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能转化演示实验
机械能转化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机械能转化演示实验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机械能转化演示实验的重新表述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一个机械能转化演示实验来探索机械能转化过程中的能量转移和转换情况。
我们以小球的滚动为例,观察了动能和势能在转化过程中的变化,并通过分析数据和观察现象,深入了解了机械能转化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本实验结果对于理解机械能与机械能转化的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引言:机械能转化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物体在运动和变形过程中的能量转移和转化。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通过一个简单的机械能转化演示实验来研究机械能的变化和转化过程。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机械能转化的原理和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材料与方法:1. 实验器材:小球、斜面、计时器、测量尺、电子天平等。
2. 实验步骤:a. 将斜面倾斜角度固定在一定角度,并将小球从斜面顶端放下。
b. 使用计时器记录小球滚动到斜面底部的时间。
c. 使用测量尺测量小球滚动的水平距离。
d. 将小球的质量称量并记录下来。
e. 重复实验若干次,并记录各组数据。
结果与讨论:通过多次实验和记录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实验结果,并进一步讨论这些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和现象。
实验结果:1. 小球下滚的时间随斜面角度的增加而减少。
2. 小球下滚的水平距离随斜面角度的增加而增加。
3. 小球下滚的时间与水平距离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斜面角度的增加导致小球加速下滚,因此时间减少。
2. 斜面角度的增加导致小球具有更大的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能力,因此水平距离增加。
3. 时间和水平距离的关系可以用来计算小球的平均速度和加速度,从而进一步了解机械能转化过程中的动力学参数。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展示了机械能转化的原理和过程,并通过实验数据和观察现象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
我们发现,机械能转化涉及能量的转移和转换,斜面角度对机械能的转化过程具有显著影响。
本实验结果对于我们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机械能转化的概念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机械能转化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机械能转化演示实验报告背景机械能转化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到能量的转换和守恒定律。
机械能指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包括动能转化为势能的过程以及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进行一系列实验来研究物体的机械能转化。
实验目的1.确认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探究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化;3.研究不同物体在机械能转化中的特点。
实验器材1.高度可调的斜面;2.不同形状和质量的物体;3.直尺、计时器和天平。
实验步骤步骤一:确定斜面高度1.将斜面设置为一个合适的高度,使得物体在滚动下坡时能够顺利到达平地。
2.使用直尺量取斜面的高度。
步骤二:测量物体的质量和初始高度1.使用天平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2.将物体放在斜面的起点处,使用直尺测量物体的初始高度。
步骤三:进行实验1.将物体从斜面的起点处释放,并使用计时器测量物体滚到斜面底部所用的时间。
2.记录下物体滚到斜面底部的时间和位置。
步骤四:分析数据1.使用已知的公式计算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2.使用测得的数据绘制图表,分析动能和势能之间的关系。
结果与讨论我们进行了三组实验,使用不同的物体和斜面高度。
以下是实验结果和讨论:实验一:小球的滚动物体质量 (kg) 斜面高度 (m) 时间 (s) 动能 (J) 势能 (J)小球0.2 0.5 2.1 0.21 0.42实验一中,我们使用了一个质量为0.2kg的小球,在斜面高度为0.5m的情况下进行了实验。
根据测得的数据,我们计算出小球的动能和势能分别为0.21J和0.42J。
可以看出,小球在滚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之间存在转化关系,且总能量守恒。
实验二:长方体的滑动物体质量 (kg) 斜面高度 (m) 时间 (s) 动能 (J) 势能 (J)长方体 1.0 1.0 3.5 3.5 1.0实验二中,我们使用了一个质量为1.0kg的长方体,在斜面高度为1.0m的情况下进行了实验。
根据测得的数据,我们计算出长方体的动能和势能分别为3.5J和1.0J。
机械能转化演示实验
16.003.09001000400πd 900u 221=⨯⨯==πV由⇒+=+g 2ug p g 2u g p 222211ρρ80.016.010)4.1025.105(8.92u )h2h1(g 2u 22212=+⨯-⨯⨯=+-=-据式(5)知:2122114222242211d u d u 则1079.1015.080.0d u 1041.103.016.0d u ≈⨯=⨯=⨯=⨯=-- 2.h1和h3的分析表3 h1、h3流体经节流件后压头损失关系序号 V(L/h) 流速u 1(m/s) h1(cm)h3(cm) 压头损失h f (cm )1 400 0.16 105.5 104.1 1.42 520 0.20 105.3 103.9 1.4 3 640 0.25 104.8 102.5 2.3 4 760 0.30 104.5 102.2 2.3 5 880 0.35 104.1 101.2 2.96 1000 0.39 103.4 100.1 3.37 1120 0.44 103.3 99.4 3.9 81240 0.49102.797.84.9分析:流速增大,压头损失增大,压头损失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数据处理实例:以第一组数据为例 流速计算同1中的相同1.4cm =104.1-105.5=h3-h1=h f3.h3和h4的分析表4 h3、h4流体经弯头和流量计件后压头损失和位能变化关系序号V(L/h) 流速u1(m/s) h3(cm) h4(cm) 位能差(cm)1 400 0.16 104.1 36.9 67.22 520 0.20 103.9 36.4 67.53 640 0.25 102.5 35.1 67.44 760 0.30 102.2 34.4 67.85 880 0.35 101.2 33.2 68.06 1000 0.39 100.1 31.3 68.87 1120 0.44 99.4 30.2 69.28 1240 0.49 97.8 28.7 69.1分析:流体经3到4处,受弯头和转子流量计及位能的影响且随流量的增大,单管压力计3和4的读数差变大,流体局部阻力导致的能头损失增大。
流体机械能转换实验
流体机械能转换实验一、实验目的熟悉流动流体中各种能量和压头的概念及其互相转换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柏努利方程。
二、实验原理1. 流体在流动时具有三种机械能:即①位能,②动能,③压力能。
这三种能量可以互相转换。
当管路条件改变时(如位置高低,管径大小),它们会自行转换。
如果是粘度为零的理想流体,由于不存在机械能损失,因此在同一管路的任何二个截面上,尽管三种机械能彼此不一定相等,但这三种机械能的总和是相等的。
2. 对实际流体来说,则因为存在内摩擦,流动过程中总有一部分机械能因摩擦和碰撞而消失,即转化成了热能。
而转化为热能的机械能,在管路中是不能恢复的。
对实际流体来说,这部分机械能相当于是被损失掉了,亦即两个截面上的机械能的总和是不相等的,两者的差额就是流体在这两个截面之间因摩擦和碰撞转换成为热的机械能。
因此在进行机械能衡算时,就必须将这部分消失的机械能加到下游截面上,其和才等于流体在上游截面上的机械能总和。
3. 上述几种机械能都可以用测压管中的一段液体柱的高度来表示。
在流体力学中,把表示各种机械能的流体柱高度称之为“压头”。
表示位能的,称为位压头;表示动能的,称为动压头(或速度头);表示压力的,称为静压头;已消失的机械能,称为损失压头(或摩擦压头)。
这里所谓的“压头”系指单位重量的流体所具有的能量。
4. 当测压管上的小孔(即测压孔的中心线)与水流方向垂直时,测压管内液柱高度(从测压孔算起)即为静压头,它反映测压点处液体的压强大小。
测压孔处液体的位压头则由测压孔的几何高度决定。
5. 当测压孔由上述方位转为正对水流方向时,测压管内液位将因此上升,所增加的液位高度,即为测压孔处液体的动压头,它反映出该点水流动能的大小。
这时测压管内液位总高度则为静压头与动压头之和,我们称之为“总压头”。
6. 任何两个截面上位压头、动压头、静压头三者总和之差即为损失压头,它表示液体流经这两个截面之间时机械能的损失。
三、实验装置(如图3-3)试验设备由玻璃管、测压管、活动测压头、水槽、水泵等组成。
机械能的转化
巩固训练
1、 关于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叙述 , 下列 、 关于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叙述, 说法中正确的是: 说法中正确的是: 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 机械能一定守恒 ; 、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B、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 机械能一定守 、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恒; C、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 时,机械能一 、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0时 定守恒; 定守恒; D、物体若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一定守恒 、物体若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一定守恒。
小
结
1、 我们说机械能守恒的关键是 : 只有重力或弹 、 我们说机械能守恒的关键是: 力做功; 力做功; 2、 在具体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时 , 一般从以 、 在具体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时, 下两方面考虑: 下两方面考虑: 对于某个物体,若只有重力做功, ①对于某个物体,若只有重力做功,而其他力 不做功,则该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不做功,则该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对于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 ②对于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包括弹簧在内 组成的系统, 组成的系统,如果系统只有重力做功或弹力做 物体间只有动能、 功,物体间只有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 间的相互转化,系统与外界没有机械能的转移, 间的相互转化,系统与外界没有机械能的转移, 系统内部没有机械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系统 的机械能守恒。 的机械能守恒。 3、 如果物体或系统除重力或弹力之外还有其 、
解答: 解答:
vo
m
h
G
θ
图1
2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1,只有重力做功 1,只有重力做功 2,只有弹力做功 2,只有弹力做功 3,只有弹力和重力同时做功 3,只有弹力和重力同时做功 4以上若同时存在其他力做功,但其他力做 以上若同时存在其他力做功, 功为零
能量转换演示的实验报告
能量转换演示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能量转换演示,探究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
实验材料:弹簧秤,各种物品(如小球、弹簧、挂钩等),电源,电灯泡,风扇,发光二极管等。
实验过程:
1.弹簧秤实验:首先,将一个小球挂在弹簧上,让弹簧上升。
通过弹簧秤可以测量小球的重量。
这时,小球具有重力势能,当释放弹簧时,小球会向下运动,并因为速度增加而具有动能,最终小球落到地面上,动能转化为声能和热能。
2.物品重力势能实验:将一个物品绑在挂钩上,然后将挂钩放在支撑物上,这时,挂钩及物品具有重力势能。
当释放挂钩时,挂钩及物品开始下落,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和热能。
3.电能转化实验:用电源和电灯泡构成简单的电路,通过连接电源,电能被传递到灯泡中,使得灯泡发光,并转化为光能。
4.流体能转化实验:将一个风扇接通电源,风扇开始旋转,机械能转化为风能,风能可以用来使酒精灯或蜡烛燃烧,将风能转化为热能。
实验结果: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发现能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我们可以将一个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另一个形式的能量。
例如,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和热能,电能转化为光能,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等等。
结论:能量转化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通过能量转换演示的实验,我们发现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些转化过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体现。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重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合理利用能源,将能源转化为更多的有效能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机械能转化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机械能转化实验一、实验目的1. 理解机械能转化的概念和规律。
2. 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3. 掌握机械能转化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机械能是物体由于运动和位置所具有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
在物理系统中,机械能可以在动能和势能之间相互转化,但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本实验通过一个简单的装置,演示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三、实验器材1. 机械能转化装置(包括滑轮、绳子、重物、弹簧、支架等)2. 电压表3. 电流表4. 秒表5. 量筒6. 刻度尺7. 铅笔、纸、计算器等四、实验步骤1. 将滑轮安装在支架上,将绳子穿过滑轮,一端固定在重物上,另一端连接到弹簧。
2. 将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连接到弹簧和重物,确保电路连通。
3. 启动秒表,松开重物,观察重物下落过程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变化。
4. 记录重物下落过程中不同位置的时间、电压和电流值。
5. 重复实验几次,取平均值。
6. 利用刻度尺测量重物下落的高度,计算重物的势能变化。
7.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五、实验数据实验次数时间t(s) 电压U(V) 电流I(A) 下落高度h(m) 势能变化ΔE_p(J)1 1.0 2.5 0.5 0.2 0.12 1.5 2.3 0.4 0.3 0.153 2.0 2.0 0.3 0.4 0.2六、数据处理与分析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重物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v = Δh/Δt。
2. 根据平均速度和下落高度,计算重物的动能E_k = 1/2mv^2。
3. 计算重物下落过程中的势能变化ΔE_p = mgh。
4. 对比动能和势能变化,分析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七、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重物下落过程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逐渐减小,说明机械能逐渐转化为电能。
同时,重物的势能逐渐减小,动能逐渐增大,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八、实验结论1. 机械能在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且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机械能转化演示实验资料
机械能转化演示实验资料机械能转化是一个科学严谨而又实用性极强的学科。
在生产生活中,机械能转化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机械能转化相关的知识,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实验1:利用轮轴原理制作手摇发电机实验材料:木板、电机、电池、随动轮、手摇轴、电线、螺丝、手摇碗、LED灯等。
实验过程:利用轮轴原理,将手摇碗链接到手摇轴上,再通过随动轮的运动带动电机产生电能,最后通过电线连接到LED灯中,实现手摇发电。
实验结果:手摇发电器可以有效地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并且可以通过LED灯来展示转化效果。
实验2:通过弹簧振动实现机械能转化实验材料:弹簧、弹簧架、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大小的物块实验过程:将物块放到弹簧上,让弹簧受到压缩变形,然后释放弹簧,让弹簧反弹并带动物块振动。
实验3:利用滑轮原理实现机械能转化实验材料:木板、滑轮、金属线、重物(如水瓶)等。
实验过程:将重物挂在金属线上,通过滑轮原理将金属线绕过滑轮,使得重物得以升高,并实现机械能到重力势能的转化。
实验材料:压缩弹簧、斜面、柱体、逆向垂直轴等。
实验过程:将柱体放置在斜面上,然后压缩弹簧,使其在斜面上滑动,在滑动过程中,机械能被转化为重力势能和动能并保持平衡。
实验结果:利用机械结构可以实现机械能的转化,并且通过柱体滑动的过程来展示转化效果。
以上实验均通过不同的实验材料和装置实现了机械能的转化,每个实验都展示了机械转化效果并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相关原理和应用。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机械能转化的原理和应用,还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与掌握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实验能力。
机械能转化演示实验
实验二 机械能转化演示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本实验,加深对能量互相转化概念的理解;2、观察流体流经收缩、扩大管段时,各截面上静压头之变化。
三、实验原理不可压缩性流体在导管中作稳定流动时,由于导管截面的改变致使各截面上的流速不同,而引起相应的静压头之变化,其关系可由流动过程中能量衡量式描述,即:f h pu g Z p u g Z ∑+++=++ρρ2222121122 (1)对于水平玻璃导管,在忽略摩擦阻力时,则式(1)变为:ρρ22212122p u p u +=+ (2) 因此,由于导管截面发生变化所引起流速的变化,致使部分动压头转化成静压头,它的变化可由各玻璃四、装置流程外形尺寸:800×500×1800mm 测试管长:700mmø25mm文氏管长:300mm 循环泵:1贮水槽:250×500mm ×300五、实验步骤1、 将着色(红色)水充入水箱5(以2/3深度为宜),启动水泵;2、 关闭阀“b ”,逐步增大阀“a”的开度,让液3、 然后逐步增大阀“b ”的开度;注意:不要让测压点“A ”上的压力过低,以致于空气吸入文氏管内;4、若要增大流量,可将测压管“A ”上的蝴蝶夹将橡胶管夹紧(此时假如打开此夹,可观察到文氏管喉口处为负压,气体不断被吸入)。
机械能转化实验 2学时实验内容:测量几种情况下的压头,并作分析比较;测定管中水的平均流速123451、溢流槽;2、玻璃管(带尺度);3、文氏管;4、泵;5、水箱; 实验装置流程图a b A和不同位置的点速度,并作比较。
基本要求:观测动、静、位压头随管径、位置、流量的变化情况,验证连续性方程和伯努利方程;考察流体流经收缩、扩大管段时,流体流速与管径定量关系;考察流体流经直管段时,流体压力降与流量定量的关系,流体流经截流件、弯头的压力降。
机械能转化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机械能转化演示实验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机械能转化演示实验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机械能转化演示实验来探讨机械能的转换过程。
我们使用了一个简单的实验装置,通过观察和测量,研究了弹簧势能和动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实验结果表明,机械能在转化过程中始终得到守恒。
引言:机械能是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在物体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动能可以转化为势能,反之亦然。
机械能的转化过程是物体运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对于了解物体运动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1. 准备一个弹簧,一个小球和一个竖直的支架。
2. 将弹簧固定在支架上,并将小球放在弹簧的顶端。
3. 释放小球,观察其下落过程中弹簧的变化。
4. 使用测量工具(如尺子或测量线)测量小球下降的高度,并记录下来。
5. 针对不同高度的下降,重复实验多次,并记录测量数据。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关键结果:1. 动能转化为势能:当小球从较高位置自由下落时,由于重力做功,小球的动能逐渐转化为弹簧的势能。
2. 势能转化为动能:当小球到达较低位置并与弹簧接触时,弹簧储存的势能转化为小球的动能,将小球向上弹起。
3. 机械能守恒: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测量小球下降的高度和弹簧的压缩程度,我们发现机械能始终得到守恒。
即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是彼此平衡的。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机械能转化是一个基本的物理现象,并且在自由下落和弹簧压缩过程中得以体现。
2. 机械能在转化过程中得到守恒,这意味着机械能的总量在转化过程中保持不变。
3. 了解机械能的转化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物体运动的特性和原理。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仅得出了机械能转化的结论,还深入探讨了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这一转化关系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并在许多实际应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弹簧振子、机械能储存、能量转换等。
结论:通过机械能转化演示实验,我们进一步理解了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实验结果表明,机械能在转化过程中始终得到守恒,动能可以转化为势能,反之亦然。
能量转换演示的实验报告
实验三能量转换演示的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流动流体具有的各类能量和压头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彼此转换关系,在此基础上,把握柏努利方程。
(2)把握流体在管内流动时流体阻力的表现形式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实验内容(1)测量几种情形下的压头,并作分析比较。
(2)测定管中水的平均流速和点C2、D1 处的点流速,并做比较。
实验原理(1)流体流动具有三种机械能:位能、动能、和静压能。
它们均能够用一段液柱高度来表示其大小,因此又称之为位压头、动压头和静压头。
(2)流体在流动进程中,由于管路情形的转变,如位置的高低,管径的大小或流经不同的管件等,这三种机械能彼此转化。
(3)理想流体的粘度为零,流动进程将不产生任何机械能损失,若是流体做稳固流动。
那么在同一管路中的任何两个截面上。
尽管这三种机械能各自大小不尽相同。
但其总和是相等的。
(4)实际流体的的粘度不为零,由于内摩擦力的作用,在流动进程中,部份机械能将转化成热能而损耗掉。
因此,不同的截面,总的机械能是不相等的,二者之差,即是阻力损失。
(5)因此在进行机械能衡算时,就必需将这部份机械能加在第二截面上去,其和才等于流体在第一截面的机械能总合。
单位流体在流动进程中的机械能衡算式,称之为柏努利方程。
三.主要仪器设备不锈钢离心泵 SZ-037 型低位槽 490×400×500 材料不锈钢高位槽 295×195×380 材料有机玻璃四.操作方式和实验步骤1.将低位槽灌有必然数量的蒸馏水,关闭离心泵出口调剂阀门及实验测试导管出口调剂阀门而后启动离心泵。
2.慢慢开大离心泵出口调剂阀当高位槽溢流管有液体溢流后,调剂导管出口调剂阀为全开位置。
3.流体稳固后读取A、B、C、D截面静压头和冲压头并记录数据。
4.关小导管出口调剂阀重复步骤。
5. 分析讨论流体流过不同位置处的能量转换关系并得出结果。
6. 关闭离心泵,实验终止。
五. 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置A 截面的直径14mm ;B 截面的直径28mm ;C 截面、D 截面的直径14mm ;以D 截面中心线为零基准面(即标尺为-325mm )Z D =0。
机械能转化实验实验报告doc
机械能转化实验实验报告篇一:机械能转化演示实验篇二:机械能转化实验机械能转化实验一、实验目的1.观测动、静、位压头随管径、位置、流量的变化情况,验证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
2.定量考察流体流经收缩、扩大管段时,流体流速与管径关系。
3.定量考察流体流经直管段时,流体阻力与流量关系。
4.定性观察流体流经节流元件、弯头的压损情况。
二、基本原理化工生产中,流体的输送多在密闭的管道中进行,因此研究流体在管内的流动是化学工程中一个重要课题。
任何运动的流体,仍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这是研究流体力学性质的基本出发点。
1.连续性方程对于流体在管内稳定流动时的质量守恒形式表现为如下的连续性方程:?1??vdA??2??vdA (1-1)12根据平均流速的定义,有?1u1A1??2u2A2 (1-2)即m1?m2(1-3)而对均质、不可压缩流体,?1??2?常数,则式(1-2)变为u1A1?u2A2 (1-4)可见,对均质、不可压缩流体,平均流速与流通截面积成反比,即面积越大,流速越小;反之,面积越小,流速越大。
对圆管,A??d/4,d为直径,于是式(1-4)可转化为 2 u1d1?u2d2(1-5) 222.机械能衡算方程运动的流体除了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以外,还应满足能量守恒定律,依此,在工程上可进一步得到十分重要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对于均质、不可压缩流体,在管路内稳定流动时,其机械能衡算方程(以单位质量流体为基准)为:upup z1?1?1?he?z2?2?2?hf (1-6) 2g?g2g?g显然,上式中各项均具有高度的量纲,z称为位头,u/2g 称为动压头(速度头),p/?g称为静压头(压力头),he称为外加压头,hf称为压头损失。
关于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的讨论:理想流体的柏努利方程无黏性的即没有黏性摩擦损失的流体称为理想流体,就是说,理想流体的hf?0,若此时又无外加功加入,则机械能衡算方程变为: 222upup z1?1?1?z2?2?2(1-7) 2g?g2g?g式(1-7)为理想流体的柏努利方程。
机械能转化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机械能转化演示实验报告1. 背景机械能转化是指将一种形式的机械能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
在物理学中,机械能可以分为动能和势能两种形式。
动能是由物体的运动引起的,而势能是由物体的位置或形状引起的。
机械能转化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相关理论。
2.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一个简单的装置,实现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换,并通过测量数据分析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3. 实验装置和材料•一个小球•一条光滑斜面•一个测量高度和时间的计时器•一个测量小球速度的速度计•一个测量小球质量的天平4. 实验步骤第一部分:动能转化为势能1.将斜面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并调整角度使其适合实验需要。
2.使用天平测量小球质量,并记录下来。
3.将小球放在斜面上方,并用计时器测量小球从斜面顶端滚到底端所用的时间。
4.使用速度计测量小球在底端的速度。
5.计算小球在滚动过程中的动能,并记录下来。
第二部分:势能转化为动能1.将小球放在斜面底端,并用计时器测量小球从静止状态滚到斜面顶端所用的时间。
2.使用速度计测量小球在斜面顶端的速度。
3.计算小球在滚动过程中的势能,并记录下来。
5. 数据分析第一部分:动能转化为势能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小球在滚动过程中的动能。
假设小球质量为m,滚动时间为t,速度为v,则有:动能 = 0.5 * m * v^2将实验数据代入上述公式,计算出小球在滚动过程中的动能。
第二部分:势能转化为动能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小球在滚动过程中的势能。
假设小球质量为m,滚动时间为t,速度为v,则有:势能 = m * g * h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h为斜面高度。
将实验数据代入上述公式,计算出小球在滚动过程中的势能。
6. 结果和讨论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第一部分实验中,小球的动能转化为势能。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小球在滚动过程中所失去的动能应该等于所获得的势能。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准确性。
机械能转化演示实验报告
机械能转化演示实验报告机械能转化演示实验报告引言:机械能转化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能量在物体运动过程中的转化和转移。
为了更好地理解机械能转化的原理和规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演示实验。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的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
实验一:弹簧振子的能量转化我们首先进行了弹簧振子的能量转化实验。
实验装置包括一个固定在支架上的弹簧和一个连接在弹簧上的小球。
我们将小球拉向一侧,然后释放它,观察弹簧振子的运动过程。
实验结果显示,当小球释放后,它开始进行振动。
在振动过程中,弹簧的势能逐渐转化为小球的动能,然后再转化回弹簧的势能。
这一能量的转化过程持续进行,直到系统达到平衡位置。
实验二:滑块的动能转化接下来,我们进行了滑块的动能转化实验。
实验装置包括一个斜面和一个连接在斜面上的滑块。
我们将滑块从斜面顶端释放,观察其在斜面上滑动的过程。
实验结果显示,当滑块释放后,它沿着斜面下滑,同时动能逐渐增大。
滑块下滑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使得滑块的速度逐渐增加。
当滑块到达斜面底部时,动能达到最大值。
然后,滑块开始向上移动,动能逐渐减小,最终转化为重力势能。
实验三:摆锤的能量转化最后,我们进行了摆锤的能量转化实验。
实验装置包括一个固定在支架上的摆锤和一个连接在摆锤上的小球。
我们将小球从一侧拉到一定角度,然后释放它,观察摆锤的运动过程。
实验结果显示,当小球释放后,它开始进行摆动。
在摆动过程中,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小球的动能,然后再转化回重力势能。
这一能量的转化过程持续进行,直到摆锤停止摆动。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机械能转化是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
在弹簧振子实验中,势能和动能不断转化,直到系统达到平衡。
在滑块实验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然后再转化为重力势能。
在摆锤实验中,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直到摆锤停止摆动。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机械能转化的过程和原理。
这不仅对我们的物理学习有所帮助,也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所启发。
机械能转化实验实验报告doc
机械能转化实验实验报告篇一:机械能转化演示实验篇二:机械能转化实验机械能转化实验一、实验目的1.观测动、静、位压头随管径、位置、流量的转变情况,验证持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
2.定量考察流体流经收缩、扩大管段时,流体流速与管径关系。
3.定量考察流体流经直管段时,流体阻力与流量关系。
4.定性观察流体流经节流元件、弯头的压损情况。
二、大体原理化工生产中,流体的输送多在密闭的管道中进行,因此研究流体在管内的流动是化学工程中一个重要课题。
任何运动的流体,仍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这是研究流体力学性质的大体起点。
1.持续性方程对于流体在管内稳定流动时的质量守恒形式表现为如下的持续性方程:?1??vdA??2??vdA (1-1)12按照平均流速的概念,有?1u1A1??2u2A2 (1-2)即m1?m2(1-3)而对均质、不可紧缩流体,?1??2?常数,则式(1-2)变成u1A1?u2A2 (1-4)可见,对均质、不可紧缩流体,平均流速与流通截面积成反比,即面积越大,流速越小;反之,面积越小,流速越大。
对圆管,A??d/4,d为直径,于是式(1-4)可转化为2u1d1?u2d2(1-5)222.机械能衡算方程运动的流体除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之外,还应知足能量守恒定律,依此,在工程上可进一步取得十分重要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对于均质、不可紧缩流体,在管路内稳定流动时,其机械能衡算方程(以单位质量流体为基准)为:upup z1?1?1?he?z2?2?2?hf (1-6)2g?g2g?g显然,上式中各项均具有高度的量纲,z称为位头,u/2g 称为动压头(速度头),p/?g称为静压头(压力头),he称为外加压头,hf称为压头损失。
关于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的讨论:理想流体的柏努利方程无黏性的即没有黏性摩擦损失的流体称为理想流体,就是说,理想流体的hf?0,若此时又无外加功加入,则机械能衡算方程变成:222upup z1?1?1?z2?2?2(1-7)2g?g2g?g式(1-7)为理想流体的柏努利方程。
《热机》机械能、内能及其转化PPT优秀课件4
知识准备
• 1.什么是内能? • 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及实质?
实验演示: 如图所示在一个 试管中装一些水,用 软木塞塞紧。对试管 加热使水沸腾。 观察现象,思考原因
演示实验:
• 现象: 软木塞冲出;管口有“白汽”产生 说明: 水蒸汽对木塞做功,内能减少,它 的温度下降,水蒸汽液化成小水珠。
(l)尽可能减少各种热损失,保证 良好的润滑,减少因克服摩擦所消耗的能 量; (2)充分利用废气的能量,提高燃料
的利用率,如利用热电站废气来供热。这
种既供电又供热的热电站,比起一般火电
站来,燃料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练习:
1、如图1表示内燃机工作循环中 的一个冲程,从气门的启闭和活 塞的运动可判断这 是 吸气 冲程。
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 ,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推 动活塞
向下
运动,并通过连
杆带动曲轴转动。内能转化
为
机械能
。
跟踪练习
排气冲程
进气门
关闭,
向上
排气门打开,Fra bibliotek活塞运动,把废气排
出气缸。
燃 烧 后 的 废 气
跟踪练习
1.一个工作循环有 个冲程, 二 一 飞轮转动 周,对外做功 次, 二 活塞往复运动 次,其他冲程靠 飞轮的惯性完成。 2.在汽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 做过冲程 内能最大的冲程是_____。内 吸气冲程 能最小的冲程是_____。
转化为内能,
内能转变成机械能
水蒸气
使机械获得动力。
一、热机的种类:
喷气发动机
火箭等
蒸汽机 内燃机
1、内燃机:
燃料直接在气缸内燃烧产 生动力的热机。
常见的内燃机: 汽油机 柴油机
(二)流体机械能转换
实验名称:流体机械能转换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 14化工02班姓名:胡海明学号: 21404070217指导教师:赵亚梅日期: 2016年11月16日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流体机械能转换一.实验目的1.研究流体各种形式能之间的关系及转化,加深对能量转化概念的理解。
2.深入了解伯努利方程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利用伯努利方程进行测量和计算三.实验装置及流程实验前,先关闭试验管出口调节阀,并将水灌满流水槽,然后开启调节阀,水由进水管流入流水槽,流经水平安装的实验导管后,实验导管排出水和溢流出来的水直接排入下水管道。
流体流量由试验导管出口阀控制。
进水管调节阀控制溢流水槽内的溢流量,以保持槽内液面稳定,保证流动系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维持稳定流动。
实验装置图四.实验步骤(一)演示1.静止流体机械能的分布及转换将实验导管出口阀全部关闭,与便于观察(也可在测压管内滴入几滴红墨水),观察A、B、C、D点处测压管内液压柱高低。
2、一定流量下流体的机械能分布及转换缓慢调节进水管内调节阀,调节流量使流水槽中有足够的水溢出,在缓慢开启试验管出口调节阀,使导管内水流动,当观察到实验管中部的两支测压水柱略有差别,将流量固定不变,当各测压管的水柱高度稳定不变时,说明导管内流动状态稳定。
可开始观察实验现象。
3.不同流量下稳定流体机械能分布及装机转换连续缓慢的开启试验管的出口阀,调节出口阀使流量不断加大,观察A、B、C、D处测压管内液柱变化(二)实验改变流体流量进行两次实验,记录数据五.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1.实验基本参数D=2.5㎝d=1.5㎝2.实验数据记录及整理由伯努利方程计算可得各组机械能如下表伯努利方程Z1g+ += Z2g+ +由实验结果可得:Z1g+ +> Z3g+ +Z5g+ +> Z7g+ +Z2g+ +> Z4g+ +Z6g+ +> Z8g+ +由于实际流体在流动时存在阻力损失,因此Z1g+ += Z3g+ ++理想流体在管内稳态流动,若无外加能量和损失,则可得Z1g+ += Z3g+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1.管内的空气泡会干扰实验现象,请问如何排除?答:减小流量,使测压管内的水溢出以排除气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003
.09001000400
πd 900u 2
2
1=⨯⨯=
=
πV
由⇒+=+g
2u
g p g 2u g p 2
222
11ρρ80
.016.010)4.1025.105(8.92u )h2h1(g 2u 222
12=+⨯-⨯⨯=
+-=
-据式(5)知:
2
1
22
1142222422
11d u d u 则1079.1015.080.0d u 1041.103.016.0d u ≈⨯=⨯=⨯=⨯=-- 2.h1和h3的分析
表3 h1、h3流体经节流件后压头损失关系
序号 V(L/h) 流速u 1(m/s) h1(cm)
h3(cm) 压头损失h f (cm )
1 400 0.16 105.5 104.1 1.4
2 520 0.20 105.
3 103.9 1.
4 3 640 0.2
5 104.8 102.5 2.3 4 760 0.30 104.5 102.2 2.3 5 880 0.35 104.1 101.2 2.9
6 1000 0.39 103.4 100.1 3.3
7 1120 0.44 103.3 99.4 3.9 8
1240 0.49
102.7
97.8
4.9
分析:流速增大,压头损失增大,压头损失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数据处理实例:以第一组数据为例 流速计算同1中的相同
1.4cm =104.1-105.5=h3-h1=h f
3.h3和h4的分析
表4 h3、h4流体经弯头和流量计件后压头损失和位能变化关系序号V(L/h) 流速u1(m/s) h3(cm) h4(cm) 位能差(cm)
1 400 0.16 104.1 36.9 67.2
2 520 0.20 103.9 36.4 67.5
3 640 0.25 102.5 35.1 67.4
4 760 0.30 102.2 34.4 67.8
5 880 0.35 101.2 33.2 68.0
6 1000 0.39 100.1 31.3 68.8
7 1120 0.44 99.4 30.2 69.2
8 1240 0.49 97.8 28.7 69.1
分析:流体经3到4处,受弯头和转子流量计及位能的影响且随流量的增大,单管压力计3和4的读数差变大,流体局部阻力导致的能头损失增大。
数据处理实例:以第一组数据为例
流速计算同1中的相同
-
h3
h4
=
位能差
36.9
67.2cm
=
=
-
104.1
4.h4和h5的分析
表5 h4、h5直管段雷诺数和流体阻力系数关系
序号V(L/h) 流速u1(m/s) h4(cm) h5(cm) 阻力系数λRe hf
1 400 0.16 36.9 36.5 0.16 5267.11 0.4
2 520 0.20 36.4 35.9 0.12 6847.24 0.5
3 640 0.25 35.1 34.
4 0.11 8427.37 0.7
4 760 0.30 34.4 33.
5 0.10 10007.50 0.9
5 880 0.35 33.5 32.
6 0.0
7 11587.64 0.9
6 1000 0.39 31.3 30.5 0.05 13167.7
7 0.8
7 1120 0.44 30.2 29.8 0.02 14747.90 0.5
8 1240 0.49 28.7 28.0 0.03 16328.03 0.7
分析:Re 足够大时,λ与Re 无关,只与流体流速平方成正比
数据处理实例:以第一组数据为例(25℃,水的粘度μ=0.8937x10-3pa ·s ) 流速计算同1中的相同
0cm
=36.9-36.9=h5-h4=H f 11.5267108937.02
.99816.003.0du e 3
=⨯⨯⨯=
=
-μ
ρ
R 16.010
61.016.08
.903.04.0210u dg h 22
22
2f =⨯⨯⨯⨯⨯=
⨯=
--L λ 5.h5和h6的分析
表6 h5、h6单管压力计h5处中心点速度
序号 V(L/h) 流速u 1(m/s) h5(cm) h6(cm) ∆h
u (m/s ) 平均u (m/s ) 1 400 0.16 36.5 37.3 0.8 0.40 0.43
2 520 0.20 35.9 36.6 0.7 0.37
3 640 0.25 34.
4 35.4 1.0 0.44 4 760 0.30 33.
5 34.5 1.0 0.44
5 880 0.35 32.
6 33.6 1.0 0.44 6 1000 0.39 30.5 31.6 1.1 0.46
7 1120 0.44 29.
8 30.6 0.8 0.40 8 1240 0.4
9 28.0 29.1
1.1 0.46
数据处理实例:以第一组数据为例 流速计算同1中的相同
m/s 40.0)100
8.98.02()hg 2(u g 2u h 2/12
/1c 2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