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

合集下载

农业碳排放与低碳技术

农业碳排放与低碳技术

农业碳排放与低碳技术农业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并且在人类社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然而,农业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对气候变化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减少农业的碳排放并推动可持续发展,低碳技术被引入和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本文将探讨农业碳排放问题以及低碳技术的应用,以期促进农业的环保发展。

1. 农业碳排放的现状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土壤管理,包括农田施肥、农业废弃物处理和土地利用方式;二是农业机械使用和能源消耗。

1.1 土壤管理的碳排放农田施肥是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化肥的使用量在过去几十年中大幅增加,导致氮氧化物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释放量增加,进而加剧气候变化。

同时,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也对碳排放产生影响。

例如,农作物秸秆的焚烧会释放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剧温室效应。

1.2 农业机械使用和能源消耗的碳排放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但也带来了碳排放的增加。

农业机械的燃料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巨大,对气候变化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因此,减少农业碳排放势在必行,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技术应运而生。

2. 低碳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低碳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碳排放,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几种推广应用较广的低碳技术:2.1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或避免使用化学合成物质的农业形式。

与传统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更加环保,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而降低了碳排放。

此外,有机农业还能提高农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碳储量,具有更好的保水保肥能力,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2 水稻田温室气体管理水稻田是农业中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特别是甲烷气体。

采用科学管理方法,如优化水稻田水肥管理、改变田间覆盖方法等,可以有效控制甲烷的排放。

例如,采用精确施肥技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精准供应水和氮肥,可以显著降低水稻田的甲烷排放。

我国农田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和有机碳固定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我国农田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和有机碳固定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我国农田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和有机碳固定的研究进展及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峻,温室气体减排和有机碳固定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我国农田土壤在温室气体减排和有机碳固定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概述我国农田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和有机碳固定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首先回顾了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来源和机制,以及有机碳固定的途径和方法。

然后,从政策、技术和管理等层面,梳理了我国在农田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和有机碳固定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分析了我国农田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和有机碳固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技术瓶颈、政策执行难度大、农民参与度低等。

文章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包括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提高农民参与度和意识等,以期推动我国农田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和有机碳固定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我国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现状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田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日益凸显。

农田土壤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头之一,其中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₂)、甲烷(CH₄)和氧化亚氮(N₂O)。

这些气体的排放不仅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也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农田土壤CO₂排放主要源于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和根系的呼吸作用。

在我国,由于农业耕作方式的不断改进和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加快,导致CO₂排放量不断增加。

同时,农业活动中的农机作业、灌溉等也会加速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进一步增加CO₂排放。

CH₄排放主要来源于稻田和养殖场的厌氧环境。

在我国,稻田是CH₄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由于稻田中存在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水分,为CH₄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场的CH ₄排放也不容忽视。

农业碳排放与低碳农业

农业碳排放与低碳农业

农业碳排放与低碳农业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也在面临着减少碳排放的压力。

本文将探讨农业碳排放问题,并提出一些低碳农业的解决方案。

二、农业碳排放的现状1. 温室气体排放来源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为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

其中,甲烷主要来自于农田湿地和牲畜消化过程,氧化亚氮主要来自于化肥的使用。

2. 农业碳排放的规模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数据,农业碳排放占全球总排放的约13%。

其中,甲烷排放占比最大,约为5%,其次是氧化亚氮,占比约为4%。

3. 农业碳排放的趋势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生产的扩大,农业碳排放呈现增长的趋势。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碳排放增速更快,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的农田排水和牲畜养殖水平较低,导致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量较大。

三、低碳农业的解决方案1. 提高农田管理效率通过合理管理农田,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例如,合理施肥、科学灌溉、改善土壤质量等措施可以减少氧化亚氮的排放。

此外,采用湿地管理技术可以减少甲烷的排放。

2. 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主张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和化肥,通过自然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有机农业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因为有机农业不使用化肥,从而减少了氧化亚氮的排放。

3. 改善畜牧业管理畜牧业是甲烷排放的主要来源。

通过改变牲畜饲养方式,可以减少甲烷的排放。

例如,改善饲养环境、改变饲料配方、提高牲畜品种等措施可以降低牲畜的甲烷排放量。

4. 促进农业生物能源的利用农业生物能源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可以替代传统能源,从而减少碳排放。

例如,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生物质能源,不仅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以提供农村地区的能源供应。

5. 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农业废弃物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如果不加以处理和利用,会产生大量的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

通过科学处理和利用这些废弃物,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产生经济效益。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与减少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与减少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与减少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和减少迫在眉睫。

据统计,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约25%左右,其中甲烷和氧化亚氮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成分。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速度,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和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

一、控制和减少牲畜放屁排放的甲烷众所周知,牛、羊等畜禽的放屁会产生大量的甲烷,成为农业温室气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控制和减少这种排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科学饲养:合理控制畜禽的饲料和水的摄入量,减少未消化的残渣,同时为畜禽配备科学合理的饲料,从而降低畜禽产生甲烷的数量。

2、利用沼气:对于养殖场和农户而言,可以通过搭建沼气池,以粪便来发酵产生沼气进行生活和饲养的能源使用,从而实现环保节能的效果。

3、草地管理:用草作畜禽饲料,草地管护的方式也可能减少甲烷的产生。

二、控制和减少畜禽屎尿排放的氧化亚氮畜禽的屎尿也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牛粪、羊粪等消化之后,会释放大量的氮气,会有氧化亚氮的排放。

为了控制和减少氧化亚氮的排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收集和利用:对于畜禽的粪便,要及时收集和处理,可以利用其作为农田的有机肥料,促进庄稼的生长,在垃圾分类和处理过程中做到不浪费,有利于减少氧化亚氮的排放。

2、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对于集约化的养殖场,可以通过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过滤,减少废水中的氧化亚氮排放。

3、化肥替换:化学肥料的使用也是氧化亚氮排放的来源之一,因此,我们需要在农业生产中采用可替换的喜养素。

三、其他温室气体的减排措施除了上述两种温室气体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温室气体的排放,例如二氧化碳和氟利昂等。

为了控制和减少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推广种植和林业:种植业和林业是控制温室气体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不断的树种更新中,大量二氧化碳被丰富吸收。

农业生产在其中起到了扶持作用。

2、可再生能源:可在循环经济中使用的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都减少了对非再生能源的依赖性,有助于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农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措施研究

农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措施研究

农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措施研究随着全球气温持续上升,人类开始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其中,温室气体排放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

虽然大多数人认为工业和交通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但事实上,农业也对温室气体排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以及减排措施。

一、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类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三种气体。

其中,二氧化碳是最多的,主要来自于化肥的生产和氧化亚氮的挥发。

甲烷由于沼气、粪便和湿地的产生,占据了第二大排放量。

最后,氧化亚氮主要来自于尿液和化肥的分解。

二、影响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一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包括:1.土地利用类型:不同的土地使用类型会导致不同的温室气体排放。

例如,旱地往往会产生更多的氧化亚氮排放,而稻田会产生更多的甲烷排放。

2.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也会影响农田温室气体排放。

例如,温度升高会导致微生物代谢加速,从而增加甲烷和氧化亚氮的释放。

3.土地管理:如何管理土地可以影响农田温室气体排放。

例如,改变耕种方式,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三、减少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采取以下措施可以减少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1.改变施肥方式:可以改变农田的施肥方式,使用有机肥料代替化肥,相应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2.控制水位:控制稻田的水位可以减少甲烷的排放。

同时,也可以减轻水资源压力。

3.加强肥料管理:减少氧化亚氮的排放。

增加化肥利用率也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4.转向有机农业:有机农业少用化肥,可以减小农业碳排放。

5.种植草地:草地地面上密布着根系,可以促进土地汇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六、结语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但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这些排放。

采取措施不仅可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农业可持续性发展,重视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问题。

农业环境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

农业环境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

农业环境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农业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占据重要地位。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农业和相关活动贡献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约20%。

因此,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农业环境,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几种方法。

1. 改善土壤管理土壤管理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

首先,农民可以合理施肥,避免过量使用化肥,从而减少氧化亚氮的释放。

其次,采取减少耕作和轮作制度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二氧化碳的释放,并改善土壤质量。

此外,利用覆盖作物来保护土壤还可以提供额外的碳吸收和减少挥发性气体的排放。

2. 优化畜禽养殖方式畜禽养殖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

优化畜禽饲料的配方可以降低动物的甲烷排放。

例如,添加一些酶制剂和植物提取物可以帮助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减少甲烷排放。

此外,改善畜禽粪便的处理方法也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

例如,采用生物气体发酵技术将畜禽粪便转化为可再生能源,不仅可以减少甲烷的释放,还可以提供清洁能源。

3. 推行气候友好的农业种植模式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存在大量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

改变种植方式可以减少温室气体释放,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例如,采用交替深耕和浅耕的耕作技术,可以减少土壤中碳的流失。

此外,选择耐热、耐旱和耐盐碱的农作物品种,可以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4. 推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稻田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头之一。

水稻田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会产生甲烷气体。

因此,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甲烷的排放非常重要。

例如,改善灌溉管理,控制农田排水速度,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可以有效地减少甲烷气体的产生。

5. 利用可再生能源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方法是利用可再生能源。

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

通过将这些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燃料,可以代替传统的化石燃料,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综上所述,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策略研究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策略研究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策略研究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一直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

针对这一问题,科研人员提出了许多减排策略,并进行了相关研究。

农业生产过程中主要排放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

其中,甲烷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主要来自于水稻田和牛的消化过程。

氧化亚氮排放主要来自于化肥施用,而二氧化碳则是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和燃烧化石燃料释放出来的。

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科研人员提出了一系列减排策略。

首先,农业生产者可以采用更加科学的水稻种植技术,减少甲烷排放。

例如,改变水稻的种植密度、施肥量和灌溉方式,选择抗氧化亚氮的水稻品种等都可以有效减少甲烷排放。

此外,科研人员还提出了在牛舍安装固定化粪池来收集甲烷的方法,以减少牛的排放。

其次,减少氧化亚氮排放也是关键。

科研人员建议降低化肥施用量,使用植物源有机肥料替代化肥,采取农田秸秆还田等措施来减少氧化亚氮的排放。

同时,选择旱地种植方式和轮作作物,可以有效减少氧化亚氮的排放。

另外,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农业生产者可以种植更多的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此外,科研人员还提倡发展生物质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减缓温室气体的增加。

除了这些减排策略,科研人员还提出了一些监测和评估方法,来了解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真实情况。

他们建立了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对不同农业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量化分析,为减排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科研人员还通过模型模拟来预测不同减排措施的效果,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农业生产者、科研人员和政府部门共同努力。

通过科学合理的减排策略和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环境,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减排技术研究

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减排技术研究

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减排技术研究近年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而农田作为一个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以及目前已经存在的减排技术。

首先,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氮肥使用和农作物残留物的分解。

氮肥的使用会导致氮氧化物的排放,而农作物残留物的分解则会产生甲烷气体。

这两种气体都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针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减排技术。

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减少氮肥的使用量。

通过科学施肥、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氮肥的使用量,从而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善土壤肥力,提高氮肥的利用率,进一步减少氮肥的使用。

另外,农作物残留物的分解也是一个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

为了减少甲烷气体的排放,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加速农作物残留物的分解过程。

例如,可以通过深翻土壤、施加适量的有机肥料等方式,促进农作物残留物的分解,减少甲烷气体的产生。

此外,还可以利用农作物残留物进行生物质能源的生产,将其转化为可再生能源,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除了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外,还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减少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

例如,利用精确农业技术,可以实现精准施肥,减少氮肥的浪费,从而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

此外,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施肥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减排技术还包括利用生物质能源和利用沼气发电等方式。

生物质能源是指利用农作物残留物、秸秆等生物质资源进行能源生产。

通过将农作物残留物转化为生物质燃料,可以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而沼气发电则是利用农田中产生的沼气进行能源生产。

通过将沼气燃烧发电,不仅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以获得可再生能源。

总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中国着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着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技术对策064364郭鹏远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也是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

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等温室气体而引起的。

因此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措施也就是减少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或增加对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吸收。

由全球3000多名专家完成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简称IPCC)第4次评估报告[1]表明,农业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据估计,全球范围内农业排放CH4占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CH4排放总量的50%,N2O占60%,如果不实施额外的农业政策,预计到2030年,农业源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量将比2005年分别增加60%和35%~60%,减少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对控制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

在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国内外在农业甲烷和氧化亚氮方面做了一定研究,并对典型源开展了典型测试[2-5];IPCC出版了全球通用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6],为估算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依据。

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领域减排的经济性预测[1,7]和各种技术措施对某单一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8],还没有对农业的减排对策进行系统研究。

本文的目的是根据中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分析探讨农业领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与对策,为促进全球采取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的减排行动提供参考。

1中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包括反刍动物甲烷排放、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甲烷排放、施肥造成的氧化亚氮排放和动物废弃物管理过程中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

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中国动物饲养、水稻种植和施肥量在全球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2005年中国肉、蛋、奶产量分别占全球的29.3%、41.1%和4.6%;中国猪、牛、羊和禽饲养量分别占世界总饲养量的50%、8.5%、18%、28%。

水稻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水稻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水稻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其治理对策研究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主要食物来源。

然而,水稻生产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头,其主要温室气体包括甲烷(CH4)和二氧化碳(CO2)。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水稻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以及可行的治理对策。

水稻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水稻田是一个富含有机物但缺氧的环境,这种条件使得水稻生产中甲烷的排放量明显优于其他粮食作物。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数据,水稻田是中国和全球甲烷的主要排放源。

在水稻生产的不同阶段,甲烷的排放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稻田地下的根系呼吸会产生甲烷。

2. 在水稻的生长阶段,水稻的根系在缺氧的环境下会产生甲烷。

3. 在水稻的收获和处理阶段,粗放的田间管理会导致大量的甲烷产生。

4. 水稻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同样会对甲烷排放造成影响。

除了甲烷,水稻生产还会产生二氧化碳排放。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来源:1. 施用化肥和农药会释放二氧化碳。

2. 在干燥水稻的加工过程中,燃烧剩余的稻草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3. 沼气工程运行涉及到燃烧沼气,这也会产生二氧化碳。

治理对策针对水稻生产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这些排放。

一些可能的治理对策包括:1. 调整种植制度。

优化水稻种植方式,采用有机培育、旱作预种、淤积地种植等方式,可以减少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甲烷的排放。

2. 改变施肥习惯。

采取农业生态环境友好型施肥措施,如深施、少施、分次施等施肥方法,可以减少气体排放。

3. 推广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不仅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还可以促进土壤健康,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4. 改善管理工艺。

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如改善田间排水、密植抽耕、水肥一体化等,可以有效减少甲烷排放。

5. 推广绿色生产模式。

促进水稻生态农业模式的发展,通过建立农业生态环保技术及评价标准,引导农户按照生态、环保、环保、安全、高效、可持续的原则来开展生产,实现“三同时”目标,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不同耕作措施下旱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影响因子

不同耕作措施下旱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影响因子

不同耕作措施下旱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影响因子摘要: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旱作农田作为农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耕作措施对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对不同耕作措施下旱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探究,旨在为缩减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科学依据。

一、引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农业作为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其中旱作农田的作物生长和农业生产过程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探究旱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减缓具有重要意义。

二、旱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一)甲烷(CH4)排放特征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旱作农田中,水田和旱田是甲烷排放的主要来源。

水田通过稻田微生物的甲烷发酵产生甲烷,而旱田则主要通过土壤微生物的甲烷发酵产生甲烷。

探究发现,在相同的农田区域,旱田的甲烷排放量要明显低于水田。

这是因为旱田中缺乏水分,微生物甲烷发酵的条件较差。

(二)二氧化碳(CO2)排放特征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其排放主要来自于植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物的分解过程。

旱作农田中,农作物的生长和死亡、残茬的回收利用等过程都会产生二氧化碳。

探究发现,不同农作物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差异,一般而言,粮食作物的二氧化碳排放较高,而绿肥作物则较低。

此外,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过程之一。

(三)一氧化氮(N2O)排放特征一氧化氮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排放与氮肥施用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密切相关。

在旱作农田中,氮肥的施用是主要的一氧化氮排放来源。

探究发现,氮肥的施用量越大,一氧化氮的排放量就越高。

此外,土壤中的硝化和反硝化等微生物过程也是一氧化氮排放的重要因素。

三、旱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因子(一)气候因素气候因素是影响旱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田固碳与减排技术:农业的低碳发展模式

农田固碳与减排技术:农业的低碳发展模式

低碳农业的实践案例
可持续农业: 采用有机肥料 代替化学肥料, 减少化肥对环
境的污染。
精准农业:利用 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农田的精细 化管理价 值的产品,如畜 禽养殖废弃物转 化为有机肥料或
生物燃气。
低碳农业技术: 推广低碳农业技 术,如节水灌溉、 生物防治等,降 低农业碳排放。
农田固碳与减排技术的发展历程
早期技术:传 统农业措施, 如轮作和有机
肥料的使用
20世纪发展: 农业机械化和化 学肥料的使用, 提高了产量,但
增加了碳排放
21世纪初:气 候变化成为全球 关注的问题,农 田固碳与减排技
术得到重视
目前:多种技术 手段的综合应用, 如精准农业、生 物固碳等,致力 于降低碳排放和
土壤碳库的监测与评估
监测方法:采用土壤碳库的监测技术,如碳通量观测、土壤呼吸测定等
评估指标: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碳储量、土壤碳密度等
评估意义:了解土壤碳库的分布、变化和稳定性,为农田固碳技术的实施提供科 学依据 评估实践:定期开展土壤碳库的监测与评估,及时调整农田管理措施,提高固碳 效率
土壤碳库的可持续利用
土壤碳库的管理措施
土壤有机碳的增加: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合理轮作和种植绿肥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 碳含量。
土壤有机碳的保护:减少耕作和机械压实,保持土壤团粒结构,降低土壤有机碳的分 解速率。
土壤碳的矿化:通过生物固碳技术,如接种根际微生物、优化灌溉等,促进土壤中有 机碳的矿化作用。
土壤碳的氧化:通过控制土壤的氧化还原状态,调节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土 壤有机碳的氧化和转化。
土壤碳库的概念和 作用
土壤碳库的可持续 利用方式
土壤碳库的管理措 施
土壤碳库的监测与 评估

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控制

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控制

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控制近年来,人类的工业、交通、农业等活动以及人口增长和能源消耗的日益增长,导致了大量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从而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这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

然而,要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一、温室气体的排放来源分析温室气体的排放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源消耗:燃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此外,交通运输和建筑业等领域的能源占比也很高,因此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

2.工业生产:各类工业生产活动都会产生大量的CO2、CH4、N2O等温室气体,如钢铁、化工、水泥等行业,包括其生产和运输等活动。

3.生态活动:农业及畜牧业的活动能发生大量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如甲烷、氮氧化物等,在水稻种植和牛的消化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甲烷排放。

4.土地利用: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野火等也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原因之一。

森林的伐木和野火不仅影响了土地利用,也直接释放温室气体到大气中。

二、温室气体的危害温室气体的过多排放将导致气候变暖、全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这对全球经济社会生产和人类的生存环境都将会产生很大影响。

温室气体将对地球的气候、大气、水、土壤和生态环境都会产生危害,例如:1.海平面上升: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海水的温度和海洋水位会上升。

由于冰川融化,海水中的水量不断增加,这将导致海平面上升,如此一来会对沿海城市的安全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2.气候异常: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很可能出现反常天气现象,例如:暴雨、干旱、飓风等。

这也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3.生态破坏:气候变化也将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这就意味着植物和动物的种类甚至消失,许多生态系统的形态也将受到破坏,从而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利益。

三、温室气体控制的措施1. 能源模式转变:为减少CO2、CH4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各国要在能源模式转变上做出努力。

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控制技术

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控制技术

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控制技术近年来,温室效应已经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它对全球气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全球各国都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它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为此,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温室气体的减排和控制技术,以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一、温室气体的种类和排放温室气体是指那些对地球表面温度产生影响的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碳化合物、一氧化二氮等。

这些气体的排放主要来自于人类的活动,如工业生产、能源利用、农业生产等。

目前,全球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经超过了500亿吨,而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

据统计,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占到了总排放量的70%以上,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这就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的出现。

二、温室气体的危害和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不仅对气候产生了直接影响,还会对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诸多危害。

比如,气候变暖会导致全球气温的上升,而这又会引发各种极端天气现象,如暴雨、干旱、飓风等等。

这些天气灾害会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如洪涝灾害会对农田和城市造成损失,而干旱又会导致粮食等农产品的减产。

另外,温室气体还会造成空气污染和健康问题。

一些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硫、氨等可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等。

同时,这些气体也会加速大气中的自由基生成,进而引发光化学反应,使得城市雾霾更加严重。

三、温室气体的减排和控制技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对气候的影响,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温室气体的减排和控制技术。

以下是常见的减排和控制技术:1.管控温室气体排放:政府可以颁布各种环境法律,限制工业、交通、农业等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

如美国就曾经颁布限制工厂、汽车尾气排放的法律。

同时,政府还可以对国家排放总量进行限制,比如制定排放配额、碳税等政策,通过经济手段推动减排。

2.提高能源效率:提高能源效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使用高效能源设备、增加能源回收等技术手段,可以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减少能源的利用量,从而达到减排的目的。

碳排放的来源与控制农业与畜牧业的创新解决方案

碳排放的来源与控制农业与畜牧业的创新解决方案

碳排放的来源与控制农业与畜牧业的创新解决方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碳排放成为了重要的环境议题。

农业与畜牧业被认为是重要的碳排放源之一。

本文将探讨农业与畜牧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并介绍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以控制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碳排放的来源农业活动中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包括土壤碳排放、施肥过程中的氮氧化物排放、农业机械使用所产生的尾气排放以及稻田的甲烷排放。

首先,土壤碳排放是农业活动中的主要碳排放来源之一。

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壤中的碳会因为耕作、施肥、收割等活动而释放为二氧化碳。

此外,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的降低也会导致碳的持续排放。

其次,施肥过程中的氮氧化物排放也是农业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田施用化肥时,氮肥在土壤中被转化为亚氮酸盐和硝酸盐,并释放出氨气和一氧化二氮等氮氧化物。

这些氮氧化物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加速温室气体的排放。

再次,农业机械使用所产生的尾气排放也是一个重要的碳排放来源。

农业机械如拖拉机、收割机等在耕种、种植和收割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尾气,其中包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

最后,稻田的甲烷排放也是农业碳排放的重要因素。

由于稻田水田化的特殊环境,稻田中产生的甲烷排放量较高。

这主要是由于在水中缺氧的条件下,稻田中的微生物会将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产生甲烷。

二、控制农业碳排放的创新解决方案为了减少农业碳排放,许多创新的解决方案已经被提出并得到实践。

首先,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被广泛推广。

通过采用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土壤碳排放和环境污染。

其次,精确施肥技术的应用也可以有效控制氮氧化物的排放。

通过使用现代化的农具和机械,结合农田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精确施肥,减少肥料的使用量,并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

此外,农田水肥一体化管理被认为是减少甲烷排放的有效手段。

通过优化灌溉管理,降低甲烷产生的条件,减少稻田的甲烷排放量。

最后,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也是减少碳排放的创新解决方案之一。

不同碳氮管理措施下春玉米农田土壤N2O排放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不同碳氮管理措施下春玉米农田土壤N2O排放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不同碳氮管理措施下春玉米农田土壤N2O排放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性日益突显,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氧化亚氮(N2O)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其排放对温室效应和臭氧的破坏起着重要作用。

农业活动是N2O排放的重要源头之一,特别是农田土壤中氮素循环过程与化肥施用密切相关。

因此,探究不同碳氮管理措施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春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氮素的需求较高。

传统的氮肥施用方式通常是将化肥一次性施入土壤,但这种方式容易造成氮素的浪费和土壤安全性的下降。

近年来,人们开始探索采用不同的碳氮管理措施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一种常见的碳氮管理措施是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改善土壤结构。

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可显著降低春玉米农田土壤N2O排放。

这是因为秸秆还田可以提供更多的碳源,使得土壤中的呈硝化状态的氮素向另一种氮素态转化,从而减少了N2O的产生。

除了秸秆还田,另一种常见的碳氮管理措施是有机肥施用。

有机肥施用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研究发现,有机肥的施用可以减少春玉米农田土壤N2O排放。

这是因为有机肥中的有机质和微生物可以促进土壤中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从而减少N2O的产生。

此外,还有人工湿地的建设等其他碳氮管理措施可以对春玉米农田土壤N2O排放产生影响。

人工湿地可以增加土壤湿度,改善土壤氧化还原环境,从而减少N2O的产生。

除了碳氮管理措施,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影响春玉米农田土壤N2O排放。

例如土壤pH值、温度、土壤含氧量等。

较高的pH值和温度以及较低的土壤含氧量会促进N2O的产生。

因此,在进行碳氮管理时,还应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总之,春玉米农田土壤N2O的排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农田管理中,采用不同的碳氮管理措施可以显著减少春玉米农田土壤N2O的排放。

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方案

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方案

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方案一、介绍稻田是中国农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源头之一。

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剧了全球暖化的速度,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制定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方案势在必行。

本文将对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方案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二、减少甲烷排放的措施1. 种植耐淹水水稻品种选择具有耐淹水特性的水稻品种,可以减少水稻秧苗受淹导致的厌氧反应,减少甲烷的产生。

此外,耐淹水水稻品种还具有更好的抗病虫害能力,可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2. 排水管理合理排水管理可以减少水稻根际厌氧条件,降低甲烷的排放。

在稻田中设置排水沟,及时排除积水,控制稻田的湿度,有助于减少甲烷的产生。

3. 施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料比化学肥料中的氮磷钾含量低,降低了水稻的氮肥吸收量,从而减少了甲烷的产生。

同时,有机肥料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水肥利用率。

4. 使用套种制度套种制度是指在一季稻田收割后,立即种植另一季作物,如豆类等短生周期作物。

套种制度可以有效利用稻田的生态资源,降低甲烷的排放。

三、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1. 调整施肥措施合理施肥措施可以降低化学肥料的使用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通过充分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科学施肥,选择适宜的施肥时机和方法,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浪费。

2. 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采用无化学肥料、无农药的种植方式,能够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同时,有机农业还能够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的碳储存能力。

3. 推广稻田生态系统管理稻田生态系统管理是指通过调整水稻种植模式、种植结构、灌溉方式等,优化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稻田生态系统管理可以提高碳的固定和保持能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4. 使用可再生能源在农田中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化石能源,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四、总结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方案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减少甲烷排放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通过种植耐淹水水稻品种、排水管理、施用有机肥料和使用套种制度,可以有效降低甲烷的产生。

设施蔬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技术规程

设施蔬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技术规程

设施蔬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技术规程设施蔬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技术规程一、前言为了加强对设施蔬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和管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本技术规程的制定过程中,充分吸纳了相关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并与相关政策法规结合,旨在为广大农业从业人员提供便利和指导。

二、适用范围本技术规程适用于设施蔬菜种植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和评估。

三、监测对象1. 温室气体: 谷物, 肉类, 大米, 蔬菜等。

2. 监测场地: 设施蔬菜农田3. 监测方法: 实地监测和数据采集4. 监测时间: 种植周期内四、监测指标1. 温室气体种类: 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 氧化亚氮(N2O), 氟氯化合物等2. 监测方法: 监测设备、数据采集设备、数据存储设备等。

3. 监测数据: 每日监测数据、种植周期监测数据、季度监测数据等。

五、监测流程1. 前期调研: 对设施蔬菜种植相关情况进行了解和调研。

2. 监测方案设计: 按照监测指标制定监测方案,包括监测地点、监测人员、监测设备和数据采集方法等内容。

3. 监测实施: 按照方案进行现场监测和数据采集,并对数据进行及时处理和存储。

4. 监测数据处理: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生成监测报告。

5. 监测报告发布: 将监测结果整理成报告,向有关部门和农民发布。

六、数据处理1. 数据质量: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质量检查和审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数据处理方法: 使用统计学和数理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包括计算平均数、标准偏差等统计量。

3. 数据存储: 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备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七、监测设备的管理和维护1. 监测设备管理: 对监测设备进行登记和管理,建立设备档案,制定设备维护计划和维护标准。

2. 监测设备维护: 对监测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3. 监测设备更新: 根据监测需要和新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监测设备。

中国农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

中国农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

中国农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李虎;邱建军;王立刚;任天志【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2(021)001【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已经引起了各国科学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 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农田土壤是这三种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文章概述了农田土壤CO2、CH4和N2O三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机制,系统总结了国内对这三种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观测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减排技术对策,并对目前的研究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深入的探讨,以期为控制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农业提供参考依据.【总页数】7页(P159-165)【作者】李虎;邱建军;王立刚;任天志【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P461【相关文献】1.不同施氮水平下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小麦农田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 [J], 李叶杉;张仁陟;张军;蔡立群;武均2.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主要温室气体及VOCs排放特征 [J], 唐伟;郑思伟;何平;徐海岚;杨强;谷雨;闫兰玲3.太湖地区有机与常规种植方式下稻麦轮作农田温室气体短期排放特征 [J], 陈秋会;王磊;席运官;田伟;金淑;张弛;李妍;肖兴基4.湖北省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源/汇分析 [J], 谢婷;张慧;苗洁;宋明伟;曾艳琴5.湖北省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源/汇分析 [J], 谢婷;张慧;苗洁;宋明伟;曾艳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 田Biblioteka 要温 室气体 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
李虎 ,邱建 军 ,王立 刚,任天 志
中 国农业 科 学 院农 业 资源 与农 业 区划研 究 所 ,北京 10 8 001
摘 要 :全球 气候 变化 已成 为不争 的事 实 ,已经 引起 了各 国科 学家和 政府 的高度重视 。人类 活动 向大 气 中排放 的二 氧化碳
生态环境学报 2 1 , 11: 5 -6 0 2 2 () 19 15
E o o ya dEn io m e tl ce c s c lg n vrn na in e S
ht:w w.ecc m t / w j sio p/ e . Emalei r esio - i dt @jec. m : o c
( O )、甲烷 ( H ) C2 c 4 和氧化亚 氮 ( 2 等温室气体浓度 的增加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原 因之一 。农 田土壤是这三种温室 N O) 气体 的重 要来 源。文章概述了农 田土壤 C 2 I O 、C- NO 三种 主要 温室气 体的排放机制 ,系统总结 了国内对这三种温室气 h和 2 体排放通量 的观测研 究 , 出了相应 的减 排技 术对 策 , 提 并对 目 的研 究问题和未来 的发展方 向作 了深入 的探讨 , 前 以期为控制 农 田土壤 温室气体排放 、发展低碳农业提供参考依据 。
的耕地 。这些农 田的耕作 、水稻 的种植以及氮肥的 施用不仅长期改变着农 田生态 系统中的碳氮循环 , 而且给全球气候变化带来影响,已受到国际社会各 界的广泛关注。根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 始 国家信息通报 》【,19 年中国农业源温室气体 5 94 】 排放 占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的 1%; 7 农业活动 甲 烷排放量为 11. l4 ,占中国甲烷排放 总量的 79 x 0 t 6 5 . %,其中稻 田甲烷排放量为 6 4 x 0 ,占 05 1 1 . 1 t 7 1. 7 %。19 9 9 4年 因施肥造成 的氧化亚 氮排放 量为 6 . 1 , 中农 田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分别 占中 2 ×0t其 8 国氧化 亚氮 排放 总量 的 5 .%和 1. 5 7 81 %。进 入 2 0 00 年以来 ,中国年氮肥用量不断增加 ,达到 2 0 00万 t 折纯量 ) ( 以上 , 19 年到 2 0 年中国农业氮 从 94 05 肥施用量增加了 1%,消费总量成为世界第一 ,约 8 占全球总量 的 3 % 6 目 0 L。 前各国学者对全球和国家 】 尺度的农田 N O排放量进行了估算 。 2 结果表明, 世 界农 田N O排放总量在 1  ̄ . T ( N的质量计) 2 . 4 g以 2 2 之间 , 中国农 田 N O排放总量在 0 6~ . 8 g以 2 . 3 0 2 ( 0 6 T N 的质量 计 ) 间 。可 见 ,中国农业 生 产活 动基 数 之 数量大 、增长快 ,如果没有相应的减排措施 ,农业 源温室气体排放量也会相应的快速增加。 近l年来 ,我国政府在农业节能增效 、 0 发展低 碳农业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 对农业温室气 体 的研究也积 累了一些资料 。但缺乏从C 2 H O 、C a 和N O 2 等温室气体 的排放特征和减排的角度进行全 局性的、系统性的部署 , 更没有组织对我国农业温 室气体减排潜力进行 系统的集成和科学的评估 ,温 室气体源汇 的探测仍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课题。 因此本文概述了农 田土壤C 2 C a 2 三种主要 O 、 H 和N O 温室气体的排放机制 , 系统的总结 了国内对这三种
体 的重要排放源 ,全球范围内农业排放的非c 2 O 温 室气体 占人为排放的非c 2 O 温室气体总量 的1%, 4 其 中农业排放了8 %的N O 7 4 2 和4 %的C 4 而农业释 H, 放 的C 2 0估计达4 ( C 2 q 0Mt ̄ O . 的质量计) 1 2 e ,不到全 球人为释放量的1 %。如果不实施额外的农业政策 , 预计 ̄ 23 年农业源C 4 2  ̄ 放量将会  ̄20 J 10 0 H 和N 0 F B05 年分别增J6 %和3% ̄ 0 J0 l  ̄ 5 6 %。美国的研究认为农业 在温室气体排放 中的贡献在本 国大致 占7 1%[ %~ 0 2 】 。 加拿 大和英 国的研究资料均表 明农业在其温 室气 体排放源 中的 比例大致为8 3 %【 尽管德 国的工业高 】 , 度发达 , 农业仍是N O和C 4 2 H 的重要排放 源, 因农业 活动引起 的N O 2 排放 占全部排放量的3%一 2 4 9 5%[。 1 因此 ,为缓解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全球变暖 , 人 们有必 要采取各种切实可行 的措施来减少农业源 温室气体排放 。 中国是人 口众多的农业大 国, 拥有 1 1 h 2 . 亿 m 2
关键词 :气候 变化 ;农 田土壤 ;温室气体 ;减排技术 ;低碳农业 中图分 类号 :S 6 P 6 1;4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7 .9 6( 02)0 .1 90 6 45 0 2 1 10 5 .7
全球气 候变化 已成为不争 的事 实 ,二氧化碳 ( O )、甲烷 ( H )和氧化亚氮 ( 2 等温室 C2 C4 N 0) 气体在大气 中的浓度逐年增加 ,由此而带来 的全球 气候变暖等问题 ,已经引起 了各国科学家和政府的 高度重视。据估计 , 大气 中C 2 C-和N O O、 I I 4 2 的浓度 增加对增强温室效应的总贡献率 占了近8%,是温 0 室效应 的主要贡献者 , 并且其大气浓度仍分别以年 均0 %、0 %和0 %的速率在增长【。大气 中C 2 . 5 . 8 . 3 1 ] O 的排放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土地利用和覆盖 变化 ;C 主要来源于天然湿地、稻 田、化石燃料 a H 开采和反刍动物肠 胃发酵等 ;N O 2 的排放源主要有 土壤释放 、生 物物质燃 烧和化石燃料 的燃烧等 。 2 0 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 (P C) 次 07 IC 第4 评估报告表明【,在所有排放源 中,农业是温室气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