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_吴胜和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_吴胜和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_吴胜和

中国科学 D 辑: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增刊Ⅰ: 111 ~ 121 https://www.360docs.net/doc/6514594448.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6514594448.html,

111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IN CHINA PRESS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

吴胜和①

*, 岳大力①

, 刘建民②

, 束青林②

, 范峥

①③

, 李宇鹏①

①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 北京 102249; ②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山东 257000; ③

北京泰隆恒业高新技术公司, 北京 100085 * E-mail: reser@https://www.360docs.net/doc/6514594448.html,

收稿日期: 2007-04-20; 接受日期: 2008-03-21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编号: 20060425004)资助

摘要 目前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主要侧重于露头和现代沉积, 而地下储层构型分析及建模研究甚少, 未形成有效的定量预测储层构型的方法, 难以满足地下油藏剩余油分布预测的需要. 为此, 提出了层次约束、模式拟合和多维互动的地下储层构型分析与建模思路, 并以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馆陶组曲流河储层为例, 论述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思路与方法. 曲流河储层构型可分为3个层次, 包括河道砂体层次、点坝层次和侧积体层次. 将不同级次的定量构型模式与地下井资料(包括动态监测资料)分级别进行拟合, 并且在分析过程中, 使一维井眼、二维剖面和平面以及三维空间之间相互印证, 从而建立不同层次的储层构型三维模型. 同时, 建立了活动河道宽度与点坝规模的定量关系, 并应用水平井资料确定了侧积体和泥质侧积层的定量规模. 这一研究不仅对地下地质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对提高油田开发效益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储层构型 层次建模 曲流河 点坝 侧积体

储层构型(reservoir architecture), 亦称为储层建筑结构, 是指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 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 地下储层构型研究主要用于油气田开发. 随着油气田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 砂体内部的剩余油挖掘逐渐成为油田开发的主要目标. 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 我国油气平均采收率只有30%左右, 这意味着还有近70%的油气滞留在地下, 其中35%左右的油气是由于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 特别是储层构型(导致储层内部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的影响而滞留于地下成为可动宏观剩余油的. 因此, 地下储层构型研究是提高油气采收率、最大限度地开发油气资源的关键所在, 这对我国石油工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河流相储层研究由来已久, 但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则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1]. 以Allen 和Miall 为代表的欧美学者对储层构型层次、要素、模式、沉积机理做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 然而, 国内外学者主要侧重于对河流相露头和现代沉积的构型研究[1~8], 而对地下储层构型分析及建模研究甚少.

地下储层构型分析与建模的目标是应用有限的资料恢复地下储层构型的面貌. 以河流相为例, 主要是恢复地下古河道及其河道内部构型单元的三维空间分布. 面临的主要难点是地下井资料少, 因为即使是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密井网条件下, 井距(如100 m 井距)仍大于构型单元的规模(如横向上数米规模的点坝内部泥质侧积层), 在此条件下, 应用井间数学插值很难再现地下实际的储层构型面貌. 因此, 虽然已

吴胜和等: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

112

有学者对地下构型分析进行过初步探讨[9~13], 但尚未形成有效的定量预测储层构型的方法, 主要表现在: (ⅰ) 已有研究的构型层次尚不够, 大都在微相组合规模, 很少达到单一微相(如点坝)规模及微相内部的构成单元的级次(如点坝内部的侧积体); (ⅱ) 已有的研究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 各级构型单元的规模(大小、形态及边界)研究不够, 尚未达到定量或半定量的程度; (ⅲ) 已有的研究只是在剖面和平面上开展工作, 尚未建立三维模型, 因而难于充分表达砂体内部的构型差异(因为储层本身是三维的), 也难于满足剩余油分布预测的需要.

本文拟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孤岛油田为例, 探讨有效的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分析与建模的思路与方法. 这对于切实提高我国陆相油气田的开发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同时对丰富储层地质学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孤岛油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境内, 区域构造上属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图1). 主力含油层系为新近系中新统馆陶组馆上段, 油藏埋深1120~1350 m, 为一套河流相沉积的砂岩储层, 其

中馆陶组3~4砂层组为高弯度曲流河沉积, 馆陶组5~6砂层组为辫状河沉积[14, 15]. 本文主要针对曲流河储层进行研究.

孤岛油田自1971年投入开发以来, 经历了天然能量、低含水、中含水、高含水及特高含水5个主要采油阶段. 目前油田综合含水已达95% 以上, 采出程度已达35%. 显然, 地下仍存在大量的可动剩余油, 但主要被油层内部的非均质所隔挡. 前人曾对该区进行过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16], 但主要集中在层间和平面非均质以及垂向韵律方面, 而对储层内部构型研究甚少, 因此难于预测油层内部可动剩余油的分布.

本文以孤岛油田中一区11-J11密井网区为例开展储层构型研究. 研究区含油面积 2.3 km 2, 区内总井数321口, 其中直(斜)井306口(井距100 m 左右)、水平井15口. 该区虽有三维地震资料, 但受分辨率的影响, 地震资料只能识别复合砂体级别, 难以细致刻画砂体内部更细致的非均质性.

2 研究思路

地下储层构型分析与露头分析有很大的差别, 后者直观可视, 而前者需要进行井间预测. 针对油田开

图1 孤岛油田构造位置图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增刊I

113

发中后期地下储层构型的井间预测的特点, 本文提 出了层次约束、模式拟合与多维互动的基本研究思 路.

2.1 层次约束

构型建模的核心是恢复不同层次构型单元的分布. 由于小级别构型单元的分布受控于大级别构型单元, 因此层次划分、分级控制的建模思路便十分必要. 针对曲流河的河道储层, 可按以下层次进行划分(图2)[17]

;

图2 曲流河储层构型层次划分(据文献[17], 有修改)

第一层次为河道砂体层次, 即曲流河道的带状砂体, 其界面相当于Miall [1, 3]的5级界面.

第二层次为点坝层次, 为曲流带内的单一点坝砂体与废弃河道沉积, 其界面相当于Miall [1, 3]的4级界面.

第三层次为侧积体层次, 为点坝内部的侧积体和泥质侧积层, 其界面相当于Miall [1, 3]的3级界面.

在构型分析过程中, 首先确定曲流带河道砂体的分布, 然后在河道砂体内部识别点坝, 最后在点坝内部解剖侧积体和侧积层.

2.2 模式拟合

构型分析与建模的核心是井间预测, 而预测的基本前提是预知对象的分布规律或模式. 显然, 地下构型的空间分布不能用线性或非线性方程来表达, 因而难于通过井间插值来预测构型单元的分布. 构型分布的规律主要表现为模式, 为此本文提出模式拟合的构型分析思路, 即通过将不同级次的定量构型模式与地下井资料(包括动态监测资料)进行拟合, 建立地下储层构型的三维模型.

模式拟合的关键是模式认知和模式与井的拟合. (1) 模式认知. 针对不同级次的构型单元, 建立相应的定量构型模式, 特别是不同构型单元的定量规模. 对于曲流河储层构型分析而言, 十分关键的是点坝规模及其内的侧积体和侧积层的规模.

(2) 模式与井的拟合. 按照各构型单元的规模范围将井点处的构型单元进行联结, 构建初始构型模型, 然后按照构型模式中各构型单元之间的几何配置关系, 对已联结的初始模型进行优化, 使最终模型既与井点吻合, 又符合地质模式.

2.3 多维互动

所谓多维, 是指一维井眼、二维剖面、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 互动则是指在分析过程中, 不是单纯的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 而是各维之间相互印证. 构型建模的目标是建立构型单元的三维模型, 但这一过程不宜直接从一维井眼到三维模型(目前国内外通行的三维建模方法). 由于井资料主要是测井资料, 而应用测井资料对构型单元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多解性, 因此, 虽然在构型建模过程中首先要进行井眼构型解释, 但只是预解释, 不是最终结果, 若将多个单井解释结果放到剖面、平面和三维空间去分析则可大大降低多解性(因为构型的空间分布存在规律性);对于多井剖面分析, 其为经典的地质分析方法, 但也有片面性和多解性, 因为剖面毕竟是尚未知而需要预测的三维地质体的一个切片, 因此, 多井剖面也需要放到三维空间去分析以降低多解性; 同样, 对于平面分析亦如此. 故此, 单井分析、剖面分析、平面分析和三维模型分析都不是一步到位的, 需要相互验证, 最终得到一个既符合井资料和油田开发动态响应, 又符合构型地质模式的逼近地质实际的三维构型模

吴胜和等: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

114

型. 这是符合地质分析思维的方法.

然而, 这种互动研究很难在纸质介质或矢量绘图软件上完成. 为此, 笔者主持开发了一套数字化油藏表征系统软件, 即Direct 系统. 该软件基于数据库系统, 以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存储、管理、分析、查询、显示)为基础, 各维模型(单井、剖面、平面、三维) 均为数值模型(可建立各维数值模型),

且数据与图形互动(这有别于常规的矢量成图). 特别地, 实现了各维功能模块(单井、剖面、平面、三维)数据共享、功能互动, 因此, 研究者可通过多维相互验证、反复拟合, 以逼近地质真实, 这充分体现了实际地质研究的思维过程.

3 研究实例

遵循上述研究思路, 以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馆陶组为例, 进一步阐述古河道储层构型层次建模的方法. 根据曲流河储层层次结构的划分, 从河道、点坝、侧积体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3.1 河道分析

研究区河道岩性以砂岩为主, 底部一般为冲刷面, 并发育滞留砂砾岩层(厚度0.2~0.92 m, 呈断续透镜状分布), 垂向上具有粒度向上变细、沉积规模向上变小的典型正韵律特征, 顶部为粉砂岩至纯泥岩(溢岸和泛滥平原沉积), 表现为明显的二元结构. 单砂体厚度一般4~10 m, 最大叠置厚度可达20 m. 砂体内发育平行层理、槽状交错层理、爬升层理、波纹层理. 砂体内部具有泥质夹层(为泥质侧积层), 厚度一般0.2~0.8 m. 垂向上, 河道砂体与溢岸砂体和泛滥平原泥岩不等厚互层(图3).

在油田开发井网条件下, 河道砂体分布的分析相对较容易, 因为河道砂体的规模一般比井距大得多. 在这一层次中, 主要分析河道砂体、溢岸砂体和泛滥平原泥岩的分布. 研究方法与常规的沉积微相分析方法基本相同[18], 主要是通过岩心相分析、测井相分析、砂体厚度分析等, 在沉积模式的指导下, 通

图3 孤岛油田12-J411井馆上段储层构型分析图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增刊I

115

图4 三维视窗下的剖面相分析

过剖面相分析(图4)和平面相分析, 研究河道等微相的展布规律, 建立河道等微相砂体的分布模型(图5). 当然,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 对于垂向上叠置的复合河道, 需要首先将各期河道砂体进行划分[11]. 河道层次的构型分析应反映同一时期河道砂体的分布. 从图5可以看出, 研究区发育一个大型的宽带状河道砂体, 其宽度大体为800~1500 m, 为曲流河迁移形成的以点坝为主的复合砂体.

3.2 点坝识别

点坝是河道砂体内主要的成因单元. 垂向上表现为粒度正韵律特征, 内部具有泥质侧积层(图3). 然而, 虽然在单井上可识别点坝, 但在地下复合河道砂体内, 单一点坝的规模及其侧向边界的识别具有很大的难度(这不同于露头和现代沉积), 难点在于井网密度控制不了单一点坝的边界. 为此, 首先要确定点坝的规模, 然后再在河道砂体内划分点坝.

3.2.1 点坝规模的确定

前人对点坝的定性分布模式作过很多的研究, 但对其定量规模研究甚少. 从预测的角度讲, 我们期望从垂向井眼的河道砂体厚度估算河道点坝的侧向规模.

Leeder [19]根据57个高弯度曲流河段的测量数据, 建立了河流深度与满岸宽度的关系. 研究表明, 两者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公式1), 相关系数为0.91.

log(w )=1.54 log(h )+0.83, (1)

式中, w 为河流满岸宽度(m); h 为河流满岸深度(m).

因此, 若已知曲流河道单一沉积旋回的厚度(大体相当于河深), 根据公式1便可估算河流满岸宽度.

但是, 为了确定点坝规模, 尚需建立河流宽度与点坝规模的关系, 但这一研究鲜见报道.笔者通过全球卫星照片(Google Earth), 重点选取嫩江月亮泡曲流河段为研究对象, 对曲流河(曲率>1. 7)的点坝长度(河弯之间的长度)与河流满岸宽度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统计和计算. 研究中共统计了19个河段的河宽和点坝长度, 对观测到的河流满岸宽度与点坝长度数据点进行回归, 发现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且相关性较好

(图6, 公式2), 其计算表达式为

l =0.8531 ln(w )+2.4531, (2)

式中, l 为点坝长度(m); w 为河流满岸宽度(m).

据此, 便可据公式1估算的河流满岸宽度, 根据公式2估算单一点坝的长度.

以孤岛油田中一区11J11井区Ng33点坝为例, 通过测井解释可知单一河道砂体厚度(保存完整的一个点坝自旋回厚度, 大体相当于河流满岸深度)一般为6.0~8.0 m, 根据公式1估算可知其河流满岸宽度约为120~160 m, 继而根据公式2估算其点坝长度约为700~950 m. 当然, 这一数据不应是地下点坝的精确长度(因为计算公式毕竟是经验公式), 但其数量级没有问题, 其在地下点坝边界确定过程的模式拟合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2.2 地下点坝识别与划分

在点坝规模确定的基础上, 充分应用井资料, 在复合砂体内通过模式拟合和多维互动, 对地下单一点坝进行识别和划分. 首先在井内进行点坝解释, 然后进行井间预测.

点坝的井内解释相对较易. 如图1所示, 点坝在垂向上具有粒度正韵律, 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以钟型为主. 因此, 通过测井资料可对未取心井进行点坝砂体的解释.

然而, 点坝体的边界划分难度较大. 在复合点坝砂体内指示点坝边界的最有效的标志是废弃河道, 因为废弃河道代表一个点坝的结束. 然而, 废弃河道边界的划分本身又具有很大的难度, 其一, 由于废弃河道内主要充填细粒沉积(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等), 在单井上应用测井曲线难于将其与河道砂体内残存的泛滥平原细粒沉积甚至溢岸砂体相区

吴胜和等: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

116

图5河道分布的平面显示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增刊I

117

图6 嫩江河流满岸宽度与点坝长度关系曲线

分; 其二, 废弃河道宽度规模一般不大, 因此并非所有废弃河道都会被钻遇.

为此, 通过模式拟合进行废弃河道识别, 同时对点坝进行划分. 从构型模式可知, 点坝主体部位砂体厚度大, 呈透镜状, 紧邻废弃河道分布; 在废弃河道发育部位, 沿侧向加积方向点坝顶部的细粒沉积不断加厚. 应用这一模式, 从以下3个方面初步识别废弃河道的分布:

(1) 在三维视窗内进行井间剖面分析, 依据废弃河道的横向分布特点(在剖面上呈楔状分布), 通过多井对比初步识别废弃河道(图7), 即将点坝砂体顶部呈楔状分布的细粒沉积初步解释为废弃河道, 而将呈连续带状分布的细粒沉积解释为泛滥平原.

(2) 将砂体顶部至时间单元顶面之间的细粒沉积厚度进行平面成图, 则在片状砂体范围内的细粒沉积大厚度带(特别是新月形厚度带)指示着废弃河道的可能分布, 而呈透镜状的砂体大厚度区则指示点坝的分布.

(3) 参考河道宽度(相当于废弃河道宽度)与点坝长度(相当于废弃河道跨度)范围, 不断修改上述第一、二步解释的废弃河道的边界, 使最终的点坝和废弃河道分布既与井点解释吻合, 又与定量模式吻合, 还与井间动态响应吻合. 这是一种在模式指导下“逐步逼近”地质实际的方法. 实际操作主要应用前述的Direct 软件, 通过多维互动进行研究. 图8为研究区11J11井区复合河道砂体内部的点坝与废弃河道分布. 从图可以看出, 废弃河道呈新月形, “弯月”限定的范围内为点坝, 点坝的复合分布反映了曲流河多次废

图7 三维视窗内废弃河道的剖面分析

吴胜和等: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

118

图8点坝分布的平面显示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增刊I

119

弃、迁移的结果.

3.3 侧积体解剖

点坝砂体最重要的特征是其内部发育侧积体. 垂向上一个点坝由若干侧积体组成, 侧积体之间发育斜交层面的泥质夹层(侧积层), 其为曲流河点坝侧向加积的结果. 但由于侧积体规模更小, 横向规模只有数十米宽, 比井距小得多. 为此, 采用模式拟合的思路对点坝内部构型进行解剖, 主要是通过侧积层的井内识别和井间预测来划分侧积体.

3.3.1 侧积层井内识别

泥质侧积层一般发育在点坝中上部, 厚度为0. 2~0. 8 m. 在研究区点坝内, 一般在井眼垂向上可识别出3~4个泥质侧积层(图1). 根据岩电标定结果, 泥质侧积层微电极曲线回返明显, 自然伽马与自然电位测井曲线上亦有不同程度回返. 因此, 根据测井曲线, 特别是微电极曲线, 可将厚度大于0. 2 m 的泥质测积层识别出来.

3.3.2 侧积层井间预测

侧积层井间预测的关键是确定其倾向、倾角、横向间距, 即模式认知.

在确定废弃河道的前提下, 侧积层倾向便可确定, 即指向废弃河道方向. 侧积层倾角可根据Leeder [19]经验公式的计算. 根据上文计算的满岸河流深度和宽度, 估算研究区侧积层的倾角约为5°~10°.

对于侧积层横向间距, 前人研究较少. 本文主要应用水平井资料来获得侧积层横向间距信息. 研究区有15口水平井, 其水平位移一般为300~500 m. 在分析过程中, 主要选择横切(顺侧积方向)或斜切点坝的水平井. 在选择的水平井上, 通过测井资料解释识别泥质侧积层(井内的自然伽马高值带). 分析表明, 水平井上的侧积层的水平宽度为6~12 m, 两个侧积层的横向间距为21~35 m. 实际上, 这一数据仅代表了测井曲线所能识别的侧积层的横向间距. 一般来说, 测井曲线的分辨率为0.2~0.5 m, 因此, 应用测井曲线研究的侧积层主要是大洪水形成的较大的侧积层.

在上述关键参数确定的情况下, 应用井资料及井内解释的侧积体和侧积层, 通过模式拟合进行井间预测. 预测的基本原则为: (1) 井间侧积层沿倾向(指向废弃河道的方向)连线; (2) 保持两个侧积层的横向间隔. 图9为研究区一个点坝的侧积层井间预测

图9 点坝内部的侧积体栅状分布图

吴胜和等: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

120

的栅状图. 在该图中, 泥质侧积层的分布既与井点吻合, 又与定量模式相符. 检查井动态资料也证实了拟合结果的可靠性.

3.4 三维储层构型建模

目前, 用于离散变量(储层构型亦属于一种离散变量)的三维建模方法主要有示性点过程、序贯指示模拟、截断高斯模拟以及多点地质统计学等. 从算法本身来看, 各种建模方法用于构型建模均存在较大困难, 本文主要采用序贯指示模拟与人机交互后处理相结合的方法. 指示模拟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模拟复杂各向异性的地质现象及连续分布的极值, 对于具有不同连续性分布的类型变量(构型), 可分别指定不同的变差函数, 从而可建立各向异性的模拟图像[20~22]. 当然, 指示模拟本身同所有的基于象元的随机模型一样, 也存在着一定问题, 即不能很好地再现指定的模拟目标的几何形态(尤其是构型要素边界), 一些类型变量以一个或几个象元为单元零星地分布. 对于这一问题, 则通过人机交互的后处理来解决, 尤其对点坝内部的泥质侧积层的处理更是如此.

建模采用Direct 软件. 在单井构型要素解释和二维剖面和平面构型研究的基础之上, 利用序贯指示模拟及人机交互后处理方法, 建立研究区11J11井区的三维储层构型模型. 图10为Ng33单层三维储层构

型模型的一个切片栅状图, 模型再现了点坝内部侧积层的空间分布特征, 侧积层表现为半连通模式, 侧积方向指向废弃河道方向. 将该模型应用于油藏数值模拟, 与开发动态吻合很好.

4 结论

(1) 提出了层次约束、模式拟合和多维互动的地下储层构型分析与建模思路. 曲流河储层构型可分为三个层次, 包括河道砂体层次、点坝层次和侧积体层次. 将不同级次的定量构型模式与地下井资料(包括动态监测资料)分级别进行拟合, 并且在分析过程中, 使一维井眼、二维剖面和平面以及三维空间之间相互印证, 并采用序贯指示模拟和人机交互后处理的建模方法, 建立不同层次的储层构型三维模型.

(2) 曲流河(曲率>1. 7)的点坝长度(河弯之间的长度)与河流满岸宽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这一定量关系对地下点坝的识别和划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在微相划分和点坝识别的基础上, 应用经验公式、水平井等资料确定了研究区侧积体、侧积层规模及产状, 并用于指导研究区点坝内部构型分析. 研究区单一点坝内一般发育3~4个较大的泥质侧积层, 其厚度0.2~0.8 m, 水平宽度6~12 m, 横向间距为

21~35 m.

图10 三维储层构型模型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8年第38卷增刊I

参考文献

1 Miall A D. Architectural-element analysis: a new method of facies analysis applied to fluvial deposits. Earth Sci Rev, 1985, 22(2):

261—308

2 Miall A D. Hierarchies of architectural units in clastic rock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sedimentation rate. In: Miall A D, Tyler N. The

Three-Dimensional Facies Architecture of Terrigenous Clastic Sediment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Hydrocarbon Discovery and Re-covery. Soc Eco Paleontol Mineral Conc Sedimentol Paleontol, 1991, 3: 6—12

3 Miall A D. The Geology of Fluvial Deposits: Sedimentary Facies, Basin Analysis and Petroleum Geology.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96. 74—98

4 Gibling M R. Width and thickness of fluvial channel bodies and valley fills in the geological record: a literature compilation and classi-

fication. J Sediment Res, 2006, 76: 731—771

5 Miall A D. Reconstructing the architecture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preserved fluvial record as a tool for reservoir develop-

ment: a reality check. AAPG Bull, 2006, 90: 989—1002

6 薛培华. 河流点坝相储层模式概论.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1. 51—63

7 马世忠, 杨清彦. 曲流点坝沉积模式、三维构形及其非均质模型. 沉积学报, 2000, 18(2): 241—247

8 Qiu Y N, Xue P H, Xiao J X. Fluvial sandstone bodies as hydrocarbon reservoirs in lake basin. In: Ethridge F G, Flores R M, eds.

Recent Development in Fluvial Sedimentology. Special Publ, 1987, 39: 329—342

9 Miall A D. Architecture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pleistocene fluvial systems in the Malay Basin, based on seismic time-slice analy-

sis. AAPG Bull, 2002, 86(7): 1201—1216

10 赵翰卿. 储层非均质体系、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和流动单元研究思路探讨.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2, 21(6): 16—18

11 尹太举, 张昌民, 樊中海, 等. 地下储层建筑结构预测模型的建立.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17(3): 7—10

12 陈清华, 曾明, 章凤奇, 等. 河流相储层单一河道的识别及其对油田开发的意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4, 11(3): 11—15

13 何文祥, 吴胜和, 唐义疆, 等. 地下点坝砂体内部构型分析以孤岛油田为例. 矿物岩石, 2005, 25(2): 81—-86

14 李阳, 王端平, 刘建民, 等. 陆相水驱油藏剩余油富集区研究.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32(3): 91—96

15 王秉海, 沈祯华. 胜利油区开发研究与实践. 东营: 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3. 214—216

16 林承焰.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 北京: 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0. 1—12

17 Ambrose W A, Tyler N, Parsley M J. Facies heterogeneity, pay continuity, and infill potential in barrier island, fluvial, and subma-

rine-fan reservoirs: examples from the Texas Gulf Coast and Midland Basin. In: Miall A D, Tyler N, et al, eds. The Three-Dimensional Facies Architecture of Terrigenous Clastic Sediment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Hydrocarbon discovery and recovery. Soc Econ Pale-ontol Mineral Concepts Models, 1991, 3: 13—21

18 吴元燕, 吴胜和, 蔡正旗.油矿地质学.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5. 142—152

19 Leeder M R. Fluviatile fining-upwards cycles and the magnitude of palaeochannels. Geol Mag, 1973, 110(3): 265—276

20 王家华, 张团峰. 油气储层随机建模.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1. 1—157

21 吴胜和, 金振奎, 黄沧钿, 等. 储层建模.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 83—111

22 吴胜和, 张一伟, 李恕军, 等. 提高储层随机建模精度的地质约束原则. 石油大学学报, 2001, 25(1): 55—58

121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及实例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及实例 摘要:储层构型研究是推进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法,目前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主要侧重于露头和现代沉积,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比较成熟。本文着重介绍了储层构型研究的方法并将河流相作为实例进行了储层构型研究分析。最后指出了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的适用性。 关键词:储层构型;河流相;构型单元分析;适用性 前言 储层构型亦称为储层建筑结构,是指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1]。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实质上是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最终用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2]。储层构型方法是著名河流沉积学家Miall于1985年首先运用于河流相构型研究。 过去沉积模式是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是沉积模式是依据一维(钻井剖面)和二维(地震剖面或露头剖面)研究建立的。有时也是仅依据二维研究结果,拟想勾画出块状图表示沉积相和沉积环境三维的空间展布。实践证明,许多沉积环境相当复杂。用二维是不可能反映它的特征和复杂性,或者说不能全面地反映它们的特征,特别是空间的几何形态。三维构型的提出可以解决一维、二维难以解决的问题。 储层的不均匀性是当今储层地质学中最大的难题。构型研究方法的出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国外不少学者已采用构型研究方法对不同沉积体储层进行了构型研究,较详细地划分出不均一体。这些构型研究的结果,对于各地区的油气勘探与开发都起着指导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构型研究方法是推进当今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法。 1 储层构型单元分析 构型单元分析就是结合古水流数据对露头横剖面进行岩石相、界面和构型单元的划分,以揭示沉积体系的三维展布,恢复沉积体系的演化史。其中,界面和构型单元的划分是关键所在。构型单元分析的步骤如下[3]:①对露头照像,建立剖面的镶嵌照片,并记录剖面的尺度和方向:②划分岩石相;③进行古水流测量,并记录其在剖面上的位置;④划分界面;⑤结合岩相和古水流数据划分构型单元; ⑤对露头剖面进行解释,恢复其沉积史;⑦综合岩石相、构型单元和古水流数据,推导该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⑧测量每个级别上的沉积单元的尺度和几何形态,并记录储层的非均质性。 在进行构型单元分析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界面和构型单元的解

古辫状河心滩坝内部构型表征与建模_以大庆油田萨中密井网区为例_牛博(石油学报2014)

第36卷 第1期2014年1月 石油学报 ACTA PETROLEI  SINICAV ol.36Jan.  No.12 014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新技术(二期)”(2011ZX05010- 00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田开发科技课题“储层精细结构表征技术与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2014B- 1111)资助。第一作者:牛 博,男,1988年6月生,2 011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学学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与精细油藏描述研究。Email:niubo2012@foxmail.com 通信作者:高兴军,男,1972年7月生,1 993年获大庆石油学院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高含水油田储层精细结构表征、水流优势通道描述以及剩余油综合评价技术研究。Email:gaoxingj un@petrochina.com.cn文章编号:0253-2697(2015)01-0089-12 DOI:10.7623/sy xb201501011古辫状河心滩坝内部构型表征与建模 ———以大庆油田萨中密井网区为例 牛 博1,2  高兴军1 赵应成1 宋保全3 张丹锋1 邓晓娟1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 2.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北京 1 00083;3.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黑龙江大庆 163712 )摘要:研究区位于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内,为中国目前井网密度最大的区域,井网密度可达280口/km2 。以该地区P1-3小层辫状 河砂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工区内丰富的井资料,通过对辫状河心滩坝砂体中落淤层进行单井识别和构型界面井间对比预测,对该地区地下辫状河储层砂体及其内部构型进行了精细解剖。完善了辫状河砂体构型6级层次划分方案,总结出辫状河砂体具有以“心滩坝顺流平缓前积、垂向多期增生体加积”为特点的构型沉积模式。以此为基础对辫状河储层中夹层(主要是落淤层)的产状和平面几何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落淤层地质知识库。最终建立了研究区内基于三级构型界面的三维地质模型,为全区辫状河储层砂体解剖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地质依据。 关键词:辫状河;构型模式;落淤层;地质知识库;构型建模;密井网;大庆油田中图分类号:TE122.14 文献标识码:A Ar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 and modeling  of channel bar in paleo-braided river:a case study  of dense well pattern area of Sazhong in Daqing oilfieldNiu Bo1, 2 Gao Xingjun1 Zhao Yingcheng1 Song Baoquan3 Zhang Danfeng1 Deng  Xiaojuan1 (1.Petro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Beijing1 00083,China;2.School of Energy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100083,China;3.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Daqing Oilfield Company Ltd.,Heilongjiang Daqing163712,China)Abstract:The study area is located in Sazhong development zone of Daqing oilfield,with the maximum well density  of 280 wells/km2  onaverage in China.Taking the P1-3 thin sand layer of braided river in this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underg round reservoir sandbodies and their internal architectures are finely explored through identification of the falling-silt seams in single well and p rediction anal-ysis of architecture interface using well-to-well correlation method based on abundant actual well data.Further,the 6-level architectureclassification scheme for sand bodies is improved herein;it is also concluded that the sand bodies have a sedimentary  architecture modelfeatured by gentle down-flow progradation and multi-stage vertical accretion.On this basis,statistical analyses are conducted on geomet-ric parameters and occurrence of the interlayers(agreat majority of falling-silt seams)in braided river reservoirs,and thus a geolog icalknowledge database about falling-silt seams is built.Finally,a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 based on3-level architecture interfaceis set up and provides reliable evidences for exploring  reservoir sand bodies of braided river in the whole area.Key  words:braided river;architecture pattern;falling-silt seams;geological knowledge database;architecture modeling;dense wellpattern;Daqing  oilfield引用:牛博,高兴军,赵应成,宋保全,张丹锋,邓晓娟.古辫状河心滩坝内部构型表征与建模———以大庆油田萨中密井网区为例[J].石油学报,2015,36(1):89-100. Cite:Niu Bo,Gao Xingjun,Zhao Yingcheng,Song Baoquan,Zhang Danfeng,Deng Xiaoj uan.Ar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 and model-ing of channel bar in paleo-braided river:a case study of dense well pattern area of Sazhong in Daqing  oilfield[J].Acta PetroleiSinica,2015,36(1):89-1 00. 大庆油田经过几十年的注水开发, 综合含水率已经达到90%以上。在高含水后期, 储层内部隔夹层已经成为影响流体运动及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 1,2] ,对储层构型进行精细解剖是实现储层内部夹层预测的

第1章 数学建模与误差分析

第1章数学建模与误差分析 1.1 数学与科学计算 数学是科学之母,科学技术离不开数学,它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与数学产生紧密联系,数学又以各种形式应用于科学技术各领域。数学擅长处理各种复杂的依赖关系,精细刻画量的变化以及可能性的评估。它可以帮助人们探讨原因、量化过程、控制风险、优化管理、合理预测。近几十年来由于计算机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求解各种数学问题的数值方法即计算数学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科学技术各领域,相关交叉学科分支纷纷兴起,如计算力学、计算物理、计算化学、计算生物、计算经济学等。 科学计算是指利用计算机来完成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提出的数学问题的计算,是一种使用计算机解释和预测实验中难以验证的、复杂现象的方法。科学计算是伴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而迅速发展并获得广泛应用的新兴交叉学科,是数学及计算机应用于高科技领域的必不可少的纽带和工具。科学计算涉及数学的各分支,研究它们适合于计算机编程的数值计算方法是计算数学的任务,它是各种计算性学科的联系纽带和共性基础,兼有基础性和应用性的数学学科。它面向的是数学问题本身而不是具体的物理模型,但它又是各计算学科共同的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计算在工程技术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已成为继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之后科学研究的第三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其完备形式往往不能方便地求出精确解,于是只能转化为简化模型,如将复杂的非线性模型忽略一些因素而简化为线性模型,但这样做往往不能满足精度要求。因此,目前使用数值方法来直接求解较少简化的模型,可以得到满足精度要求的结果,使科学计算发挥更大作用。了解和掌握科学计算的基本方法、数学建模方法已成为科技人才必需的技能。因此,科学计算与数学建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是工程技术人才必备的数学素质。 1.2 数学建模及其重要意义 数学,作为一门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和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密切相关。用数学方法解决工程实际和科学技术中的具体问题时,首先必须将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即建立起能描述并等价代替该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将建立起的数学模型,利用数学理论和计算技术进行推演、论证和计算,得到欲求解问题的解析解或数值解,最后用求得的解析解和数值解来解决实际问题。本章主要介绍数学建模基本过程和求解数学问题数值方法的误差传播分析。 1.2.1 数学建模的过程 数学建模过程就是从现实对象到数学模型,再从数学模型回到现实对象的循环,一般通过表述、求解、解释、验证几个阶段完成。数学建模过程如图1.2.1所示,数学模型求解方法可分为解析法和数值方法,如图1.2.2所示。 表述是将现实问题“翻译”成抽象的数学问题,属于归纳。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则属于演绎。归纳是依据个别现象推出一般规律;演绎是按照普遍原理考察特定对象,导出结论。演绎利用严格的逻辑推理,对解释现象做出科学预见,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它要以归纳的结论作为公理化形式的前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读书报告 报告编写人:蒋民心(1002040135) 年级:2010级 课程:油气储层研究进展 任课教师:赵晓明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4年3月24号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蒋民心(1002040135)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 610500 摘要:本文从储层构型概念出发,大致概括了国内学者对三角洲沉积领域的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针对油田三角洲储层精细表征及剩余油挖潜,以河控三角洲河口坝地下储层构型以及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段三角洲储层为例,利用地震、测井、地质等资料,研究三角洲储层沉积旋回、层次界面等不同层次构型要素,界定和划分构型单元,建立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式,分析构型单元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发育是单一河口坝边界识别的重要标志;构型单元韵律变化是造成剩余油局部富集的重要因素,正韵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上部剩余油相对集中,反韵律河口坝砂体下部剩余油富集。在此基础上了归纳总结了现阶段储层构型研究所遇到问题,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所查阅的文献分析了储层构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层构型;河流相;储层非均质;剩余油分布;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段;三角洲相;构型单元 1.储层构型概念的提出 储层构型是指沉积砂体内部由各级次沉积界面所限定的砂质单元和不连续“薄夹层”的几何形态、规模大小、相互排列方式与接触关系等结构特征[1]。其概念在储层沉积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 年代。1977 年Allen,J.R.L.在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储层构型的概念,用以描述河流层序中河道和溢岸沉积的几何形态及内部组合。1985 年,Miall,A.D.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河流相的储层构型分析法[3],全面介绍了该方法中的界面等级、岩相类型、结构单元等概念,这代表了储层构型分析法的诞生。之后Maill,A.D.对该方法进行了完善,并最终将河流相划分为6 级界面、20 种岩相类型、9 种结构单元。1989 年,第74 届AAPG 年会将这套理论列为当今油气勘探领域三大进展之一。 2.三角洲储层构型研究现状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在Miall,A.D.提出后,立即引起国外许多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对储层构型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自从柯保嘉[4]首先将储层构型分析法介绍到国内学术界以来,众多国内学者在储层构型研究方面也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1)构型研究的资料基础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_吴胜和

中国科学 D 辑: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增刊Ⅰ: 111 ~ 121 https://www.360docs.net/doc/6514594448.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6514594448.html, 111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IN CHINA PRESS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 吴胜和① *, 岳大力① , 刘建民② , 束青林② , 范峥 ①③ , 李宇鹏① ①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 北京 102249; ②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山东 257000; ③ 北京泰隆恒业高新技术公司, 北京 100085 * E-mail: reser@https://www.360docs.net/doc/6514594448.html, 收稿日期: 2007-04-20; 接受日期: 2008-03-21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编号: 20060425004)资助 摘要 目前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主要侧重于露头和现代沉积, 而地下储层构型分析及建模研究甚少, 未形成有效的定量预测储层构型的方法, 难以满足地下油藏剩余油分布预测的需要. 为此, 提出了层次约束、模式拟合和多维互动的地下储层构型分析与建模思路, 并以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馆陶组曲流河储层为例, 论述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思路与方法. 曲流河储层构型可分为3个层次, 包括河道砂体层次、点坝层次和侧积体层次. 将不同级次的定量构型模式与地下井资料(包括动态监测资料)分级别进行拟合, 并且在分析过程中, 使一维井眼、二维剖面和平面以及三维空间之间相互印证, 从而建立不同层次的储层构型三维模型. 同时, 建立了活动河道宽度与点坝规模的定量关系, 并应用水平井资料确定了侧积体和泥质侧积层的定量规模. 这一研究不仅对地下地质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对提高油田开发效益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储层构型 层次建模 曲流河 点坝 侧积体 储层构型(reservoir architecture), 亦称为储层建筑结构, 是指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 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 地下储层构型研究主要用于油气田开发. 随着油气田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 砂体内部的剩余油挖掘逐渐成为油田开发的主要目标. 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 我国油气平均采收率只有30%左右, 这意味着还有近70%的油气滞留在地下, 其中35%左右的油气是由于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 特别是储层构型(导致储层内部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的影响而滞留于地下成为可动宏观剩余油的. 因此, 地下储层构型研究是提高油气采收率、最大限度地开发油气资源的关键所在, 这对我国石油工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河流相储层研究由来已久, 但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则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1]. 以Allen 和Miall 为代表的欧美学者对储层构型层次、要素、模式、沉积机理做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 然而, 国内外学者主要侧重于对河流相露头和现代沉积的构型研究[1~8], 而对地下储层构型分析及建模研究甚少. 地下储层构型分析与建模的目标是应用有限的资料恢复地下储层构型的面貌. 以河流相为例, 主要是恢复地下古河道及其河道内部构型单元的三维空间分布. 面临的主要难点是地下井资料少, 因为即使是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密井网条件下, 井距(如100 m 井距)仍大于构型单元的规模(如横向上数米规模的点坝内部泥质侧积层), 在此条件下, 应用井间数学插值很难再现地下实际的储层构型面貌. 因此, 虽然已

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构型精细分析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3年4月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Vol.40 No.2 181 文章编号:1000-0747(2013)02-0181-07 DOI: 10.11698/PED.2013.02.06 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构型精细分析 ——以扶余油田探51区块为例 赵小庆1, 2,鲍志东1, 2,刘宗飞1,赵华1, 2,柴秋会1, 2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30-005-01;2011ZX05004-004-007) 摘要:基于“模式拟合、动态验证”的研究思路,结合密井网区10口取心井、257口井测井资料及近10年的生产动态资料,对松辽盆地扶余油田探51区块泉四段扶余油层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进行分析,探究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内部构型单元的空间展布特征及识别标志。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单河道砂体宽度为300~500 m,其识别标志分别为:河道间沉积、邻井砂体高程差异、河道砂体厚度差异、相邻砂体的“厚—薄—厚”组合;单河道砂体内部4级构型界面的倾角为0°~2°。明确了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中单河道砂体及单河道砂体内部增生体的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三维构型模型,为全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解剖提供了定量、可靠的地质模式。图11表1参25 关键词:河控三角洲;扶余油田;储集层构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隔层;夹层 中图分类号:TE122.1 文献标识码:A An in-depth analysis of reservoir architecture of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bodies in a river dominated delta: A case study of T51 Block, Fuyu Oilfield Zhao Xiaoqing1,2, Bao Zhidong1,2, Liu Zongfei1, Zhao Hua1,2, Chai Qiuhui1,2 (1. College of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 and Prospect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Abstract: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model fitting, dynamic validation”, and based on the data of 10 coring wells, 257 logging wells, and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in the dense spacing area during the past ten years, th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reservoir in K1q4 of T51 Block, Fuyu Oilfield, Songliao Basin, was analyzed to examin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dentification marks of the architectures within the reservoi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ingle channel sand body is 300–500 m wide and can be identified by such marks as inter-channel sediments, sand elev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wells, difference of channel sand thickness, and “thick-thin-thick” sands association; the dip angle of the fourth-order interface is 0°–2°. Besides, the logging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single channel sand bodies and their interior accreted bodies were defined for the reservoir. A 3D architecture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th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reservoir in the study area, providing a quantitative and reliable geological model for analysis of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s in the whole area. Key words:river dominated delta; Fuyu Oilfield; reservoir architectur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barrier; interlayer 0 引言 储集层构型亦称为储集层建筑结构,是指不同级次储集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1]。三角洲前缘沉积是中国已发现油田的重要储集层类型之一[2],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河控三角洲前缘储集砂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构型可以有效指导剩余油挖潜,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储集层构型研究起步较晚,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3],对地下储集层构型的研究则较少[4-6]。本文以扶余油田探51区块扶余油层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为例,探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各级次构型单元的识别标志及解剖方法,并建立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三维构型模型。 1 研究区概况 扶余油田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东缘扶新隆起带扶余Ⅲ号构造(见图1),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的多高点穹隆背斜。油藏类型为被断层复杂化的层状构造

金融建模与计算教学大纲

《金融建模与计算》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12020235 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金融建模与计算 2. 英文名称:Financial Modeling and Computing 3. 课程属性:专业选修课 4. 学分:3 总学时:51 5. 适用专业:应用统计学 6. 先修课程:数学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7. 考核形式:考查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意义 《金融建模与计算》是应用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金融建模与计算》这门课程是以解决金融研究和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给出了算法和实现程序,选择SAS软件作为应用平台,要求学生有金融学、概率统计基础和SAS编程技能。课程分为三个部分:金融学基础指标计算实验、风险度量实验和金融产品定价实验,每个部分包括三个模块:金融理论与模型、算法实现及计算程序,该课程注重模型及其算法的介绍,旨在提高学生实际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金融建模与计算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金融学基础指标计算实验、风险度量实验和金融产品定价实验三个部分的金融理论与模型及其对应的SAS算法实现和计算程序,在金融理论、实务和统计模型的基础上,更深入到如何实现和应用。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按照教学方案安排,本课程安排在第6学期讲授,其中课内讲授29学时,实践课22学时,具体讲授内容及学时安排见下表: 1. 参考教材 廖文辉,张学奇编著,金融计算与建模实验,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 参考书目 [1] 朱世武主编,金融计算与建模:理论、算法与SAS程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朱顺泉主编,金融财务建模与计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第1部分金融学基础指标计算实验(20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理解股票收益、固定证券收益、收益波动等相关概念; 2. 掌握各类收益率计算的金融理论与模型; 3. 掌握各类收益率计算的算法实现及其计算程序. 【教学重点】 1. 股票收益、固定证券收益、收益波动等相关概念;

海上油田高弯度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_省略_1_1油田主力砂体Lm943为例_汪巍

第28卷 第4期2016年8月 中国海上油气 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Vol.28 No.4 Aug .2016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综合科研项目“曹妃甸油田群新近系河流相构造-岩性复合体成藏模式研究(编号:ZYKY-2012-TJ- 01)”部分研究成果。第一作者简介:汪巍,男,工程师,2 006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从事油田开发地质工作。地址:天津市塘沽区闸北路609信箱渤海石油研究院(邮编:300452)。E-mail:wang wei16@cnooc.com.cn。文章编号:1673-1506(2016)04-0055-08 DOI:10.11935/j .issn.1673-1506.2016.04.009海上油田高弯度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 ———以渤海曹妃甸11- 1油田主力砂体Lm943为例汪 巍 侯东梅 马佳国 党胜国 权 勃 李 博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天津 300452 )汪巍,侯东梅,马佳国,等.海上油田高弯度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以渤海曹妃甸11-1油田主力砂体Lm943为例[J].中国海上油气,2016,28(4):55- 62.Wang Wei,Hou Dongmei,Ma Jiaguo,et al.Reservoir ar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 sinuosity meandering  river in offshore oilfields:a casestudy of Lm943 main sand body  of CFD11-1 oilfield in Bohai sea[J].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2016,28(4):55-62.摘 要 渤海海域曹妃甸11-1油田主力产层为高弯度曲流河沉积,采用350~400 m的大井距进行开发时储层构型表征存在困难。以该油田主力砂体Lm943为例,对储层构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了刻画。首先进行小层对比,即利用井震资料,以任意井为基准面向一个方向,逐井对比、相互交织,通过沉积相相控手段分析砂体之间的展布和叠置关系;然后在“弃砂找河”思路指导下利用多属性融合地层切片方法对储层构型界面进行刻画,识别废弃河道与单一点坝;最后充分利用水平井资料对侧积夹层进行刻画。应用Lm943砂体储层构型表征成果指导了该砂体剩余油挖潜,效果显著,预计采收率可提高15%。本文方法可为海上类似油田储层表征提供借鉴。关键词 海上油田;高弯度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废弃河道;点坝;侧积夹层;剩余油挖潜 中图分类号:T E32+ 1 文献标识码:AReservoir ar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 sinuosity meandering  riverin offshore oilfields:a case study of Lm943main sand body  ofCFD 11-1oilfield in Bohai  seaWang Wei Hou Dongmei Ma Jiaguo Dang  Shengguo Quan Bo Li Bo(Tianjin Branch of CNOOC Ltd.,Tianj in300452,China)Abstract:The main producing layers of CFD11-1 oilfield in Bohai sea is high sinuosity meandering  river deposi-tion,so the reservoir ar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 is difficult with wide spacing from350to400 m.Taking Lm943sand body in the oilfield as an example,the key parameters in reservoir architecture are described.Firstly,subzonecorrelation is carried out using logging and seismic data.Taking an arbitrary well as a reference orientation in one di-rection,contrasting well by well from intertwined direction,the distribution and superimposed relationships of thesand body are analyzed with sedimentary  facies-controlled method.Secondly,the abandoned channel and single pointbar are identified using the idea of“abandon the point bar to find the abandoned channel”and the method of multi-at-tribute fusion stratal slice to guide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reservoir configuration interface.Finally ,the characterizationof lateral accretion interlayer is completed with the horizontal well data.The result of Lm943 sand body reservoir ar-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 effectively guides remaining oil development and the recovery is expected to be increased by15%.The proposed method can p 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in offshore oilfields.Key  words:offshore oilfield;high sinuosity meandering river;reservoir ar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aban-doned channel;point bar;lateral accretion interlayer;remaining  oil development

辫状河储层构型单元解剖及有效砂体分布规律

收稿日期:20160707;改回日期:20161114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鄂尔多斯盆地大型低渗透岩性地层油气藏开发示范工程”(2016ZX05050)作者简介:张吉(1974—),男,高级工程师,1998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油气田开发专业,2004年毕业于该校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从事苏 里格气田天然气开发与地质研究工作。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17.02.001 辫状河储层构型单元解剖及有效砂体分布规律 张 吉1,2,马志欣1,2,王文胜1,2,孙艳辉1,2,付 斌 1,2 (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陕西西安710018;2.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18) 摘要:苏里格气田盒8下亚段(H 8x )辫状河储层砂体连续性和连通性差,非均质性强,为了更高效地进行气田开发,应用储层构型理论,以试验区苏??井为例,开展地下辫状河辫状水道、心滩识别及内部结构精细解剖, 明确有效砂体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心滩含气性明显好于辫状水道,辫状水道和心滩内部结构、局部岩性、物性差异共同控制有效砂体分布;辫状水道有效砂体主要位于下部粗粒沉积内;心滩迎流面除夹层外,均为有效砂体,心滩核部整体以有效砂体为主,非有效砂体局部分布,心滩背流面整体含气性最差,有效砂体主要分布在粒度较粗的中下部。心滩迎流面、核部及辫状水道下部应作为苏里格气田下一步精细开发的主要目的砂体。研究成果为苏里格气田水平井优化设计和气田高效开发提供精细的地质依据。关键词:储层构型;有效砂体;地下辫状河储层;盒8下亚段;苏里格气田中图分类号:TE1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535(2017)02-0001-05 Dissection of Structural Units of Braided River Reservoirs and Distribution of Effective Sandstone Formations Zhang Ji 1,2,Ma Zhixin 1,2,Wang Wensheng 1,2,Sun Yanhui 1,2,Fu Bin 1,2(1.PetroChina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Xi ’an ,Shanxi 710018,China ; 2.Low -permeability Oil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Xi ’an ,Shanxi 710018,China ) Abstract :Sandstone formations in braided river reservoir of H 8x in the Sulige Gasfield are characterized by poor continuity and connectivity ,and high heterogeneity.To enhance efficiency of gasfield development ,reservoir archi-tecture theories have been used in the Well Su ??within the study area to identify underground braided channel and diara ,and to determine their internal structures accurately.Eventually ,patterns for distribution of effective sand-stone formations can be determined.Research results show diaras have gas -bearing propertie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braided channels.On the other hand ,internal structures ,regional lithologic features and different physical properties of braided channel and diara may jointly control distribution of effective sandstone formations ;Effective sandstone formations in braided channels distributed predominantly in rough -sized sediments in lower parts ;Except interlayers , surfaces toward flows in diara conatin effective sandstone formation.Core sections of diara are dominated by effective sandstone formations ,with non -effective sandstone formation distributed regionally.Sur-faces opposite to flow in the diara have poor gas -bearing properties in general with effective sandstone formations distributed in middle and lower parts with rough particles.Generally speaking , surface against flows ,cores and low-er parts of braided channel in the diara shall be considered as major target sandstone formations for fine development in the Sulige Gasfield in future.Relevant researches may provide reliable geologic foundations for horizontal well op-timization design and for high -efficiency development of the Sulige Gasfield. Key words :reservoir architecture ;effective sandstone formation ;underground braided river reservoir ;H 8x ;Sulige Gasfield

数学建模与计算

数学建模与计算 1 多元线性回归 1.1 回归系数的计算 假设变量y 与p 个变量x 1, x 2, … , x p 之间存在以下线性关系: y = b 0 + b 1x 1 + b 2x 2 + … + b p x p (+ ε) (1.1) 这些变量的n 组观测值如表1.1所示。 将这些数值代入(1.1)得 y 1 = b 0 + b 1x 11 + b 2x 12 + … + b p x 1p y 2 = b 0 + b 1x 21 + b 2x 22 + … + b p x 2p …… y n = b 0 + b 1x n 1 + b 2x n 2 + … + b p x np (1.2) 这是一个关于b 0, b 1, …,b p (待估参数)的线性方程组。一般来说方程个数n 远大于变量个数p , 是一个不相容的线性方程组。但是可以求出b 0, b 1, …,b p 的一组数值代入(1.2)式右边,使得等号两边的数值尽可能接近。最常用的便是最小二乘法,即 Min Q (b 0, b 1, …,b p ) = ∑=----n i ip p i i x b x b b y 1 2110)...( 令 Y = ???? ?? ? ??n y y y 21, X = ?? ? ? ? ?? ??np n n p p x x x x x x x x x 212222*********, β = ?????? ? ??p b b b 10, 得 Min Q (β) = (Y - X β)T (Y - X β) = Y T Y - 2Y T X β + βT X T X β 这是一个关于β的凸二次函数。令 β β??) (Q = -2 X T Y + 2 X T X β = 0, 得到 X T X β = X T Y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