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的教学尝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的教学尝试
──以《灰雀》为例
编者按:2011年,崔允漷先生曾撰文呼吁《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指出当前语文教学课堂中普遍存在无目标导向的教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穿溜冰鞋”的课;或者是偏离目标的教学,即我们常说的那种“为合作而合作”“为讨论而讨论”,或者不受目标制约的“深挖洞,广积粮”的课。并给出了如何送教学“回家”的理论依据与操作路径。然后,时隔几年后的今天,观察我们的语文课堂,崔先生提出的问题仍然大量存在。为此,《小学语文》杂志从2015年第9期开始,以崔先生给出的路径为指导,邀请广东省的陈基老师,尝试进行“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的课堂教学设计系列探索,同时,邀请大家成为我们“教学设计”的试教者,共同探讨,共同实践,共同送语文“教学”回家。
关键内容重读:
教学何以“回家”
──基于课程标准,追求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
教学的“老家”是国家课程标准,教师理所当然要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
如何才能让教学“回家”呢?
首先,确立清晰的学科目标体系。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或水平标准,通过一系列的目标具体化技术,确定学期或模块的目标,再具体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此路径可以表述为:内容或水平标准——学期或模块目标——单元或课时目标。
其次,设计基于目标的评价任务。也就是说,当明确了目标之后,教师就应该设想“我用什么样的检测工具可以检测学生目标达成的程度”,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提问、表演、交流、练习、测试、作品等了解学生已经学习到了什么。离预设的目标还有多远,以便于自己作出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
第三,规划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上述的评价任务,以便于学生有更好的表现,同时也便于自己不断了解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这样既体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以学定教、目标导向教学等思想,也体现了教学与评价二合一的思想。教学与评价不是先教后评,而是一个过程两个方面,即一体两面。
第四,实施规划好的教学过程。这一环节,最关键的问题有三个:一是自始之终把目标当作一节课的灵魂,教学的关键行为都应指向目标的达成;二是把教的过程当作评的过程,不断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不断作出后续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三是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问题,预设是前提,是底线;生成是必然,是机智。
第五,布置基于目标检测的有效作业。在课堂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思考作业的问题,如,布置的作业是检测什么目标的,与目标相匹配的作业
是什么样的,该生的错与对说明什么,如何反馈作业结果才能促进该生的后续学习,等等。
如果从文本的角度,要把上述过程说得更可操作些,那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可以分两层来叙述。
一是教师根据研读国家课程标准,研制某学期或模块的课程纲要,再编制单元或课时教案,体现学段内容标准──学期或模块课程纲要──教案的一致性。
二是就一节课而言,教师在备教案时,必须明确三个基本问题“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目标)”“我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到哪里了(评价任务设计)”“我如何安排教学过程以便于学生有更好的表现,也有利于我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学环节)”,体现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归纳起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目标源于课程标准,二是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三是教学全程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四是体现“像专家一样思考”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的目标一致性。
选编自《基础教育课程》,原文阅读:教学何以回家
《灰雀》教学设计
陈基
设计理念:
1. 遵循制定教学目标的标准性原则,以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
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由一个又一个学生直面任务问题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所构成。
3.达成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需求,教学目标导向就是以学定教,所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必须有教学目标依据。
4.强化反馈评价,完善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思维过程调整教学,进行指导,实现顺学而导。
5. 落实“过程与方法”这一维教学目标,让学生亲历语文学习过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习得语文素养。
6.落实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语文课程性质要求,教师“教阅读”“教表达”,学生“学阅读”“学表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桦”等2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郊”等12个生字新词和“仰望”等7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制定依据】课后识字写字安排和“词语表”安排,以及课程标准关于学段理解词语的目标要求。
2.学习根据时间的推移梳理课文,概括课文各部分内容,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大意;初步了解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要求。
【制定依据】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因此制定教学目标要瞻前顾后。制定这个教学目标,一是落实课程标准“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的学段目标要求,以及为第三学段“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的目标内容学习做铺垫准备。二是语文园地“习作”的题目要求“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把这件事想清楚再动笔写”。这是教科书安排的第一次的写人习作,其提示的教学目标水平要求,只是“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即要求习作想要表达的人物特点,与所写的事情要对上号,从而体现阶段性要求。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根据人物的话语,猜想人物内心想法;找出并读懂有关人物描写的句段,与同学交流,感悟列宁喜爱灰雀和尊重、爱护小男孩的特点,感悟小男孩知错能改的品质。
【制定依据】课后练习和课文中的“泡泡”,落实课标阶段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抄写描写灰雀的句子。
【制定依据】课后练习。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3。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整组导读,明确主要学习目标,激趣导入
【设计说明】整组的导读,提示了该组的课文主题内容和主要学习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整组课文的主题内容,明确主要学习目标,有利于明确学习方向,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对新课的主题内容的把握。
(一)谈话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