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慢行系统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海口市 “慢行驿站” 设计探讨
海口市“慢行驿站” 设计探讨1 “慢行驿站”概念引入海口市是一个拥有宜人气候、优美环境的休闲城市,为促进海口特色生态旅游开发,提升海口旅游文化品质,海口市正积极建设全市性的绿色慢行休闲通道,推行自行车出行和步行的交通方式,“慢行驿站”作为绿色慢行休闲通道上的休息站点,承担着自行车租赁及提供旅客休憩等功能。
简单地说,慢行驿站就是自行车租赁点。
2 “慢行驿站”的分级根据慢行通道功能及服务区域的大小,将“慢行驿站”分级规划,配建相应的租赁设施及休憩服务设施。
一级慢行驿站:主要依托一级换乘,人流量较大,同时考虑旅游的需求和居民绿色出行,建设租赁规模大、换乘方便的自行车租赁中心,其服务半径为两公里,慢行驿站结合枢纽站设置,配置机动车停车场、自行车租赁点、餐饮服务设施及管理用房二级慢行驿站:在规划公交场站和轻轨站用地的基础上建设,作为人流的汇合点,考虑合适的规模,以满足站点人流和周边居民出行的需要,该慢行驿站的服务半径为一公里,配置机动车停车、自行车租赁点、管理服务用房(用地受限时可以取消机动车停车场)。
三级慢行驿站:为实现全市慢行系统的构建,在一级和二级慢行驿站没有服务到的区域,规划三级慢行驿站,其规模不大,提供自行车停放和归还的场地,同时也是给骑行者提供一个休憩和服务的舒适空间,主要配置自行车租赁点,小型或流动服务点。
表1-1 慢行驿站分级配建指标表注:√为必须配建的项目,×为不必配建的项目。
3 “慢行驿站”的布局3.1布局原则海口市“慢行驿站”的布局思路可概括为“总体控制,分区落实,特色鲜明,灵活调整”。
规划布局“慢行驿站”分别从城市的总体需求分析入手,按城市功能片区划分驿站的不同类别和形式,确定各级驿站的规模,完善各级驿站的标识系统,力求营造独具海口特色,彰显热带风情的“慢行驿站”,形成海口市旅游亮点和新的城市名片。
“总体控制”,是考虑均质原则、行政原则和自然屏障,还需考虑要尽可能把交通组织在城市分区或组团的内部,减少跨分区或组团的远距离交通,同时调查各小区、商业街区的服务人口、就业岗位、公交覆盖率等因素,将整个海口市的慢行区域划分为三个大区和若干小区。
城市绿道慢行空间景观设计——以长沟河慢行空间景观为例
经验与技术18城市绿道慢行空间景观设计——以长沟河慢行空间景观为例文/彭超摘要:随着机动化的迅猛发展,使城市交通更加拥堵不堪,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人们开始重拾便利环保的自行车和步行等慢行方式。
通过对城市绿道慢行空间景观设计的分析,以常州市武进区长沟河两岸慢行空间为例,通过两个方面空间结构要素和景观设计要素研究城市绿道慢行空间,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优化城市生态格局。
关键词:城市绿道;慢行空间;长沟河;景观设计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绿道慢行空间作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整合土地资源、复苏土地价,减少资源损耗、改善城市环境,同时还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对于城市绿道和慢行空间两个方面国内外学者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对于将这两者有机结合的城市绿道慢行空间却缺少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城市绿道慢行空间如何对其进行界定以及城市绿道慢行空间景观设计的内容也有待深入研究。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从结构要素和景观要素两个方面对其城市绿道慢行空间进行研究,以期对我国城市绿道慢行空间的规划实践起到参考和指导作用。
一、城市绿道慢行空间的概念界定本文提出的城市绿道慢行空间是指:依托城市绿道,沿城市绿道线状分布的,链接各个绿地、公园、广场等,具有较为完善的慢行配套服务设施,可供使用者进行慢行活动的公共空间。
城市绿道慢行空间的概念界定主要涵盖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城市绿道慢行空间是基于城市绿道基础上进行规划建设的慢行空间,属于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一部分;第二,该概念是将慢行空间与城市绿道有机结合,即城市绿道为慢行空间的载体,并通过城市慢行交通网络将城市中各个分散的城市绿地链接起来。
二、城市绿道慢行空间的实践(一)西方国家的实践城市绿道和慢行系统的结合比较广泛,最著名的是美国沿哈德逊河而建的东海岸绿道,在绿道建中还设特别考虑了山地自行车爱好者的使用需求,在不影响自然景观和其他游人使用的前提下,曼哈顿的HighbridgePark和皇后区的CunninghamPark两座公园通过和纽约城市山地车协会合作在园内建设了开放的标准化山地自行车道,这些车道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对城市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在地形设计上也充分考虑了纽约的城市地理地貌,整个车道区域就像是纽约自然地貌的微缩模型。
老城区慢行系统优化策略——以青岛观象山历史街区为例
老城区慢行系统优化策略——以青岛观象山历史街区为例摘要:青岛作为新的一线城市发展迅速,而除了经济上的发展,青岛也是一座具有历史底蕴的城市,有许多历史街区。
但目前大部分街区街道质量都很差,在现在我国城市更新、城市双休理念的大背景下,历史街区街道环境的优化刻不容缓。
体现青岛特色,提升吸引力进而提升街区活力,提高街区的安全性、舒适性,同时保留街区历史性是观象山街区慢行系统优化的重点。
关键词:慢行系统;青岛老城区;历史街区胡晓慧(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1相关概念1.1 慢行系统慢行系统,即慢行交通系统,通常指的是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系统。
国内最早在 2002 年 4 月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的《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上提及此概念,包括“保障步行交通、引导自行车合理运行和促使助动车向公交转移”三方面内容。
基于此,本文对慢行系统的界定为“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出行速度不大于 15km/h 的慢速交通系统”。
1.2 历史街区历史街区是保留历史风貌与景观格局的街区,是展现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组成元素。
历史街区一般处于城市的中心城区,商业活动较为发达,优质的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较为集中。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历史街区用地混杂、人流车流集散量较大,道路狭窄、承载力较差。
2 观象山街区概况2.1 观象山街区现状1)发展及区位概况1995 版青岛城市总体规划加入了历史文化保护的专题,明确清晰地提出了旧城区保护框架,在《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中观象山片区被划定为观象山历史文化街区。
观象山街区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
市南区是青岛市的政治、文化、金融中心。
基地北临胶宁高架路,东临江苏路,东南侧有信号山公园,北侧有市立医院,西侧有特色的中山路。
2)用地及建筑地块大体分为三种用地,居住用地、医疗卫生用地、公园绿地。
其次为教育科研用地,靠近胶州路有部分商业用地。
建筑建设年代大多是1992-2000年,街区北侧以居住建筑为主,建筑层数以1-4层建筑居多,5-6层以北侧居住区和医院地块。
街道慢行空间现存问题及景观优化策略研究
功能空间混乱
景观要素失衡
功能性 空间利 用混乱பைடு நூலகம்
休闲 设施供 给不足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滨水慢道或历史街区方面,对常见的街道慢行 空间研究相对较少。
尺度 划分 不规范
植被 绿化体 验不佳
1 街道慢行空间的价值———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慢行空间是以非机动车和步行方式的线状连接空间,具有供 城市居民休闲、游 憩、健 身 并 具 有 交 通 连 接 作 用 等 功 能 [6]。 步 行 是所有交通方 式 出 行 的 基 础[7],街 道 是 步 行 交 通 出 行 的 重 要 载 体。本文所研究的街道慢行空间是以满足步行方式出行为主的 街道线状连接空间。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110)
摘 要:研究实地调研分析街道慢行空间现存问题,总结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街道设计导则经验,提出适宜城市自身发展、满足人
民生活需求的街道慢行空间景观优化策略,对今后的城市街道慢行空间优化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意义。
关键词:街道慢行空间,城市,景观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空间 分割有 效性差
铺装 设施种 类繁多
2.1 街道慢行空间功能分区供给混乱
1)功能性空间利用混乱。例如,慢行空间功能杂乱,配电箱、 电线杆等市政设施分布混乱,占用甚至阻断人行空间。2)空间尺 度划分不规范。例如,街道空间中绿化空间、休憩空间、通行空间 没有实现合理划分,导致这三类空间都无法实现高效利用。休闲 座椅安放在狭窄 的 人 行 道 上,无 人 理 睬;过 于 狭 窄 的 人 行 道 迫 使 行人不得不走在车行道 上。3)空 间 分 割 有 效 性 差。 慢 行 空 间 与 车行道之间缺乏隔离桩,导致机动车、非机动车随意侵占街道慢行 空间,包括盲道,无法保障行人在街道空间的有效畅行、合理使用。
城市更新视角下的慢行系统规划研究——以舟山市核心区为例
城市更新视角下的慢行系统规划研究——以舟山市核心区为
例
江一凡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24(21)9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进入存量时代,城市更新已成为推动城市治理和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抓手,慢行系统的更新建设日益受到关注。
本研究通过分析传统慢
行系统规划面临的问题,提出宏观系统协同、微观复合利用、搭建管控体系、制订
行动计划的规划方法,以舟山市核心区慢行系统的规划实践为例,探索城市更新视角
下城市建成区慢行系统规划的技术路径。
【总页数】4页(P5-8)
【作者】江一凡
【作者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
【相关文献】
1.浅谈游憩视角下旅游城市慢行系统规划——以桂林市为例
2.日常生活视角下城
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探讨--以呼和浩特市一环核心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为例3.城市更新视角下滨水慢行系统导则研究--以浙江省丽水北城为例4.滨水城市核心区的城市更新设计策略研究——以深圳市龙腾工业区(二期)城市更新单元规划为例5.政府、
市场、社会三体协同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合肥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行友好型城市道路优化策略研究——以日照市北京路为例
10基金课题0 引言慢行主要包括步行、骑行等,是城市交通方式中贴近日常生活、绿色健康的一种交通方法。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不仅要具备绿色生态、较好的观赏性,还要平坦宽敞,能为居民提供休闲漫步的功能。
城市道路是一个城市的骨架系统,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城市道路的功能性、舒适性和观赏性等方面被日益重视。
在此基础上,加强城市慢行道路系统建设将有助于解决一系列城市问题,如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安全性、生态环保等。
因此,城市道路的慢行友好性是建设宜居城市必不可少的。
1 慢行友好的城市道路发展现状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通过连接人行通道与绿地,改变人行通道宽度,提升绿化景观效果,建设城市慢行系统,能够有效改善城市路网的通达性和安全性,实现居民生活的多样性。
慢行不仅缓解了道路拥挤,减轻了交通压力,并且有效地降低了汽车尾气的排放量,有利于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1]。
步行要基于步行设施的质量、道路条件、土地使用模式、社区支持以及步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可行走性受到路线质量、建筑物范围和相关设施,以及人行道、人行横道以及道路状况的影响[2]。
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国家生态修复和城市整治工作。
其中,突出了“修补城市功能,提高环境品质”,这些建议提出了“改善旅行条件”,强调优化道路设施[3]。
云美萍等人对慢行交通进行了定位,即慢行交通是居民生活、购物等短距离出行的主要方式[4]。
2 研究区域概况图1 研究区域范围(图片来源:百度地图)研究区域如图1所示,北京路是日照市一条贯穿南北的主干道,辅以济南路、淄博路等其他城市支路。
基址周边以市政建设为主,辅以商铺、住宅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医院为主,绿地面积主要集中在日照市政府周边。
周边居民区集中,是居民短途步行的主要目的地和聚集地。
基地内交通站点遍布,另外还设有公共自行车点,方便市民出行。
由于经过市区公园并且通达性较好,每个路口间的路段兴趣点较多。
城市慢行系统的绿化景观设计研究与分析——以苏州市工业园区高教区为例
25第2卷 第8期产业科技创新 2020,2(8):25~28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城市慢行系统的绿化景观设计研究与分析——以苏州市工业园区高教区为例李嘉宁,张敏敏(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0)摘要:城市慢行系统对于建设生态城市,打造更加人性化的城市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规划城市慢行系统的过程中,绿化景观设计又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性因素。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城市慢行系统建设较为完善的地区之一,其绿地景观设计规划较为完整,设计较为精巧,实现了在绿荫中漫步整个园区的整体规划。
本次研究通过从植物、地形与公共设施三个具体方面分析苏州工业园区高教区的慢行系统绿地景观,从中找出能供其他城市设计慢行系统的绿化景观的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苏州工业园区;城市慢行系统;绿化景观设计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164(2020)08-0025-041 研究背景及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提倡绿色生活方式,要开展绿色出行行动,发展城市慢行系统是推动城市绿色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工作。
随着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居民对于宜居城市的期待日益提高,而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作为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在当前城市的发展和规划中备受重视,而作为慢行系统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的绿化工作,也引起政府和城市居民的高度重视。
做好绿化景观设计可以鼓励人们采取绿色出行方式和提高出行质量,推动慢行系统发展。
本次小组将对慢行系统绿化工作的成功案例——苏州工业园区出发,分析其经验与问题,希望可以对其他城市的工作开展有借鉴意义。
1.1 研究综述慢行交通在城市生活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思想由来已久,加拿大著名学者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说:街道和人行道,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器官,特别是人行道,在丰富城市公共生活中起码具备是发挥守望相助的功能保障城市居民的日常安全、方便人与人之间亲密的接触与交流等二项功能[1]。
城市道路慢行交通系统空间设计策略
城市道路慢行交通系统空间设计策略摘要:慢行交通是目前城市道路交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解决城市内居民短距离出行的一种重要交通方式。
城市道路慢行交通系统空间的有效设计与规划,不单单可以解决城市内道路交通经常发生拥堵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笔者针对城市道路慢行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设计策略,希望有助于城市道路慢行交通的顺畅、安全运行。
关键词:城市道路;慢行交通系统;设计策略引言:从当前城市道路慢行交通系统的实际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机动车辆违章停放与占道行驶的情况,并且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情况,同时部分城市内道路慢行交通设施的建设尚不是非常的完善,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道路慢行交通的顺畅、安全运行。
1.城市道路慢行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1.机动车违章停放和占道行驶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机动车的数量飞速增加,城市道路交通越来越拥堵,停车难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致使一些机动车驾驶人经常在慢行道上行驶,这种违法占用车道的行为将给在慢行道骑乘的人员造成较大的安全威胁。
并且当大量机动车占用慢行道时,就会导致非机动车难以顺畅的行驶,这时就会慢行道交通也会变得十分拥堵。
另外,由于城市内土地资源比较有限,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内的建筑越来越多,但是停车场的建设却比较有限,很难满足现如今人们的停车需求。
一些机动车驾驶人为了方便,而将车停放在慢行道上,导致本来就不是很宽阔的慢行道变得更加的狭窄,这将给非机动车骑乘人员带来很大的不便。
1.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情况较为严重在一些等级相对较低的城市道路上,通常并未专门的设置慢行道,这时道路上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情况。
混合交通顾名思义就是指在一条单幅道路上行驶有各种交通工具和行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道路上的行驶没有彻底分离,不单单会阻碍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会对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慢行系统在城市交通设计中的应用与优化
慢行系统在城市交通设计中的应用与优化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交通需求的增长,城市交通拥堵成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
为了改善交通状况,慢行系统逐渐被引入到城市交通设计中。
本文将探讨慢行系统的应用与优化。
一、什么是慢行系统慢行系统是指为行人、自行车和公共交通提供便利和安全的交通设施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慢行系统强调的是以人为本,鼓励和保护可持续交通方式的发展。
慢行系统的设计应该考虑行人、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三者之间的协调,保障他们的权益和安全,并且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
二、慢行系统在城市交通设计中的应用慢行系统在城市交通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在城市规划中,慢行系统可以被纳入道路网络规划中。
例如,在城市地标建筑周围设置步行街,优先规划自行车道,以及对公共交通站点进行布局,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便利出行的需求。
其次,慢行系统需要与其他交通方式协调发展。
例如,对于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的交叉口设计,需要设立相应的交通信号系统,确保自行车和行人的安全通行。
同时,公共交通与步行者之间的衔接也需要考虑,合理设置公交站点和步行路径。
另外,慢行系统的应用还可以体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
例如,在城市广场和公园的规划中,应留出足够的空间供人们休闲和娱乐。
同时,还可以将绿化带和景观设计纳入慢行系统的范畴,提供美观的环境和舒适的行走体验。
三、慢行系统的优化慢行系统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慢行系统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了解慢行系统的运行状况。
通过实时监测人流、自行车流和公交车流的数据,可以对慢行系统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其次,在慢行系统的建设中,要注重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根据城市的规模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慢行系统发展策略。
对于已建成的城市,可以通过改造和更新既有的交通设施,来逐步实现慢行系统。
另外,需要注重宣传与教育。
慢行系统的成功实施需要得到公众的支持和理解。
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公众对慢行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促使更多的人选择慢行方式出行。
城市交通道路慢行系统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交通道路慢行系统景观设计研究摘要:城市交通道路慢行系统是一种以提倡步行和骑行为主的交通系统,旨在改善城市交通流动性、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本研究着重探讨了城市交通道路慢行系统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和方法。
首先,分析了城市交通道路慢行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可以提升使用者的体验,增加交通安全性,并美化城市环境。
关键词:城市交通;慢行系统;绿色出行;立体交通设计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传统的汽车依赖型交通系统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因此需求出现了一种以步行和骑行为主的城市交通道路慢行系统。
慢行系统强调可持续出行和公共交通的重要性,通过提供便利的步行和骑行设施,促进城市居民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
从保障性、舒适性、公平性、角度建立了慢行交通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城市慢行系统设计和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1城市交通道路慢行系统的概念和特点城市交通道路慢行系统倡导可持续出行方式,鼓励人们选择步行和骑行,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
这有助于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和交通噪音,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居民健康。
步行和骑行是一种身体活动,通过建设慢行系统,可以为居民提供便捷、安全的步行和骑行环境,鼓励人们进行身体锻炼,促进健康和积极的生活方式。
慢行系统在设计上注重提升交通安全性。
例如,设计人行道、自行车道、交叉口等设施,以确保行人和骑行者的安全。
此外,还可以采用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灯和减速设施等交通管理措施,提高交通安全性。
慢行系统强调人性化设计,关注行人和骑行者的需求和体验。
例如,可以设置休息点、遮阳设施、景观绿化等,提供舒适的环境,并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包括老年人、儿童和残障人士等。
慢行系统的设计也注重美化城市环境和促进社区连通。
通过景观设计和艺术装置等手段,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并增强社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慢行系统不仅仅是交通系统,还可以提供其他功能。
山地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策略研究
山地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策略研究在山地城市中,交通问题一直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山地地形复杂,交通道路多数为斜坡道路,不利于机动车行驶。
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策略,旨在加强城市内非机动交通、步行交通,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提高城市可达性和交通效率。
一、加强城市内非机动交通山地城市内道路地形起伏较大,机动车行驶不便,因此加强城市内非机动交通是必须的。
非机动交通包括自行车、电动车、步行等。
其中,自行车和电动车是尤为适合山地城市的交通工具,对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缓解环境压力有着重要作用。
针对非机动交通,应当采取以下措施:1.建设自行车、电动车专用道路,使其拥有平缓坡度,缩短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同时减轻了步行的劳动强度和车辆排放引起的环境压力。
2.构建自行车、电动车租赁体系,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出行服务。
3.完善非机动交通基础设施,例如自行车存放站点、充电设施、道路标志和交通信号灯等,提高交通顺畅度和安全性。
二、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山地城市一般拥有复杂的交通组织,造成的拥堵现象比较严重。
采取如下措施,优化城市交通结构:1.分流车辆。
针对日常交通量较大的重要通道,可通过设置限行、限号、限速等措施,合理的分流车流量,降低拥堵程度。
2.加强公共交通体系建设。
提高公共交通设施的覆盖率,使广大市民能够更加便利地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缓解车辆数量过大造成的压力。
3.规范经济车辆、旅游车辆、大车辆通行规定,加强交通监管,提高道路使用效率。
三、提高城市可达性和交通效率1.建设高效交通节点。
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整合地铁、公交、轻轨、出租车等交通工具,提高市民出行的方便性和效率性。
2.加强信息化建设。
打造智慧交通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交通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交通信息的可视化和控制能力。
3.优化交通管理体制。
加强交通部门的联合协作,完善交通信息的共享机制,提高交通流畅度和效率。
总之,山地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策略对于加强城市内非机动交通、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提高城市可达性和交通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经过科学的规划和实践,必将使山地城市交通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
城市慢行系统提升设计策略研究
城市慢行系统提升设计策略研究摘要:随着我国人均持车辆逐年攀升,城市地面交通压力也在不断扩大。
而目前,在大多数一线城市的交通建设规划过程中,由于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多,往往在设计过程中会优先考虑汽车的通行效率,但却忽视了慢行通道的结构设计。
这也导致在城市交通路线的规划过程中,非机动车道的空间较为狭窄,非机动车道的规划也处在边缘地位。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在城市交通规划设计中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也能够将设计的着重点放在慢行车道的规划方面,这样才有利于城市交通系统的良性循环。
本文主要是分析了慢行交通的特征,并且就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设计的方案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保障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安全性提供参考意见,以期为相关学者带来一定参考。
关键词:慢行系统;城市交通;设计规划;有效对策随着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以及人均持车辆的不断提升,机动车道在交通主干道线路中所占据的空间比例不断增加。
但是,以机动车道为主的交通体系构建方式,也导致了城市交通系统的诸多不足之处。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公认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家,在机动车道空间不断拓宽的规划条件下,导致道路上的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出现了交通严重拥堵、高峰时期交通事故增多、机动车尾气污染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无法保障城市居民的正常出行。
而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构成部分,在完善城市交通性能、保障居民日常出行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
因此,如何能够针对慢行交通系统进行合理的构建和设计,更成了确保城市交通系统运行功能的关键切入点,这对于保障车辆安全行驶以及行人安全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慢行交通系统的设计概述慢行交通系统事实上主要是由慢行交通的空间、慢行交通的主体人以及慢行交通的行为这三大部分相互构成的。
事实上,在城市的交通系统性能规划过程中,慢行交通系统是衔接城市功能和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桥梁,慢行交通系统的设计不仅肩负着为人们打开日常出行通道的功能,同时,还与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购物采买等多方面的日常生活之间就有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
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优化设计研究
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优化设计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城市慢行交通体系是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环保的出行方式。
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汽车数量的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高居民出行的质量,必须对城市慢行交通体系进行优化设计研究。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普遍重视城市快速交通网络的建设和优化,而忽视了慢行交通体系的重要性。
慢行交通体系不仅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还能促进城市空间的活力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深入研究城市慢行交通体系的优化设计,探索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和居民出行体验的新路径,对于构建宜居城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旨在探讨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优化设计的相关问题,为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提供有效决策支持。
通过对城市慢行交通体系的概述、设计原则、优化策略以及案例分析,结合实施路径建议,旨在为城市交通改革提供新思路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优化设计的探讨,旨在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效率和便捷性,改善市民出行体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通过深入分析城市慢行交通体系的特点和问题,探讨设计原则和优化策略,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为城市慢行交通体系的规划和优化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本研究旨在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城市慢行交通体系的建设和优化提供借鉴,为更好地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希望能够为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和规划机构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推动城市慢行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创新,让城市交通更加便捷、安全、环保,为市民营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
1.3 研究意义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优化设计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城市慢行交通体系可以提升城市居民出行体验,减少交通拥堵问题,改善交通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日益增加,若能通过优化慢行交通体系,提高出行效率,将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便利、舒适的出行方式,有效缓解因交通拥堵带来的出行不便和心理压力。
浅析慢行系统规划与设计
浅析慢行系统规划与设计摘要:随着节能减排能源政策提出和大中城市交通拥堵不断加剧,城市规划管理者和设计人员对低碳环保的慢行交通重新定位和重视。
本文首先从功能上对慢行系统进行分类,并提出不同功能慢行系统要素特征,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讨论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市政与建筑设计等不同专业在打造慢行优先方面规划设计要点。
关键词:慢行系统,规划,设计1 前言慢行交通是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的总称,主要包括步行、自行车、低速环保型助力车三大类,是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方式。
慢行交通在提高短程出行效率、解决“最后1公里”交通问题、扩展公交服务范围、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极为重要作用。
同时良好的慢行空间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流,提升城市活力[2]。
2 慢行系统分类根据慢行系统使用者出行目的,可以将慢行系统分为交通出行功能、娱乐购物功能、旅游观光功能和休闲健身功能四大类。
不同功能的慢行系统在要素特征上差异明显,需要在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加以区分。
2.1 交通出行功能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城市慢行交通方式比例占60%以上,是城市交通主导,交通出行功能是慢行系统主体功能。
与交通出行功能对应的慢行系统是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构成城市慢行网络骨架,是慢行系统成败的关键。
交通出行功能的慢行系统使用者以安全性和通行效率为主要评判指标。
2.2 娱乐购物功能娱乐购物功能的慢行系统,串联重要商业节点,并与大型商业内部空间良好衔接,以遍布各个城市步行街为代表,是各城市普遍发展较好的局部慢行系统。
由于步行街等商业区人流集聚,空间资源紧张,应禁止机动车进入,条件许可时允许公交车进入,出行应以公共交通方式为主,慢行系统应与公共交通枢纽站、首末站、中途停靠站良好衔接,作为公共交通的良好补充。
2.3 旅游观光功能旅游观光功能的慢行系统,结合展示城市形象的景观走廊、景观带或景观节点,是城市形象集中展示区。
旅游观光慢行系统品质主要取决于景观走廊的景观品质。
城市慢行系统的特性分析与发展思考
城市慢行系统的特性分析与发展思考摘要:高品质的慢行系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体现,通过步行系统和非机动车系统的精细化塑造,可以提升城市交通环境。
本文通过对慢行系统概念与特性的分析,结合国内外优秀城市的慢行系统案例借鉴,提出非机动车系统和步行系统的发展战略,以指导各大城市慢行系统建设。
关键词:慢行系统;步行;非机动车11 慢行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系统构成慢行交通系统由步行系统与非机动车交通系统两大部分构成。
非机动车具体对象为自行车、电动车、残疾人车、人力三轮车等,步行具体对象为行人。
1.1步行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系统构成步行空间以步行行为为主要交通运作方式,步行者享有交通优先权,目的在于提供从一个地点到另一地点的一套与机动车完全分离的交通设施和服务体系。
对于步行系统,存在着不同层面的理解:对交通规划而言,城市步行系统是承担着上下班出行交通以及生活出行的功能要求,在城市中逐步形成的一个有机的、多功能的、环境宜人的、连续的步行空间,把城市的各种商业服务、文体休憩、交通(枢纽)设施以及居住区联系起来。
从景观设计的层面而言,步行系统是由空地、公园、广场、喷泉、瀑布、步行林荫路、散步道、车道和休息场所等组成的线性序列,它在城市中心商业区和其它各区之间起着联系组织作用。
从城市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理解,城市步行系统可包括步行街、步行广场、庭院、地下步行街及庭院,二层平台街道,车辆停车站场等,以及联系以上部分的联结体如天桥、过街楼、地道以及交通信号、绿化、街道公共设施等[1]。
根据对系统概念的理解,城市步行系统就是由城市中与步行行为方式、活动相关的各种物质形态构成要素(如上段所述)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总和。
通过步行方式可以联系不同地点的路径和网络,围绕或分布在路径和网络上的各种设施和环境。
1.2非机动车交通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系统构成非机动车交通系统由非机动车、非机动车道路网、非机动车停车设施构成。
非机动车由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车、人力三轮车等构成。
慢行系统规划与城市设计方案
慢行系统规划与城市设计方案慢行系统是指通过改善城市交通环境,促进非机动交通方式的发展,提高城市居民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安全性的一种城市交通规划和设计理念。
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慢行系统规划与城市设计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慢行系统规划的意义、设计原则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慢行系统规划的意义城市交通问题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主要以机动车为中心,导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
而慢行系统规划则以人为本,强调非机动交通方式的发展,能够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首先,慢行系统规划可以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通过建设人行道、自行车道等交通设施,为行人和骑行者提供更加安全、便利的交通环境,增加城市的绿化率和景观设施,使城市更加宜居。
其次,慢行系统规划可以促进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
步行和骑行是一种有氧运动,可以增加身体的活动量,促进新陈代谢,降低患病风险。
同时,步行和骑行也有助于减轻城市交通压力,提高交通效率。
最后,慢行系统规划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社交互动。
步行和骑行是一种缓慢的交通方式,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欣赏周围的环境,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促进社区的凝聚力。
二、慢行系统规划的设计原则慢行系统规划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以确保其实施效果的有效性。
首先,慢行系统规划需要考虑城市的整体交通网络。
慢行系统应与公共交通系统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交通网络,方便居民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出行。
其次,慢行系统规划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设计。
城市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交通需求和空间特点,慢行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设计,以满足不同区域的需求。
再次,慢行系统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安全性。
步行和骑行是相对较为脆弱的交通方式,慢行系统的设计应注重交通安全,设置合理的交通信号、人行道隔离设施等,确保行人和骑行者的安全。
最后,慢行系统规划需要考虑环境保护。
市人大关于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慢行系统的规划和建设, 7月29日,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任组长,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城建环资工委委员及市人大代表参加的调研组,对我市慢行系统规划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召开了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现场听取了工作汇报。
一、我市慢行系统规划及发展现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上升,近10多年来,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多以车为主、以车为重,大众人群和弱势群体的出行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城市慢行系统空间受到侵蚀、干扰甚至破坏。
为增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倡导绿色交通出行,让城市交通重回人本主义,打造畅达生态、慢行友好、城湖相拥的人性化品质都市,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从综合交通体系构建、慢行系统规划编制、设施建设到管理维护,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2013年编制了《xx市中心城区慢行系统规划》,从系统层面对中心城区步行系统提出改善策略和方案。
在同年编制的《xx市域“1331”综合交通规划》中,明确提出打造慢行友好的“品质都市”,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作为一项城市战略,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机动车的发展思路,着手构建“以人为本、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交通。
目前,累计建设自行车道已超过1500公里(全市道路长度达到2140.29公里),人行道面积达到1254.31万平方米,其中二环内自行车道长度达到393.35公里(自行车专用道超过251公里)。
然而,根据调查,我市居民慢行交通出行比例在逐年下降。
慢行系统存在空间供给不足,经常被占用,以及设施布局不合理、品质较低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市民的选择意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慢行系统规划滞后,缺乏城市功能的整体性考虑社会各界普遍存在重视机动车交通,忽视非机动车交通的倾向。
对步行系统更多关注局部的点和线,如步行街、人行天桥等,缺乏慢行交通的系统规划。
另一方面,步行空间往往注重了交通联系的功能,而忽视步行空间与周边的公共建筑、居住空间互相依存的关系,缺乏城市功能的整体性考虑。
长春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构建策略研究
长春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构建策略研究杨静 曾庆华(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长春 130061)摘要:随着城市交通需求的日益增长,其慢行空间越来越少。
本文从当前城市发展对绿色交通的迫切需求出发,详细阐述了构建良好慢行交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同时结合长春市目前的慢行交通现状,对其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预测,提出构建长春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方法与实施策略,这对于进一步发展长春市的绿色交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长春市; 慢行交通; 规划与构建;1引言工业革命以来,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大量消耗能源,向大气层中排放了过多的二氧化碳,引发了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等灾难性问题。
交通运输部门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基于当前“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必须发展绿色交通、低碳交通。
慢行交通依然是中国居民主要的出行方式。
近年来长春市城市交通需求日益增长,进行了大量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但是同时忽视了慢行交通的空间,原本在道路运作做主体的慢行空间逐渐被各种车辆挤压在道路空间的两侧,各类城市建设也往往将无直接经济产出的慢行者活动空间逐个蚕食掉。
这种机动化的快速增长,也引发了诸如城市环境质量恶化、老城衰落、步行者安全无保障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城市机动化快速交通剥夺了人们在街道空间中的自由与祥和,人在城市空间里毫无舒适可言。
因此,应调整城市交通方式,规划建设城市慢行系统,创造便于市民步行或依靠自行车出行的条件;打造和谐交通,构建和谐宜居的生态城市、低碳城市。
2慢行系统概念及其意义分析2.1基本概念慢行交通指的是步行或者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包括步行系统和非机动车系统。
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交通系统的主要媒介。
构建安全、连续、优先、便捷、舒适的慢行交通系统是增强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吸引性、促进城市交通结构合理化发展、体现城市交通人本属性的重要保障。
山地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策略研究
山地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策略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持续增加,山地城市的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山地城市的复杂地形和有限的道路资源使得传统的交通系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如何规划和建设一套适合山地城市的慢行交通系统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本文将对山地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策略进行研究,探讨如何从道路规划、公共交通、自行车出行等方面制定有效的策略,从而改善山地城市的交通状况。
一、山地城市交通特点山地城市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具有以下交通特点:1. 地形复杂:山地城市地形起伏,道路起伏沿山势展开,因此交通道路布局和规划受到地形的制约。
2. 道路资源有限:由于山地城市地貌复杂,道路资源有限,一些地方难以通车,且容易出现交通拥堵现象。
3. 交通需求增加: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山地城市的交通需求不断增加,传统交通系统已经难以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
二、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策略在山地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包括行人、自行车、有轨电车等多种交通方式,因此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策略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以下是针对山地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策略:1. 优化道路规划在山地城市,道路规划需要考虑地形的影响,避免在山脚下修建多个高架桥或隧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应当将道路规划与地形相结合,尽可能地利用自然地形,避免地质灾害,促进道路和地形的和谐共生。
应注重提高道路的宽度和稳定性,以适应山地城市的复杂地形。
2. 建设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山地城市可以通过建设有轨电车、缆车等方式来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覆盖面和便捷性。
有轨电车可以沿着山地城市的地形特点修建,将各个区域快速连接起来,缆车可以在不同高度之间进行交通衔接,使得市民出行更加便捷快速。
4. 加强交通管理为了提高山地城市的交通效率和流畅度,应该加强交通管理。
可以通过设置交通信号灯、限制车辆通行数量、优化道路标志等措施,提高交通管控的效率,减少交通事故;建立健全的交通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输管理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慢行系统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闫俊霞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年第01期
摘要:城市慢行系统是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交通拥堵加剧、人口密度剧增、资源供应紧缺、污染加重等问题凸显情况下城市建设和改造的必然趋势,是发展绿色交通、促进人们之间互动与沟通的重要途径。
“城市慢行系统景观设计策略研究”旨在以城市慢行交通(步行、自行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为基础,探索出构建一个融出行、健身、休闲等活动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环境的设计策略,改善步行、骑行等慢行环境,为创建更高质量的步道、自行车道等基础设施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基础。
关键词:慢行系统;步道;自行车道;景观
[本文来源于2017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城市慢行系统景观设计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KL—2017—184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交通拥堵加剧、资源供应紧缺等城市问题凸显,更是给市民带来一种“急速”“高压”“冷漠”的感受。
因此,“慢”成为一种新的城市哲学——“慢生活”“绿色出行”“慢餐”“慢运动”等一系列理念应运而生。
城市慢行系统倡导一种便捷、健康、愉悦的出行方式。
它不仅涵盖着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更活跃了城市公共空间。
所谓城市慢行系统景观设计,是以城市慢行交通(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为基础,构建一个融出行、健身、休闲等活动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环境。
慢行系统依附于城市景观的多个环节,如交通体系、绿化等;涉及多个区域,如居住区、城市公园、广场、道路、商业区等。
城市慢行系统的研究目的在于为城市的慢行主体创造出一个满足出行、健身、游憩、娱乐购物等需求的舒适、充满活力、高品质的空间,改善城市景观形象。
最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拥挤、解决慢性主体道路障碍、减少城市污染、增添城市空间活力、提升市民身体素质。
城市慢行系统将直接影响大众的出行方式,用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方式取代私家车,缓解城市交通拥挤,促进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增进市民之间的情感交流、保护市民的生活安全。
城市慢行系统的实现,可以减少和降低交通事故的损伤程度。
虽然慢行系统中无法避免交通事故的出现,但可以大大降低事故人的受伤程度和交通工具的损害程度。
一、我国城市慢行系统现状
我国城市慢行系统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如公共座椅数量不达标,且存在后期维护不到位的状况;城市慢行系统的构建多在城市改造过程中不断调整,缺乏长远系统的规划;步道和自行车道设计不够合理,对于坡度、长度、宽度等
数据的设置缺乏依据;公共交通与步行、自行车衔接不畅,导致出行效率的降低;慢行系统道路景观视觉效果不理想,缺乏娱乐性和观赏性;政府倡导慢行系统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如可以通过规定步行和自行车出行者享有交通信号灯的优先通行权。
二、慢行系统的内涵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建设和改造的过程。
城市公共空间日益丰富化,如公园、街道、市民广场、商业场地、运动场地、观景台、河岸等。
怎样将诸多的公共空间连接起来,减少隔离和中断?城市慢行系统的规划将解决这一难题。
利用步道、骑行道等道路系统将各个空间进行充分连接,鼓励和促进人们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创造一个安全性高、参与性强、相对平等的空间环境。
慢行系统的建设,将试图减少城市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采用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交通工具,减少因出行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创造一种低碳环境和健康生活方式。
慢行系统的参与者主要包括步行人群、自行车骑行者、借助轮式工具的人群及残障人群。
行人是指步行和借助不属于机动车的有轮设施行走的人们。
包括推着婴儿车、使用滑板或滑轮、坐轮椅的行人、使用拐杖的行人等。
步行人群以跑步的人、未成年行人、成年行人等行走的人群为主,老年行人、导盲犬带领的行人、感官有缺陷的行人也属于步行人群。
以上这些人群为慢行系统的主要参与者。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步行和骑自行车能给人类健康和幸福带来巨大利益。
慢行系统包括步行和自行车、小轮式交通(溜冰鞋、滑板、滑板车、手推车)以及轮椅交通。
这些工具既是交通工具也是娱乐工具,属于可持续交通系统的一部分。
主要倡导步行、自行车出行、“步行+公共交通”、“自行车+公共交通”的生活方式。
这样的交通方式直接意味着人们将享有相对于机动车而言更大的行为自由度、较小的经济责任、较低的成本投入。
三、慢行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标准
慢行系统的景观设计,要尽可能增加步行、自行车、“步行+公共交通”、“骑行+公共交通”的可达地点,只有进行标准化设计,才能改善慢行系统的空间环境质量,更高效地满足个人的出行需求。
当人们发现慢行方式更加安全、便捷、愉快、健康、缩短行程的时候,就会更多地选择这样的出行方式。
(一)步道空间的景观设计
城市步道多位于机动车道边缘、道路交叉口(人行横道、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建筑前方、广场公园内等区域。
步道的设计应与公交站、地铁站实现连接,从而保证“步行+公交”实现的可能性。
通过交叉路口,在机动车道与步道连接区域应设置缓坡空间,以保障轮椅出行的残障人士、轮滑出行的青少年人等人群的使用便利性。
“步道上部空间高度至少应保证2.1米
内无任何障碍物,如街道设施、植物、标识、建筑附属物等。
净空高度最好高于2.4米。
步道的横斜度应控制在1%—2%之间,一般面向街道,从而方便排水。
”
步道隔离带的景观设计能够在步道和机动车道之间进行过渡,提升景观视觉效果,还具有一定的挡风遮阳效果。
植物配置应考虑气候、地域等因素。
(二)自行车道空间的景观设计
自行车道的设计应根据使用者的目的进行综合考虑。
具体出行种类和要求可参考表2。
自行车道的通行速度应进行精密测算。
人流量较高的道路合理设计速度为20km/h,其它主要道路速度尽量满足“≥30km/h”的骑行要求。
自行车道宽度的设计应与两侧的机动车辆、隔离绿化带、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等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自行车道的坡度设计可参考表3。
近期,公共自行车作为重要参与者加入城市慢行系统。
市场上流行的如“摩拜单车”“ofo小黄车”“哈罗单车”等,使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
公共自行车系统主要服务于中短距离通勤、公共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并没有休闲、旅游、健身等功能。
它具有使用方便、使用成本低、面向大众等特点,是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重要补充,极大地加快了城市慢行系统的发展步伐。
(三)“+公共交通”空间的景观设计
在城市慢行系统中,“+公共交通”指的是“步行+公共交通”或“自行车+公共交通”,采用步行或自行车结合公交车、地铁、轻轨等公共交通工具的出行方式。
这就要求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络和公共交通网络进行合理的衔接,满足不同出行方式之间转换的需求。
“+公共交通”这种结合出行方式是当前慢行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进行该区域设计时应考虑整体设计原则、出入口及过街设施、通道及站台高度、标识系统等方面的问题。
轨道车站和公交换乘枢纽应保障步行的优先通行,车站的出入口数量要与人流量相匹配,公共交通的标识系统是步行和自行和标识系统的一部分,主要分为导向标识、安全标志、位置标注和无障碍标志等。
标识应易于识别。
四、结语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建设和改造的工程。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必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慢行系统的实施能够减少城市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噪音污染、减少能源消耗、降低交通事故的损害程度、提高城市景观的美化程度、提升人们的健康指数、增加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我国城市慢行系统的发展速度较慢,当前存在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系统且长远的规划、步道和自行车道设计不够合理等。
城市慢行系统的
发展,离不开人们的关注与参与,更需要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与引导,促使该系统中的步道、自行车道、公共交通衔接区域的设计更加人性、科学与完善,为人们提供一个高效、安全、便捷、愉悦的出行体验。
参考文献:
[1][意]塞客恩,[意]詹皮莉.慢行系统:步道与自行车道设计[M].贺艳飞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朱莉.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景观设计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
[3]赵晓楠.城市住区慢行系统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4]陆春雷.济南城市核心区慢行交通发展规划研究[D].山东大学,2013.
[5]梁水兰,杨潇.城市CBD核心区慢行系统构建—以昆明CBD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J].四川建筑,2016,(12).
作者单位:
黄河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