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镜下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内镜在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的临床价值,为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10例疑似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行内镜检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将两组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确诊患者在内镜下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32例患者经病理检查为阳性,内镜检查30例阳性病例,2例漏诊,诊断符合率为93.75%;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23例阳性病例,9例漏诊,诊断符合率为71.875%;两种检验方式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53.8±5.4)分;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85.1±6.5)分;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32例患者经内镜治疗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其中CR 10例,PR 12例,SD 5例,PD 5例,总有效率为68.75%。结论:内镜在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运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诊断符合率高,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消化道肿瘤分为腺癌和鳞癌,其中鳞癌较为常见,生存率较低。相关调查显示,消化道肿瘤患病率仅次于肺癌,位列癌症第2位[1]。及早发现、确诊及治疗是提高消化道肿瘤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欧美国家在消化道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由于仪器设备、重视程度不够及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在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随着仪器设备及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新型内镜及附属器具层出不穷,内镜主要用于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工作中。采用内镜技术取标本检测分子技术的不断进步,有力推动了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为探究内镜下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本院对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10例疑似消化道肿瘤患者给予内镜诊断及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10例疑似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出现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腹部不适、间断或经常性腹泻、大便颜色改变、便血,部分患者伴有疲惫、乏力、气短等症状。排除精神障碍、沟通障碍患者。其中男59例,女51例;年龄分布为22~76岁,平均(43.9±1.6)岁。对患者先后行内镜检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最后行病理检查确诊。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为批准,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患者于同1天行内镜检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采用消化道内镜对患者黏膜层、黏膜下层、黏膜肌层、浆膜层及固有肌层等进行扫描,发现可以病变处,在扫描过程中需保证筛查无盲点、检查视野清晰可辨等。发现可疑病变后利用色素内镜对肿瘤大小、形状及范围进行定量检查,同时对检查结果进行进一步确认。利用放大内镜将消化道黏膜放大,对表面微小及浅表处的早期

肿瘤进行观察,主要观察小凹排列是否整齐、黏膜表面结构是否规整及血管网的形态特增等,以区别良性及恶性肿瘤,利用超声内镜对肿瘤恶性程度进行预测及分期。

采用五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进行诊断,甲胎蛋白的测定采用ELISA定量法,AFP参考标准液为1、5、50、100 μg/L,试剂盒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三叶科技公司提供,运用酶标仪进行比色。癌胚抗原采用ELISA定量法进行测定,参考标准液为0、5、10、40 μg/L等,试剂盒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三叶科技公司提供。血清铁蛋白的测定采用ILISA定量法,参考标准液为0、10、50、400 μg/L 等,试剂盒为美国Burlingame公司提供的原装试剂盒,被测血清20 μL,加入SF板条,每孔加入约100 μL酶结合物,摇晃均匀后放置于室温中,1 h后加入TMB显色。采用二步定性法对消化道癌抗原进行测定,酶联免疫测定试剂盒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三叶科技公司提供。唾液酸的测定采用SA快速比色法,试剂盒由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提供,标准液及被测血清各0.1 mL,加入4 mL测定也,维度为100 ℃,放置20 min后,冷却30 min,离心去上清进行比色,并计算血清SA含量[2]。

1.2.2 治疗方法术前采用超声内镜对患者病变大小、浸润深度进行准确估计,注意是否存在多发性癌灶。对病变表面无明显溃疡的早期黏膜层癌性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以达到完全切除。肿瘤细胞局限与腺体基底膜或黏膜固有层可患者行内镜下病变部位黏膜切除术。对病变范围较大、耐受度较差的患者行内镜下多次分割局部切除法,在2周内完成整个治疗,避免手术部位瘢痕形成影响再次切除,将切除的黏膜送至实验室进行病理检查。

1.3 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内镜判断标准:内镜下可见胃、食管、结肠黏膜糜烂、溃疡、粗糙不平、局部黏膜颜色改变、有凹陷性或隆起性病灶,色素内镜检查出现染色。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查阳性标准:甲胎蛋白>30 μg/L;癌胚抗原液>15 μg/L;血清铁蛋白男性>220 μg/L;女性>138 μg/L;唾液酸>600 μg/L。

对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采用生活质量评分(QOL)进行评估,分数越高则表示生活质量越高。疗效判定标准:CR:肿瘤完全消失,持续时间为4周以上;PR:肿瘤面积缩小一半以上,长径缩小30%以上,持续时间为4周以上;SD:肿瘤面积及长径缩小不明显;PD肿瘤面积及长径增大,出现新病灶。总有效=CR+PR。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诊断方法符合率比较32例患者经病理检查为阳性,内镜检查30例阳性病例,2例漏诊,诊断符合率为9

3.75%;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23例阳性病例,9例漏诊,诊断符合率为71.875%,两种检验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义(字2=5.3791,P=0.0204)。

2.2 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5

3.8±5.4)分;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85.1±6.5)分;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527,P=0.0000)。

2.3 治疗效果比较32例患者经内镜治疗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其中CR 10例占31.25%,PR 12例占37.50%,SD 5例占15.625%,PD 5例占15.625%,总有效率为68.75%。

3 讨论

近年来,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寻找灵敏性及特异性较高的诊断方法是防治肿瘤的重要因素,可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生存率。肿瘤标志物检查是临床诊断肿瘤的常用方式,随着对受体、抑癌基因、癌基因等表达产物的研究不断深入,肿瘤标志物的应用进入了新时期。相关研究表明,在实际运用中,少数肿瘤具有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的标志物,一些肿瘤标志物虽然较多,但是特异性不佳,良性疾病也呈现出阳性反应;一些肿瘤标志物虽然特异性较好,但是灵敏性不佳,需在晚期才出现阳性反应;部分肿瘤标志物检测所需仪器价格过高,检测成本较高,不适合医院临床诊断工作的开展[3-5]。

早期消化道肿瘤特征不明显,镜下表现隐匿,诊断非常困难。新型内镜的开发及应用有效提高了早期肿瘤诊断及治疗的可能性。在本组研究中,诊断使用了普通内镜、色素内镜、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超声内镜[6-8]。普通内镜在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中主要起筛选的作用,采用普通内镜可较快完成消化道检查,快速明确正常与异常,及早发现肿瘤的可疑病变。在检查过程中需遵循内镜操作的规范,帮助患者做好检查的提前准备工作。色素内镜在消化道肿瘤诊断中具有定性作用,同时可对肿瘤的边缘、大小、形状及范围进行定量。色素内镜的染料种类较多,但是并非任何染料或色素都可用于内镜检查。符合条件的色素及染料需对身体无毒副作用;可与消化道黏膜的颜色形成对比,清楚显示细微变化;溶液的稀释、配制及保存较方便。目前食管黏膜染色主要采用卢戈氏碘及甲酚紫,胃肠道黏膜染色主要采用甲酚紫、靛胭脂及美蓝。放大内镜可将消化道黏膜放大,对于表现微小的浅表早期肿瘤诊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利用放大内镜可对消化道病变部位进行仔细观察,与色素内镜及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有利于观察消化道黏膜表面结构,从而鉴别良性及恶性,对恶性肿瘤的程度及分期进行预测。在超声内镜下,消化道黏膜可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黏膜肌层、固有黏膜及浆膜层,还可进一步进行细分[9-10]。分层的目的在于对普通内镜发现的病变部位进行精确判定,还可利用它对脏器及腹腔其他部位的淋巴结进行检查,判断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11-13]。临床上多采用环形扫面内镜及内镜下微型超声探头对肿瘤浸润程度进行判断。此外,彩色多普勒超声内镜可对消化道管壁和周围组织的血流速度、方向及量进行准确判断,三维超声可对纵轴、横轴三维图像进行同时显示,从而达到二元平面的重建[14-16]。本组研究中,对于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先采用常规内镜进行仔细筛查,借助色素内镜、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对肿瘤的质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