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_吴胜和

合集下载

储层构型研究进展与展望_席海波

储层构型研究进展与展望_席海波

2013年12月第33卷第4期 四川地质学报 Vol.33 No.4 Dec., 2013428储层构型研究进展与展望席海波1,陈袁1,王强2,李鑫3,朱一鸣4,李垚5(1.西南石油大学,成都 610500:2.四川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华阳 610213;3. 延长油田定边采油厂勘探开发研究所,陕西榆林 718600;4.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生产测井中心,陕西榆林 718500;5.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第六采油厂采油工艺研究所,陕西榆林 718600)摘要:本文从储层构型概念出发,概括了国内学者对河流相、冲积扇、三角洲等不同沉积领域的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了归纳总结了现阶段储层构型研究所遇到问题,最后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储层构型研究的发展趋势,这将对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剩余油分布及提高油气采收率等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字:储层构型;河流相;储层非均质;剩余油分布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995(2013)04-0428-02DOI:10.3969/j.issn.1006-0995.2013.04.010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陆相注水开发油田己经进入了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的“双高”开发阶段,自然递减的幅度上升,剩余油的分布也越来越复杂,挖潜难度也越来越大。

所以,寻找极其复杂的剩余油将是油田面对的重大课题。

储层构型研究将储层描述由微相发展到成因砂体内部的层次结构研究,并将砂体形成过程、机制、内部层次结构、非均质性等有机结合为一体,因此储层构型的研究对于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增加产量等将具有重要意义。

1 储层构型概念的提出储层构型是指沉积砂体内部由各级次沉积界面所限定的砂质单元和不连续“薄夹层”的几何形态、规模大小、相互排列方式与接触关系等结构特征[1]。

其概念在储层沉积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

老君庙油田古近系M层冲积扇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

老君庙油田古近系M层冲积扇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

老君庙油田古近系M层冲积扇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喻宸;吴胜和;郑联勇;岳大力;张善严;王旭影【摘要】通过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岩心物性及测井曲线对老君庙油田古近系M层进行了储层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包括沉积储层基本特征、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分析等.结果表明,M层为快速堆积下的沉积物,分选差,杂基含量高,总体属于相对细粒的冲积扇相沉积;主要储集空间为粒间孔,为中孔低渗储层;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胶结和溶解作用等.沉积作用控制了储层的原始孔隙度,杂基含量高,分选较差的储层原始物性差,主要分布在扇根片流带片流砂坝和扇中漫流带;相比而言,低杂基含量,分选相对较好的辫流带砂岩受到碳酸盐胶结物的影响大,胶结作用进一步降低了这类储层物性,使储层整体物性表现为低渗透.杂基含量和碳酸盐胶结是导致储层为低渗透的主要因素.【期刊名称】《高校地质学报》【年(卷),期】2015(021)004【总页数】11页(P747-757)【关键词】细粒冲积扇;低渗透;成岩作用;油气储层;M油层;老君庙油田【作者】喻宸;吴胜和;郑联勇;岳大力;张善严;王旭影【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玉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酒泉735200;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玉门老君庙油田勘探和研究历史悠久,是我国石油工业的发源地,为经济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因此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

前人对该地区构造特征及演化,沉积特征等进行了丰硕的工作,发现老君庙油田为典型的背斜油气藏,其中,古近系白杨河组M层为一个主要目标层位,发育有一套冲积扇沉积体系,储层主要为低渗透块状砂岩(陆洁民等,2004;王崇孝等,2005;刘宝睿等,2009;潘良云等,2012;冉波等,2013)。

第四纪昌平冲积扇沉积特征研究_印森林_胡张明_郑丽君_吴胜和_刘岩

第四纪昌平冲积扇沉积特征研究_印森林_胡张明_郑丽君_吴胜和_刘岩

头区可以识别5类典型的岩石相类型,组合成3类关键 构 型 要 素。 以 此 为 基 础,提 出 了 冲 积 扇 顺 流 方 向 依 次 发 育 成 片 流 、辫 流
和径流3类砂砾岩体,其中以辫流水道为主体沉积单元。在 洪 水 涌 出 山 口 后,水 流 强 烈 片 状 堆 积,然 后 逐 渐 分 散 形 成 一 段 时 期
第 10 卷 第 15 期 2015 年 8 月
中国科技论文 CHINA SCIENCEPAPER
Vol.10 No.15 Aug.2015
第四纪昌平冲积扇沉积特征研究
印 森 林1,胡 张 明2,郑 丽 君2,吴 胜 和3,刘 岩1
(1.长江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2.中国石油西条辫流水道,最后,水流进一步发散,形成更多条不稳定的径流水道。 多 期 次 的 山 洪 暴 发 后,辫 流 水 道 在 不 同 位
置 迁 移 交 错 叠 置 ,形 成 了 平 面 连 片 状 扇 形 砂 砾 岩 体 。
关 键 词 :冲 积 扇 ;沉 积 构 型 ;沉 积 模 式 ;沉 积 特 征 ;片 流 ;辫 流 ;径 流 ;岩 石 相 与 层 次 界 面 分 析 ;沉 积 学
中 图 分 类 号 :P618.13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2095-2783(2015)15-1828-06
Sedimentary features of the Quaternary Changping alluvial fan
Yin Senlin1,Hu Zhangming2,Zheng Lijun2,Wu Shenghe3,Liu Yan1
1)洪 积 层 理 粗 -中 砾 岩 相 (Gf)。 洪 积 层 理 粗 -中 砾 岩 相 为 研 究 区 主 要 的 岩 石 相 类 型,最 大 的 粗 砾 岩 可 达 80 cm ×60 cm,以 砾 径 40cm×30cm 的粗砾岩为主构成了剖面主体岩性格 架,分选差,磨圆以棱 角 状、次 棱 角 状 为 主,见 直 立 状 砾石。而 中 砾 岩 为 次 要 岩 性 类 型,分 选、磨 圆 均 较 差。利用反映流 体 的 黏 滞 性 BTh(单 层 厚 度 )和 近 似 地反映流体的载 荷 能 力 的 MPS(最 大 砾 石 砾 径,一 般 取10颗)交会,二者 之 间 存 在 较 好 的 正 相 关 关 系,以 此 说 明 砾 石 搬 运 存 在 碎 屑 流 机 制 [18](图 3)。

辫状河储层心滩坝内部构型表征与建模

辫状河储层心滩坝内部构型表征与建模

辫状河储层心滩坝内部构型表征与建模作者:张昕煜张立强马旸晔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05期摘要:苏里格气田盒8段厚度大,砂体垂向上多期叠置,内部结构复杂,储层内部非均质强,砂体构型制约着有效储层的认识,影响气井的井位部署。

通过对野外沉积特征分析及心滩坝发育规模定量化解剖结果,应用钻井资料提出心滩坝砂体发育位置预测的三种方法,以此为基础定量化表征了心滩坝内部夹层(主要为落淤层)的倾向、倾角、长度和厚度4个参数。

通过对构型定量化表征研究发现研究区内,普遍发育2-3期增生体,同时发育2期辫状河道;单一心滩坝厚度主要为3-8m,宽度350-650m,长度800-1500m;落淤层延展范围200-500m,厚度主要分布在0.1-0.3m、倾角主要分布在10-40。

最终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建模思路,建立了三维构型模型约束下的沉积相模型,为全区辫状河储层砂体解剖提供了定量化的地质载体。

关键词:苏里格气田;辫状河;落淤层;构型表征;构型建模笔者针对沉积环境为辫状河沉积的苏里格气田,心滩是最重要的气藏储集砂体。

因此,对辫状河储集层内部进行构型解剖研究有利于深化储集层内部结构的认识和对剩余油气藏挖潜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1]。

目前,三维地质建模只达到了微相级次,对于心滩坝内部落淤层的层次建模研究相对比较匮乏,本文旨在对地质构型研究的基础上,对井间地质体三维展布进行预测并建立高精度的三维地质模型,为后期油气藏数值模拟研究提供地质载体。

一、气藏地质概况苏里格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带一级构造单元的中北部,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和陕西省榆林市境内,现今勘探面积5×104Km2。

该区域素有“满盆气,半盆油”的说法,近年来致密砂岩气的勘探、开发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探明储量3×104亿m3以上,具备了年产天然气200亿m3能力,已经成为我国目前陆地上储量规模巨大、产能快速上升的气田。

济阳坳陷孤东油田曲流河河道储层构型三维建模

济阳坳陷孤东油田曲流河河道储层构型三维建模

济阳坳陷孤东油田曲流河河道储层构型三维建模*
岳大力,吴胜和,蒋婷婷,范峥
中国石油大学 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 102249 Email:yue_dali@
摘要:济阳坳陷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上段为典型的曲流河沉积,其中 Ng522 单层发育两个大型点坝砂体,采用层次 约束、模式拟合及多维互动的研究思路,对曲流河古河道砂体进行层次构型解剖,在复合河道砂体内部识别出了 2 个 点坝,并解剖了点坝内部构型。在系统的地下储层构型表征的基础上,探索了储层构型界面几何建模方法,将构型界 面模型嵌入到基于三维结构化网格体的相模型中,建立了研究区 26-295 井区真正意义上的、更符合地下实际的三维储 层构型模型,再现了成因微相内部构型单元及界面的空间分布特征,满足了三维油藏数值模拟的需要。点坝内部的侧 积层向废弃河道方向倾斜,延伸到距点坝顶 2/3 的位置,点坝砂体表现为“半连通体”特征。建立了点坝内部剩余油 分布模式,并指出挖潜措施。该方法在研究区应用效果较好,并可以推广到其他相似油田,这对丰富储层地质学理论 及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储层构型 剩余油 建模 孤东油田 中图分类号:TE343 文献标识码:A
2 油藏地质概况
孤东油田区域构造上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的东北部,为一在中生界潜山背景上发育起来 的近南北走向的以新近系馆陶组疏松砂岩为主要储集层的大型披覆背斜构造整装油藏。
七区西位于孤东构造的东翼,地层倾角平缓,其北、西、南分别被断层所切割,向东与七区中自然相 连(图 1);Ng52+3单元为主力油层,属于曲流河沉积,含油面积 9.1km2,平均有效厚度 7.2m,地质储量 1305 ×104t。Ng52+3单元于 1986 年 6 月以Ng41~Ng53小层一套层系、300m×300m反九点面积井网投入开发, 1990 年 4 月Ng41~Ng53细分为Ng41~Ng51、Ng52+3两套层系,其中Ng52+3采用 300m×150m正对行列井网 开发。截至 2008 年 3 月,孤东七区西Ng52+3采出程度 43.9%,综合含水 97.7%,平均单井日油 2.35t,平均 单井控制剩余地质储量 10.75×104t。孤东七区西细分层系后,又经过了十七年的高速开发,目前已进入特 高含水开发后期,目前井网控制的储层已形成了固定的水流通道,剩余油在平面和纵向分布呈现出整体分 散、局部相对集中的态势。监测资料分析表明,正对行列式井网主流线位置水洗程度高,非主流线位置剩 余油相对富集。据已研究的成果可知,在目前高油价下孤东七区西Ng52+3单元仍具有较大的加密潜力,因 此,欲在本块开展先导试验,其中开展古河道储层构型表征及建模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先 导试验的成败,由于研究区地震资料分辨率较低,达不到预测点坝内部构型的精度,本文构型表征与建模 主要应用井资料。

海上油田河流相复合砂体构型级次解析

海上油田河流相复合砂体构型级次解析
HuGuangYi1,2 WangHaiFeng1,2 FanTingEn1,2 GaoYuFei1,2 ChenFei1,2 XiaoDaKun1,2 ZhangXianWen1,2
1StateKeyLaboratoryofOffshoreOilExploitation, Beijing 100028, China 2CNOOCResearchInstituteCo., Ltd., Beijing 100028, China
海上油田河流相复合砂体构型级次解析
胡光义 1,2 王海峰 1,2 范廷恩 1,2 高玉飞1,2 陈 飞 1,2 肖大坤 1,2 张显文1,2
1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8 2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28
摘 要 在现有的碎屑沉积地质体构型分级方案基础上,充分考虑自然界中河流沉积演化规律以及海上油
Abstract Basedontheexistinghierarchicalschemeofarchitecturalunitsinclasticdeposits,taking accountoftheevolutionlawofnaturalriversedimentation, thedatabaseandeconomicdevelopmentscale ofoffshoreoilfields,andfollowingtheprincipleandbasisofthegeologicalbodiesclassification, anar chitecturehierarchyoffluvialcompoundsandbodyinoffshoreoilfieldisestablished.Inthispaper, the basiccharacteristicsof13gradearchitectureunitsoffluvialcompoundsandbodyaresystematicallyde scribedfrom theaspectsofgeologicalgenesis,maincontrolfactors,spacetimescale,etc., andthecor

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的嵌入式建模方法研究_范峥

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的嵌入式建模方法研究_范峥

1. 1 侧积面模式拟合 侧积面建模的最大难点是井点约束信息的不充
分。在油田开发阶段,即使在密井网条件下也仅有 少数井点钻遇侧积层,甚至部分侧积层分布于井间 而无井控制,仅通过有限井点间的简单数学插值难 以恢复其几何形态及空间分布。因此,侧积面建模 将采用模式拟合的方式,即通过定量的构型界面模 式与井点信息进行拟合,从而建立侧积面的三维分 布。 1. 1. 1 侧积层定量模式参数
1 建模方法原理
依据侧积 层 发 育 形 式,曲 流 河 点 坝 内 部 构 型 模式可划分 为 水 平 斜 列 式、阶 梯 斜 列 式 以 及 波 浪 式 3 种类型[14]。在波浪式的构型模式中侧积层几 何形态及空 间 分 布 暂 无 规 律 可 循,因 此 本 文 提 出 的建模方法只针对于水平斜列式及阶梯斜列式两 种类型,其构 型 特 征 表 现 为 多 期 侧 积 层 在 三 维 空 间呈规则排 列,单 个 侧 积 层 为 倾 斜 的 新 月 形 泥 岩 披覆体。
三维模型及点坝内部构型分析结果为基础,依次通过基于三维向量场的侧积面模式拟合、侧积面趋势控制的侧积层
厚度插值以及网格局部加密的侧积层模型嵌入等 3 个主要技术环节,形成一套完整的嵌入式构型建模技术流程及算
法实现,并应用孤岛油田某区块曲流河点坝储层内部构型的三维建模实例,对建模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
范 峥1,2 ,吴胜和1 ,岳大力1 ,毕东亮2 ,温立峰3
( 1. 中国石油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 2. 北京泰隆恒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085; 3.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摘要: 针对曲流河点坝厚砂体内储层非均质性表征,提出一种点坝内部构型的嵌入式建模方法。该方法以点坝级次

中国石油大学《储层表征与建模》吴胜和 第四章

中国石油大学《储层表征与建模》吴胜和  第四章

变差函数及结构分析
克里金插值方法
变差函数及结构分析
地质变量相关性的各向异性
☼1 ☼3 ☼3
☼3 ☼1 ☼1
☼3 ☼2 ☼1
h a
γ (h) = C(0) – C(h)
基台值(Sill):代表变量在空间上的总变异性大小。
即为变差函数在h大于变程时的值, 为块金值c0和拱高cc之和。 (拱高:在取得的有效数据的尺度上,可观测得到的 变异性幅度大小)。
克里金插值方法 平稳假设
二阶平稳
任何统计学均 要求平稳性假设
• 空间各点处随机变量的集合构成一个随机函数。
(将空间位置作为随机函数的自变量)
P
① 在研究区内有Z(u)的数学期望存在, 且等于常数,即:E[Z(u)] = E[Z(u+h)] = m(常数) ② 在研究区内,Z(u)的协方差函数 Cov{Z(u),Z(u+h)}存在且平稳 (即只依赖于滞后距h,而与u无关)
三维空间的水道迁移
A7 A2 A6 A1 A4 A3 A5
单井侧积层界面点提取
侧积面三维视图
确定性建模概述
地质模式拟合
确定性建模概述
三、数学插值
1. 传统数学插值
侧积层镂空视图
传统数学插值 克里金插值
如:三角剖分法(三角网方法)、 距离反比加权法等 将变量视为纯随机变量, 未考虑变量的空间结构性 仅考虑待估点位置与已知数 据位置的相互关系。
i =1
最小的估计方差,即克里金方差,可用以下公式求解:
当随机函数不满足二阶平稳,而满足内蕴(本征)假设时, 可用变差函数来表示克里金方程组: ⎧n γ (xi − x j )λi + μ = γ (x0 − x j ) ( j = 1,K, n ) ⎪ ⎪∑ i =1 ⎨ n ⎪ λi = 1 ∑ Z*(x0) ⎪ i =1 ⎩

不同沉积体系的构型分析2018

不同沉积体系的构型分析2018

储层构型分析—曲流河(点坝)
如何理解泥质层的四种类型? 侧积层:产状(倾向、倾角); 侧积体:半连通; 废弃河道:突然废弃、逐渐废弃; 泛滥平原沉积标志一次沉积事件的结束,填 平补齐作用。
储层构型分析—辫状河(心滩坝)
看图内容:
平面上辫状河形态; 剖面上心滩与河道的关系; 剖面上砂体接触关系、几何形态;
一、曲流河沉积储层构型分析
1、胜利孤岛油田
曲流河构型分析流程(复合河道 ----单一河道---点坝---侧积层---侧积体分布---三维构型模型 1. 三维网格模型建立
一、曲流河沉积储层构型分析
孤岛油田河流相对比模式 1. 三维网格模型建立
标准层等高程对比模式
1、胜利孤岛油田
砂体下切对比模式
储层构型分析—层次性、结构性
储层构型地质思想:
纵向上:砂层组---小层---单层; 平面上:复合微相----单一微相---单一
微相内部(流动单元、渗流屏障);
学会看图?
• • • • • 平面上曲流河的形态; 剖面上砂层组—小层、5-6级界面; 点坝内部3-4级界面; 岩芯上观察1-2级界面; 剖面上砂体几何形态、接触关系?
c. 简单河道低弯曲度小边滩发育型 d. 简单河道高弯曲度大边滩发育型
基于卫星影像建立曲流河地质知识库及应用(石油大学 王志章2015)
e. 多河道低弯曲度小边滩发育型 f. 多河道高弯曲度大边滩发育型
基于卫星影像建立曲流河地质知识库及应用(石油大学 王志章2015)
重点理解以下六个专业术语:
单一曲流带宽度 河道宽度
野外露头要重点关注砂体几何形态(纵横规模:长、宽、长宽比)
山西保德扒楼沟剖面二叠系曲流河砂体(石油大学 陈世悦2016.4)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及实例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及实例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及实例储层构型研究是推进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法,目前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主要侧重于露头和现代沉积,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比较成熟。

本文着重介绍了储层构型研究的方法并将河流相作为实例进行了储层构型研究分析。

最后指出了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的适用性。

储层构型亦称为储层建筑结构,是指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1]。

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实质上是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最终用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2]。

储层构型方法是著名河流沉积学家Miall于1985年首先运用于河流相构型研究。

过去沉积模式是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

但是沉积模式是依据一维(钻井剖面)和二维(地震剖面或露头剖面)研究建立的。

有时也是仅依据二维研究结果,拟想勾画出块状图表示沉积相和沉积环境三维的空间展布。

实践证明,许多沉积环境相当复杂。

用二维是不可能反映它的特征和复杂性,或者说不能全面地反映它们的特征,特别是空间的几何形态。

三维构型的提出可以解决一维、二维难以解决的问题。

储层的不均匀性是当今储层地质学中最大的难题。

构型研究方法的出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国外不少学者已采用构型研究方法对不同沉积体储层进行了构型研究,较详细地划分出不均一体。

这些构型研究的结果,对于各地区的油气勘探与开发都起着指导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构型研究方法是推进当今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法。

1 储层构型单元分析构型单元分析就是结合古水流数据对露头横剖面进行岩石相、界面和构型单元的划分,以揭示沉积体系的三维展布,恢复沉积体系的演化史。

其中,界面和构型单元的划分是关键所在。

构型单元分析的步骤如下[3]:①对露头照像,建立剖面的镶嵌照片,并记录剖面的尺度和方向:②划分岩石相;③进行古水流测量,并记录其在剖面上的位置;④划分界面;⑤结合岩相和古水流数据划分构型单元;⑤对露头剖面进行解释,恢复其沉积史;⑦综合岩石相、构型单元和古水流数据,推导该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⑧测量每个级别上的沉积单元的尺度和几何形态,并记录储层的非均质性。

基于地质矢量信息的冲积扇储层沉积微相建模:以克拉玛依油田三叠系克下组为例

基于地质矢量信息的冲积扇储层沉积微相建模:以克拉玛依油田三叠系克下组为例

基于地质矢量信息的冲积扇储层沉积微相建模:以克拉玛依油田三叠系克下组为例冯文杰;吴胜和;夏钦禹;李俊飞;伍顺伟【期刊名称】《高校地质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摘要】冲积扇储层具有典型的非平稳分布特征,传统的基于平稳假设的地质统计建模方法无法准确模拟其沉积微相。

在充分分析其沉积微相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以克拉玛依油田三叠系克下组冲积扇储层为例,综合现代沉积、密井网、露头等信息,应用基于地质矢量信息的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建立了精细、合理的储层沉积微相三维模型。

首先,综合现代沉积特征与地下储层沉积微相解剖成果,应用“模式指导、规模约束”的方法,建立符合研究区沉积模式和定量规模的训练图像和基于冲积扇沉积体系的矢量坐标系统,表征了训练图像的地质矢量信息,提出基于预模拟实现的模拟域地质矢量信息表征方法,建立了待模拟地质体的三维矢量信息模型;最后,采用基于矢量信息的多点地质统计方法建立了冲积扇储层沉积微相模型,并采用多种标准对模拟实现进行可靠性分析。

模拟结果表明冲积扇相带分布符合地质认识,沉积微相的形态、展布特征、组合样式、规模与训练图像、地下沉积微相解剖认识相符。

%As alluvial fan reservoir is typical in non-stationary distribution, the traditional modeling algorithm based on the steady-state assumption cannot simulate it accurately. On the basis of full analysis ofthe reservoir distribution, a case study of alluvial fan reservoir on the Triassic Lower Karamay Formation, Yizhong Area, Karamay Oilfield was carried out to integrate modern sediments, underground dense well group,outcrops and other information, using the latest Vector Information based Multiple-Point Simulation to reproduce a fine and reasonable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 of reservoir architecture, which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reservoir stochastic simulations. First, based on modern sediment and underground alluvial fan reservoir architecture analysis, an alluvial fan training image in line with the study area was constructed 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pattern guiding and scale constraints. Second, the vector coordinate system of an alluvial fan was constructed. Then the vector information of both training image and the target modeling area was characterized in this system. Finally, the reservoir architecture was reproduced by using the Vector information based on the Multiple-Point Simulation method. The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the realizations was perform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ealizations are faithful to well data. Alluvial fan facies distribution in the model is suitable to geological model. Architecture element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shape configuration, distribution, combination style and scales matches training image and understanding reservoir architecture acknowledgment perfectly.【总页数】12页(P449-460)【作者】冯文杰;吴胜和;夏钦禹;李俊飞;伍顺伟【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克拉玛依8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相关文献】1.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区克下组冲积扇储层构型表征 [J], 陈玉琨;王延杰;朱亚婷;刘红现;周玉辉;闫家宁2.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三叠系克下组冲积扇内部构型 [J], 吴胜和;范峥;许长福;岳大力;郑占;彭寿昌;王伟3.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三叠系克下组冲积扇高频基准面旋回与砂体分布型式研究 [J], 吴胜和;伊振林;许长福;郭建刚;张保国;吴小军4.克拉玛依油田六区克下组冲积扇砾岩储层沉积特征 [J], 郑占;王伟;陈洪艳;张锋5.洪积扇沉积微相对储层质量的控制作用——以克拉玛依油田三3区克下组储层为例 [J], 孟飞;李文海;付素英;李长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逻辑与辩证思维指导下的“储层构型理论与方法”课程建设

逻辑与辩证思维指导下的“储层构型理论与方法”课程建设

逻辑与辩证思维指导下的“储层构型理论与方法”课程建设作者:岳大力,吴胜和,徐怀民,侯加根,刘钰铭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10期岳大力,吴胜和,徐怀民,侯加根,刘钰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摘要:储层构型是油气田开发地质的热点与难点。

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油气田开发地质)专业半数以上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从事储层构型研究。

以我校开发地质团队十多年来储层构型科研攻关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开设了“储层构型理论与方法”课程。

课程组经过几年的探索,将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贯穿教学始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为其他学校同类课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储层构型;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课程建设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0-0137-02储层构型(Reservoir architecture),亦称为储层建筑结构,是指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1]。

我国六七十年代开发的主力油田大部分已进入高或特高含水阶段产量递减期,但采收率相对较低,一般为30%左右,而相当数量的剩余油以不同规模、不同形式、零散地分布于长期水驱(或聚驱)后的油藏中。

随着油气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砂体内部的剩余油挖掘逐渐成为油田开发的主要目标,而储层构型(导致储层内部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是控制这部分剩余油的重要因素,也是近年来油气藏开发地质研究的热点与难点。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地质工程(油气田开发地质)专业研究生开设了“储层构型理论与方法”课程,共32学时,其中实践课10学时。

本课程的任务重在使学生了解碎屑岩储层构型基本理论,掌握储层构型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8年设课以来,课程组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充分将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贯穿课程教学始终,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曲流河道沉积演化过程与历史重建——以吉林油田扶余采油厂杨大城子油层为例

曲流河道沉积演化过程与历史重建——以吉林油田扶余采油厂杨大城子油层为例

曲流河道沉积演化过程与历史重建——以吉林油田扶余采油厂杨大城子油层为例单敬福;赵忠军;李浮萍;孙立勋;汤乃千;王博;高怀玺【摘要】高弯曲流单期河道内点坝内部侧积泥岩夹层所形成的天然渗流屏障是影响剩余油赋存的主控因素,其单砂体内部薄夹层空间分布规模小、井间不易追踪对比、研究难度和所需资料要求程度较高等诸多不利因素,制约着点坝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的精细解剖.因此,本文试图充分利用岩芯、测井、密井网等资料,在废弃河道和点坝砂体的识别、恢复、河工参数的拟合和估算等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判别点坝侧积体的规模、倾向和倾角,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点坝地质概念模型,从单一期河道内多个点坝中,将属于同期的侧积体识别出来,然后进行编号组合,按照河道蛇曲化的规律进行过程分析和再现其沉积演化过程.这种方法实现了从成因过程学角度来解释点坝内部建筑结构及其空间叠置规律问题,使河流相储层建筑结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结果层面,而是注重从成因、过程视角去恢复和重建曲流河道历史演化过程,使曲流点坝内部砂体建筑结构解剖结果将更合理、更可信,并有效指导了油田中后期剩余油的预测和挖潜.【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5(033)003【总页数】11页(P448-458)【关键词】曲流河道;河道演化;侧积体;沉积过程;砂体建筑结构【作者】单敬福;赵忠军;李浮萍;孙立勋;汤乃千;王博;高怀玺【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100;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苏里格气田研究中心西安710018;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西安710018;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苏里格气田研究中心西安710018;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西安710018;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地质研究所辽宁盘锦124010;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100;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一厂新疆克拉玛依834000;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地质研究所辽宁盘锦12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0 引言河流—三角洲储层构型是近20年来地学又一热点问题,众多学者基于不同视角,采用不同的研究手段方法,对储层进行了精细解剖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地质模型。

单砂体储层构型研究(吴胜和)

单砂体储层构型研究(吴胜和)
Wd:点坝跨度 W:河流满岸宽度
河流宽度越大,泄洪量越大,达 到高弯度所要求的曲流半径越大
点坝跨度(km)
垂向厚度 河深
河宽
点坝跨度
应用垂向厚度信息估算点坝侧向规模
点坝内部单一向上的正旋回厚度 压实校正
河流深度
河流满岸宽度
W
W = 6.8h1.64
w为河流满岸宽度,m; h为河流满岸深度,m Leeder(1973)
★ 侧向叠置
(2)单河道砂体边界划分标志

砂顶相对

高程差异



废弃河道



河间溢岸

同 位
河间泛滥 平原

(3)单河道砂体划分
按分布样式及划分标志
垂向分期,侧向划界
2. 点坝构型解剖
在单河道砂体中划分单一点坝
②③ ④


河道
废弃河道 天然堤 决口扇
漫溢砂 泛滥平原
单河道边界(连通) 单河道边界(弱连通) 单河道边界(不连通)
复合河道 点坝
单一河道 侧积体
模式拟合
多井预测的问题
针对地下信息少(井 间几无信息)的一种 预测思路
•井距(100m级)大于渗流屏障单元(如废弃 河道、泥质侧积层)的规模
•构型单元空间分布不能用数学方程来表达, 因而难于通过井间插值来预测。
•构型分布的规律 主要表现为模式
精细地层对比
模式认知 不同构型 单元的定 量规模
采油井
注水井 采油井
随着油气藏开发的不断深入, 剩余油规模越来越小, 地质控制单元越来越细。
点坝内部侧积层对剩余油控制作用
要求: 复合砂体内部的、定量的储层预测

辫状河三角洲露头构型——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三叠系黄山街组为例

辫状河三角洲露头构型——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三叠系黄山街组为例

辫状河三角洲露头构型——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三叠系黄山街组为例朱卫红;吴胜和;尹志军;韩涛;伍轶鸣;刘勇;冯文杰;罗亚男;曹岑【摘要】以储集层构型理论为指导,采用旋回约束、分级解剖分析方法,开展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三叠系黄山街组辫状河三角洲露头构型精细研究.根据沉积旋回、岩相组合特征,在露头上识别出分流河道及分流砂坝2种4级构型单元及相应级次的构型界面.纵向上储集层砂体以分流河道-分流砂坝、分流砂坝-分流砂坝及分流河道-分流河道3种样式叠置;侧向上构型单元之间以分流河道-分流河道切叠和并置、分流砂坝-分流砂坝切叠以及分流砂坝-分流河道切叠4种主要的样式拼接.各4级构型单元叠置、拼接形成复合的5级构型河道充填沉积,并以相应的构型界面分隔,形成复杂的构型样式.4级和5级构型界面降低了储集层砂体的纵、横向连通性并加大了储集层的非均质性.通过实地测量,建立起剖面构型要素数据库,并对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表征.研究成果为塔里木盆地相似沉积条件的油藏精细构型表征提供了地质依据.【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6(043)003【总页数】8页(P482-489)【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三叠系黄山街组;辫状河三角洲;露头解剖;构型分析【作者】朱卫红;吴胜和;尹志军;韩涛;伍轶鸣;刘勇;冯文杰;罗亚男;曹岑【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三叠系是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已开发油田的主要含油层系,储集层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砂体,该套储集层非均质性普遍较强,在相对稀井网(目前井距大于150 m)条件下,仅依靠钻井资料难以精细刻画储集层的空间结构,而塔北地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分辨率难以达到储集层构型精细解剖的精度要求。

《储层表征与建模》绪论

《储层表征与建模》绪论

时间安排 ----研06级 总学时:32
周五 上午第1~4节 8:00 ~ 12:00
5月11日 (第10周)
5月18日 (第11周)
5月25日 (第12周) 6月 1日 (第13周) 6月 8日 (第14周) 6月15日 (第15周) 6月22日 (第16周) 6月29日 (第17周)
讲课(二教211)
25-35% 未采出的 可动油
必须用昂贵的 化学剂才能采 出的石油储量
被储层各种非均质性 隔挡在地下,当前 正在挖潜的对象
开发早期阶段
优化开发方案 优化管理及调整方案 提高油藏开发效率
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敏感性 储层地质模型
井网布置 配产配注 射孔方案
开发中后期阶段
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
注水开发调整 优化三次采油方案
Reservoir Description
70年代斯仑贝谢公司提出的以测井为主的RDS Reservoir Description Service
对油藏各种特征(圈闭、储层、流体)进行 三维定量描述和预测
最终成果:建立反映油藏特征的三维油藏地质模型。
油藏地质建模 是油藏描述的核心。
³Â ± ¤ÓÍ Ìï ³Â 3¶Ï ¿é K2t1-K2cÓÍ ²Ø ÆÊ Ãæ ͼ
二、关于课程
储层表征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定量地研究和描述储层,并 建立储层地质模型,为油气 田勘探和开发服务。
1985年国际储层表征会议对 储层表征的定义:
“量化油藏特性,识别 地质信息和空间变化不确定 性的一个过程”
三个层次: 特征识别 特征描述 储层建模
油藏评价 开发早期 开发中后期
流体

储层建模概论详解

储层建模概论详解

★建模步骤
动态数据:
★建模步骤
单井测试数据
单井产吸剖面数据
多井测试数据
生产数据
多井测试数据:
储层连通性信息
----储层建模的硬数据;
流动边界信息
----储层建模的软数据;
储层参数数据
----储层建模的软数据
★数据集成与匹配 深度匹配:深度域与时间域 关系匹配:井眼(地质与测井)
构造数据
构造解释
断层多边形文件 地震层面文件
断层多边形文件
31376.84 31453.35 31544.58 31721.67 31916.72 31993.68 32044.01 32100.14 32145.21 32182.18 32275.69 32305.86 32372.63 32443.14
储层数据
井眼数据 地震数据 动态数据
★建模步骤
井眼数据:
(岩心分析和测井解释)
---井间预测的硬数据(hard data)
井模型:砂体(相)、孔隙度、 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数据
★建模步骤
地震数据
----井间预测的软数据(soft data)
连续属性:层速度、波阻抗、 振幅、频率等
离散属性:波形结构等
局限性,关键是掩盖 了油藏的层内非均质 性乃至平面非(储层)
油藏建模可从三维空间上定量地表 征油藏的非均质性,因此,可克服用二 维图件描述三维油藏的局限性。
有利于油田勘探开发工作者进行 合理的油藏评价及开发管理
油藏评价及开发设计阶段
目的: 油藏评价、储量计算、 开发可行性评价、 优化油田开发方案
测井信息与解释
地质信息与解释
地震信息与解释
油藏工程信息与解释

储层构型综述

储层构型综述

储层构型综述摘要:储层构型,就是研究构成不同级次储层的单元(一般为单砂体)之间的规模、形态以及叠置关系。

最初由Allen提出了“Fluvial architecture”的概念,后由Miall在此基础上完整的提出了储层构型的概念,并将以往在二维平面研究的沉积相工作引向了三维。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储层构型从最初的针对河流相到现在的各种沉积相多元发展,构型级次划分方案也越发的完善,对油田的下一步开发部署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石油地质;储层构型;剩余油引言我国早期开发的老油田,大部分已进入到了开发后期,采收率一般为30%左右,面临综合含水率高、产量低等诸多问题。

经研究表明,有相当的剩余油存在于砂体内部,它们被复杂的储层所控制,是下一步油田进行开发挖潜的重要目标。

而以小层或砂组为基础的研究已经不足以对储层进行更精细的描述,需要更精细的层次划分,储层构型应运而生。

1 储层构型的发展英国雷丁大学的J.R.L. Allen教授在1977年首次提出了“Fluvial architecture”(河流构型)的概念,将储层构型这一历史性的概念引入到河流沉积相的研究工作中。

并在1983年将河流相划分为三个界面。

随后在1985年,加拿大学者A.D. Miall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完整地阐述了储层构型的概念,并针对河流相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储层构型要素的分析方法,使储层构型系统化,真正成为了一门学科。

储层构型,也称储层建筑结构,就是研究构成不同级次储层的单元(一般为单砂体)之间的规模、形态以及叠置关系。

这一概念反映了不同级次、不同成因的储层构型单元之间的关系,对油田剩余油挖潜和精细注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储层构型的概念由河流相提出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早期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在露头和现代沉积中获得的,局限于构型成因的分析和剩余油平面上的分布,并没有真正从剖面、平面结合建立三维储层构型模型。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储层构型从最初的河流相研究,逐渐推广到三角洲相以及滨浅湖相等沉积相的构型研究,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构型分析方法。

苏里格气田盒8气层组厚层辫状河道砂体构型分析

苏里格气田盒8气层组厚层辫状河道砂体构型分析








第 3 8卷
Vo 1 .3 8
第 1 期
No .1
2 0 1 4年 2月
F e b . 2 0 1 4
J 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 VERS I TY
苏 里格 气 田盒8 气 层 组 厚 层 辫 状 河 道砂 体 构 型 分 析
砂 体构 型一 有效储 层叠 置模 式 , 研究 苏里 格气 田二 叠系下 石 盒 子组 盒 气 层 组厚 砂层 辫 状 河道 砂 体构 型 ,
为该 区水平井 部署 及水 平段 地质 导 向提供 依据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1 0—1 1 ; 编辑 : 任志平 , 朱 秀杰
内部 , 进 而提 出储层 构 型概念 及相 应分 析技 术.
国外 的储 层构 型研 究最早 基 于古代 露 头 , 2 0世 纪 7 0年代 , Mi a l l A D、 B r i s t o w C S等针对 河流 相储层
提 出储层 构型 ( r e s e r v o i r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亦 称储 层建 筑结 构 ) 概念 E z - 4 ] , 认 为河 流 相储 层 构 型 主要 包 括 2 O种 岩石 相 、 1 3类构 型要 素和 9级 界面.
依据.


词: 辫 状 河 道 ;储 层 内 部 构 型 ; 有 效 储 层 叠 置 模 式 ;苏 里格 气 田 ;盒 8 气 层 组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5 4一o g
中图 分 类 号 : T El 2 2 . 2 2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 D 辑: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增刊Ⅰ: 111 ~ 121 111《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IN CHINA PRESS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吴胜和①*, 岳大力①, 刘建民②, 束青林②, 范峥①③, 李宇鹏①①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 北京 102249; ②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山东 257000; ③北京泰隆恒业高新技术公司, 北京 100085 * E-mail: reser@收稿日期: 2007-04-20; 接受日期: 2008-03-21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编号: 20060425004)资助摘要 目前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主要侧重于露头和现代沉积, 而地下储层构型分析及建模研究甚少, 未形成有效的定量预测储层构型的方法, 难以满足地下油藏剩余油分布预测的需要. 为此, 提出了层次约束、模式拟合和多维互动的地下储层构型分析与建模思路, 并以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馆陶组曲流河储层为例, 论述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思路与方法. 曲流河储层构型可分为3个层次, 包括河道砂体层次、点坝层次和侧积体层次. 将不同级次的定量构型模式与地下井资料(包括动态监测资料)分级别进行拟合, 并且在分析过程中, 使一维井眼、二维剖面和平面以及三维空间之间相互印证, 从而建立不同层次的储层构型三维模型. 同时, 建立了活动河道宽度与点坝规模的定量关系, 并应用水平井资料确定了侧积体和泥质侧积层的定量规模. 这一研究不仅对地下地质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对提高油田开发效益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关键词储层构型 层次建模 曲流河 点坝 侧积体储层构型(reservoir architecture), 亦称为储层建筑结构, 是指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 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 地下储层构型研究主要用于油气田开发. 随着油气田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 砂体内部的剩余油挖掘逐渐成为油田开发的主要目标. 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 我国油气平均采收率只有30%左右, 这意味着还有近70%的油气滞留在地下, 其中35%左右的油气是由于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 特别是储层构型(导致储层内部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的影响而滞留于地下成为可动宏观剩余油的. 因此, 地下储层构型研究是提高油气采收率、最大限度地开发油气资源的关键所在, 这对我国石油工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河流相储层研究由来已久, 但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则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1]. 以Allen 和Miall 为代表的欧美学者对储层构型层次、要素、模式、沉积机理做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 然而, 国内外学者主要侧重于对河流相露头和现代沉积的构型研究[1~8], 而对地下储层构型分析及建模研究甚少.地下储层构型分析与建模的目标是应用有限的资料恢复地下储层构型的面貌. 以河流相为例, 主要是恢复地下古河道及其河道内部构型单元的三维空间分布. 面临的主要难点是地下井资料少, 因为即使是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密井网条件下, 井距(如100 m 井距)仍大于构型单元的规模(如横向上数米规模的点坝内部泥质侧积层), 在此条件下, 应用井间数学插值很难再现地下实际的储层构型面貌. 因此, 虽然已吴胜和等: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112有学者对地下构型分析进行过初步探讨[9~13], 但尚未形成有效的定量预测储层构型的方法, 主要表现在: (ⅰ) 已有研究的构型层次尚不够, 大都在微相组合规模, 很少达到单一微相(如点坝)规模及微相内部的构成单元的级次(如点坝内部的侧积体); (ⅱ) 已有的研究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 各级构型单元的规模(大小、形态及边界)研究不够, 尚未达到定量或半定量的程度; (ⅲ) 已有的研究只是在剖面和平面上开展工作, 尚未建立三维模型, 因而难于充分表达砂体内部的构型差异(因为储层本身是三维的), 也难于满足剩余油分布预测的需要.本文拟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孤岛油田为例, 探讨有效的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分析与建模的思路与方法. 这对于切实提高我国陆相油气田的开发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同时对丰富储层地质学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1 研究区概况孤岛油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境内, 区域构造上属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图1). 主力含油层系为新近系中新统馆陶组馆上段, 油藏埋深1120~1350 m, 为一套河流相沉积的砂岩储层, 其中馆陶组3~4砂层组为高弯度曲流河沉积, 馆陶组5~6砂层组为辫状河沉积[14, 15]. 本文主要针对曲流河储层进行研究.孤岛油田自1971年投入开发以来, 经历了天然能量、低含水、中含水、高含水及特高含水5个主要采油阶段. 目前油田综合含水已达95% 以上, 采出程度已达35%. 显然, 地下仍存在大量的可动剩余油, 但主要被油层内部的非均质所隔挡. 前人曾对该区进行过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16], 但主要集中在层间和平面非均质以及垂向韵律方面, 而对储层内部构型研究甚少, 因此难于预测油层内部可动剩余油的分布.本文以孤岛油田中一区11-J11密井网区为例开展储层构型研究. 研究区含油面积 2.3 km 2, 区内总井数321口, 其中直(斜)井306口(井距100 m 左右)、水平井15口. 该区虽有三维地震资料, 但受分辨率的影响, 地震资料只能识别复合砂体级别, 难以细致刻画砂体内部更细致的非均质性.2 研究思路地下储层构型分析与露头分析有很大的差别, 后者直观可视, 而前者需要进行井间预测. 针对油田开图1 孤岛油田构造位置图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增刊I113发中后期地下储层构型的井间预测的特点, 本文提 出了层次约束、模式拟合与多维互动的基本研究思 路.2.1 层次约束构型建模的核心是恢复不同层次构型单元的分布. 由于小级别构型单元的分布受控于大级别构型单元, 因此层次划分、分级控制的建模思路便十分必要. 针对曲流河的河道储层, 可按以下层次进行划分(图2)[17];图2 曲流河储层构型层次划分(据文献[17], 有修改)第一层次为河道砂体层次, 即曲流河道的带状砂体, 其界面相当于Miall [1, 3]的5级界面.第二层次为点坝层次, 为曲流带内的单一点坝砂体与废弃河道沉积, 其界面相当于Miall [1, 3]的4级界面.第三层次为侧积体层次, 为点坝内部的侧积体和泥质侧积层, 其界面相当于Miall [1, 3]的3级界面.在构型分析过程中, 首先确定曲流带河道砂体的分布, 然后在河道砂体内部识别点坝, 最后在点坝内部解剖侧积体和侧积层.2.2 模式拟合构型分析与建模的核心是井间预测, 而预测的基本前提是预知对象的分布规律或模式. 显然, 地下构型的空间分布不能用线性或非线性方程来表达, 因而难于通过井间插值来预测构型单元的分布. 构型分布的规律主要表现为模式, 为此本文提出模式拟合的构型分析思路, 即通过将不同级次的定量构型模式与地下井资料(包括动态监测资料)进行拟合, 建立地下储层构型的三维模型.模式拟合的关键是模式认知和模式与井的拟合. (1) 模式认知. 针对不同级次的构型单元, 建立相应的定量构型模式, 特别是不同构型单元的定量规模. 对于曲流河储层构型分析而言, 十分关键的是点坝规模及其内的侧积体和侧积层的规模.(2) 模式与井的拟合. 按照各构型单元的规模范围将井点处的构型单元进行联结, 构建初始构型模型, 然后按照构型模式中各构型单元之间的几何配置关系, 对已联结的初始模型进行优化, 使最终模型既与井点吻合, 又符合地质模式.2.3 多维互动所谓多维, 是指一维井眼、二维剖面、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 互动则是指在分析过程中, 不是单纯的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 而是各维之间相互印证. 构型建模的目标是建立构型单元的三维模型, 但这一过程不宜直接从一维井眼到三维模型(目前国内外通行的三维建模方法). 由于井资料主要是测井资料, 而应用测井资料对构型单元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多解性, 因此, 虽然在构型建模过程中首先要进行井眼构型解释, 但只是预解释, 不是最终结果, 若将多个单井解释结果放到剖面、平面和三维空间去分析则可大大降低多解性(因为构型的空间分布存在规律性);对于多井剖面分析, 其为经典的地质分析方法, 但也有片面性和多解性, 因为剖面毕竟是尚未知而需要预测的三维地质体的一个切片, 因此, 多井剖面也需要放到三维空间去分析以降低多解性; 同样, 对于平面分析亦如此. 故此, 单井分析、剖面分析、平面分析和三维模型分析都不是一步到位的, 需要相互验证, 最终得到一个既符合井资料和油田开发动态响应, 又符合构型地质模式的逼近地质实际的三维构型模吴胜和等: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114型. 这是符合地质分析思维的方法.然而, 这种互动研究很难在纸质介质或矢量绘图软件上完成. 为此, 笔者主持开发了一套数字化油藏表征系统软件, 即Direct 系统. 该软件基于数据库系统, 以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存储、管理、分析、查询、显示)为基础, 各维模型(单井、剖面、平面、三维) 均为数值模型(可建立各维数值模型),且数据与图形互动(这有别于常规的矢量成图). 特别地, 实现了各维功能模块(单井、剖面、平面、三维)数据共享、功能互动, 因此, 研究者可通过多维相互验证、反复拟合, 以逼近地质真实, 这充分体现了实际地质研究的思维过程.3 研究实例遵循上述研究思路, 以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馆陶组为例, 进一步阐述古河道储层构型层次建模的方法. 根据曲流河储层层次结构的划分, 从河道、点坝、侧积体三个层次进行分析.3.1 河道分析研究区河道岩性以砂岩为主, 底部一般为冲刷面, 并发育滞留砂砾岩层(厚度0.2~0.92 m, 呈断续透镜状分布), 垂向上具有粒度向上变细、沉积规模向上变小的典型正韵律特征, 顶部为粉砂岩至纯泥岩(溢岸和泛滥平原沉积), 表现为明显的二元结构. 单砂体厚度一般4~10 m, 最大叠置厚度可达20 m. 砂体内发育平行层理、槽状交错层理、爬升层理、波纹层理. 砂体内部具有泥质夹层(为泥质侧积层), 厚度一般0.2~0.8 m. 垂向上, 河道砂体与溢岸砂体和泛滥平原泥岩不等厚互层(图3).在油田开发井网条件下, 河道砂体分布的分析相对较容易, 因为河道砂体的规模一般比井距大得多. 在这一层次中, 主要分析河道砂体、溢岸砂体和泛滥平原泥岩的分布. 研究方法与常规的沉积微相分析方法基本相同[18], 主要是通过岩心相分析、测井相分析、砂体厚度分析等, 在沉积模式的指导下, 通图3 孤岛油田12-J411井馆上段储层构型分析图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增刊I115图4 三维视窗下的剖面相分析过剖面相分析(图4)和平面相分析, 研究河道等微相的展布规律, 建立河道等微相砂体的分布模型(图5). 当然,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 对于垂向上叠置的复合河道, 需要首先将各期河道砂体进行划分[11]. 河道层次的构型分析应反映同一时期河道砂体的分布. 从图5可以看出, 研究区发育一个大型的宽带状河道砂体, 其宽度大体为800~1500 m, 为曲流河迁移形成的以点坝为主的复合砂体.3.2 点坝识别点坝是河道砂体内主要的成因单元. 垂向上表现为粒度正韵律特征, 内部具有泥质侧积层(图3). 然而, 虽然在单井上可识别点坝, 但在地下复合河道砂体内, 单一点坝的规模及其侧向边界的识别具有很大的难度(这不同于露头和现代沉积), 难点在于井网密度控制不了单一点坝的边界. 为此, 首先要确定点坝的规模, 然后再在河道砂体内划分点坝.3.2.1 点坝规模的确定前人对点坝的定性分布模式作过很多的研究, 但对其定量规模研究甚少. 从预测的角度讲, 我们期望从垂向井眼的河道砂体厚度估算河道点坝的侧向规模.Leeder [19]根据57个高弯度曲流河段的测量数据, 建立了河流深度与满岸宽度的关系. 研究表明, 两者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公式1), 相关系数为0.91.log(w )=1.54 log(h )+0.83, (1)式中, w 为河流满岸宽度(m); h 为河流满岸深度(m).因此, 若已知曲流河道单一沉积旋回的厚度(大体相当于河深), 根据公式1便可估算河流满岸宽度.但是, 为了确定点坝规模, 尚需建立河流宽度与点坝规模的关系, 但这一研究鲜见报道.笔者通过全球卫星照片(Google Earth), 重点选取嫩江月亮泡曲流河段为研究对象, 对曲流河(曲率>1. 7)的点坝长度(河弯之间的长度)与河流满岸宽度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统计和计算. 研究中共统计了19个河段的河宽和点坝长度, 对观测到的河流满岸宽度与点坝长度数据点进行回归, 发现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且相关性较好(图6, 公式2), 其计算表达式为l =0.8531 ln(w )+2.4531, (2)式中, l 为点坝长度(m); w 为河流满岸宽度(m).据此, 便可据公式1估算的河流满岸宽度, 根据公式2估算单一点坝的长度.以孤岛油田中一区11J11井区Ng33点坝为例, 通过测井解释可知单一河道砂体厚度(保存完整的一个点坝自旋回厚度, 大体相当于河流满岸深度)一般为6.0~8.0 m, 根据公式1估算可知其河流满岸宽度约为120~160 m, 继而根据公式2估算其点坝长度约为700~950 m. 当然, 这一数据不应是地下点坝的精确长度(因为计算公式毕竟是经验公式), 但其数量级没有问题, 其在地下点坝边界确定过程的模式拟合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2.2 地下点坝识别与划分在点坝规模确定的基础上, 充分应用井资料, 在复合砂体内通过模式拟合和多维互动, 对地下单一点坝进行识别和划分. 首先在井内进行点坝解释, 然后进行井间预测.点坝的井内解释相对较易. 如图1所示, 点坝在垂向上具有粒度正韵律, 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以钟型为主. 因此, 通过测井资料可对未取心井进行点坝砂体的解释.然而, 点坝体的边界划分难度较大. 在复合点坝砂体内指示点坝边界的最有效的标志是废弃河道, 因为废弃河道代表一个点坝的结束. 然而, 废弃河道边界的划分本身又具有很大的难度, 其一, 由于废弃河道内主要充填细粒沉积(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等), 在单井上应用测井曲线难于将其与河道砂体内残存的泛滥平原细粒沉积甚至溢岸砂体相区吴胜和等: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116图5河道分布的平面显示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增刊I117图6 嫩江河流满岸宽度与点坝长度关系曲线分; 其二, 废弃河道宽度规模一般不大, 因此并非所有废弃河道都会被钻遇.为此, 通过模式拟合进行废弃河道识别, 同时对点坝进行划分. 从构型模式可知, 点坝主体部位砂体厚度大, 呈透镜状, 紧邻废弃河道分布; 在废弃河道发育部位, 沿侧向加积方向点坝顶部的细粒沉积不断加厚. 应用这一模式, 从以下3个方面初步识别废弃河道的分布:(1) 在三维视窗内进行井间剖面分析, 依据废弃河道的横向分布特点(在剖面上呈楔状分布), 通过多井对比初步识别废弃河道(图7), 即将点坝砂体顶部呈楔状分布的细粒沉积初步解释为废弃河道, 而将呈连续带状分布的细粒沉积解释为泛滥平原.(2) 将砂体顶部至时间单元顶面之间的细粒沉积厚度进行平面成图, 则在片状砂体范围内的细粒沉积大厚度带(特别是新月形厚度带)指示着废弃河道的可能分布, 而呈透镜状的砂体大厚度区则指示点坝的分布.(3) 参考河道宽度(相当于废弃河道宽度)与点坝长度(相当于废弃河道跨度)范围, 不断修改上述第一、二步解释的废弃河道的边界, 使最终的点坝和废弃河道分布既与井点解释吻合, 又与定量模式吻合, 还与井间动态响应吻合. 这是一种在模式指导下“逐步逼近”地质实际的方法. 实际操作主要应用前述的Direct 软件, 通过多维互动进行研究. 图8为研究区11J11井区复合河道砂体内部的点坝与废弃河道分布. 从图可以看出, 废弃河道呈新月形, “弯月”限定的范围内为点坝, 点坝的复合分布反映了曲流河多次废图7 三维视窗内废弃河道的剖面分析吴胜和等: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118图8点坝分布的平面显示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增刊I119弃、迁移的结果.3.3 侧积体解剖点坝砂体最重要的特征是其内部发育侧积体. 垂向上一个点坝由若干侧积体组成, 侧积体之间发育斜交层面的泥质夹层(侧积层), 其为曲流河点坝侧向加积的结果. 但由于侧积体规模更小, 横向规模只有数十米宽, 比井距小得多. 为此, 采用模式拟合的思路对点坝内部构型进行解剖, 主要是通过侧积层的井内识别和井间预测来划分侧积体.3.3.1 侧积层井内识别泥质侧积层一般发育在点坝中上部, 厚度为0. 2~0. 8 m. 在研究区点坝内, 一般在井眼垂向上可识别出3~4个泥质侧积层(图1). 根据岩电标定结果, 泥质侧积层微电极曲线回返明显, 自然伽马与自然电位测井曲线上亦有不同程度回返. 因此, 根据测井曲线, 特别是微电极曲线, 可将厚度大于0. 2 m 的泥质测积层识别出来.3.3.2 侧积层井间预测侧积层井间预测的关键是确定其倾向、倾角、横向间距, 即模式认知.在确定废弃河道的前提下, 侧积层倾向便可确定, 即指向废弃河道方向. 侧积层倾角可根据Leeder [19]经验公式的计算. 根据上文计算的满岸河流深度和宽度, 估算研究区侧积层的倾角约为5°~10°.对于侧积层横向间距, 前人研究较少. 本文主要应用水平井资料来获得侧积层横向间距信息. 研究区有15口水平井, 其水平位移一般为300~500 m. 在分析过程中, 主要选择横切(顺侧积方向)或斜切点坝的水平井. 在选择的水平井上, 通过测井资料解释识别泥质侧积层(井内的自然伽马高值带). 分析表明, 水平井上的侧积层的水平宽度为6~12 m, 两个侧积层的横向间距为21~35 m. 实际上, 这一数据仅代表了测井曲线所能识别的侧积层的横向间距. 一般来说, 测井曲线的分辨率为0.2~0.5 m, 因此, 应用测井曲线研究的侧积层主要是大洪水形成的较大的侧积层.在上述关键参数确定的情况下, 应用井资料及井内解释的侧积体和侧积层, 通过模式拟合进行井间预测. 预测的基本原则为: (1) 井间侧积层沿倾向(指向废弃河道的方向)连线; (2) 保持两个侧积层的横向间隔. 图9为研究区一个点坝的侧积层井间预测图9 点坝内部的侧积体栅状分布图吴胜和等: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120的栅状图. 在该图中, 泥质侧积层的分布既与井点吻合, 又与定量模式相符. 检查井动态资料也证实了拟合结果的可靠性.3.4 三维储层构型建模目前, 用于离散变量(储层构型亦属于一种离散变量)的三维建模方法主要有示性点过程、序贯指示模拟、截断高斯模拟以及多点地质统计学等. 从算法本身来看, 各种建模方法用于构型建模均存在较大困难, 本文主要采用序贯指示模拟与人机交互后处理相结合的方法. 指示模拟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模拟复杂各向异性的地质现象及连续分布的极值, 对于具有不同连续性分布的类型变量(构型), 可分别指定不同的变差函数, 从而可建立各向异性的模拟图像[20~22]. 当然, 指示模拟本身同所有的基于象元的随机模型一样, 也存在着一定问题, 即不能很好地再现指定的模拟目标的几何形态(尤其是构型要素边界), 一些类型变量以一个或几个象元为单元零星地分布. 对于这一问题, 则通过人机交互的后处理来解决, 尤其对点坝内部的泥质侧积层的处理更是如此.建模采用Direct 软件. 在单井构型要素解释和二维剖面和平面构型研究的基础之上, 利用序贯指示模拟及人机交互后处理方法, 建立研究区11J11井区的三维储层构型模型. 图10为Ng33单层三维储层构型模型的一个切片栅状图, 模型再现了点坝内部侧积层的空间分布特征, 侧积层表现为半连通模式, 侧积方向指向废弃河道方向. 将该模型应用于油藏数值模拟, 与开发动态吻合很好.4 结论(1) 提出了层次约束、模式拟合和多维互动的地下储层构型分析与建模思路. 曲流河储层构型可分为三个层次, 包括河道砂体层次、点坝层次和侧积体层次. 将不同级次的定量构型模式与地下井资料(包括动态监测资料)分级别进行拟合, 并且在分析过程中, 使一维井眼、二维剖面和平面以及三维空间之间相互印证, 并采用序贯指示模拟和人机交互后处理的建模方法, 建立不同层次的储层构型三维模型.(2) 曲流河(曲率>1. 7)的点坝长度(河弯之间的长度)与河流满岸宽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这一定量关系对地下点坝的识别和划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在微相划分和点坝识别的基础上, 应用经验公式、水平井等资料确定了研究区侧积体、侧积层规模及产状, 并用于指导研究区点坝内部构型分析. 研究区单一点坝内一般发育3~4个较大的泥质侧积层, 其厚度0.2~0.8 m, 水平宽度6~12 m, 横向间距为21~35 m.图10 三维储层构型模型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8年第38卷增刊I参考文献1 Miall A D. Architectural-element analysis: a new method of facies analysis applied to fluvial deposits. Earth Sci Rev, 1985, 22(2):261—3082 Miall A D. Hierarchies of architectural units in clastic rock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sedimentation rate. In: Miall A D, Tyler N. TheThree-Dimensional Facies Architecture of Terrigenous Clastic Sediment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Hydrocarbon Discovery and Re-covery. Soc Eco Paleontol Mineral Conc Sedimentol Paleontol, 1991, 3: 6—123 Miall A D. The Geology of Fluvial Deposits: Sedimentary Facies, Basin Analysis and Petroleum Geology. Berlin, Heidelberg. NewYork: Springer-Verlag, 1996. 74—984 Gibling M R. Width and thickness of fluvial channel bodies and valley fills in the geological record: a literature compil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J Sediment Res, 2006, 76: 731—7715 Miall A D. Reconstructing the architecture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preserved fluvial record as a tool for reservoir develop-ment: a reality check. AAPG Bull, 2006, 90: 989—10026 薛培华. 河流点坝相储层模式概论.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1. 51—637 马世忠, 杨清彦. 曲流点坝沉积模式、三维构形及其非均质模型. 沉积学报, 2000, 18(2): 241—2478 Qiu Y N, Xue P H, Xiao J X. Fluvial sandstone bodies as hydrocarbon reservoirs in lake basin. In: Ethridge F G, Flores R M, eds.Recent Development in Fluvial Sedimentology. Special Publ, 1987, 39: 329—3429 Miall A D. Architecture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pleistocene fluvial systems in the Malay Basin, based on seismic time-slice analy-sis. AAPG Bull, 2002, 86(7): 1201—121610 赵翰卿. 储层非均质体系、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和流动单元研究思路探讨.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2, 21(6): 16—1811 尹太举, 张昌民, 樊中海, 等. 地下储层建筑结构预测模型的建立.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17(3): 7—1012 陈清华, 曾明, 章凤奇, 等. 河流相储层单一河道的识别及其对油田开发的意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4, 11(3): 11—1513 何文祥, 吴胜和, 唐义疆, 等. 地下点坝砂体内部构型分析以孤岛油田为例. 矿物岩石, 2005, 25(2): 81—-8614 李阳, 王端平, 刘建民, 等. 陆相水驱油藏剩余油富集区研究.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32(3): 91—9615 王秉海, 沈祯华. 胜利油区开发研究与实践. 东营: 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3. 214—21616 林承焰.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 北京: 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0. 1—1217 Ambrose W A, Tyler N, Parsley M J. Facies heterogeneity, pay continuity, and infill potential in barrier island, fluvial, and subma-rine-fan reservoirs: examples from the Texas Gulf Coast and Midland Basin. In: Miall A D, Tyler N, et al, eds. The Three-Dimensional Facies Architecture of Terrigenous Clastic Sediment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Hydrocarbon discovery and recovery. Soc Econ Pale-ontol Mineral Concepts Models, 1991, 3: 13—2118 吴元燕, 吴胜和, 蔡正旗.油矿地质学.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5. 142—15219 Leeder M R. Fluviatile fining-upwards cycles and the magnitude of palaeochannels. Geol Mag, 1973, 110(3): 265—27620 王家华, 张团峰. 油气储层随机建模.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1. 1—15721 吴胜和, 金振奎, 黄沧钿, 等. 储层建模.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 83—11122 吴胜和, 张一伟, 李恕军, 等. 提高储层随机建模精度的地质约束原则. 石油大学学报, 2001, 25(1): 55—58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