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课件
《社会保障学》PPT课件

本章主要内容
❖ 社会保障的萌芽 ❖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历史和理论背景 ❖ 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发展与第一次世界经济大危机 ❖ 社会保障制度的多样化发展与福利国家的兴起 ❖ 当代世界主要的社会保障模式及其调整与改革 ❖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h
1
一、社会保障的萌芽
(一)中外早期社会保障思想
代表主体 追求的目标 基本认识
基本主张
西欧社会民主党
高标准目标
社会保障的目的是消除 贫困和不平等,实现较 为公平的分配;“福利 国家”危机的主要原因 在于初次分配的不平等
扩大和充实公民权;社 会保险税的征收要“更 加公平和累进程度更 高”;增加只给予穷人 的补助
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新保 在基本维持“福
h
21
(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期改革轨迹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性质
探索期
突破发展期
时间
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2 1992-今 年
指导思想
定位于服从企业改革的需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要
的、独立于企事业之外的社会保
障体系
改革进程与 内容
分项目和分地区进行的; 深化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制度
以单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 改革,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
1994年至今
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 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 度,覆盖城镇全体劳动者, 并逐步形成包括基本医疗 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医 疗社会救助在内的多层次 医疗保障体系
h
24
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 一是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 二是逐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 ❖ 三是失业保险和促进就业的有机结合 ❖ 四是失业保险与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相
人民大2024戴卫东 社会保障学教学课件第1章 绪论

活贫困时予以生活保障(《贝弗里奇报告》) 日本:以保险和国家援助的方式提供经济保障,并提高公共卫生
和社会福利水平 国际劳工组织:为成员可能面临的某种风险而提供的经济保障、
医疗照顾等 分析。
1.1.2 国内相关社会保障的内涵界定
➢ 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并 且弥补初次分配的不足
➢ 社会保障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 制度安排,对初次分配的结果进行再分配,是再分配 的主要方式与途径
➢ 慈善事业是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但目前发展缓慢
社会保障与储蓄和消费
➢ 社会保障是政府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再使用的一种 较为特殊的形式,其施行必然会对社会成员的收支路径、 收支水平以及未来的风险预期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也必 定会与居民的消费、储蓄行为产生连锁反应。
社会保障的功能可以分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 也可以划分为稳定功能、调节功能、促进发展功能、互助 功能和其他功能
1.4.2 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原则
• 公共性
• 公平性
• 社会性
特
• 福利性
征
• 法律规范性
• 多样性
• 刚性发展
• 公平
• 与社会救济发展相适应
• 责任分担
原
• 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
第1章 绪论
重点问题
第社1会章保导障言的内涵 社会保障学科属性 社会保障基础理论 社会保障的重要性 社会保障中的思政元素
1.1 社会保障的内涵
1.1.1 国外相关社会保障的内涵界定
美国:社会安全网 → 根据政府法规而建立的保障项目 德国:对竞争中不幸失败的那些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公
第一章 社会保障概述 《社会保障学》PPT课件

研究内容
对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障如何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 分配后的资源如何组织运行?
如何实现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和增值?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外延
一、社会保障的内涵 “社会保障”源于英文“Social Security”一词,又译为“社会安全”。
发展历史:
01
最初萌芽
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 贫法》
选择性
普遍性
选择性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外延
在我国,199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保障制度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并明确指出:“建立多层次的 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 储蓄积累保障。”
归纳起来,社会保障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方面,社会保险是社会 保障的核心内容。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外延
比较项目 保障对象
权利义务关系
表1-1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的比较
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劳动者(国民)
无法维持生活的人
全体社会成员
部分义务对应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 法》。由于它简明、概要、表 达准确,被国际劳工组织接受,
一直沿用至今。
03
制度出现
1938年,新西兰通过一项法案, 把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的所有 单项法规合并在一起,称为社
会保障制度。
04
现代概念的出现
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 《费城宣言》正式使用“社会 保障”概念,逐渐形成现代意
(6)互济性。互济性体现在社会保障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上。社会 救助和社会福利的资金,来自劳动者为社会剩余劳动所提供的资金,体 现了劳动者对非劳动者无偿援助,其互济性十分明显。
第三章 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史 《社会保障学》PPT课件

保障改革提出明确要求与原则规范为主要标志。
工劳保医疗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对所采取的试行部
第三阶段(1998-2000年),社会保障逐渐成为我国一
分医药费与个人利益挂钩的办法给予肯定。1984年 保障制度建设(21世纪以来)
10月20日,中共中央第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 第一阶段(2000-2009年)。21世纪前十年,相继出台
发 展 阶 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英国的《贝弗里 奇报告》的提出与被采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保障制度在 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贝弗里奇报告》的提出与被采纳,对于 战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发挥了极 其重要的作用,使社会保障待遇首先被作 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得以确立,较为完 整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与轮廓得到 开创性的界定,它不仅为英国战后重建社 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决策的基础,而且也成 为西方发达国家在战后发展与完善社会保 障制度模式的重要依据,是社会保障制度 日趋国际化的重要标志。
成 熟 阶 段
改革调整阶段
调整内容
(1)修订社会保障规章制度,削减社会保障总支出。 (2)加强管理,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实行私营化,扩大福利提供领域的市场经济成份 (4)调整保障项目收支结构,注重个人和企业负担,减轻政府压力 (5)改变社会保障制度结构,建立多层次的,国家、企业、个人多方 参与的综合体系
1957年,三大改造任务完成,国家转入有计划的社
社会保障制度的创建奠定了基础。1951年2月26日,
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1962年2月国务院又颁布了
政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
《关于精简职工安置办法的若干规定》等法规。
例》,具体规定了职工在疾病、伤残、死亡、生育
社会保障学绪论课件

。
保障政策法制化
为了规范社会保障制 度的运行和管理,各 国政府将加强社会保 障政策的法制化建设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 律法规,确保社会保 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
03
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成
烈士褒扬制度
表彰和纪念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 献的烈士。
04
社会保障的功能与作用
社会保障的功能
经济保障功能
社会保障通过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 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经济安全保障,减 轻贫困和财务压力。
资源配置功能
社会保障旨在管理和分散风险,为个 人和家庭提供应对突发事件、疾病、 失业等风水平的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也 会相应提高。
05
社会保障改革与完善
社会保障改革的原因与目标
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社会保 障制度已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需求,同时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需 要进行改革。
目标
建立更加完善、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 系,提高保障水平,满足人民的基本 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学科意义
社会保障学的研究对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稳 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社会保障学的研究还有助于提高政府和社会对社会 保障的重视程度,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社会保障学的研究方法
要点一
研究方法
社会保障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规范研究、比 较研究和历史研究等。这些研究方法各有特点,实证研究 注重数据和事实的收集和分析,规范研究则关注价值判断 和政策制定,比较研究可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保制度 进行比较分析,历史研究则通过对社保制度的历史演变进 行研究,为现实问题提供借鉴。
社会保障学导论PPT课件

促进社会公平
通过提供均等的社会保障服务,缩小 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保障可以缓解社会矛盾,减少社 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刺激消费, 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从而推动 经济发展。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01
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提供安全的社会环境,促进消费和投资,推动
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
加强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
提高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保障政策制定和标准制定,推动中国经验走向世界。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社会保障学的学科体系
研究领域
社会保障学的学科体系包括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法律、社会保障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等多个方面 。这些领域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社会保障学的学科体系。
研究方法
社会保障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规范研究、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等。这些方法在具体研究中可以根据需要 相互结合,以更好地揭示社会保障领域的规律和问题。
04
教育福利
提高教育水平,促进社会公平 和人才发展。
住房福利
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补贴和 住房保障。
健康福利
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保障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文化福利
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 进文化发展。
社会救助
最低生活保障
为生活困难的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特殊救助
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专项救助和帮扶。
特点
社会保障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政策性和国际性的特点。 它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的理 论和方法,研究社会保障领域的各种问题,为政府制定社会 保障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第七章 工伤保险 《社会保障学》PPT课件

(二)外国工伤保险的基 本情况
• 目前,世界上实行工伤保险的国家大体 可分为三种类型:使用集中公共基金的 社会保险类型,雇主责任保险类型及混 合型即两种制度并存的类型。
(三)伤残待遇
• 伤残待遇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 2.伤残津贴 • 3.生活护理费 • 4.死亡待遇 (丧葬补助金 、供养亲属
抚恤金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
企业(或雇主)承担 • 5.保障项目完备,待遇优厚
三、工伤保险的原则
• 1.无过失补偿原则 • 2.个人不缴费原则 • 3.补偿直接经济损失的原则 • 4.因工伤残与非因工伤残区别对待原则 • 5.补偿与预防、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节 外国工伤保险
• 一、外国工伤保险概况 • 二、外国工伤保险现状
(三)外国工伤发展趋势
• 1.工伤保险是广泛开展的社会保险项目 之一
• 2.补偿、预防、康复三位一体的体制仍 是工伤保险制度中较为通行的做法
• 3.工伤保险出现新的情况
二、外国工伤保险现状
• (一)德国的工伤保险制度 • (二)加拿大的工伤保险制度
(一)德国的工伤保险制度
• 德国的工伤保险是为了使投保人在遭到工伤事 故或患职业病时能有一定的经济保障而设立的 一种强制性的保险制度。
• 加拿大通过对以事故和赔偿情况为主的 综合性的科学评价,对企业实行浮动费 率。缴费额度以每个工人的收入为依据, 而且通常有一个最低限和一个最高限的 缴费率,缴费率取决于行业危险等级。
第三节 我国工伤保险
社会保障学PPT全套课件

政府: 筹资功能、经济政策
企业、各种社会组织 (以载体为核心)
大企业、小企业联合
行业协会、社区等
非营利组织、社团组织
城镇和农村社区
城镇职工及家属 社会保险
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 保险
贫困者 的社会救助
农村居民和城市未覆盖居民的 社会保障
失
工
医
养
生
城
农
择 性
政
福位福 福
利
福 利
利
利
退
现
伤
军
伍 军
役 军
残
人 退
人 就 业 安 置
人 及 其 家 属 优
烈 属 抚 恤
休 生 活 保 障
待
资金保障
政策、财政支持
服务供给
图1-2
社区落实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结构及其项目构成
(一)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劳动岗位的人 提供的收入保险计划。
公共管理方式(以新加坡为代表)
我国《社会保险法》的优缺点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的缺陷之一:收入分配缺陷:两极分化(重效率、 轻公平)
——其解决措施是政府介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热点:社会保障制度关键在公 平可持续 视频链接:
导读——熟知也许非真知
社会保障制度近年来无论是在新闻报道还是政 府的工作报告中都被频繁提起。可以说,社会 保障制度已经逐渐被人们所熟知,所关心。然 而熟知也许非真知。
机造成了巨大的社会震荡。
美国: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这是世 界上第一个制定《社会保障法》的国家。
背景2:德国、意大利法西斯的上台和空前残酷的世界大 战——构成建立社会保障的政治压力。
第十一章 农村社会保障 《 社会保障学》PPT课件

保障特点是“既保大病又保小病”,在资金筹措上仍由个 人和集体共同集资,由地方政府、卫生部门以及保险公司 联合管理,是福利型合作医疗和风险型合作医疗模式的结 合。
• ④国民健康保险与雇员健康保险之间相互独立,且具有 排他性
• (三)法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 1.覆盖范围
• 2.资金来源 • 3.支付条件
• (四)泰国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
• 1.泰国的“健康卡”制度 • (1)主要内容
• (2)主要特点
• 2.泰国的“30铢计划”
• 三、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特点
二、我国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特 征
• 1.合作医疗以农村居民为保障对象 • 2.合作医疗以集体经济为基础 • 3.合作医疗模式不尽相同 • 4.合作医疗以自愿和互助互济为原则
三、传统合作医疗制度面临的困境
• 1.集体经济解体,资金筹集困难 • 2.抗风险能力差对农民的吸引力下降 • 3.农民收入变化引发医疗需求多元化 •
一、外国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模式
• 1.社会保险型 • 2.福利保险型 • 3.储蓄保险型
二、外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一)德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1.德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 (1)覆盖范围 • (2)基金来源 • (3)支付条件 • (4)机构设置
• 2.德国农村的“农民健康保险”制度 • (1)德国“农民健康保险”的主要内容 • (2)德国“农民健康保险”的特点 • ①缴费的强制性 • ②实行与收入关联的缴费制度 • ③保险基金运营市场化 • ④联邦财政的巨额财政补贴“兜底”
社会保障学课件

专题一:养老保险本章主要内容•1、养老保险及其理论依据是什么?•2、养老保险保障对象、实施范围。
•3、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选择。
•4、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结构及费率水平?•5、基本养老保险待遇•6、基本养老保险退休条件与政策。
•提问:养老有几种模式?我们身边常见的养老模式是什么?•养老保险:劳动者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从政府和社会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物质帮助和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一、养老保险的理论渊源•贝克尔的家庭生产理论•1、贝克尔对家庭分工原因的解释•(1)时间是家庭的稀缺资源•(2)家庭成员之间的要素禀赋是不一样的•2、家庭养老模式的运行•3、家庭养老制度的不稳定性与社会养老模式的兴起•二、养老保险的保障对象和实施范围•1、实施对象•(1)世界各国:四种模式•德国:自助公助•加拿大:三大支柱•新加坡:以雇员为主瑞典:广覆盖•(2)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对象•养老保险扩覆的对象主要有哪些人?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近期目标和有待研究的问题•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近期目标:•从理论上讲,理想的制度设置要求建立一体化的,包括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军队转业官兵、个体劳动者、农村劳动者在内的基本养老体系;•从实践来看,近期目标只能是覆盖城镇所有部门中各类企业的各类职工。
•灵活就业人员(非正规就业人员)•指在劳动关系、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时间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以正规部门为唯一载体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
•国际劳工局将非正规部门细分为三个类别:•(1)小型或微型企业,这一类通常通过承包或分承包协议与正规部门联系在一起,可视作正规部门的延续,在经济上属于非常活跃而强大的类型;•(2)家庭型企业,这一类型涉及许多不同的市场、活动、季节和场所,其活动大多由家庭成员承担;•(3)独立的服务者,包括家庭帮手、街头小贩、清洁工、街头理发师、擦鞋童等,就人数而言,这一类型是非正规就业的主体。
第十二章 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保障学》PPT课件

三、社会福利的分配机制
• 社会福利的分配机制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次(初次)分配在市场和竞争中实现,其原则是 效率优先;第二次分配以实现社会公平为目的,由政府主导,以税收和社会政策方式进行分配; 第三次分配通过社会,按照自愿性原则实行公益捐赠,实现“富帮穷”。社会福利主要是通过 第二次、第三次这种再分配的方式实现。
(二)社会福利的特点
1.实施主体的广泛性。社会福利的实施主体既包括是国家,也包括各类社会组织。 2.享受主体的普遍性。社会福利是面向全体公民建立的保障机制,只要是符合条 件的公民都可以享受相关福利及其服务。 3.供给方式的服务性。社会的发展加剧了人们对社会的依赖,需要国家和社会不 仅提供资金,也提供各种服务来满足需求。 4.供给内容的丰富性。社会福利的内容涉及了国民教育、住房、就业、养老、医 疗、社区设施及服务等各个方面。 5.保障方式的高层次性。社会福利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具有较高的层次。
化、市场化发展的重要形式。
第 四 节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
一、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一)建国初期的社会福利制度 •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即开始逐步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主要内容是由民政福利、企业
职工福利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福利组成,由此看,福利制度的体系是比较成型的。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 • 这一时期的社会福利主要包括职工福利、城市民政福利、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教育及住
(一)再分配的实现途径 • 第二次分配的实现途径主要是国家税收和政府的公共服务。 • 第三次分配由慈善等公益性组织为主导,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 (二)社会福利的传递机制 • 社会福利的转递机制分为正式传递机制和非正式传递机制。 (三)政府购买社会福利服务的运行机制 • 社会福利服务的传递形式有政府包办一切服务项目逐渐向政府购买转型,是社会福利服务社会
绪论 《社会保障学》PPT课件

二、社会保障学的研究方法
典型的具体方法包括:
3.比较分析的方法
2.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的方法
4.系统分析的方法
三、社会保障学的学科性质
社会保障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社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1.社会保障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社会障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学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社会公平的视角出发,将社会保障看成是社会学的一个领域,强调社会保障行为是社会控制,其
内容和任务是解决各种特定的社会问题,以达到社会的有序运行和良性发展。社会学研究社会问题的观点和方法为社会保障诸问题的研究提 供了基本理论和方法。 (2)社会保障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它着重研究市场经济的运动和发展的动力机制,而社会保障学侧重研究市场经济的稳定机制。在 研究满足劳动者的物质需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上,两门学科存在着相互联系和交叉的关系。
其次是社会保障政策理论。其内容包括社会救助政策、社会 保险政策、社会福利政策,以及其他社会保障子系统与各具 体项目的政策研究。
最后是社会保障管理理论。这一层次探究的是社会保障法制理论、社 会保障管理体制理论和社会保障监控理论,等等,而政府介入的程度 和调控手段以及具体的运行机制,构成这一层次理论的核心所在。
2.社会保障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01
02
03
社会保障学课件(共30张PPT)

比较项目
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保障对象
劳动者(国民)
无法维持生活 的人
全体社会成员
权利义务关系
部分义务对应全部 权利
受益者单方面 权利
受益者付出劳动代价
保障水平
劳动者及家庭成员 的基本生活
水平最低
部分福利项目达到高 水平
管理与实施方式 统一、强制性
官民结合
官民结合
资金来源
保险费(税)
国家财政预算 拨款
❖ 社会学家则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将社会保障视为社会 学的一个领域,强调社会保障行为是社会控制,其内容和任务是解决各种特定的社会 问题,以达到社会的有序运行和良性发展。
❖ 政治学家认为社会保障属于政治学范畴,认为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 的社会政策,其直接目的是为社会稳定这一特定目标服务。
;
❖ 凡未按照规定交纳保险费者,则对其津贴标准相应予以降低。病、伤、残和产妇还可以 享受一定程度的免费或低费医疗待遇,死者遗属可以领取遗属年金和死者丧葬费。
❖ 社会救济是同社会保险相结合的,是社会保险的补充。那些遭受自然灾害和其他不 幸事故以及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城乡贫困户;那些没有固定职业或就业不充分,无 力缴纳保险费而无权领取社会保险津贴的人;那些虽然可以领取社会津贴,但津贴 数额不足于维持最低生活需求者;那些领取社会保险津贴的期限已满仍无其他收入 来源的人,可以申请社会救济。社会救济所需费用由国家财政支付。社会救济的标 准低于社会保险津贴。社会救济机构一般要对社会救济申请人进行生活状况调查, 在证明申请人符合条件后方可批准给予救济。
《社会保障学》课件

本课程旨在介绍社会保障的概念、意义和发展,并探讨国内外社会保障制度 的比较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前景。
社会保障概述
定义
指国家和社会在一定範围内,采取各种资金筹集和 管理手段,通过普遍性的重大风险的共济性互助来 达到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和最低生活保障的一种制 度和政策。
意义
提供基本保障,降低家庭负担,促进就业和经济发 展,实现社会公正和稳定。
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1
充分性
保障对象的期望标准应补偿对等劳动价值,保障应覆盖所有经济活动领域。
2
平等性
实现费用与效益的平衡,确保人人享有同等的基本保障。
3
合理性
运作合理,费用适度,制度结构互相衔接,具有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4
基本内容
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社会保障的分类与构成
城镇职工社会保障
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 保险和工伤保险等。
社会福利保障
主要包括抚养费、福利院、优待补贴、慈善救 助等。
城乡居民社会保障
主要包括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 作医疗、基本医疗和生育保险等。
企业年金
包括企业年金、商业保险和个人储蓄等。
国内外社会保障制度比较
社会保障制度由单位主管转变为政府主管,制度结构不断完善。
2
现状分析
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民社会保障仍存在不足。
3
未来展望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全民参保、全面覆盖,促进居民收入和国民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前景和方向
大力推进多层次养老 保险体系建设
建立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 展商业养老保险市场。
第一章 社会保障制度概述《社会保障学》PPT课件

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
•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1.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 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 3.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发展
一、 社会保障模式的概念
• 定义:社会保障模式是对不同社会保障制 度的内在基本规定性及主要运行原则的概 括和总结,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某一历史 时期社会保障的战略方金筹集和供给方式的不同, 国际上社会保障的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四 种模式
• 1.投保资助模式 • 2.福利国家模式 • 3.强制储蓄模式 • 4.国家统筹模式
第二阶段:转向企业保险
• 没有积累的企业保险制度在计划经济向市场 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日益暴露出其缺陷。在计 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不是责任主体,企 业支付给员工的保险金最终都是由国家承担 的。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社会保险实质上 就是前苏联模式下的“国家保险”,只不过 表现为待遇由企业发放的。
第三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
表1-1 社会保障模式比较
制度 代表国家 基本特征 类型
费用来 源
福利 英国 国家 瑞典 型
全民保障;措施系统完善; 国家一般 津贴广泛而优厚,与个人收 性税收 入及缴费不联系;收支标准
统一;财政负担沉重
投保 德、美、 资助 日等 型
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支付限 个人、单 期;保障基本生活;强调公 位、政府 平与效率兼顾
• 贝弗利奇计划的出台。
• 20世纪70年代后至今,社会保障制度进入调整 和改革阶段。以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为开端的 经济滞涨宣告了战后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的结 束,社会保障制度陷入了困境,福利国家的弊 端也日渐显现。在这种形势下,新一轮的社会 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展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保障学为什么要学习《社会保障学》?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保障公民的生存权的客观需要是专业学习的需要学习《社会保障学》的方法:理念的确定:生存权强调:思、辨强调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互动式教学《社会保障学》课程体系:基础理论篇绪论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社会保障基金篇社会保险篇养老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篇社会福利篇绪论课时分配:6课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社会保障的一些基本概念,社会保障的性质与作用,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社会保障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社会保障的涵义、社会保障的目标。
教学内容:第一节风险与社会保障一、社会保障建立的逻辑起点社会保障最初起源于人类通过一定的社会组织,抵御风险,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需要。
风险产生有三种原因:自然风险:人生长在自然界中,尤其是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自然力的破坏会给人的生命财产和劳动能力带来各种风险。
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因素——一些人失去生存的机会——需要得到社会的救助。
印尼海啸: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8.5里氏地震,引发海啸,仅印尼在印度洋海啸中遇难和失踪者人数已达228249人。
印度洋海啸中总遇难者和失踪者人数可能已超过28万人。
12月27日,印尼班达亚齐市中心堆满了在地震和海啸中死去的遇难者遗体。
经济风险: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收入的高低是根据人们所提供的资源的多少、质量的高低来取得报酬的。
这样,就有以下三种情况:收入较高收入维持正常的生活收入不能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社会救助这样,就存在着这样的风险:年老的风险——年老后不在为社会提供劳动——没有收入来源。
失业的风险——机器大工业,C:V的比例在提高,有人要失业。
人口的增加,劳动岗位的相对减少,一些人要失业疾病的风险——人在正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会发生疾病,伤残的风险——机器大工业发展,工伤事故的不断发生所有这些风险,如何解决?社会风险当自然风险、经济风险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没有一个完善的、有效的社会机制来化解时,这些风险就有可能上升到社会风险。
“马太效应”:社会资源的分配进一步集中在强势群体的手中,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水桶效应”:社会弱势群体最先也是最强烈地感受到改革的成本和代价,形成巨大的社会风险隐患。
二、现代社会经济保障的主要措施现代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不同,所以实现经济保障的途径也各不相同。
概括起来,这些措施分为三类:一类是个人措施,一类是集体措施,一类是政府措施。
在这些措施中,有些是用来减低或消除造成经济无保障的因素,有些是用来减轻风险发生后可能造成的不可预期的收入损失。
1、个人措施家庭成员相互提供保障个人财富的储蓄2、集体措施社会成员的相互救助单位、企业的救助参加商业保险3、政府措施主要是社会保障第二节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社会保障的英文:Socialsecurity,security—保障、保证、安全的意思。
几个典型国家对社会保障的解释(1)德国:德国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举办社会保险为公民提供较为全面保障的国家。
德国所遵循的是特殊性原则,强调个人的责任,认为社会保障即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是为因生病、年老、残疾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遭受意外而不能参与市场竞争者及其家人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其目的是通过保障使之获得重新参与竞争的机会。
(2)英国英国认为社会保障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公共福利计划,目的是保护全体公民避免因失业、疾病、年老等丧失收入来源或工资收入大幅度减少,并通过社会服务和社会救助提高全体公民的福利。
英国将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手段,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遵循的是普遍性原则。
社会保障的范围遍及社会各个方面,社会保障的对象是社会每个成员。
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国家。
(3)美国美国政府认为,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全网。
认为社会保障是根据政府法规建立的、避免人们因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等原因中断或伤失劳动能力而提供的家庭津贴的保障体系。
网:我们可以理解成笼罩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个体系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安全感。
(4)国际劳工组织在国际劳工局编《社会保障导论》《Introductiontosocialsecurity》一书对其解释为“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措施向其成员提供的用以抵御因疾病、生育、工伤、失业、伤残、年老和死亡而丧失收入或收入锐减引起的经济和社会灾难的保护,医疗保险的提供,以及有子女家庭补贴的提供。
”(5)我国社会保障的概念我国政府认为,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保证社会成员因失业、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无法生存时而提供的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安全的一种制度。
2、对社会保障的理解尽管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的涵义有不同的表述,社会保障所包涵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大体上包括以下一些共同的内容:1、社会保障的主体:社会保障的主体是国家,社会保障的实施者是国家,是国家通过立法或行政措施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这是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重要区别之一。
但国家不是社会保障的唯一的主体,社会组织(社区、工作单位、社会团体)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2、社会保障的对象一般认为,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保护,也就是说,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的成员。
但是,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社会保障的对象也存在差异。
3、社会保障的范围美国学者马斯洛提出的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从低到高存在着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
即食、衣、住、行,它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
(2)安全需要。
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便会产生安全需要,如担心生病、失业、年老无人照顾等。
(3)社交需要。
在生理、安全需要满足得到保证后,消费者就会根据社交需要购买消费品。
例如,为了希望得到友谊,或是和善地处理朋友关系,消费者就会购买一些能够充分适合馈赠他人的消费品。
(4)自尊需要:以上三种需要满足后,消费者希望受到称赞和尊重,满足自己自尊心等需要就会十分强烈,从而购买一些能够充分反映自己的力量、地位的消费品。
(5)自我成就的需要。
即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得到社会的承认。
与这一层次的需要相适应,消费者常常购买属于“威望”、“身份”一类的商品这五个不同等级的需要,从低到高,形成一个阶梯发展过程。
作为社会保障所要保障的是社会成员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满足社会成员的生理需要。
而不是满足社会成员的其他层次的需要。
4、社会保障的目的早期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基于维护统治阶级秩序,追求社会安全与社会稳定;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融入了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平的理念,社会保障的目的已经发生变化。
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满足国民生活保障需求实现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保障的特点社会性强制性福利性保障性公平性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公平原则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责任分担原则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第三节社会保障的经济社会效应社会保障在市场经济中的功能定位市场机制在给经济发展带来效率和动力的同时,由于市场收入分配机制本身的缺陷,也带来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
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干预主要体现在对二次分配的干预上,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应由市场机制来完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的功能定位应是弥补市场分配的缺陷,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存的需要,就是解决民生问题,这也是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
然而,在社会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社会保障被政策制定者赋予多重目标,既要解决“民生问题”,又要解决“社会稳定”问题和“经济体制改革配套工程”问题。
在制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当不同的目标发生冲突时,民生的目标往往就会让位于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使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偏离其自身的目标、自身的定位。
社会保障的社会性效应社会补偿社会稳定社会公平“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也是最容易被统治的。
”-----俾斯麦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调节投融资调控经济收入再分配保护和配置劳动力资源社会保障的经济社会负效应社会保障对就业的影响一是高税收、高的社会保障缴费,引起储蓄减少,引起投资减少,供给减少,减少就业。
二是高税收、高社会保障缴费,厂商的劳动力成本增加,投资回报率下降,不利于企业的国际竞争,甚至引起资本向他国转移,影响一国的就业率。
三是高税收、高社会保障缴费,也会引起资本替代劳动的问题。
四是高税收、高社会保障缴费,引起“负激励效应”。
社会保障的交易成本社会保障的交易成本是指政府为了实施社会保障、保证社会保障资金使用效果、规范社会保障待遇支付的范围,所支付的社会保障管理的成本费用。
社会保障的交易成本上升的趋势主要是由于这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执行需要,引起成本上升。
二是经济活动中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市场带给劳动者的风险就越大,社会保障的保障范围随之扩大,大量的社会保障的资格调查,需要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增加,社会保障的交易成本也会上升。
三是职业的不稳定性、工作的流动性,增加了社会保障的信息搜集的困难,也增加了社会保障的管理困难,使社会保障的管理费用增长。
四是道德风险等因素,特别是对劳动收入、家庭财产的隐瞒等欺诈行为,需要更多的家计调查,也导致交易成本上升。
社会保障带来的耻辱感在社会保障关系中,富人与穷人、资金的施与者与受施者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在社会保障中的心态是有区别的。
社会保障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政府强制实施社会保障,使得企业(单位)、个人统一购买社会保险,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使得企业(单位)、个人不可避免带来损失,带来效益低下。
这是因为社会保障基金是按一定标准、依据强制筹集的,任何企业(单位)和个人都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加以选择,这些购买或支付如若用于其他方面,也许能取得更大的效益,这就使得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未能达到最优。
第四节社会保障的理念社会保障理念基础的演变以宗教慈善观念为基础的施恩论以德国历史学派为基础的国家责任论以贝弗里奇报告为基础的福利国家论以新自由主义为基础的多元化社会保障论社会保障理念是整个社会保障的灵魂,直接影响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1.人权社会保障权是保障一个人的生命存在的必需条件。
社会保障权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社会保障权保障公民的发展权和其他权利2.人道首先,每个人都会面临生老病死困境;其次,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总有一部分人会成为失败者,不得不面对收入低微和生存危机状态。
如果我们承认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话,那么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就责无旁贷。
社会保障的人道性,能够通过对弱势群体的有效帮助,使其重塑人格的尊严、鼓起生活的勇气。
3.社会公正保障对象的公正保障待遇的公正社会保障维护过程的公正,即程序上的公正性4.协调发展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水平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5.多元化社会保障主体多元化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多元化社会保障模式多元化第五节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与理论框架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经济学家在追求效率的前提下将社会保障视为国民收入分配的手段社会学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将社会保障视为社会性研究领域政治学家认为社会保障是政治学范畴,关系到社会稳定、党派竞争、政治家个人前途本人对社会保障学科属性的看法:虽然社会保障的最终目标是促使社会稳定与和谐,但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终手段是通过收入再分配来协调好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其核心是分配问题,因而社会保障学应在社会稳定与和谐这一既定的目标下研究如何分配问题,即如何分配才能使社会稳定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