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8-5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讲义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回顾
1995年2月27日,一个全世界震惊的日子,英国经营了233年的皇 家银行---巴林银行突然宣布倒闭。它给金融界造成的恐慌是前所未有 的。
巴林银行:英国老牌银行,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是 它的长期客户。
尼克李森: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 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
(6)混淆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如果代客户交易,公司会向客户收取一 定的佣金或交易费。比如说大家熟悉的股票交易一样,公司一般根据客 户的要求做交易,当然有时也提供一些建议。但是如果混淆了代客交易 和自营交易,则不便于管理,对风险无法进行辨识,最终导致控制的失 败。
(7)奖金结构忽视企业风险系数。奖金与基本年薪的比例失衡且忽视对 风险的考虑,就会使员工为获得高额奖金不恰当地增加公司的风险。贪 婪,是每个人的自私本性,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以获得高比例的奖金, 是管理层制定奖金构成一个严重的错误。
巴林银行面临覆灭之灾,银行董事长不得不求助于英格 兰银行,希望挽救局面。然而这时的损失已达14亿美元, 并且随着日经225指数的继续下挫,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 因此,各方金融机构竟无人敢伸手救助,巴林银行从此倒 闭。
一个职员竟能短期内毁灭一家老牌银行,究其各种复杂 原因,其中,不恰当的利用期货“杠杆效应”,并知错不 改,以赌博的方式对待期货,是造成这一“奇迹”的关键。
杠杆效应--从个人失误到银行倒闭 从里森个人的判断失误到整个巴林银行的倒闭,伴随着金
融衍生工具成倍放大的投资回报率的是同样成倍放大的投 资风险。这是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杠杆”特性决定的
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成因分为微观主体原因与宏观成因: 1.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微观主体原因 内部控制薄弱,对交易员缺乏有效的监督,是造成金融
来自百度文库
2.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宏观成因 金融监管不力也是造成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另一主要原
因。英国和新加坡的金融监管当局事先监管不力,或未 协力合作,是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 英国监管部门出现的问题是:第一,负责监管巴林等投 资银行的部门曾口头上给与宽免,巴林将巨额款项汇出 炒卖日经指数时,无需请示英格兰银行。第二,英格兰 银行允许巴林集团内部银行给予证券部门无限制资金的 支持。 新加坡金融监管当局存在的问题是:首先,新加坡国际 金融交易所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促进业务的发展, 在持仓量的控制方面过于宽松,没有严格执行持仓上限, 允许单一交易账户大量积累日经期指和日债期货仓位, 对会员公司可持有合约数量和缴纳保证金情况没有进行 及时监督。其次,里森频繁地从事对倒交易,且交易数 额异常庞大,竟没有引起交易所的关注。如果英格兰银 行、新加坡和大阪交易所之间能够加强交流,共享充分 的信息,就会及时发现巴林银行在两个交易所持有的巨 额头寸,或许巴林银行不会倒闭.
巴林银行之所以倒闭,是因为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 让利森既直接从事交易又担任交易负责人,两种职能未能 完全分开。而监督巴林银行的英格兰银行却没有发现这个 致命的弱点,这是巴林银行倒闭的一个主要原因。
巴林银行的倒闭,还在于利森下注的不是一般的金融产品, 而是金融衍生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特点在于可以用少量 的保证金做大笔交易,若运用得当,可以获取高收益。运 用不当,将损失惨重。金融衍生产品本身没有错,但参与 其中必须有严格的授权和制度约束。利森参与金融衍生产 品炒作,就是在未经授权和缺乏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据 说,利森曾被英国银行界誉为“金融界”娇子,但正是这 头脑灵活的年轻人为了取得超额的利润,变得贪婪,投身 到金融衍生产品中去。事实证明,在银行经营中,人是重 要的,但制度更重要.
(4)管理层不执行银行期货交易的内部规定。对海外银行投入其本金超 过25%的限额规定。无视新加坡期货交易所的审计与税务部发函提示, 续继维持“88888”号账户所需资金的注入。
(5)交易员权力过于集中。里森作为总经理,他除了负责交易外,还集 以下四种权力于一身:监督行政财务管理人员;签发支票;负责把关新 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交易活动的对账调节;以及负责把关与银行的对账 调节。
虽然最后抓住了逃跑的李森,但如果不能抓住期货风险 控制的要害,更多的“巴林事件”还会发生,包括我们个 人投资者中的小“巴林事件”
(3)过度从事期货投机交易。稳健经营的机构,都应严格控制衍生产品 的投资规模,完善内部监控制约机制。许多投资衍生产品遭受灭顶之灾 的,都与超出自身财务承受能力从事过度投机有关.
1994年下半年,李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会有 大涨趋势。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然而 “人算不如天算”,1995年1月16日,日本关西大地震,股市暴跌, 李森所持多头头寸遭受重创,损失高达2.1亿英镑。
这时的情况虽糟糕,但不至于能撼动巴林银行。只是对李森来说影 响其光荣的地位。李森凭其经验,为了反败为胜,再次大量补仓日经 225期货合约和利率期货合约,头寸总量已达十多万手。
衍生产品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内部风险管理混乱到极 点是巴林银行覆灭的主要原因。首先,巴林银行内部缺 乏基本的风险防范机制,里森一人身兼清算和交易两职, 缺乏制衡,很容易改写交易记录掩盖风险或亏损。同时, 巴林银行也缺乏一个独立的风险控制检查部门对里森所 为进行监控;其次,巴林银行管理层监管不严,风险意 识薄弱。在日本关西大地震之后,里森因其衍生合约保 证金不足而求助于总部时,总部竟然还将数亿美元调至 新加坡分行,为其提供无限制的资金支持;再者,巴林 银行领导层分裂,内部各业务环节之间关系紧张,令许 多知情管理人员忽视市场人士和内部审检小组多次发出 的警告,以至最后导致整个巴林集团的覆没。 另外,过度的激励机制激发了交易员的冒险精神,增大 了交易过程中的风险系数。
要知道这是以“杠杆效应”放大了几十倍的期货合约。当日经225 指数跌至18500点以下时,每跌一点,李森的头寸就要损失两百多万 美元。
“事情往往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这是强势理论的 总结。
2月24日,当日经指数再次加速暴跌后,李森所在的巴 林期货公司的头寸损失,已接近其整个巴林银行集团资本 和储备之和。融资已无渠道,亏损已无法挽回,李森畏罪 潜逃。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回顾
1995年2月27日,一个全世界震惊的日子,英国经营了233年的皇 家银行---巴林银行突然宣布倒闭。它给金融界造成的恐慌是前所未有 的。
巴林银行:英国老牌银行,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是 它的长期客户。
尼克李森: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 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
(6)混淆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如果代客户交易,公司会向客户收取一 定的佣金或交易费。比如说大家熟悉的股票交易一样,公司一般根据客 户的要求做交易,当然有时也提供一些建议。但是如果混淆了代客交易 和自营交易,则不便于管理,对风险无法进行辨识,最终导致控制的失 败。
(7)奖金结构忽视企业风险系数。奖金与基本年薪的比例失衡且忽视对 风险的考虑,就会使员工为获得高额奖金不恰当地增加公司的风险。贪 婪,是每个人的自私本性,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以获得高比例的奖金, 是管理层制定奖金构成一个严重的错误。
巴林银行面临覆灭之灾,银行董事长不得不求助于英格 兰银行,希望挽救局面。然而这时的损失已达14亿美元, 并且随着日经225指数的继续下挫,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 因此,各方金融机构竟无人敢伸手救助,巴林银行从此倒 闭。
一个职员竟能短期内毁灭一家老牌银行,究其各种复杂 原因,其中,不恰当的利用期货“杠杆效应”,并知错不 改,以赌博的方式对待期货,是造成这一“奇迹”的关键。
杠杆效应--从个人失误到银行倒闭 从里森个人的判断失误到整个巴林银行的倒闭,伴随着金
融衍生工具成倍放大的投资回报率的是同样成倍放大的投 资风险。这是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杠杆”特性决定的
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成因分为微观主体原因与宏观成因: 1.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微观主体原因 内部控制薄弱,对交易员缺乏有效的监督,是造成金融
来自百度文库
2.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宏观成因 金融监管不力也是造成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另一主要原
因。英国和新加坡的金融监管当局事先监管不力,或未 协力合作,是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 英国监管部门出现的问题是:第一,负责监管巴林等投 资银行的部门曾口头上给与宽免,巴林将巨额款项汇出 炒卖日经指数时,无需请示英格兰银行。第二,英格兰 银行允许巴林集团内部银行给予证券部门无限制资金的 支持。 新加坡金融监管当局存在的问题是:首先,新加坡国际 金融交易所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促进业务的发展, 在持仓量的控制方面过于宽松,没有严格执行持仓上限, 允许单一交易账户大量积累日经期指和日债期货仓位, 对会员公司可持有合约数量和缴纳保证金情况没有进行 及时监督。其次,里森频繁地从事对倒交易,且交易数 额异常庞大,竟没有引起交易所的关注。如果英格兰银 行、新加坡和大阪交易所之间能够加强交流,共享充分 的信息,就会及时发现巴林银行在两个交易所持有的巨 额头寸,或许巴林银行不会倒闭.
巴林银行之所以倒闭,是因为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 让利森既直接从事交易又担任交易负责人,两种职能未能 完全分开。而监督巴林银行的英格兰银行却没有发现这个 致命的弱点,这是巴林银行倒闭的一个主要原因。
巴林银行的倒闭,还在于利森下注的不是一般的金融产品, 而是金融衍生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特点在于可以用少量 的保证金做大笔交易,若运用得当,可以获取高收益。运 用不当,将损失惨重。金融衍生产品本身没有错,但参与 其中必须有严格的授权和制度约束。利森参与金融衍生产 品炒作,就是在未经授权和缺乏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据 说,利森曾被英国银行界誉为“金融界”娇子,但正是这 头脑灵活的年轻人为了取得超额的利润,变得贪婪,投身 到金融衍生产品中去。事实证明,在银行经营中,人是重 要的,但制度更重要.
(4)管理层不执行银行期货交易的内部规定。对海外银行投入其本金超 过25%的限额规定。无视新加坡期货交易所的审计与税务部发函提示, 续继维持“88888”号账户所需资金的注入。
(5)交易员权力过于集中。里森作为总经理,他除了负责交易外,还集 以下四种权力于一身:监督行政财务管理人员;签发支票;负责把关新 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交易活动的对账调节;以及负责把关与银行的对账 调节。
虽然最后抓住了逃跑的李森,但如果不能抓住期货风险 控制的要害,更多的“巴林事件”还会发生,包括我们个 人投资者中的小“巴林事件”
(3)过度从事期货投机交易。稳健经营的机构,都应严格控制衍生产品 的投资规模,完善内部监控制约机制。许多投资衍生产品遭受灭顶之灾 的,都与超出自身财务承受能力从事过度投机有关.
1994年下半年,李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会有 大涨趋势。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然而 “人算不如天算”,1995年1月16日,日本关西大地震,股市暴跌, 李森所持多头头寸遭受重创,损失高达2.1亿英镑。
这时的情况虽糟糕,但不至于能撼动巴林银行。只是对李森来说影 响其光荣的地位。李森凭其经验,为了反败为胜,再次大量补仓日经 225期货合约和利率期货合约,头寸总量已达十多万手。
衍生产品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内部风险管理混乱到极 点是巴林银行覆灭的主要原因。首先,巴林银行内部缺 乏基本的风险防范机制,里森一人身兼清算和交易两职, 缺乏制衡,很容易改写交易记录掩盖风险或亏损。同时, 巴林银行也缺乏一个独立的风险控制检查部门对里森所 为进行监控;其次,巴林银行管理层监管不严,风险意 识薄弱。在日本关西大地震之后,里森因其衍生合约保 证金不足而求助于总部时,总部竟然还将数亿美元调至 新加坡分行,为其提供无限制的资金支持;再者,巴林 银行领导层分裂,内部各业务环节之间关系紧张,令许 多知情管理人员忽视市场人士和内部审检小组多次发出 的警告,以至最后导致整个巴林集团的覆没。 另外,过度的激励机制激发了交易员的冒险精神,增大 了交易过程中的风险系数。
要知道这是以“杠杆效应”放大了几十倍的期货合约。当日经225 指数跌至18500点以下时,每跌一点,李森的头寸就要损失两百多万 美元。
“事情往往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这是强势理论的 总结。
2月24日,当日经指数再次加速暴跌后,李森所在的巴 林期货公司的头寸损失,已接近其整个巴林银行集团资本 和储备之和。融资已无渠道,亏损已无法挽回,李森畏罪 潜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