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慢行系统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慢行系统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闫俊霞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年第01期
摘要:城市慢行系统是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交通拥堵加剧、人口密度剧增、资源供应紧缺、污染加重等问题凸显情况下城市建设和改造的必然趋势,是发展绿色交通、促进人们之间互动与沟通的重要途径。“城市慢行系统景观设计策略研究”旨在以城市慢行交通(步行、自行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为基础,探索出构建一个融出行、健身、休闲等活动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环境的设计策略,改善步行、骑行等慢行环境,为创建更高质量的步道、自行车道等基础设施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基础。
关键词:慢行系统;步道;自行车道;景观
[本文来源于2017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城市慢行系统景观设计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KL—2017—184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交通拥堵加剧、资源供应紧缺等城市问题凸显,更是给市民带来一种“急速”“高压”“冷漠”的感受。因此,“慢”成为一种新的城市哲学——“慢生活”“绿色出行”“慢餐”“慢运动”等一系列理念应运而生。城市慢行系统倡导一种便捷、健康、愉悦的出行方式。它不仅涵盖着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更活跃了城市公共空间。所谓城市慢行系统景观设计,是以城市慢行交通(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为基础,构建一个融出行、健身、休闲等活动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环境。
慢行系统依附于城市景观的多个环节,如交通体系、绿化等;涉及多个区域,如居住区、城市公园、广场、道路、商业区等。城市慢行系统的研究目的在于为城市的慢行主体创造出一个满足出行、健身、游憩、娱乐购物等需求的舒适、充满活力、高品质的空间,改善城市景观形象。最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拥挤、解决慢性主体道路障碍、减少城市污染、增添城市空间活力、提升市民身体素质。城市慢行系统将直接影响大众的出行方式,用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方式取代私家车,缓解城市交通拥挤,促进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增进市民之间的情感交流、保护市民的生活安全。城市慢行系统的实现,可以减少和降低交通事故的损伤程度。虽然慢行系统中无法避免交通事故的出现,但可以大大降低事故人的受伤程度和交通工具的损害程度。
一、我国城市慢行系统现状
我国城市慢行系统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如公共座椅数量不达标,且存在后期维护不到位的状况;城市慢行系统的构建多在城市改造过程中不断调整,缺乏长远系统的规划;步道和自行车道设计不够合理,对于坡度、长度、宽度等
数据的设置缺乏依据;公共交通与步行、自行车衔接不畅,导致出行效率的降低;慢行系统道路景观视觉效果不理想,缺乏娱乐性和观赏性;政府倡导慢行系统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如可以通过规定步行和自行车出行者享有交通信号灯的优先通行权。
二、慢行系统的内涵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建设和改造的过程。城市公共空间日益丰富化,如公园、街道、市民广场、商业场地、运动场地、观景台、河岸等。怎样将诸多的公共空间连接起来,减少隔离和中断?城市慢行系统的规划将解决这一难题。利用步道、骑行道等道路系统将各个空间进行充分连接,鼓励和促进人们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创造一个安全性高、参与性强、相对平等的空间环境。慢行系统的建设,将试图减少城市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采用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交通工具,减少因出行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创造一种低碳环境和健康生活方式。
慢行系统的参与者主要包括步行人群、自行车骑行者、借助轮式工具的人群及残障人群。行人是指步行和借助不属于机动车的有轮设施行走的人们。包括推着婴儿车、使用滑板或滑轮、坐轮椅的行人、使用拐杖的行人等。步行人群以跑步的人、未成年行人、成年行人等行走的人群为主,老年行人、导盲犬带领的行人、感官有缺陷的行人也属于步行人群。以上这些人群为慢行系统的主要参与者。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步行和骑自行车能给人类健康和幸福带来巨大利益。慢行系统包括步行和自行车、小轮式交通(溜冰鞋、滑板、滑板车、手推车)以及轮椅交通。这些工具既是交通工具也是娱乐工具,属于可持续交通系统的一部分。主要倡导步行、自行车出行、“步行+公共交通”、“自行车+公共交通”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交通方式直接意味着人们将享有相对于机动车而言更大的行为自由度、较小的经济责任、较低的成本投入。
三、慢行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标准
慢行系统的景观设计,要尽可能增加步行、自行车、“步行+公共交通”、“骑行+公共交通”的可达地点,只有进行标准化设计,才能改善慢行系统的空间环境质量,更高效地满足个人的出行需求。当人们发现慢行方式更加安全、便捷、愉快、健康、缩短行程的时候,就会更多地选择这样的出行方式。
(一)步道空间的景观设计
城市步道多位于机动车道边缘、道路交叉口(人行横道、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建筑前方、广场公园内等区域。步道的设计应与公交站、地铁站实现连接,从而保证“步行+公交”实现的可能性。通过交叉路口,在机动车道与步道连接区域应设置缓坡空间,以保障轮椅出行的残障人士、轮滑出行的青少年人等人群的使用便利性。“步道上部空间高度至少应保证2.1米
内无任何障碍物,如街道设施、植物、标识、建筑附属物等。净空高度最好高于2.4米。步道的横斜度应控制在1%—2%之间,一般面向街道,从而方便排水。”
步道隔离带的景观设计能够在步道和机动车道之间进行过渡,提升景观视觉效果,还具有一定的挡风遮阳效果。植物配置应考虑气候、地域等因素。
(二)自行车道空间的景观设计
自行车道的设计应根据使用者的目的进行综合考虑。具体出行种类和要求可参考表2。
自行车道的通行速度应进行精密测算。人流量较高的道路合理设计速度为20km/h,其它主要道路速度尽量满足“≥30km/h”的骑行要求。自行车道宽度的设计应与两侧的机动车辆、隔离绿化带、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等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自行车道的坡度设计可参考表3。
近期,公共自行车作为重要参与者加入城市慢行系统。市场上流行的如“摩拜单车”“ofo小黄车”“哈罗单车”等,使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公共自行车系统主要服务于中短距离通勤、公共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并没有休闲、旅游、健身等功能。它具有使用方便、使用成本低、面向大众等特点,是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重要补充,极大地加快了城市慢行系统的发展步伐。
(三)“+公共交通”空间的景观设计
在城市慢行系统中,“+公共交通”指的是“步行+公共交通”或“自行车+公共交通”,采用步行或自行车结合公交车、地铁、轻轨等公共交通工具的出行方式。这就要求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络和公共交通网络进行合理的衔接,满足不同出行方式之间转换的需求。
“+公共交通”这种结合出行方式是当前慢行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该区域设计时应考虑整体设计原则、出入口及过街设施、通道及站台高度、标识系统等方面的问题。轨道车站和公交换乘枢纽应保障步行的优先通行,车站的出入口数量要与人流量相匹配,公共交通的标识系统是步行和自行和标识系统的一部分,主要分为导向标识、安全标志、位置标注和无障碍标志等。标识应易于识别。
四、结语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建设和改造的工程。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必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慢行系统的实施能够减少城市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噪音污染、减少能源消耗、降低交通事故的损害程度、提高城市景观的美化程度、提升人们的健康指数、增加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我国城市慢行系统的发展速度较慢,当前存在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系统且长远的规划、步道和自行车道设计不够合理等。城市慢行系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