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人类与环境-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单元检测卷

合集下载

(浙江专版)2019学年高中生物章末质量检测(五)生态系统人类与环境浙科版必修3

(浙江专版)2019学年高中生物章末质量检测(五)生态系统人类与环境浙科版必修3

学习资料专题章末质量检测(五)生态系统人类与环境(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B.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能量流动C.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D.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解析:选C 生态系统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链、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功能则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草→兔子→狐狸→狼”为某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下列关于该食物链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食物链中兔子是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B.兔子产生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而是草的同化量C.根据能量金字塔,处于塔尖的狼其个体体内的能量小于兔子个体体内的能量D.狐狸捕食一只兔子,则该兔子体内能量全部流向狐狸解析:选B 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兔子的粪便是没消化或没被利用的能量,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能量金字塔描述的是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关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个体之间的能量关系;能量沿食物链的传递是逐级递减的。

3.下面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Ⅰ、Ⅱ、Ⅲ、Ⅳ、Ⅴ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有( )①第三营养级流向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Ⅲ+Ⅳ)/Ⅱ]×100%②图中Ⅳ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③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Ⅴ肯定大于Ⅰ④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完全相同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 D.②③解析:选A 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Ⅱ,第四营养级的同化量为Ⅲ,前者向后者传递效率为Ⅲ/Ⅱ×100%;图中Ⅳ不包含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供给鱼类的能量可来自人工饵料的补给,故Ⅴ未必大于Ⅰ;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取能量的方式及用途可能不同。

高中生物 第7章《人类与环境》测试 浙科版必修3

高中生物 第7章《人类与环境》测试 浙科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7章《人类与环境》测试浙科版必修3一、选择题l、下列不属于野生生物资源价值的是()①工业原料②科学研究③美学④间接使用价值⑤潜在使用价值⑥药用价值⑦野生生物数量太多,不利于生态平衡2.下列哪类植物资源,在我国物种种类分布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A.苔藓植物B.蕨类植物C.裸子植物 D.种子植物3.下列可以替代鲸的油脂作为高级润滑油的原料是( )A.霍霍巴 B.大豆 C.花生 D.金鸡纳霜4.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下列哪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 A.基因、染色体、细胞 B.细胞、物种、生物圈C.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D.物种、种群、生态系统5.自然保护区不是( )A.天然基因库 B.天然实验室C.天然自然博物馆 D.天然猎场6.我国已经灭绝的野生动物有( )A.大熊猫、人参B.野马、白鳍豚C.野骆驼、银杉 D.新疆虎、野马7.下列哪项不是造成环境危机的原因( )A.环境污染B.自然资源破坏C.围湖造田 D.有计划的放牧8.下列动物中,既是我国特产的珍贵动物,又是有“活化石”之称的哺乳动物是( ) A.扬子鳄B.熊猫C.白鹤D.长臂猿9.数百年前我国黄土高原茂密的森林,后来都变成了荒山秃岭,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寒流长期侵袭B.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C.长年旱灾,弃地千里D.地壳运动频繁10.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B.物种的退化C.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栖息地的污染和改变11.秋天林区和公园的树干,悬挂着一些人工巢箱,这是为了( ) A.保护一些不会营巢的鸟类使其不冻死B.招引食虫鸟类在巢箱中繁殖C.保护鸟类免受敌害D.捕捉鸟类12.下列不属于我国特产的经济树种是()A.板栗 B.茶 C.大豆 D.油桐13.由于滥捕乱杀,我国珍贵野生动物正处于绝灭边缘的有()A.野马 B.新疆虎 C.金丝猴 D.猫熊14.我国已经灭绝的野生动物有()A.大熊猫、人参 B.野骆驼、银杉C.野马、白鳍豚 D.新疆虎、野马1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的是()A.大熊猫 B.扬子鳄 C.金丝猴 D.长颈鹿16.我国特产的,栖息于淡水中的一种爬行动物,目前处于灭绝边缘的是()A.白鳍豚 B.扬子鳄 C.大鲵 D.海豚17.我国在四川省建立卧龙、王朗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A.斑头雁B.大熊猫和金丝猴C.棕头鸥D.蝮蛇18.进入20世纪以来,几乎每年都至少有一种鸟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

2018-2019学年浙科版必修三 人类与环境 单元 测试

2018-2019学年浙科版必修三   人类与环境 单元 测试

人类与环境一、单选题1.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常在依山傍水的区域修建湿地公园。

一方面进行人工植树造林,另一方面注重人工池塘或湖泊的清澈与美观。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湿地公园的观赏性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调查湿地公园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C.湿地公园中人工林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阳光D.人工种植的荔枝树比自然荔枝种群的抵抗力稳定性高【答案】C【解析】湿地公园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错误;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错误;造成人工林中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为阳光,C正确;人工种植的荔枝树通过人工管理,提高了荔枝树的产量,而导致生物种类减少,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D错误。

2.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正常雨水的pH—般都在5.6左右B.臭氧的增加是造成酸雨的原因之一C.酸雨会破坏土壤的肥力,使河流、湖泊、水源酸化D.防治酸雨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限制S02和NO的排放量【答案】B【解析】正常雨水的pH-般都在5.6左右,A正确;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B错误;酸雨落在植物体上直接危害植物的茎和叶片;酸雨污染的水体,严重威胁着鱼、虾和贝类的生存;酸雨使土壤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增加,从而毒害植物和土壤中的动物;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C正确;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因此防治酸雨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限制SO2和NO的排放量,D正确。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森林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一般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B.草原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常会发生剧烈的变化C.农田生态系统总是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D.整个地球上的海洋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答案】C【解析】考查了不同生态系统特点,能力要求B。

高中生物 第六章 生态系统 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章末检测

高中生物 第六章 生态系统 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章末检测

第六章生态系统第七章人类与环境章末检测试卷(第六、七章)(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如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不能确定答案 B解析依据箭头关系判断,图中a、b、c依次为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

2.(2016·浙江10月学考)酸雨产生的多种危害中,不包括( )A.伤害陆地植物B.破坏水体生态平衡C.产生温室效应D.破坏土壤肥力答案 C解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大量燃烧,使得CO2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与酸雨无关。

3.如图为一个简单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植物→甲虫→雀鸟A.该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构成生物群落B.甲虫为一级消费者,雀鸟属于第二营养级C.若甲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则能呈现指数增长D.若植物被农药污染则雀鸟是最大的受害者答案 D解析参与食物网构成的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因缺少分解者,所以该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A项错误;甲虫为一级消费者,雀鸟属于第三营养级,B 项错误;即使是甲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因资源和空间有限,甲虫也不能呈现指数增长,C 项错误;若植物被农药污染,因雀鸟所处的营养级最高,其体内农药的积累量最大,所以雀鸟是最大的受害者,D项正确。

4.(2017·浙江金华十校联考)造成全球各地普降酸雨的原因是大气中( )A.二氧化碳的增加B.臭氧的增加C.氮、硫氧化物增加D.放射性物质增加答案 C解析酸雨是指溶液pH小于5.6的雨水,正常雨水的pH约为6;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

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不是形成酸雨的气体。

5.在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A.蓝细菌 B.蝗虫C.蘑菇 D.小麦答案 C6.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 )A.照射到该系统的全部太阳能B.照射到该系统所有植物体上的全部太阳能C.该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D.生产者传递给消费者的全部能量答案 C7.下列实践活动,利用了“环境容纳量” 的相关原理的是(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临灭绝的动植物②科学确定捕鱼的时间和数量,保证捕鱼可持续进行③向森林喷洒农药来防治蝗灾④禁止捕蛇来防治田间的鼠灾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②④答案 B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资源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优选)(浙江专版)2020学年高中生物章末质量检测(五)生态系统人类与环境浙科版必修3

(优选)(浙江专版)2020学年高中生物章末质量检测(五)生态系统人类与环境浙科版必修3

章末质量检测(五)生态系统人类与环境(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B.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能量流动C.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D.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解析:选C 生态系统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链、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功能则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草→兔子→狐狸→狼”为某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下列关于该食物链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食物链中兔子是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B.兔子产生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而是草的同化量C.根据能量金字塔,处于塔尖的狼其个体体内的能量小于兔子个体体内的能量D.狐狸捕食一只兔子,则该兔子体内能量全部流向狐狸解析:选B 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兔子的粪便是没消化或没被利用的能量,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能量金字塔描述的是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关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个体之间的能量关系;能量沿食物链的传递是逐级递减的。

3.下面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Ⅰ、Ⅱ、Ⅲ、Ⅳ、Ⅴ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有( )①第三营养级流向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Ⅲ+Ⅳ)/Ⅱ]×100%②图中Ⅳ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③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Ⅴ肯定大于Ⅰ④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完全相同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 D.②③解析:选A 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Ⅱ,第四营养级的同化量为Ⅲ,前者向后者传递效率为Ⅲ/Ⅱ×100%;图中Ⅳ不包含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供给鱼类的能量可来自人工饵料的补给,故Ⅴ未必大于Ⅰ;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取能量的方式及用途可能不同。

2018-2019学年浙科版必修三 人类与环境 单元测试

2018-2019学年浙科版必修三   人类与环境  单元测试

人类与环境一、单选题1.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稳定性的影响,利远小于弊。

人类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才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温室效应的出现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B.我国人口有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C.建立风景名胜旅游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D.生物圈中氮可以循环利用,但每年农田依然要施加氮肥【答案】D【解析】温室效应的出现主要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A项错误;我国人口有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项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而不是风景名胜旅游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C项错误;生物圈中氮可以循环利用,但每年农田由于输出粮食等,依然要施加氮肥,D项正确。

【点睛】本题易错选C项,错因在于混淆“风景名胜旅游区”和“自然保护区”。

2.近期,我国长江流域淡水豚类科考结果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减少,全流域不足千头,其数量比“国宝”大熊猫还稀少。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用样方法调查江豚的种群密度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江豚物种多样性的保护C.可依据江豚种群的年龄组成来预测其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D.江豚种群的数量减少是因为形成了新物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江豚的种群密度,A错;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B错;可依据江豚种群的年龄组成来预测其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C正确;江豚种群的数量减少是因为环境条件的改变,D错。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保护,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3.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错误..的是A.生物入侵会使物种多样性降低B.湿地生态系统的蓄水防洪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对突变新物种的保护根本上是保护基因多样性D.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生物入侵可能会使物种多样性降低,但也可能增加,A错。

湿地生态系统的蓄水防洪作用属于生态功能,所以它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

高中生物 第6、7章 生态系统 人类与环境综合检测 浙科版必修3(1)

高中生物 第6、7章 生态系统 人类与环境综合检测 浙科版必修3(1)

第六章生态系统第七章人类与环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B.蓝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解析】太阳光属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病毒营活细胞内寄生生活,以宿主细胞的有机物为原料合成自身的有机物,不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属于消费者;蚯蚓为分解者。

【答案】 B2.(2012·台州期末)右图表示一草原土壤中硝酸盐含量与牧草数量的关系。

土壤中硝酸盐含量下降的原因是( )A.消费者排泄量增加B.牧草的根增加C.分解者数量增加D.牧草枯死量增加【解析】牧草可以通过根部从土壤中吸收硝酸盐为植物自身生命活动所利用,所以随着牧草数量的增加,其从土壤中吸收的硝酸盐也增加,土壤中的硝酸盐含量就会减少,而A、C、D三个选项最终都会导致土壤中硝酸盐含量增加。

【答案】 B3.人们常用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A.能量和营养级B.个体大小与营养级C.个体大小与个体数量D.个体数量与生物类型【解析】该题考查营养级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关系。

①金字塔是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采用这些单位所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就分别称为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

②生物量金字塔以生物组织的干重表示每一个营养级中生物的总质量,是干重与营养级的关系。

能量金字塔是利用各营养级所固定的总能量值的多少来构成的金字塔,是能量与营养级的关系。

数量金字塔是指食物链不同环节上生物的个体数量存在着巨大差异,是个体数量与营养级之间的关系。

【答案】 A4.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含有七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D.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解析】此食物网中有八条食物链。

《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试卷及答案_高中生物必修3_浙科版_2024-2025学年

《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试卷及答案_高中生物必修3_浙科版_2024-2025学年

《第七章人类与环境》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下列哪一项不是温室效应增强的主要原因?A. 森林砍伐B. 化石燃料的燃烧C. 冰川融化D. 农业活动中的甲烷排放2、关于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酸雨可以改变土壤的pH值,影响植物生长B. 酸雨能提高水体的酸度,威胁水生生物C. 酸雨对建筑物和雕塑没有腐蚀作用D. 酸雨可能导致湖泊酸化,影响鱼类生存3、下列哪一项不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A. 森林砍伐B. 过度捕捞C. 城市化发展D. 生态保护区的建立4、关于温室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水蒸气B. 温室效应是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唯一原因C.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气候没有影响D.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不能缓解温室效应5、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以下哪种措施属于就地保护?A. 建立自然保护区B. 迁地保护C. 人工繁殖D. 人工杂交6、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一方面?A. 气候异常B. 生物多样性降低C. 水资源分布变化D. 土地荒漠化7、下列哪项不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A. 森林砍伐B. 过度捕捞C. 城市扩张D. 生态保护区的建立8、在环境保护中,“可持续发展”是指:A. 仅关注当前经济利益的发展方式B.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C. 在不损害未来代际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前提下进行发展D. 完全停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9、下列哪项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改变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B. 动物通过排泄物增加了土壤肥力C. 人类通过城市化改变了地形地貌D. 气候变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10、以下哪项不是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A. 森林砍伐B. 水污染C. 生物入侵D. 植物基因工程11、在以下哪种情况下,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A. 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B. 生物入侵C. 自然灾害D. 以上都是12、以下哪项措施有助于减轻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A.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B.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C.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管理D. 以上都是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描述,正确的是:A.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B.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C.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来实现的D.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仅限于对人类的直接利用2、以下哪些因素可以导致全球气候变化?A.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B. 森林砍伐导致碳汇减少C. 水资源的过度开发D. 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描述,正确的是()A.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C.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仅限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物种的丰富性D.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依靠国际组织的力量4、以下哪些因素是影响人类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A. 工业污染B. 城市化进程C. 人口增长D. 全球气候变化第一题: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系列案例,请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第6章 生态系统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第6章 生态系统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浙科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3小题每题3分共计39分)1.下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B.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C.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D. ①⑦⑧过程以\ CO_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答案】D【解析】解 A.图中Ⅱ、Ⅲ和Ⅳ分别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由生产者、Ⅱ和Ⅲ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A错误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①过程固定的能量 B错误C.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①过程 C错误D.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①和由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⑦⑧均以CO_2的形式进行碳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过程②③④⑤⑥都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D 正确故选 D2.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a-b-dB. 甲含有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 乙的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c中D. 甲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0%~20%会被乙营养级捕食【答案】C【解析】解 A.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乙的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a-b A 错误B.生态系统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甲不一定是生产者 B错误C.乙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上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中 C正确D.甲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0%~20%流向下一营养级而不是被乙捕食 D错误故选 C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②植物都是生产者③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④动物都是消费者⑤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A. ①③④B. ①⑤C. ②D. ③【答案】D【解析】解①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型生物①错误②只有绿色植物才是生产者因为它们是自养生物不含有叶绿素的植物如菟丝子属于消费者②错误③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故凡是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③正确④有些动物如蚯蚓为腐生生活是分解者④错误⑤只有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才属于分解者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自养型细菌如硫细菌属于生产者⑤错误故选 D4.如图是某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中不同营养级的三种生物数量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乙与丙相比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占同化量的比例更大B. 丙与甲、乙之间都存在着负反馈调节C. 每条曲线的峰值就是该种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 该食物链中三种生物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答案】C【解析】解 A.三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甲→丙→乙营养级高取食面积大取食活动消耗的能量越多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的热量也越多 A正确B.丙捕食甲乙捕食丙这种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中存在着负反馈调节 B正确C.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峰值数量不能维持 C错误D.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D正确故选 C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中各种信息都能发生在生物与非生物之间B.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C. 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 流入任何生态系统的能量都等于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答案】C【解析】解 A.生态系统中各种信息传递存在与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 A错误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 B错误C.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C正确D.流入任何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都等于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D错误故选 C6.“一鲸落万物生虽死犹生” “鲸落”就是深海中的鲸鱼在死后落到几千米深的海底靠其尸骨可以维持生态平衡几百年一些腐生细菌在分解鲸鱼骨头时会产生硫化氢硫细菌可以转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合成自身的有机物下列有关“鲸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鲸落”促进海洋上层有机物向中下层运输B. “鲸落”生态系统中缺少生产者C. “鲸落”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不断的散失D. “鲸落”生态系统内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答案】B【解析】答案 B【解析】鲸落是指鲸死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鲸落”促进海洋上层有机物向中下层运输 A选项说法正确该生态系统中硫细菌可以合成自身的有机物为生产者 B选项错误鲸落生态系统中能量在不断地丧失最终会彻底消失 c选项说法正确鲸落生态系统中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D选项说法正确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作为生态系统基石的生产者不一定都是自养型生物B. 碳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C.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比草原生态系统低D. 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答案】D【解析】解 A.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 A错误B.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 B错误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比草原生态系统强 C错误D.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能推动物质循环 D正确故选 D8.如图是碳循环过程其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化学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生理过程是②B. ①推动碳循环过程同时促进能量循环C. ②③④⑤之和等于①固定的碳总量D. ⑤过程加快会引发温室效应【答案】D【解析】A、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生理过程是①即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A错误B、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B错误C、②③④③之和小于①固定的碳总量 C错误D、全球碳循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③过程加快产生温室效应 D正确故选D.9.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分析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定量研究的开创性工作下图是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cdot cm ^-2\cdot a^-1)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能量利用和传递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 太阳能被生态系统固定的效率小于0.1%B.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464.6Jcdot cm ^-2cdot a^-1C. 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降低D. 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范围是13%~20%【答案】C【解析】解 A.被生态系统固定的能量为464.6 J·cm^-2·a^-1 太阳辐射总量为497693.2 J·cm^-2·a^-1 太阳能被生态系统固定的效率为464.6/497693.2×100%≈0.09% 小于0.1% A 正确B.生产者所固定下来的太阳能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因此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464.6 J·cm^-2·a^-1 B正确C.第一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96.3/464.6×100%≈20.7% 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为18.8/62.8×100%≈29.9% 第三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为7.5/12.6×100%≈59.5% 则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随营养级的提高而提高 C错误D.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之比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3.5%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约为20% 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范围是13%~20% D正确故选 C10.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 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B. 物质循环的形式是无机物且具有循环利用的特点C. 能量流动就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D.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循环的动力【答案】C【解析】A、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 A正确B、物质循环的形式是无机物且具有循环利用的特点 B正确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C错误D、物质循环的过程中伴随能量流动能量为物质循环提供动力 D正确故选C.11.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物学知识的描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不同物种间的竞争关系B.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不同物种间的捕食关系C.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的初生演替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分解者【答案】C【解析】解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野草和豆苗的竞争关系 A正确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螳螂和蝉、黄雀和螳螂的捕食关系 B正确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C错误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分解者 D正确故选 C12.改造盐碱化草原是利用多种恢复生态学技术治理退化的生态系统使这一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或接近受干扰前的状态下图所示为一个简化的技术流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人为恢复生态系统时需向生态系统输入物质和能量B. 演替过程中食物链逐渐缩短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 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 盐碱化草地的改造使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解 A.盐碱地植被较少生产者同化量较低人为恢复生态系统时需向生态系统输入物质和能量 A正确B.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趋于复杂化营养级数目增多食物链不会缩短而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 与食物链长短无关 B错误C.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使得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因而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正确D.盐碱化草地的改造使草地的物种丰富度发生了变化群落的空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D 正确故选 B13.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 A、B、C构成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缺少类群C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B.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 CO_2C. 图中①过程可以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 阳光是影响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主要非生物因素之一【答案】B【解析】解 A.分析题意可知 C表示分解者生态系统如果没有分解者生产者残枝败叶和消费者的遗体粪便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会崩溃但没有分解者 C元素也可以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A错误B.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B正确C.据图分析 A为生产者①过程主要是指光合作用但也可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C错误D.阳光是自然界能量的源头没有阳光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要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该生态系统稳定性 D错误故选 B二、多选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3分共计15分)14.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放牧强度对植物净初级生产量(植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植物净初级生产量等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 植物净初级生产量不包含食草动物粪便中的能量C. 食草动物的适度采食能提高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D. 合理放牧有利于保持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的稳定性【答案】A, B【解析】解 A.植物净初级生产量是植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等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 A错误B.食草动物粪便中的能量是未被自身同化的能量属于植物净初级生产量 B错误C.由图可知放牧强度在a点时食草动物的刺激作用最强植物净初级生产量最大因此食草动物的适度采食能提高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 C正确D.合理放牧有利于保持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的稳定性 D正确故选 AB15.2017年启动的雄安新区“千年秀林”计划按自然的方式斑状混交不确定株行距自然随机布点遵循适地适树的理念选择适应新区自然条件的多样化树种打造百万亩异龄、复层、混交样式的近自然森林实现森林自我调节、更新和演替最终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千年秀林”的斑状混交状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 多样化的树种配置有助于提升“千年秀林”的物种丰富度C. “千年秀林”的建设过程发生的是初生演替D. 异龄复层的造林方式有助于提高“千年秀林”的自我调节能力【答案】A, B, D【解析】解 A.水平结构上呈现镶嵌分布但是水平结构也受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等导致群落呈现镶嵌分布斑状混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A正确B.多样化树种增多了生物种数提高了丰富度 B正确C.该地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是次生演替 C错误D.异龄复层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有利于提高千年秀林的自我调节能力 D正确故选 ABD16.“零废弃生态农业”项目中利用酶催化剂将鸡粪、猪粪等农田废弃物经生物催化后变为无臭无味溶于水的粉末随水施撒在土壤里让本来寸草不长的宅基地和盐碱地变为良田而成本却只有化肥的三分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酶催化剂提高了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B. “零废弃生态农业”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C. 废弃物再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 该生态农业模式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答案】A, C, D【解析】解 A.酶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速物质的分解但并不能提高分解者的作用 A错误B.“零废弃生态农业”模式将鸡粪、猪粪等农田废弃物中所含有的有机物经生物催化后变为无机物再施加到土壤中被农作物利用从而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B正确C.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无法改变的废弃物再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C错误D.该生态农业模式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D错误故选 ACD17.在水库的上游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正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B. 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体现了人类的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 芦苇湿地构成了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D. 该湿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答案】A, C【解析】A、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所以可利用湿地中的种类多样的生物间的负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A错误B、芦苇湿地是人类利用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而成的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体现了人类的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B正确C、芦苇湿地在物质和能量上不是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因为有很多来自城市的有机物的输入 C错误D、该湿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在水平方向上因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的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D正确18.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图中①过程一定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 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C. 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分解者、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D. 类群丙的无氧呼吸是产生大气中气体X的途径之一【答案】A, D【解析】解由图分析乙是生产者丙和丁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A.①过程既可以表示光合作用又可以表示化能合成作用 A错误B.图中甲为分解者如果分解者缺少则生态系统的尸体将要堆积如山物质循环将不能正常进行 B正确C.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分解者、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C正确D.消费者的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 D错误故选 AD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19.(1)虽然磷元素在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是不断循环的但农田种植草莓时还需额外添加磷肥请从物质循环的角度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2)草莓田被闲置数年由于发生了________(填“初生演替”或“次生演替”)该土地被柳树等木本植物所覆盖成片的草莓不见了草莓和柳树等木本植物不能共同繁盛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土壤中的磷随着草莓从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磷元素并不能都归还于该农田土壤所以需要额外施加磷肥【解析】解(1)虽然磷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不断循环的但农田种植草莓时还需额外添加磷肥这是因为土壤中的磷随着草莓从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磷元素并不能都归还于该农田土壤所以需要额外施加磷肥【答案】(2)次生演替, 与草莓相比柳树等木本植物更高大占据更多的空间及阳光更具生长优势而草莓得不到生长所需的阳光难以成片生长【解析】(2)草莓田被闲置数年由于发生了次生演替该土地被柳树等木本植物所覆盖成片的草莓不见了草莓和柳树等木本植物不能共同繁盛的原因与草莓相比柳树等木本植物更高大占据更多的空间及阳光更具生长优势而草莓得不到生长所需的阳光难以成片生长20.(1)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20.(2)输入该人工湿地的总能量是________20.(3)湿地中芦苇、绿藻和黑藻等植物的分层配置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20.(4)湿地中植物的能量分配去向除了未被利用的还应包括________20.(5)实地调查中发现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答案】(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解析】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如此【答案】(2)太阳能和化学能【解析】(2)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外还有污水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答案】(3)垂直【解析】(3)湿地中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分层配置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4)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利用【解析】(4)湿地中植物作为第一营养级它的能量除了未被利用的还应包括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利用【答案】(5)次生演替【解析】(5)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说明其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21.(1)此图中包含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为________21.(2)物种甲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填字母)21.(3)根据题中提供信息能否计算出物种甲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21.(4)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1.(5)该草原生态系统经历了一场火灾一年后基本恢复火灾前的景象这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解析】略【答案】b【解析】略【答案】不能能量传递效率为下一营养级同化量除以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图中没有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解析】略【答案】A【解析】略【答案】恢复力【解析】略22.(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草鱼属于________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2)放养草鱼和青蛙后稻田中的害虫、其他浮游动物、田间杂草的数量也因此而下降水稻增产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3)与普通农田生态系统相比稻—鱼—蛙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更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初级, 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有重要作用【解析】解(1)草鱼吃水草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草鱼属于初级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是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有重要作用【答案】(2)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等【解析】(2)通过生物之间的竞争、捕食的种间关系使放养草鱼和青蛙后稻田中的害虫、其他浮游动物、田间杂草的数量也因此而下降水稻增产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意义在于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等【答案】(3)物种组成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解析】(3)与普通农田生态系统相比稻—鱼—蛙农田生态系统物种组成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故稻—鱼—蛙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更高23.(1)进行有机农业生产首先要降低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如图所示为某科研小组对某果园生态系统的四个营养级生物体内某种重金属相对含量的测量结果则该果园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具体渠道是________(用箭头连接)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逐渐严重的原因是________23.(2)现对该果园采取生态调控措施在果园中混合种植70%的紫花苜蓿和30%的夏至草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蚜虫的数量蚜虫数量降低后其天敌飘虫及食蚜蝇的主要活动范围从叶片向下转移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发生改变事实表明果园植被的多样化有利于控制害虫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23.(3)芸苔素内酯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始花期适度喷洒适宜浓度芸苔素内酯能保花保果从而显著提高座果率以提高产量为了验证该结论请以梨树为材料写出简要实验思路 ________【答案】(1)丁→乙→甲→丙, 有机污染物过多超过了分解者的分解能力【解析】解(1)根据重金属在生物体内的富集现象即营养级越高重金属含量越高则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丁→乙→甲→丙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逐渐严重的原因是有机污染物过多超过了分解者的分解能力【答案】(2)垂直, 植被的多样化增加了害虫天敌的种类和数量【解析】(2)蚜虫数量降低后其天敌飘虫及食蚜蝇的主要活动范围从叶片向下转移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改变果园植被的多样化有利于控制害虫原因是植被的多样化为害虫的天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增加了害天敌的种类和数量【答案】(3)取生长发育状况基本相同的梨树若干株平均分为两组一组在梨树始花期定期喷洒适量一定浓度的芸苔素内酯作为实验组另一组梨树喷洒等量清水作为对照观察梨树开花结果和座果率情况并记录结果【解析】(3)实验目的为验证始花期适度喷洒芸苔素内酯能保花保果可设计实验如下取生长发育状况基本相同的梨树若干株平均分为两组一组在梨树始花期定期喷洒适量一定浓度的芸苔素内酯作为实验组另一组梨树喷洒等量清水作为对照观察梨树开花结果和座果率情况并记录结果。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第6章 生态系统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第6章 生态系统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浙科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8小题每题3分共计54分)1.农田生态系统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出现的其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季节规律B. 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C. 农田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目少营养结构简单D. 灭虫和除草能提高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答案】D【解析】解 A.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其群落结构受季节影响随季节呈现出有规律的改变 A正确B.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 B正确C.农田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目较少营养结构简单 C正确D.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固定的灭虫和除草能调整能量的流动方向但并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D错误故选 D2.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 d为分解者下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能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B. 蘑菇可参与丁过程C. 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 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D. 图示中d的能量全部来自b生物同化的能量【答案】D【解析】解分析题图图示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其中甲表示b的同化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丙表示呼吸作用散失丁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散失图中d为分解者A.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能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正确B.蘑菇是一种真菌属于分解者参与图中的丁过程 B正确C.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 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 C正确D.图中d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生物还来自a生物(b粪便中的能量是b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a) D错误故选 D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与之不相符合的是()A. 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基本相同B. 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C.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往返D. 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答案】A【解析】解 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不一定相同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而各级消费者利用上一营养级现成的有机物 A错误B.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正确C.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 C正确D.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 D正确故选 A4.稻鳅共作就是在水稻田里放入泥鳅为主虾、黄鳝、蚯蚓等为辅的自组织模式形成“水稻护鳅鳅吃虫饵鳅粪肥田”的天然营养关系体现了一田多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水稻与杂草因争夺共同的生活资源和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B. 泥鳅、虾、黄鳝、蚯蚓等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 “鳅粪肥田”实现了能量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多级利用D. 该共作模式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答案】C【解析】解 A.水稻与杂草因争夺共同的生活资源和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 A正确B.泥鳅、虾、黄鳝、蚯蚓等生物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正确C.“鳅粪肥田”实现了物质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利用 C错误D.该共作模式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同时也保护了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D正确故选 C5.(2020·山东德州模拟)由于“赤潮”的影响一条6kg 重的杂食性海洋鱼死亡假如该杂食性海洋鱼的食物有 1/3来自植物 \dfrac1来自食草鱼类 1/3来自以食草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那么按能量流动效率 20\%来计算该杂食性鱼从出生到死亡共需海洋植物()A. 310kgB. 240 kgC. 180kgD. 150kg【答案】A【解析】答案A6.生物圈的实质是()A. 由岩石构成的地球B. 与火星一样的星球C. 由水构成的水球D. 生态系统【解析】解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就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有无机环境缺一不可.因此生物圈的实质是生态系统.故选 D.7.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的图解图中字母代表相应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若\ C_1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此部分能量不包括第二营养级生物粪便中的能量B. \ D_1代表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这部分能量除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外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C. \ W_1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 D_1/W_1D. 由于捕食关系两营养级之间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方向只能是单向的【答案】C【解析】解 A.若 C_1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由于第二营养级生物粪便中的能量并未被第二营养级生物同化仍然属于第一营养级生物而这部分能量要被分解者利用所以 C_1包括第二营养级生物粪便中的能量 A错误B. D_1代表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这部分能量除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外和流入下一营养级外还有被分解者利用的以及未被利用的 B错误C. W_1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总同化量的比值所以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 D_1/ W_1 C正确D.由于捕食关系是不可逆转的所以两营养级之间能量流动只能是单向的但是彼此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错误故选 C8.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人们可以通过增加或延长食物链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 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鸭与害虫为捕食和竞争关系C. 鸭粪中的有机物可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体利用D. 杂草、水稻、鸭、害虫和鸭粪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答案】D【解析】9.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都提出既要重视资源环境更要重视生态系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B. 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 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 分解者都是原核生物可以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解析】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A正确B、消费者都属于异养生物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B正确C、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C正确D、分解者也可以是真核生物如蜣螂、蚯蚓等其不参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组成 D错误故选D.10.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 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 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总能量为1250 J/(cm^2•a)B. 甲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6%C. 乙营养级个体数量不一定多于丙营养级个体数量D. 在此生态系统中一只狼捕食一只野兔获得的能量只能在10%~20%之间【答案】D【解析】11.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方面它们是通过生态系统的核心——生物群落来实现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B. 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不需要外来物质和能量的输人C. 土壤微生物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后被植物利用D. 农田生态系统需要不断施肥是因为农田土壤中的矿质元素随着农产品的输出而流失【答案】B【解析】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内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因此需要不断输入能量 B项错误12. 下列与信息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动物的特殊行为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传递某种信息B. 高等植物细胞之间可以通过胞间连丝传递信息C. 下丘脑与垂体之间可通过激素分子传递调节信息D.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答案】D【解析】13.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简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该食物网中含有4条食物链B. 草和鼠共有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C. 鹰和鼬、兔和鼠之间都存在竞争关系D. 大量捕杀鼬不会导致鹰的数量明显下降【答案】B【解析】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 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 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答案】B【解析】解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A正确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有能量输入和散失 B错误C.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正确D.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进行的 D正确故选 B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A. 当鹿吃草时鹿和草间进行了信息传递B. 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进人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C.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全球性的D. 生态系统的能量是逐级递减、循环流动的【答案】D【解析】解 A.鹿吃草属于捕食关系当鹿吃草时鹿和草间进行了信息传递 A正确B.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 B正确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全球性的 C正确D.生态系统中能量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时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而物质循环是往复进行的不会减少 D错误故选 D16.关于碳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 光合作用是\ CO_2进入生物群落的唯一途径B. 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是大气\ CO_2的产生途径之一C. 没有分解者碳循环仍可保持平衡状态D. 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答案】D【解析】解 A. CO_2进入生物群落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还可以通过化能合成作用 A错误B.大气中 CO_2主要来自各种生物的有氧呼吸而非无氧呼吸 B错误C.分解者是生态系统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之一没有分解者动植物残体、遗落物中的有机物就不能被分解 C错误D.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直接利用无机环境的 CO_2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也能通过细胞呼吸直接将 CO_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D正确故选 D17.下列不能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负反馈调节的实例是()A. 食草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B. 小河流受到轻微污染后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及生物降解恢复清澈C. 山区植物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植物生长缓慢D. 草原火灾的几年后又重新生长出大量植被【答案】C【解析】A、B、D.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物群落内部及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A、B和D正确C.水土流失导致植物生长缓慢水土进一步流失 C错误故选C18.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②吸收有害气体③阻滞、吸附粉尘④分泌抗生素杀灭细菌.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解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过程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①正确②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②正确③绿色植物能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狂风吹来它用树身树冠挡住去路降低风速树叶上面的绒毛、分泌的粘液和油脂等对尘粒有很强的吸附和过滤作用每公顷森林每年能吸附50\sim 80吨粉尘城市绿化地带空气的含尘量一般要比非绿化地带少一半以上蒙尘的树叶经雨水冲刷后能很快恢复以阻滞尘埃③正确.④许多绿色植物如悬铃木、橙、圆柏等能够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④正确.故选 D.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10分共计100分)19.(1)沙地经过改造成为林场使生态系统的组分增多食物网变复杂使其________能力增强其中的土壤小动物由于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一般采用________进行采集、调查类群丰富度19.(2)林场在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________也有差别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它们常呈________的特点群落的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19.(3)生态学家不会以林场的一片森林生态系统为单位进行物质循环的研究试从物质循环特点的角度进行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 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________ 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答案】(1)自我调节, 取样器取样法【解析】(1)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沙地经过改造成为林场生态系统的组分增多食物网变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能力增强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类群丰富度【答案】(2)种群密度, 镶嵌分布, 物种组成【解析】(2)由于地形起伏、光照明暗、湿度、酸碱度等的不同林场在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不同种群的种群密度也有差别不同生物呈镶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同群落物种组成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答案】(3)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析】(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即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物质循环一片森林生态系统单独不能完成物质循环其中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由于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能的形式散失且热能不能被生物体同化部分流向分解者只有部分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所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表现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0.(1)PM2.5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_________________ PM2.5中的 NO_x颗粒物沉降后变为硝酸盐在土壤中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变为 N_2、N_2O等返回空气中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功能20.(2)①阶段玉米秸秆经预处理后应该选用纤维素酶进行水解使之转化为发酵所需的葡萄糖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见下表)据表判断培养基甲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培养基乙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表示有“-”表示无20.(3)②阶段选用酵母菌该阶段必要控制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 生产的酒精易挥发但又可溶于水宜选用__________方法从酵母菌的代谢产物中提取20.(4)②阶段可采用固定化酵母菌技术常用的包埋材料是________【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 物质循环【解析】解(1)PM2.5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 PM2.5中的 NO_2颗粒物沉降后变为硝酸盐在土壤中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变为 N_2、N_2O等返回空气中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答案】(2)不能, 液体培养基不能用于分离单菌落, 培养基中没有纤维素不会形成CR-纤维素红色复合物即使出现单菌落也不能确定其为纤维素分解菌【解析】(2)由于液体培养基不能用于分离单菌落所以培养基甲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培养基乙中没有纤维素不会形成CR-纤维素红色复合物即使出现单菌落也不能确定其为纤维素分解菌因此培养基乙也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答案】(3)无氧(密封、密闭), 水蒸气蒸馏【解析】(3)②阶段选用酵母菌该阶段必要控制的条件是无氧(密封、密闭)这是为了让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生产的酒精易挥发但又可溶于水宜选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从酵母菌的代谢产物中提取【答案】(4)海藻酸钠【解析】(4)②阶段可采用固定化酵母菌技术常用的包埋材料是海藻酸钠21.(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kJ.21.(2)从A到B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21.(3)欲使C增加3 kg 需A________kg.21.(4)如图2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则①图中A表示________ B表示________ 除了图中所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还有一部分________.②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250【解析】解(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即175+ 200+ 875= 1250 KJ【答案】16%【解析】(2)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占本营养级同化能量的百分比所以从A到B传递效率是\dfrac2001250\times 100\% = 16\% 从B到C的传递效率是\dfrac30200\times 100\% = 15\%【答案】125【解析】(3)C增加3 KJ 需要A的量是 3\div 15\% \div 16\% = 125 KJ【答案】初级消费者同化,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以热能形式散失,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解析】(4)图示为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分析 A表示第二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 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除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还有相当一部分能量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由于一部分用于各级生物呼吸消耗一部分随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就会很少又由于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流动所以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2.(1)平底金苏雨树的引入导致蝽缘________(填“长喙”或“短喙”)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________的结果22.(2)当地无患子科植物依靠蝽螈取食其果实而传播种子平底金苏雨树引人后蝽缘发生进化无患子科植物果皮也存在变异这一过程是生物与生物之间________的结果22.(3)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________多样性、________多样性和________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主要包含的三个层次【答案】(1)短喙, 自然选择【解析】解(1)【答案】(2)共同进化【解析】(2)【答案】(3)基因, 物种, 生态系统(三空顺序可颠倒)【解析】(3)23.(1)这个食物网包括________条食物链?23.(2)狮子在这个食物网中占据________营养级?狮子和野狗的种间关系________ 23.(3)图示食物网中未包含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________23.(4)食物网中的一种生物减少其他的生物都减少这种生物是________ 若蛇的数量减少狮子和鼠的数量变化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1)5【解析】解(1)分析题图可知图中含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羚羊→狮子草→羚羊→野狗→狮子草→斑马→狮子草→斑马→野狗→狮子草→鼠→蛇→食蛇动物→狮子【答案】(2)第三、第四和第五, 捕食和竞争【解析】(2)根据(1)中的5条食物链可知狮子占据第三、第四和第五营养级狮子捕食野狗且狮子和野狗都可以羚羊为食因此两者属于捕食和竞争关系【答案】(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解析】(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了生产者、消费者以外还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答案】(4)草, 蛇的数量减少狮子可以更多的捕食野狗、斑马、羚羊狮子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蛇数量减少鼠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后趋于相对稳定【解析】(4)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在图示食物网中草减少其他生物都减少若蛇的数量减少狮子可以更多的捕食野狗、斑马、羚羊狮子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蛇数量减少鼠因缺少天敌一段时间内数量会增多但因食物等因素的影响鼠的数量又会减少最后趋于相对稳定24.(1)建立生态农业可以将秸秆作饲料喂牲畜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燃料沼渣用来肥田沼渣肥田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功能牲畜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___________(填“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或“第二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24.(2)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 生态农业往往选择豆科植物和玉米、小麦等农作物进行轮作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农业控制害虫数量时往往通过喷施性引诱剂干扰昆虫交尾性引诱剂属于____________信息该实例说明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传递24.(3)人类对受到严重破坏而退化的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主要利用的是_____________理论在不同的阶段种植不同的植物并采用生态工程的办法使其恢复到正常状态【答案】(1)物质循环, 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解析】解(1)沼渣肥田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牲畜以秸秆为食牲畜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秸秆同化的能量是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答案】(2)(互利)共生, 使豆科植物中根瘤菌所固定的氮肥得到合理利用减少对氮肥的施加, 化学, 种群繁衍【解析】(2)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生态农业往往选择豆科植物和玉米小麦等农作物进行轮作主要目的是使豆科植物中根瘤菌所固定的氮肥得到合理利用减少对氮肥的施加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用性引诱剂杀灭害虫说明种群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答案】(3)群落演替【解析】(3)利用群落演替的理论在不同的阶段种植不同的植物并采用生态工程的办法使受到严重破坏而退化的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25.某松林受到新型松毛虫的危害引起松林成片死亡人们通过向松林引入灰喜鹊从而有效控制虫害下图为该松林植被的碳转移途径示意图单位:吨/ (公顷·年)。

2018-2019学年 浙科版必修3 人类与环境 单元测 试

2018-2019学年 浙科版必修3 人类与环境 单元测 试

人类与环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包含( )A.保护基因多样性B.保护细胞多样性C.保护物种多样性D.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B【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措施,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2.下面所列举的各组生物在其相应的生态系统中都属于生产者的是( )A.海带、梨树、酵母菌 B.蘑菇、水绵、洋葱C.马铃薯、菠菜、乳酸菌 D.硝化细菌、紫花、苹果树【答案】D【解析】对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的代谢类型缺乏正确的理解,误认为蘑菇为生产者。

另外对生物的多样性知识积累不够,对题中所提到的各种生物有的不太熟悉。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还有少量的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等自养型生物,即代谢类型为自养型的生物。

3.下列活动中能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是A.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B.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增加物种多样性C.大量燃烧各种化石燃料,加快工农业发展D.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增加粮食作物产量【答案】A【解析】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能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A正确;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能导致生态入侵,使得生物多样性降低,B错误;大量燃烧各种化石燃料,会导致温室效应,引起环境污染,C错误;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导致环境污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D错误。

4.我国海关对凡入境的货物都进行严格检疫,严禁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内,若有害生物一旦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正确的是①有害生物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②其天敌数量较多③境内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④很快被淘汰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答案】D【解析】①根据题干信息,有害生物一旦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由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入侵传播能力强,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期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①正确;根据题干信息,有害生物一旦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说明其天敌数量较少,②错误;由于有害生物数量增加,使得境内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③正确;有害生物一旦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有害生物种群数量持续上升,环境条件不适宜才被淘汰,④错误。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第6章 生态系统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第6章 生态系统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浙科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8小题每题3分共计24分)1.自然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虫不成灾” 其根本原因是()A. 昆虫的繁殖能力有限B. 食物的限制C. 天敌的捕食D.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答案】D【解析】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即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因而不会有哪种生物会过度繁殖故选D2.桑基鱼塘是种桑、养蚕及池塘养鱼相结合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在池埂上或池塘附近种植桑树以桑叶养蚕以蚕沙、蚕蛹等作鱼饵料以塘泥作为桑树肥料达到鱼、蚕、桑兼收的效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B. 流经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鱼塘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C. 蚕沙中的能量属于桑树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D. 桑基鱼塘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答案】C【解析】解 A.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但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人是消费者A错误B.流经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鱼塘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饵料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B错误C.蚕沙中的能量属于桑树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 C正确D.桑基鱼塘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故选 C3.调查得知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以a、b、c、d表示)经测定一年中流经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分别为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是()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解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且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 因此表中d处于第一营养级为生产者 a处于第二营养级为初级消费者 b 处于第三营养级为次级消费者 c处于第四营养级为三级消费者故选 B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中体现了下列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②生产者③消费者④分解者A. ①②B. ②③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5.洞庭湖湿地公园中有大量的蒲草、莲荷、芦苇等水生植物水中鱼虾大量繁殖引来许多水鸟在湖内栖息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 流经该湿地公园的总能量是其内所有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B. 题干中没有提及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C. 洞庭湖十年禁捕能够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 该湿地公园内部就可以实现物质循环【答案】C【解析】解 A.流经该湿地公园的总能量是其内所有绿色植物固定的光能和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A错误B.题干中没有提及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错误C.十年禁捕使该湿地公园中各种群数量有所增加群落丰富度有所提高因此洞庭湖十年禁捕能够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正确D.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仅在湿地公园内部不能实现物质循环 D 错误故选 C6.草原曾一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42% 但在农耕和牧业的压力下退化到了现在的12% 即使这样草原依然是地球上很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区分草原群落和其他生物群落的特征是草原群落的物种组成B. 草原群落中出生率高的种群其种群密度会逐渐增大C. 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生物种类不一定增多D. 草原对人类活动的抵抗力是以草原的自我调节能力为基础的【答案】【解析】7.正确应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原理可提高作物产量下列有关提高产量的措施及其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A. 减少稻田中的分解者可降低物质循环及能量消耗B. 及时去除田间杂草可使能量更多被农作物固定C. 防治稻田害虫可降低水稻和害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 有机肥中有较多能量增施有机肥可为农作物提供更多能量【答案】B【解析】解 A.减少稻田中的分解者可降低物质循环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降低产量不能降低能量消耗 A错误B.农田除草使农作物获得更多的光能和空间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提高产量 B正确C.防治水稻害虫能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即更多地能量积累在水稻中提高产量但不能改变能量传递效率 C错误D.有机肥中的能量不能被农作物固定施用有机肥不能为农作物提供能量 D错误故选 B8.图甲中Ⅰ是布氏田鼠迁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在a时期引入某种生物鼠群数量明显下降后保持新的动态平衡图乙是布氏田鼠从迁入该草原到图甲中的a时期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图甲在a时期之后布氏田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低B. 图甲a时期引入的生物与布氏田鼠之间可能存在捕食关系C. 图乙中G点时布氏田鼠种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D. 图乙中的J点与图甲中的D点相对应【答案】C【解析】解 A.图甲a时期引入某种生物鼠群数量明显下降后保持新的动态平衡但是比在图甲中DE段鼠群数量少故布氏田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低 A正确B.引入的生物与布氏田鼠之间最可能是捕食关系 B正确C.图乙中G点布氏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即此时达到最大净补充量即种群数量达到K/ 2值时在种群达到K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C错误D.图乙中的J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达到K值图甲中DE段达到K值所以与图甲中的D点相对应 D正确故选 C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3分共计9分)9.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③免疫系统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④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________⑤内环境稳态是由________调节的【答案】输入, 传递, 散失, 转化,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解析】⓪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②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方面③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④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的太阳能③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10.(1)N和P在植物细胞内共同参与了生物大分子________的合成10.(2)请用食物链的方式表达图1中藻类、浮游动物和银鱼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________ 鲢鱼、鳙鱼与银鱼的关系是________10.(3)藻类水华的发生通常被认为是N、P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请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含氧量降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崩溃10.(4)为了证明上述推测有人对1998、1999年千岛湖水华进行了调查据图2发现“水体富营养化”学说不能很好解释该现象因为________10.(5)由于千岛湖是人工湖泊发育时间较短因此生态系统的________简单稳定性较差千岛湖水华现象警示我们要降低人工湖泊水华发生的频率可以采用________措施【答案】核酸【解析】N和P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元素可以在植物细胞内共同参与生物大分子核酸等的合成【答案】藻类→浮游动物→银鱼, 竞争【解析】图1表示影响藻类数量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所示箭头不是食物链的流动方向但是根据所指方向的抑制作用可以知道三者之间是捕食关系即藻类→浮游动物→银鱼而鲢鱼、鳙鱼与银鱼都捕食浮游动物则他们存在竞争关系【答案】①藻类大量增生由于藻类的有氧呼吸导致水中溶氧下降, ②藻类大量死亡导致需氧型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下降【解析】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含氧量降低原因一是藻类大量增生由于藻类的呼吸作用(细胞呼吸)导致水体中含氧量明显下降另一原因是藻类大量死亡导致需氧型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减少【答案】总N和总P量不是最高值【解析】分析图2发现“水体富营养化”学说不能很好解释1998、1999年千岛湖水华发生的原因依据是总N和总P量不是最高值(总N和总P量低于之前若干年)【答案】营养结构, 控制捕捞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增加鲢鱼、鳙鱼的投放量【解析】由表1、图1、2综合分析湖中鲢、鳙主要捕食藻类由于渔业的过度捕捞以及银鱼数量的增加可能会导致鲢鱼、鳙鱼数量及浮游动物数量下降使藻类数量增加最终导致了水华的发生(1)由于千岛湖是人工湖泊发育时间较短因此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稳定性较差要降低人工湖泊水华发生的频率可以采用控制捕捞量、增加鲢鱼、鳙鱼的投放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措施11.(1)玉米间作大豆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这种结构提高了________能力种植大豆可提高土壤肥力原因是________11.(2)豆天蛾因具有趋光性且夜间活动所以采用________调查其种群密度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的分布区出现重叠这两个不同物种的玉米螟关系是________11.(3)取两份等质量同品种的玉米粉一份经酵母菌发酵做玉米馒头另一份煮玉米粥这两份食物中所含能量较少的是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11.(4)玉米和大豆在成熟时农民往往在大田中放置稻草人阻吓鸟类请从能量流动关系角度回答农民放置稻草人的生态学意义是 ________【答案】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2分)与大豆共生的根瘤菌可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含氮养料【解析】略【答案】黑光灯诱捕法竞争【解析】略【答案】玉米馒头发酵的玉米馒头中的部分能量被酵母菌呼吸消耗了一部分所以玉米馒头所含能量少(2分)【解析】略【答案】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2分)【解析】略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12.(1)池塘生物群落区别于湖泊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________ 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演替12.(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其种群数量将呈________型增长若该生物种群密度在较长时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_______12.(3)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温导致该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12.(4)碳在池塘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答案】(1)群落的物种组成, 次生【解析】解(1)生态系统中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最初的时候存在生物所以是发生了次生演替【答案】(2)S, K值/环境容纳量【解析】(2)某种生物被放养在池塘里池塘里资源、环境有限因此该生物的种群增长符合S型增长曲线当该生物种群密度在较长时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K值 K值是环境容纳量也就是该环境中所能承载的该种群的最大个体数量【答案】(3)温度升高导致光合作用有关酶活性下降生产者固定太阳光能减少【解析】(3)温度升高导致光合作用有关酶活性下降生产者固定太阳光能减少所以池塘中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降低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食物的减少会引起浮游动物的生物量降低最终可能导致该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答案】(4)含碳有机物,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解析】(4)碳在生物群落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所以碳循环具有全球性13.(1)此图中包含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为________13.(2)物种甲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填字母)13.(3)根据题中提供信息能否计算出物种甲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13.(4)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3.(5)该草原生态系统经历了一场火灾一年后基本恢复火灾前的景象这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解析】略【答案】b【解析】略【答案】不能能量传递效率为下一营养级同化量除以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图中没有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解析】略【答案】A【解析】略【答案】恢复力【解析】略14.(1)湖泊中以藻类为代表的生态系统成分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藻类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 2.0\times 10^8kJ 藻类中1/2被沼虾捕食 1/2被鲤鱼捕食则鲤鱼所获得的能量最少为________kJ 14.(2)若要保持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必须从外界源源不断的输入________ 当湖泊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很快消除污染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__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1)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 \ 1.1times 10^7【解析】解(1)藻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生产者的作用是把太阳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若藻类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 2.0\times 10^8kJ 藻类中1/2被沼虾捕食 1/2被鲤鱼捕食沼虾获得的能量最少为 2.0\times 10^8×1/2×10% 则鲤鱼理论上所获得的能量最少为 2.0\times 10^8×1/2×10%+ 2.0\times10^8×1/2×10%×10%= 1.1\times 10^7KJ【答案】(2)能量, 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解析】(2)若要保持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必须从外界源源不断的输入能量当湖泊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很快消除污染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5.(1)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 6.8\times 10^9kJ 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 1.3\times 10^8kJ 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________kJ15.(2)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到3/4 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kg 人能比原来多增重________kg(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15.(3)蟾蜍在繁殖季节雄性通过鸣叫来求偶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答案】(1)2.46times10^8【解析】解(1)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times 10^9 kJ 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times 10^8 kJ 则羊最多能获得的能量为(6.8\times 10^9\times 20\% -1.3\times 10^8) 则人最多能获得的能量为 (6.8\times 10^9\times20\% -1.3\times 10^8)\times 20\%=2.46\times 10^8kJ【答案】(2)2【解析】(2)根据题意改变取食前蛇体重每增加1kg需要消耗草的重量为\dfrac14\div20\% \div20\% +\dfrac34\div 20\% \div20\% \div 20\% =100 kg 改变取食后蛇体重每增加 1kg需要消耗草的重量为 \dfrac14\div 20\% \div 20\% \div 20\% +\dfrac34\div 20\% \div 20\% =50 kg 所以改变后可以节约(100−50)kg=50kg的草的能量可以流向人所以人可以增重50×20%×20%=2kg【答案】(3)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解析】(3)雄蛙通过叫声这种物理信息求偶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则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是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高中生物第六、七章生态系统人类与环境单元测评(含解析)浙科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六、七章生态系统人类与环境单元测评(含解析)浙科版必修3

第六、七章测评(基础过关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B.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C.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解析:A项是生态系统的功能;B项的内容只相当于生态系统的成分;D项为群落的结构。

答案:C2.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A.缺少生产者B.分解者很少C.没有消费者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解析:分解者的作用是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南极分解者很少,所以必须把废物带离南极。

答案:B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异养、需氧型B.营腐生生活C.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D.是食物链中最高的营养级解析:分解者有需氧型也有厌氧型,但都是异养的;中学阶段学习的食物链是捕食链,一般不计入分解者;病毒都是寄生的,分解者指的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生物。

答案:B4.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①全球气候变暖②粮食短缺③臭氧层破坏④土地荒漠化⑤海洋污染⑥生物多样性减少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⑥D.①④⑤⑥解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答案:C5.美国白蛾入侵我国,给我们国家的森林植被带来了毁灭性灾难,面对外来物种入侵我们应该采取的最佳措施是( )A.农药灭虫B.培养美国白蛾的天敌构建食物链C.在国际法庭上控诉美国D.加强海关检疫解析:美国白蛾的入侵是由于进口海关检疫技术落后,让白蛾卵或幼虫进入我国引起生态灾难。

面对灾难,短期效应是农药灭虫,但是这样会保留抗药性个体,以后还会出现更严重的生态灾难。

所以最佳措施是培养美国白蛾的天敌构建食物链,建立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使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功能,虫灾就不会再发生了。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第6章 生态系统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第6章 生态系统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浙科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3小题每题3分共计39分)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B. 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慢C. 外来物种入侵会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 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来保持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答案】A【解析】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B.与沙漠生态系统比较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高因此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添系统恢复的快C.外来物种入侵会危及当地物种的生存使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减少降低物种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来保持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故选A2.研究人员调查了两个不同类型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Ⅰ和Ⅱ中各营养级的生物量结果如下图已知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两个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数量相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Ⅰ小于ⅡB. 储存在生物体有机物中的能量生态系统Ⅰ小于ⅡC. 生态系统Ⅰ中只有一条含三个营养级的食物链D. 生态系统Ⅱ中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不能形成金字塔图形【答案】B【解析】解 A.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则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生态系统Ⅰ和Ⅱ的物种丰富度和营养结构未知无法比较抵抗力稳定性 A错误B.储存在生物体有机物中的能量是各个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能量而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两个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数量相同生态系统Ⅰ的生物量小于Ⅱ因此储存在生物体有机物中的能量生态系统Ⅰ小于Ⅱ B正确C.生态系统Ⅰ中每个营养级可能包括多个种群因此生态系统中应该包括多条食物链 C 错误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因此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可形成金字塔图形 D错误故选 B3.在山东等地区经常见到果树﹣草菇立体农业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果树下微弱的光照、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低的风速等特殊环境条件在果树下人工栽培草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都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B. 果树下泥土中的蚯蚓属于消费者草菇等真菌属于分解者C. 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可能存在鼠→蛇→鹰的食物链D. 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加稳定【答案】D【解析】4.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A. 生态系统的生物个体数量越多稳定性越高B. 城市生态系统高度开放、自我调节能力强C. 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 一个生态系统中若除去部分生物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升高【答案】C【解析】A、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降低 A错误B、城市生态系统高度开放但组成成分较少自我调节能力弱人类起主导作用 B错误C、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趋向于保持相对稳定 C正确D、生态系统中若除去部分生物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能变得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 D错误5.如图A、B、C、D、E、F各代表某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种群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 该图表示一个生态系统B. D种群获得的能量约占A种群能量的1%~4%C. 阳光、空气、水和所有生物构成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D. 若C种群灭绝则E种群数量短时间内可能不变【答案】D【解析】解 A.该图不能表示一个生态系统因为缺少分解者 A错误B.B、C、F同化的总能量为A固定太阳能的10%~20% B错误C.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C错误D.C种群灭绝后 B种群数量会增多所以E的种群数量短时间内可能不变 D正确故选 D6.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 10^3 kJ/(m^2 \cdot a)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分解作用B. 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2.73%C.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 9.6times 10^4kJ /(m^2 cdot a)D. 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渐递减的特点【答案】B【解析】解 A.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A错误BC.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70+23+3+14)× 10^3=1.1× 10^5 kJ /(m^2 \cdot a) 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为(0.05+0.25+2.1+5.1-5+4+9+0.5-2)× 10^3=1.4× 10^4 kJ /(m^2 \cdot a) 故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4÷110)× 10^3×100%≈12.73% B正确、C 错误D.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D错误故选 B7.如图是生态系统成分的关系图下列对a、b、c所代表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 a、b、c代表三个营养级B. a的存在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 b不一定都是自养型生物D. c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答案】B【解析】解 A.c代表的是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 A错误B.a是消费者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正确C.b是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 C错误D.c代表的是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细菌和真菌还有一些动物如蚯蚓 D错误故选 B8.某同学画出3幅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 图1中 B到A的过程一定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 图2中能量在食物链A→B→D→E中的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C. 图3中由BCDEF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碳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D. 3幅图中的A都是生产者【答案】C【解析】解分析图1 A为生产者、B为无机环境 C为消费者 D为分解者分析图2 A为生产者 C为无机环境 E为分解者 B和D为消费者分析图3 A为无机环境 E为生产者 C 为分解者 BDF为消费者A.图1中 B到A的过程通过光合作用或者化能合成作用实现 A错误B.图2中 E为分解者食物链为A→B→D B错误C.图3中 E为生产者 A为无机环境 C为分解者 FDB为消费者 BCDEF构成群落碳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 C正确D.图1中A为生产者图2中A为生产者图3中E为生产者 A为无机环境 D错误故选 C9.如图是某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该图中表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箭头是()A. ①③⑤B. ①②⑤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⑤【答案】C【解析】解图中的农作物的能量可以传递给鸡、猪、牛、人而鸡、猪、牛的能量也可以传递给人但人和鸡、猪、牛的能量不能传给农作物因为能量只能沿食物链单向传递所以①③④属于食物链中能量的传递故选 C10.有一食物网如图所示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10% 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增加1kJ的能量丙含多少能量()A. 550kJB. 500kJC. 400kJD. 100kJ【答案】A【解析】解由丙到庚共有两条食物链分别是丙→丁→己→庚丙→戊→庚庚增加1kJ的能量则从这两条食物链分别得到0.5kJ的能量丙→丁→己→庚中庚增加0.5kJ需要丙的量为 0.5÷10%÷10%÷10%=500kJ 丙→戊→庚中庚增加0.5kJ需要丙的量为0.5÷10%÷10%=50KJ 所以丙的能量共有500+50=550kJ故选 A11.2020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经久乡马鞍村发生森林火灾火灾造成19人遇难过火面积约1000公顷使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火灾过后的森林中进行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B. 火灾加快了生物群落中碳的释放速率破坏了碳循环平衡C. 火灾后森林中物种丰富度降低生物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提高D. 森林局部火灾后仍能逐步恢复原状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答案】C【解析】A、火灾过后的森林中进行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A正确B、火灾加快了生物群落中碳的释放速率破坏了碳循环平衡 B正确C、火灾后森林中物种丰富度降低生物群落没有复杂的垂直结构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更低 C错误D、森林局部火灾后仍能逐步恢复原状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D正确12.某个鱼类养殖基地是个相对稳定的人工生态系统其中仅存在以下三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且能量流动关系如图图中a~g均表示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该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 甲种鱼和乙种鱼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 100%C. 若没有人类的捕捞乙种鱼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将最终被分解者利用D. 甲种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e 乙种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f【答案】C【解析】解 A.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投放饲料中的能量是流入该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A错误B.甲种鱼和乙种鱼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fracca+b×100% B错误C.若没有人类的捕捞乙种鱼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将最终被分解者利用 C 正确D.甲种鱼食物来源有两个一个是浮游植物一个是投放的饲料甲种鱼通过摄入浮游植物所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仍然属于浮游植物同化量的一部分因此粪便中的能量一部分属于e 甲种鱼通过摄入投放饲料也会产生粪便这部分粪便中的能量属于b 因此甲种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e和b 同理乙种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f和d D错误故选 C13.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园艺师们根据园区的不同地形把来自世界各国的花卉园艺植物种植在100个展园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园艺博览会的花草、农作物、树木等植物构成一个群落B. 展园乔木与乔木下套种的草本植物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 由于展园是人工生态系统所以展园内的生物不存在捕食关系D. 对展区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进行研究时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答案】D【解析】解 A.园艺博览会的花草、农作物、树木等植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群落指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A错误B.展园乔木与乔木下套种的草本植物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B错误C.人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也会存在捕食关系 C错误D.由于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所以对展区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进行研究时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而是用取样器取样法 D正确故选 D二、多选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3分共计15分)14.生物学中的许多原理都和日常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下列有关生物学原理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控制鼠害的有效措施是降低环境容纳量B. 再次接某种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产生更多的浆细胞和淋巴因子C. 劣质奶粉会使婴儿由于缺少蛋白质来源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D. 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不断施肥、灌溉、播种等目的是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答案】A C【解析】15.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其能量流动的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如表单位是 J/(hm^2•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田鼠摄入的能量中只有自身的遗体残骸会流向分解者B. 由数据分析可知需要定期投放饲料才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C. 在该弃耕地中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是0.5%D. 田鼠和鼬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生长、繁殖这与它们是恒温动物有关【答案】A, B, C【解析】解 A.田鼠摄入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包括自身的遗体残骸以及其粪便量 A错误B.仅从表格数据分析田鼠摄入量占植物固定的太阳能的比例为0.43% 植物固定的生物量大于消费者需要的生物量因此不需要额外投放饲料 B错误C.能量的传递效率是以营养级为单位图中的田鼠不能代表处于第二营养级的所有生物相邻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C错误D.田鼠和鼬同化的能量中只有 3%~5%用于生长、繁殖这可能与它们是恒温动物有关 D 正确故选 ABC16.在水库的上游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正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B. 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体现了人类的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 芦苇湿地构成了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D. 该湿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答案】A, C【解析】A、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所以可利用湿地中的种类多样的生物间的负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A错误B、芦苇湿地是人类利用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而成的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体现了人类的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B正确C、芦苇湿地在物质和能量上不是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因为有很多来自城市的有机物的输入 C错误D、该湿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在水平方向上因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的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D正确17.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 J·m^-2·a^-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 J·m^-2·a^-1B. 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C. 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D. 该食物网中的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循环流动【答案】A, B, D【解析】解 A.太阳鱼同化的能量去向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由图可知只知道同化量和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得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A错误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780+4200)÷31920×100%=25% B 错误C.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是鲈鱼为第五营养级 C正确D.从该食物网中的生物同化量可以看出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 D错误故选 ABD18.下图是人工鱼塘中某动物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代表能量流动的去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该动物同化的能量约为其摄入量的10%~20%B. 该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上一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C. 若D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则F表示未利用的能量D. 图中B的能量等于A-C-粪便中的能量【答案】B, C【解析】解 A.该动物只是某营养级中的一个个体其摄入的能量不会只有10%~20%被同化 A错误B.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 B正确C.若D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则F表示未利用的能量 C正确D.图中B代表呼吸散失的热能等于同化量(A)-储存量(C) D错误故选 BC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19.(1)在利用微生物进行生活污水处理时需要选用________(填“自养型”或“异养型”)细菌其作用是________19.(2)在海洋中绿藻、褐藻、红藻依次分布在上、中、下层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影响这三种藻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填“光质”或“光照强度”)19.(3)近海水域和远洋水域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数量与水深的关系如图所示近海水域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数量最大值远高于远洋水域从非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答案】异养型, 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解析】在利用微生物进行生活污水处理时需要选用异养型细菌其作用是将生活污水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答案】垂直, 光质【解析】在海洋中绿藻、褐藻、红藻依次分布在上、中、下层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影响这三种藻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质不同【答案】近海水域无机盐的浓度较高引起藻类密度高于远洋水域【解析】近海水域和远洋水域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数量与水深的关系如图所示近海水域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数量最大值远高于远洋水域从非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近海水域无机盐的浓度较高引起藻类密度高于远洋水域20.(1)收获蚁与植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收获蚁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在食物链中位于________营养级20.(2)该地区对德国邮寄来的这批蚂蚁来说食物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如果这批蚂蚁逃到野外种群数量初期将以________型曲线进行增长蚂蚁的视力极差但雌雄蚂蚁却能从较远距离发现对方雌雄蚂蚁间传递的这种信息种类属于________【答案】(1)捕食, 消费者, 第二【解析】解(1)收获蚁采集植物种子、谷物作为食物收获蚁与植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收获蚁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在食物链中位于第二营养级【答案】(2)J, 化学信息【解析】(2)该地区对德国邮寄来的这批蚂蚁来说食物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如果这批蚂蚁逃到野外种群数量初期将以“J”型曲线进行增长蚂蚁的视力极差但雌雄蚂蚁却能从较远距离发现对方雌雄蚂蚁间传递的这种信息种类属于化学信息21.(1)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21.(2)图1中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21.(3)从图1中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________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21.(4)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填图2中字母)中甲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________(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答案】(1)乔木、草本植物【解析】解(1)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作为生产者的乔木和草本植物【答案】(2)4【解析】(2)图1中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为乔木→杂食性鸟草本植物→杂食性鸟草本植物→蝗虫→杂食性鸟草本植物→蝗虫→蜘蛛→杂食性鸟【答案】(3)大型真菌、跳虫, 将有机碎屑分解为无机物(被生产者重新利用)【解析】(3)大型真菌和跳虫作为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有机碎屑分解为无机物被生产者重新利用【答案】(4)c, a÷(a+e+c)【解析】(4)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属于甲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含在c中流入甲营养级的总能量是a+c+e 所以由甲营养级流入乙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a÷(a+c+e)22.(1)在该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过程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输入水草和藻类的能量值为____________ kJ \cdotm^-2\cdot a^-1 已知甲、乙、丙均属于鱼类丁是肉食性水鸟甲、丙不摄食藻类则图1中还缺少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22.(2)结合图1 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图2不能计算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3)若河流遭受重金属污染则重金属在________体内的积累浓度最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25000, 水草→甲→丁【解析】解(1)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有水草和藻类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输入水草和藻类的能量就是固定光能的能量即为25000 kJ \cdot m^-2\cdot a^-1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甲、乙、丙均属于鱼类丁是肉食性水鸟甲、丙不摄食藻类水鸟可以捕食三种鱼则图1中缺少的食物链为水草→甲→丁【答案】(2)通过自身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以及传递给丙, 第二营养级包括甲和乙而甲同化的能量值未知【解析】(2)除最高营养级以外各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包括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流向下一营养级丁、流向分解者)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包括通过自身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以及传递给丙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是指第二营养级所有生物同化的能量与第一营养级所有生物同化能量的比例第二营养级包括甲和乙而甲同化的能量值未知因此不能计算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答案】(3)丁,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解析】(3)在食物网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重金属的浓度越高故该食物网中丁的重金属含量最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23.(1)调查该生态系统中野鸭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23.(2)该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3)该湿地生态系统中野生鲻鱼蛋白质含量丰富且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人工养殖时以植物青饲料为食欲在该湿地生态系统中某区域进行人工养殖还需每年投放青饲料35000kJ 由表中数据可知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23.(4)该湿地生态系统经过多年科学有序的综合治理已成为该地区湿地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一颗璀璨明珠河面水鸟嬉戏交颈使人联想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诗中“关关”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信息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标志重捕法【解析】解(1)由于野鸭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因此调查野鸭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答案】(2)食物网中的生物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含分解者【解析】(2)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所有的种群组成群落该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原因是食物网中的生物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含分解者【答案】(3)10%【解析】(3)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本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X=465-(96+290+14)× 10^3= 65×10^3kJ 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Y=65-(22.8+33.5+2.2)× 10^3= 6.5×10^3kJ 所以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6.5/65×100%=10%【答案】(4)物理, 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解析】(4)诗中“关关”是鸟在鸣叫的意思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高中生物第七章人类与环境本章测试2(浙科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七章人类与环境本章测试2(浙科版必修3)

第七章人类与环境本章测试2(浙科版必修3)一、选择题(共60分)1.201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多个物种,一个星球,一个未来,突出保护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其直接价值D.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禁止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提倡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答案:D2.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被破坏。

过早出现的漫天黄尘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专家就此提出: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将成为今后沙尘暴的新动向。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①与人为的高强度经济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开垦②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是土地沙化大面积扩展的标志③要抑制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④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⑤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A.①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由于人为的滥砍乱伐,盲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植被破坏,易产生土地沙化,就会使该地区的植被活动受到抑制。

植树、种草能增加植被、防风固沙。

由此可见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答案:D3.下列对生物防治的叙述,错误的是(多选)()A.引入天敌防治马尾松虫害可能会导致外来物种入侵B.抗虫棉由于导入的是生物毒素基因,所以棉铃虫不会产生抗性C.用性引诱剂作为物理信息诱杀雄性个体,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D.用DDT杀虫会通过生物的富集作用危害营养级更高的其他动物解析:引入天敌防治马尾松虫害可能会导致外来物种入侵。

抗虫棉虽然导入的是生物毒素基因,但通过自然选择,棉铃虫也会出现明显的抗性。

用性引诱剂作为化学信息诱杀雄性个体,可造成性比率失常而导致害虫出生率下降。

DDT杀虫剂不易从动物体内排出,会通过食物链富集。

答案:BC4.我国某些城市和地区严格禁止生产和销售含磷洗涤剂。

2018-2019学年浙科版必修三 人类与环境 单元测试

2018-2019学年浙科版必修三   人类与环境 单元测试

人类与环境一、单选题1.有一山区由于开采露天小铁矿等活动,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成为一片废墟,为尽快使该山区恢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状态,应采取的最好措施是在这片废墟上A.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B.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封闭,等待自然恢复C.回填土壤,栽培当地经济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D.回填土壤,栽种多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实行封山育林【答案】D【解析】回填土壤,不应引进多种外来物种,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A 错。

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封闭,等待自然恢复不合理,由于当地的无机环境受到破坏,自然恢复时间会比较长,B错。

经济作物适应能力差,也会改变原有的群落,干扰生态平衡,C错。

要恢复到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状态,首先要恢复原来的无机环境,回填原来的地表土壤;其次是栽种当地原来生长的植物;三是避免人类因素的干扰,选D。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实例,意在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滤除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辐射,因此被称为地球生物圈的保护伞。

然而,由于人类大量排放卤代烃(如制冷剂氟利昂),严重破坏了臭氧层,引起地球表面紫外辐射增强。

臭氧层耗损引起的普遍的生物学效应是( )①海洋浮游生物增多②人类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加③生物群落的分布不受影响④农作物减产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答案】B【解析】臭氧层是地球生物圈的天然保护伞,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生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臭氧层被破坏后,地表紫外辐射增强,不利于动植物的正常生长生活,造成农作物产量下降。

同时使诱变频率增大,皮肤癌的发病率增加。

3.关于全球气候变暖,下面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于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B.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部分岛屿和沿海地区C.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动物的分布区普遍向北或向高海拔地区移动D.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部分物种因栖息地丧失而绝灭【答案】C【解析】根据本人的理解,C项错误在于只考虑了北半球的情况4.DDT曾作为一种高效农药广泛用于防治害虫,而现在被禁止使用。

《第六章 生态系统》试卷及答案_高中生物必修3_浙科版_2024-2025学年

《第六章 生态系统》试卷及答案_高中生物必修3_浙科版_2024-2025学年

《第六章生态系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B. 生态系统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C.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但以生物因素为主D.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生物群落所占据的环境共同构成2、下列哪种因素不属于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因素()A. 阳光B. 水分C. 土壤D. 生物3、以下哪项不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能量4、在下列生态系统中,哪个生态系统通常被称为“地球之肺”?A. 沙漠生态系统B. 海洋生态系统C. 森林生态系统D. 农田生态系统5、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中,下列哪种生物不能作为能量流动的起点?A. 生产者(如植物)B. 消费者(如草食动物)C. 分解者(如细菌、真菌)D. 腐食动物(如蚯蚓)6、以下哪种生态系统在地球上的分布最广泛?A.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B. 草原生态系统C. 淡水生态系统D. 海洋生态系统7、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指以下哪种生物?A. 藻类B. 动物C. 细菌D. 真菌8、以下哪个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最小?A. 生物多样性B. 非生物因素C. 环境污染D. 生态系统结构9、下列哪项不是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A. 太阳辐射B. 水分C. 氧气D. 草原上的野兔 10、以下哪种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具有“能量泵”的作用?A. 碳B. 氮C. 水分D. 氧11、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下列哪项属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范畴?()A. 水循环B. 氧气循环C. 碳循环D. 能量流动12、以下哪种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A. 草原狼B. 青蛙C. 野兔D. 草本植物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其中不属于生产者的是:A. 绿色植物B. 藻类C. 农作物D. 人类2、以下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A.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不受地域限制B. 物质循环以生物为媒介,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群落之间进行C. 物质循环只发生在生物体内D. 物质循环不涉及能量的转换3、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哪个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全球性”和“循环性”?A. 碳循环B. 水循环C. 氮循环D. 钾循环4、以下哪项措施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A. 植被多样化B. 生物多样性减少C. 增加外来物种D. 减少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数量三、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第一题:请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其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末达标验收(五)生态系统人类与环境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填入答题栏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得分栏题号一二总分26 27 28 29 30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B.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能量流动C.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D.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2.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D.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3.下面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Ⅰ、Ⅱ、Ⅲ、Ⅳ、Ⅴ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有( )①第三营养级流向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Ⅲ+Ⅳ)/Ⅱ]×100%②图中Ⅳ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③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Ⅴ肯定大于Ⅰ④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完全相同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照射到植物体上的全部太阳能即为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移动的通道C.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输入能量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D.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如生物圈或热带雨林),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的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

5.科学家对生活在某生态系统的一个蜘蛛种群的能量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能量流经这种肉食动物的有关数据如下图所示(能量以种群的质量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储存在猎物种群=有机物中的能量886.4 g⎩⎪⎪⎪⎨⎪⎪⎪⎧被蜘蛛捕获=的10.3 g ⎩⎪⎪⎨⎪⎪⎧被吃下的=7.93 g ⎩⎪⎨⎪⎧同化的=7.3 g ⎩⎪⎨⎪⎧X 2.7 g 呼吸代谢4.6 g未被同化的0.63 g未被吃下的 2.73 g未被蜘蛛捕获的876.1 g①被蜘蛛吃下未被蜘蛛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中的一部分 ②在食物链中,蜘蛛至少位于第三营养级 ③图中X 代表用于蜘蛛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④根据图中的数据不能算出猎物种群和蜘蛛间的能量传递效率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②③D ③④6.在1957年,美国的生态学家H.T. O dum 对佛罗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下表是调查结果。

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

GP 表示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的能量,NP 表示生物体贮存着的能量(NP =GP -R),R 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单位:102kJ/m 2/年 GP NP R ① 16.04 2.81 13.23 ② 871.27 369.69 501.58 ③ 0.88 0.34 0.54 ④ 141.20 62.07 79.13 ⑤211.8519.26192.59A.B.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5.5%C.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D.④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7.下图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指标,M表示指标的相对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可能是bB.若M表示物种种类,a~d表示四种不同的演替阶段,则从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为a→c→d→bC.若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在一段时间内,若c种群数量增加,则d种群数量下降,a所处的营养级最高D.若M表示种群密度,则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8.下列关于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大力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最佳途径B.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N、P等无机盐也越多C.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体细胞克隆等为之提供了技术支持D.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9.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物圈的“保护伞”,缺少了这把“保护伞”,地球上一切生命的产生、延续都将是不可能的。

以下有关大气臭氧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大量反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所以那里气温低B.能散射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地球生物免受过量紫外线辐射之害C.是大气中存在臭氧的唯一场所,所以我们应善加保护D.吸收大量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10.在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同时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营养级,并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是( )A.b和cB.c和dC.d和eD.e和g11.在“水藻→水蚤→虾→水鱼→食鱼鸟”这条食物链中,若食鱼鸟全部迁移到别处,那么在一个时期内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①第四营养级生物的数目会减少②三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③次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④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会减少⑤初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减少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会增加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③⑥12.天然牧场的一小片区域被作为牧草留种区,为了防止鸟啄食草籽,人们用网把留种区罩了起来。

后来发现留种区的草几乎被虫吃光,而其他区域却安然无恙。

此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 )A.食草昆虫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赖于完整的营养结构C.草原鸟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昆虫D.牧草的种类单一会导致害虫的大发生13.右图所示为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14.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A.DDT是挥发性物质B.生物放大C.考察队将DDT带到了南极D.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15.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D.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开始16.蜉蝣是水生生物,它们在转化为成体时最易被捕食者捕食,因为这个时候它们从水中飞出进行交配和产卵。

右图描述每天从水中飞出的蜉蝣数量和它们被捕食的数量关系,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某天飞出的蜉蝣越多,某一蜉蝣被捕的可能性越大B.某天飞出的蜉蝣越多,某一蜉蝣被捕的可能性越小C.从6月初到6月底,每天飞出的蜉蝣数量呈稳步下降D.从6月初到6月底,每天飞出的蜉蝣数量呈稳步上升17.据报道,青海某地为治理草场退化而采取的措施之一是“鸡上山,羊入圈”。

在这里,鸡的作用是充当( )A.初级消费者B.次级消费者C.三级消费者D.分解者18.至2007年底,我国国内人工圈养的大熊猫种群数量已达239只,而以长期合作研究方式圈养在国外的大熊猫有27只,见下表:合作国家美国日本泰国奥地利西班牙合计由中国提供8只4只2只2只2只18只繁殖幼子4只4只1只9只A.圈养大熊猫进行科学研究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人工圈养是保护濒危动物的最佳途径C.人工圈养改变了大熊猫正常的自然选择方向D.人工圈养的大熊猫种群数量会呈“J”形增长曲线19.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A.食物链是可以无限加长的B.一条食物链通常有7个营养级C.食物链中生物间具有捕食或竞争关系D.食物链是固定不变的20.造成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是( )A.掠夺式的开发利用B.环境污染C.外来物种的侵入D.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21.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能正确描述各种成分和彼此间关系的是( )A.因为老鼠是蚂蚁的天敌,所以老鹰也是蚂蚁的天敌B.蚱蜢的数量显著减少时,蜥蜴种群较老鼠种群所受的影响大C.老鹰可以吃蛇,但是蛇无法吃老鹰,因此蛇与鹰是共生关系D.仙人掌是生产者,老鹰是消费者,蚂蚁是分解者22.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有关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可发生改变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23.分析下面有关生态系统碳循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B.人体O2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bC.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b所处的营养级24.在一般情况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的图解,正确的是( )25.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以下措施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使当地生物群落中的物种更多样化B.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C.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D.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以增加林木生长量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10分)下图中m、n、g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o、p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j、k、i、q、r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1)调查鼠种群密度的方法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解模型中包含的食物链共有____________条,图中最高营养级生物所获得的能量占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鼠自身呼吸以热能散失的能量为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3)若对该湖进行围湖造田,则该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_____________,人类在此过程中对群落演替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

(4)为有效控制该湖的鼠患,短期和长期应分别采取哪些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