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学案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小石潭记》
探究案
探究点一: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的景物的特点。
石——奇特、异石纷呈(“全石以为底”写出了石底的奇特,“近岸……为岩”写出了石底翻卷露出水面部分的形态各样)
木——青翠多姿(“青”“翠”描写树木颜色,“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描绘出树木藤蔓摇曳多姿)
鱼——灵动活泼(“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从动静两个角度描写游鱼的可爱,活泼)
水——清澈悦耳(“水尤清冽”从直接描述潭水澄清,“潭中鱼可百许头”一段从侧面描写水的清澈,“如鸣佩环”写水的声音悦耳动听)
源——曲折神秘(源流曲折,岸势峭拔,源头神秘)
境——幽寂凄冷(“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探究点二:以课文第二段为例,简析作者在写景时所采用的写景技巧(温馨提示:常见的写景技巧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结合、烘托渲染、修辞手法、情景交融、多种感官相结合、点面结合等等)
(1)'
(2)第二段没有出现一个水字,只是描绘了一幅游鱼嬉戏的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历历在目,则水澄澈透明。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虚实结合相映成趣。或者写鱼
历历在目,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澄澈。
(3)“日光下澈……怡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似与游者相乐”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幽静。
探究点三:试从文中找出能揭示作者内心情感发生变化的词语,联系文章创作背景,分析导致这一变法发生的原因。
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被贬后,作者为了缓解自己内心的忧愁苦闷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小石潭的秀美风光使得他暂时忘却了内心的烦恼,变得轻松快乐起来。然而,一经周围清冷环境的触发,他内心的愁苦之情又会即刻重现。因此,作者的“乐”只是暂时的,“凄”始终萦绕在他心头,“乐”只是“凄”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训练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以.其境过清(因为)②不可名.状(说出)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看到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3、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4分)
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
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
4、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第22课《答谢中书书》
/
7.仔细阅读文章,给原文划分层次。
一层:(1)概述山川之美的无穷魅力。
二层:(2--5)具体描绘山川之美。
三层:(6--7)议论、抒情,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探究案
本文的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缜密的结构、优美的意境、凝练的语言三方面。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直抒胸臆,以“美”点明中心,奠定了全文的写景抒情基调。
2、绚丽的自然风光,构成了本文优美的意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归隐山林、欣然自得的心境。请结合课文,说一说本文的意境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并找一找哪些句子传达出了作者的心境。
!
1)色彩配合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2)晨昏变化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动静相衬美:“夕日欲颓,沉鳞竞跃。”4)山水相映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文章开头写到“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遗。“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希望能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3、古人写文章讲究“炼”字,着一字而境界全出,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夕日欲颓.,沉鳞竞
..跃
“颓’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夕阳即将西沉的情景;”“鳞”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这里指鱼,“竞”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写出了鱼儿的活跃之态。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酷爱之情。
拓展案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3分)
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3.【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2分)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评分标准:2分。只要答对其中两处,即可得满分。若多答“千百成峰”,不扣分;多答其他短语,扣分。
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评分标准:2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
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
探究案
探究点一: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找出相关词语进行体会。
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以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人“心有灵犀一点通”,“相与步于中庭”体现了两人的关系友善,结尾句说明二人志同道合。
探究点二:结合文章第二段,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在承天寺欣赏到了怎样的月色。赏析文中描写月色的语句。(小贴士:可以从修辞、虚实、动静、正侧面结合等角度来思考)
月光如水,树影清雅,一种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境界。
写作技巧:
a.比喻传神,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的竹柏倒影。虽
未见一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
b.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积水空明从正面描写月光,藻荇交横从侧面烘托月光的美丽。
c.虚实结合:“积水空明”是作者在月光下产生的幻觉。“藻荇交横”把这种错觉更推
进一步,亦幻亦真。
[
d.动静结合:“藻荇交横”写出了月光下的动态美,而“积水空明”给人静美的享受。
探究点三:如何理解文末作者所发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