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复习资料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复习资料在五年级的科学课程中,第三单元主要涉及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学习。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则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
通过学习这一单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奥秘,培养对生物的保护意识。
下面是本单元的复习资料。
一、生物多样性1.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的多样性。
它包括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的多样性。
2. 为什么生物多样性重要?生物多样性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的生存都非常重要。
它能够保持生态平衡,维持食物链的正常运转,提供各种资源,如食物、药物等,还能够提供美丽的自然景观。
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因素有哪些?生物多样性受到了许多威胁,包括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过度捕捞、非法采伐等。
这些威胁因素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4. 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保护栖息地、禁止非法猎捕和采伐、限制化学农药的使用、推广可持续发展等。
二、生态系统1. 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系统。
它包括了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和生物个体等组成部分。
2. 生态系统的组成有哪些?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和生物个体组成。
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地区内生活在一起的各种生物的总称,生物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同一地区内的总和,生物个体是指单个生物。
3. 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生态系统有许多功能,包括能源流动、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的维持等。
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的形成,实现能量的转化和传递;通过物质循环,实现物质的再利用和循环;通过生物的相互作用,维持生态平衡。
4. 生态系统的类型有哪些?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两大类。
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水生生态系统包括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每课知识要点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1.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丘陵)(山地)(平原)(高原)(盆地)。
2.从我国地形图上可以知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从世界地形图上可以知道:(世界上海洋多,陆地少。
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
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
)4.丘陵的地形特点是:(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5.山地的地形特点是:(蜿蜒起伏,层峦叠嶂)6.平原的地形特点是:(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7.高原的地形特点是:(地势较高,周边有明显的陡坡为界)8.盆地的地形特点是:(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9.我们家乡的主要地形是(平原)。
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1.地球内部从内到外是由(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组成的。
2.(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3.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4.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
(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拉张形成的。
5.(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的很猛烈如(地震)(火山);有时表现的极其缓慢如(板块运动)、(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第三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1.岩石变化的原因是(冷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
2.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3、风化继续风化岩石————岩石碎裂————小石子和沙1.冷热的作用会改变岩石模样吗?(模拟)实验设计实验材料:(酒精灯、镊子、岩石、烧杯、护目镜)实验步骤:(点燃酒精灯。
用镊子夹着岩石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
)实验现象:(岩石碎裂了或烧杯底部有岩石的碎屑)实验结论:(在冷热的作用下,岩石改变了模样。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植物的生长过程1. 植物的种子发芽植物的生长过程始于种子的发芽。
种子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通过水分进入种子,引发种子内部的化学变化,从而使种子开始发芽。
2. 幼苗生长种子发芽后,会长出幼苗。
幼苗在光照的刺激下,会不断伸展茎和叶,进行光合作用,吸收水分和养分,从而生长。
3. 植物的开花结果随着幼苗的生长,植物会渐渐长出花蕾,形成花朵,进行授粉和受精,最终形成果实,并释放种子,循环生长。
4. 植物的生长需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光照、适宜的温度、水分和养分。
不同的植物对以上因素的需求有所差异,但都必须满足这些基本需求才能正常生长。
二、根茎叶的功能和结构1. 根的功能和结构根是植物的吸收器官,主要负责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根的结构包括根尖、根毛和根茎。
根尖负责向下延伸,根毛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根茎则负责将水分和养分输送到植物的地上部分。
2. 茎的功能和结构茎是植物的支撑和传导器官,主要负责支撑叶子和花朵,并将水分和养分从根部传送到其他部位。
茎的结构包括茎尖、茎秆和叶基。
茎尖负责向上延伸,茎秆负责支撑植物的地上部分,叶基则连接叶子和茎,进行物质传输。
3. 叶的功能和结构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主要负责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并释放氧气。
叶的结构包括叶柄、叶片和叶脉。
叶柄连接叶子和茎,叶片负责吸收光能,叶脉则负责输送水分和养分。
三、植物的繁殖1. 有性繁殖有性繁殖是指通过花朵进行授粉和受精,形成种子,从而产生新的植物。
花朵的雄蕊和雌蕊进行授粉和受精,形成种子,种子再通过各种方式传播,产生新的植物。
2. 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是指通过植物的其他部位,如茎、根和叶,进行生长繁殖,产生新的植物。
无性繁殖的方式包括分株、扦插、压条和离体培育等。
四、生态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 光照的影响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源,对植物的生长起着决定性作用。
光照不足会导致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五上科学第三单元《计量时间》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三单元计量时间3.1.时间在流逝1.在没有任何计时工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比如太阳东升西落去判断时间。
2.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太阳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
3.圭表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
圭表和日晷一样,也是利用日影进行测量的古代天文仪器。
所谓高表测影法,通俗的说,就是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杆,通过观察记录它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
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
4.日晷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
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
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
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5.实验一:观察研究“一炷香”的时间实验材料:一根香、插香的盘子、打火机、秒表等等。
实验要求以及方法:①取一支香分别在香的1/4、1/2、3/4处做标记。
②点燃这根香并记录香燃烧到每个标记的时间。
③填写燃香时间记录表。
实验现象:一根香平均分成了4部分,每一部分燃烧所花的时间基本相同。
实验结论:一炷香燃烧的时间为半个小时。
通常情况下,一炷香燃烧的时间都是均匀的,因此在古时候没有钟表的时代里,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可以用香燃烧的时间长短来大概计量时间。
除了可以用香燃烧的时间来记录时间,我们还可以用蜡烛燃烧的时间来记录时间。
6.研讨问题1:古人曾用过哪些方法计时?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够帮助古人计时?方法一,利用太阳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因为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时间变化是有规律的。
方法二,利用太阳投射在地上的影子制作成日晷来计时。
因为太阳投射在地上的影子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人们可以利用这一规律制作成可以计量时间的日晷。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必备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显微镜下的生物世界10 多种多样的微生物必备知识点在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显微镜下的生物世界”的“多种多样的微生物”这一主题中,以下是相关的必备知识点:一、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与特征1. 定义:在显微镜下看到的一切难以用肉眼观察的微小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2. 特征:微生物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病毒等。
微生物形态各异,有球形、杆形、螺旋形等。
微生物分布广泛,几乎无处不在,无论是土壤、水体、空气还是生物体内,都有微生物的存在。
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及条件1. 生存环境:微生物可以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包括自然环境(如土壤、水体、空气)和人工环境(如食品、医疗器械)。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生存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如温度、湿度、酸碱度等。
2. 生存条件:微生物需要适宜的营养物质、水分、氧气(或厌氧条件)和温度等条件才能正常生长和繁殖。
某些微生物对极端环境(如高温、低温、高盐、高酸等)具有适应性,能在这些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三、微生物的多样性与分类1. 多样性:微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功能多样。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参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态平衡等。
2. 分类:根据形态和特征,微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病毒等几大类。
每大类下又可以进一步细分,如细菌可以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等;真菌可以分为酵母菌、霉菌等。
四、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 有益方面:微生物在食品发酵、工业生产、医疗健康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酵母菌可以用于制作面包和啤酒;乳酸菌可以用于制作泡菜和酸奶;抗生素等微生物制品在医疗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参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 有害方面:某些微生物可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疾病,如细菌、病毒和真菌等病原体。
微生物在食品保存和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物质,如细菌毒素、霉菌毒素等。
微生物还可能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如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污染等。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一、科学概念:1.地球的地表形态可以分为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
2.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是缓慢不易觉察的,有的却是迅猛激烈的。
3.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从地形图上知道,我国西部多高原,东部多平原。
4.温州的主要地形是丘陵和平原。
高原的特点:面积广大,地形开阔,海拔高,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如内蒙古。
山地的特点:地势较高,蜿蜒起伏(陡峭起伏),层恋叠嶂。
如吉林长白山。
丘陵的特点:山顶浑圆,高低起伏,起伏较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如福建。
盆地的特点: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如四川。
平原的特点: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海拔较低。
如长江三角洲。
5.地球内部可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6.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7.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
8.火山喷发虽然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但是它也有好处,如可以改变地形、地貌。
9.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山上的岩石布满了裂缝,是它受到风化作用的结果。
10.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
1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11.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12.土壤中的微粒按颗粒从大到小排列为:沙砾—沙—粉沙—粘土。
13.细菌:分解动植物的残留物。
蚂蚁:在土壤中群居。
蜗牛和甲虫:靠腐烂的生物为生。
植物的叶、根、茎:腐殖质的主要来源。
蚯蚓:使空气和水容易进入土壤,即疏松土壤,寻找腐殖质。
湘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四单元 知识点
湘科版五年级(下)科学三、四单元知识点三单元:光光源1.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像太阳、星星、发光的萤火虫等叫天然光源,燃烧的纸张、点燃的蜡烛、发光的手电筒等叫人造光源。
3.电光源的发展:碳极弧光灯-碳丝白炽灯-钨丝白炽灯-荧光灯-发光二极管(LED)。
光的传播1.光的传播路线:沿直线传播;证明: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
光的反射1.概念: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
2.实例:汽车反光镜、潜望镜、穿衣镜、医用额镜、月亮…光的色散与混合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可以被分解成7种颜色的单色光(色散):白光→←红、橙、黄、绿、蓝、靛、紫(单色光)2.三原色光:红、绿、蓝。
光线与视觉1.视觉的形成: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晶体状→大脑加工→视觉。
2.人的视觉与光的强弱有关。
光线越强,眼睛受刺激,看不清;光线太弱,看不见;光线适中,眼睛舒适,看得清楚。
3.我们看到的非光源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黑色物体可以吸收所有颜色的色光;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其他颜色的物体只能反射与其颜色相同的色光。
地球的运动自转1.绕转中心:地轴(倾斜)2.周期:24小时3.方向:自西向东4.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证据:傅科摆。
5.春分(3月21日左右)和秋分(9月23日左右)昼夜等长,夏至(6月22日左右)白昼时间最长,冬至(12月22日左右)白昼时间最短。
公转1.绕转中心:太阳2.周期:1年3.方向:自西向东4.轨迹:椭圆5.地球公转产生四季。
6.根据一年中的冷暖变化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四季划分为: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次年2月为冬季。
7.日影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
夏至日影最长,冬至日影最短,春分、秋分在中间变化。
(圭表、登封观星台都是古人对四季的深刻研究)人类的认识历史1.地心说: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2.日心说:哥白尼,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一颗普通行星,其自身又自转。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背背默默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背背默默知识点教科版科学五下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小科背背(适合背诵的知识点)第1课地球-宇宙的奇迹1.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要珍惜我们的地球家园。
2.我们的地球(1)平均半径约为6400千米。
(2)大气层平均厚度约为1000千米。
(3)海洋平均深度约为4千米。
(4)岩石圈平均厚度约30千米。
3.地球为生命存在提供了必要条件:水、合适的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气候。
4.火星大气基本不含氧气,气候会短期内反复地剧烈变动,不能提供生命必要条件。
火星大气中也基本没有氧气。
5.八大行星中唯有地球的大气中有大量的氧气,地球距离太阳不远不近,保证地球上有液态水。
6.丰富的海洋资源(1)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矿产、能源等多种资源。
(2)海洋生物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接收者之一。
1第2课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1.有些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激发的。
2.地球面临着多种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全球变暖、光污染、噪声污染等。
3.雾霾会引起呼吸道疾病。
4.氟利昂的使用会破损臭氧层。
5.水体富营养化和赤潮会导致大量水生生物死亡。
2第3课爱护保重水资源1.人们出产生活中利用的淡水资源首要是淡水湖、河道和局部地下水。
2.地球上的水很多,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很紧缺。
3.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多,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4.我们担忧水资源问题的原因(1)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
(2)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少且欠缺。
(3)自来水来之不易,要爱护保重。
(4)水被污染。
5.水资源问题的首要解决措施(1)水污染防治。
(2)在全社会大力推进节水措施。
(3)采用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
6.我们能为水资源问题做些什么(1)用淋浴代替盆浴,并控制洗浴时间。
(2)避免水龙头的跑、冒、滴、漏。
(3)用盆接水洗菜代替间接冲刷。
(4)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防止造成水污染。
五下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五下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主要介绍了"物质的转化"这一主题,包括了物质的三种状态、物质的溶解、物质的熔化、凝固和升华等知识点。
一、物质的三种状态物质可以存在于固态、液态和气态这三种不同的状态中。
固态的物质分子之间紧密结合,位置相对稳定,分子热运动较小;液态的物质分子之间结合较松散,分子热运动较剧烈;气态的物质分子之间几乎没有结合力,分子热运动剧烈。
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可以发生状态的转化,比如固态物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会变成液态,再加热到一定温度后会变成气态。
二、物质的溶解物质的溶解是指一个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完全混合的过程。
溶解物质称为溶质,溶解用的物质称为溶剂。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分子和溶剂的分子互相作用,形成一种统一的混合物。
溶解可以发生在固态到液态、液态到液态、液态到气态的情况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溶解的现象,比如将糖放入水中搅拌后,糖完全消失在水中。
三、物质的熔化、凝固和升华物质的熔化是指固态物质受热到达一定温度后,分子热运动剧烈,分子间结合力变弱,固态物质逐渐转变为液态物质的过程。
物质的凝固则是液态物质受冷后,分子热运动减缓,分子间结合力增强,液态物质逐渐转变为固态物质的过程。
物质的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无需经过液态状态。
比如将固态的干冰放在常温下,干冰直接变成了气体。
四、其他物质转化的现象除了熔化、凝固、升华等物质转化现象外,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的物质转化现象。
例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但其组成和性质没有改变,例如水的状态从液态变为固态;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原有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
例如,将铁钉放入酸中,铁钉表面会出现气泡并逐渐溶解,生成新的物质。
在物质的转化过程中,也涉及到了传热的问题。
熔化、凝固和蒸发等物质转化都是通过传热进行的。
传热有三种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素材)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3.1 时间在流逝1、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2、用日影来计时(1)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
根据圭表上的日影长度,就可以确定节气的日期和一年的长度(2)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
根据晷面上晷针的日影角度,就可以确定时刻。
3、同一根香,燃烧相同长度所用的时间相等。
4、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
5、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2 用水计量时间1、水钟又叫“刻漏”,是根据滴水的等时性原理来计时的工具。
滴水记时方法分为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
2、水流的速度不均匀的。
水流速度随着水位的降低而变慢,最后甚至会断断续续成滴状,所以流出一样多的水所用时间增加。
3、容器中水位不变时,水会以均匀的速度从容器底部流出。
4、古代水钟:让水滴以均匀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用水滴的好处是流速较慢,计时更准确,而且不用频繁地进行加水等操作。
3.3 我们的水钟1、流程:①任务:制作一个计时10分钟的水钟设计;②设计方案:用画图的方法把我们的设计方案表示出来;③制作:按照自己的设计,加工组装我们的水钟;④测试:用钟表测试自制的水钟计时是否准确;⑤评估与改进:根据测试结果,改进我们的水钟。
2、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孔径大小和水位高度控制水流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3、沙漏是利用能流动的沙来制作的计时工具。
3.4机械摆钟1、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第一个发现并解释了摆的等时性。
2、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相同,这就是摆的等时性。
根据这一性质,人们制成了摆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钟表的精确度。
3、摆钟由钟面和钟摆组成,钟摆由摆绳和摆锤两部分构成。
4、钟摆往返一次记为摆动一次。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5、具有安全用电常识。
• • • • • • (a)、当手潮湿或站在水里时,不要碰电器设 备 (b)、除了电源插头外,不要把手的任何部位 伸进电源插座里。 (c)、打开电器和修理电器时,要先拔出插头。 (d)、不要在同一个插座上接入太多的用电器 使电路超负荷工作。 (e)、不要碰电线杆上的电线和掉在地上的电 线。 (f)、不要把有破损的电线接入电路中。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知识要点
一、简单电路
• • • 1、一个基本电路由电源、导线、用电器 和开关四个基本元素组成。 2、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是控制电路。 3、会连接基本的电路。
二、导体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缘体
•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 物体叫绝缘体。会辨别一个物体是导体还 是绝缘体。 • 2、会设计检测导体的装置。 • 3、知道人体和自然界中的水也是导体。 • 4、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能转变为导 体。
五、电磁铁
• 1、知道电可以产生磁,知道什么是电磁铁。 • 2、会自己做一个电磁铁,并发现电磁铁和 永久性磁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 3、从实验中知道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 素有:导线的圈数、电池的节数 • 4、电磁铁的极性可以改变。 • 5、电磁铁的应用。
四、研究磁铁
• 1、生活中常见的磁铁有条形磁铁、环形磁铁, 马蹄形磁铁等。 • 2、磁铁的性质: • (1)、能吸引铁的物质。 • (2)、两端磁性最强,称为磁极 • (3)、磁极命名:北极和南极,即N极和S极。 • (4)、磁极间作用特点: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 3、知道指南针指南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以 及指南的原因,会自己制作指南针。
三、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 1、会组装检测暗盒的装置,会对暗盒里的电路进行检测。 • 2、会利用表格记录检测结果,并根据结果做出推理。 • 3、各种检测结果: • (1)、如果小灯泡不亮,说明两个触点是断开的。 • (2)、如果小灯泡亮了,说明两个触点是连通的。 • (3)、如果小灯泡变暗了,说明两个触点之间有用电 器。 • (4)、如果小灯泡变的更亮了,说明两个触点之间有 电池。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1、内蒙古的大草原很宽广,一望无边。
2、新疆吐鲁番是个盆地。
3、西藏地处高原,那里有许多冰川。
4、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5、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6、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7、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8、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9、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粘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10、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11、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12、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13、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14、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通常用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来描述。
15、了解地球的表面形态,最便捷的方法是观看地形图地形地球仪。
16、地形及地形的特点:17、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的。
18、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
19、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
20、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蓝色的封闭的图形是湖泊,蓝色的曲线表示河流。
21、海洋在地形图上用蓝色表示,用绿色表示平原。
22、1963年,冰岛以南的大西洋中一昼夜之内升起了一座岛屿—苏尔特塞岛。
2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24、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25、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有关。
26、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27、科学家认为喜马拉雅山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两个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
28、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洋等地形地貌。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必备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显微镜下的生物世界9 显微镜下的细胞必备知识点在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显微镜下的生物世界”的“显微镜下的细胞”这一主题中,以下是相关的必备知识点:一、显微镜的使用与细胞观察1. 显微镜的基本构造显微镜主要由目镜、物镜、镜筒、镜臂、载物台、遮光器、反光镜、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等部分组成。
2.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镜与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直到看到白亮的视野。
观察: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
3. 显微镜下的细胞观察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不同种类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如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在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等方面存在差异。
二、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1. 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结构,具有保护细胞内部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等功能。
2. 细胞质细胞质是细胞内液态部分的总称,其中包含了各种细胞器和生物分子。
3. 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其中包含了遗传物质DNA,对细胞的生长、分裂和代谢等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 其他细胞器植物细胞还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等细胞器。
细胞壁为细胞提供保护和支撑;液泡内含有细胞液,对维持细胞渗透压和离子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动物细胞则具有中心体等细胞器,中心体与动物细胞的分裂有关。
三、细胞的生理功能与生命活动1. 细胞分裂细胞分裂是细胞增殖的基本方式,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类型。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docx
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第I 课演一宇宙的奇迹1 .说说你了解的地球?(能说出几点即可)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要珍惜我们的地球家园。
(1)平均半径约为6400千米(2)大气层平均厚度约为侬五匕_⑶海洋平均深度约为千米.⑷大陆地壳厚约15-80千米,大洋地壳厚约2/赫2 .地球为生命提供了哪些基本的生存条件?(熟记)浓龙水、合适的空气、适宜的■度、■定的气候、¾r 生今生存所■我的食物及养分.3..如果我们来设计一个宇宙空间站,需要为宇航员保证的生存条件?(热记)水、空气、食物适充的•度等・4、大气圈使地球表面气・15餐氏度:火■和金■的大气基本上不含需■气,M 球的大气中有大批的■气: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评不太近也不太远,保证地球上有痕塞水:地球的'(候传保持■定。
5.丰京的海洋资源(了解)(1)海洋为人类生4提供了生物、矿产、能源等多种资源.(2)海洋生物有21万多种,其中海洋植物约1万种,(3)海洋生物对焦越海洋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吸收者之—。
第2课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1地球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熟记)大,污染、水资W 院与水污染、同体废弃物污染、±⅜¾r 大/染、光污染、嗓声污染、石泊油■等.2.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影响有哪些?(熟记1、2、4点)有体⑨W 尘. (2)水蚓短缺与水污染:①含有妣%危害健康;②W 养化:水中生物E 亡»瞬山海洋中大量生物死亡I ④含有1■■、病毒I ⑥微发■臭,体.<3)固体废弃物污染:①污染河流:河湖内的生物死亡:②污染土展:植物无法生长;③污染水源:无法饮用,造成水源危机:④白色污染:⑤滋生细■、病毒。
(D 大气污染:①W1.引发呼吸凯②*%毁坏建筑;③《坏臭氧层;(4)翎蝴:①*山哂北极篇失地园;②H 让升:便愉幽陆地③加阳淋火灾,森林内动植物死亡.3、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环境有什么影响?(能说出3点)(1)乱砍滥伐树木:让动物失去家园,加剧十•地沙漠化(2)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的排放:加剧全球气候变暧问题(3)工业生产和生活废水的排放:让水中动物死亡,破坏水中生态系统(4)固体废弃物污染:产生有杏物质污染空气、地卜水、土壤等第3课琰懵水资源1.地球水资源总量是14亿立方千米,其中咸水占比97.5%,淡水占比2.5%• 淡水资源来自于:淡水湖与河流03%;⅛∑⅛30%;山区、一南极与北极地区的冰与永久积■69.7%.我们方便直接使用的是滨水湖与河流的水.结论: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非常少:2 .我国水资源产・案缺,远低于世界平均水贵■量.我国各省市的水重毒分布横不均衡。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第一课《时间在流逝》1.在远古时候人们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昼夜交替形成的(天)成了最早的时间单位。
2.(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长度变化的一种天文仪器。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方向)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第二课《用水计量时间》1.自制水钟的水滴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2.滴漏的滴水速度与(漏水孔)的大小,(滴漏中的水位)的高低有关。
3.我们可以利用同样会流动的(沙)来制作计时工具,如(沙漏)。
4.古代有一种刻漏,主要由几个铜水壹组成,又叫(漏壶)。
第三课《我们的水钟》1.滴水计时水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受水型)水钟;另一种是(泄水型)水钟。
2.自制水钟中水流的速度先快后慢。
3.水钟一般是泄水型和受水型相结合进行计时。
第四课《机械摆钟》1.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同一个单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3.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第五课《摆的快慢》1.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
与(摆锤)的重量,摆动的(幅度)大小无关。
2.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3.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制造了第一座带摆的时钟。
4.伽利略是第一位发现摆的等时性的科学家。
第六课《制作钟摆》1.摆的摆动快慢只与(摆绳长短)有关。
改变其长短可以改变摆动的次数。
2.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相同,称之为摆的(等时性)。
3.摆钟就是利用摆的(等时性)来进行制作的,比较精准。
第七课《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1.我国古代把一天分为(12)时辰,就是现在的(24个)小时。
2.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方向变化来计时的工具叫做(日晷)。
3.我们现在使用的挂钟一般都是(石英钟),计时比较精准。
4.计时工具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非常大,比如跑步时就会用到(秒表)计时。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3、绿豆苗的生长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绿豆种子在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同时具备的条件下会萌发成为绿豆苗。
绿豆苗的生长,又需要什么条件呢?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光对植物生长起什么作用?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计划放在室外,一盆接受阳光照射,另一盆用纸盒罩住。
其他条件完全一致(水、温度、空气、土壤等。
)然后进行一周的观察。
从“绿豆苗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角度进行比较观察。
绿豆苗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观察记录表阅读科学书第7页资料光合作用图片我们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氮气占78%,氧气占21%)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植物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植物的这种作用就叫光合作用。
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可以茁壮成长,那植物的生长对周围的环境又有怎样的影响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净化周围的环境。
)植物与环境的联系绿豆苗生长需要的条件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苗的生长还需要哪些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土壤等。
)我们可以制定实验计划,并通过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研究是否需要阳光,不同的条件就是阳光,研究是否需要土壤,那么不同的条件就是土壤)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有什么不同?对阳光、水分的需求相同吗?结论: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拓展:光的照射方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两盆生长情况相似的绿豆苗,用两个纸盒罩住。
一个纸盒在左壁挖个圆孔,一个在纸盒右壁挖个圆孔,使光能从圆孔中射入。
一个星期后,两盆植物会生成什么样?(一周后发现植物都朝有阳光的地方长。
)。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计量时间单元知识点归纳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三单元计量时间
单元知识点归纳
1、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
2、“圭表”是通过观察记录它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
3、古代的水钟有“受水型”水钟和“泄水型”水钟两种,都是根据水量的变化制成的,受水型是根据水量的增加,刻度一般在下面的容器上;泄水型是根据水量的减少,刻度一般在上面的容器上。
4、在滴漏实验中,如果水是以水流的状态往下流,随着水量的减少,速度变慢。
容器中水越少,则水流下的速度就越慢。
5、制作一个计时准确的水钟需经历:思考方案—制订计划—实施方案—检验成果—寻找原因—改进实验的过程。
6、日晷、水钟、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
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7、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
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8、日晷利用的计时原理是影子的方位变换;水钟利用的计时原理是水滴的等时性;摆钟利用的计时原理是摆摆动的等时性;石英钟表利用的计时原理是石英晶体受到电池影响后,会和音叉一样产生有规律的振动,每个振动都严格保持相同时间。
9、世界上最准确的钟表是原子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我会选(12’)
1、从地形图上可以知道,我国()多高山,()
多平原。
A、东部B、西部
2、由于流水对土地有()作用,地表便形成了许
多溪流和沟壑。
A、风化B、沉积C、侵蚀
3、许多科学家认为,大陆板块之间的()会形成
断裂谷。
A、碰撞B、相互拉张
2、由于受()、()、()或()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3、土壤是()、()、()、()、()和()等物质的混合物。
4、土壤的成分中,()和()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
二、我会判(20’)1、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2、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出来都是很猛烈的。()3、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力。
三、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在改变地表的地形地
貌时候,会对我们造成哪些灾难?一、冰川:地质学家把在地表缓慢移动的大冰体称作冰
川。
二、戈壁是由于风侵蚀沙漠,吹走了较小的沉积物而形
成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验班级姓名
一、我会填(19’)1、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内。火山活动与()和()运动有关。
二、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三、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
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
动有关。
第三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一、风化: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
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二、为什么山上的岩石布满裂缝,山脚下堆满了碎石?
答:风化作用。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三、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盐分是溶
解在水中的矿物质,它们是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
四、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五、生物和土壤之间的关系:
1、土壤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2、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3、动物以及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请你简单地写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2、你是怎样通过实验知道土壤中有空气的?请简单地写
出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对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有所了解,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的总结在下面空白处。
(10’)
溪流和沟壑。溪流汇集在一起又会成为大河流。
二、在河流什么地方发生了侵蚀作用,什么地方发生了
沉积作用,为什么?
答:在河流的上游发生了侵蚀作用,下游发生了沉
积作用,因为河流的上游流速快,下游流速慢。
三、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为什么?
答:因为在河流的上游流速快,发生侵蚀作用;到
了河流的下游流速慢,发生了沉积作用,所以
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一、地形:地球表面的形态。
二、我们常见的地形及特点:
平原——一望无边
盆地——四周高山,中间平坦
高原——海拔高,地面开阔或丘陵起伏
峡谷——沟谷深
山地——峰峦高耸,地势崎岖
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
起的地形变化
一、火山和地震使地形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火山和地震改变和重塑了地形地貌。
第五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一、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
在地表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二、雨水侵蚀土壤的程度受那些条件影响?
答: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一、河流是怎么形成的?
答: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
会形成平原。
四、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
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
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
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第八课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一、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会侵蚀土地。
二、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答:地震、火山活动、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
4、岩石受到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最终会变成()
A、土壤B、腐殖质
5、在做沉积实验时,我发现()
A、重的颗粒先沉积B、轻的颗粒先沉积
6、(),就会使土地被侵蚀越厉害。
A、坡度大,有植物覆盖,降雨量小
B、坡度小,无植物覆盖,降雨量大
C、பைடு நூலகம்度大,无植物覆盖,降雨量大
四、我会做(20’)
1、你是怎样验证“温度对岩石有破坏作用”这个猜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