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每日背诵材料
高中生物必修三:必背核心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背核心知识点背多分必修三知识点→调节题模块→人体的内环境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占体液的2/3,细胞外液=内环境=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一种细胞可能生活在一种或多种细胞外液中。
如肝脏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红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管壁细胞生活在血浆和组织液中。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如下图。
4.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5.三种细胞外液的成分和含量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6.三类非内环境的物质:(1)体外特有的:消化酶、泪液、汗液等;(2)细胞内特有的:血红蛋白、呼吸酶、DNA等;(3)人体不能吸收的:纤维素、淀粉、麦芽糖等。
7.溶液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数: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8.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9.血浆的PH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保持平衡是因为含有酸碱缓冲物质HCO3-、HPO42-。
10.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神经调节1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12.反射的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外界变化作出规律性应答。
13.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
14.神经元结构:树突+胞体+轴突。
髓鞘包裹轴突构成神经纤维。
15.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他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1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双向传导。
注意:若在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则为单向。
17.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见右图→18.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成因:K +外流(顺浓度运输,属于协助扩散)19.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成因:Na +内流(顺浓度运输,属于协助扩散)20.神经元之间连接的结构为突触。
必修三课本必背知识清单(记忆版)-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必背知识清单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本必背知识清单1.(P2)体液是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2.(P3)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3.(P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4.(P5)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与HCO-3和HPO2-4等离子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5.(P5)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6.(P8)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7.(P9)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8.(P9)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9.(P1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五个部分组成。
10.(P16)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11.(P19)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12.(P20)下丘脑的功能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13.(P20)人脑的功能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4.(P21)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大脑皮层下的海马区有关。
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15.(P24)激素调节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16.(P26)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高中生物必修3必背知识 最新整理
高中生物必修3必背知识语句最新整理第1章第1.2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在化学成分含量上的差别是,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有渗透压、酸碱度(pH)和温度。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蛋白质、Na+和Cl-等。
血浆的pH为7.35~7.45,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5.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在正常范围内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6.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正常活动。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7.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8.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都具有信息分子。
基因表达、器官、种群和生物圈都存在稳态现象。
9.血浆中水的主要来源有:消化道、组织液和淋巴。
第2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5个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弧必须结构完整反射才能进行。
2.兴奋是动物体或人体细胞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未兴奋部位是静息电位,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主要由K+外流形成的;兴奋部位是动作电位,电位特点是外负内正,主要由Na+内流形成的。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形式是神经冲动,这是因为未兴奋部位与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从而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方向无论是在膜外还是在膜内,都是由正电荷部位传到负电荷部位。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是双向的。
5.相邻的两个神经元之间并不是直接接触的,而是通过突触这种结构相联系。
高中生物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必修三)1. 体内的液体环境等同于内环境吗?为什么?提示:不等同。
体内的液体环境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为内环境。
2.细胞外液中溶质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为什么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提示: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蛋白质含量虽高,但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比Na+与Cl-大得多,数目远少于Na+与Cl-。
3.下图为内环境组成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构2的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提示:图中结构2为毛细淋巴管,其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为淋巴和组织液。
(2)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会导致a液的渗透压发生何种变化?提示: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会导致a液(血浆)的渗透压下降。
4.经测量,某人的体温在24 h内都处于39 ℃,此人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示:不对。
此人的体温在24h内一直处于恒定状态,为39℃,说明整个过程中产热量与散热量是相等的。
5.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都是在什么调节机制下进行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能力是不是无限的?提示:都是在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下进行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能力都是有限的。
6.下图表示的是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分别是什么激素?提示: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
(2)在体温调节过程中,与激素c具有协同作用的是什么激素?提示:肾上腺素。
(3)在寒冷环境中,皮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等。
7.强化体温调节中的“三、二、一”8.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9.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1)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未必不得病(如遗传病患者、植物人等)。
(2)内环境稳态遭破坏时,代谢速率未必下降(如有可能导致代谢速率上升)。
高中生物必修三背诵知识点
第一章1、细胞外液(内环境)包括三部分,哪种成分是绝大多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依次写出以下细胞所处的内环境(1)淋巴细胞(2)淋巴管壁细胞(3)口腔上皮细胞(4)红细胞(5)毛细血管壁细胞3、细胞外液的理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哪三方面4、溶液渗透压的概念,其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5、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哪些离子?6、用文字及箭头表示内环境间及其与细胞内液的物质交换关系7、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第二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2、反射弧包括哪五部分?效应器具体指?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是?传导形式是?兴奋传导过程中膜外电位变化是?4、突触结构包括哪三部分?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原因?传递形式?6、在突触小体内可实现到信号的变化。
7、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的和(填结构)。
8、高等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两部分,该部位在反射弧中称为。
9、下丘脑、脑干、大脑皮层、小脑、脊髓的功能《通过激素的调节》1、胰岛素、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的化学本质分别是?2、正常人体的血糖浓度是多少(注明单位)?3、用文字及箭头表示血糖的来源和去向4、胰岛素是由细胞分泌的(升高、降低)血糖的激素。
5 、用文字及箭头表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示意图6、激素调节特点有哪些?《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促胰腺素的产生部位?胰岛素降低血糖的机理?2、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方式都是?调节中枢是?感觉到冷或渴的部位是?3、抗利尿激素的产生部位、释放部位、作用的靶器官分别是?4、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会(增加?减少?)5、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哪两方面?6、机体调节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免疫调节》1、用框架图表示免疫系统的组成2、抗原、抗体的概念3、用文字及箭头表示体液免疫的过程4、用文字及箭头表示细胞免疫的过程5、回答以下问题(1)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2)能分泌淋巴因子的细胞是?(3)T细胞能参与哪些特异性免疫?(4)T细胞有何功能?(5)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哪些?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哪些?(6)哪些细胞有增殖分化能力?哪些细胞没有增殖分化能力?(7)二次免疫特点?6、自身免疫病的概念7、过敏反应的概念、特点,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什么?8、人体攻击癌细胞主要是借助(体液、细胞)免疫。
生物必修三必背知识清单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必背知识清单1、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____________和存在于细胞外的____________组成;2、由____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3、用箭头连接表示下面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_________________;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_____溶液;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细胞外液渗透压与溶液的____________成正比;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____和_________;8、正常人的血浆近_______性,pH为_________;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9、___________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0、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毛细淋巴管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1、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____的;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__________;1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___,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14、反射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递是________向的;1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________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_________向的;16、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17、神经纤维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_________部位流向_________部位;细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__________部位流向_________部位;18、突触是由前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与后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相接触而形成;其组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由于________只存在于________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_____________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_________向的;20、一般来说,位于__________的低级中枢受_________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21、当大脑皮层的________区受损伤,患运动性失语症;22、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小脑、脑干和大脑中,与有关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3、___________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24、人的血糖水平正常值为__________________;25、血糖的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1__________ __的消化、吸收;2__ ________的分解;3______________的转化;血糖的去路也有三条途径:1氧化分解成___ _______,释放_______;2合成_______________;3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26、胰高血糖素是由__________细胞分泌的,具有__________作用,胰岛素是由_________细胞分泌的,具有__________作用;它们之间相互_________,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27、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也是如此,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___;该调节方式对于机体_____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28、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分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该激素能作用于____________,使之分泌_________________激素,此激素作用于_____________,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几乎对_________________都能起作用; 29、激素调节的特点:1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通过__________运输;3作用于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30、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调节;其中__________调节是主要的;31、人体有三道防线,第一、二道防线属____________免疫,第三道防线属__________免疫;3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靠____________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_____,再由____________产生___________发挥作用;细胞免疫主要靠__________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____,再由_____________接触____________发挥作用; 33、过敏反应是指已__________的机体,在_______次接受__________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___________;34、过敏反应的特点:1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5、免疫系统通过它的__________功能、______________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36、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_________,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_________,发生向光弯曲的部位是____________;37、生长素属________激素,而生长激素则属于_________激素;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长激素则由___________合成;38、生长素能从形态学_______端运输到形态学________端,这叫___________运输;39、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_性,即低浓度时______________,高浓度时_____________;40、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叫_________________;41、植物激素是由_____________产生,能从_________部位运送到___________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___________影响的__________量有机物;42、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_________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__________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________,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43、常见的植物激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能致使水稻患恶苗病,__________能促进果实成熟,_____________能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44、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_________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_____________共同调节;45、植物生长调节剂虽然也具有类同植物激素的功效,但因其是人工合成的,不是植物激素;46、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_________种生物的_________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种群的集合,构成_________;47、种群在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它是种群最_________的数量特征;48、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__法,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___,不能掺入______________;49、估算动物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______法;50、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将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三种类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1、“J”型增长曲线出现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52、“S”型增长曲线出现的条件:______________ ____;53、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___________,又称______;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__________的影响;55、种间关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56、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 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57、森林中的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_____________有关;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有关;58、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为___________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___________演替;59、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60、由___________与它的____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6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着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成分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6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_______;6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____________________ 渠道进行的;66、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67、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从_______________开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8、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___________;69、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________个营养级;70、下一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1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次是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还有少数能量被_____________利用;71、在能量金字塔最下端的是第____________营养级,含能量最____________;最上端的是最______营养级,含能量最________;72、从能量金字塔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________;7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74、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5、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76、碳在生物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_____________;77、大气CO2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8、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之间;79、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___;80、在生态系统中,将CO2释放到大气中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8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大气CO2库之间的联系图解:8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____________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__________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联系:①两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③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8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84、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重要作用:1_____________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_____________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_____________关系,以维持____________的稳定;85、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__或__________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8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原因: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87、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88、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__________,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_,恢复力稳定性__________89、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__________,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能力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90、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1、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2、生物多样性价值:潜在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 间接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保护区, ____________________动物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
高中生物必修三背诵
必修三背诵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胰岛素的生理功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胰高血糖素的功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5、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6、“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7、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食物链和食物网。
8、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9、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①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②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0、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
1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动力。
1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②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③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3、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14、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5、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16、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属于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必背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节律等的控制
②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 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调控。 一般来说, 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6.人脑的高级功能
大脑皮层除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还具有语言、 学习、 记忆、 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言语区)
④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4.水盐平衡调节
5.体温的调节
(1)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体温的相对稳定, 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的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 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2.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若破坏会导致代谢紊乱。
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二、通过激素的调节
1.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激素的化学本质: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本背记浓缩版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本背记浓缩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本背记浓缩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6.(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电位:外负内正。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1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7.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1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20.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的快。
生物必修3必背大全,摘自各种考题
在组织细胞内
,氧化分解,在肝脏和骨骼肌细胞
内
,合成糖原,以及转化为
。脂肪等非糖物质。
抑制
。抑制肝糖原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3、Ⅰ、Ⅱ型糖尿病的原因分别是?Ⅰ、Ⅱ型糖尿病的原因分别是
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少;胰岛素受体基因缺陷。用胰岛素治疗
是否有用?Ⅰ型糖尿病有用;Ⅱ型糖尿病没用。胰岛素能否能口
生态系统
8、物质循环是指
在
与
之间循环。
物质循环有全球性。化学元素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9、在碳循环图中,A、B、C各指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
A消费者、B生产者、C分解者。
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形式存在。二氧化碳、碳酸盐。
碳在生物体内以 形式存在。含碳有机物。
生态系统中,碳主要以 形式进行循环。二氧化碳。
8、无子西瓜,无子番茄(黄瓜、辣椒)哪个是没有授粉,在雌蕊 柱头上喷洒了2,4—D?另外一个无子果实的形成原理是?两种变 异可以遗传吗?无子西瓜的形成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无子西瓜的变 异可以遗传。
9、植物激素是哪5种?脱落酸、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赤霉 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分别是?生长素促进细胞的生长, 特别是细胞的伸长。细胞分裂素是促进细胞分裂。在植物组织培养 时,生长素的含量高于细胞分裂素有利于 的分化。根。生长素的 含量低于细胞分裂素利于 的分化。 芽。两者含量相当时, 有利于 的 形成。愈伤组织 10、乙烯的作用?乙烯能促进果实 成熟。(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 11、顶端优势、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 地生长、茎背地生长、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其中哪些体现两重性。
抗体 消化酶(唾液淀粉酶) CO2和O2 血红蛋白 尿素 神经递质
5、血浆PH值在7.35-7.45,是因为血浆中存在 物质。
高中生物必修三背默知识点清单
高中生物必修三背默知识点清单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3、生态系统类型: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1)成分: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热能、水、空气等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还有一些化能合成细菌和光合细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生物成分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
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定义课本P931、过程2、特点: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高中生物必修三必考知识1.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2.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细胞内既含DNA又含RNA和只含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于绝大多数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在两条互补链中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在整个DNA 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整个DNA分子中, 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6.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9.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基因的碱基数:mRNA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氨基酸的密码子是信使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不是转运RNA上的碱基.转录和翻译过程中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注意:配对时,在RNA上A对应的是U.10.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归纳1、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
生物必修三必背知识点归纳
生物必修三必背知识点归纳整理生物必修三必背知识点归纳整理1.无论男性仍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批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此中细胞内液占2/3 。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 体内绝大部分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3.内环境不单是细胞生计的直接环境,并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4.正常机体经过调理作用,使各种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固状态叫做稳态。
浸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5.溶液浸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浸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
血浆浸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相关。
细胞外液浸透压的 90% 以上根源于 Na+ 和 Cl- 。
生理盐水的浓度是0.9% 的 NaCl 。
细胞内液浸透压主要由K+ 保持。
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需条件。
机体保持稳态的主要调节体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理网络。
7.喜悦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种组织(如神经组织 )或细胞感觉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成明显活跃状态的过程。
8.神经调理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达成反射的构造基础是发射弧,反射弧往常会由感觉器、传着迷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
9.喜悦的产生:静息时,因为钠钾泵主动运输汲取K+ 排出 Na+ ,使得神经细胞内 K+ 浓度显然高于膜外,而 Na+ 浓度比膜外低。
静息状态下,因为膜主要对K+ 有通透性,造成 K+ 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外正内负静息电位。
受刺激时,细胞膜对 Na+ 通透性增添, Na+ 内流,此时为辅助扩散,使喜悦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产生外负内正动作电位。
10.喜悦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的11.喜悦在神经元之间的传达:单向,只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生物必修三必背概念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体液包括细胞内液( 2/3 )细胞外液( 1/3 ),细胞外液包括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细胞间隙液】、淋巴【混悬着大量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
3.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酸碱度、渗透压、温度。
5.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6.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坎农提出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3.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到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氨基酸类、一氧化氮等)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
7.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指的是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生物必修三_背.doc
注:以下为在下在高三学习时记录的一些要背的内容,现拿出来跟各位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修三背1.体液中有2/3是细胞内液,有1/3是细胞外液。
2.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差异为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5.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6.与血浆正常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如0.9%的生理盐水,0.5%的葡萄糖溶液)7.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8.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9.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0.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11.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2.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3.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4.人体内的众多物质和众多反应需内环境为稳态的情况下才能正常地发生作用。
15.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出后膜16.在同一个神经元内,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
在不同神经元之间,兴奋通过突触以神经递质的方式传递。
17.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的原因: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18.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等)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
19.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等调节中枢。
20.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21.人脑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发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23.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前一撇背诵07 4月27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神经调节是主导)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2.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在生产中往往应用的并非动物激素本身,而是激素类似物①促性腺激素提高鱼类受孕率。
②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对某些肉用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加速其生长。
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3. 免疫系统对人体稳态的维持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4.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破损、突变的细胞以及器官移植中所提供的器官),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5.抗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
(具有特异性)抗体由浆细胞产生;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形成与分泌和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也分布于乳汁和组织液中。
6.记忆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
7.二次免疫特点:比初次反应快而强,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引起疾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8.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9.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例如细菌外毒素主要是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结核杆菌主要是靠细胞免疫发挥作用;病毒感染时,先通过体液免疫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播散,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来彻底消灭。
10.吞噬细胞不特异性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识别抗原过敏反应1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机体免疫功能缺乏或不足所引起的疾病。
如艾滋病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詹森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温特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3.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产生部位: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合成不需要光照)。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①横向运输:只有尖端才具有横向运输,从而导致生长素在尖端分布不均匀。
②极性运输: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具有极性,即生长素只能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运输。
③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分布:生长旺盛的部位(即作用部位),如胚芽鞘、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
4.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由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合成。
5.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器官的种类有关。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不同植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6.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促使扦插枝条的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易生根的枝条,可促进枝条生根成活)②促进结实(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发育中需要生长素,而生长素来自发育着的种子)③获得无子果实(花蕾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④防止落花落果⑤在高浓度范围内,可以作为除草剂8.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合成部位及作用赤霉素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芽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脱落酸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抑制种子发芽),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1.种群特征间的相互关系①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③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④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的性别比例改变或性别比例失调,将导致生殖上的混乱,从而引起种群数量变化。
如: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而改变性别比例,使出生率降低。
⑤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⑥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J型增长的公式:Nt=Noλt 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种群增长率。
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会出现“J”型增长曲线的情况:实验室条件下、外来物种入侵、迁移到新环境。
种群长时间呈J型增长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
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存在环境阻力)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发生变化(先上升后下降,最后为0)。
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4.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种群数量有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变化过程。
所有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5.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种群数量大于1/2K时,可猎取某野生生物资源,而且获得的量最大。
1.生物群落特征: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方面。
2.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有差别,如热带雨林生物种类多,丰富度大;草原生物种类较少,丰富度小。
3.种间关系共分为四种常见类型: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例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见下图:互利共生捕食竞争4.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个方面。
垂直结构表现为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群落中影响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和食物。
水平结构表现为群落常呈镶嵌分布。
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等影响5.群落演替主要类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裸岩上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丛→树林。
6.人类活动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7.生物入侵的危害:影响遗传多样性、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系统。
8.实验: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a.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目的使酵母菌在试管里分布均匀。
b.本探究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
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
c.需要做重复实验。
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d.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适当稀释菌液。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2.生态系统的指能量流动①概念: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②能量流动的起点: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输入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③渠道:沿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④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去向是: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
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
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⑤流动的形式: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⑥能量的转化:光能→生物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⑦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传递方向: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传递效率: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
计算规则:消耗最少要选择食物链最短和传递效率最大20%,消耗最多要选择食物链最长和传递效率最小10%。
⑧能量金字塔: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一个正金字塔形,叫做能量金字塔。
在能量金字塔中,营养级别越低,占有的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能量金字塔绝不会倒置。
从能量金字塔中可以看出: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⑨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生物体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如重金属离子、不易分解的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会在各个营养级的生物体内逐渐得富集起来,在能量流动的渠道中,随着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的这些物质的浓度就越高。
⑩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a.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b.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