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鞘岭隧道千枚岩地层变形控制及快速施工技术(马华天 吴永东魏文杰)[1]
乌鞘岭隧道千枚岩地层初期支护参数研究
C N We —y HE i i ( hn a w yE g er gC roa o , e ig1 0 5 C ia C iaR i a ni e n o rt n B in 0 0 5, hn ) l n i p i j
Abs r c :Re e c r s s: he p r o e r o ma e r to a e e r h o n ta u p r nd p o o e t e e e t e ta t s ar h pu po e T u p s s we e t k a in lr s a c n iiils p o ta r p s h f ci v s p r a u e c o d n o t e bi eo mai n o u r u dig r c u n x a ain o u ne n p ylt taum n up o tme s r s a c r i g t h g d f r to fs ro n n o k d r g e c v to ft n lo h lie sr t i i d e e t n a us oi g Tun e . e p s c i tW ha l o n n1 Re e r h t d Ac o d n ot fe e o tnt fp li t ra e to sd t r i d a d me s r me ts e s a c me ho s: c r i g t hedi r ntc n e so hyl e,het l s c in wa ee ne n a u e n e — t i m t n r a d o tb y a cde in meho n c mb n to t h e i n o sr ci n o h li taum n rd e i s we el u y d n mi sg t d i o i a in wi t e d sg a d c n tu to fp y l e srt o i h n t i g i
乌鞘岭隧道F7断层大变形控制方案
3 3 锚杆 参数 优化 .
1锚杆 长度 。以圆形 断面 为对象 , 长度从 10 m~7 0 I ) 对 . . I T
锚杆 的作用效果 进行 了分 析。不同锚杆 长度 时 , 顶下沉随锚杆 拱 长度 1m~5I 的增长 而逐渐减小 , I T 但锚杆长度 5m~7I 的增长 I T 时拱顶下沉却基本 没变化 ; 同样 , 墙腰 收敛 也 随锚杆 长度 1I~ I T
维普资讯
2007年 11月
第3 3卷 第 3 1期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CrURE
Vo. 3 No 31 I3 .
No . 2 0 v 07
・ 31 ・ 1
文 章 编 号 :0 96 2 (0 7 3 —3 10 10 —8 5 2 0 )10 1-2
属高地应力地段 。
2 原设计 施 工 、 形情 况 变
断层 地 段 的 隧道 设 计 为 圆形 断 面 , 期 支 护 厚度 2 m, 初 0c
R 2 自进式锚杆 , 4m, 3N 长 3榀/ 的 I1 2m 6型钢钢架 , 二次 衬砌
结 构 为 5 m 厚 的钢 筋 混 凝 土结 构 。 0c
2 m+2 m)二 次衬砌采用 8 m 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 0c , 0c 如图 1 75 7m宽大范 围的“ 8 挤压 构造带” 。其 中, 7断层 为工程 活动性 (5c F
断层 , 其长度和规模 为国内外罕见 , 断层带 宽 8 0m左右 , 中两 所 示 。 2 其
端 3 0m左右 为断层 影响带 , 4 中间 4 0m 为 断层 主带。左 、 8 右线 设计起讫里 程分 别为 Y K17+0 0 K17+8 7 Y D 7 5 ~D 7 6 , DK17+ 7
乌鞘岭隧道千枚岩大变形段平导扩挖爆破有关影响分析
作者 简 介 : 利 平 ( 9 4 ) 男 , 级 工 程 师 , 张 16 一 , 高 毕业 于 兰州 铁 道 学 院 铁 道 工程专业。
出入 口、 道 等 较 浅 ( 0 m 左 右 )的 基 坑 基 本 选 用 风 1
介 绍 D I 5+ 0 K 7 5 3~D I 7+0 2段 平 导 扩 挖 爆 破 对 已建 成 的 K7 4
相 邻 工 程 的 爆 破 振 动 及 变形 影 响 。
关 键 词 : 路 隧道 ;鸟 鞘 岭 隧 道 ; 导 扩 挖 ; 破 铁 平 爆
中图 分 类 号 : 4 5 U 5 文 献 标 识 码 : B
开挖 爆破 后 再 施 做 左 线 隧 道 的 初 期 支 护 。爆 破 施 工 时, 循环 进 尺在 2 4m 左 右 , . 采用 这 种 施 工 方法 , 已 对 建成 的相 邻右 线 隧道 永 久衬 砌 是 有 影 响 的 , 时对 左 同 线 隧道初 期支 护 的变形 也会 造成增 大 。乌 鞘岭 隧道工 期特 紧 , 在施 工 中加大循 环进 尺是 有必 要 的 , 但要 做 到 减小 变 形 , 不能对 永 久衬砌 造成 较 大影 响 , 工 中埋 又 施
的总 变形 量在 2 0mm左右 。 5
泥状 , 定性 差 , 出现掉块 及坍 塌现 象 ; 渗水 , V 稳 易 有 属
级 围岩 。
该 段平 导 内的支 护 系 统 较 强 , 挖 时需 采 用 较 强 扩 的爆破 破坏 平导 支护 系统 , 剥离 钢架 、 钢筋 网周 围 的喷 混凝 土 , 然后 采用 氧气 焊切 割原 有 的钢架 与钢 筋 网片 ,
该段 隧道 洞室 开 挖变 形 与一 般 隧 道 相 日期 :0 6—0 20 2—2 0
乌鞘岭隧道岭脊段控制千枚岩大变形快速施工
s c in meh d ,c n t cin se s t n a d t u ai n o a h c n t c in se n tn a d dsa c s b t e t t to s o sr t t p ,s d r i d r t f e c o s t tp a d s d r i n e ewe n u r o u o a me o u r o a t
Ab t a t n o d rt o e wi hehu e d fr to ft e h g l— te s d p y lt r u d i h i g e to fWus — s r c :I r e o c p t t g e o ma in o h i hy sr se h lieg o n n t e rd es ci n o h h a l g t nn l he c n tu t n p o r m i o sa l p i z d,t o sr cin t c n lg i e sse t mp o e oi u e ,t o sr c i r g a n o s c n tnt o tmie y he c n t to e h o o y s p r it nl i r v d, u y sa a d t u ain i ee mi d f re c o sr c in se n titc n t c in o g n z to n g me t i r tnd r i me d r to s d tr ne o a h c n t t t p a d src o sr to r a ia in ma a e n s pe— u o u fr d I h swa o me . n t i y,a c mp ee s to a d c n t cin tc n lg se t b ihe o lt e fr pi o sr to e h o o i sa ls d,b a fwh c h u e d f r u y y me nso ih t e h g eo m— a in o h o h li r u d u de g te s c ndto sc n b fe t ey c n r le t ft e s f p y l e go n n rhih sr s o i n a e ef c i l o to ld.Th ui n rn i ls,c n o t t i v e g dig p ic p e o—
千枚岩地质条件下隧道平导扩挖快速施工技术
千枚岩地质条件下隧道平导扩挖快速施工技术王才高【摘要】乌鞘岭特长隧道全长20.05 km,为亚洲第一长铁路隧道.该工程工期紧、质量要求高、地质复杂、围岩易发生变形、施工难度大,自开工以来引起各方的关注.我公司参与了30号横通道工区左线484 m软弱围岩平导扩挖施工,取得了良好效果.对该隧道扩挖快速施工配套技术作一介绍.【期刊名称】《铁道标准设计》【年(卷),期】2007(000)0z1【总页数】4页(P166-169)【关键词】铁路隧道;千枚岩地质;平导扩挖;快速施工;机械配套;变形控制【作者】王才高【作者单位】中铁五局集团一公司,长沙,4101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551 工程概况我单位承担施工的乌鞘岭特长隧道左线DK175+503~DK175+987段纵坡为-11‰,均处于直线段上,埋深在500 m以上。
该段洞身通过板岩、千枚岩地段,岩体受F6、F7断层构造影响较重,节理、裂隙发育,工作面有渗水,岩体软弱,围岩Ⅴ级,松散破碎,遇水软化,并具有一定的膨胀性,开挖后成粉状、泥状,自稳性极差,容易产生围岩失稳、变形等地质灾害。
前期作为右线平行导坑、提供运输通道和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后期扩挖施工成隧道左线。
施工运输通道通过10号斜井进入左线平导,然后通过F7断层或迂回导坑后通过33号横通道进入右线隧道,沿右线隧道到达30-1号横通道,进入左线;另一施工面通过29号横通道到达左线隧道。
施工平面示意见图1。
图1 乌鞘岭隧道DK175+503~DK175+987段施工平面示意2 施工方案在板岩、千枚岩地段,因板岩含石英、长石,千枚岩含绢云母,本身性软,在开挖后遇水易软化,具有一定的膨胀性,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越长膨胀越大;30号工区位于F6断层与F7断层之间,其破碎带施工时,易产生断层带的松弛变形;加上隧道区地应力较高,因此容易产生挤压性围岩形成的挤压变形和高地应力引起的软弱围岩变形。
在这种软弱地质条件下进行隧道施工,控制变形的方法在于遵循“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勤量测、早封闭”的作业原则,在适宜、适时的支护和其他措施的辅助下,特别是根据围岩变化实际采取动态施工,按“施工工序内部控制标准”规范作业,稳扎稳打。
乌鞘岭断层隧道工程介绍
第二章乌鞘岭F7断层隧道工程简介本章重要简介乌鞘岭隧道旳基本工程状况,地应力旳分布状况,以及工程软岩旳概念,讨论在F7断层中使用旳施工措施。
第一节工程概况2.1.1概述兰新铁路兰州~武威南增建第二线线路起于兰州西站,沿黄河二级阶地西行经河口南站跨黄河后沿溯庄浪河而上,在既有线兰武段打柴沟站与龙沟车站之间以专长隧道穿越乌鞘岭后沿龙沟河、古浪河峡谷而下,进入河西走廊与既有线并行引入武威南站。
乌鞘岭专长隧道位于既有兰新线兰武段打柴沟车站和龙沟车站之间、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左、右线隧道长0m,隧道出口段线路位于半径为1200m曲线上,右、左线缓和曲线伸入隧道68.384及127.29m,隧道其他地段均位于直线上,线间距为40m,两座隧道线路纵坡相似,重要为11‰旳单面下坡,右线隧道较左线隧道高0.56-0.73m。
隧道进口位于天祝县打柴沟镇赵家庄附近,地形开阔、施工条件和弃渣条件好,右线轨面设计高程2663.36m,出口位于古浪县龙沟乡旳沙沟台,地形较窄,施工场地和地形条件较差,右线轨面设计高程2447.32m。
交通便利,隧道最大埋深1100m左右。
本隧道所有采用钻爆法施工。
右线隧道总工期为32个月,隧道于2月1日动工,其中施工准备1个月,主体工程于4月30日主体竣工,计26个月;弹性整体道床2个月,铺轨及四电3个月,施工工期比较紧迫。
为此,为加紧施工进度,全隧道除在4个洞口掘进施工外,右线设8个斜井、1个竖井,左线设5个斜井、1个竖井及1个横洞,合计16个辅助坑道20个工作面。
2.1.2 地形地貌乌鞘岭隧道洞身横穿祁连褶皱系旳北祁连优地槽褶皱带和走廊过渡段两个次级构造单元,褶皱和断裂发育,本段通过加里东期褶皱带和海西—印支期褶皱带。
共有四条区域性大断裂,毛毛山南缘断层(F4)出露宽度200m~500m,大柳树沟—黑马圈河断层(F5)出露宽度80m~260m,毛毛山岭中断层(F6)出露宽度40m~80m,毛毛山—老虎山断层(F7)出露宽度400m~800m,局部不小于1000m,区域资料显示,全新世以来F7断层仍有活动迹象。
软岩隧道隧道快速施工
乌鞘岭隧道论文专辑收稿日期:20050617作者简介:刘 营(1982 ),男,助理工程师,2003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
千枚岩隧道快速施工技术刘 营(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洛阳 471009)摘 要:结合乌鞘岭隧道施工,总结了在软弱围岩千枚岩隧道施工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在!级围岩中达到单向成洞100m /月以上的施工水平的有关经验。
关键词:乌鞘岭隧道;千枚岩隧道;快速施工;变形中图分类号:U 4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954(2005)090075021 工程和地质概况乌鞘岭隧道正洞施工范围埋深600~1200m,单线隧道岭脊地段约3km 范围地处千枚岩地段,本段通过斜井进入正洞施工。
地质为志留系板岩夹千枚岩,处于活动断层F 6和F 7断层之间,受构造影响,岩体破碎,构造裂隙发育,岩体完整性差异较大,多处发育次生断裂或分支断裂。
随板岩含量的不同,软硬不均。
岩性以千枚岩为主,局部夹有石英脉。
板岩薄层状,层理不明显,节理、裂隙发育,呈薄层状角砾结构,产状不稳定,围岩破碎,局部结构面充填泥质物,面光滑、稳定性较差;千枚岩挤压揉皱,松软破碎,水浸呈泥状,其中夹石英脉多呈酥碎砂状以散体结构为主,自稳性很差,变形、坍塌、掉块严重。
工作面无明显渗水,但开挖后会有少量渗漏水、滴状及淋水状,局部有集中涌水,属中等富水区。
围岩整体稳定性较差,为!级深埋软岩,且属高地应力区。
降雪天气自9月初至第二年6月下旬,达9个多月。
冻土深度为2 0m 。
2 施工技术根据深埋千枚岩的特殊围岩特性,通过不断的摸索试验,摸清了千枚岩地段的变形规律,确定了合理经济的支护形式,形成了一整套适应千枚岩地层特点的施工工艺方法,并在岭脊地段推广。
施工工序为:响炮∀上断面扒碴∀出碴(上断面立拱、超前排管、部分系统锚杆)∀上断面喷浆(下断面立拱、部分系统锚杆、施作锚索)∀下断面喷浆∀钻孔(超前排管注浆、补作系统锚杆、施作锚索)装药爆破∀进入下一循环。
乌鞘岭隧道F7断层大变形处理措施
乌鞘岭隧道F7断层大变形处理措施
张新曙
【期刊名称】《铁道标准设计》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兰武二线乌鞘岭隧道F7断层带开挖后发生大变形,根据现场变形情况介绍隧道发生变形后的处理措施和正常施工段的设计原则,以及根据现场监控量测数据核对设计参数.
【总页数】3页(P70-72)
【作者】张新曙
【作者单位】乌鞘岭隧道建设指挥部,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55.91
【相关文献】
1.乌鞘岭隧道F7软弱断层大变形控制技术 [J], 赵旭峰;王春苗
2.乌鞘岭隧道F7断层大变形控制方案 [J], 朱学亮
3.乌鞘岭隧道F7断层大变形控制技术 [J], 项志敏;苟彪
4.乌鞘岭隧道F7断层施工监测与断层活动及隧道变形特性分析 [J], 李阶智;张宗伟;孙玉国
5.乌鞘岭隧道F7断层大变形施工对策探讨 [J], 苟彪;杨有海;王长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技术及方案研究
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技术及方案研究作者:张超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2010年第05期摘要:乌鞘岭隧道是我国目前计划修建的国内最长的铁路单线隧道,本文从设计、地质条件、施工方案、支护等方面介绍了该隧道主要施工技术及经验。
关键词:隧道施工方案支护1 工程概况1.1 隧道简介乌鞘岭特长隧道全长20050m,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
该隧道右线出口段线路曲线半径为1200m,缓和曲线伸入隧道68.79m,隧道其余地段均位于直线上,线间距为40m。
本标段洞内纵坡除出口端350m为10.9‰的下坡,余均为11‰的下坡。
1.2 地形和地貌乌鞘岭隧道出口位于古浪县龙沟乡的砂沟台,地形较狭窄,施工场地和地形条件较差,路肩设计高程为2446m。
该地区整体属于祁连山东北部中高山区,隧道进口以南为庄浪河河谷区,出口以北为古浪河及其支流龙沟河河谷区,隧道经过乌鞘岭~毛毛山中高山区,根据山体相对高度及本标段工程情况,可进一步划分为乌鞘岭中高山区和乌鞘岭北坡低高山区二个次级地貌单元。
1.2.1 乌鞘岭中高山区:位于F4和F7断层之间,海拔高程3500m左右,毛毛山最高峰为4070m。
该区地势较高,相对高差较大,自然坡度35°~50°,地表广腐植土,阴坡小灌木发育。
1.2.2 乌鞘岭北坡低高山区:位于F7断层以北,地形起伏不大,自然坡度15°~30°,海拔高程2800m左右,相对高差200~400m。
地表多有土层覆盖,其间沟谷发育,主要支沟有大洪沟、窄洪沟、金家直沟、大沙沟、天井沟及直沟等。
1.3 隧道结构隧道采用曲墙带仰拱整体式模筑混凝土衬砌,模筑混凝土支护,其拱部背后进行回填压浆,模筑混凝土支护为隧道结构的组成部分。
隧道在模筑支护与模筑衬砌之间设防水板,按“防水板+防水板”结构形式沿隧道全长全断面铺设。
全隧道洞内设双侧保温水沟,墙脚纵向设庐200mmPVC盲沟。
横向按5.0~10m间距设φ60mm软式透水管环向盲沟,与墙脚纵向盲沟相连。
乌鞘岭隧道膨胀岩地段快速施工技术
乌鞘岭隧道膨胀岩地段快速施工技术曹占良【摘要】介绍乌鞘岭隧道膨胀岩地段施工方法及快速施工的措施,如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长台阶施工,上部钻爆法开挖,下部人工开挖马口,中间机械开挖,钢拱锚喷支护,仰拱快速封闭成环,适时衬砌,无轨运输等.【期刊名称】《铁道标准设计》【年(卷),期】2004(000)011【总页数】3页(P54-56)【关键词】铁路隧道;膨胀岩;施工技术【作者】曹占良【作者单位】中铁十八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河北高碑店,07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551 工程概况乌鞘岭特长隧道全长20 050 m,设计为两座单线铁路隧道,线间距40 m,线路坡度为11‰的下坡,为目前亚洲第一长隧。
隧道通过地层岩性复杂,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三大岩类共存,且以沉积岩为主,在隧道1号斜井工区右线YDK163+600~YDK164+700的1.1 km范围内为第三系上新统膨胀性泥岩夹砂砾岩地层,岩层软弱,成岩作用差,遇水易软化和风化,风化物成土状;其蒙脱石含量17.53%~22.54%,自由膨胀率42.98%,遇水易崩解,具膨胀性,属极软岩、膨胀岩。
由于膨胀岩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并反复变形的性质,开挖后对围岩的稳定具有极强的破坏作用。
如何加快隧道施工速度,实现膨胀岩地段快速施工成为本工程的重要课题。
2 膨胀岩的基本特性(1)超固结性膨胀岩大多具有原始地层的超固结特性,使土体中储存较高的初始应力。
当隧道开挖后,引起围岩应力释放,强度降低,产生卸荷膨胀。
因此,膨胀岩具有明显的塑性流变特性,开挖后将产生较大塑性变形。
(2)多裂隙性膨胀岩中发育有各种形态的裂隙,形成土体的多裂隙性。
膨胀岩实际上是土块与各种裂隙和结构面相互组合形成的膨胀土体。
由于膨胀土体在天然原始状态下具有高强度特性,隧道开挖后洞壁土体失去边界支撑而产生胀缩,并因风干脱水使原生隐裂隙张弛,使围岩强度急剧衰减;同时,裂隙也为水的入侵形成了通道,也使围岩强度大大降低。
新乌鞘岭隧道岭脊段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控制技术
工程建设新乌鞘岭隧道岭脊段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控制技术马殷军(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青海西宁810000)摘要:针对新乌鞘岭隧道岭脊段高地应力软岩变形问题,采用加强初支、铣挖法施工在软岩大变形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调整仰拱曲率、加大变形预留量、加强初期支护、超前预加固等设计支护措施,结合铣挖法开挖可有效减少对周边围岩的扰动,有效控制软岩塑性区的发展。
研究表明:相比钻爆法,采用铣挖法开挖易于控制超欠挖,并大幅度降低对围岩的扰动。
轮廓平均线性超挖由37 cm缩减至17 cm,超挖率由121%缩减至61%,喷射混凝土与岩面密贴性好,有利于提升围岩自承能力和初期支护的承载能力,可有效改善变形控制效果,提高软岩施工的进度及安全性,可作为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控制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新乌鞘岭;隧道;软岩大变形;铣挖法;变形控制;高地应力中图分类号:U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83X(2023)11-0001-07 DOI:10.19549/j.issn.1001-683x.2023.09.18.0040 引言随着我国西部开发持续深入,西部地区交通建设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设过程中,隧道工程面临的地质条件极端复杂,主要包括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高地应力岩爆、富水断层破碎带等复杂地质问题,隧道工程面临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和岩爆等重大技术挑战[1-8]。
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机械法和钻爆法对软岩变形的影响,讨论机械法在挤压性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的适用性。
1 工程概况新乌鞘岭隧道全长17.125 km,位于既有兰武二线乌鞘岭特长隧道东侧上方,是单洞双线隧道,最大埋深952 m。
新建隧道施工辅助坑道充分利用既有兰武二线乌鞘岭特长隧道的5#、7#、8#、9#、10#斜井(长度合计9 280 m)。
其中的9#斜井工区为V级围岩Ⅲ级变形段,志留系作者简介:马殷军(1976—),男,高级工程师。
E-mail:********************千枚岩夹板岩,千枚岩为主,极薄层状,软硬不均,层间结合力差,受构造影响严重,岩体极破碎,岩质软,整体性差,呈块状,拱部稳定性差,易掉块,掌子面存在少量渗水现象,受施工扰动易发生失稳坍塌等风险(见图1)。
专题十一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乌鞘岭隧
围岩强度应力比= Rb /max
(2-1)
表 2-1
标准类别 法国隧道协会 我国工程岩体分级基准 日本新奥法指南(1996) 日本仲野分级
围岩强度应力比的分级基准
极高地应力
高地应力
<2
2~4
<4
4~7
<2
4~6
<2
2~4
一般地应力 >4 >7 >6 >4
精品pp
2.2 隧道大变形的概念
各类围岩在正常施工条件下都会产生一定的变 形,隧道施工规范、新奥法指南及衬砌标准设计等 对各类围岩及各种支护结构都规定有不同的预留变 形量以容纳这些变形 。
以圆形巷道在λ=1.0,σv=σH 时的情况进行分析, 由弹性力学可知,如果处于弹性阶段,则围岩中任
一点的应力σr、σθ可用下式表示:
r V(R 0/r)2V θV(R 0/r)2V
(2-24)
以r=R0代入(2-24)式,可得: θ 2V
所以当Rb/σv<2时,洞室周边将产生塑性变形。
精品pp
2.4.2 塑性区的影响因素分析
0.6
0.3
0
0
250
500
750
1000
埋深/m
图2-11 F7洞壁位移随埋深的变化规律
精品pp
(2)强度应力比
图2-18分别为乌鞘岭隧道分区段拱顶下沉及墙腰水 平位移与强度应力比的关系曲线。
位移值 /m
1
0.8
0.6
拱顶
墙腰 0.4
0.2
0
0
0.5
1
1.5
2
2.5
3
强度应力比
图2-18 F7洞壁位移随强度应力比的变化规律
(2-26)
乌鞘岭隧道岭脊段千枚岩变形特征及施工方法
1 工程概况
乌鞘岭特长隧道位于既有兰新线兰武段打柴 沟车站和龙沟车站之间, 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 长 2 0 0 5 0 m, 隧道除出口段位于半径为 1 2 0 0 m曲线 上外, 其余均为直线, 线间距为4 0 m , , 乌鞘岭隧道岭脊段为志留系青灰色板岩、 千枚 岩, 呈较薄的互层状, 岩体受构造影响较严重, 节理、 裂隙发育, 围岩破碎。千枚岩的褶皱、 扭曲现象明 显, 围岩松软破碎, 以薄层散体结构为主, 遇水软化, 开挖后成泥状, 稳定性差 , 易出现掉块坍塌。掌子面 有少量渗水, 为V 级围岩。
( 3 ) 量测频率 量测频率主要根据位移速率和测点距开挖面距 离而定, 即隧道刚开挖或支护初期, 测试频率为 1 一 2 次 / 天, 随着围岩逐渐稳定, 量测次数可以逐渐减少,
但当出现异常情况时, 应及时增加量测次数。根据现 场实际情况, 乌鞘岭隧道具体要求量测频率见表2 0
2 . 3 水平收效变形f测分析
2 次/ d 1 次/ d 1 次/ d 1 次/ 周
变形速率 ( m m / d )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 m 量测频率
)5
1 -5 <1 B
0 . 2- 0 . 5
<0 . 2
( 1 一 2 ) B ( 2 一 5 ) B
>5 B
注: e — 开挖断面宽度.
2 . 2 拱顶下沉f测分析
YDK1 7 6 +3 5 0
上、 下台阶长度不能超过 5m, 确保拱部与边墙 日期/ 年一 月一 日 支护结构能及早封闭; 下部开挖掌子面与仰拱距离 图6 Y D K 1 7 6 + 7 0 5 拱脚下1 . 0 m 水平收 敛散点图 不得超过 巧 m , 确保支护结构能及早封闭成环, 有 F i g . 6 S c a t t e r e d p o i n t s o f m e a s u r e d h o r i z o n t a l c o n v e r g e n c e s 利支护结构受力; 衬砌掌子面与下部开挖掌子面距 a t 1 . 0 m b e l o w t h e s p r i n g i n g l i n e a t 离不得超过 5 0 m , 这样让围岩能释放一定的压力, Y D K 1 7 6 +7 0 5 又不致于造成初期支护与围岩失稳。 ( 5 ) 勤量测 施工中配足量测人员和量测设备, 坚持及时进 行量测分析, 并将量测分析成果尽快反馈于施工现 场,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 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防止围 岩大变形的发生。 千 甲 宁 宁 甲 宁 宁 0 宁 宁 下 下
乌鞘岭隧道岭脊段复杂地质变形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乌鞘岭隧道论文专辑・机制,实施动态管理的思想,体现激励的考核原则,对工程建设管理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 关宝树.铁路工程管理与实务[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2] 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 乌鞘岭隧道建设指挥部.乌鞘岭特长隧道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R ].兰州:2004.收稿日期:20050618作者简介:宋建平(1962—),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乌鞘岭隧道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1984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工学学士。
乌鞘岭隧道岭脊段复杂地质变形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宋建平,董勤银(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乌鞘岭隧道建设指挥部,兰州 730000)摘 要:通过乌鞘岭隧道岭脊地段复杂地质变形控制技术研究,确定了在复杂应力条件下衬砌结构形式及设计支护参数、施工方法,为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隧道乌鞘隧道;变形控制;技术研究中图分类号:U4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954(2005)090004091 概况乌鞘岭隧道所经地层岩性复杂,分布主要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
主要有第四系、第三系、白垩系、三叠系、志留系、奥陶系等,并伴有加里东晚期的侵入,特别是岭脊约7k m 范围分布的F 4、F 5、F 6、F 7四条区域性大断层组成的宽大“挤压构造带”的地应力较为复杂,岩质相对较软,在施工中初期支护段均发生过较为严重的围岩变形和流变。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部有关部门的要求,于2004年4月相继启动了12项科研项目,先后邀请国内7家科研机构和院校,并有4家施工单位研究施工方法,对岭脊地段地应力、断层、志留系地层、围岩塑性区、支护与衬砌压(应)力、隧道变形等进行长达半年的监测试验,分析了挤压变形的机理、成因和围岩应力释放与围岩压力的作用规律,确定了在较高地应力条件下衬砌结构形式、设计支护参数及施工方法,保证了工程质量安全,满足了工期的要求。
千枚岩隧道变形与应对控制关键技术探讨
| 工程技术与应用 |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86·2020年第17期作者简介:张红平,男,工程师,研究方向:隧道工程。
千枚岩隧道变形与应对控制关键技术探讨张红平(新疆北新路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摘 要:新时代的陆地出行离不开公路及铁路,然而我国各地区的地形地质千差万别,其中千枚岩的变形就给道路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文章以石川子隧道为实例进行探讨分析,由于隧道存在破碎岩,围岩自稳能力较差,侧壁等都可能发生坍塌,并且伴有突水、突泥的可能性。
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文章通过结合前人的众多研究成果,并结合实际情况,共同探讨控制千枚岩隧道变形的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部分参考。
关键词:千枚岩隧道;变形;控制应对技术中图分类号:U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2789(2020)17-0086-02石川子隧道包含一条非活动性断层岩层以及一些破碎岩石结构的次级小断层,并且部分路段存在渗水的现象,这导致开挖隧道后可能存在大量变形的情况,采用传统的支护方式几乎没办法解决问题,根据石川子隧道的情况,可以采取双层初期支护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虽然双层支护方案的理论研究尚不完善,但已经有很多实际案例可供参考。
以下是部分学者对千枚岩特性的研究成果:殷晓等[1]主要研究千枚岩的矿物成分、命名以及各成分的具体含量;赵建军等[2]主要对千枚岩的水理特征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得到千枚岩各成分吸水率的大小关系分别为绢云母最大,绿泥石次之,后面依次为石英石、碳质,此外千枚岩在遇水时很可能会完全崩解;吴永胜等[3]进行了单轴和三轴的千枚岩试验,其结论为千枚岩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王悦月等[4]对千枚岩的力学特性和其含最大水量的时间关系进行了研究。
千枚岩隧道的变形始终是修建隧道的一大难点问题,因此参与研究的学者众多,如今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案例以及有一些应对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鞘岭隧道千枚岩地层变形控制及快速施工技术一、工程概况乌鞘岭隧道位于既有兰新线兰武段打柴沟车站和龙沟车站之间,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隧道长20050m,隧道出口段线路位于半径为1200m的曲线上,右、左缓和曲线伸入隧道分别为68.84m及127.29m,隧道其余地段均位于直线上,线间距40m,两隧道线路纵坡相同,主要为11‰的单面下坡,右线隧道较左线隧道高0.56~0.73m,洞身最大埋深1100m左右。
隧道左、右线均采用钻爆法施工,右线隧道先期开通。
隧道辅助坑道共计15座,其中斜井13座,竖井1座,横洞1座。
乌鞘岭隧道9#斜井位于岭脊地段,围岩主要以千枚岩为主,所遇绢云母千枚岩为青灰色,局部夹有石英岩,板岩薄层状,层理不明显,节理、裂隙发育--很发育,呈薄层状角砾结构,产状不稳定,围岩破碎,局部结构充填泥质物,面光滑,稳定性差;千枚岩挤压褶皱、扭曲,松软破碎,其中石英岩多呈酥碎沙状,以薄层状散体结构为主,强度低,单轴强度不足1Mpa,易风化,遇水软化,导致千枚岩强度急剧下降,岩质软,开挖后呈泥状,稳定性差,拱部易出现掉块、坍塌现象,特别是在岭脊段高地应力的作用下,千枚岩变形严重,属大变形围岩。
二、千枚岩地层的施工特点1 、地质情况志留系板岩、千枚岩,以千枚岩为主,局部夹有石英脉,板岩薄层状,层理不明显,节理、裂隙发育,呈薄层状角砾结构,产状不稳定,围岩破碎,局部结构面充填泥质物,面光滑、稳定性较差;千枚岩挤压揉皱,松软破碎,其中石英脉多呈酥碎砂状,以散体结构为主。
开挖后呈碎石、角砾状,掌子面无明显渗水,但开挖后有少量渗漏水、滴状及面状洇湿,量小,拱部有掉块、坍塌现象。
围岩整体稳定性较差。
为V级围岩。
9号斜井承担的正洞隧道内出露的千枚岩为黑色至深灰色,千枚状构造,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含水量大时呈团块状,含水量少时为鳞片状,片理极其发育,层厚0.01~2mm,岩体破碎,片理面手感光滑,有丝绢光泽。
千枚岩属副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中的页岩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主要矿物成分是绢云母、石英、绿泥石等,基本已全部重结晶,软弱矿物成分较多,因而千枚岩硬度小,单轴抗压强度小于1MPa,易风化。
挤压紧密的炭质千枚岩层具有弱透水性,是相对隔水层。
2、水文情况地下水在隧道施工中,对围岩的稳定性起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软弱的千枚岩区,更是起着控制作用。
当洞身开挖以千枚岩为主时,开始时无地下水,但不久即出现滴水,甚至股水。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洞身的千枚岩层上部实为板岩层(由于受开挖断面制约,开挖时未揭露出板岩层)。
当含有层状板岩时,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岩性较硬的板岩中会产生不同方位的贯通裂隙,这样就为地下水的流动提供了通道。
一般来说,围岩洞身为千枚岩时,当千枚岩厚度达到一定程度,洞身就不会出现地下水。
在开挖时围岩产生应力重分布,发生变形,形成一定的松动区与塑性区。
当塑性区的范围还未接近板岩区时,而这个范围不至于使板岩中的地下水由于渗透压力而进入塑性区时,这时洞身也不会出现地下水;当初期支护不及时或初期支护强度不足以抵抗千枚岩的变形时,塑性区的范围可能更大,当超过这一范围时,地下水进入塑性区,而千枚岩遇水即软化、泥化,使塑性区条件恶化,从而使塑性区加大,这又使地下水进一步发育。
塑性区的加大与地下水的发育互相促进,互相作用,使围岩稳定性不断变差,变形不断发展,产生各种病害。
这一点体现在千枚岩层中地下水的延迟性(即塑性区在地下水作用下逐渐加大的过程)。
3、隧道开挖千枚岩与板岩互层区,软硬岩相间,爆破药量难以控制,一般来说,造成软岩部分超挖、硬岩部分欠挖,导致开挖成型差。
这使围岩不同部位的应力释放产生差异,不利于应力重分布,因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掉块或局部坍塌。
在千枚岩含量较高地段,岩体相当破碎,呈团块状、片状、鳞片状。
开挖时易于钻进,但易塌孔。
千枚遇水后软化,泥化呈淤泥状。
初期支护施作以后,围岩变形大,且长期不收敛,局部地段几个月都不趋于稳定;开挖时无地下水,后期地下水增大。
乌鞘岭隧道千枚岩区施工难度较大,主要受变质岩的特征、地质构造、千枚岩的特性和地下水所决定。
三、变形控制1 、围岩变形特点1)、围岩变形来势猛且持续时间长。
9号斜井施工段处于高地应力区,加之埋深较大,因此在开挖初期由于应力的突然释放变形快且大。
2)、围岩的变形与千枚岩的含量有直接的关系。
千枚岩含量越高变形越大。
3)、变形与千枚岩地段的含水量有极大的关系,水量越大,变形越大。
4)、在围岩千枚岩含量有较大变化的次生断裂或分支断裂带地段,变形与千枚岩含量无关,且变形与千枚岩含量较高地段同样大,甚至更高。
5)、开挖面附近的囊状水对支护结构后期影响更大。
6)、变形具有不对称性。
2 、施工工序与变形的关系1)、施工工序与变形的关系:自开挖到拱架架立,变形随千枚岩含量、围岩松散程度、出水量大小不同一般变形在50~100mm;下半断面开挖当日变形达到峰值(见附图1:施工工序与变形关系)。
各工序变形速率关系如下:下断面开挖前〉下断面开挖后〉仰拱开挖后。
仰拱开挖后变形速率急剧降低。
因此尽早进行仰拱封闭,有利于控制变形。
3~47~10附图1:施工工序与变形关系2)、前期施工过程中,上断面初支变形较大后设临时横撑,衬砌前拆除横撑,衬砌后混凝土开裂,因此上半断面不宜设置临时横撑。
一是不利于变形的有效释放,对后期支护结构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是不利于施工作业。
3、试验段施工3、试验段施工1)、试验目的9#斜井率先进入正洞岭脊地段,遭遇志流系板岩夹千枚岩地层,施工中出现初期支护变形大、滑塌严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施工安全质量和施工进度。
为进一步验证设计支护的相关参数和掌握千枚岩地层有效控制变形的施工方法,应乌鞘岭建设总指挥部要求,特对正洞千枚岩地层施工进行试验。
以总结出一套千枚岩隧道施工工艺标准,通过试验段验证后在全隧推广。
2)、支护结构的试验参数○1、第一试验阶段验证以I20及网构钢支撑为主支护参数的可行性。
A、支护参数(表1)B、试验情况a、第一阶段第一段(YDK175+300~+280)①、地质情况板岩夹千枚岩。
板岩属中薄层,含量15~25%,局部达到60%以上,千枚岩与板岩呈互层状,散体结构,自稳能力差,以裂隙水为主,成滴水状,局部淋水。
开挖后剥落掉块严重。
其中在YDK175+295和YDK175+280的位置为板岩急剧变化接触带,并伴有股状出水,引起拱部较大范围滑塌。
②、施工情况掌子面大量地下水出露,伴有较大变形,同时已经开挖段变形持续不稳定,施工至YDK175+295时,由于接触带影响,出现拱顶滑塌,掌子面停工加固,并自YDK175+295~+317实施第一层衬砌(钢筋砼,厚度30cm),14天后(5月23日)恢复开挖;5月29日上断面里程开挖到YDK175+280。
施工上下台阶长度5m,仰拱与下断面距离20~30m;平均进度2m/d,循环进尺0.67~1.3m,每榀设置φ159钢管支撑,衬砌前加打6m长系统锚杆。
③、支护效果水平收敛情况统计表表2 里程175+300 175+295 175+290 175+280 平均累计变形359.34 468.39 397.93 553.22 473.18 平均累计变形473mm,同时呈现出受围岩软弱不均的影响,左右变形不均。
拱顶内鼓,边墙除设置临时支撑局部外,其他基本呈内鼓状。
初期支护的钢拱架扭曲、拱部喷射混凝土龟裂并大块剥落,临时支撑全部弯曲,大部分边墙初期支护侵入二次衬砌净空,衬砌前进行了初期支护的钢架拆换(如图2)。
一次衬砌后变形仍有10~15mm/d,一次衬砌效果不佳,表明由于初支刚度不足。
加密的6m砂浆锚杆效果不明显。
图2:钢架扭曲,混凝土剥落b、第一阶段第二段(YDK175+280~+250)①、地质情况围岩基本同第一段。
其中在YDK175+269和YDK175+280的位置为板岩急剧变化的接触带,引起拱部较大范围滑塌。
②、施工情况掌子面有大量囊状地下水,造成掌子面滑塌而停工,7天后(6月9日)恢复开挖,6月16日上断面里程开挖到YDK175+250,每榀设置φ159钢管支撑,并进行纵向连接。
施工中加打6m砂浆锚杆。
③、支护效果里程175+275 175+265 175+260 175+255 175+250 平均累计变形520.28 574 480.5 405.92 734.57 543.05 本段平均累计变形543mm,且变形不均。
拱顶内鼓,边墙除设置临时支撑局部外,其他基本呈内鼓状。
初期支护的钢拱架扭曲、拱部喷射混凝土龟裂并掉块,局部边墙初期支护侵入二次衬砌净空,初期支护钢拱架部分拆换,钢管支撑整体压弯,6m砂浆锚杆效果不明显。
c、第一阶段第三段(YDK175+250~+245)①、地质情况板岩夹千枚岩,板岩含量20~25%,围岩裂隙水丰富,成滴水状,局部淋水,YDK175+239附近为较大的次级构造。
②、施工情况本段在2004年6月12日开始施工,6月19日施工至YDK175+245时,施工未进入下半段面前,网构钢拱架已经全部严重扭曲变形,致使无法进行拱架连接。
施工中φ159和φ219钢管支撑间隔设置。
施工台阶长度5m,仰拱与下断面距离15m;正常施工期间,平均进度2m/d,循环进尺1.3~0.67m。
③、初期支护变形情况后期初期支护全部破坏,左侧边墙及拱部侵入隧道二次衬砌净空,后全部拆换成I20拱架,由于变形快且垮塌严重,没有连贯的变形数据统计。
从拆换统计来看,单侧拆除厚度达500mm以上。
显示出网构钢拱架由于其早期刚度差,无法抵御变形。
d、第一阶段第四段(YDK175+245~+232)①、地质情况板岩夹千枚岩,板岩属中薄层,含量约20~30%,局部达到50%以上,在YDK175+235~YDK175+240的位置为一个次级构造,前后板岩含量急剧变化,施工时左侧有较大一股出水,并引起滑塌,并造成较长时间的停工。
②、施工情况6月23日施工至YDK175+239时,由于掌子面滑塌,引起YDK175+250~+239初期支护已经全部变形严重,并局部破坏,停止开挖进行处理;7月15日恢复开挖,7月29日施工至YDK175+232。
施工期间,上下台阶长度5m,仰拱与下断面距离10~15m。
○3初期支护变形情况初期支护全部破坏,拱部全部侵入边墙局部隧道二次衬砌净空,由于变形快且垮塌严重,没有连贯的变形数据统计。
从拆换统计来看,单侧拆除厚度达400mm以上。
3)、第二试验阶段验证以H175型钢支撑为主,注浆锚管、柔性锚杆为辅的支护参数的可行性。
○1支护参数○2试验情况A、第二阶段第一段(YDK175+220~+232、YDK175+440~+458)①、地质情况兰州方向(YDK175+220~+232):板岩夹千枚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