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要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管理要求
应在接到疑似麻疹病例报告后立即电话报告区CDC、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患者隔离至疹后5天,如有并发症延长至疹后14天。 配合区CDC对所有疑似病例采集血标本。 社区卫生中心迅速对其周围6月龄以上、30岁以下人 群进行麻疹疫苗的应急接种(应急接种年龄范围可 根据病例的年龄范围进行适当调整)。 教室消毒,开窗通风。
风疹--诊断要点
潜伏期:约14~21天,平均18天。 前驱期:症状轻微,持续1~2天,低热、轻咳和流涕,常因症状轻微 或时间短暂而被忽略。 出疹期: ① 淋巴结肿大伴有触痛:典型临床表现为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 伴有触痛,持续l周左右。轻度脾肿大。 ②皮疹:在发热及淋巴结肿后24小时出现,呈多形性,大部分是散在斑 丘疹,也可呈大片皮肤发红或针尖状猩红热样皮疹,开始在面部,24 小时内遍及颈、躯干、手臂,最后至足部,手掌足底无疹。 ③ 在前驱期末和出疹早期软腭处可见红色点状粘膜疹,与其他传染所致 粘膜疹相似,无特异性。 ④ 年轻妇女在出疹时或以后几天内有多发性关节炎,常为对称性,最常 累及的是近端指(趾)关节,顺序是掌指关节、腕、肘、膝、踝、足、 肩及脊柱关节,特点是局部有红肿、疼痛、触痛及渗出,持续几天至 2周,很少有后遗症。 实验室白细胞降低,淋巴细胞先下降后增多,可有浆细胞增多。
流 脑
监测病例定义: 在流行季节和流行地区内,或在发病前7天与流脑 病人有明确的密切接触史,并有下列症状之一者: 突然寒战、高热(腋温≥38℃)、恶心、呕吐、流涕、 咽痛、全身疼痛、头痛加重者; 皮肤、粘膜有小出血点或瘀斑者; 出现颈项强直者; 烦躁不安、谵妄、昏迷或惊厥者; 临床医生诊断为脑膜炎的病例。
麻疹--ຫໍສະໝຸດ Baidu断要点
临床表现 典型麻疹临床分三期。 “烧三天、 出三天、退三天”,且出疹时体温更高,是麻 疹的突出特点。 初热期:有发热、咳嗽、流涕,目赤胞肿, 畏光流泪等症状(麻象)。口腔颊粘膜出现麻 疹粘膜斑,是早期确诊的主要依据; 出疹期:约3~4天,发热加重,体温高达40℃, 按顺序透疹,先由耳后发际开始,渐及额、面、 颈,自上而下至躯干、四肢,最后达于手掌和 足底,皮疹 2~ 3mm 大小,疹色红润,初呈淡 红色,散在。 恢复期:约3—4天,发热和全身症状迅速减轻, 皮疹按出疹顺序的先后消退,疹退后有糠麸细 小脱屑和棕色色素沉着,随皮疹隐退全身症状 减轻,热退,精神、食欲好转,咳嗽痊愈。
流脑--管理要求
对病例周围人群调查,发现上感样病人,按轻型流脑 病人处理,给予敏感抗菌药物治疗2~3天,并注意观 察病情。 对病人就近隔离,密切接触者给予敏感抗菌药物预防, 医学观察期间学校不得接收和转出儿童。 对疫情可能播散地区的无免疫史的儿童应急接种流脑 疫苗2针,间隔不少于3个月;已完成流脑疫苗基础免 疫的儿童和密切接触病人的成人酌情进行流脑疫苗应 急接种。 教室定时开窗通风。用含氯制剂喷雾进行随时消毒和 终末消毒。
学校晨检工作要求
学校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课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 晨检应由各班班主任到班检查学生到校情况,检查内容:学生出勤情 况,到校学生有无咳嗽、发热、皮疹及教室开窗通风等情况,发现疑 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学校卫生室,卫生教师要进行进一步 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 各班卫生委员负责每天的班内因病缺课的统计,如有发热、红眼睛、 水痘等缺课的学生要及时报告卫生室,对于缺勤学生班主任及时电话追 踪联系,明确原因,如为病假,应明确病因并督促学生到医院诊治并 上报医务室。 卫生教师负责全校学生身体异常情况的初步排查,体温大于37.5°C及 时与家长联系,送医院诊治。如为疑似传染病者尽快隔离,上报区疾 控中心及教育局,同时电话追踪医院诊断结果,学生返校时查看医院 诊断结果,并将诊断结果过录在因病缺课一览表上。 卫生教师负责抽查各班晨检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至末次接触后21天。
风 疹
定义: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呈世界性分布,在 我国归属于法定丙类传染病,流行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以轻度发热,咳 嗽,全身皮肤出现细沙样玫瑰色斑丘疹,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多流行于冬春季节。 发病年龄:易感年龄以1~5岁为多,故流行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传染源:①临床病人②先天性风疹患儿③亚临床感染 或隐性感染的病例占(30~50%) 传播途径: ①空气飞沫或微滴传播②垂直传播 隔离期:隔离至出疹后 5 天,合并肺炎者延长 至 14天。 检疫期:接触风疹易感者医学观察 3 周。
闵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科
水痘--管理要求
应获知疑似水痘暴发后24小时报告区CDC。 配合区CDC对每个病例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接种史进行 调查。 患者隔离至全部水痘疱疹结痂、痂皮干燥后,但不少于病后 2周 。 暴发期间严格执行晨检制度。 对教室及活动场所进行预防性消毒,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 通。 开展防病知识的宣传,学校通过黑板报,使学生和家长了解 一般的防病知识。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至末次接触后21天。 在疫情平息后水痘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水痘--鉴别要点
皮疹特点:水痘的皮疹多出现在头部、躯干,四肢较少,呈 “向心”,开始为小红点,数小时或1天后,小红点变成绿 豆大的不疱,周围有红晕,大小不等。1-2天后水疱中央凹 陷,逐渐变干结痂,经1-3周结痂脱落,不留痕迹。水痘皮 疹的特点为分批陆续出现,在身上既可见到红色丘疹,也可 见到刚形成的水疱和已干燥结痂的皮疹。病情较重的患儿不 仅皮肤上出现水疱,而且在口腔、结合膜、外阴内侧的粘膜 上也可见到。在水痘结痂过程中,局部皮肤发痒,因此应防 止患儿把痂皮抓破而引起细菌感染。 出疹与发热的关系:水痘病人多为无发热和低热,偶有高热, 热1~2天出皮疹。 疹后皮肤特点:疹退后无脱屑和色素沉着。
学校常见传染病控制要求
学校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麻疹:重点监测法定乙类传染病,拟被消除的传染病 ;
到2012年,上海市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不包 括输入病例),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 发要现场处置。 水痘 :集体机构发生暴发要现场处置。
风疹:法定丙类传染病按照乙类管理,集体机构发生暴 腮腺炎:集体机构发生暴发要现场处置。 流脑、乙脑:法定乙类传染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
对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者应急接种乙脑疫苗。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蚊虫孳生地,对畜圈、厕所 等蚊虫孳生地进行药物灭蚊。 教室周围50米范围内蚊虫孳生地进行药物灭蚊。教室 内采取灭蚊、防蚊措施。 对病人进行床边隔离治疗,做到室内无蚊虫,临床症 状消失即可出院。 开展乙脑防病知识的宣传,提高学生防病意识。
乙 脑
监测病例定义: 在流行地区的蚊虫叮咬季节, 出现发热、头痛、恶 心、呕吐、嗜睡、颈抵抗、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或发病前25天内在蚊虫叮咬季节曾去过流行地区, 出现 上述症状。 疫情报告和调查: 监测: 健康人群免疫水平和乙脑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 宿主动物监测 乙脑传播媒介监测
乙脑--管理要求
水 痘
定义: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皮肤、粘 膜上分批出现的斑疹、丘疹、疱疹和痂疹 并伴有较轻的全身症状。 发病季节: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 。 发病年龄:水痘是原发性感染,多见于儿童 。 传染源:①临床病人②亚临床感染或隐性感染的病例(很少见)。 传播途径: ①飞沫进入呼吸道在淋巴结内复制②人传人的直接传播方式 ③疱疹液和被污染物的间接接触——次要传播途径。 隔离期:至全部水痘疱疹结痂、痂皮干燥后,
闵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科
风疹--管理要求
暴发定义:暴发:指同一集体机构或同一居住地在 短时间内(疾病的最长潜伏期内)突然发生2例及2 例以上疑似或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并有蔓延趋势 应获知疑似风疹暴发后24小时内向区CDC、社区卫 生服务中心报告。 患者隔离至疹后5天,如有并发症延长至疹后14天。 暴发点内疑似病例必须采集血标本,符合条件者还 应采集病毒学标本。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至末次接触后21天。 在疫情平息后麻风腮三联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但不少于病后2周。 检疫期:接触水痘易感者医学观察 3 周。 病后获得持久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
水痘--诊断要点
潜伏期:约14~16天,平均14天。 前驱期:大龄儿童和成人有低热、厌食、头痛、 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 出疹期:前驱期1~2天出现皮疹,皮疹首先出现在 头皮和躯干,然后播散四肢。皮疹以躯干最多, 头部、四肢较少。皮疹初呈红色斑疹,伴搔痒, 然后迅速发展为丘疹,丘疹基地部呈环形红斑, 表面形成水疱,直径1~4mm,单房,疱液呈透明, 数小时后变浑浊,疱疹易破溃,若皮疹破溃继发 感染,且侵及真皮,脱痂处可留有瘢痕。由于皮 疹分批出现,同一部位可见不同期皮疹(四代同 堂)。
应获知疑似腮腺炎暴发后24小时报告区CDC。 配合区CDC对每个病例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接 种史进行调查。 患者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失或发病后10天 暴发期间严格执行晨检制度。 做好疾病宣传工作。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至末次 接触后21天。 在疫情平息后水痘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猩红热
定义:由能产生红疹毒素的A组B(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 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咽颊炎、草莓 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退后片状脱皮为特征,严重 者可出现关节和肾脏等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发病季节:全年都可发病,但以冬春为高,猩红热在我国南 方少,北方多。 发病年龄:人群对猩红热普遍易感,2~10岁儿童高发 。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隔离期:隔离期自从发病之日起,不 少于7天。 检疫期:接触猩红热易感者医学观察 3 周。
猩红热--诊断要点
潜伏期:潜伏期为2~5天,可少至1日,多至7日。 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 等症状。 起病急骤,发热,咽峡炎,草莓舌。发病1~2d内出现猩红热样皮疹, 皮肤呈弥漫性充血潮红,其间有针尖大小猩红色红点疹,压之褪色, 亦可呈“鸡皮疹”或“粟粒疹”。皮肤皱褶处有密集的红点疹。呈皮 折红线(即帕氏线)。同时有杨梅舌和口周苍白。2~5d后皮疹消退。疹 退后皮肤有脱屑或脱皮。 中毒型猩红热可有严重的毒血症,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和感染性休克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
康的传染病 。 猩红热:法定乙类传染病,由防疫科管理。
麻疹
定义: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疾病。临床初期以发热,咳嗽, 流涕,眼泪汪汪,畏光羞明,口腔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周身皮肤布发 麻粒样红色斑丘疹,后期皮肤有糠状脱屑和棕色沉着斑等为主要特征。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多流行于冬春季节。 发病年龄:好发于儿童,尤以 6 个月以上, 5 岁以下小儿为多见( 1--5 岁最高,疫苗接种后,发病率下降,发病年龄后移)病后可获得持久免 疫。 传染源:患者为唯一的传染源,从接触后 7 天到出疹后 5 天有极强的传 染性。 隔离期:隔离至出疹后 5 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 14天。 检疫期:接触麻疹易感者医学观察 3 周。 预后:若出疹顺利,则预后良好。通常并发症可引起肺炎、维生素缺乏 症、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猩红热--管理要求
凡发现集体单位(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等)在 7 天以内出 现10例或以上猩红热病例,应立即电话报告所在区县疾病预 防控制中心,并做好病例采样和治疗。 区CDC应在接到疑似风疹暴发报告后24小时内进行流行病学 调查。 隔离患者至咽拭子培养连续3次阴性、无并发症才解除隔离。 对体弱及免疫功能低下的密切接触者,应服复方新诺明或注 射青霉素预防;带菌者应接受10天青霉素治疗; 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提倡通风换气和湿式扫除。病人 所污染的物品应消毒。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至末次接触后21天。
腮腺炎
症状:腮腺或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含食酸性 食物胀痛加剧;恶心呕吐、伴中上腹部疼痛与 压痛,局部肌紧张;剧烈头痛、嗜睡、呕吐、 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呈非 化脓性改变(与 其脑相似) ;睾丸肿痛(常为单侧) 传染期:自腮腺肿大前6天至肿大后9天 患者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失或发病后10天
腮腺炎--管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