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及用药护理PPT

合集下载

中药及用药护理 ppt课件

中药及用药护理 ppt课件

25
三、中药给药原则
❖ (一)给药时间
❖ 一般中成药宜在进食前、后0.5~1小时服用, 一日2~3次。
❖ 急性病、热性病应随煎随服。
❖ 治疗咽喉疾患的药、清热解暑药宜不拘时 间频服。
❖ 止泻药宜及时给予,按时再服,泻止停药。
中药及用药护理 ppt课件
26
饭前服药 饭后服药
滋补药宜空腹服用 制酸药宜饭前1小时服用 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 如消导药、健胃药饭后1小时服
• 2、后下 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藿香、砂仁、 钩藤等,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不宜久煎,应待 其他药煎煮将成时再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
中药及用药护理 ppt课件
23
• (六)特殊药物煎法
• 3、包煎 对煎后可使药液浑浊,或易产生沉淀、 焦糊,或有细小种子、茸毛、粉末,取汁时难以 滤除的药物,应以纱布包裹后再入煎。
中药及用药护理 ppt课件
6
中药及用药护理 ppt课件
7
(二)五味:辛、酸、苦、甘、咸、 (淡、涩)
❖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的 作
用;主治:表征、气血阻滞之证;如干姜、香附、 川芎等
❖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主治:体
虚多汗、肺虚久咳、遗尿尿频等;如大黄、杏仁、 黄连、苍术、黄柏、 知母等
定时服药 平喘药、截疟药发作前2~3小时

月经不调药在月经前3~7天服
中药及用药护理 ppt课件
27
中药及用药护理 ppt课件
28
❖(二)给药方法
❖一般病证每日服1剂,急症、高热、危重病 人每日可酌情服药2-3剂,或遵医嘱服用;汤 剂一般每日一剂,分2次服;丸、片、散、膏、 酒等中成药按说明定时服用,一般每日2-3次。 一般中成药宜用白开水送服;祛寒药可用姜 汤送服;胖大海、番泻叶等容易出味的药物 可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呕吐病人在服药前, 可先服少量姜汁或嚼少许姜片或橘皮,以预 防呕吐;病在口腔、咽喉者宜缓慢频服或随 时含服;神昏病人可给予鼻饲。

中医用药及护理ppt课件

中医用药及护理ppt课件

六、清法与护理
清法,亦称清热法,是通过清热泻火,使邪热外泄, 以清除里热的一种方法。
【护理方法】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室温、衣被、饮食、服药等均宜偏凉。 2.饮食上应给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多食蔬菜水果类及维生 素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西瓜汁、梨汁等生津止渴之品。 3.汤剂宜取汁凉服或微温服。 4.服药后需观察病情变化,如服白虎汤后,患者体温渐降,汗止渴减, 神清脉静,为病情好转。若患者服药后壮热烦渴不减,并出现神昏 谵语、舌质红绛,提示病由气分转为气营两燔;若药后壮热不退而 出现四肢抽搐或惊厥者,提示热盛动风,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救治 措施。 5.苦寒滋阴药久服易伤胃或内伤中阳,必要时添加温胃、和胃药;年 老体弱、脾胃虚寒者慎用,或减量服用;孕妇忌用。
• (三)剂量 剂量,亦称中药常 用量,包括三方面内容, 即单味药物的成人一日 量,方剂中各药物的相 对量和制剂的实际服用 量。
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与剂型
一、方剂的组成及变化
•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组成有严格的原则性。前人总结为“君、 臣、佐、使”,现代称“主、辅、佐、使”。其具体 含义是:
二、中药的用法
中药的应用,主要包括药物的配伍、用药禁忌、 剂量等内容。 • (一)配伍 1.相须 2.相使 3.相畏与相杀 4.相恶 5.相反
• (二)用药禁忌 用药禁忌是指临床用药时,必须注意在某种情况 下,不宜使用某些药,或在服用药时不宜吃某些食物 等问题,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或影响药效。它主要包括 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禁忌。
1. 配伍禁忌前面“配伍”中已提到,有些药物合 用后,能降低药效或产生毒副作用,要避免应用,如: (1)“十八反” (2)“十九畏” 2.妊娠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以致堕胎的 作用,所以应该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 3.服药禁忌俗称忌口,一般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 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

中药用药护理课件

中药用药护理课件
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 不调、经闭痛经等症。
红花
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症瘕痞块、胸 痹心痛等症。
祛风湿药
独活
祛风湿,止痛,解表。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痛 、头痛鼻塞等症。
威灵仙
祛风湿,通经络,消骨鲠。用于风湿痹痛、肢体 麻木、筋脉拘挛等症。
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宣 传中药用药知识和注意 事项,指导患者合理使 用中药,避免不良反应 的发生。
02
中药用药护理的常用技术
灌肠技术
01
02
03
04
灌肠技术的定义
灌肠技术是将中药药液通过直 肠注入结肠或小肠,以达到治
疗和护理的目的。
灌肠的适应症
灌肠适用于便秘、肠道感染、 肠道手术前的准备等。
灌肠的禁忌症
秦艽
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用于风湿痹痛、麻木 拘挛、骨蒸潮热等症。
补益药
人参
01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用于体虚欲脱、
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等症。
当归
02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
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症。
熟地黄
03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等
THANKS。
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
进一步明确中药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 供科学依据。
完善中药护理规范
制定中药用药护理规范,明确药物使用原则 、给药方法、护理操作流程等。
发展中药新剂型
积极研发中药新剂型,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 度,减少副作用。
加强中药护理人员培训
加强中药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护理人 员的专业素质。

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ppt课件

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ppt课件

4.防复感。 5.采用措施透邪发汗;防止“闭门留
寇”,忌大汗。 6.要因人因时而发汗。 7.防止汗出太过。

二、吐法及护理
1、定义: 亦称涌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 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 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2、适应症: 中风、痰涎壅盛、癫狂、宿食、 食厥、气厥、胃中残留毒物及霍乱吐 泻不得等。

4.灵活应用给药方法。 5.注意病情观察。
六、清法与护理
1、定义:
亦称清热法,是通过清热泻火, 使邪热外泄,以清除里热的一种方法。
2、适应症: 对于由温、热、火所致的里热证皆可 适用。尤其治疗温热病中更为常用。
3、护理方法:
1.环境护理。 2.饮食护理。
3.服药温度。
3、护理方法: 1. 药宜空腹温服;以邪去为度,中病即止。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注意排
泄物的质、量、色、味等。
3.注意适应症,服寒下药期间应暂禁食,
待燥屎泻下后再给以米汤、面条等养胃气 之品。
4.服温下药食宜温热性味之品。 5.服润下药期间应配合食疗以润肠通便;
应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三、下法及护理
1、定义: 亦称泻下法,是通过运用泻下药,荡涤 肠胃、通利大便,使停留在肠胃中的宿食、 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 而出,以驱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下法:寒下、温下、润下、逐下、攻补 兼施
2、适应症:
适用于邪在肠胃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
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 邪正俱实之证。
中药用药“八法” 及护理
教学目标
识记:

1、以下概念:八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 清法、消法、补法. 2、能准确复述汗法、下法、温法的护理要点。

用药护理 ppt课件

用药护理 ppt课件

用药护理 ppt课件
10
3.用量 1)剂量单位
以公制重量单位计:kg、g、mg。 以数量、容量计算:生姜3片、蜈蚣2条、大枣五枚 2)确定中药剂量的因素 药物:性、味;生品、干品;有无毒性。 个体:老、少、妇、儿。 病情:轻、重。 一般剂量:10g~30g。
用药护理 ppt课件
11
二、方剂基本知识
护理用药
用药护理 ppt课件
1
用药护理
*源于自然:植物、动物、矿物---。 如今有少量生物及化学制剂。
* 主要源于植物,有“本草”之称。
用药护理 ppt课件
2
一、中药基本知识
(一)中药的性能: 1.四气五味 (1)四气:即四性。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凉:功效---清热解毒。阳证、热证。 温热:功效---温中、助阳、散寒。阴证、寒证。
用药护理 ppt课件
3
(2)五味:辛甘苦酸咸五种不同药物味道。 辛: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
如生姜、干姜、大蒜、香附。 甘:补益、和中、调和药物、缓急止痛。
如甘草、蜂蜜、人参、枸杞、熟地。 苦:清热泻火、降泄气逆、通泻大便、燥湿祛湿、泄火
存阴。如石膏、杏仁、黄连、苍术。
用药护理 ppt课件
黄连
方解 人参:补气健脾--君 白术:健脾燥湿--臣 助人参健脾祛湿 茯苓:健脾渗湿--佐 炙甘草:补气和中--使(助人参补气,且调和药物)
用药护理 ppt课件
14
2.方剂的组成变化 (1)药物加减变化
例方:<四物汤>--[补血养血调经]--血虚证 辨证要点:面色苍白,头晕目眩,月经不调 组成: 川芎、芍药、当归、熟地 加减: 兼气虚:加党参、黄芪 兼瘀血:加桃仁、红花、赤芍,减白芍 兼阳虚有寒:加炮姜。

中药用药护理相关知识ppt

中药用药护理相关知识ppt
第三十五页,共九十一页。
烊 化 (Yang)
• 药物类型:胶质类或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阿 胶、鹿角胶、饴糖等)
• 目的:防止药物粘锅煮糊,附着他药而影响 药效
• 方法:单独加温溶化或置于刚煎好的去渣药 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Shi)之溶解
第三十六页,共九十一页。
机器 煎药 (Qi)
• 根据处方将各药混合装入以特殊(Shu)布料制成的煎药袋 内,用冷水浸泡30~60分钟,加入适量水,将水和浸 泡好的中药连袋投入煎药机内,调节温度和时间。
(八)糖(Tang)浆剂
• 将药物煎煮后去渣取汁,再熬成浓缩液,加 入适量蔗糖而制成的药物水溶液。
• 特点:有甜(Tian)味,便于服用,便于儿童服用。
第十一页,共九十一页。
(九(Jiu))针剂
• 又名注(Zhu)射剂,将中药经过精制提炼而制成的灭 菌溶液。
• 特点:作用迅速,剂量准确,给药方便,药液不
• 一些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如乳香、没药等宜温服。
第四十三页,共九十一页。
• 注意!!
1、汤剂放冷后,要温服时,应再加热 至沸,放温后服用。 2、不应舍去沉淀部分而(Er)只服清液。
第四十四页,Leabharlann 九十一页。(二(Er))热服
• 热服是指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或将中成 药用热开水送服的方法。
• 寒证宜热药热服。 • 真热假寒证宜寒药热服,以减少病人服药格拒。 • 回阳补益药、发汗解表药、活血(Xue)化瘀药、透
剂有软膏,用时直接涂抹于患处,常用于疮疡病人; 硬膏,用时先以文火烤热,使其变软,待全部软化 后,贴于患处,双手用力压匀,皮肤过敏者禁用, 如十香暖脐膏,常用于风寒痹痛。
第六页,共九十一页。
第七页,共九十一页。

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PPT课件

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PPT课件
4
汗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
酸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 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5
汗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 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 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 下热稀粥约200毫升或给予开水、热饮料、热 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 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因药细需助, 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11、注意不可妄汗:凡淋家、疮家、亡血家和 剧烈吐下之后均禁用汗法。病邪已经入里或麻 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 也不宜应用汗法。
12
二、吐法及护理
1、定义: 亦称涌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
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 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13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呕家有痈 脓,不可治呕”,“病人欲吐者,不可下 之”为例,阐明审因论治,因势利导的 治疗原则。由于吐法可以引邪上越, 宣壅塞而导正气,所以在吐出有形实 邪的同时,往往汗出,使在肌表的外 感病邪随之而解。常用于中风、痰涎 壅盛、癫狂、宿食、食厥、气厥、胃 中残留毒物、及霍乱吐泻不得等。
芦呕吐不止者,可用葱白汤解之。因服稀涎散 呕吐不止者,可用甘草、贯众汤解之因服瓜蒂 散剧烈呕吐不止者,可用麝香0.03~0.06克开 水冲服解之。误食其它毒物,可用绿豆汤解之。 若吐后气逆不止,宜给予和胃降逆之剂止之。
18
吐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7、严重呕吐者应注意体温、脉搏、呼吸、
血压及呕吐物的量、气味、性质、性状并记录。 必要时给予补液、纠正电解质等对症处理。 8、患者吐后暂给予禁食,等胃肠功能恢复后 再给少量流质饮食或易消化食物以养胃气。忌 食生冷、肥甘油腻之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用具
• 选择合适器具 • 砂锅、瓦罐、陶瓷罐为佳; • 搪瓷类、玻璃器皿次之 • 2、禁忌器具 • 铁、锡、铜、铝
• (二)煎药用水
• 一般饮用水即可,以澄清清洁为原则,如自来水, 无污染的井水,泉水,河水等。煎药的水量应根 据药量、药物的质地(吸水性)和煎煮时间的长 短来决定。一般第一煎可加水至淹过药面3—4cm; 第二煎加水至淹过药面2cm。水应一次性加足, 不要中途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后重新加水,药 煎糊就不能服用。
赤小豆等,
«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辛散、酸收、甘
缓、苦坚、咸软
(三)升降浮沉
❖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疾病
由于病因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各有区别,有向 上的,如呕吐、呃逆、喘促;有向下的,如泻痢、 脱肛、崩漏、带下;有向外的,如阳气浮越;有 向内的,如表邪不解、热入心包等。
❖一般来说,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
中药及用药护理
学习内容
1 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 2 熟悉:中药的煎法及中毒的原因 3 掌握:中药内、外服法及护理 4 掌握:中药中毒的处理原则
中药基本知识
❖ 中药:中医理论指导下采集、炮制、制 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 物统称为中药。
❖ 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如:植 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湿等作用;主治:热证、喘咳、阴虚火旺等;如: 黄芩、栀子、陈皮、半夏
(二)五味:辛、酸、苦、甘、 咸、(淡、涩)
❖ 甘-能补、能和、能缓,有补益、和中、调和
药性和缓急止痛作用;主治:正气虚弱、调和 药性、中毒解救等;如人参、 熟地黄、甘草等
❖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的作用;如:
芒硝、牡蛎
❖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如茯苓、
(五)中药的毒性
❖ 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 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大毒”。如生草乌、生 川乌、马钱子、雷公藤、巴豆等。
❖ 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 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 归为“有毒”。如附子、商陆、牵牛子、常山、 洋金花、蜈蚣、白花蛇、雄黄、轻粉等。
• 注意事项
• 头煎用凉水或凉开水,不可用开水煎 药。
• (三)泡药
• 煎药之前,宜先将药材泡透。因为中药大多数是干品,且 含有淀粉、蛋白质,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质变软,组织细 胞膨胀后可以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有效成分易于析出。 一般复方汤剂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以花、叶、草 类等药为主的方剂,需浸泡20-30分钟;以根、茎、种子、 果实类等药材为主的方剂需浸泡60分钟。但浸泡时间也不 宜过久,以免引起药物酶解或霉变。另外,煎药前不可用 水洗药,因为某些中药含有糖和苷类等易溶于水的物质; 还有些中药是经过炮制的,如添加蜜、醋和酒等,若用水 洗,会丧失一部分有效成分,降低药效。
大都是升浮药,如:麻黄、黄芪等;凡味属苦、 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 大黄、芒硝、山楂
升降浮沉
❖升浮药——主上行而向外,有升阳、
发表、散寒等作用;
❖ 沉降药——主下行而向内,有潜阳、
降逆、收敛、清热等作用。
(四)归经—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
❖ 药物在机体内所起的作用,有一定的 适应范围,每种药进入机体对某脏腑或部 位的病变起作用是有其特殊性的,这种特 殊性叫“归经”。
(二)五味:辛、酸、苦、甘、咸、 (淡、涩)
❖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的 作
用;主治:表征、气血阻滞之证;如干姜、香附、 川芎等
❖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主治:体
虚多汗、肺虚久咳、遗尿尿频等;如大黄、杏仁、 黄连、苍术、黄柏、 知母等
❖ 苦-能泄、能燥,有清泄火热、通泄大便、燥
❖ 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 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如细辛、猪牙皂、 鸦胆子、苦杏仁、密陀僧、干漆等。
中药中毒原因
❖ 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马钱子、附子、乌头 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可导 致中毒。
❖ 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陆代人参,独角莲 代天麻使用。
❖ 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乌头 ❖ 制剂服法不当,如乌头、附子中毒,多因煎煮时
❖ 其功效取决于中药材的药性、入药部位 等
中药的自然属性(药性理论)
❖ 药性理论是指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 用规律的理论
❖ 基本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 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 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 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 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 ❖ 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用,乌头与瓜蒌同用
而致中毒。此外,个体差异与自行服药也是引起 中毒的原因。
预防中药中毒措施
❖ 掌握有毒中药的品种及其使用的特殊要求 和注意事项。
❖ 要根据病人体质强弱和病情轻重,严格控 制使用剂量和服药时间。
❖ 要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可能出现的毒副 反应,做到早诊断、早停药、早处理。
• (四)煎药火候
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有“文火” 和“武火”之分。如《本草纲目》曰:“先武后文, 如法服上,未有不效者。”武火是指大火急煎,文 火是指小火慢煎。一般以“先武后文”为原则,即 在煎药开始用武火,后用文火,并保持在微沸状态, 既可减慢药物的蒸发,又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以防药物 挥发;滋补药宜先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久煎,有 效成分充分煎出。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从 而提高临床疗效。
(四)归经—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
❖ 如酸枣仁能安神,治心悸失眠,归心经; 麻黄止咳平喘,归肺经;肝经病变可见胁 痛、抽搐等,全蝎能解痉止痛,归肝经。
❖有一些药物,可以同时归入数经,说明该 药对数经病变均有治疗作用。如山药能补 肾固精、健脾止泻、养肺益阴,归肾、脾、 肺经。因此,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应用 范围,药物的归经不同,治疗的范围也就 不同
(一)四气(四性):寒、热、温、 凉(平)
❖ 疾病有寒证和热证之分:
❖ 治疗热证的药物属于寒凉药,多具有清 热、泻火、解毒作用,多具有清热、泻火、 解毒作用,例如:黄连、黄芩、金银花、 石膏、知母、栀子等
❖ 治疗寒证的药物属于温热药,多具有回 阳、救逆、散寒等作用,常用于阴证、寒 症,例如:红枣、桂圆、附子、肉桂、干 姜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