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雕刻技法及作品
浅谈寿山石雕艺术内涵
浅谈寿山石雕艺术内涵寿山石,原名寒山石,位于浙江省温岭市寿山村,因产石得名。
寿山石雕是以寿山石为原料,以雕刻为手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涵的一种艺术形式。
寿山石雕源远流长,深受人们喜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寿山石雕具有丰富的内涵,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寿山石雕的内涵。
寿山石雕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传统的工艺品,寿山石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它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寿山石雕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文人雅士、花鸟鱼虫等题材,这些题材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寿山石雕,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寿山石雕表现了深沉的艺术内涵。
寿山石是一种具有很高硬度和密度的石材,因为它的质地坚硬,不易损坏,所以适合用来雕刻。
寿山石雕师傅通过对石材的精雕细琢,可以把一块普通的石头变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需要雕刻师傅对石材的纹理、色彩、形态等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
寿山石雕作品在表现手法上也非常丰富多样,既有写实的,也有写意的,既有细腻的,也有粗犷的,这些都展现了寿山石雕的深沉的艺术内涵。
寿山石雕传递了丰富的情感内涵。
寿山石雕作品通常都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这些情感主要来源于雕刻师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艺术的热爱。
通过寿山石雕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雕刻师傅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对文化的理解等情感,这些情感会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并深深触动人心。
有的作品表现了感人至深的母爱、友情、爱情等,有的作品则表现了对自然、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这些情感让人产生共鸣,让人更加喜爱寿山石雕。
寿山石雕还承载了深远的审美内涵。
寿山石雕是一种极具观赏性的艺术形式,它以石材为媒介,通过雕刻手法使得石头变得生动起来,所以寿山石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寿山石雕作品既可以摆放在室内作为装饰品,也可以设置在室外作为景观雕塑,它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美感,为环境增添优雅,所以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寿山石阳雕操作要点
寿山石阳雕操作要点薄意是寿山石雕的专用名词,也是寿山石雕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因其浅刻如画,所以也称“刀画”。
薄意是从浮雕技法中逐渐衍化而来的,它比浅浮雕还要“浅”,因雕刻层薄耐而且富有画意,故称“薄意”。
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画理”而著称,它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正因为这样,优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特别富有欣赏价值。
薄意不仅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名冠寿山石界,而且因其雕刻技艺高绝而使作品独具艺术魅力。
它和其他雕刻技法相比,不仅要求雕刻者掌握高超的雕刻技艺和深厚的功底,而且要求他们在书法、篆刻、国画、诗词音律等方面,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造诣、高远飘逸的艺术境界。
寿山石薄意艺术能从民间工艺中脱颖而出,把中国画的画理融于石头之中,使人间万象浓缩于方寸之间,成为一种富有人文气息的独特艺术,靠的就是艺术家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
经过以林清卿为代表的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和不断实践,才使薄意作品成为一幅幅画和一首首诗,其艺术形式、风格特点以及欣赏价值,已在寿山石雕艺术中自成体系,堪称我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由于薄意浅刻如画,耗材甚微,所以特别适合于雕琢像田黄石、芙蓉石之类珍品原石。
田黄石素有“易金三倍”之说,其价值锱铢相计,因此雕琢时连石屑也不忍有所损失。
归纳起来,薄意雕刻有几个特点。
一是选材要严:多选优质石材,如田黄、芙蓉、荔枝冻等,有皮者尤佳。
二蝇技法要高:许多田黄石珍品多出于寿山石雕大师之手。
三是相石要精:寿山石中的冻石、田黄、芙蓉待名贵稀少的石种,价值极高,雕琢之前,必须认真研究石材裂痕的走向、表皮利用、疤点处理等等。
因此有“雕人眼视不敢琢,审曲面势争分毫”之说。
四是清石要细:根据腹稿设计,作甄别去留,完善雕件。
五是作画要美:即用笔在石材上画稿,要求画面精美。
六是勾勒要轻:心肝尖刀代笔,在画笔线上,浅勾勒线条定位。
七是核稿、磨光,要尽善尽美:校对效果时,有皮者用水,无皮者以粉末核之。
寿山石雕刻技法
寿山石雕刻技法寿山石雕刻技法寿山石雕刻技法古语说“玉不琢,不成器”,寿山石从采掘而得的原石到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的诞生,仰赖于雕刻艺术家们的鬼斧神工。
从1500多前南朝的无名氏以尖戟得刃在“石猪”上刻出几道粗陋简单的线条,到当今最富盛誉的雕刻大师郭功森用圆雕、透雕、高浮雕、链雕等高超技法雕琢出的传世珍品《九鲤连环卣》,寿山石雕历经沧海桑田之后,不论是题材、技法还是所使用的刀具,都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今天的寿山石雕就工序而言有五道,分别是相石、打坯、凿坯、修光、磨光;寿山石雕的技法归结起来共有十种,分别是圆雕、钮雕、镂雕、链雕、浮雕、透雕、薄意、镶嵌、微雕和篆刻。
雕刻技法-圆雕圆雕又称立体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
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
它是寿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也是“东门派”的主要技法。
寿山石的圆雕始于南北朝。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福州地区陆续发掘出的南北朝时期的殉葬品“人兽俑”等,就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原始的寿山石雕作品。
据相关资料研究分析,圆雕自南北朝以来一直是寿山石雕的主要技法,即使到了清初寿山石雕昌盛时期,雕制人物、动物也仍然以圆雕技法为主,只是这一时期的圆雕技法和古远的南朝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作品的艺术水平也是天差地别。
享有盛名的杨玉璇、周尚均、魏汝奋、魏开通、董沧门等,虽然雕刻风格各异,却都是圆雕大师,他们的许多圆雕作品也都成为传世之作。
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杨玉璇的《僧人卧像》、周尚均的《弥勒》、魏开通的《伏虎罗汉》等十几件寿山石雕作品,以及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和福州市博物馆收藏的杨、周、魏、董的传世之作,都显示了清初寿山石圆雕技艺的高超水准,坐势自然舒展,神态悠然自得,面额饱满,鼻宽且丰,两眼微闭,两唇微翕,欲言又止,表情异常生动,衣纹用刀十分流畅,富有动感,不论前观还是后看,都显得和谐自然,堪称圆雕杰作。
寿山石雕刻技法及作品
寿山石雕刻技法及作品一、圆雕圆雕又称立体雕,是从前、后、左、右、上、中、下等各个方位雕刻物体的方法。
所雕作品逼真如实物,特别富有立体感。
寿山石的圆雕始于南北朝,近年在福州地区不断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殉葬品“人兽俑”等,便是最原始的寿山石圆雕作品。
之后寿山石雕仍以圆雕为最主要方法,特别是清代,长盛不衰,清初的许多寿山石雕刻大师都是圆雕大师,如杨玉璇有《僧人卧像》、周尚均有《弥勒》、魏开通有《伏虎罗汉》,这些圆雕杰作举世闻名,至今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
因为圆雕最近于实物的主体,所以圆雕所要选择“石材”,都应该有如按实物比例的厚度。
然后按比例“打坯”。
圆雕是很讲究“打坯”的,特别是大型的圆雕作品,甚至要离开寿山石材,在泥土上“打坯”,完成并修订“泥稿”后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
选择石材的厚度是保证雕品有如实物的先决条件,然后在选好的石材上“打坯”。
“打坯”的目的是保证雕品的各个部件既能按实物的比例,更能比实物传神。
圆雕要特别注意的是各个方位统一、和谐和融合。
比如说雕人物,前方位雕的人物头部是男人,后方位就也应该是男人,而且大小要一致。
再比如说前方位的衣着是长衫,后方位的衣着就不能是短袖,而且衣摺、流线等都应该和谐、融合。
圆雕一般从前方位“开雕”,因为前方位是最主体的方位。
主体成功了,作品就成功了一半;主体要是雕不好,雕好其他部位也就没有价值。
古代的圆雕多以单件实物为对象,如仙、佛、猪、羊、马等小雕件放在案头把玩;也可以作为小雕件,当扇坠、链坠等装饰物。
近代创造了以人物、山水等相结合的大型“立体雕”。
《长征组雕》、《闽西组雕》以及郭功森的《武夷风光》、林亨云的《海底世界》等都是成功的大圆雕作品,宜于在大厅里摆设。
二、钮雕钮雕是专指印章上部印钮的雕刻,起装饰印章作用。
其雕法居于“圆雕”的范畴,有其丰富的立体感。
但它另有特点: 1.物像小。
限于印章的规模,一般都在 10 立方厘米以下。
2 .不表现物像的下方。
寿山石雕作品中的人物圆雕技法探究
028《名家名作》·研究林建日在我国,寿山石属于一种十分名贵的石材,因其具有色彩斑斓、质地脂润、晶莹剔透和色泽浑然天成等特点,所以在雕刻界深得雕刻师的喜爱。
早在清代时期,随着上层名流和文人雅士的评骘形容,寿山石逐渐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宫廷中就收纳了很多品相绝佳的寿山石。
寿山石圆雕人物作品在故宫博物院中的存有量蔚为可观,其中很多都出自当时比较有名望的雕刻家之手,也有很多作品出自内府御工之手。
在寿山石雕人物圆雕作品中,一般佛教题材的作品相对较多,其主要包含观音和罗汉等,另外还有部分作品为世俗人物和寿星等,都颇具艺术性。
寿山石人物圆雕作品一般都比较古朴简练,追求传神意韵。
笔者现结合自己的实践,对寿山石雕刻中圆雕技法的应用进行深入探究。
一、圆雕技法对寿山石的要求因为圆雕作品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同时极具传神、逼真以及生动的艺术表现力,在运用圆雕技法进行雕刻时,对石材的选择比较严格,从薄厚以及长宽等方面都需和实物的比例相匹配,然后再由雕刻师对其进行打坯。
在圆雕中打坯属于第一道工序,也是所有工序中极其重要的环[摘 要]我国有着十分灿烂的石雕历史文化,而且人们对各种类型的石雕艺术也有着特殊情感。
对于寿山石来说,颜色丰富、纹理美观、柔而易改,在大自然中属于一种天然的瑰宝,在代代相传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寿山石雕,并深受人们的青睐。
寿山石雕刻技法多样,每种技法都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寿山石人物圆雕技法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 键 词]雕刻艺术;石文化;圆雕技法;技法分析寿山石雕作品中的人物圆雕技法探究《家和万事兴》《陶渊明爱菊》节,尤其在一些相对较大的圆雕作品中,需先利用泥土进行打坯,将泥稿修订完成后,方可在石材上进行打坯。
对于打坯来说,主要目的就是保证作品的各个部件都可以符合相关比例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刻刀雕刻出传神的作品。
圆雕技法一般都始于前方位,此过程中还需注意不同方位以及各个角度的和谐统一,这样观者可以全方位地对圆雕作品进行欣赏,从多角度看到雕塑的各个侧面,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整体感。
寿山石雕刻大师们的落款集锦,您最喜欢谁的落款?
寿山石雕刻大师们的落款集锦,您最喜欢谁的落款?许多寿山石雕艺术家习惯在自己的作品上落款,这无疑成为这件作品的一张“身份证”,也成为甄别藏品作者的重要依据之一。
但是也有些雕刻家只在重要的作品上落款,像林清卿便是如此。
本期寿山石圈选取了部分寿山石雕名家落款,以飨藏友。
杨玉璇又名玉祥、玑又名玉璿。
明末清初福建漳浦县人。
年少的时候就喜欢雕刻,长大后更加勤奋苦练,技艺越发精湛,无论玉石、水晶、琥珀等都能够雕成各种形象的玩饰或者是器皿。
代表作“玉璇”款寿山石雕罗汉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末清初的学者周亮工在《闽小纪》中称赞杨玉璇“能以寸许琥珀作玲珑准提,毫髮毕露,见者惊奇。
”杨玉璇非常善于寿山石雕。
他巧妙地利用福州寿山石质的不同形状和色泽,镂刻成不同形象和姿态的人物、鸟兽、鱼虫、花卉、树木等等,无不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他尤其擅长雕刻观音。
明末清初的时候,杨玉璇的寿山石雕已经远近闻名,官员、富绅争相收藏。
有的还被作为贡品进贡朝廷。
周尚均名彬,清康熙时福建漳州人,擅长印钮雕刻,其钮作品极具装饰味,兼具华茂,被称为“尚均钮”,名重一时,与同时期的杨玉璇可称为双峰并峻的雕刻大师。
其中不少优秀作品多为清宫所收藏,对印纽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堪称寿山石雕刻的一代宗匠。
林清卿(1876-1948),福建福州市人。
师从寿山石雕“西门派”高手陈可应,学习薄意雕刻,后又悉心钻研画理,致力于古代石刻、画像、艺术的研究。
其运用中国画理创作薄意,运刀如笔,精炼纯熟,刀过之处神情毕肖,妙趣横生,韵趣无穷,有“西门清”之誉。
开创了寿山石雕薄意艺术的最高境界,推为薄意雕法一代宗师。
郭功森(1921-2004),福建福州市人。
早年跟随著名石雕艺人林友竹、林清卿、郑仁蛟学习石雕,后赴中央美术学院深造,以擅刻山水、花鸟闻名于世。
创作众多石雕艺术精品,如作品《斯大林胸像》、《九鲤连环卣》、《竹林七贤》、《井岗山会师》等。
曾编写了《寿山石雕浅谈》和《林清卿薄意艺术》等著作,为寿山石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
印纽雕——寿山石雕刻技法
印纽雕——寿山石雕刻技法寿山石圈 2017-07-27 23:13我们在福州我们了解寿山石印钮雕专指印章上部的雕刻,起装饰印章的作用,即石章钮头雕刻。
印钮雕有自然台和平台两种。
自然台的雕法是多因章端不规则,四方型不甚四方而采取的权宜之法,布局随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台者则较讲究,刻钮之前先起台,所谓台者,即印章的平台,平台以上刻钮,平台以下,方方正正完整无缺。
在平台上雕刻,平台之下,则保持方正无缺。
平台上或雕鸟兽、或人物、或瓜果、或吉祥物,创作者因形、因色、因巧,作品效果务必古朴、端庄、尊贵。
整个雕刻程序为:首先起台,再则锉型,三凿坯,四修光。
雕刻时发现钮头石质有裂纹、瑕疵等,可结合薄意等其他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尽可能完美。
印章使用可追溯至殷商时代,秦汉时民间也开始使用,明清时大盛。
印章为人“所持信物”,官方印章以区别等级。
皇帝玉玺刻螭虎钮;皇后金玺,也刻螭虎钮;诸侯王公印章为驼钮;皇太子、诸侯、丞相、太尉、三公刻龟钮,食禄二千石以上的官用铜印,则刻象钮。
此外,对系印章绶带也有青、紫等颜色之分。
元代中期至明代,民间大量使用印章,尤其是许多文人,发现可用寿山石的天然石色美化印章。
起先只是在“印鼻子”上简单穿洞,后来发展成为在印章上部的平台进行雕刻装饰。
特别是明、清后,印钮雕刻艺术突飞猛进。
雕刻手法更加精美而富有变化,雕刻内容更加丰富,印钮也从简单的纹路扩展为“古兽”,再扩展为博古图案、人物、翎毛、鸟兽、鱼虫等多种类型。
特别是在在东、西门派鼎立的同治、光绪年间,印钮技艺飞速发展。
印钮的雕刻题材很多,主要有古兽、动物、鱼虫、人物、花果、博古等。
古兽钮是寿山石印章的常见钮式。
古兽多选古代神话中的猛兽、奇兽、怪兽,狮和螭虎为主。
此外有龙、凤、夔、角端、辟邪、饕餮、天禄、麒麟、鳌鱼等。
动物钮,动物主要为家畜类的牛、马、猪、羊、狗等,后扩充为“十二生肖”和其他鸟类。
鱼虫钮,常见的有鲤鱼、金鱼、螃蟹、蜘蛛、蜜蜂、蝴蝶、甲虫和蚕、蝉等。
补天遗珍“寿山石”!
补天遗珍“寿山石”!福州的民间工艺久负盛名,尤其是寿山石雕,与脱胎漆器、软木画名扬中外,被誉为“榕城三绝”。
寿山石雕,因选材于福州市北郊寿山乡的寿山石而得名。
寿山石,以其质地脂润、色彩斑斓、温润如玉、晶莹剔透、天雕神化、意境深遂、妙境入禅,在中国石文化历史上的分量和重要性是无须多言的,它是中国博大精深石文化宝库中一颗无比神奇的明珠。
寿山石质地脂润,色彩斑斓,是我国独有的名贵彩石,因出产于距福州40公里的北郊寿山村而得名。
自开发以来,经过1500多年的文化历史积淀,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寿山石文化”,成为闽都“四大文化”之一。
原产地福州也被国家授予“寿山石文化之都”荣誉称号。
寿山石雕更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
各朝代的民间传说中都有着一些动人的寿山石传奇神话故事。
“娲皇混沌补青冥,遗石瑰琦映紫庭”。
女娲炼石补天是我国最绚丽、最扣人心弦的古代神话之一。
相传在混沌初开、乾坤始奠的时候,女娲驾着祥云遨游在苍穹之东,见到苍苍三山峰,泱泱寿溪水,竟打动了这位仙子之心,将补天用的斑斓彩石,飘洒在寿山的田野山恋之间。
这天上的彩石,洒在寿山溪一带,就变成了金光闪闪的石中之王——田黄石;飘洒在水涧、溪底的就化成百年稀珍的水坑石;更多的彩石飘洒在连绵不断的山岗上,便成了千年采之不绝的山坑石。
这就成了“天遣瑰宝生闽中,剖之斑斓具五彩。
”之佳话传奇故事。
关于“女娲遗石在人间”另有一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上古时代天塌地陷,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女娲,为了拯救人类,曾经炼石补天,女娲补天之后,还剩下许多大小不一的灵石,于是她在神州大地上空巡视,最后发现福州寿山细林清幽,景致绝美,就把这些曾经用于补天的灵石撒向了寿山的大地,这就是寿山水田中的田黄石。
寿山石田黄石传说更令人神往,因为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甚至在整个地球上,只有寿山的水田里才会有这种珍贵宝石的存在呢?这是或许是女娲对寿山特别眷顾的结果。
二、寿山石的历史民间相传寿山石始于两汉,未有足证,现存的福建省博物馆,由福州闽江南岸桃花山南朝墓葬出土的老岭石“卧猪”(圆雕)刻工简朴,形态逼真,证明远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寿山石雕就已问世。
寿山石雕刻工艺的艺术特色及题材选取
天工|2021年第1期文 雷剑镖寿山石是一种质地温润、色彩斑斓的珍稀石材,好操刀。
寿山石独产于福州市晋安区北峰寿山的周边一带地区,属于福州的“特产”,并逐渐演变为福州的地域文化。
寿山石雕发源于南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一件完整的寿山石雕作品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构思主题,要有条理地布局,灵活运用雕刻技法,在俏色上也要运用得当。
传统的寿山石雕工艺是由纯手工制作完成的,相对于古时候来说,目前的寿山石雕刻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无论是在雕刻前的选题,还是布局构思,抑或是雕刻时的线条处理,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摘 要]寿山石是中国的四大名石之一,且中国的石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便深受文人喜爱。
寿山石雕在南朝时期就初具雏形,但整体造型简陋,雕刻技法粗糙。
随着朝代的更迭与文化的演变,寿山石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流传至今,且内容在不断地丰富扩充。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审美品位也在不断提升。
发展至今,寿山石雕成为人们常见的一种生活类艺术品。
雕刻艺术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不断探索中一起进步,共同发展。
就寿山石雕刻工艺的艺术特色及题材选取展开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石文化;雕刻;工艺[中图分类号]J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1)1-0072-02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雷剑镖.寿山石雕刻工艺的艺术特色及题材选取[J].天工,2021(1):72-73.寿山石雕刻工艺的艺术特色及题材选取一、寿山石雕工艺的起源寿山石雕发展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
远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福州先人就已经懂得使用刀来雕刻寿山石了。
寿山石雕——猪俑,在南朝时被当时的贵族作为随葬品一同下葬,寓意墓主能够在另一个世界衣食无忧、富贵荣华。
这也间接证明,在南朝时,寿山石雕就已作为一门艺术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
后来,寿山石雕逐渐演变为独具风格的观赏艺术品。
在唐朝,寿山石雕被用于雕刻佛像、佛珠、香炉、花瓶等供佛用品,使寿山石雕在实用价值的基础上,具备了欣赏价值和文化价值。
浅谈寿山石雕造型艺术的实践技巧
062[摘 要]针对目前寿山石雕刻中石材原料的稀缺、寿山石创作的“局限性”等方面的问题,从探讨寿山石雕造型艺术的角度,总结了寿山石雕造型艺术的实践技巧:注重“形”的完整和“神”的传承;巧用奇异石材、突出技法创意,创作出“以石为本”的艺术佳品。
[关 键 词]寿山石雕;造型艺术;实践技巧俞 嵘浅谈寿山石雕造型艺术的实践技巧寿山石雕源远流长,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以独特的意蕴融合了自然与艺术语言,题材丰富、技法多样、风格独特、内涵丰厚,是工艺美术百花苑中的一朵奇葩。
寿山石天生丽质,自古以来受到明清帝王将相百般青睐,从而形成寿山石雕艺术从起源到鼎盛的民间手工艺文化史,并以其独具特色的质地和斑斓色彩等备受雕刻、书、画、篆刻家的赏识。
早期的石雕是源于生活的需要,一开始便被作为雕刻实用器具的原材料,如佛珠、香炉等。
明清以后,由于寿山石材易刻易磨、软硬适中的特殊性,被广泛应用于印章、篆刻、佛像等,作为祛灾祈福的吉祥装饰,这些最早的雕件绝大多数都石质粗劣,造型略显粗糙。
明清以来,寿山石雕的身份开始两极分化,材质较精的石材巧遇青睐,被精雕细琢摆上文豪权贵的案几,一时身价百倍。
更因皇家印玺的使用,使寿山石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如今寿山石雕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历千年传承,蔚成寿山石文化之大观。
谈起寿山石雕造型的表现技法,主要有圆雕、镂空雕、链雕、镶嵌雕、浮雕、透雕、微雕、薄意雕等。
在寿山石雕传统技艺中,我喜欢运用圆雕这种古老的雕刻技法来完成艺术创作。
在多年从事寿山石研究和创作之中,我不断致力于探索圆雕技法的历史传承和发展创新之路。
一、注重“形”的完整和“神”的传承说起圆雕技法,就要提起早期寿山石雕的一个门派“东门派”,也称“圆雕流派”,是寿山石雕艺术史上的重要流派,它以清同治、道光年间的林谦培为鼻祖。
“东门派”雕品内容广泛,除印章外,更多是利用石料的自然形态与色泽,雕刻各种人物、动物和花鸟等观赏性陈设品,俗称“摆件”,其雕品的主要技法是圆雕或大型圆雕,上百斤至上千斤的作品早期也很常见,造型厚重、古朴,是其他所有雕刻技法不可比拟的,它既有细部的精巧玲珑,又有大局的矫健华丽,雕镂结合,体现了圆雕造型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有着令人震撼的效果。
寿山石圆雕作品的造型艺术与技法传承
寿山石圆雕作品的造型艺术与技法传承1. 引言1.1 寿山石圆雕作品的发展历史寿山石圆雕作品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当时寿山石圆雕已经开始在中国艺术界崭露头角。
随着历史的演变,寿山石圆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特点。
宋代是寿山石圆雕技艺的鼎盛时期,许多著名的寿山石圆雕作品问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明清时期,寿山石圆雕的发展更是达到了新的高度,不仅在技法上有所改进,而且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也有了新的突破。
至今,寿山石圆雕已经成为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不可低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寿山石圆雕作品不仅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而且记录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寿山石圆雕作品的发展历史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一笔重要篇章,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通过对寿山石圆雕作品的发展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1.2 寿山石圆雕在造型艺术中的地位寿山石圆雕作品在造型艺术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精湛的技法使其在艺术界备受推崇。
寿山石圆雕通过精雕细琢,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工艺技巧,凸显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卓越成就。
寿山石圆雕所蕴含的浓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使其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寿山石圆雕作品所体现的造型艺术在艺术界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独特的形式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力使其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寿山石圆雕作品通过对材料的精心雕琢和对形态的巧妙处理,展现出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形象,引起观者的共鸣和赞叹。
在当代艺术领域,寿山石圆雕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寿山石圆雕在造型艺术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艺术内涵使其成为艺术界的瑰宝。
2. 正文2.1 寿山石圆雕的技法特点1. 材料选择:寿山石是一种质地坚硬,色彩丰富的石材,适合雕刻细致的纹理和复杂的图案。
寿山石圆雕作品的造型艺术与技法传承
创作实践文 许志高寿山石圆雕作品的造型艺术与技法传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人们带来了有着独特美感的寿山石,而人们想要对寿山石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就要清楚地知道寿山石的造型艺术和寿山石雕刻技法对寿山石价值的作用,无论是从艺术角度还是从技艺角度来看,寿山石艺术品能形成现在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模样,都是通过长久的探索和传承实现的,圆雕所体现出的美感,是全方位的,是无数工匠的心血,而圆雕是多种技艺中最基础、最古老的技法,为了将这种技法长久地流传下去,就要与现代审美相糅合,实现传统技法的传承。
一、寿山石圆雕技艺的时代变化圆雕技术是寿山石雕刻技艺中最基本也是最古老的一种,通过立体的雕刻,将雕刻出的人物或动物形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观察,都是圆润饱满的,都能让人发出对雕刻艺术精妙的赞叹。
这一技术,于魏晋南北朝开创,直至清代这种技法也一直被应用着,但由于人们的审美渐渐变化,工匠的技艺也存在差异,传承到现代,最传统的圆雕技术已经被模糊化了,从造型上体现出来的审美也逐渐现代化。
圆雕的技艺和审美是随着时代不断进化的,因此寿山石的雕刻也融合了时代的特点,在早期,圆雕技艺刚刚出现,人们对这一技术的探究还在初步阶段,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都有一种粗犷的美感,随着时代的发展、宗教的兴起,在寿山石圆雕中多体现宗教色彩,从人物身上的衣着特点以及形体表现,又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礼仪和服饰文化。
发展到清代,寿山石的雕刻体积越来越小、越来越精细。
如印章的雕刻,在这一过程中就体现了寿山石圆雕工艺的不断精进。
二、圆雕技艺大师的工艺手法寿山石的美之所以能传达给大众,是因为大师技艺的不断磨炼,以及大师信念的灌注,使作品有了生命。
如杨玉璇大师,他的过人之处就体现在能认清每一块石头的不同质感、技艺雕刻的大方向,他的作品多雕刻花、鸟、鱼、虫,作品栩栩如生。
而林享云大师在雕刻熊上有着极深的造诣,熊圆润的特征能通过寿山石的圆雕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对熊微表情的刻画更是细致入微,从嗔笑痴怒中将熊活化,使人们在观赏过程中,就能感受到大师所想要传达的神韵。
寿山石圆雕的观赏和技法传承探析
艺苑论坛文 林铁勇寿山石圆雕的观赏和技法传承探析圆雕也叫立体雕,是雕件上整体艺术的表现。
寿山石雕技法比较多,圆雕属于其中最基本、最古老的技法,属于东门派的主要技法。
圆雕需要雕刻者全方位实施雕刻,让观赏者从不同角度均能够看到雕件各个侧面。
采用圆雕技法雕刻的寿山石作品,能够让观赏者真正感受到寿山石雕的价值和自然美。
因此,探究寿山石雕的观赏及技法具有现实价值。
一、寿山石圆雕的观赏价值分析寿山石雕在艺术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得到艺术家和收藏者的喜爱。
从历史上来看,寿山石雕艺术负有盛名的代表人物并不多,主要有杨玉璇、魏汝奋、周尚均等,这些艺人的雕刻风格存在差异,但是都采用圆雕技法,可以说都为圆雕大师。
杨玉璇比较善于寿山石圆雕,大师能够非常巧妙利用寿山石的石质差异,抓住不同色泽和形状,镂刻成不同姿态和形象的人物、花卉、鱼虫、鸟兽及树木等,个个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大师特别擅长雕刻观音。
在明末清初时,杨玉璇在寿山石雕的技法已经远近闻名,当时的官员及富豪都争相收藏,有一些还作为进献给皇帝的贡品进入朝廷。
杨玉璇代表性的圆雕作品为《罗汉像》,该作品目前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林享云同样属于圆雕大师,他采用寿山石圆雕创作的熊,坐、爬、嬉戏、逐食,这些圆雕熊作品逗人可爱,不仅形似,并且极具人格化情感,尤其是茸茸的熊毛,从作品表现上来看非常细微独到,通过圆雕作品展示出熊身上毛发千变万化的特征,各个部位的毛纹理不同、深浅不同、疏密不同、走向不同。
纵观林大师的作品《金鱼》《海底世界》,均具有非同一般的特征,不但让作品具有非常强烈的生命力和空间感,还能够给观赏者带来强烈的震撼力。
而且林享云老师非常热心,经常给其他圆雕者进行指导,受到寿山石行业从业者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林享云的儿子林飞在父亲技艺的熏陶下,同样是闻名中外的工艺美术大师,他的寿山石圆雕继承了林享云的精细,并且因其经历了求学及任教过程,作品同时具备学院派的特征。
林飞继承传统技法但是不拘泥传统技法,将中西雕法有机结合,把现代美术和传统工艺融为一体,作品极具现代感,清新不俗。
揭秘|传统寿山石雕刻的五个步骤:相石、打坯、凿坯、修光、磨光
揭秘|传统寿山石雕刻的五个步骤:相石、打坯、凿坯、修光、磨光寿山石雕老艺人授徒时经常说的一句口头语:寿山石雕刻艺术是一门减法艺术,而加减法并用的是雕塑艺术。
它是通过削减原材料,循序渐进地将造型“挖掘”出来的,所以在雕刻下刀的时候要求慎之又慎,一旦失手错刀,后果是无法弥补的。
传统寿山石雕分五个步骤:相石、打坯、凿坯、修光、磨光。
相石寿山石以独特的意蕴,融会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语言,构成了“寿山石文化”。
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
一块寿山石,未雕琢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寿山石雕艺人通过观察寿山石外观形象,在头脑中判定怎样应用“减法”将寿山石显现出生命物像的过程。
如果相石出问题,雕刻刀一动下去,那减去的石头就再也补不回来了。
所以相石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根据寿山石的形状、石质,色彩来设计构图的,是一项繁复、艰难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有杂质、裂格等瑕疵时,那就是难上加难了,因为除色彩的搭配利用外,还要懂得如何化解瑕疵。
相石贯穿在打坯、凿坯,甚至修光、磨光各个过程。
打坯这是2011年8月底(气温35℃左右),80岁高龄的大师陈敬祥创作作品时,打坯的镜头。
右手举着的木锤叫卡锤,它呈棒锤状——两头大,中间细;左手抓着的和台面一排放着的凿刀叫着卡凿,它一头呈方形或圆形,另一头为刀口(有单面,有双面)。
卡锤和卡凿的叫法,可能与击打发出的清脆“咔、咔”声有关。
打坯是一项全身柔韧性运动,需要手、脚、腰的协调。
这就是寿山石术语说的的“五头抱一头”。
打坯要用上十几种大小形状不一的卡凿,因此传统雕刻艺人有一个属于雕刻功夫外的功夫——磨刀。
磨刀在雕刻中的地位极其重要,若是刀不锋利,就打不出或打不好准确的切面。
打坯整形打坯打坯的主要目的是把作品的大体轮廓表现(即坯)出来。
首先是将作品底座修平稳,同时作品摆放角度恰当;接着是将原石上面的皮、沙丁等处理清楚,使一些潜在的好石头(行话叫“肉”)或需要化解或取俏的部位暴露出来,以便更好地利用。
寿山石雕即兴讲解2分钟
寿山石雕即兴讲解2分钟
寿山石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精美艺术,它采用来自寿山的一
种天然花岗岩,制成了许多精美绝伦的雕塑品,如文物、神像、石桌、石凳等,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国宝之一。
1. 寿山石雕的历史和地理起源:寿山石雕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代,寿山产的石料应用于宫廷,后来逐渐演变为一项民间艺术。
由于
寿山的地质特征,寿山石具有致密结构,耐压、耐磨、不易褪色,成
为了制作石雕的绝佳材料。
2. 寿山石雕的技艺和特点:寿山石雕以技艺高超、雕工精湛、立体感强、气势恢宏著称。
其作品以线条简练、造型准确、用料质次、构图
新颖而闻名于世,成为中国传统雕塑的代表之一。
3. 寿山石雕的应用和价值:寿山石雕广泛应用于园林建筑、佛教文化、民间宗教和纪念碑等领域。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有
着极高的收藏价值,许多作品被列入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
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
4. 寿山石雕在现代工艺中的创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寿山石雕也
逐渐与时俱进,采用了新的加工技术和工艺,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创
新性。
如现代雕刻机械的应用,让石雕制作更加精准和高效。
5. 寿山石雕与文化传承:寿山石雕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持和
推广。
各地政府和文化机构多次举办寿山石雕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
推动其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发扬,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和欣赏寿山石雕,也使其文化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扬。
寿山石圆雕作品的造型艺术与技法传承
寿山石圆雕作品的造型艺术与技法传承寿山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寿山石雕作品更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精品。
其圆雕作品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和技法传承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寿山石圆雕作品的造型艺术与技法传承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一、寿山石圆雕作品的造型艺术1.丰富的题材寿山石圆雕作品的题材非常丰富,既有神话传说中的神仙、神兽、妖怪等寓意深刻的形象,也有生活中的人物、花鸟、山水等自然景物。
这些题材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又能展现出雕刻师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与理解。
寿山石圆雕作品的题材丰富多样,给人以美的享受的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精湛的雕刻技艺寿山石圆雕作品的雕刻技艺非常精湛,雕刻师们运用凿、刀、锤等工具,将石头雕刻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栩栩如生的木雕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在雕刻的过程中,雕刻师们需要准确把握力道和力度,使得整个作品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这种精湛的雕刻技艺使得寿山石圆雕作品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朵璀璨之花。
3.唯美的艺术风格寿山石圆雕作品在造型上还体现了唯美的艺术风格,雕刻师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将自然的美以及人类的美融入作品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寿山石圆雕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美的追求,也让观赏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得到了心灵上的满足。
寿山石圆雕作品的唯美艺术风格也为中国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寿山石圆雕作品的技法传承1.传统技法的传承寿山石圆雕作品的技法传承主要包括了雕刻技法、刀法、磨光技法等方面。
这些传统技法是通过世代雕刻师的努力与创新而得以传承下来的,他们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并发展了技法,并将其传承与后人。
这样的传统技法传承保证了寿山石圆雕作品的品质和水平。
2.现代技艺的融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技艺已经开始渐渐融入到寿山石圆雕作品的制作之中。
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被现代的数控技术和雕刻机器所辅助,这样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更多的作品。
例谈寿山石人物雕刻技法
创作实践文 黄宏明例谈寿山石人物雕刻技法寿山石产于离福州四十多公里处的寿山村。
寿山石是我国的瑰宝,举世闻名。
质纯者色白,微含其他成分者五彩。
关于寿山石的生成,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有的说是女娲当年补天路过寿山,被这里的青山秀水、绮丽景色所陶醉,翩然起舞,将五色彩石散落在这里的山坡、溪畔和田野里,化成了这光彩夺目的宝石;有的说是远古一只凤凰神鸟的彩蛋液渗入寿山附近的地下变成了寿山石等。
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
据地质学家介绍,寿山石是火山岩活动的结果。
总之,寿山石雕作为非物质文化,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寿山石分为三大类,有100多个品种,以通灵脂润、色彩斑斓而驰名中外。
寿山石雕是中国国石候选石,是福建省石,也是福州四大品牌文化之一(昙石山文化、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寿山石文化),是有思想意境、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的。
在历史长河中,寿山石雕刻艺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从民间走进宫廷,从国内走向世界。
寿山石雕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本人主要以雕刻弥勒、寿星、刘海等传统人物为主,兼刻花鸟、动物等,多年来的创作实践体会颇深,谨发本文综述人物雕刻之心得,以抛砖引玉。
一、寿山石之寿星雕刻技巧寿山石雕题材广泛,包括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
一件成功的寿山石雕作品在于石头和工艺的完美结合。
雕刻工作者在创作一件作品时,相石是最关键的,一个好的创意主题能给作品注入灵魂。
我通常使用巧色来布局,使得作品层次分明。
在刻画寿星时,田黄、牛蛋石、银裹金旗降石作为原材料尤其合适,田黄和牛蛋石是独石,一般呈鹅卵形,这种自然产生的美是任何人工所不能媲美的。
雕刻时,在不破坏自然美的情况下,依石造势,将田黄或牛蛋独特的石皮雕刻成寿星飘逸的胡须,将黄心雕刻成寿星硕大的额头和慈祥的面孔,雕刻手法夸张随意,开丝非常细腻,胡须飘逸,动态十足,寓意吉祥长寿。
二、寿山石之弥勒雕刻技巧寿山石色彩丰富,柔软易攻,给创作者提供了很好的空间。
寿山石雕的工艺技法
寿山石雕的工艺技法.1、“相石”设计寿山石雕艺人在创作动刀之前,总要对着待雕刻的石料仔细揣摩一番,这就叫“相石”。
“相石”在创作过程中是极重要的一个步骤,通过“相石”揣摩推敲,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雕刻艺法1)雕刻寿山石工序大致分为:打坯——运用雕刻工具,将原料的多余大块面切除,使其适合于作品题材的需要并在粗坯的基础上,继续雕琢景物的各部结构,达到表现作品的基本造型和内容。
凿坯——凿坯时先粗后细,由表及里,通过凿坯,使作品所表现的景物如人体的结构、衣饰、动物的毛发、肌肉、山峦的皱法,树木、花卉的枝叶,瓣蕊以及配景的细节等,都应该达到基本清晰精确。
修光----修光是雕刻的最后修饰过程,依*不同的刀向和刀法,刻划出景物的气质和精神。
2)寿山石雕刻技法:浮雕----浮雕按景物刻划的厚度分为“高浮雕”和“浅浮雕”两种,通过浮雕的应用,使作品表现的物象在结构上更有立体感。
镶嵌----其保留了高浮雕艺术风格,将刻成浮雕石片直接粘贴于器物板面之上,形成一幅景物明显突起的画面。
镂空----又名透雕,是介于圆雕与浮雕之间的雕刻法,它可分单面、双面、三面、四面、六面和里外多面镂空雕法,一般都在浮雕的基础上,放洞透空镂雕背景,衬托主题。
链条----链条雕刻是玉雕经常采用的一种技法,寿山石雕偶有应用,起始装于印钮,后也应于作品上。
其制作难度大,需胆大心细,熟练掌握石性与技巧,才能获得成功。
3、揩光上蜡寿山石雕刻品在雕刻完成后,还需要经过精心磨光,才能充分显现出寿山石的特质和天然色泽,使作品外表光润明亮,磨光可用砂纸、木贼草、冬稻茎、竹签、桐油瓦灰砖等,磨光分粗磨、细磨和“揩光”三道过程。
粗质寿山石在磨光或罩色处理后,需要上一层薄蜡,以保持石质的稳定,上蜡所用的原料是以四川白蜡65%和东北软蜡35%渗合溶化而成的中性蜡块。
上蜡前,先将石雕加热至100—150℃,用毛刷蘸溶化了的蜡液薄涂外表,待均匀后缓缓降温冷却,再用软质麻布细心揩擦,直至焕发光泽,石雕经过上蜡,虽然色泽纹理得到充分表露,但石质经加温往往逊其温润,故名贵石料不宜上蜡。
寿山石雕刻技法
斑斕壽山石雕福州寿山石品种繁多、色彩斑斓,其中田黄、芙蓉、荔枝等名贵石料,历来被人们所锺爱,或加工成印章、或凋刻成精美的摆件,成为高雅的艺术品。
石凋艺术已有1000多年曆史,从简单的斧凿刀具到创造了适应凋制要求的先进工具、器械,创作的方法和门类亦随着时代进展逐步开拓,逐步规范化。
寿山石凋的技艺,至目前为止已发展成圆凋、薄凋(薄意)、印钮凋、高浮凋、镂空凋5种技法。
审石,意即在操刀之前必先“相”其石。
相者,审度也,反复推敲,对创作设计方桉打腹稿,寻找合适的刻法。
经过详细审定之后,才根据所选择的凋法进行题材选定、景物佈局、姿态安排、色泽分层等。
圆凋法,即立体凋,无论人物、鸟兽、山水、花鸟,都是立体的造型,是四週都成角度之法,而不论任何一个视点。
薄凋法,此法为省材之法,珍贵材料尤其如此。
印钮凋,即石章钮头凋刻,有自然台与平台两种。
自然台的凋法多因章端不规则,四方形不甚四方而採取的权宜之法,佈局一般无需太严谨,比较随意。
高浮凋法,此法对有巧色层之石较为合适。
刻薄意嫌其表皮太厚,不能达到套色的效果,因此以施高浮凋为宜。
所谓高浮凋者,即深度刻去石表无用色皮,现出石之内部色泽,形成表里两层套色,效果甚佳。
镂空法,即刻好器物之雏形后再凋镂其内部,如炉鼎、锁链、兔笼之类都属此类造型。
寿山石的动物凋刻,首先要熟悉各种动物的骨骼、肌肉、皮毛、五官和四肢,理解动物的动作、姿态和表情。
动物的形和神是作品的生命,因此应力求把生动的、有生活意义的、诱人的、美的形和神表现出来,即所谓形神并茂。
一件优秀的寿山石凋刻作品,应该是自然美和智慧美的有机结合。
寿山石凋刻追求古朴大方、无为和稚气的内涵,正是通过气韵生动的艺术美与自然美的沟通,汇合而形成了更为自由、更为开阔的整体美。
简而精,朴而茂,博大精深,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欣赏、品玩、研究的无限空间,被视为东方艺术瑰宝。
寿山石雕刻技法--薄意薄意,即极浅薄的浮雕,因雕刻层薄而富有画意,故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寿山石雕刻技法及作品一、圆雕圆雕又称立体雕,是从前、后、左、右、上、中、下等各个方位雕刻物体的方法。
所雕作品逼真如实物,特别富有立体感。
寿山石的圆雕始于南北朝,近年在福州地区不断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殉葬品“人兽俑”等,便是最原始的寿山石圆雕作品。
之后寿山石雕仍以圆雕为最主要方法,特别是清代,长盛不衰,清初的许多寿山石雕刻大师都是圆雕大师,如杨玉璇有《僧人卧像》、周尚均有《弥勒》、魏开通有《伏虎罗汉》,这些圆雕杰作举世闻名,至今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
因为圆雕最近于实物的主体,所以圆雕所要选择“石材”,都应该有如按实物比例的厚度。
然后按比例“打坯”。
圆雕是很讲究“打坯”的,特别是大型的圆雕作品,甚至要离开寿山石材,在泥土上“打坯”,完成并修订“泥稿”后,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
选择石材的厚度是保证雕品有如实物的先决条件,然后在选好的石材上“打坯”。
“打坯”的目的是保证雕品的各个部件既能按实物的比例,更能比实物传神。
圆雕要特别注意的是各个方位统一、和谐和融合。
比如说雕人物,前方位雕的人物头部是男人,后方位就也应该是男人,而且大小要一致。
再比如说前方位的衣着是长衫,后方位的衣着就不能是短袖,而且衣摺、流线等都应该和谐、融合。
圆雕一般从前方位“开雕”,因为前方位是最主体的方位。
主体成功了,作品就成功了一半;主体要是雕不好,雕好其他部位也就没有价值。
古代的圆雕多以单件实物为对象,如仙、佛、猪、羊、马等小雕件放在案头把玩;也可以作为小雕件,当扇坠、链坠等装饰物。
近代创造了以人物、山水等相结合的大型“立体雕”。
《长征组雕》、《闽西组雕》以及郭功森的《武夷风光》、林亨云的《海底世界》等都是成功的大圆雕作品,宜于在大厅里摆设。
二、钮雕钮雕是专指印章上部印钮的雕刻,起装饰印章作用。
其雕法居于“圆雕”的范畴,有其丰富的立体感。
但它另有特点:1.物像小。
限于印章的规模,一般都在10立方厘米以下。
2.不表现物像的下方。
这是与“圆雕”最大的异点。
“圆雕”从各个方位表现物像,而钮雕就差“下方位”。
“下方位”被印章的方柱所替代。
3.钮雕的内容多以动物最主,特别是古代的动物,显得古雅不凡,如:螭、狮、龙、凤、虎、辟邪、饕餮、麒麟、驼、鳌、龟、熊、蝙蝠等。
因此称“兽钮”,石雕口诀说:“啼狮,笑凤,落颏龙。
”所刻的古狮脸要瞪圆眼,咧大嘴,仿佛在啼吼,始能表现其威严。
所刻的凤应该表现柔和温顺的性格,笑容满面,象征吉祥和美好。
所刻的龙,口要张得特别大,似乎落了下颏,始能表现其张牙舞爪的凶猛。
近代钮雕内容扩大至花果人物,更见得丰富多彩。
钮雕的历史始于周代,其时简单,浑朴,甚至只钻一个孔,称“印鼻子”,用来穿绳系结,便于携带。
以后文人和雕刻师把“印鼻子”改造成“钮”。
古代的印章属达官贵族专用,按级别分玉玺、金印、银印、铜印;所刻的印钮也按级别有所不同。
如皇帝用的玉玺,螭虎钮,皇后用的金玺,也是螭虎钮,诸侯王公用的金玺,驼钮,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左右将军用的金印,龟钮,食二千石的官用银印,龟钮,食二百石以上的官用铜印,象钮。
古代印章多为金属所制,雕钮不容易。
据考,石印的历史始于秦汉,如五六十年代在湖南长沙一带就出土有40余枚西汉滑石印,多鼻钮、台钮、桥钮及龟钮,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但元代王冕以花乳石作印章石后,文人雅士才开始用石印,更重视石钮的艺术。
明代思想家李贽就有两枚印章,刻有单狮钮。
现代印章刻钮之风尤甚。
凡较优质的寿山石章,几乎每章必刻钮。
刻钮之后就特别有欣赏和收藏价值。
印钮与印石的交界面为印台。
印台有平台和自然台。
有雕边和没有雕边之分。
平台一定要把台铲平。
所谓“边”,即在台下印石面的上方四周。
常见雕边花纹有断纹、双不断纹、龙形纹、水波纹等10余种。
在技术上要求线条直,地底平。
自然台就是自然形,把钮头刻在上面。
有的钮头之外,再在石的四面作围堵,雕镂龙凤图形。
另有一种平头钮,刻的是图案,称“博古钮”,其图案大多是古代爬虫类的变形。
三、镂雕、链雕镂雕和链雕是圆雕中的部分绝技雕法。
镂雕也称镂空,它是把石材中没有表现物像的部分掏去,但要在石材中保留原石材能表现物像的部分。
如古代雕龙,在掏空龙口腔的同时,要保留口腔里的一颗“珠”。
这颗“珠”,是原材料的一个部分,雕刻者用细刀,小心翼翼地通过小小的“龙嘴”,往里面凿,凿出一颗“珠”来。
这颗“珠”剥离原石材使它滚动自如,但却要比“龙嘴”大,不至于滚出“龙嘴”,1955年福州寿山石雕名艺人陈敬祥创作的《求偶鸡》也是寿山石镂雕的典型作品。
他用一块寿山石材雕了一个鸡笼,然后通过鸡笼小小的空格,伸刀到笼里去,利用原石又雕了一只鸡,栩栩如生,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所收藏。
以后福州寿山石雕艺人多学习陈敬祥的《求偶鸡》镂雕法,成为寿山石艺的象征。
施行镂空雕刻的石料,必须质细性纯,尤其是镂空的部分,更不应有裂纹和高密度的砂隔,不然容易造成断裂。
“镂空”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还需要特制长臂凿、扒剔刀、铲底刀、勾型刀,以及小锯刺等专用刀具。
“镂空”常与圆雕或其他技法相结合,成为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镂刻内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只有依靠扩大人刀方向的办法来弥补操作上的困难,故镂空景物的设计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
一般来说,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镂刻就愈易,效果也愈佳。
镂空雕刻的顺序是“先外后内”,应待外层景物及其他衬景的打坯,凿坯工序全部结束之后,才行镂空。
以鸟笼为例,雕刻步骤如下:1.刻制外部景物及鸟笼外形。
2.用毛笔画出鸟笼的各部位结构,并标出鸟笼内禽鸟和景物的位置、动态。
3.选用适当规格的钻具,从各个角度向里层钻孔,再用长臂凿串通,削除里层多余石料。
每刀削除的石层都应小于镂空孔,才便于清除。
逐步凿出里层禽鸟、景物的初坯。
4.用扒剔刀、铲底刀以及小锯刺等专用刀具从格孔伸入笼内,精细修饰内部景物,力求清晰。
操作时要特别小心,宜用竖刀,向纵深使劲,谨防刀柄挡伤外景。
在内景全部完工后,再进行外景的修光。
链雕是用一块石材镂空雕刻一整条活动石链的雕法。
该法始于玉雕。
石质不比玉质坚韧,故雕石链就更难,稍有不慎,就链断石毁。
据载清朝初年,寿山石雕已开始应用链条技法装饰印钮。
乾隆皇帝的“三链章”便是例子。
“三链章”为整块寿山田黄石雕成,有3条活动的石链,连接3颗印章。
石链一环扣着一环,每一环皆活动自如,巧夺天工。
今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近代表现技法日趋完备,有时在一件作品中,链环多达数百圈,环径小则与黄豆相近,令人惊叹。
如林廷良的《九宝连环章》。
凡制作链条的石料,必须经过严格挑选、鉴定,应是细腻而性坚,质纯而格少。
在相石构思时,首先要安排好链条的位置,使链条巧妙避过裂纹与砂格。
在雕刻时,链条可与其他景物同时打坯,但不要急于穿孔脱环。
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后,再慢慢进行脱环。
脱环是一项非常细微、难度极高的工作,先用小型钻具顺着每环的内廓并排钻孔,每孔之间略留距离,然后再用特制的小链刀或针钻,顺序脱环。
为防止已脱链环破损,每一环,最好即用“可回性打样膏”加以固定,待整条链环刻成后,将胶合部分用温水泡浸脱落。
四、浮雕浮雕是在石面凸起物像的一种雕刻技法,它与圆雕最大不同的主要是只从前面的方位(或兼顾到左、右方位)表现物像的“半立体感”。
后面的方位或贴在石壁上,或根据石料层情况,简略雕刻。
要凸起物像,自然要铲去非物像的部分。
如果铲去非物像部分的深度浅薄,那凸起的物像也浅,称“浅浮雕”;反之则称“高浮雕”。
“高浮雕”就十分接近“圆雕”。
历史上浮雕是继圆雕之后出现的一种装饰性的雕刻技法,多刻于石壁或木柱的表面,如刻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的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佛龛的石楣上。
寿山石的浮雕始于明、清时期的寿山石砚四周和印章的方柱四面。
清乾隆时的寿山石巨玺方柱四面就有福州名雕师周尚均雕刻的浮雕博古和夔龙图案。
近代福州寿山石浮雕高手林寿堪、王雷霆等雕有《天堑变通途》、《山村新貌》等,也是用高浮雕或浅浮雕的技法,名闻遐迩。
浮雕最好选择色层分明的薄形石料,利用外层石色雕刻景物,以里层石色作为衬底,形成自然套色。
若将里层石色再刻薄意衬景,更加精妙。
其制作过程:通过相石,分析石色的分布情况及色层深度,然后确定作品的题材和构图。
设计画面要有中国绘画的风格。
景物的层次重叠应视色层之深浅而定。
构图宜丰满,衬底出露面积不可过大或过于集中。
设计定稿后,以尖刀顺着景物的轮廓“线勒”一遍,再用平口手凿或卡凿削除画面空间部分,谓之“刮底”。
待达到预定深度或里层石色显露后,再进行刻制。
刻制景物主要使用手凿和小型钻具,在高起的景物层上雕刻出画面的层次,力求使所表现的物像在结构上富有立体感,最后再用修光刀具进行“修饰”。
五、薄意薄意是比浅浮雕更要“浅”的一种寿山石雕法,因雕刻层薄,而且富有画意,所以称“薄意”。
它比浮雕更有画意,又比图画更富有“雕”的立体感。
因此说它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此法始创于清朝初年的周尚均。
周尚均先是在印台四周刻浅浮雕锦褥纹和环边不断纹或其他图案,开创了薄意艺术的先河。
以后有潘玉茂继承其遗法,直到清朝末年,西门林清卿专攻薄意艺术,成为特别有成就的薄意雕法大师,被称为“西门清”,誉满榕城。
继林清卿之后,有王炎铨、王雷霆、江依霖、林文举等人,组成一个很有影响力的“西门薄意”派。
此派主要的作品,有林清卿的《柳鹅》、《秋山行旅》,王炎铨的《夜游赤壁》,王雷霆的《寒江垂钓》,林文举的《大观园》等。
东门派艺人也学习“薄意”雕艺,如林友琛、林寿堪、郭懋介等人,别具风格。
于是“薄意”雕法得到更大的发展,甚至是为全国之一帜。
薄意是寿山石刻的专用艺术。
特别是像田黄石之类的原石珍品,有“易金三倍”之说,其价值以锱铢计,因此不忍其石屑损失,《寿山石刻史话》说:“能够多留一点原石的本质,空白多,加工的地位省一点,也可以突出寿山石本质的文采。
”薄意因为刻浅如画,所以也称“刀画”,即在石材上以刀代笔作画。
金石家潘主兰说:“薄意者技在薄,而艺在意。
言其薄,而非愈薄愈佳,因未能如纸之薄也;言其意,自以刀笔写意为尚,简而洗脱且饶有韵味为最佳,耐人寻味以有此境者。
”“最适合质佳而材小的田黄石、水晶石以及山坑冻石的艺术装饰,特别是自然章印台的装饰。
如果是有皮的掘性灵石,或是有薄色层的优质灵石,其艺术效果,尤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薄意雕刻首先要选择优质石材,如田黄石、鹿目田、荔枝冻等,有皮者尤佳。
其次是相石,认真研究石材裂痕的走向,表皮利用、疤点处理等等。
第三是清石,根据腹稿设计,作甄别去留,完善雕件。
第四是作画,即用笔在石材上画稿。
第五是勾勒,以尖刀代笔,在画笔线上,浅勾勒线条定位。
第六是雕刻。
第七是核稿,即校对效果,有皮者用水,无皮者以粉末核之。
最后为磨光。
六、镶嵌镶嵌雕又称屏雕,属于小件浮雕的范畴,要紧的是选择各种颜色的石片,根据预先设计的图画进行分解,刻成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