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数据库建设规范(DOC)

合集下载

财建[2009]17号.doc

财建[2009]17号.doc
3.0
6.0
8.0
大地测量外业、摄影测量与遥感外业、地形数据采集与编辑外业、界线测绘、工程测绘、海洋测绘与江湖水下测量。
高原系数
7.0
同上。
高寒、高温系数
5.0
同上。
带状系数
30.0(15.0)
图上宽度≤1分米(1分米<图上宽度≤2.5分米)的1:500-1:2000比例尺带状地形测绘。
小面积系数
标准幅定额×1.3
(五)正射影像数据库(DOM)
(六)大地测量数据库
界线测绘
(一)地籍测绘
(二)房产测绘
(三)境界测绘
工程测量
(一)控制测量
(二)工程测图
(三)管线测量
(四)变形测量
(五)近景摄影测量
(六)特殊精密工程测量
(七)市政工程测量
(八)其他
海洋测绘与江湖水下测量
(一)海洋大地测量
(二)海洋地形测量
(三)海洋其他测量
分幅方法
实地面积
(平方千米)
图上面积
(平方千米)
1:1000 000
国际分幅
22
1:10 000
国际分幅
25
25
1:500 000
国际分幅
22
1:5 000
国际分幅
6.25
25
1:250 000
国际分幅
23
1:2 000
正方形分幅
1.00
25
1:100 000
国际分幅
1600
16
1:1 000
正方形分幅
四、本定额所列测绘工作项目原则上以产品为成本对象,按《测绘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的成本费用项目,分三种因难类别计算相应的成本费用。在无人区、荒漠区、常年冰雪覆盖区等难以到达的特别因难地区作业时,在确定这类地区外业工作项目定额时,应在相应的测绘项目因难类别II类所列定额的基础上提高1~3倍。

海域使用监视监测数据库及平台建设

海域使用监视监测数据库及平台建设

海域使用监视监测数据库及平台建设摘要:本文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利用互联网、GIS技术、数据库等技术手段,从拟用海范围审核、用海项目审批、海域使用金管理、项目填海区竣工测绘、用海项目动态监测等环节进行全流程项目信息化录入管理出发,改善涉海数据生产运行流程, 实现了对海域使用的高效管理,为海域使用监视监测工作提供数据和平台稳定运行的保障。

1引言海洋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资源,海洋的保护利用开发受国家的高度重视。

深圳位于珠江出海口东岸,海岸线长,生态资源丰富,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航道繁忙,临近香港,海洋管理工作形势复杂。

深圳大力开发海洋资源及发展港口航运业,来往船只数量与日俱增,沿海岸带经济建设、海洋开发活动日益频繁,海洋生态压力逐渐显现,对海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夯实海域使用监管的数据信息基础,完善海域使用管理的技术方法,有效监管海域开发活动,开展海域使用监视监测数据平台建设势在必行。

基于用海项目的属性信息、空间位置信息结合二三维及影像地图可视化平台,建立图文一体化的交互式海域使用监视监测运行平台。

2同类平台建设情况2.1同类软件现状国家海洋局自2005年底开始实施“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项目。

从2005年到2014年,系统经过了筹备、试点建设、全面建设、系统功能扩充等阶段,建立了集海域权属历史数据、权属配号、海域审批管理、监视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实现国家、省、市三级数据库的业务数据交换。

建立数据交换平台与应用系统的规范化接口,形成国家监视监测软件系统信息标准规范。

子系统”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海域使用权属数据核查分析项目”于2014年实现了数据初步核查、数据核查问题记录统计等主要数据核查功能[1]。

厦门市于2018年研发了基于WebGIS的海洋信息共享发布系统平台,该系统利用WebGIS将各类海洋信息的GIS专题地图通过互联网发布和共享,该系统平台以GIS专题地图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发布和共享,具有地图操作、地图查询、空间分析、制图、出图打印和数据更新6大功能[2]。

海洋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与管理

海洋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与管理

海洋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与管理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海洋数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海洋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与管理成为了推动海洋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以及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海洋数据涵盖了众多方面,包括海洋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多个领域。

这些数据来源广泛,有来自科研机构的观测数据、海洋监测站的实时监测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等等。

然而,由于数据的分散性、多样性以及复杂性,使得海洋数据的有效利用面临诸多挑战。

构建一个统一、高效、便捷的海洋数据共享平台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构建海洋数据共享平台时,首先要明确其目标和功能定位。

平台的目标应当是整合各类海洋数据资源,为科研人员、政府决策部门、企业以及公众提供准确、全面、及时的数据服务。

其功能应包括数据存储、数据管理、数据查询与检索、数据分析与处理、数据可视化以及数据共享与交流等。

为了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技术架构。

硬件方面,要配备高性能的服务器、存储设备以及网络设施,以确保数据的快速处理和稳定传输。

软件方面,选择适合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分析工具以及数据可视化软件至关重要。

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数据采集与录入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质量是海洋数据共享平台的核心。

在数据采集阶段,要制定严格的数据采集标准和规范,确保采集到的数据准确可靠。

在数据录入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数据审核和校验,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对于已经录入的数据,要定期进行数据清洗和更新,以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和可用性。

数据安全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海洋数据往往涉及国家安全、商业机密以及个人隐私等重要信息。

因此,平台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包括网络安全防护、用户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存储以及访问权限控制等措施,以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在平台的管理方面,需要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

管理团队应包括数据管理员、技术维护人员、安全管理人员以及用户服务人员等。

数据管理员负责数据的整理、分类和标注,确保数据的有序存储和管理。

海洋观测规范第6部分: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编制说明

海洋观测规范第6部分: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编制说明

海洋观测规范第6部分: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编制说明国家标准海洋观测规范第6部分: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编制说明《海洋观测规范第6部分: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标准起草组二〇一九年六月海洋观测规范第6部分: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编制说明一、制定标准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615号令, 《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已经于2012年6月1日起施行。

根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第十四条:“从事海洋观测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海洋观测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海洋观测数据获取、传输和加工处理等工作只有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和规程,才能实现信息有效共享,提高海洋观测资料的使用效益。

因此,拟修订《海滨观测规范》国家标准为《海洋观测规范》。

修订后的标准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海洋观测规范第1部分:总则》、《海洋观测规范第2部分:海滨观测》、《海洋观测规范第3部分:浮标潜标观测》、《海洋观测规范第4部分:岸基雷达观测》、《海洋观测规范第5部分:卫星遥感观测》、《海洋观测规范第6部分: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

《海洋观测规范第六部分: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目的是为海洋观测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建立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标准,使其达到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以适应海洋发展的战略需要,促进海洋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发展。

《海洋观测规范第六部分: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标准实施后,观测所获得海洋数据的处理有了统一的执行标准,可对海洋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工作进行规范,从而为社会发展、海洋经济建设、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国防安全等服务。

二、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计划项目编号,标准负责起草和参加起草的单位2012年9月,按照《海滨观测规范》国家标准修订工作会要求,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承担了《海洋观测规范第6部分: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的起草编制任务。

标准负责起草的单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2、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1)主要工作过程2012年9月成立了标准起草工作组。

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海域使用分类体系》和《海籍调查规范》的通知(2008年修订)

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海域使用分类体系》和《海籍调查规范》的通知(2008年修订)

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海域使用分类体系》和《海籍调查规范》的通知(2008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海洋局•【公布日期】2008.05.06•【文号】国海管字[2008]273号•【施行日期】2008.07.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海洋资源正文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海域使用分类体系》和《海籍调查规范》的通知(国海管字〔2008〕273号)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厅(局),局属各有关单位:为加强海域使用管理,进一步完善海籍管理制度,我局编制了《海域使用分类体系》,修订了《海籍调查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自2008年7月1日起执行,2002年7月16日印发的《海籍调查规程》(国海管字[2002]222号)同时废止。

二○○八年五月六日海域使用分类体系1 范围本分类体系规定了海域使用的分类原则、类型和用海方式。

本分类体系适用于海域使用权取得、登记、发证、海域使用金征缴、海域使用执法监察以及海籍调查、统计分析、海域使用论证、海域评估、海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对海域使用类型和用海方式的界定。

2 术语和定义2.1海域使用指持续使用特定海域三个月以上的排他性用海活动。

2.2海域使用分类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划分海域使用类型并界定其用海方式。

2.3用海方式指根据海域使用特征及对海域自然属性的影响程度划分的海域使用方式。

2.4有效岸线指通过填海造地活动形成的能被认定为海岸线的海陆分界线。

2.5填海造地指筑堤围割海域填成土地,并形成有效岸线的用海方式。

2.6非透水构筑物用海指采用非透水方式构筑不形成围填海事实或有效岸线的码头、突堤、引堤、防波堤、路基等构筑物的用海方式。

2.7透水构筑物用海指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码头、海面栈桥、高脚屋、人工鱼礁等构筑物的用海方式。

2.8围海指通过筑堤或其它手段,以全部或部分闭合形式围割海域进行海洋开发活动的用海方式。

2.9开放式用海指不进行填海造地、围海或设置构筑物,直接利用海域进行开发活动的用海方式。

海洋数据库建设规范

海洋数据库建设规范

地球科学数据共享材料八海洋科学数据库建设规范(讨论稿)中科院青岛海洋科学研究所地球科学数据共享政策与规范研究组2004年5月目录1.前言 (2)2.海洋科学数据库建设总体要求 (2)2.1 海洋科学数据库总体框架构建 (2)2.2 具体的数据库的建库规范 (2)2.2.1 术语定义 (2)2.2.2 具体数据库的建库流程 (3)2.2.3 具体数据库建设目标 (3)2.2.4 数据库文档 (3)海洋数据库建设规范实例:中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温盐声密数据库建设规范 (4)1.前言 (4)2.中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温盐声密数据库建设规范 (4)2.1适应范围 (4)2.2引用标准 (5)2.3技术术语定义/解释 (6)2.4 编码、属性表命名规则 (7)2.5 元数据标准 (8)2.6 文档格式 (8)2.7 数据库建设流程 (8)2.8 数据质量控制 (10)2.9 数据库汇交(集成)(汇交至的方法和途径等) (14)1.前言海洋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等多个学科,研究工作中所涉及、积累的数据也是多种多样各不相同,如物理海洋方面水文数据是记录着某一经纬度、某一时间、某一航次、某一深度的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信息;海洋地质方面基础地质数据记录着某一区域海底深度及海底地貌等信息;而海洋生物方面又可能是某一物种或某一标本的属性等,因此各方面的数据库建设也各不相同,建设规范也就各不相同。

根据这种情况作为海洋科学数据库的建库单位,一方面我们对整体的数据库建设有建设规范(总体要求);另一方面,要求每一个具体的数据库要通过建库的工作确定各自的规范和标准,这个规范、标准是代表海洋所水平的,基本也就是代表科学院水平的,而且要求进行必要的鉴定工作成为国家水平的。

2.海洋科学数据库建设总体要求2.1 海洋科学数据库总体框架构建海洋科学数据库可以粗略地分成海洋水文子库、海洋地质子库和海洋生物子库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包含了自成系统的多个具体的数据库。

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

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

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海洋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量准确、及时和共享的数据支持。

构建一个高效、便捷且全面的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对于推动海洋科学研究的进步、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海洋科学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等。

这些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海量的多源异构数据,如海洋观测数据、实验数据、模型模拟数据等。

然而,由于数据的分散存储、格式不统一、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等原因,这些宝贵的数据资源往往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研究资源的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洋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构建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个完善的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应当具备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首先,平台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

这是实现数据有效整合和共享的基础。

不同来源的数据可能具有不同的格式、精度和测量方法,只有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才能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和可用性。

例如,对于海洋温度、盐度等物理参数的测量,应当明确规定测量仪器的精度、采样间隔、数据处理方法等,从而使不同研究团队获取的数据能够在平台上进行整合和对比分析。

其次,强大的数据存储和管理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海洋科学数据量庞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积累,因此需要具备高效、可靠的存储设备和数据管理软件,以保证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快速检索。

同时,还应当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数据丢失或损坏情况。

再者,用户友好的界面和便捷的检索功能对于平台的推广和使用至关重要。

科研人员在使用数据时,希望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数据。

因此,平台应当提供多种检索方式,如关键词检索、分类检索、地图检索等,并且能够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和排序。

此外,平台的界面设计应当简洁明了,操作流程简单易懂,方便用户快速上手。

除了数据的存储和检索,数据的质量控制也是平台建设的重要环节。

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海洋工程建设标准

海洋工程建设标准

海洋工程建设标准近年来,随着全球对新能源和海洋资源的渴求不断增长,海洋工程建设逐渐成为了各国重要的发展方向。

为确保海洋工程的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海洋工程建设标准。

本文将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工程设计和建设、环境保护与法规等几个方面探讨海洋工程建设标准的内容、重要性和应用。

一、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资源开发是海洋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海上风电等。

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需要遵循以下标准:1. 环境评估标准:在进行海洋资源勘探和开发前,需要对海洋生态系统进行详细的环境评估,评估项目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以及采取的相应保护措施。

2. 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海洋资源开发的技术规范标准,包括海上设备的设计与制造、安全操作、维修养护等方面,以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和工作效率。

3. 安全标准:确保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工作安全,包括安全装备与设施的规定、人员培训和应急预案等。

二、海洋工程设计和建设海洋工程设计和建设是实施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

在设计和建设阶段,需要遵循以下标准:1. 结构设计标准:制定海洋平台、海洋风电塔架、海底隧道等结构物的设计标准,包括结构稳定性、抗风浪能力、材料选择等,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建设工艺标准:确立海洋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工艺标准,包括施工方法、施工顺序、施工质量控制等,以保证工程建设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3. 排污和废物处理标准:对于海洋工程建设中产生的废物、排放物进行规范处理,防止污染海洋环境。

三、环境保护与法规海洋工程建设对海洋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

为确保海洋工程建设不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需要遵循以下标准:1. 海洋环境保护标准:对海洋生态系统进行监测与保护,确保工程建设不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2. 渔业资源保护标准: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确保海洋工程建设不对渔业资源产生严重影响。

3. 法律法规遵循标准:根据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律,制定相应的海洋工程建设法规,确保工程建设活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海洋大数据标准体系

海洋大数据标准体系

海洋大数据标准体系
海洋大数据标准体系是一个包含多个标准的体系,主要用于规范海洋大数据的采集、管理、存储、共享和应用。

该标准体系包括以下内容:
1. 海洋大数据采集标准:针对海洋数据采集过程中的数据类型、采集方法、采集设备、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规范。

2. 海洋大数据管理标准:规范海洋大数据的命名、分类、元数据管理、数据存储、备份等方面的管理。

3. 海洋大数据存储标准:规范海洋大数据的存储格式、存储介质、存储设备、存储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4. 海洋大数据共享标准:规范海洋大数据的共享方式、共享范围、共享条件、共享协议等方面的要求。

5. 海洋大数据应用标准:规范海洋大数据在海洋科研、海洋生态、海洋经济等领域中的应用方式、应用范围、应用标准等方面的要求。

海洋大数据标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推进海洋大数据的规范化、标准化、集成化,促进海洋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创新应用。

同时,该标准体系的建立也将为海洋大数据的跨机构、跨领域、跨国界的共享与合作提供基础支撑。

- 1 -。

专题数据库建设规范

专题数据库建设规范

项目编号INFO-115-C01文档编号TR-REC-002 中国科学院数据应用环境建设与服务专题数据库建设规范(征求意见稿)中国科学院数据应用环境建设与服务 项目组2009年6月目 录1 范围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3 术语与定义 (5)3.1 专题数据库 (5)3.2 专题子库 (5)3.3 数据集 (5)3.4 文件型数据集 (5)3.5 编码体系 (5)3.6 索引库 (5)3.7 元数据 (6)4 专题数据库基本要求 (6)5 总体架构 (7)6 内容组织 (8)6.1 原始数据层 (9)6.1.1 数据的清洗 (9)6.1.2 数据转换 (10)6.1.3 数据的映射 (10)6.1.4 文件型数据集 (11)6.2 组织层 (11)6.2.1 组织层的基本要求 (12)6.2.2 组织层的构建 (13)6.3 应用层 (16)6.3.1 确定应用层所需数据 (16)6.3.2 应用层的数据处理 (16)6.3.3 应用服务系统建立 (17)6.4 元数据 (17)6.4.1 文件型数据集的元数据 (18)6.4.2 专题子库的元数据 (18)6.4.3 科研应用服务系统的元数据 (19)6.4.4 专题数据库的元数据 (19)7 技术架构和接口规范 (20)7.1 专题数据库 (20)7.1.1 功能要求 (20)7.1.2 应用系统与工具 (21)7.1.3 接口规范 (21)7.2 数据中心 (22)7.2.1 功能要求 (22)7.2.2 应用系统和工具 (22)7.2.3 接口规范 (23)8 服务 (23)8.1 服务对象 (24)8.2 服务方式与要求 (24)8.2.1 在线发布方式 (24)8.2.2 离线发布方式 (24)8.3 数据交换格式 (25)8.4 共享分级分类设置 (25)8.5 其他服务要求 (25)8.6 服务案例 (25)9 运行维护 (26)9.1 运维人员 (26)9.2 基础运行环境 (27)9.2.1 机房 (27)9.2.2 互联网接入环境 (27)9.2.3 网络服务器与存储设备 (27)9.3 运行 (27)9.3.1 运行模式 (27)9.3.2 日志管理 (28)9.4 安全保障和故障处理 (29)9.4.1 基础设施安全 (30)9.4.2 软件安全 (30)9.4.3 数据安全 (30)9.4.4 非技术防护措施 (30)9.4.5 故障处理 (30)9.5 备份和恢复 (31)9.6 专题数据库的质量 (31)附录A(规范性附录)标准实施一致性测试 (33)A.1 内容组织 (33)A.1.1 数据集名称及标识符 (33)A.1.2 原始数据 (33)A.1.3 数据组织 (34)A.1.4 关系型数据集 (34)A.1.5 文件型数据集 (34)A.1.6 数据应用 (35)A.2 技术架构与接口规范 (35)A.3 服务 (35)A.4 共享 (35)A.5 运行维护 (36)A.6 专题数据库质量 (36)专题数据库建设规范1范围本规范定义了专题数据库的总体架构,规定了专题数据库在内容组织、技术实现方面需要完成的工作和需要满足的要求,并提出了专题数据库在运行维护和服务方面的要求。

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海洋科学数据的价值日益凸显。

为了促进海洋科学研究的发展,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任务。

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技术支持和资源投入。

首先,平台的硬件设施必须具备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以应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存储需求。

高性能的服务器、大容量的存储设备以及高速稳定的网络连接是平台运行的基础保障。

在软件方面,需要开发功能完善、操作便捷的数据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要能够实现数据的录入、编辑、查询、下载等基本功能,同时还要具备数据质量控制、数据安全保障等高级功能。

为了方便用户使用,系统的界面设计应简洁明了,操作流程应符合用户的习惯。

数据的来源是平台建设的关键之一。

海洋科学数据来源广泛,包括科研机构的实验数据、海洋监测站的观测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等等。

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建立严格的数据采集标准和质量控制流程。

采集到的数据要经过专业人员的审核和整理,去除错误和无效的数据,保证入库数据的质量。

平台的数据库设计也至关重要。

根据数据的类型和特点,合理划分数据库的结构,建立科学的索引和分类体系,以便快速准确地检索和提取数据。

同时,要考虑数据的更新和维护机制,确保数据库中的数据始终保持最新和完整。

除了技术层面的建设,平台的管理也是影响其运行效果的重要因素。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

明确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发布权等相关权益,制定数据共享的规则和流程,保障数据共享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数据安全管理是平台管理的重中之重。

采取多种安全措施,如设置访问权限、数据加密、防火墙等,防止数据泄露和被恶意篡改。

同时,要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数据丢失等突发情况。

人员管理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需要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平台的维护和管理,包括硬件设备的维护、软件系统的升级、数据的处理和审核等工作。

海洋观测数据格式规范要求

海洋观测数据格式规范要求

目次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符号和代号 (1)3.1 术语和定义 (1)3.2 符号 (2)3.3 代号 (2)4 一般说明 (3)5 海洋站(点)观测数据 (3)5.1 海洋站(点)观测延时数据 (3)5.2 海洋站(点)观测实时数据 (31)5.3 海洋站(点)观测实时数据标准化数据 (38)6 浮标观测数据 (52)6.1 浮标观测延时数据(Excel文件) (52)6.2 浮标观测实时原始数据(XML文件) (55)6.3 浮标观测标准化数据 (58)7 志愿船观测数据 (64)7.1 志愿船观测延时数据整编数据 (64)7.2 志愿船观测实时原始数据 (70)7.3 志愿船观测数据标准化数据 (74)8 岸基雷达观测数据 (79)8.1 高频地波雷达观测数据标准化数据 (79)8.2 X波段雷达观测数据标准化数据 (82)9 标准海洋断面观测数据 (85)9.1 文件命名规则 (85)9.2 文件记录格式及说明 (86)10 GPS观测数据 (105)10.1 文件命名规则 (105)10.2 文件记录格式及说明 (106)附录A(规范性附录) 质量符的用法和意义 (108)附录B(规范性附录) 海洋观测数据代码 (109)参考文献 (121)海洋观测数据格式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常规业务化海洋观测数据文件的内容及数据文件格式。

包括:海洋站(点)观测数据、浮标观测数据、志愿船观测数据、岸基雷达观测数据、标准海洋断面观测数据和GPS观测数据。

本标准适用于常规业务化海洋观测获取的数据记录的储存、交换、传输、处理、检索、统计和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460 海洋数据应用记录格式HY/T 023 中国海洋观测站(点)代码HY/T 024 中国近海海洋调查断面代码HY/T 042 海洋仪器设备分类、代码与型号命名3 术语、定义、符号和代号3.1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海洋环境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规范 第部分:海洋气象》报批稿(二)

-《海洋环境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规范 第部分:海洋气象》报批稿(二)

-《海洋环境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规范第部分:海洋气象》报批稿(二)- 《海洋环境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规范第部分:海洋气象》报批稿1. 引言海洋气象数据是指在海洋环境下测量得到的气象数据,包括气温、气压、风速、风向、湿度、降水量等多个方面。

这些数据对于海洋环境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规范海洋气象数据的处理和质量控制,对于保障海洋环境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数据采集海洋气象数据的采集需要依靠各种观测设备,如气象站、浮标、船只等。

在采集数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观测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实际需求和环境条件进行;- 观测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应及时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数据采集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设备损坏或人员伤亡。

3. 数据处理海洋气象数据的处理包括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和传输等多个环节。

在处理数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数据的收集应及时、准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数据的存储应采用可靠的方式,避免数据的丢失或损坏;- 数据的分析应结合实际需求,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 数据的传输应采用安全可靠的方式,避免数据的泄露或被篡改。

4. 数据质量控制海洋气象数据的质量控制是保障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数据质量控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数据质量控制应结合实际需求,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 数据质量控制应及时进行,避免数据的错误被传递;- 数据质量控制应具有可追溯性,确保数据的来源和处理过程可查;- 数据质量控制应采用标准化的方法,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和可重复性。

5. 结论规范海洋气象数据的处理和质量控制,对于保障海洋环境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质量控制时,需要注意安全、准确、可靠等多个方面,确保海洋气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球科学数据库系统(WDO-D)一海洋学科数据库

地球科学数据库系统(WDO-D)一海洋学科数据库

第1期林绍花等:地球科学数据库系统(wDc—D)一海洋学科数据库群建设项目匦重受壅iliil圈l地球科学数据库系统(WDO-D)一海洋学科数据库群建设项目林绍花陈奎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市300171)摘要本文是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地球科学数据库系统(wDc—D)一海洋学科数据库群建设项目总结,主要介绍了项目完成的工作内容、取得的成果、项目实施、管理经验等。

海洋学科数据库群建设具体内容涉及标准与规范的研究、制定,海洋资料源大调查,海洋资料元数据库系统建设,海洋资料数据库群建设,中国近海海洋基本场产品的研制,海洋资料的共享服务网络系统建设,海洋潮汐历史资料的水尺零点考证研究以及海洋环境资料质量控制自动化系统等。

关键词海洋数据库群标准与规范元数据库数据产品数据同化网络水尺零点考证1工作内容1.1标准与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已经应用于该基础性工作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已制定、修订的标准规范有海洋信息分类代码、海洋资料元数据标准、海洋资料数据库数据项代码、海洋资料管理与服务暂行规定及海洋资料质量控制标准。

原计划制定的“海洋资料应用格式(国标修改)”已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重新立项,需要较长的时间与整个《海洋调查规范》(国标修改)一起完成。

1.2全国范围海洋资料源大调查广泛收集了国内外海洋资料源信息,基本上摸清了国家海洋局系统及部分涉海部门的海洋资料状况,编写了海洋历史资料大调查调研报告。

1.3海洋资料元数据库和海洋资料元数据导航服务系统建设1.3.1元数据信息采集,采至1J210条元数据信息。

1.3.2根据本项目研制的“海洋信息元数据标准”、海汗基础数据信息元数据库基本模型设计和结构设计,对元数据信息进行了质控和标准化处理,并完成加载入库工作;利用SQLServer收稿日期:2002年6月7日7.0数据库建立了海洋信息元数据库。

1.3.3利用ASP等技术,设计并开发了海洋信息元数据网上输入、编辑、维护等功能,而客户端为任一种浏览器即可。

海洋环境基础数据库标准

海洋环境基础数据库标准

海洋环境基础数据库标准
首先,海洋环境基础数据库标准需要明确定义数据格式,包括
数据文件的结构、字段格式、编码规范等,以便不同系统和平台之
间能够顺利地交换和共享数据。

其次,数据元是海洋环境基础数据
库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描述了数据集中的基本单位,如海
洋温度、盐度、氧含量等,确保不同数据集之间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此外,数据词汇表则规定了数据集中所使用的术语和定义,以避免
歧义和混淆。

此外,海洋环境基础数据库标准还涉及数据交换协议,确保数
据在不同系统之间的顺利传输和解释。

同时,数据质量控制也是至
关重要的,标准需要规定数据采集、处理和存储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要求,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总的来说,海洋环境基础数据库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数据格式、数据元、数据词汇表、数据交换协议和数据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
以确保海洋环境数据的高质量、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这些标准的制
定对于海洋环境监测、科研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海洋
环境领域的数据共享和合作,促进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总体实施方案

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总体实施方案

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总体实施方案国家海洋局二○○六年四月目录1、编制依据 (1)2、总体目标和原则 (2)2.1总体目标 (2)2.2阶段目标 (3)2.3基本原则 (3)3、系统总体结构 (4)3.1系统结构 (4)3.2数据流程 (6)4、动态监视监测主要业务工作 (7)4.1卫星遥感监视监测 (7)4.1.1监视监测内容 (7)4.1.2监视监测范围 (7)4.1.3监视监测精度 (7)4.1.4监视监测频率 (7)4.1.5监视监测产品 (8)4.2航空遥感监视监测 (8)4.2.1监视监测内容 (8)4.2.2监视监测范围 (8)4.2.3监视监测精度 (9)4.2.4监视监测频率 (9)4.2.5监视监测产品 (9)4. 3 地面监视监测 (9)4.3.1监视监测内容 (9)4.3.2监视监测范围 (10)4.3.3监视监测频率 (10)4.3.4监视监测产品 (10)4.4业务应用系统运行 (10)4.4.1海域使用动态监控与指挥 (10)4.4.2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业务管理 (10)4.4.3海域动态评价与决策支持 (11)4.5海域管理信息服务 (11)4.5.1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公报 (11)4.5.2网站信息发布 (11)4.6 数据更新与系统维护 (11)5、能力建设 (11)5.1业务机构建设 (11)5.1.1国家级业务机构建设 (12)5.1.2省级业务机构建设 (13)5.1.3市级业务机构建设 (15)5.2监视监测数据库建设 (16)5.3传输网络建设 (17)5.3.1建设内容 (17)5.3.2建设方式 (19)5.4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应用系统建设 (19)5.4.1海域使用动态监控与指挥办公系统 (19)5.4.2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业务管理系统 (20)5.4.3海域动态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 (20)5.5 信息发布平台 (21)6、组织管理与质量保证 (21)6.1组织管理机构 (21)6.2业务运行 (21)6.3管理制度 (22)6.4技术规范化 (22)6.5质量保证 (23)6.6技术培训 (23)7、进度安排 (23)1、编制依据本实施方案编制的主要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五条规定,“国家建立海域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对海域使用状况实施监视、监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科学数据共享材料八海洋科学数据库建设规范(讨论稿)中科院青岛海洋科学研究所地球科学数据共享政策与规范研究组2004年5月目录1.前言 (2)2.海洋科学数据库建设总体要求 (2)2.1 海洋科学数据库总体框架构建 (2)2.2 具体的数据库的建库规范 (2)2.2.1 术语定义 (2)2.2.2 具体数据库的建库流程 (3)2.2.3 具体数据库建设目标 (3)2.2.4 数据库文档 (3)海洋数据库建设规范实例:中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温盐声密数据库建设规范 (4)1.前言 (4)2.中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温盐声密数据库建设规范 (4)2.1适应范围 (4)2.2引用标准 (5)2.3技术术语定义/解释 (6)2.4 编码、属性表命名规则 (7)2.5 元数据标准 (8)2.6 文档格式 (8)2.7 数据库建设流程 (8)2.8 数据质量控制 (10)2.9 数据库汇交(集成)(汇交至的方法和途径等) (13)1.前言海洋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等多个学科,研究工作中所涉及、积累的数据也是多种多样各不相同,如物理海洋方面水文数据是记录着某一经纬度、某一时间、某一航次、某一深度的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信息;海洋地质方面基础地质数据记录着某一区域海底深度及海底地貌等信息;而海洋生物方面又可能是某一物种或某一标本的属性等,因此各方面的数据库建设也各不相同,建设规范也就各不相同。

根据这种情况作为海洋科学数据库的建库单位,一方面我们对整体的数据库建设有建设规范(总体要求);另一方面,要求每一个具体的数据库要通过建库的工作确定各自的规范和标准,这个规范、标准是代表海洋所水平的,基本也就是代表科学院水平的,而且要求进行必要的鉴定工作成为国家水平的。

2.海洋科学数据库建设总体要求2.1 海洋科学数据库总体框架构建海洋科学数据库可以粗略地分成海洋水文子库、海洋地质子库和海洋生物子库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包含了自成系统的多个具体的数据库。

确定海洋科学数据库的整体框架,(从总结中摘录),使海洋科学数据库建和服务设成为日常性的工作。

2.2 具体的数据库的建库规范2.2.1 术语定义源数据集:具体数据库建库的数据来源,不拘于数据格式的、不断增长的数据集合。

标准数据集:产生于源数据集,经过数据格式的统一,经过数据排重和质量控制后产生的数据集合,最直接的入库数据。

排重:在数据集中排除重复数据的过程。

质量控制:在经过排重的数据集中排除非法数据的过程。

专业性检索方法:指专业科学研究所习惯的数据库的检索途径,包括检索关键字。

专业性检索结果:指专业科学研究所习惯的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包括可视结果和标准的数据文件(能够直接用于专业研究的标准数据文件)。

2.2.2 具体数据库的建库流程⏹建成三个数据实体源数据集标准数据集数据库⏹形成五个数据处理标准(专家鉴定)数据格式标准数据排重方法数据质量控制方法专业性数据检索方法专业性数据检索结果⏹数据库的元数据建设⏹建立B/S结构的数据库检索手段2.2.4 数据库文档海洋数据库建设规范实例:中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温盐声密数据库建设规范1.前言海洋信息是海洋科研、教学、工程设计、规划管理、环境测报及评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军事海洋环境条件保证等的主要依据,因此海洋科学数据的收集、处理和数据库建设具有重大的社会科学意义和紧迫的国家需求。

众所周知,物理海洋学是海洋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以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等参数为核心的海洋水文数据则是气候和海洋环境生态研究、环境预报和评价、工程设计、减灾防灾及军事海洋环境条件保证等的主要背景信息。

我国渤、黄、东、南海是世界大洋的一部分,其变化相互联系,并深受世界大洋的影响。

要研究和预测中国近海和邻近大洋的海洋环境变化,必须进行大范围的长期、同步海洋观测。

进行这样的海洋调查需要巨大投资,任何一个单位、部门、甚至国家都不可能单靠自己的调查力量或依据未经系统整理的数据去开展大规模海洋研究工作。

因此,海洋水文数据库建设不但有重要的使用价值,还具有昂贵的产出价值和显著的社会共有性,同时必须依据科学合理的建设规范来进行。

国际海洋水文信息是海洋水文数据库的主要数据源。

国际海洋水文数据种类繁多,时间序列长,空间分布广,信息量巨大,且积累速度快。

这些数据分别来自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使用的观测仪器千差万别;资料的整理方法各不相同;导出参数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各异;由实测层数据内插标准层的方法也各有长短;甚至采用的数据处理标准和编码,以及记录的资料的格式也仍在统一过程中。

因此,规范化的建库方法和标准化的建设流程,以及先进的排重技术和严谨的质控方法都是保证建设合理、适用的海洋信息管理系统的前提条件。

本规范是在总结海洋数据库体系中有代表性的“中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温盐声密数据库”的多年建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

本规范的创新及特色之处包括:通用的ODSF1数据输入/输出格式、统一的数据排重程序、标准的数据质控方法、规范的数据库建设流程和全套国内外通用代码。

它不仅指导了该数据库的建设,同时对海洋科学其他数据库的建设有借鉴作用。

2.中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温盐声密数据库建设规范2.1适应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海洋物理(含温、盐、密、声、流、浪、潮)、海洋气象和化学数据库建设中的相关数据处理工作及相关数据库建设。

2.2引用标准国家标准:(1)GB12763.1—91 海洋调查规范海洋调查规范总则(2)GB12763.7—91 海洋调查规范海洋调查资料处理(3)GB12763.3—91 海洋调查规范海洋气象观测(4)GB12763.4—91 海洋调查规范海洋化学要素观测(5)GB12763.5—91 海洋调查规范海洋声、光要素调查(6)GB12763.2—91 海洋调查规范海洋水文观测(7)GB12763.6—91 海洋调查规范海洋生物调查(8)GB3100~3102-82 量和单位(9)GB/T17839-1999 警戒潮位核定方法(10)GB/T 1.1—1993 标准化工作导则(11)GB12327—1998 海道测量规范(12)GB17501-1998 海洋工程地形测量规范(13)GB/T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察规范(比例尺1:50000)(14)GB/T 17798—1999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15)GB 12409—90 地理格网(16)GB/T GB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GB/T 12763.1-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1部分:总则GB/T 12763.2-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 海洋水文观测GB/T 12763.3-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3部分: 海洋气象观测GB/T 12763.4-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4部分: 海水化学要素调查GB/T 12763.5-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5部分: 海洋声、光要素调查GB/T 12763.6-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 海洋生物调查GB/T 12763.7-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7部分: 海洋调查资料交换GB/T 12763.8-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8部分: 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GB/T 12763.9-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9部分:海洋生态调查指南GB/T 12763.10-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GB/T 12763.11-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质调查2.3技术术语定义/解释2.3.1主子表结构和数据分组(1)主子表结构:通过关联字段使主、子表对应,以解决数据记录表头和观测层数据存、取的速度问题;主子表结构是数据记录“一对多”关系的具体体现。

(2)数据分组:根据数据的某些特征将数据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对象中;检索时,只需要根据数据特征来定位数据,并快速得到查询结果。

2.3.2数据查询(1)网格数据查询:在显示网格数据信息时,直接读取和调用数据统计信息的过程。

数据统计信息是在进行数据维护时生成的,并存储到单独的数据库对象中。

(2)鼠标点击查询:鼠标点击事件发生时,系统先通过中间数据定位查找结果,然后再将查询结果反馈给应用程序的全过程。

中间数据是在数据维护过程中生成的,将基本数据中的某些信息进行提炼,并存储到单独的数据库对象中。

2.3.3 数据定位确定数据所在位置(测站)的技术和过程,包括:(1)“极值”定位:依照网格数据的统计结果、根据统计网格编号和经、纬度值,查询检索到该网格中的极值存在于特定测站的技术和过程。

(2)“站次ID”定位:通过给定的经、纬度和站次ID,检索和查阅该测站全部信息的过程。

(3)“航迹图”定位:使用航次信息绘制的航迹或断面图去诊断和定位“有疑问”资料的技术和过程。

(4)模糊定位:由于鼠标点击定位时,“点击点”与“真实数据点”之间存在位置上的差异,“模糊定位”是帮助用户查找到距“点击点”处最近的数据点的技术。

2.3.4数据格式参数化把数据格式以“自定义参数的形式”设计在程序中,统计调用时,通过函数名称进行调度的技术。

2.3.5相关参数“函数化”将数据类型、观测参数、航次信息等先以函数的形式存放在数据表中,然后在程序运行中通过函数进行转换以便达到只改变列表,不改动程序,就能容易达到预期的变更目的之技术。

2.3.6数据库对象命名将参数直接写在数据表中,通过数据表的名称来判断和定位数据,并缩小检索范围,以解决参数快速准确存取的技术。

2.3.7 元数据(metadata)描述某类数据的属性、特征、时、空变化范围及其质量、精度等相关信息的集合。

2.3.8 编码将信息分类的结果用一种易于被计算机和人识别的符号体系表示出来的过程,是人们统一认识、统一观点、相互交换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编码的直接产物是代码。

2.3.9 空间数据结构指空间数据在计算机内的组织和编码形式;它是一种适合于计算机存储、管理和处理空间数据的逻辑结构,是实体的空间排列和相互关系的抽象描述。

2.3.10 图文资料扫描数字化通过扫描把以纸介质为载体的图文资料由模拟信息转变为数字信息,并按一定的质量要求对电子文件进行加工和制作,然后存储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介质上的过程。

2.3.11源数据集本系统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之集合。

2.3.12基础(存档)数据集指来自于源数据集的数据,经过格式转换、代码统一、重复排除和质量控制后形成的实测层数据集合(相对“标准数据集”而言)。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在标准层上发现的资料质量问题,必须到实测层存档数据集中寻找出错原因,再加以改正,然后重新计算标准层后入库。

2.3.13标准数据集根据实测层数据计算出的准备入库之标准层数据集合。

标准层定义见下表2.3.14排重排除数据集中重复数据的过程和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