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系统研究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创新系统研究文献综述
通过对近年来所发表的关于产业创新系统的文章的总结、分析、研究,找出我国未来关于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方向,对该理论的研究予以完善和升华,力图更好地在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推进我国的产业创新、升级和发展工作。
标签:
产业创新系统;文献综述
早在1912年,当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创新”和“连续产业革命”的概念之时,便意味着产业创新思想的萌芽。此后,关于产业创新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成果;而产业创新系统理论,则位于产业创新研究领域的前沿。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关键是该国或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而产业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则是创新。当前,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产业的创新与否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已成为国家经济实力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本文试图对国内关于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文献做一个综述,完善理论研究,并更好地用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指导我国产业发展的有关实践工作。
1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概述
1997年,在技术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和演化经济学等理论的基础上,意大利学者布雷斯齐(Breschi)和马勒尔巴(Malerba)提出了产业创新系统(Sectoral System of Innovation)的概念,认为“产业创新系统可被定义为开发、制造产业产品和产生、利用产业技术的公司活动的系统(集合)”。
需要注意的是,在产业创新系统理论中,这里的“产业”在英文中使用的是“sector”一词,而非传统所使用的“industry”。这主要是因为产业创新系统不仅包括企业等生产和销售机构,还包含了大量的非企业类机构。所以,用sector一词来形容更加合理。
随后,马勒尔巴又对产业创新系统理论做了完善和补充。知识、技术领域和产业边界,参与者与网络,机制三个方面,马勒尔巴对产业创新系统进行了分析,认为产业创新系统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同时,他还将产业创新系统做了分解分解,指出产业创新系统由企业、除企业外的其他参与者、网络、需求、知识基础、制度和系统运行进程与协同演进等七个基本要素组成。
此外,曼弗里德费希尔、伦德瓦尔、尼尔森等经济学家,包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均对产业创新系统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从经济竞争、区域发展等多个侧面阐述了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内涵。
2国内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始于1999年,与国外学者侧重于理论体系的构建相比,国内学者对产业创新理论的研究更偏重于找出产业创新系统的分析方法,或者借鉴产业创新理论体系来设计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国内对于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实用性较强,而理论性偏弱,他们的研究虽自成体系,但还是在马勒尔巴的总体理论框架下进行。总体来说,我国国内关于产业创新系统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理论分析与探讨和与特定产业相结合的实证研究两大类。
2.1理论分析与探讨
我国最早对于产业创新系统的理论研究出自1999年张凤等所著的《国家创新系统——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动机》,当时是将产业创新系统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进行讨论的,认为产业创新系统式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柳卸林(2000)从技术创新层面指出创新具有不同的系统层次,在国家则是国家创新系统,在区域则是区域创新系统,在产业则是产业创新系统。产业统创新系运行的关键是建立合作创新的网络。
赵黎明、冷晓明(2002)对产业创新系统中创新行为的主体做了定义,认为其行为主体有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等;并得出结论:产业创新系统的效率和功能除了取决于各主体自身的运行机制外,还取决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方式。
张治河、胡树华等(2006)将产业创新系统的定义做了深化,认为产业创新系统是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以政策调控为导向,以良好的国内外环境为保障,以创新性技术供给为核心,以实现特定产业创新为目标的网络体系;同时构造了产业创新系统模型,包括产业创新技术系统、产业创新政策系统、产业创新环境系统和产业创新评价系统等四个子系统。
李春艳、刘力臻(2007)介绍了产业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企业创新系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即产业创新系统式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创新系统的最高层次。他们还通过分析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和产业创新系统的形成条件,探析了产业创新系统的形成机理,构建了产业创新系统的结构和模型。
王明明(2009)指出,产业创新系统结构模型应该包括系统目标和三个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组织子系统、制度子系统)以及系统环境。其中,技术子系统是核心,组织子系统是主体,制度子系统是保障。
李庆东(2009)将当今产业经济学两大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产业创新系统理论和模块化理论进行了有机结合,将产业创新系统分为四大模块,即边界和需求模块、知识基础与技术模块、参与者与网络模块和制度环境模块,并在模块化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创新系统的结构模型,探讨了产业创新系统的模块化结构特性:变化性、差异性、动态稳定性和相对性。
2.2与特定产业相结合的实证研究
对国内研究人员而言,对特定产业创新问题的实证研究是进行产业创新系统研究的另一途径。自我国20世纪90年代产业创新研究兴起以来,主要就是从实证研究开始的,近几年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的大力发展,更是为我国学者从产业创新系统的基本理论出发,提出特定产业创新系统的模型框架,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台湾学者徐作圣等(1999,2000)对台湾集成电路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政府政策工具在产业创新系统中的影响方式和成效,并提出政府的政策目标在于强化产业创新系统的功能,而产业创新系统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进而增加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经济产出。
董晓燕(2007)对汽车产业创新系统进行了讨论。提出汽车产业创新系统是指以汽车整车生产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在生产、扩散和利用能够推动产业发展的知识和技术上相互作用的一组独特机构所形成的网络,并分析了其要素、结构和功能。
翁蕾蕾、陈东生(2008)讨论了中国服装产业创新体系的构建问题,指出服装产业创新体系所包含的五大系统: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服装设计制造销售业、服装中介机构和金融、保险等部门,并详细阐述了它们的特点和之间的相互关联。
王明明、党志刚、钱坤(2008)分析了中国石化产业创新结构,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技术子系统是核心,技术识别是关键;组织子系统是主体,应建设巨型化、集中化的组织模式;制度子系统是保障。
刘露、杜志平(2008)对物流产业创新系统做了定义:以物流产业内市场需求为动力,以物流企业集群为主导,以创新性物流供给为核心,通过物流产业内部及相关产业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并引入物流体系,推动物流业不断创新发展,从而使物流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机系统。并且构建了物流产业创新系统的基本框架,分析了物流产业系统创新的要素构成。
欧雅捷、林迎星(2010)论述了构建我国战略性产业创新系统的两个重要基础:构造知识基础与建设技术体系;并提出构造知识基础应关注其与研究人员的匹配,建设技术体系应包括发展选择与识别技术的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技术的市场应用能力、和政府强有力的扶持等四个方面的能力。
彭勃、雷家驌(2011)总结了我国大飞机产业创新系统的特点:政府扶持对研制和发展大飞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整合资源是发展大飞机产业的必由之路,多学科交叉与多门类整合是大飞机研制过程的重要特点,技术创新是大飞机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需求及客户关系攸关大飞机产业的生死存亡;并且构建了中国大飞机产业创新系统的模型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