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纳谏》 ──《贞观政要 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rěn),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
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 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 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 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 皆外户不闭, 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jī)粮,取给于道 路焉。 路焉。
三省六部制
皇 帝
中书省
起草政令
尚书省
执行
门下省
审核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返回
唐律残片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唐律疏议》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 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
李 靖
杜 如 晦
李世民手下猛将有程咬金、李靖、秦叔宝等。 李世民手下猛将有程咬金、李靖、秦叔宝等。十 八学士有多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 八学士有多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 等人
房玄龄(579-648),博览经史, 房玄龄(579-648),博览经史, 工书善文,18岁中进士 隋末大乱, 岁中进士。 工书善文,18岁中进士。隋末大乱, 李渊率兵入关, 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 民,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 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士。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 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 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 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 贞观前, 削平群雄,夺取皇位。 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 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功” 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功”。 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 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 掌政务达20 20年 善于用人, 掌政务达20年;善于用人,不问贵 贱;恪守职责,不自居功。 恪守职责,不自居功。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认识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掌握唐朝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认识一个时期的繁荣。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朝繁荣昌盛的时代氛围,增强民族自豪感。
认识到繁荣背后是国家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和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表现及原因。
2.教学难点:唐朝繁荣的原因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联。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朝繁荣昌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唐朝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玄宗与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
3.课堂讲解(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①介绍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政策。
②分析贞观之治的表现及其原因。
(2)唐玄宗与开元盛世①介绍唐玄宗的治国策略。
②分析开元盛世的表现及其原因。
4.课堂讨论(1)对比分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讨论两个时期繁荣的原因。
(2)引导学生思考,从唐朝繁荣的背后,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5.案例分析以唐朝繁荣为例,分析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之间的相互关系。
6.课堂小结7.课后作业(1)熟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点。
(2)结合本节课内容,写一篇关于唐朝繁荣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唐朝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导入新课展示唐朝繁荣昌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唐朝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玄宗与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详解

明 经 主要测试记诵儒家 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
2.表现:
唐太宗在位期间,国家政治比 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 “贞观之治”。
你知道唐太宗手下的名臣吗?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 高士廉、尉迟敬德等。
谏臣:
魏征
魏 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 冠;以古为镜,可以知 兴替;以人为镜,可以 明得失。” ——唐太宗
武则天是一个争议很多,众说纷纭的历史 人物。她专断、刚烈、爱才、狠心、毒辣 等,但她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哪些?请同学们阅读 教材后归纳。
二、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的政绩
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扩大统治 基础 3、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 发展生产 地位: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他们都善于任用贤才,重视吏治,注意“戒奢 从简”,使政治较清明,经济有发展,出现了封 建社会里著名的“治世”——“贞观之治”和 “开元之治”。
从 贞 观 之 治 到 开 元 盛 世
唐朝的建立 与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概念、原因)
唐太宗的革新措施
政治上: 经济上: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时间: 618年 都城: 长安
李渊(唐高祖) 建立者:
李世民(唐太宗)(626年) 继任者: 唐太宗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唐太宗发动 玄武门之变 杀死了太子, 迫使唐高祖 传位于他
公元626年,玄 武门之变两个 月后,李世民 即位,627年改 元贞观。
(1)原因: (1)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2)唐太宗革新措施:
历史: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件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共同点:
1、富有才干
2、英武果断 3、勇于创新
不同点:
秦始皇:相对创新意识更强,
但统治手段过于严厉,比较残暴。
汉武帝:也有好大喜功、穷兵黩
武的一面,虽有巩固国防、开疆拓土 之功,但耗用民力过度。
唐太宗:则相对统治开明、
宽容一些,能虚心纳谏,容易听进 不同的意见,对民族关系的处理, 主张“华夷一家”,尤为可嘉。
4、以下措施是唐太宗所为是 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减轻人们负担 ②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③开通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5.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话中的“人” 指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君臣关系如同“元首”与“股肱”的 关系,必须同心同德,才能合成完备的一体。 材料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 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以上三则材料都和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 位著名的君主有关系?唐太宗 (2)材料二、三反映了这位君主的哪两大为 政特色? 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3)体会三则材料所包含的道理。 为政者,要善于吸取教训,处理好君臣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 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这段话是在说谁呢?
隋炀帝的暴政 ——为政刻薄 精于搜刮 骄奢淫逸 滥用民力
隋炀帝
(贞观初期,洛阳以东)茫茫千里, 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 条。 ——《贞观政要》
(经太宗治理一段时间后)天下大
埝(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米 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 人。
白蹄乌 飒露紫 青骓 白蹄乌:纯黑色,四蹄
特勤(勒)骠 什伐赤 拳毛騧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授课课件】七年级下册历史

学习任务一
(二)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材料体现了唐太宗的哪些治国理念?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 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惟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 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 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 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 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学习任务三
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二首》 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学习任务三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措施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政治 经济 用人
完善三省六部制; 减省刑罚
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的政策措施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
严格考察各级官吏 立殿试制度,不拘一
的政绩
格选拔人才
重用贤能;注重对官 吏的考核
形成局面“贞观之治”Fra bibliotek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
学习任务三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学习任务一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 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理解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擅长用人、纳谏等内容,提升客观、全面、准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水平。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提升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水平。
学习重点:贞观新政学习难点:如何对待贞观之治【自主探究】提示:要求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内容,自己完成。
最后将所填写导学案的相关语句或段落通读一遍。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8--10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一、唐王朝的建立:年,建立唐朝,定都,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2、唐太宗鼓励臣下直言,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
三、贞观新政(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0--11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出现原因:(1)唐太宗的擅长用人和虚心纳谏。
(2)唐太宗认真吸取的经验教训。
(3)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2、革新措施(新政内容):(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规定的方式代替服役,使逐渐松弛。
(2)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制。
三省中,替皇帝起草政令,负责审核,最后交由执行。
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3)法律上:唐朝在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3、新政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经济,国力,被誉为。
【合作探究】练习册7页材料分析与问题探究【课堂小结】今天我们理解了唐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是谁?为什么?谈谈【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课后反思:。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初中历史教案范文4篇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初中历史教案范文4篇《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初中历史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知道有关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2.过程方法与能力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历史功绩,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研讨形成结论,逐渐养成主动探究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贞观之治”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懂得一个全面发展、能成就事业的人,必须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习武则天坎坷、传奇的一生,培养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坚强的意志,树立锐意进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繁盛时期,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1)贞观之治:中国古代曾领先于世界,尤以唐朝时期最为突出,而这一空前繁盛的基础,始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这一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既是封建治世的典范,也是评价唐太宗的主要依据,因此是本课重点。
(2)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唐王朝历时不到三个世纪,而武则天一人参政掌政就近半个世纪(从当皇后开始参决朝政计算)。
同时,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唐朝进人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
这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难点]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放在当时的环境来讲它劳民伤财,但客观上运河的开通给人民、社会带来了好处,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
(多媒体展示图片)这条运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其中3+4+5=1中各数字代表什么?此人生前很有作为但也很残暴,为什么说在他的统治下隋朝会迅速灭亡,它与我们学过的哪个王朝很相似?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多媒体展示课题二、新授讲授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朝的灭亡一、唐王朝的建立多媒体展示:引用人民对隋炀帝憎恨的诗句来反映隋炀帝的暴政表现,通过多媒体演示: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a)a、秦朝b、东汉c、西晋d、东晋2、多媒体展示唐高祖李渊像及提示,并根据以下提示玩成猜猜我是谁的游戏A 他是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B 他在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乘机起兵C 他在儿子的帮助下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并统一全国D 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3、根据阅读和活动中掌握的知识来完成练习,让我告诉你(1)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2)唐朝的建立时间是——618年(3)唐朝的都城是——长安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的简介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前两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在隋末农民战争中强大的隋朝灭亡了,这给了唐太宗什么样的震撼?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后三段话和第十页第一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唐太宗为什么能做到以谏如流任用贤能?他从隋亡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他意识到“君为舟,民为水”的道理,他认为只有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和倡导臣下提意见,并以谏如流,兼收并用。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简答题:
唐初“贞观之治”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其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出现了什么结果?你认为哪些统治经验教训对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课
题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授课
时间
授课
教师
学习目标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学习重点:
贞观新政。
学习难点: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自学提纲:
1、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学法指导:
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展开讨论;以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为题展开讨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从而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教材梳理: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分裂走向大治的历史时期,也是两千多年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更是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在各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隆盛时期。隋朝虽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一统,创立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一系列重要制度,给我们留下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并且富庶一时,但由于其后期统治的残暴,弄得民不聊生、民怨沸腾,终于在人民大规模的反抗中土崩瓦解。随后建立的唐朝,其前期统治者认真汲取隋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施德于民,历数代而至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鼎盛,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治世、盛世局面,为后世景仰,被历代仿效。
材料题: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材料题: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材料二唐太宗说:“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
”材料三唐太宗常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2)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分别可看出唐太宗的什么思想?(3)唐太宗以上述思想治国,使唐朝出现什么局面?我们应怎样评价唐太宗?2.阅读下列材料: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引自《旧唐书•魏征传》请回答:(1)文中的“朕”指谁?他的统治史称为什么?(2)“以史为镜”和“以人为镜”的含义是什么?(3)你怎样理解这段话?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指老百姓)非国家所有。
”又说:“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
”材料二据统计,唐朝人口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为200万户,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为300万户,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为706万户。
——以上皆引自《中国古代史资料选编》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唐太宗的主张是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些主张?(2)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与材料一中的认识有什么关系?4.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到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材料二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材料三(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贞观初期的社会状况以及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件 北师大

6.(2010·黔东南中考)阅读下列材料: 唐太宗说:“凡事皆需务本。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 耳。若兵弋履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平!” 请回答: (1)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唐太宗的这种治国思想收到了什么效果?
答案:(1)以民为本,重视农业 (2)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唐太宗故事之三
背景:贞观四年,唐太宗为修复洛阳宫一事给事中(专门 负责向皇帝上书论述政令得失的官员)张玄素上书,二人 展开如下对话: 张玄素:“修复洛阳并不是当前最紧要的事情。当年,隋 炀帝修建洛阳宫,大兴土木,用两千人拉一根大柱,从几 千里以外运到洛阳,劳民伤财,给百姓造成多么大的苦难。 如今,战争刚刚结束,财力不如隋朝,人民的元气还没恢 复,陛下却先修缮洛阳宫,这不是比隋炀帝还残暴吗?”
(C ) A.汉武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4.(2010·杭州中考)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
政治得失》一书中讲到:“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
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这里的委员制是指( C )
A.三公九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5.(2010·成都中考)唐太宗时,某地发生灾荒。假如你 是当时的一名中书令,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了一份救灾 计划,接下来你应该交给( B ) A.尚书省裁决 B.门下省审议 C.尚书省执行 D.门下省执行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 亦 能覆舟。”
——唐太宗
唐太宗的这番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唐太宗故事之二
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总有 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下佬!”长孙皇后问杀谁。唐太宗说: “魏征常常当众顶撞我,使我下不了台,真可恶。 ”长孙皇 后退了出去。过了一会儿,只见她穿着礼服,恭恭敬敬地向 唐太宗道贺。唐太宗很奇怪,问她贺什么。长孙皇后说: “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才敢直言进谏,今天魏征敢直言, 就是因为陛下圣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道贺呢?”唐太宗听 了皇后委婉的批评,马上心平气和了。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三、贞观新政
1.内容 (1) 改革赋役制度 (2)沿袭、完善三省六 部制 (3)修改法令,编撰 《唐律疏义》 (4)完善科举制
皇
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唐律残片
唐太宗说:
法乃天下之法,
非朕一人之法。
2.贞观年间的政绩
贞观年间的政绩如 何?
唐太宗统治期间, 政治清明,经济发 展,国力增强,社 会呈现安定局面, 史称“贞观之治”
2.他继位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在政治、经济、 法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措施。 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为 唐朝的全盛奠定基础。 4.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是 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之一。
论
史 3.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实
结 论
比一比
比较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他们 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 你对哪位皇帝评分最高?
昭陵六骏 飒 露 紫 白 蹄 乌 拳 毛 騧 特 勤 骠
青 骓
什 伐 赤
• • • • • • • •
想一想: 1、中国历史上称唐太宗的统治时期为( a、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
b、文景之治
d、开元盛世
2、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的是( )
• • a、唐高祖李渊 • • c、隋文帝杨坚 •
共同点: A、富有才干 B、英武果断 C、勇于创新
不同点: 秦始皇、 创新意识较强, 但比较残暴。
汉武帝: 巩固国防,开拓疆土,但好 大喜功,穷兵黩武,好在能 悬崖勒马。
唐太宗:统治开明,宽容, 虚心纳谏,主张“华夷一家” 尤为可嘉。
第2课 贞观之治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知识讲述】“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谏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
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能力拓展】唐朝,从公元618年建立,到907年被朱温灭掉,共存在了289年。
唐朝的兴盛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隋朝打下的基础,唐朝继承了隋朝诸多制度,唐朝分前期和后期,中间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后期则是衰亡期。
唐高祖建立了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领兵用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成功登位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此后,唐玄宗时期又出现了“开元盛世”,国强民富,升平之世再次出现。
但同样也是在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走向了衰亡。
【考频分析】本内容在中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考查频率较高。
考查的题型有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
考查的内容,重点以考察唐朝唐太宗时期的统治措施为主,考查的内容比较全面,考查的角度多样。
从考查的层次看,以识记、理解能力为主,也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经典题目】1.开创了“贞观之治”社会局面的皇帝是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参考答案] B【解析】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
2.贞观初年,太宗常常告诫臣下不可浪费民力。
他主张A.统一铸造五铢钱B.轻徭薄赋C.废除丞相D.闭关锁国[参考答案] B【解析】根据题意分析不浪费民力,是要轻徭薄赋。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武则天以巨大的魄力打击削弱贵族势力,提 拔重用中小地主出身的官吏,扩大了统治基础。 喜欢任用正直而有才能的人,如名相狄仁杰、 张柬之,以及开元年间的名相姚崇、宋璟,都 是她提拔的。她一再鼓励农业生产,州县荒地 开垦多并户有余粮的,州县长官可以升迁。在 她统治期间,户口增加,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所以说她的统治大有“贞观遗风”。
(2)开明的政策和措施:善于任用贤才,如房玄 龄、杜如晦、魏征;善于纳谏(”以铜为镜,可 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3)治世局面的形成:唐太宗时期,君明臣贤, 励精图治,农民负担较轻,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 发展,社会出现了祥和安定的气象,国力增强。 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教学重点:
1、唐朝建立的时间、李世民即位时间。 2、贞观之治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3、武则天的统治大有“贞观遗风”,你
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2、贞观之治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开明的统治思想形成:经常与大臣总结历史 经验,特别是隋亡的教训,以改善统治。认为国 家要长治久安,帝王必须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 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
①任用贤能。
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首创于隋朝);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④边疆管理。
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三、女皇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
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和武举,亲自面试考生,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1)措施:
①任用贤能。
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③经济方面。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司马光
(1)“太宗”是谁?
(2)材料二说明太宗为治理国家采取的哪项措施?
(3)在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什么局面?
(4)材料三说明什么问题?源自拓展提升:1、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哪位统治者的话? (2)唐太宗为什么要引用这句话? (3)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曾出现的治世局面是什么? (4)列举一例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水能“覆舟”的历史史实。
拓展提升:
2、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
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得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
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贞观政要·论任贤》
(1)说这话的是谁?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2)为什么他感到“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3)“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
巩固练习:
一、材料解析:
1、材料一:太宗认为“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
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
殂逝,遂亡一镜矣!。”
材料三:“军明臣直。裴矩侫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
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侫,君乐闻直言,
则侫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
矣。”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知人善任 虚心纳谏
课程标准: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自主学习:
1、唐太宗即位: 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
子
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
,他
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3、贞观之治的内容?
4、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助父亲李渊起兵太原、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统治一览表
结合下列材料与课文,说一说唐太宗有哪些开明的 治国思想?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教戒太子诸王》
正确认识君民关系,重视人民的力量
材料二: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 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 时为本。
——《贞观政要·论务农》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学习目标
1、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掌握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措施。
3、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 唐朝兴盛的原因。
0
0
0
1
2
3
唐
女
“
朝
皇
开
的
武
元
建
则
盛
立
天
世
与
”
“
贞
观
之
治
”
壹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 唐朝的建立 李 渊 时间: 618年
经济上: 减轻劳役,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上: 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你知道唐太宗身边有哪些能臣吗?
魏 征
房 玄 龄
杜 如 晦
长 孙 无
忌
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所以他很重视选官和 用人。他求贤若渴,为了改善吏治,争取各地主集团的支持, 他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这些人出身不 同,代表了各种地主势力,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
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 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三、开元盛世
唐玄宗 唐玄宗是武则天的孙子,不仅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 他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 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 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日期班级组别姓名评价________
【自主学习】
1. 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2.唐太宗鼓励臣下直言,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
3.贞观新政
【课中交流】
1.绘制三省六部制示意图,说明三省的职能。
2.“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朝时一位著名皇帝
请回答: (1)材料中的“著名皇帝”是谁?
(2)他是如何“以史为镜”和“以人为镜”的?这样做出现了什么局面?
(3)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目标检测】
1.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逝,朕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唐太宗
A.提倡节俭
B.爱民如子
C.善于纳谏
D.勤于政事
2.唐太宗开创的治世局面是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C.“政启开元,治宏贞观”D.“开元盛世”
3.唐太宗时,某地发生灾荒。
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中书令,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了一份救灾计划,接下来你应该交给
A.尚书省裁决 B.门下省审议 C.尚书省执行 D.门下省执行
4.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讲到:“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注:基本上是一人说了算。
),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注:集体讨论,分工合作,相互牵制和制约)。
”这里的委员制是指
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5.《新庸书》的选举志提及“唐制取士之科多由隋旧”。
这表明
A.唐朝官员由民主选举产生B.科举制起源于隋朝
C.唐朝科举制缺乏创新精神D.隋朝选举制度陈旧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替缓望之继世。
孤寒失之,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教中矣。
”
------王定保《唐摭言》请回答:(1)材料一中“科第之设”是指哪一制度的创立?何时创立?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科第之设”的历史作用。
(3)“科第之设”这一制度能被后世继承的合理因素是什么?
【我的收获与困惑】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