像砖、石、壁画、帛画等。在出土的画像中,伏羲女娲的表现形式多样,不同形式的伏羲女娲画像,代表了每个时代、文化中相异的信息。
1、汉画中伏羲女娲的类型
汉画中伏羲女娲的类型很复杂,形象亦不尽相同,意义也就有所区别。一是形体的差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
出土的非衣帛画,最上部中间是人首龙身盘曲的神人,有人认为他是烛龙,笔者认为是伏羲或女娲。因为画中的女墓主死后去始祖神那里才合乎情理,假如她到烛龙那里去,与理不通。河南洛阳西郊浅井头汉壁画墓,洛阳墓顶由南向北绘有伏羲和女娲。伏羲人首龙身无足,尾部呈鱼鳍状。1986年四川简阳鬼头山出土的3号石棺画像,刻一人首龙身的人物,其旁刻写“伏希(羲)”。左边亦刻人首龙身像(伏羲女娲为龙身的问题详见下文),其旁刻写“女蛙(娲)”。二是头衣和手持道具的区别: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4]戴冠的伏羲执矩,头挽发髻的女娲执规,二人均人首龙身且尾部交缠,他们中间有一小人。左边题刻“伏羲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的铭文。河南唐河汉画像石上,刻有伏羲手执排箫的图像。[5]微山两城镇出土的一画像上,中间是“西王母”,其两侧是手执便面、人首龙身的伏羲女娲,二人作交尾状(也有的伏羲女娲中间为东王公)。三是对伏羲或女娲个体始祖的崇拜形式:费县潘家疃出土的伏羲图和女娲图分别刻在两个门柱上,伏羲为人首龙身,身上有日轮而手执规,下身长两只足;女娲人首龙身,身上有月轮而手执矩,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