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言学视角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文化意象分析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文化意象分析摘要:古今中外学者在诗词翻译过程中,总结了许多翻译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翻译实践,但许多译者没有对诗词意象进行深刻剖析,未能传达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
因此,本文通过运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以意象分析、文化分析为重点,研究诗歌意象的翻译方法,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寻找正确的角度,传播中国文化。
关键词: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意象翻译文化分析传播文化1.引言诗歌传达情感,意象反映文化,准确传达意象是人们翻译过程中的难题。
古今中外学者在诗词翻译过程中总结出许多翻译方法,这些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
但在翻译过程中,仍有译者未能把握诗歌整体性,深入分析诗歌意象、意境和文化,因而未能向读者传达诗人寄托在诗中的真实情感。
对诗词中的意象、文化的理解是诗歌翻译的难点和重点。
因此,本文通过运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文化意象,探究理解文化意象的方法,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文化意象,从而向外国友人传播中国文化。
1.1文献综述1.1.1国内研究现状暨南大学翁显良教授曾经提出:意象及加强其艺术效果的节奏是保持英译汉诗本色的途径[1]。
他强调诗歌魅力在于意象[2]。
这对当时中国翻译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接着,谢天振教授在《译介学》中认为:在文学翻译时尽量保持原文中的文化意象。
当然,文化意象的失落和扭曲现象是不可比避免的[3]。
其次,许渊冲教授提出“三美”“三化”原则来处理文化意象。
在国内一些重要期刊上,张保红谈论了意象再现的广义、狭义问题;辛献云将意象划分为比喻型意象和非比喻型意象。
1.1.2国外研究现状1917年,阿瑟·韦利在意象翻译中注重采用直译法,并出版了《中国诗歌一百七十首》,后被文学集誉为“至今尚有生命力的唯一意象诗派集”;美国诗人庞德将“意象”定位为:瞬间表现的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其注重“创法译”,认为检验翻译的标准是译者与作者之间对于诗歌情感的体验、心灵契合、意象传递三方面的契合程度,不再局限于内容上的忠实。
语言学视角下的克瓦斯文化
语言学视角下的克瓦斯文化余丽娜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俄语中的谚语、熟语以简练通俗的语句表达深刻的寓意,是我们了解俄罗斯文化国情的一把钥匙。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出发,从关于克瓦斯的一系列俄语谚语俗语中探究俄罗斯各历史阶段下的克瓦斯文化。
关键词:俄语;谚语俗语;克瓦斯;文化克瓦斯是用黑面包干加上薄荷、葡萄干、白糖等发酵制成的夏季解暑良品,其历史可追溯到罗斯时期。
由于克瓦斯深受俄罗斯人民喜爱,由квас派生了大量俄语词汇,出现了很多与克瓦斯相关的谚语、俗语。
在俄语中以квас为词根的词有:квасить,заквасить,проквасить(指发酵过程);квасник,квасница,квасовар(指酿造克瓦斯的人);закваска,квашенье,квашеный (指发酵变酸的东西)等。
Квас作为斯拉夫民族历史固有词,具有如此强大的派生能力,在俄罗斯民族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一、克瓦斯由来已久克瓦斯在俄罗斯历史悠久,第一次被书面文字记录下来是996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在受洗后将食物、蜂蜜和克瓦斯分发给人民①。
最早,酿制“克瓦斯”的原料是面包干、面包屑和浆果。
罗斯人把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原材料放在一起发酵,就成了“克瓦斯”,随后,酿造工艺不断改良口味也愈发多样。
从俄语谚语中Квас как хлеб,никогда ненадоедает. (克瓦斯就像是面包,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厌倦),可以看出克瓦斯在罗斯人民心中的地位。
而且罗斯人民在从事较重的体力劳动时,会随身携带克瓦斯,“И худой хлеб лучше хорошей воды.(就是不好的克瓦斯也胜过好的水)”,他们认为克瓦斯有助于恢复体力和减缓疲劳。
更有甚者,“Квачок для инока дороже причастия.(对于修士而言,克瓦斯比圣餐还珍贵)”,“Как бы хлеб да квас,так и всё у нас.(有了面包和克瓦斯,我们就拥有了一切)”,“Ешь щи с мясом, а нет-так хлеб с квасом.(没有白菜汤和肉,面包和克瓦斯也是一样)”。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字幕翻译的文化意象再现_以_功夫熊猫_中文化意象为例
科技信息1、引言很多学者对于语言和文化提出过精彩的论述。
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加利·帕尔默于1996年出版的《文化语言学理论建构》(Towards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文化语言学”这一名称,将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又提升了一个高度,这对于西方语言和文化研究都具有创新意义。
在书中,帕尔默借用了认知语言学中核心概念之一———意象,为其文化语言学的核心概念。
在帕尔默看来,语言的生成离不开意象,而意象又是由文化决定的,因此,意象、语言、文化三者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文化语言学的核心。
本文拟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核心概念———意象出发,着重探讨其意象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2、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意象的阐述帕尔默将人类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结合起来,提出了文化语言学,并将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概念着重强调引入作为文化语言学的核心概念。
在帕尔默看来,语言不过是有声音的象征符号的游戏而已,而所有的象征符号都是以意象为基础。
所谓意象,既包括我们脑海中呈现出来的各种图像,也包括我们通过听觉、味觉、嗅觉和动觉所获得的经验,如贝多芬的音乐、芒果的味道、香水的气味、海滨沙滩上的漫步等。
(Palmer,1996;3)。
帕尔默认为意象是一种心理表征,最初感觉器官得到的是与现实有一定相似性的意象,这些直接的感性经验产生的一项逐渐成为认识加工厂的原材料。
特定的经验产生特定的意象,意象与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就根本而言,是关于意象的理论,与文化相融合,即文化心象理论。
它试图通过各种相关意象来研究人们是如何使用并理解语言的。
该理论认为,语言是语言符号基于意象的排列,而意象实际上又是由文化决定的。
几乎所有意象都是由社会文化和个人经验的累积构建而成。
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对意象的理解就不同。
在语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只有在社会文化构建起来的约定俗成的,人们互为预设的世界观意象,才能为人们理解话语提供可靠的参照。
中 国语言与文化研究的新视角有哪些
中国语言与文化研究的新视角有哪些语言与文化,犹如一对孪生兄弟,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对于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重要领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的视角不断涌现,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探索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奥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跨文化交际视角是当下备受关注的一个新方向。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中国语言与文化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作用,如何避免误解和冲突,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例如,当中国的商务代表与外国合作伙伴进行交流时,语言的表达方式、礼仪习惯、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合作的成败产生影响。
通过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与文化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人们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数字化时代为中国语言与文化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语言的兴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早期的论坛、博客,到如今的微博、微信,网络语言不断演变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现象。
研究网络语言的发展规律、语言特点以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心态和文化变迁,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代社会的文化动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同时,数字化技术也为语言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
通过建立数字化语言库、文化遗产数据库等,我们能够更有效地保存和传播中国丰富的语言与文化资源。
生态语言学视角也为中国语言与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语言不仅仅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语言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在中国,不同地区的语言和方言反映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例如,南方的一些方言中保留了较多与水乡生活、农业生产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而北方的语言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草原文化和游牧生活的影响。
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语言与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语言在维护生态平衡和文化多样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多模态视角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新方向。
语言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字和声音,图像、手势、表情等多种模态的符号都在传递着信息和表达着文化。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认知语篇分析的文化语言学视角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认知语篇分析的文化语言学视角在语言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中,认知语篇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认知语篇分析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引言在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而文化语言学作为语言学和人类学交叉的研究领域,为我们揭示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认知语篇分析作为文化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可以深入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认知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认知语篇分析是以认知学为基础,探讨语篇结构、语义和认知过程之间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旨在揭示人们在语篇中如何通过认知过程来理解和解释语义信息。
在文化语言学的视角下,认知语篇分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语篇结构和意义的差异。
三、认知语篇分析的应用领域1. 广告语言分析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其语言使用和信息传递方式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运用认知语篇分析的方法,研究者可以深入挖掘广告语言中的文化符号和隐喻,揭示广告所传达的文化价值观和观念。
2. 新闻报道分析新闻报道作为一种日常的信息传递方式,其语言使用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通过认知语篇分析,可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报道的语义信息,揭示其中的文化隐喻和价值观。
3. 语言教学与学习在语言教学与学习中,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语篇结构和理解方式的差异对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运用认知语篇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语篇结构和意义,提高语言学习效果。
四、认知语篇分析的研究案例1. 高、低语境文化下的广告隐喻分析通过对高、低语境文化下广告隐喻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广告隐喻使用差异,进一步理解不同文化中的观念和价值观。
2. 新闻报道中的社会角色刻画研究新闻报道中的社会角色刻画可以揭示不同文化中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差异,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报道。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语言学习策略实证研究——以德国某大学中国留学生为例
摘
要 :维 果 斯 基 的 社 会 文 化 理 论 认 为 , 社 会 文 化 以及 社 会 交 互 作 用 对 于 人 的心 理 发 展 会 起
学
到 至 关 重 要 的作 用 。针 对 德 国 某 大 学 中 国 留 学 生 进 行 的 问 卷 和 访 谈 调 查 结 果 显 示 : 作 为 学 习 主
发表 了论 文 S e c o n d L a n g u a g e Di s c o u r s e :A
习, 甚 至有 的学生 开 始 抱 怨 专 业 学 习 阶 段 语 言 水
平 提 高缓 慢 。 社会 文化 理论 主 张人 类 的高级 心理 机 能是 社 会 历 史 的产 物 , 人 类 社 会 文化 以及 社 会 交 互 作 用 对人的心 理发 展 起 到至 关 重要 的作 用[ 1 ] 。 那 么, 中 国留学 生 的语 言学 习策 略是 否 也 会 随 着 社 会文 化 环境 的 改 变 而 改 变 ?如 果 是 , 那 么专 业 学 习 阶段 的外语 学 习者 是 如何组 织 自己的语 言学 习 的 呢?语 言 学 习策 略的 变化 与课 堂学 习环 境诸 要 素 间是否 存 在着 相互 影 响 的关 系 。 针对 上 述 问题 , 笔 者 利 用 在 德 国访 学 的机 会 进行 了一 项 关于 德 国的 中 国留学 生学 习策 在德国开始专业学 习的中国留学生 , 由于受到专业课堂环境 、 学 习 主体 和 学 习伙 伴 三 大 因素 交
互 作 用 的影 响 , 将 逐 渐 改 变 自己 的学 习 策 略 , 以 适 应 新 的 社 会 文 化 环 境 和 学 习 环 境 。在 使 用 频 率
报一
( U n
∞ 突破语 言关 并 不 是 单 纯 地 通 过语 言考 试 , 更 重要
文化语言学下的数词“五”的文化内涵及运用
文化语言学下的数词“五”的文化内涵及运用发布时间:2023-03-03T01:11:35.058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56卷10月19期作者:单意[导读] 数词在中国产生的很早并且相对完备,自成一套系统。
数词在汉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古代某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数词被赋予了计数意外的文化含义。
单意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 116033 摘要:数词在中国产生的很早并且相对完备,自成一套系统。
数词在汉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古代某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数词被赋予了计数意外的文化含义。
本文以数词“五”为例,结合“五”在生活中的运用,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推求数词“五”在汉语言的大环境中体现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数词、词语运用、文化内涵数词的产生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从1到10,数量完整。
数字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英国的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商代的记数法有很高的评价:“中国商代的数字系统比同一时代的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古埃及更为先进,更为科学。
”[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90.7]作为来源于社会的语言,不能超脱于语言产生的大的文化背景及汉民族文化。
本文试图以数词中的“五”为例,用文化语言学的视角来探求“五”在日常生活的使用当中所体现的的文化意蕴。
一、“五”字及其文化内涵的起源数词的产生本来没有任何神秘色彩。
当时,数字的主要功能依然是计数,用于表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然而,依托于汉民族特有的文化背景,中国人对语言和历史遗迹的崇拜也导致了对数词崇拜。
有些人认为某些数词给别人带来了快乐和财富,也有人认为某些数词带来了灾难和不幸。
这种神秘的数字概念也受到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
《说文解字》对“五”字的解释是:“,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
凡五之属皆从五。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五行中的“五”是指自然界中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文化语言学 第一章
“文化内核”
使整个文化产生一种保守性、内聚性、排异性
和对外来文化要素的同化力
是一种文化自我完善和形成独特性的动力 维持文化一定限度内的稳定秩序
例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的文化内核
宗法制:以血缘为根基(城邦制:地缘)
世界观:融自然哲学、政治哲学和伦理哲 学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灵肉分离)
消息树
抗战电影《鸡毛信》《小兵张嘎》 抗日时期,老百姓为对付日本侵略者,每个村的 山坡上都有一颗消息树,最先看到日本鬼子的哨 兵就把树放倒,其他看到的村民就可以及时准备应 对。 消息树其实就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由于树比 较高,容易看清,而且比起烟火不容易被敌人发 现,,也不需浪费时间点火。情况稳定后可以把树 重新立起,反复使用。在人民战争中曾被广泛应 用
skyscraper摩天大楼
skywriting空中广告
天灾
naturally calamities
天经地义 natural law and earth’s way
天生
naturally or born to be
民族文化本质和观念体系的不同使得英语、
汉语基本词的含义产生了巨大差异。
世界是语言构成的万花筒。
语言符号有助于塑造、形成世界观。
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一种符号,它作为人们认识、思维、
交际、表达的符号,参与文化形成的具体
过程之中;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都会在语 言中反映出来。
A.物质文化在语言文字中的反应
物质文化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特点:
一是,关于马的特征描写的字特别多
二是,关于马的生殖繁殖的字比较多
文化语言学
目录
文化语言学的简介 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考察的两个视角 研究方法
概念 中国本土化 研究的问题 相关学科 萨丕尔
洪堡特 从语言看文化
从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文化相互之间 关系的学科。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 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因此文化语言 学是语言学和文化学的交叉学科。
我国提出文化语言学概念的原因
中国的小学,有语言研究和文化相结 合的学术传统
中国文字重视字意而不重字形,西方文 字重视字形
改革开放新国策,重视开辟新学术
学科之间的交叉成为一种潮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Going up one more stair to see things a thousand miles away.
但是,最初有意识地把中国的语言与民 族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却是西方的 学者们,例如法国的葛兰言、马伯乐,美 国的劳费尔。
此后,我国关于文化与语言的研究成果最 显著的就是罗常培《语言与文化》一书, 这本书被称为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
80年代,络绎有语言学者踏上这条道路, 中国的文化语言学之路由此而生机蓬勃起 来。在1985年第三期《复旦学报》上的 《方言与中国文化》一文中,方言学者游 汝杰首次提出了建立文化语言学的设想。
这是西方人类语言学在中国本土化的产物。
为什么说是中国本土化的产物
我国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理论阐释,结 合文化研究语言的传统是源远流长的:西 汉扬雄的《方言》、西汉的《尔雅》与东 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等都将语言与民族 文化结合在一起。
如:西汉扬雄的《方言》对共时方言的 调查和记载,反映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 异。
二、从语言看文化的发展轨迹
• 古文字与古代文化。
• 语言及其文字书写符号系统——文字的产 生,在古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 义。
文化视角下的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文化长廊 CulturalCorridor32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文化视角下的当代中国话语研究文/孔繁秀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对于话语研究方面的重视不断提高,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文化视角下现阶段中国话语研究相关课题进行分析,阐述了相应的见解。
希望本文所做分析和有关的研究人士带来借鉴,从而使得中国话语研究更为深入、更具广度,大大提高研究效果。
关键词:文化;当代中国话语;发展从古至今我国对于话语理解与分析格外重视,最近几年来,中国话语研究力度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语言学、社会学、文艺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多个方面,发展态势良好,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其根本原因进行分析,无疑意味着中国话语研究的重要价值,并且话语研究的深度即广阔性应得到相应保障。
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文化视角下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相关课题进行分析,阐述了相应的见解。
1 文化视角下当代中国话语研究方向现阶段我国对于话语研究逐步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避免了一元语境的问题,从而使得语言应用更加通俗,信息交流更加通畅。
中国话语研究同样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不仅要注重权力与语言之间的协调,还要统筹两者之间的关系,结合两者关系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从而形成完整的主体模式。
巴赫金提出运用超语言学体现话语与权力之间的衔接关系,同时,明确提出话语研究应以对话交际为目的,将语言生命探究作为基本信息,从而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获取有价值的数据、信息。
文化视角下当代中国话语研究有必要结合中西方语言交流特征,形成完整、系统化的共存方案,激发语言的内在活力,使之更具生命力,并体现语言的交流价值,在对话中起到文化交流与价值传播的效果。
语言学与话语学之间的衔接关系尤为密切,其中涉及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应从多个方面入手,使得研究更为高效的落实,进而明确彼此间的辩证关系。
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外部话语研究,还是内部化与研究工作的开展,都要始终本着趋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尽可能使得话语研究通约化、自然化。
从语言学视角谈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 关键 词 ] 语言; 文化; 洪堡特; 萨丕尔一 沃尔夫假说 [ 中图分 类号 ] H 0— 0 5 [ 文献标 识 码 ] A [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8 6 1 0 ( 2 0 1 4 ) 1 2— 0 0 3 3— 0 3
复的 精神 活动。 ” 【 4 索绪 尔将语 言定义 为 “ 一 种表达观念 的 符号系统” J 。乔姆斯基认为 “ 语 言是一组有 限或无 限的句 子的集合 , 其 中每一个句 子的 长度都有 限 , 并 且 由一组有 限 的成 分构成。 ” 海 德格 尔将 语言赋 予了哲学 含义 , 即“ 语 言 并非 仅仅 是一种用以交 流思 想的工具 , 而是存在的住所 。
社会后 , 随着人与人 、 国与国之间沟通 的 日益密切 , 语言与 文 化 的联系也 逐 渐进 入 大众 和语 言学 或 文化 学 专家 的视 野 。 不过人类对 于语 言和文 化两者 之 间关系 的探究 并非 始于 现 代, 众 多语 言学领域 的先 贤很早 以前就 开始 思考 这个 问题 。
许 国璋先 生曾经对 语言下过 一个 相对全 面的定义 : “ 语言 是 人类特有 的一 种符 号系 统 , 当它 作用 于人 与 人 的关 系的 时
候, 这是表达相互反应 的 中介 ; 当它作用 于人 与客 观世界 的 关系 的时候 , 它是认识事物的工具 ; 当它作用于文化 的时候 。 它是文化信息 的载体和容器 。 ” I 副语 言学家之 所 以对 语言定 义不 同, 是因为研究视 角和致 力于 解决 的问题不 同 , 同时还 受所处时代 的限制 。有些 语言学 家在其 理论 中区分 了 “ 语 言” 和“ 言语 ” 、 “ 语 言 能力 ” 和“ 语 言运 用 ” 、 “ 对 象语 言 ” 和 “ 元语言 ” 等等 。但本文 的 目的并 非研究语 言是什 么 , 因此不
语言学视角下的南北方女性姓名的文化差异-精品文档资料
语言学视角下的南北方女性姓名的文化差异女性在社会上有着异于男性的社会分工,对生活在南北地区女性姓名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南北地区对女性的态度等文化问题。
本文从语言的角度,从南北方女性姓名用字的音、义和用字组合三方面对南北方女性姓名进行研究,明确姓名中蕴含的文化差异。
由于无法得到南北方全部女性姓名,无法算出每个样本的概率,因此我们采取了非概率抽样方法中的配额抽样,确定所要抽取的样本数量为南北方各1340。
经过对这些姓名样本的分析我们发现:一、姓名字音方面(一)南方姓名尾字多以“i”收音南方姓名尾字(最后一个字)以前高元音“i”(i、ɿ、ʅ)作韵尾的共有268条,而北方姓名中仅有55条。
这些字韵母发音部位靠前,舌位较高,开口度较小,如“肖玮怡、夏意意”等。
这些字基本来自《中原音韵》支思、齐微部,沈宠绥《度曲须知》认为它们收“噫”音,入声字收该音的则读作急促的“噫”。
“噫”字开口度小,发音的时候不会看到舌头甚至牙齿,用于女性的姓名更能表现江南女子的温婉柔美、娇小可人的形象及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
(二)南方姓名前鼻音多,北方相反南方姓名收字前后鼻音字比为771:637,北方则为651:793,数目上来看相差不大,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出在南北方女性姓名用字中北方后鼻音多,而南方前鼻音多。
北方名如“李正爽、王艳荣”等,南方名如“骆丹琳、翁慧雯”等。
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方言有关,现代吴方言中存在大量前后鼻音混用的现象,而在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方言中,这点却分得很清楚,方言的使用习惯无疑会影响人们取名时对汉字的选用。
另外后鼻音为舌面后音,发音时舌根用力,前鼻音为舌尖中音,发音时舌尖用力,从发音部位看,发后鼻韵比前鼻韵要费劲得多,由此可以看出南方人在使用语言时,更加追求经济原则。
而且后鼻音发音响亮,具有宏大深远的听觉效果,前鼻音则共鸣腔相对狭小靠前,具有轻盈柔美的音效。
前鼻音韵母在吴方言中大多变成鼻化元音,与北方多取后鼻音韵字形成对比。
论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唐诗意象翻译
论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唐诗意象翻译作者:王筱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31期摘要: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是在博厄斯语言学、人类文化语义学、人类语言文化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以意象作为其研究的重点。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则是诗歌的灵魂。
唐诗以其丰富的意象和耐人寻味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本文分析了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唐诗意象翻译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唐诗意象翻译一、引言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唐诗被誉为我国文化之瑰宝,蕴涵着各种丰富的意象。
这就要求译者从整体上深入分析和透彻理解原诗的整体意境,同时设身处地地,细致入微地揣摩、体会和捕捉诗人寄托在诗中的真实情感。
[1]由于诗的内涵和作者赋予的情感是由具体的意象产生的,因此,对意象的解读是诗歌审美的关键,也是诗歌翻译的重点和难点。
以帕尔默为代表的文化语言学,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将文化因素与意象研究结合在一起。
他引用语言学家Ronald A.Finke曾提出的四个基本原则,即知觉对等原则、空间对等原则、转换对等原则、结构对等原则,归纳出了理解意象的基本原则。
本文以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唐诗翻译的成果,对英译唐诗中意象翻译的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分析了所选唐诗的英译本中意象再现的得与失。
二、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中的意象帕尔默在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一书的序言中写道:“语言是根植于意象的语言符号演绎。
”[2]他认为文化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构成了心理意象的理论基础。
它们主要研究说话人和听话人怎样通过相关的意象使用和理解语言。
根据注意力分配的不同,我们对意象的识解可以通过图形、背景,侧面和基体,详细程度和视角对意象进行范畴化。
在文化语言学中意象是具体的、图示化的,它源自于感官体验。
除了视觉意象外,还包括听觉、动觉、嗅觉、温度意象,同时还有源自我们情感的复杂意象——情感意象。
语言学视角下的南北方女性姓名的文化差异
语言学视角下的南北方女性姓名的文化差异姓名对中国人而言,不仅是一种符号,而且反映了人们对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子女的期望和祝福。
本文从语言学视角,从姓名字音、字义和用字组合三方面对南北方女性姓名进行探究,对比分析姓名的不同文化内涵。
标签:女性姓名南北方文化语言老子有言:“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中国人自古对名字就十分重视,对他们来说,姓名不是单纯的符号,而是血脉的延续和精神的继承。
汉字是中国人的姓名的文化载体,它的产生赋予了姓名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折射出不同的文化渊源、价值取向及心理状态等。
取名时人们会尽量兼顾字的形、音、义各方面,力求姓名既美观、悦耳,又能表达美好的愿望。
女性在社会上有着异于男性的社会分工,对生活在南北地区女性姓名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南北地区对女性的态度等文化问题。
本文从语言的角度,从南北方女性姓名用字的音、义和用字组合三方面对南北方女性姓名进行研究,明确姓名中蕴含的文化差异。
由于无法得到南北方全部女性姓名,无法算出每个样本的概率,因此我们采取了非概率抽样方法中的配额抽样,确定所要抽取的样本数量为南北方各1340。
经过对这些姓名样本的分析我们发现:一、姓名字音方面(一)南方姓名尾字多以“i”收音南方姓名尾字(最后一个字)以前高元音“i”(i、ɿ、ʅ)作韵尾的共有268条,而北方姓名中仅有55条。
这些字韵母发音部位靠前,舌位较高,开口度较小,如“肖玮怡、夏意意”等。
这些字基本来自《中原音韵》支思、齐微部,沈宠绥《度曲须知》认为它们收“噫”音,入声字收该音的则读作急促的“噫”。
“噫”字开口度小,发音的时候不会看到舌头甚至牙齿,用于女性的姓名更能表现江南女子的温婉柔美、娇小可人的形象及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
(二)南方姓名前鼻音多,北方相反南方姓名收字前后鼻音字比为771:637,北方则为651:793,数目上来看相差不大,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出在南北方女性姓名用字中北方后鼻音多,而南方前鼻音多。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
J OURN AL OF HEI NI ERS"Y HE U V I T
黑河学院学报
Ap . r 201 1
V l2 N . o_ o 2
文化 语言学视 角下的隐喻研究
孙继红 , 张 恒
( 大连 海洋大学 外 国语 学院 , 宁 大连 162 ) 辽 10 3
一
认 知 隐喻 理 论 认 为 , 喻 是 一 种 认 知 现 象 , 隐 是 人类 抽象 思维 的重 要 特 征 , 喻性 语 言是 派 生 隐 的 , 隐喻 性思 维 的表 现 … 。按 着认 知 语 言 学 家 是 Lkf的理 论 , 类语 言 整 体 上是 一 个 隐 喻 性 的 ao 人 符 号 系统 , 言 使 用 中 的 隐 喻 只是 一 种 表 层 现 语 象 , 正起作 用 的是 深藏 在 我 们 概念 系统 中 的隐 真 喻概念 ( e p ocl ocp) 1 m t hr a cnetL3 a i 2 ~。隐喻是语言 意义 的媒介 , 们 通过 这 个 媒 介 的 引导 而 获 得 对 人 语 言意 义 的理解 , 者说 帮助 我们 在 来 源 于 我 们 或 切 身经 历 和体 验 形 成 的概 念 的基 础 上 获 取 新 知 识, 理解 和经历 新事 物 。 我 们知道 隐 喻 的基 础 就是 概 念 , 们 常 用 隐 人 喻将许多抽象 的概念用具 体或熟 悉 的形象组织 起来 , 多重要 的概念 几 乎 来 源 于我 们 对 周 围世 许 界 的认知 。人们 首 先认 识 的是 自己能够 感 知 的、 直观的、 具体的事物 , 然后再通过人们 的联想 , 把
16749499201102009903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人们首先认识的是已知事物与一些相关的新认知的抽象的事物相自己能够感知的直接的具体的事物然后再通联系进而找到它们的相关点这样就产生了两过人们的联想把已知事物与一些相关的新认识个认知领域的投射由此而产生了抽象意义亦的抽象的事物相联系进而找到它们的相关点即我们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去理解另一领域的这样就产生了两个认知领域的投射由此而产生经验并在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时寻求语言的了抽象意义亦即我们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去理一般规律
文化语言学视点的汉语词汇日译文化信息缺失解读——以井波律子《三国演义》日译本为文本
文化语言学视点的汉语词汇日译文化信息缺失解读——以井波律子《三国演义》日译本为文本
刘齐文
【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29)2
【摘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离开了文化及其所承载的意义,语言将一无所有.从文化语言学视角,并结合语境理论,把<三国演义>文本置于具体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中,从中日对比角度,指出文化信息缺失,阐述中日语言文化差异.
【总页数】3页(P172-174)
【作者】刘齐文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动态对等视角的注释性翻译——以井波律子《三国演义》日译本为文本 [J], 刘齐文
2.文化语言学视点的汉语称呼语文化意蕴及翻译策略——以井波律子《三国演义》日译本为文本 [J], 刘齐文
3.受众接受视角下的中央文献日译策略——基于《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日译本受众访谈调查 [J], 蒋芳婧
4.受众接受视角下的中央文献日译策略——基于《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日译本受众访谈调查 [J], 蒋芳婧;
5.从文本注释到文化传播——由莫言短篇小说的日译本谈起 [J], 于海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语言学视点的汉语称呼语文化意蕴及翻译策略——以井波律子《三国演义》日译本为文本
文化语言学视点的汉语称呼语文化意蕴及翻译策略——以井
波律子《三国演义》日译本为文本
刘齐文
【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29)4
【摘要】日本学者对<三国演义>研究的成果颇丰.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我们有理由关注、研究日本学者的成果.立足文化语言学,通过个案,从中日对比角度,揭示中日语言文化的差异,探讨译者在翻译汉语称呼语这一民族文化词汇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总页数】3页(P110-112)
【作者】刘齐文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贵阳,中国,5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动态对等视角的注释性翻译——以井波律子《三国演义》日译本为文本 [J], 刘齐文
2.文化语言学视点的汉语词汇日译文化信息缺失解读——以井波律子《三国演义》日译本为文本 [J], 刘齐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广告语言的的特点
汉语广告语言的特点
词汇特点
外来词 形容词 名词
句法特点
句类特点 句式特点
修辞特点
比喻 拟人 排比 对偶 双关
形容词的特点及原因
一、多为褒义性词语 二、多为与产品的性能特点、价格及人的心情、感受
相关的形容词。
1.“好”、“更好”、“最好”和“优”。 2.“新”字和带“新”字的形容词 3.“纯”、“正”、“真”
务实心理
1.务实的文化传统由来已久,尤其体现在商业上。“经世致用”—儒 与商是相通的,士与商是可同道的 2.中国传统民间宗教态度的深刻影响,中国民间宗教被归入外在宗教 的范畴,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3.儒家思想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的,倡导实用主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入世务实的哲学观念对中国人“讲求实际”、“注重功利”的文化心理 造成深远的影响。
形容词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
三、在色彩方面给人以鲜艳、缤纷、强烈的感觉。 这里所说的色彩不单单指客观事物本身的颜色,还 包括心理色彩
如:太阳更红,长虹更新。(长虹电视广告语) 坚刚灿烂,光彩永恒。(雷达表广告语)
色彩方面的心理
1.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文化及民族心理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人伦关 系为基本,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 2.与中国人的色彩迷信有关。在中国,以黄、红为贵,尤其是红色, 可谓中国的代表色彩 ,代表吉兆和财运
李萌萌 2013.4.7
主要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主要内容
广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汉语广告语言的特点
总结:中国传统文化对广告语言的影响
主要内容
广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汉语广告语言的特点
总结:中国传统文化对广告语言的影响
广告和语言的关系
广告是词语的生涯。 —— 大为· 奥格威 语言成为广告能否成功的关键
修辞特点
比喻 拟人 排比 对偶 双关
句式特点
一、省略句
1.省主语 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某饮料广告语)
更加关心您!
(屈臣氏)
2.省谓语 百事,新一代的选择。 (百事可乐广告语)
波导手机,手机中的战斗机 (波导手机)
二、偶数段句:
海尔,真诚到永远 (海尔电器广告语) 长城烽火,传信万里 (西门子) 永远的绿色,永远的秦池(秦池酒) 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美菱(美菱冰箱) 补钙新观念,吸收是关键(龙牡壮骨冲剂) 清凉舒爽,全家共享(六神沐浴露)
名词特点产生的原因 中国人重感情,尤其是重友情的人伦观
“士为知己者死” “逢一知己,死而无憾” “酒逢知己千杯少”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伯牙子期
汉语广告语言的特点
汉语广告语言的特点
词汇特点
外来词 形容词 名词
句法特点
句类特点 句式特点
修辞特点
比喻 拟人 排比 对偶 双关
句类特点
1.陈述句-语气平和,表明某种观点/说明某些情况/描述 产品性能特征等
外来词 形容词 名词
句法特点
汉语广告语言的特点
词汇特点
外来词 形容词 名词
句法特点
句类特点 句式特点
修辞特点
比喻 拟人 排比 对偶 双关
外来词特点
外来词—借词,指的是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 特点:1.以名词性外来词为主
2.出现在高科技领域的外来词较多
◆汽车行业:奔驰、宝马、奥迪、克莱斯勒、福特、福特林肯、 雪佛莱、菲亚特
◆电器及电信行业:西铁城、铁达时、雷达、夏普、飞利浦、诺 基亚、摩托罗拉
句式特点产生的原因
一、省略句
1.广告的费用越来越高
2.根据广告受众心理学的理论,句子太长,既不易引起
消费者的持续关注,也不利于消费者的记忆
3.含蓄美,可“意会”的东西就不必“言传”
汉语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形而上’的语言,它主张‘以神统形’, 重意轻言,只要能够意会,形式上就可以‘人详我略’。因此汉语
3.在名词性外来词中,有一些源于外国品牌名 称的外来词
◆ COCA COLA 可口可乐
4.有一些自创的“外来词”
◆ wonderful 万德福 tiger 泰戈
外来词特点产生的原因
与人的认知规律有关。外来词一般都与新生事物有 关,所以名词性外来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 与民族的崇洋心理有关。这一点在高科技行业(如 音响、电器等行业)里表现得尤为突出 与外国商品的涌入有关 与本国商品向外输出有关
意义: 丰富和发展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 具有广告学、民族学、社会学等诸多学术方面的意 义
主要内容
广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汉语广告语言的特点
总结:中国传统文化对广告语言的影响
汉语广告语言的特点
汉语广告语言的特点
词汇特点
外来词 形容词 名词
句法特点
句类特点 句式特点
修辞特点
比喻 拟人 排比 对偶 双关
汉语广告语言的特点
4.祈使句-语言简洁明快,而且具有鼓动性,达到直接诱 发和敦促消费者采取购买行动的目的
胃痛,胃酸,胃胀,快用斯达舒胶囊。(某药品广告语) 让我们做得更好!(飞利浦电器广告语) 保护嗓子,请用金嗓子喉宝。(某药品广告语)
汉语广告语言的特点
汉语广告语言的特点
词汇特点
外来词 形容词 名词
句法特点
句类特点 句式特点
农夫山泉有点甜。(矿泉水广告语)
2.疑问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或兴趣/拉近宣传品与消费 者之间的距离
你的健康型不型?(伊利谷粒多) 健康美丽喝啥哟?(天喔蜂蜜柚子茶) 明天的明天,你还会送我“水晶之恋”吗?(水晶之恋果冻)
3.感叹句-强调信息、突出重点、表达感情和激发受众付 诸行动
怕上火,喝加多宝! (加多宝凉茶) 网易,网聚人的力量! (网易)
汉语广告语言的特点
汉语广告语言的特点
词汇特点
外来词 形容词 名词
句法特点
句类特点 对偶 双关
名词的特点
名词的所指范围也很广泛,其中最常见的名词有: 伙伴、朋友、知己、帮手、伴侣等。主要跟友情和 爱情相关。
如:好丽友,好朋友 (好丽友) 百看不厌的造型,是你逛街、会友的良伴。(某女式皮包广告语) 厨师的好伙伴!(某香料广告语) 办公自动化的好帮手!(某复印机广告语)
句子组织多是虚实相间、有无相生的。
——申小龙
农耕文化—“万物皆备于我”、“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
二、偶数段
中国语言的传统
偶语易安,奇字难适
—刘大櫆《论文偶记》
“古籍中诸名,往往取双字同义者,或两字对待者,较单辞只字,其
辞气稍感浑厚”
—马建忠《马氏文通》
汉语广告语言的特点
汉语广告语言的特点
词汇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