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的养生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茶道的核心思想

中国茶道的核心思想

中国茶道的核心思想“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

茶道的“和”其实就是中国佛、道、儒三家思想杂揉的具体体现。

我们应该知道“和”的思想,并不是儒家独有的。

儒、释、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思想,三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

儒家重视礼义引控的“和”。

道家倡导纯任自然的“和”,反对人为的规范。

佛家推崇的则是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形式下的“和”。

儒家的“和”,体现中和之美;道家的“和”体现无形式、无常规的自然美;佛家的“和”,体现规范之美。

中国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已”的随意性;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实用心理。

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和谐——中国茶文化不朽的灵魂。

“以茶待客”是中国的习俗。

有客人来,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对客人极大的尊重;即使客人不来,也可通过送茶表示亲友间的情宜。

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人人情高谊,见外方人之被欺凌,必众来救护。

或有新来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迁居新舍,邻里皆来献茶汤,或者请到家中去吃茶,称为“支茶”。

在现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过茶来表示深情厚意,不仅已深入到每家每户,而且也用于机关、团体,甚至成为国家礼仪。

不论是宋代汴京邻里的“支茶”,还是现在的人们以茶待客和茶话会,茶都是礼让、友谊的象征,都是亲和、和谐的体现。

“静”是中国茶道的灵魂,“和”是因“静”而“和”的,没有“静”的氛围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残缺的心灵。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之道。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路。

感悟到一个“静”字,就可以洞察万物、思如风云、心中常乐。

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家也主静。

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高僧还是儒生,都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路。

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洞察明鉴,体道入微。

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虚静的空灵的心境,当茶的清香浸润着你的心田的时候,你的心灵就会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就会在虚静中升华,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和交汇,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茶文化与茶健康

茶文化与茶健康

茶文化与茶健康茶的文化起源十分久远,很多人钟爱喝茶。

有哪些茶文化与茶健康的知识介绍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编的茶文化与茶健康的知识,大家快来看看吧。

茶文化:民族文化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

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

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

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

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

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

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

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

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茶叶已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

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

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茶文化:文化定义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

茶文化是汉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

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

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茶文化:中国茶道的发展过程1.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

茶文化与茶健康范文

茶文化与茶健康范文

茶文化与茶健康范文茶是中国传统的饮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茶文化是指与茶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和风俗习惯,包括茶艺、茶道、茶歌、茶诗、茶剧等等。

茶健康是指茶对人体的保健作用和功效。

茶文化与茶健康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本文将从茶文化和茶健康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表征。

茶文化作为一种风尚,包括了茶的制作方法、品茶的仪式、艺术欣赏等。

茶文化是一种雅致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身心修养的方式。

在茶文化中,茶艺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态度,茶道则体现了我们对待他人和对待自己的态度。

茶艺和茶道都注重细致、讲究和谐,使茶成为一种仪式感和精神享受。

茶文化还可以通过诗歌、歌曲、戏剧等形式表达。

茶诗,即用诗歌表达对茶的赞美和感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亮点。

茶歌则是用歌曲来表达对茶文化的歌唱和歌颂。

而茶剧,则是通过表演形式,将茶文化融入到戏剧中,展现给观众。

茶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身体健康的方式。

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等多种活性物质。

这些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菌、降脂、降压、促进消化等功能。

日常饮茶可以净化肠胃,增强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保持身体健康。

研究表明,茶叶中的茶多酚可以降低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起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作用。

茶叶中的咖啡碱和茶氨酸具有兴奋神经系统、提神醒脑的作用,对于改善工作效率和抵抗疲劳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茶中的多酚还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延缓衰老,预防各种慢性疾病。

茶对身体健康的好处不仅仅局限于茶叶本身,还包括了茶文化的一些方面。

如茶艺和茶道,通过制作茶和品茶的过程,让人放松心情,舒缓压力。

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适时地喝杯香茶,会让人感到一丝宁静和安宁,有助于身心健康。

总之,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茶健康是茶的功效和价值的体现。

茶文化与茶健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茶的精髓。

茶文化介绍

茶文化介绍

茶文化介绍《茶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瑰宝》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一、茶之起源与发展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传说神农氏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味道清香甘甜,神农氏好奇尝试,由此发现了茶的神奇功效。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逐渐从药用走向食用,再到饮用,其发展历程历经数千年。

在先秦时期,茶主要作为祭品使用。

到了秦汉时期,茶的种植和饮用开始逐渐普及。

《僮约》中记载了王褒让家僮煮茶洗器的情景,这表明在当时茶已成为日常饮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文人雅士开始注重精神享受,茶成为他们清谈时的伴侣,茶文化也随之逐渐兴起。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这一时期,茶的种植区域不断扩大,制作工艺也日益精进。

唐朝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陆羽所著的《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唐代及此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均有详细的记述,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唐代还出现了专门的茶市和茶馆,茶宴也成为当时社交活动的重要形式。

诗人卢仝的《七碗茶歌》更是将饮茶的境界描绘得淋漓尽致:“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宋代茶文化进一步发展,茶类更加丰富,出现了龙凤团茶、末茶等。

点茶法成为主流,这种茶艺注重技巧和仪式,将饮茶提升到了一种艺术境界。

同时,宋代的茶馆文化也十分繁荣,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明清时期,茶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出现了红茶、黑茶、乌龙茶等多种茶类。

茶馆文化也更加普及,不仅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也是普通百姓休闲娱乐的场所。

此时,茶文化开始向海外传播,对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日茶道异同

中日茶道异同

中日茶道异同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茶道有渊源关系。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道异同,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道异同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

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

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

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

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

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

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神仙世界很有渊源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便成了一种传统。

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

所以一说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3.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

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

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

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亦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

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规”:待客亲善,互相尊敬,环境幽静,陈设高雅。

“七则”:点茶的浓度,茶水的质地,水温的高低,火候的大小,煮茶的炭料,炉子的方位,插花的艺术。

中国茶道文化精髓

中国茶道文化精髓

中国茶道文化精髓中国茶文化包括内容也是极广的,那中国茶道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中国茶道文化精髓,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茶道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茶文化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已”的随意性;以和、静、怡、真“四谛”为总纲。

“和”是中国茶文化的灵魂,是中国茶文化的哲学思想核心。

茶文化的“和”其实就是中国佛、道、儒三家思想杂揉的具体体现。

“和”的思想,并不是儒家独有的。

儒、释、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思想,三者之间各有异同。

儒家重视礼义引控的“和”;道家倡导纯任自然的“和”;佛家推崇的是超越现世四大皆空的“和”。

儒家的“和”,体现中和之美;道家的“和”体现无形式、无常规的自然美;佛家的“和”,体现规范之美。

“静”是中国茶文化的灵魂,因“静”而“和”的,缺乏“静”的氛围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残缺的心灵。

中国茶文化是修身养性之道,静是中国茶文化修习的必由之路。

可谓“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

茶事活动常常营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虚静的空灵心境,在虚静中空明心灵、升华精神,、与自然融和交汇,乃至“天人和一”的最高境界。

“怡”是“静”的怡,“和”的怡,是灵魂的跳动,是人生顿悟和心境感受。

王公贵族追求“茶之珍”,炫耀权势贵,附庸风雅。

文人学士偏爱“茶之韵”,意在托物寄怀,激扬文思。

佛家看重在“茶之德”,意在去乏提神,参禅悟道。

道家讲究“茶之功”,意在品茶养生,羽化成仙。

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解渴,去腥除腻,享受人生。

无论何人,都可以在品茶中获得“怡悦性” 。

“真”是中国茶文化的初心,更是中国茶文化的终极追求。

“真”是人生真善美的真,“真”是参悟、是透彻、是从容、是淡定、是自然…… “真”不单纯是真茶、真香、真味、真山、真水、真迹;更是真心、真情、真诚、真悠闲…… “真”是道家“道法自然”的完美呈现。

中国茶道文化风俗的特点

中国茶道文化风俗的特点

中国茶道文化风俗的特点茶道,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和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文化在中国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并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中国茶道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尊重和敬畏自然中国茶道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茶道中,人们通过品味茶叶和赏析茶具,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茶叶的品质和口感受到高度重视,人们会仔细观察茶叶的外形、香气、色泽等特点,并通过泡茶的方式来展现茶叶的韵味。

同时,茶道也注重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如在园林中举办茶道表演,以及注重利用自然光线和自然材料来布置茶道空间等。

二、尊重和传承历史中国茶道文化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

人们在茶道中追溯历史,了解茶文化的演变和传承。

茶道文化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更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雅好。

茶道表演常常伴随着传统的诗词和音乐,以展现古代文人的情趣和雅致。

此外,人们还通过茶道学习历代茶道大师的经验和智慧,将其传承下去。

三、注重礼仪和人际交往中国茶道文化注重人际交往和社交礼仪。

在茶道中,主人和客人之间有明确的角色和互动方式。

主人以一种虔诚的态度泡茶,客人则需要表现出对主人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这种仪式感和规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此外,茶道还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冥思和静心品茗,提升个人修养和境界。

四、强调内在的价值中国茶道文化注重品味和内涵。

在茶道中,人们不仅注重茶叶的品质,更注重茶叶所代表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内涵。

茶叶是一种富含文化底蕴的载体,如绿茶代表清新、红茶代表醇厚、普洱茶代表沧桑等。

通过品味茶叶,人们能够感悟到茶叶背后的价值观念和人生哲理。

茶道也强调内在的平和与养生,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总结起来,中国茶道文化风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尊重和敬畏自然、尊重和传承历史、注重礼仪和人际交往以及强调内在的价值等方面。

茶道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形态,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品味,更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茶文化简介

茶文化简介

茶文化简介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简介,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简介:茶文化的基本概况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在我国的唐朝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

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

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

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

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

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

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如今,茶已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

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从宫廷传到民间后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博学的勃莱迪牧师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论文 中国茶文化与健康的关系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论文 中国茶文化与健康的关系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论文中国茶文化与健康的关系1、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中华医药学是一个丰富宝库。

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

古籍中有不少记载。

如《本草》、《药书》、《华佗食论》、《茶谱》等都记载了茶的止渴、提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明目益思,除痰去疾,消炎解毒、益寿延年等20多项功效。

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几乎神化了茶的药用价值。

随着现代茶叶生物化学的深入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分离和鉴定茶叶已知化合物共有500多种,并经过多种实验和临床证明,茶叶的药理作用还有减肥、降压、强心、补血、抗动脉硬化、降血糖、抗癌、抗幅射等等。

最近,我国医药界又从绿茶中提取一种水溶性植物色素——茶色素,临床证明有调节血酯、抗凝促纤溶、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等作用,是茶药理研究又一重大突破,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饮茶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

有人预言,茶叶将成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健康饮料。

因此,只要提倡科学饮茶的适量饮茶,可以说,茶对人体健康长寿有百利而无一害。

这正是中华茶文化与养生关系密切的物质基础。

2、茶文化与养生:综上所述,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

而贯穿中华茶文化的精神主流受到传统哲学思想影响,并与禅之兴起关系密切。

历代相袭而不易。

而中国的养生学历来把培养德行作为养生的第一要义。

如明代着名养生家高濂所着《遵生八笺》,曾把茶道与中国养生学精神之吻合。

明代顾元庆《茶谱》曾引《梦余录》记载:“大中三年东京一僧一百三十岁,宣宗问服何药?云:性唯好茶”,善哉!据史书记载,公元九世纪中国茶传入日本。

日本建仁寺开祖,入唐前权僧正法印大和尚荣西着有《契茶养生记》一书。

称“茶也养生之仙药也”。

同样深刻阐明茶与养生的因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茶文化(中华茶道)与日本茶道有着本质不同,日本茶道源于我国唐代的径山文化,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到明代中期,经绍鸥、利休等人总结和倡导,逐渐演变成为既具宗教哲理(所谓“和、敬、清、寂),又有着严格繁琐的程序的文化体系,被誉为“宗教的美学”。

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也是方方面面的,具体有什么影响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茶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理,茶文化以其自身独特的影响力和教化、审美功能能让当代青年获得思想、道德和文化等全方面的提升,促进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精髓、核心,当代很多青年对茶道的起源都没有概念,所以,对提高当代青年继承和弘扬茶文化的意识任重而道远。

中国茶文化与儒家、道家、佛教、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学、书法、美术、歌谣等都有紧密的联系,通过学习茶文化能带动当代青年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茶文化中还涉及中国传统艺术、服饰、图案诗词书画等,具有实用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茶叶本身也是一种美,茶叶色彩丰富,香气宜人,味道甘甜,口齿留香,让人回味无穷,茶艺的每个动作,每个物件都具有很高的鉴赏领悟能力,这些都为茶文化增添了审美和艺术感。

茶的独特的传播方式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茶文化包含的知识很多,因此通过学习茶道可以让当代青年之间增进交流和情感沟通,提高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和自身的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理可以让当代青年学习修身养性,缓解自身的生存、工作、生活压力,在饮茶过程中领悟人生真谛,改变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减少情绪激烈波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调整身心。

中国茶文化包含了文学、政治、史学、宗教、经济、艺术等全方面的文化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饮茶还能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学习继承和弘扬茶文化能有效提高当代青年的知识面和深度,有助于当代青年更好地发展自己,也能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茶道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我国今古名茶的品种,总数不下二三百种之多,其质量之精美绝伦,花色品种之丰富多姿,堪称世界之最。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一览

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一览

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一览一、引言中国茶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茶文化之一,对世界的影响不可小觑。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以茶为荣,将茶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并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和文化活动。

这篇文章将探讨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包括茶的传播、茶艺表演、茶与健康的关系等多个方面。

二、茶的传播1. 中国茶的传播历史中国茶作为中国的国饮,其传播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茶最早在中国被发现和栽培,随着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茶通过与古代商人的贸易、外国使节的传播以及佛教的传教活动,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2. 茶的传播对世界的影响中国茶的传播不仅丰富了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也为世界人民带来了许多好处。

茶饮具有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功效,因此被广泛作为饮料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茶的传播还促进了各国之间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加深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三、茶艺表演1. 中国茶艺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茶艺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茶艺最早起源于中国,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仪式感闻名于世。

茶艺在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程序和礼仪,并逐渐发展出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2. 茶艺表演的全球影响中国茶艺的全球传播使得茶艺表演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方式。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茶艺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各种场合上进行表演。

茶艺表演不仅展示了中国的文化魅力,也为不同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搭建了桥梁,使得茶艺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四、茶与健康1. 茶对健康的影响中国茶文化强调茶的药用价值,认为茶可以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去脂减肥等。

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茶对人体健康的积极影响,包括抗氧化、降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

茶被认为是一种健康饮品,在全球范围内备受青睐。

2. 茶的传播对世界健康的影响中国茶的传播促进了全球人民对茶与健康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饮用茶,将其作为一种健康饮品来推广和消费。

茶道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茶道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茶道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感受,那茶道精神有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精神的核心,一起来看看。

茶道精神的核心中国古人曾认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唐朝卢仝的《七碗茶歌》也对茶做了非常形象的描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链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

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

“清”“清洁”、“清廉”、“清静”及“清寂”之清。

“茶艺”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须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能体味『饮茶』之奥妙。

“敬”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

敬乃对人尊敬,对己谨慎,朱子说:“主一无适”,即言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举一动,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烦思杂虑,由之尽涤,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

“怡”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

”可见“怡”字含意广博。

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

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弭于形,怡悦的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和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

“真”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与真知结合的总体。

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能与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茶文化与道家

茶文化与道家

茶文化与道家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有着丰厚的思想基础,它融合了儒、佛、道家思想和精华。

儒家的“中庸和谐”学说,以茶修德;佛教的普度众生,以茶修性;道教长生观、养生观与“天人合一”,以茶修心。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道家,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与道家“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

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的农业之神——神农氏,最先使用茶,他把茶作为解毒的方子。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神农本草经》)。

神农为帮人民治病去痛,亲尝草木而多次中毒,终于寻茶得以解毒。

并取名为“荼”(今之茶)。

除了解毒,人们又发现茶的其它药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本草经》)。

壶居士《食忌》还说:“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至明朝隐士罗廪《茶解》仍说:“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

然蕴有妙理,非深知笃好不能得其当”。

说神农发现茶或是托古,能羽化轻身的茶,也许正是竭力寻找长生之药的奉道之士所发现。

“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被誉为“草木之仙骨”。

《山海经?西山经》载曰:“玉膏所出,以灌丹木。

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

”这种长生不死的丹木,当然是想成仙得道者的追求。

自庄子阐发神仙“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后,“仙能飞行云中,神化轻举”,“老而不死”,就一直鼓舞着世间的执着追求者。

被称为“神仙道教”的信奉者们,或认为饮露能身轻腾飞,或认为服食草木能飞身轻举。

“或食元气,或茹芝草”(《神仙传?彭祖传》),寻药食草者不计其数。

“玄中草木不知黄,甲子初开浩刼长”,“我生求羽化,云中采药蔬”。

“采药层城远”,“穷遍一根莲”。

“岩崖产灵药,等闲人顾稀”。

崇山峻岭、深沟野壑到处留下道士寻药采药的身影和足迹,草木仙药众多,茶也应在其中了。

养生是成仙的基础,李白诗“神农重养生”,葛洪《抱朴子?论仙》说:“以药物养生,以术数延命”,他还说:“先服草木以救亏损”。

中国茶道文化四大要素

中国茶道文化四大要素

中国茶道文化四大要素中国茶道含有很多的内容,那中国茶道的要素是什么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中国茶道文化四大要素,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茶道的四大要素中华茶道,就其构成要素来说,有环境、礼法、茶艺、修行四大要素。

(一)环境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茶事活动,茶道对环境的选择、营造尤其讲究,旨在通过环境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因而需要一个与茶道活动要求相一致的环境。

茶道活动的环境不是任意、随便的,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或营造。

茶道环境有三类,一是自然环境,如松间竹下,泉边溪侧,林中石上。

二是人造环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

三是特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茶道活动的茶室。

茶室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茶室的室外环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绿植物及花木。

室内环境则往往有挂画、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

尤其是挂画、插花,必不可少。

总之,茶道的环境要清雅幽静,使人进入到此环境中,忘却俗世,洗尽尘心,熏陶德化。

(二)礼法茶道活动是要遵照一定的礼法进行,礼既礼貌、礼节、礼仪,法即规范、法则。

“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

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

至七,行五碗。

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陆羽《茶经》“五之煮”)此为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规矩。

“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

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

乃复坐。

饮毕,童子接瓯而退。

话久情长,礼陈再三。

”(朱权《茶谱》序)此为宋明点茶道主、客间的端、接、饮、叙礼仪,颇为谨严。

礼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仪容、态度、语言、动作。

茶道之礼有主人与客人、客人与客人之间的礼仪、礼节、礼貌。

茶道之法是整个茶事过程中的一系列规范与法度,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一些规定,如位置、顺序、动作、语言、姿态、仪表、仪容等。

茶道的礼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损益,与时偕行。

关于茶道的各种知识

关于茶道的各种知识

关于茶道的各种知识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茶知识博大精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千年文化传承。

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茶道的各种知识,一起来看看。

一)、儒教思想与中国茶道孔孟荀之儒家思想,基本特征是无神论的世界观,是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它以心理和伦理相结合为核心和基础,强调情理结合,以理节情,追求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

茶虽然给人以刺激,使人兴奋,但人们对它是乐而不乱,嗜而敬之,品茶时需要安详静谧的心境,清雅简朴的环境,情恰和谐的茶友,精美协调的茶具,客来敬茶,以茶留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礼仪。

尊君、重礼、尊老爱幼,廉俭育德,和蔼待人。

仁义礼信是儒家的道德观念。

中庸之道是濡家处世信条。

唐代刘贞亮讲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驱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尝滋味,以茶可道,以茶可修身,以茶可雅志,以茶表敬意,以茶树礼仁。

其中修身、雅志,表敬意,树礼仁四德就是讲发挥中庸原则,协调人际关系。

中国茶道的精神是俭、清、和、敬、静。

即廉俭朴实,心地纯洁,和睦相处,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这些无不与儒家思想相吻合。

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已达2000多年,历来作为我国人民待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这也是儒家思想贯串于茶文化之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并规定影响着茶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茶道二)、道教思想与中国茶道老庄之道思想,强调自然,超凡脱俗,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和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

欲求长生不死,变化飞升,不信天命,不信业界,以生为乐,在静观默察中,清静无为,坐忘虚心,以素朴人性与诸物本性自然契合。

道教戒酒戒杀生,要求静坐息心,无思无虑,茶有破睡之功,固道教离不开茶。

道教发详地在巴蜀,其形成时期,巴蜀的饮茶习俗已广为传开,因此茶成了成仙的灵药,西汉壶居士《食忌》中说“苦荼,久食羽化”。

南朝齐梁时道家人物陶弘景在其《杂录》中说:“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启服之”。

丹丘子是一位仙人。

卢仝七碗茶诗“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说明茶与道教关系,喝了七碗茶,就可飞到天上,羽化成仙了。

中国茶文化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中国茶文化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中国茶文化与道家思想的关系一:长生久视的观念对茶文化的影响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这样的自然观,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源头。

道无所不在,茶道自然也是大道的一部分。

道教从一开始就有着长生不死的概念,道教热爱生命,直接否定死亡,认为光阴易逝,人身难得,只有修仙才能享受神仙的永久幸福和快乐,所以道教的信徒们欲从自然之道中求得长生不死的“仙道”,老子在说道是宇宙本源的同时,也就暗示了生命是可以不死的。

而庄子在《南华真经》中更是以逍遥之人的身份来重死恶死,追求生命永存。

而从最早的外丹修炼当中就可以看出道教给出的答案就是服用某种含有“生力”的食物,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道教徒炼丹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茶文化正是从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元始的结合。

南北朝道士陶弘景在《茶录》中说:“茶荼轻身换骨,丹丘子黄君服之。

”可见茶的功效早已被道教所了解。

因为道士饮茶,道士爱茶,所以道士中也不乏优秀的茶人,唐代著名的道士吕洞宾后世称为八仙之一曾作《大云寺茶诗》诗的最后两句说:“幽从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由此可见他对茶的钟爱,而茶又可以算是上天赐给道教的琼浆仙露,道士饮了茶之后更加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加功力和道行了。

二: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使茶人感悟到:人必须顺应自然,符合大道,不能把自然物质与精神分离,强调物我情景的合一。

“天人合一”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

具体地说,“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为在品茶时乐于和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

这种想法也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

历史上的著名茶人都有一套精湛的烹茶技艺,烹茶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身心和茶的精神相互沟通的过程。

陆羽在《茶经》中也把茶事提炼为一种艺术,从而把人和自然统一起来。

南开大学智慧树知到“选修课”《茶文化赏析(麦课)》网课测试题答案卷4

南开大学智慧树知到“选修课”《茶文化赏析(麦课)》网课测试题答案卷4

南开大学智慧树知到“选修课”《茶文化赏析(麦课)》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0题)1.以下与茶相关的养生思想,哪一项不属于道家提出的呢?()A.尊人B.虚无C.贵生D.无己2.茶韵中音韵是指什么?()A.茶叶的声音B.泡茶的声音C.铁观音的观音韵D.乌龙茶的韵味3.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地道的马帮之路,只限于茶马互易。

()A.错误B.正确4.东方美人茶即是洞顶贵妃茶。

()A.错误B.正确5.泡茶三要素:第一是茶叶用量,第二是泡茶水温,第三是冲泡时间。

()A.错误B.正确6.《大观茶论》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著作,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

()A.错误B.正确7.第一个从中国学习饮茶,把茶种带到日本的是日本留学僧人千利休。

他于公元805年将茶种带回日本。

()A.错误B.正确8.文成公主与下列选项中哪项最为紧密?()A.奶茶B.酥油茶C.红茶D.青茶9.我们所说的幽韵则特指午子绿茶的茶韵。

()A.错误B.正确10.《茶经》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是唐代陆羽所著,公元780年问世。

此书奠定了中国茶道文化的基础,陆羽也因此被后世誉为茶圣。

()A.错误B.正确第1卷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1.参考答案:B2.参考答案:C3.参考答案:A4.参考答案:A5.参考答案:B6.参考答案:A7.参考答案:A8.参考答案:A9.参考答案:B10.参考答案:B。

[有关于茶道养生的论文2篇]茶道养生

[有关于茶道养生的论文2篇]茶道养生

[有关于茶道养生的论文2篇]茶道养生茶文化与养生——修性养心[摘要]茶自从被人类发现以来,它的应用及其无不与茶的营养、保健,乃至药性的密切,所以从古至今,茶与茶疗,一直是祖国医药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药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这却使人们渐渐淡忘了,茶文化的精神实质本是药。

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

而贯穿中华茶文化的精神主流受到传统哲学思想影响,并与禅之兴起关系密切。

历代相袭而不易。

是中国的养生第一要义。

[关键词]营养茶疗药学养生第一章阐释茶文化的核心内容1.1论茶文化界专家们对茶文化精神的归纳若论茶文化的核心,必须先论茶道,因为茶道是茶艺的灵魂,是茶文化的核心,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

茶德也,即品茗之道简称,他是茶道精神的概括。

故此茶文化精神即为茶德!1.2关于陈文华教授茶道精神静和雅的感想中国的茶道精神一直没有统一和规范下来,给茶文化,茶道的普及推广带来了诸多不便。

茶道是茶艺的灵魂,是茶文化的核心,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

有了明确的茶道精神作为指导,中国茶文化事业就可以永远沿着健康、文明的道路发展。

所以茶德的规范话是很有必要的。

陈文华在《长江流域茶文化》中提出:茶之魂---和;茶之性---静;茶之韵---雅。

和为茶之魂。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和,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部分。

老子《道德经》中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和,又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

和在佛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倡导世人和睦相处,和诚相爱。

“无得贪惜,言色常和”。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特征,对中国茶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遂形成了茶之灵魂。

静为茶之性。

儒家以静为本,致良知,止于至善,是以虚静之态作为人与自然万物通慧的途径。

对于道家来说,静虚则明,明则通,“无欲则静”。

道教与中国茶文化的联系

道教与中国茶文化的联系

道教与中国茶文化的联系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是儒、道、释文化的有机统一。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道教与中国茶文化的联系,一起来看看。

道教与中国茶文化的联系一、养生悦志,道法自然的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有几千年之久。

饮茶的器具,环境,所用原料等皆颇讲究品第,品茗过程并非一般的饮用,注重由茶而衍生的思考,小小杯盏中有玄妙的无限乾坤。

“悟”茶不同于水,水意在解渴,而茶重在“和静清寂”的环境中感悟。

因此中国文人常常借饮茶做诗,抒发人生之感,如自居易的《晚起》:“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庸懒还自哂,快活亦谁知。

”写出了清淡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活情趣。

同样一杯茶,不同的人品会有不同感受,这区别来自饮茶人独有的生活阅历。

在这一点上,茶和道是相通的。

唐朝有则“吃茶去”的著名公案,说的是赵州禅师崇茶,认为吃茶能消除学人的妄想,能帮助人明心见性。

当别人向他请教佛法时,他往往只是答“吃茶去”。

正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通过饮茶自会有所感悟,寻得所求答案,启发学僧转向对内在本性的发现。

道教的养生思想正是“且喜人间事不暄,我命在我”的理念。

道教养生术中,有“存想”一说,就是闭目静思某一特定对象,让心境平和下来去冥想,这正和赵州禅师“吃茶去”的意图是吻合的。

茶文化与道教都提倡人们在“静”中品味人生,用以承载思想的工具,一个是有形的茶,一个是无形的道,但都主张“清净”与“感悟”。

二、浅论《茶经》的道家思想中国茶文化标志性著作《茶经》深受道家思想浸染,体现了自然天道的美学思想,自然天道正是道家哲学观的核心,《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随顺自然的审美观充分体现在《茶经》的各章节中。

论及茶叶的品质,《茶经》认为野生茶比种植茶要好,茶树不适合人工种植;论及盛茶的瓷器,《茶经》认为越瓷、岳瓷最好,因为越瓷和岳瓷青,更益茶水的自然绿色;论及煮茶之水,《茶经》认为山水最好,因为山水最近自然,江水、井水难免易受到人为的污染破坏。

茶文化.饮茶与健康

茶文化.饮茶与健康

3、饮茶在精神领域有了较完美的体现,如提出茶道 、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 结合
4、有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诗茶画作品产生。
如唐代茶诗数不胜数,著名诗人有:李白、白居 易、杜牧、柳宗元、卢仝,皎然、元稹等100多人 约400多首。
5、作为上层建筑的茶政开始出现。
唐政府规范茶叶,为增加财政收入。
野外考察在中国西南地区不断发现野生大茶树:
19世纪末,英国威尔逊(A.Wilson)的《中国西部游记》
记载:“在四川中北部的山坡间,曾见茶丛普遍高达十英尺
或十英尺以上,极似野生茶。”
1939年, 贵州务川县
高达6.6-7.5m野生大茶树。
1957年, 贵州赤水县
高达 12m 的野生大茶树。
1976年, 贵州道真县
茶在当时的地位,已居所有饮料之冠,饮茶之风 向全国各地蔓延。
《登成都白菟楼》 [张载 ·西晋]
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 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 门有连其客,翠带腰吴钩。 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 披林采秋橘,临林钓春鱼。 黑子过龙醢,果馔踰蟹蝑北方语系茶“cha”——直译日语:Cha 外国茶树、茶叶的制作技术及品饮方式都是直接或
间接由中国传入的。
茶是全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是健康饮料,文明饮料 ,和平饮料。古有《茶经》中注“茶之为用,味至寒,为 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常品茶能陶冶个人情操,协调人 际关系,净化社会风气。茶对各民族间的团结,各国友好 往来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2.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
秦汉至西晋时期,既是巴蜀茶业继续持盛的时期, 又是中国茶业由巴蜀走向全国和茶业重心开始东移的重 要阶段。
(1)晋南北朝茶叶生产的发展 (2)晋南北朝茶叶文化的几个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茶文化的养生思想
茶,作为饮料,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人们日常起居的必需品,是“开门七件事”之一。

许多百岁寿星对饮茶情有独钟。

在饮茶品
茗这点上,不分男女,没有贵贱,有身居山村的穷人,也有寓居都
市的富人;既有随世俗沉浮的士子,也有看破红尘的僧侣。

如有“现
代太极拳泰斗”之称的吴图南平生就喜欢喝茶,一杯在手,日夜不断。

唐代120岁的高僧从谂,人称“赵州禅师”,在佛坛创“赵州
门风”,其中便有“吃茶去”的禅法,以诠释“平常心是道”。


代有位百岁寿星李庆远,他生前十分欣赏清代学者陆陇其的这段话:“足柴足米,无忧无虑,早完官粮,不惊不辱,不欠人债而起利,
不入典当之门庭,只消清茶淡饭,便可益寿延年。

”李庆远说:
“此真养生之妙诀,益寿之良箴也。

得此可以长生,不必采灵药,
炼金丹也。


作为茶叶的发源国,我国有着名目繁多的各类保健茶,擂茶就是其中的一种。

湖南省桃花县的百岁寿星范香秀对当地的擂茶也情有
独钟。

其做法是:将茶叶、花生、芝麻等放进擂钵内,然后用木棒
挤压,速度由慢变快,一圈圈地擂起来,最后变成糊状。

值得一提
的是:该地是我国的长寿地区,当地人都有吃擂茶的习惯,范香秀
的长寿与其吃擂茶也不无关系。

此外,老人的枕头也很特别,她的
枕芯内装的是茶叶和谷壳,而现代医学证实:用茶叶做枕芯,确实
可以起到醒脑明目的作用。

喝茶有益,但凡事不可过度,喝茶也是如此,喝茶过多会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甚至导致心肺功能异常。

因此民间有不饮过浓茶、
不空腹饮茶、不饮隔夜茶等说法。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著名生物学家、104岁的陈纳逊教授在步入老年之后,每天只喝五杯左右浓茶;
上海静安区的袁敦梓、毛惠琴是一对百岁夫妇,袁老先生的饮食起
居极为严格定时,就连每日品茶也有规定,他一般在上午10时和下
午3时各饮一杯绿茶。

3时过后,绝不再饮。

祖国医学认为,茶能清心神,醒睡除烦;凉肝胆,涤热清痰;益肺胃,明目解温。

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茶苦而寒,最能降火。

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

”现代医学则指出:人的衰老与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的过度氧化作用有关,而这种氧化又和一种叫自由基的物质有关。

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和咖啡碱及维生素C、E等对自由基有着很强的清除效果,这便是茶能养生益寿的奥秘所在。

1、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
中华医药学是一个丰富宝库。

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

古籍中有不少记载。

如《本草》、《药书》、《华佗食论》、《茶谱》等都记载了茶的止渴、提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明目益思,除痰去疾,消炎解毒、益寿延年等20多项功效。

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几乎神化了茶的药用价值。

随着现代茶叶生物化学的深入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分离和鉴定茶叶已知化合物共有500多种,并经过多种实验和临床证明,茶叶的药理作用还有减肥、降压、强心、补血、抗动脉硬化、降血糖、抗癌、抗幅射等等。

最近,我国医药界又从绿茶中提取一种水溶性植物色素——茶色素,临床证明有调节血酯、抗凝促纤溶、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等作用,是茶药理研究又一重大突破,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饮茶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

有人预言,茶叶将成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健康饮料。

因此,只要提倡科学饮茶的适量饮茶,可以说,茶对人体健康长寿有百利而无一害。

这正是中华茶文化与养生关系密切的物质基础。

2、茶文化与养生:
综上所述,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

而贯穿中华茶文化的精神主流受到传统哲学思想影响,并与禅之兴起关系密切。

历代相袭而不易。

而中国的养生学历来把培养德行作为养生的第一要义。

如明代著名养生家高濂所著《遵生八笺》,曾把茶道与中国养生学精神之吻合。

明代
顾元庆《茶谱》曾引《梦余录》记载:“大中三年东京一僧一百三
十岁,宣宗问服何药?云:性唯好茶”,善哉!
据史书记载,公元九世纪中国茶传入日本。

日本建仁寺开祖,入唐前权僧正法印大和尚荣西著有《契茶养生记》一书。

称“茶也养
生之仙药也”。

同样深刻阐明茶与养生的因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茶文化(中华茶道)与日本茶道有着本质不同,日本茶道源于我国唐代的径山文化,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到明代
中期,经绍鸥、利休等人总结和倡导,逐渐演变成为既具宗教哲理(所谓“和、敬、清、寂),又有着严格繁琐的程序的文化体系,被
誉为“宗教的美学”。

而中华茶道则因时代不同,茶类不同而形成
不同类型的茶道和仪式,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是,并不刻意追求繁
文缛节,而是着意于品尝和发挥各种茶类的色香韵味,追求一种融
洽宽松的气氛,达到“释躁平矜,怡情悦性”的精神境界、其茶道
程序和仪式与科学饮茶密切配合,相得益彰,把茶的保健价值、养
生价值和欣赏价值三者有机结合了起来,实在是一种精神和物质和
谐结合的活动。

这正是中华茶道兼有健身与养生功能的道理所在,
又是中华茶道能够从古到今,从宫廷到民间,从文人到僧侣,从中
原到边疆流传不息,并达到空前繁荣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