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泸溪县风俗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泸溪县风俗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摘要:在21世纪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泸溪县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泸溪县针对特有的风俗民情做出了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泸溪县;风俗民情;文化
泸溪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泸溪山水毓秀,人杰地灵,既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又是中国年轻的氧吧县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盘瓠文化的发祥地,东方戏曲活化石辰河高腔目连戏的保留地,屈原流放期间的栖住地,以黄靠天为代表的“凿花艺术之乡”,最古老、最特色的苗族数纱,当地特色的食品并且获得“绿色食品”之称椪柑。位于泸溪县东南部的浦市镇,是湘西四大古镇之一,是中国历史文化古镇,拥有“小南京”之称,古朴神秘的民俗风情,以至形成一批极具地域特点的文物资源。
一、盘瓠传说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湖南省泸溪县申报的“盘瓠传说”入选,列入民间文学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盘瓠文化历史悠久,在泸溪县留下深深的印迹,史书记载尤为众多。《后汉书》注云:“今辰州泸溪县有武山,黄闵《武陵记》曰:‘山高万仞,山半有盘瓠石室,可容数万人,中有石床。盘瓠行迹。’今案窟前有石羊石兽,古迹奇异尤多,望石窟,大如三间屋,遥见一石,仍似狗形,俗相传,云是盘瓠象也。”从记载中可以看出,
盘瓠文化在沅江一带历史之久远。又据《辰州府志》卷十七《古迹考》载:“辛女岩,邑西三十里,危峰高耸,有石屹立如人,相传高辛氏之女于此化为石,”而成辛女岩。文中的辛女岩存于现今泸溪县二十多里的上堡乡侯家村与浦阳乡铁柱潭村的交界处。此地有一陡峭的岩山,今犹称辛女岩。相传,过去辛女岩上有盘瓠庙(又名辛女庙),内有盘瓠、辛女神象。辛女岩周围有辛女溪、辛女潭、辛女桥、辛女滩等等。其间附着的盘瓠、辛女神话传说,至今仍在泸溪县一带广为流传。
其实,盘瓠是一种民族潜意识产物,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共同崇拜的先祖。瑶族的《盘王大歌》,苗族的《古老话》等都涉及到盘瓠;苗、瑶、畲、仡佬等族都信奉盘瓠。盘瓠成为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湘西南部的广大苗区至今仍信奉盘瓠,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盘瓠文化并以丰厚的文化积淀存于苗族民间,形成丰富的苗族文化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二、辰河高腔
“判官坐在殿上大喝一声“把她的三魂七魄拿来”,立时,一群青面獠牙的持刀叉鬼魅向人群之外冲去,吓得外地人尖叫声四起。这不是在《西游记》中的阴曹地府,这也不是在重庆的鬼城。这是在湘西泸溪县浦市镇观看到的“世界上最早的意识流艺术”——辰河高腔戏剧。
辰河高腔起源于江西戈阳腔,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明初随着湘西第一商埠浦市的不断发展和繁华,由客商和移民将其传带
入辰河地域。后经与当地方言、民谣、宗教等的长期融合,形成独具魅力的曲牌体声腔艺术。
辰河高腔是当时沅水流域唯一的一个大剧种,有大小剧目400余个,多出自于传奇故事,且曲牌繁多。如源于佛经中的《目连戏》是描写目连救母的故事。而自古沅水流域信奉鬼神,故古辰河民间祭祀活动盛行,为辰河高腔《目连戏》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使得《目连戏》成为辰河高腔的代表作品。
“辰河高腔比西方国家的意识流艺术还要早!”泸溪县文化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辰河高腔《目连戏》有 48本,原本在河堤上搭台演唱,在捉茅人请神开台戏时(即导语中描写的剧情),青面獠牙的鬼魅持着真刀真叉,冲入附近阴森的荒郊坟野,抓拿“三魂七魄”。而在戏中的《抬灵棺》时,所有的乡村首士都要参加迎接,而且经过每家都要烧香跪拜,由于表演超出舞台的限制,参加人员不但只有演员,还有更多的群众。所以说,辰河高腔不但开创了演员与观众互动的舞台表演的先河,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意识流艺术。
正是由于辰河高腔的古老原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她的艺术价值为国际艺术界所赞赏。1998年,泸溪县剧团应巴黎秋季艺术节邀请,远赴巴黎、巴塞罗拉、等欧历史名城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瑰宝”。
三、踏虎凿花
“踏虎凿花”是湘西泸溪县踏虎村特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源于
苗族服饰的纹样蓝本,花样繁多、品种齐全,是一种“不用剪刀的剪纸艺术”。现今仍流行于湘西地区,并于2008年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湘西踏虎凿花艺术,其来源于苗族服饰刺绣的底样,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几代凿花艺人的努力促进了其特有的装饰形式的发展。因为苗族人们爱美善绣的性格,曾一度让作为刺绣底样的凿花深得平民百姓的喜爱.其中以黄靠天所在的踏虎乡——“泸溪县”被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授于“凿花艺术之乡”。
四、苗族数纱
泸溪苗族(挑花)是湘西民族地区最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品之一。它思想内涵深邃,文化底蕴浓厚,作品图样浑厚饱满,构图严谨对称,造型抽象富于变化,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民族色彩。苗族挑花历史相当悠久,源于何时尚无记载。但从其图腾崇拜、氏族崇拜、自然崇拜的如狗脑花、枫叶花、阳球花等纹样中,可以看出挑花的历史久远。
泸溪苗族数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其生产生活方式、传统的风俗习惯以及神话故事的传说,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它们相互交融在一起,结晶和积淀成了一个综合体的艺术形态。苗族数纱工艺流程和材料并不复杂,只有家织布和针线。但其技艺与绣花截然不同。挑花是从第一针,直到一副图案挑成,针线全部在布料表面行走。数纱行针,经三纬四,不能数错一根纱,是一种极其细致而严格的手工工艺,这样的挑花针法自成一格,全国罕见。2010年5月苗族挑花(数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苗族
数纱艺术保留完整,与当地的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既是服饰和生活的需要,又是男女珍贵的定情信物。它蕴涵着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故事传说,是历史长河中文化积淀的结晶。近年来湘西泸溪苗族的数纱艺术,已引起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海外服饰集团的高度重视。它潜在的艺术价值是难以估量的。这些专家教授、企业家从泸溪收购了一批挑花样品,准备改进工艺,将挑花纹饰用于日本的和服、餐布、抱枕、瓷器等实用领域。
五、椪柑
泸溪椪柑具有早结、丰产特点。一般单果重 130 克,皮薄易剥,色泽鲜美,果肉橙红色,汁多、组织紧密、浓甜脆嫩,化渣爽口、籽少。并含多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品质优,耐贮藏,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目前,泸溪椪柑已发展到 30 万亩,预计盛产期年产量将达到 18 万吨以上,椪柑产业已经成为泸溪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泸溪县地处大湘西民族地区,在特有的历史地理发展环境中形成极具地域特点和民风格,是当代旅游发展中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应该充分发掘、利用。结合小康建设,进行很好开发。
参考文献
[1]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
[2]杨载田.湖南乡村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8.
[3]赵西萍,等.旅游市场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