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物理第7章 运动和力 全章教案

合集下载

粤沪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1怎样描述运动》教案

粤沪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1怎样描述运动》教案

粤沪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1怎样描述运动》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因此,我设计了一堂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动的概念。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各种运动活动,引导他们观察、体验和思考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合作意识,提高他们对运动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运动的概念,掌握描述运动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合作意识。

3. 提高孩子们对运动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掌握描述运动的基本方法。

难点:让孩子们理解运动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视频、图片、运动器材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贴纸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引导他们关注动画中的运动场景,激发他们对运动的兴趣。

2. 观察与思考(10分钟)分组让孩子们观察不同的运动器材,如滑梯、跳绳、篮球等,并让他们思考这些器材是如何运动的。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3. 实践与体验(10分钟)让孩子们分成小组,选择一种运动器材进行实践和体验。

在实践过程中,引导他们观察和记录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5. 课后拓展延伸(5分钟)鼓励孩子们在课后继续观察和记录身边的运动现象,并与家人或朋友分享。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掌握描述运动的基本方法。

难点:让孩子们理解运动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拓展延伸方面,我会鼓励孩子们在课后多观察和记录身边的运动现象,并与家人或朋友分享。

同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对运动的兴趣和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情境引入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7.4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7.4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
作用与目的:
-通过作业巩固学习成果,确保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通过拓展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其知识视野。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提升学习策略。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
1.二力平衡的条件:
-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2.非平衡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题:
题目:一个静止在桌子上的物体,当施加一个斜向上的力时,物体将会发生什么样的运动?
答案:物体将沿着力的方向加速运动。因为施加的力不是平衡力,它将会改变物体的静止状态,使物体开始运动,并且由于力的方向,物体将沿着该方向加速运动。
3.摩擦力的计算题:
题目: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向右的力,摩擦力大小为10N,求物体受到的净力。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学生作业,提供个性化反馈,帮助学生改进。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的资源进行深入学习,拓宽知识面。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心得和待改进之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提升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二力平衡、摩擦力等概念的理解。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物理书籍,或访问educational websites,观看相关视频。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七章《力和运动》复习教案(知识点)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七章《力和运动》复习教案(知识点)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七章《力和运动》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七章《力和运动》的相关内容。

具体包括: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2. 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 重力的概念和计算4. 浮力的概念和计算5. 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6.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掌握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内在联系。

2. 能够运用力和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摩擦力、浮力的计算和牛顿定律的应用。

2. 重点:力的概念、重力的计算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册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跳绳等,引发学生对力和运动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复习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摩擦力、重力、浮力、牛顿定律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知识点。

3. 例题讲解:选取几个典型例题,如摩擦力计算、重力计算、浮力计算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牛顿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重力的概念、计算浮力的概念、计算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摩擦力的概念是什么?请列举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3. 重力的概念是什么?请写出计算重力的公式。

4. 浮力的概念是什么?请写出计算浮力的公式。

5. 请解释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含义。

6. 请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复习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摩擦力、重力、浮力、牛顿定律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7.1怎样描述运动说课稿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7.1怎样描述运动说课稿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问题和挑战:
-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误差;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能存在合作不充分的情况。
应对措施:
-针对抽象概念,通过更多实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在实验前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确保学生掌握正确操作方法;
-加强小组合作的引导和监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预测和推测描述运动状态可能需要的物理量,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运动的描述方法:介绍位移、路程、速度等基本概念,通过动画和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和作用。
2.参考系的选择:以地球自转为例,讲解参考系的选择对物体运动描述的影响,引导学生掌握选择合适参考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1)运动的描述方法及位移、路程、速度等概念;
(2)参考系的选择及其对物体运动描述的影响;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收集和分析学生的练习和实验报告;
-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观察记录;
-学生课后反馈和自评。
反思和改进措施: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
-对实验操作中常见错误进行总结,提前预警;
-鼓励学生提出建议,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3.实例区:以图示或简单描述的方式展示实际运动案例,将理论与实际结合。

粤教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 教案

粤教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 教案

7.1 怎样描述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取参照物。

知道运动的相对性,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2、过程与方法观察、讨论和分析,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学习从具体现象中归纳抽象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学情分析:学生在脑海里的“运动”,大都是相对与地面的运动,而相对于“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学生不是很清楚。

教材分析:本节每一个知识点的展开,大多是从生活中现象入手,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最后对运动知识进行了拓展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事例,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教学难点参照物的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和视频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多媒体出示几组运动的图片,教师朗诵章首语,引出本节课题《怎样描述运动》。

日出日落,斗转星移,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风云变幻,川流不息,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下面我们一起感受物理学中,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

二、新课探索1、用多媒体出示两组图片,一组为自然界中的自然运动:火山喷发、洪水泛滥、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另一组为动物的运动和磁悬浮列车的运动。

这些物质的发展变化都叫做运动,在诸多运动中,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出示图片:学生思考男孩和女孩的话谁对谁错,为什么?由此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3、学生讨论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是如何判断的?得出物体的运动具有相对性。

4、观察飞机在空中加油的动画,说出两架加油的飞机,以其中一架为参照物,另一架的运动情况。

以云层为参照物,飞机的运动情况又如何呢?并说出飞机的这种加油方式在怎样的条件下才可进行?5、播放法国飞行员抓子弹的动画,说一说法国飞行员为什么能随手抓住子弹?6、结合动画谈一谈两个蜗牛的说法为什么不一致?7、总结以上结论可以得出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2022年粤教沪科物理八下《第七章运动和力》公开课专用教案

2022年粤教沪科物理八下《第七章运动和力》公开课专用教案

第三节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能解释简单的力和运动的现象。

(3)初步认识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建立力和运动的基本关系。

过程与方法(1)乐于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与过程(2)、主动参与实验活动并观察实验中的现象,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分析、猜想、推理总结。

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生活实践与观察思考,感悟到生活中力与运动关系的存在。

(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激发学习与探究物理规律的欲望与动力。

设计思路: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的现象——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能运动出发,提出问题激发矛盾,接着安排探究活动1,认识力并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为了增加学生实验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本节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演示实验为探究活动,力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建立牛顿第一定律.教学重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能解释简单的力和运动的现象。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及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推理教学器材:斜面、小车、木板、毛巾、棉布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通过对物理学史上的几位著名人士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描述介绍,让学生自己发表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

认识到力和运动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而引入到活动探究上来。

二、新课教学:(一)、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演示实验:在桌面上推动物体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物体立即停止.演示实验:在桌面上再推动物体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撤掉推力,物体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产生运动或继续保持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动或就要停下来.”即:物体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运动和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二)、活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提出问题:如果运动着的物体只受到阻力的作用,当阻力变小时,物体运动的路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设计验证实验:介绍与观察教材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思考以下问题:①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其目的是什么?(获得相同的水平初速度,要通过实验来说明)②让同一小车在三种不同材料的表面上运动的目的是什么?③几次实验中是否需用同一辆小车?收集证据与实验探究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并比较每次小球停下时的位置,将实验探究结果记录在书本的表格内。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1.怎样描述运动_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1.怎样描述运动_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1. 怎样描述运动_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出自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怎样描述运动》。

该节主要介绍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通过日常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学会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参照物来确定。

2. 学生能够运用速度的概念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掌握速度的概念。

难点: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如何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时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展示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过程。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汽车是运动还是静止?运动的速度快慢如何?2. 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释速度的概念。

通过示例和图示,让学生明白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参照物来确定。

3. 例题讲解(10分钟):给出几个关于运动和静止的例题,让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用速度来描述运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心得和经验。

教师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物体运动状态,并用速度描述运动的快慢。

例题:一辆自行车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行驶,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

判断自行车和汽车的运动状态,并描述运动的快慢。

2. 答案:自行车:运动,速度较慢。

汽车:运动,速度较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日常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掌握了速度的概念。

八年级物理 第七章 运动和力全章教案 粤教沪版

八年级物理 第七章 运动和力全章教案 粤教沪版

粤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全章教案。

共四节第七章运动和力7.1 怎样描述运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l)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泞先要选取参照物.知道运动的相对性。

(3)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人最生活事例的观察、讨论和分析,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学习从具体现象中归纳抽象山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

(2)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人益的生活事例,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教学难点:生活中所说的运动和静止,人都以地面为参照物,在学生的日常观念中认为人地是静止的,所以选“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克服学生头脑中前概念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关于运动的实例,比如:飞奔的骏马,绽放的烟花,哈雷彗星,‘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流星雨,九大行星运动,布朗运动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从宏观到微观世界,一切物体都处于运动之中。

(二)、教授新课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教师引导:组织辩论赛辩题:火车到底动还是不动?学生活动:正方:小明派观点--相对于站台火车不动反方:小华派观点--相对于已开行的列车火车动学生活动: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看图7-1,怎么判断谁运动了?学习参照物的概念分析得出结果:要说明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首先要选定参照物,再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来做出判断,小明选取站牌,小华选取已开行的列车为参照物,所以他们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辩论得出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列举一些实例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看图: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对教材中图7-2进行研究,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正确结论,并填写课本上的相关内容。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怎样描述运动 教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怎样描述运动  教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运动和力》第一节怎样描述运动课时教学设计课题怎样描述运动单元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取参照物,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3.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过程与方法:4、通过对大量生活事例的观察和分析,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5、学习从具体现象中归纳、抽象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事例,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难点选取运动的物体作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及认识机械运动的相对性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生活中关于运动的实例,比如:飞奔的骏马,绽放的烟花,哈雷彗星,‘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流星雨,九大行星运动,布朗运动等等。

提出问题:宇宙中一切都在运动吗?物理学怎样描述运动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新课(一)、机械运动”1、学生观察教材“活动1”,完成下面两个问题A、图中哪些小孩运动了,哪些小孩没动?B、你是怎样判断的?2、学生讨论后请一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给予补充完善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总结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学生讨论思考了解什么是参照物和机械运动参照物: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先选参照物,再作比较4、多媒体图片播放生活中的事例,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或所选的参照物5、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实例有什么共同特征?小结: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巩固提升1.【2017.淮安】周末,小明乘坐“今世缘”号有轨电车去周恩来纪念馆参观,在有轨电车行驶过程中,小明觉得自己是静止的,他选取的参照物是()21教育网A.轨道旁的行道树B.沿途的路灯杆C.有轨电车的车厢D.迎面来的轿车2.【2017.扬州】如图所示,菲菲和翔翔坐在车厢内,观察判断火车的运动情况。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7.3 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7.3 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7.3 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光滑木板
粗糙木板
分析与论证
1.(填写课本上49页的空格)
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距离就越长。

[讨论]:假如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突然消失了,那么运动的小车将会怎样?[总结]:假如水平面对小车完全没有摩擦,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

实际上,接触面光滑,完全没有摩擦是做不到的。

这里,用设想完全没有摩擦的理想化的方法进行推理,通常叫“理想实验”,它是科学推理的一种重要方法。

【如果接触面光滑时,摩擦力为零,速度也就不再减小,将永远运动下去。

小车不受力也能够永远运动下去,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只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介绍伽利略的观点和牛顿的研究成果,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后,让学生阅读“金钥匙”栏目中的内容,反思实验过程,体会“理想实验”的科学方法。

再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提醒学生注意琢磨定律的含义。

教师可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⑴本定律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⑵其中“一切”“总保持”的含义是什么?
教师总结:“一切”表示这个定律具有普遍性,没有例外,不符合这条规律的物体是不存在;“总保持”是指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即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要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必须受力的作用。

(二)、惯性
[教师实验]:
1.请一个同学迅速击打硬币下的硬纸板;
2.请一个同学做载有木块的小车受阻而停止运动;。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第3节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第2课时课件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第3节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第2课时课件

二、惯性的用和防止
①为了防止紧急刹车时,司机由于惯性被撞伤, 司机和前排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
②斧头松了,用手柄的下端撞击 树墩,斧头在惯性的作用下继续 向下运动,斧头就被套紧了。
③平时拍打身上的尘土、抖落伞上的雨滴,也都是利用 物体的惯性。
课堂小结
惯性
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本来运动状态不 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
第 七 章 运动和力
第3节 探究物体不受力 时怎样运动
第2课时 惯性
学习目标
1.通过大量事实认识惯性。 2.了解如何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的危害,能够将该 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
回顾思考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 保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或 静止状态 。 2.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 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例如: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运动状态产生改变,一定受到力的作 用。
A.列车突然向右启动 B.列车突然向左启动 C.列车向右运动时突然刹车 D.列车向左运动时突然刹车
与运动状态无关; 与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2.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质量 越大,惯性越大。
3.惯性不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惯性有大 小无方向。
不能说“某物体受到惯性力作用”
迷你实验室
当以最快速度弹开硬纸片时,硬币由于具有惯性,要 保持本来的静止状态不变,所以留在原处,又由于受到重 力作用会掉入水杯中。
3.(多选)下列哪些现象是利用惯性( ACD ) A.拍打衣服时,灰尘脱离衣服 B.司机和前排的乘客要系安全带 C.洗完手后,用力甩掉手上的水滴 D.跳远运动员起跳前要尽力助跑
4.公安部门要求小型客车的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必须使用 安全带。汽车安全带的作用是( C )

沪粤版物理第七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沪粤版物理第七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第七章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章知识要点,复习巩固力和运动的内容2.通过典型习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3.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和事例,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重点:归纳整理本章知识要点教学难点:知识的灵活运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章知识网络:知识点:7.1怎样描述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____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判断_______时,被选作参考的物体。

3、参照物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任意选择,一般我们生活中都是选____作为参照物。

4、运动是指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_____,静止是指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____。

5、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取决于所选取的____,这叫运动的相对性。

6、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是___。

知识点:7.2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1、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相同的_____比较___相同的____比较____2、速度是表示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3、物理学中,把物体在_________内通过的_______叫做速度。

4、速度公式:___________公式中每个字母表示的物理量和单位分别是_____________;此公式可以变形为:求路程:___,求时间:___5、1m/s=____km/h;人步行的速度是__m/s合__km/h;自行车的速度是__ ___m/s.6、机械运动按路线可分为__运动和__运动;按速度可分为____运动和____运动。

7、物理学中把______________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知识点:7.3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1、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运动要靠____来维持。

伽利略通过实验认为:物体运动不需要___来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______的缘故。

2、关于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想实验:(1)要将小车在斜面的________放下,目的是____________。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7.4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7.4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7.4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7.4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旨在让学生理解物体在受力时的运动状态,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设计实验,如用力推静止在桌面上的小车,使其运动起来。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物体在受力时怎样运动?
3.提出问题:为什么踢出去的足球会继续滚动?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受力后的运动状态。
4.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在受力时会根பைடு நூலகம்力的作用效果发生相应的运动。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实验教学:利用实验手段,让学生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5.总结归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物体受力时运动状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3.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难题。
4.能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共同探究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提高学习效果。

HY沪粤版 初二八年级物理 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 第七章 运动和力(全章教案 含教学反思)

HY沪粤版 初二八年级物理  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 第七章 运动和力(全章教案 含教学反思)

第七章运动和力7.1怎样描述运动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取参照物,会根据参照物科学地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3.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4.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教学难点: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新课引入多媒体展示:如激烈的足球比赛,优美的冰上芭蕾;火箭拔地而起,瀑布飞流直下;辽阔的草原上万马奔腾,蔚蓝的天空中飞机编队拖着彩色烟雾在做特技飞行;子弹击碎鸡蛋的慢镜头特写,花朵盛开的快镜头播放……画面戛然而止,学生意犹未尽。

这时,可声情并茂地诵出如下文字:“星移斗转,沧海桑田,草长莺飞,万马奔腾。

公路上车辆如梭,川流不息;长空里机群呼啸,风驰电掣。

运动使我们的世界变化多姿。

宇宙中的一切都在运动吗?物理学中怎样描述运动?”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什么是运动和静止活动1:让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观察下图:(1)对比甲、乙两图,判断:哪个小孩运动了,哪个没动?(2)你判断的根据是什么?第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回答;重点应放在第二个问题上,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要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感悟,体会“比较”的方法。

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点明参照物的概念: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一个物体作参照,这个物体叫参照物。

活动2: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教师引导:先选参照物,再作比较,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否则,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教师提问:除了以上例子外,还有哪些物体是运动的?你是以什么为参照物作出判断的?学生列举大量生活实例。

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实例有什么共同特征?教师总结得出机械运动的定义: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作机械运动。

探究点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多媒体展示:“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晋朝葛洪《抱朴子》“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唐无名氏《浪淘沙》“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唐李白《秋浦歌》活动1:学生齐声朗诵,并对之做出分析和解释。

粤教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7.4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案

粤教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7.4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案

7.4 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使学生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索实验中,渗透物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物理思想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二力平衡条件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具:教师用:演示用弹簧测力计,铁架台,滑轮组;学生用:每组(四人)2个弹簧测力计,一块轻质塑料片(片上有几个洞,如图1所示),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电脑演示]: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图1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二、新课教学1、力的平衡小组讨论(四人一组):让同学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并在投影片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同学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仍从同学所举的例子中找出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并不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那么,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要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二力平衡的条件,并建议同学们用实验去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运动和力教案4 沪粤版 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运动和力教案4 沪粤版 教案

运动和力课程资源1.变速直线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演示仪如图1所示,取口径较大的长玻璃管(如40W的废日光灯管,洗净荧光粉),内装粘滞性较大的液体,如机油、甘油或植物油。

放入一个调好密度的小球或小瓶(装有铁屑或外绕铁丝),用磁铁将小球固定在底部,移去磁铁,小球直线上升,做直线运动。

管外贴一白纸条,用铅笔在纸条上标出一些等距离的刻度线,配合节拍器或钟表,观察小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研究小球做的是匀速还是变速直线运动。

如果小球的密度调节得当(略小于液体的密度),移去磁铁后,因F浮>G,小球会上升,小球起动后粘滞阻力加大,致使三力基本达到平衡,在测量误差范围内,可以作为匀速直线运动。

2.自制气垫盘用气垫盘可以近似地演示物体不受阻力时的运动状态。

气垫盘的制作方法如下:取一只橡皮塞或软木塞,在其中心钻一个直径约为1~2mm的圆孔,孔洞对准废唱片或光盘中央的孔,将它们胶合在一起(胶合处用蜡密封,不能使缝隙处漏气)。

将充气的气球套在橡皮塞上,然后把唱片放在水平玻璃板上,松开气球颈部的扎线或夹子,由小孔喷出的空气在唱片和玻璃间形成气垫,如图2所示。

这个气垫能使唱片游离在玻璃之上,摩擦极小,它在玻璃板上运动时很接近匀速直线运动。

3.能证明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取直径为50cm的白色搪瓷面盆1个。

为便于观察,用特种铅笔,在面盆边缘沿顺时针方向每隔30°作一标记,将其12等分,分别为0°、30°、60°、90°……360°。

为防止外界振动和干扰,将盛满清水的面盆置于底楼的水泥地面上。

取一张吹塑纸(一种较薄的泡沫塑料纸,有很多颜色,在文具店或美术用品店都可以买到),用刀片剪裁成宽0.1~0.2cm,长8cm的纸条。

将吹塑纸条浮于面盆水面上,两端平稳地指向0°和180°。

为防止风吹和外界影响,可在面盆上盖一薄板。

经过3~4h,轻轻打开薄板,你会惊奇地发现,吹塑纸条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个角度!这是因为我们在北半球,面盆随着地表作逆时针方向转动,其运动状态(方向)发生了改变,而浮于水面的吹塑纸条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其指示角度的变化,恰恰验证了地球的自转。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第7章运动和力7.3第2课时惯性(教案)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第7章运动和力7.3第2课时惯性(教案)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第2课时惯性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惯性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任何物体在任何运动状态下都具有惯性;2.解释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惯性现象。

教学难点:1.任何物体在任何运动状态下都具有惯性;2.正确解释惯性现象;3.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教学准备硬币,硬纸片,水杯,多媒体课件,展示台,木块,小车,生、熟鸡蛋各一只,象棋子,钢尺等。

一、新课引入多媒体课件展示,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教师提问: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那么是什么维持了物体的运动呢?为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入《惯性》这个课题。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惯性演示实验1:迅速击打硬币下的硬纸片,上面的硬币会怎样?演示实验2:用尺子迅速打出较下面的象棋子,上面的象棋子会怎样?教师提问: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思考:(1)弹飞纸片的时候,硬币为什么没有飞出,而是落进杯子?(2)为什么打出较下面的象棋子,上面的象棋子能够保持原来的状态?以四人为小组,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积极展开讨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分析实验现象:实验1现象分析:因为硬币原来是静止在硬纸片上的,当纸片飞出去时,硬币由于惯性依然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硬币最后没有随硬纸片飞出去,而是掉进玻璃杯里。

实验2现象分析:用尺子迅速打出较下面的象棋子,上面的象棋子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就会落在正下方。

教师总结: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关于惯性的几点理解。

多媒体展示:对惯性的几点理解:(1)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惯性与运动状态无关:不论物体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惯性总是存在的。

(3)惯性与是否受力无关,与速度大小无关。

多媒体展示:乘客坐在行驶的汽车上,汽车转弯时,乘客倾斜;汽车急刹车,乘客向前摔倒。

学生分析:解释看到的现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7.4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7.4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7.4?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学设计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初中物理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将详细阐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的7.4节“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物体在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包括平衡状态和非平衡状态,以及物体在受力作用下可能发生的运动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包括平衡状态和非平衡状态。

2. 让学生掌握物体在受力作用下可能发生的运动变化。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变化分析。

2. 教学重点: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和运动变化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滑轮组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滑轮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2. 知识讲解:讲解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包括平衡状态和非平衡状态,以及物体在受力作用下可能发生的运动变化。

3.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和运动变化。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判断和运动变化分析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板书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和运动变化的规律。

7. 作业设计:布置一道有关物体受力时运动状态和运动变化的习题,要求学生解答并写出解题思路。

六、板书设计:1. 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平衡状态、非平衡状态。

2. 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变化:加速、减速、改变方向。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运动和力一、《课标》要求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解读:对于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课标》要求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来认识和理解,而不是仅让学生记住有关条文。

2.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知道物质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解读:这里所说的“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不只包括物理学中所说的机械运动、电磁运动、热运动、光的传播等,还包括化学、生物学中的运动、天体运动等。

实际上自然界中事物的一切发展变化都是运动。

了解这些现象既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运动的多样性,又能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解读: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已经学过速度的计算,初中物理课程再次让学生学习速度,重在让学生体会建立速度概念的科学方法,使学生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关于速度的计算,学生只要会利用公式,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物理量中由两个求出第三个,就符合《课标》的要求了;不要求让学生在追及等问题上浪费时间,也不要把速度问题与其他问题综合起来进行复杂的计算。

4.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

能用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解读:关于惯性,即“物体都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课标》要求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来认识。

这种探究既包括做简单的实验,也包括对日常生活事例的分析。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该定律的内涵及其严密性。

5.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解读:对于二力平衡的条件,《课标》要求让学生“知道”即可。

对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要结合具体事例或实验现象,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使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发生改变。

二、本章教材分析1.本章概述本章有怎样描述运动、运动和力的关系两部分,主要内容有: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速度,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运动和力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

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论叫“动力学”,是物理学中发轫较早、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

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发展到伽利略、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可以说动力学已成为“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力学之于物理学如同骨骼之于人体。

”(霍尔顿)人们对运动和力的研究,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本章让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的初步知识及有关科学方法,这些内容在初中力学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上一章所学力学知识的延续,又是继续学习浮力、功和能的预备知识,是学生高中进一步学习力学的基础。

本章教材的编写思路:先了解“运动”的基本知识,再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本章的前两节主要讨论“运动”:第一节定性地介绍什么是机械运动和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进而扩展开来,介绍自然界中运动的多样性;第二节定量地研究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建立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然后运用速度的概念说明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分为两节:第三节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让学生经历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体会“理想实验”的科学方法,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第四节研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材安排了3个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体验,感悟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怎样运动。

本章教学的重点是速度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速度和惯性是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在实际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另外,学生领悟了速度的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对以后学习其他类似的物理量也会有所帮助。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科学地、定性地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在力学发展史上,这一论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本章教学的难点是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由于学生的前概念根深蒂固,让学生确信“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是教学的难点。

另外,由于学生的运动学知识很有限,头脑中又没有矢量的概念,理解“运动状态的改变”比较困难。

本章内容理论性较强,特别是动力学的规律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例如有的学生嘴里念着牛顿第一定律,可遇到实际问题还是认为“没有力运动就会停止”。

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引导学生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分析、推理、想象等方法,概括总结出规律;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多分析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实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2.编写特点本章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一些特点:⑴以科学探究为线索,落实三维目标。

只需游览一下本章的节标题,您就会明显地感受到本教材与传统教材的不同:原来的节标题大都是“机械运动”“速度”“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二力平衡”等,而本教材的节标题是“怎样描述运动”“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编写视角从“知识传授”变为“问题探究”。

再看本章教材每一节内容的展开,一般先提出问题,然后是图片、事例等素材,或者是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探究、思考、感悟,自主获取物理知识。

这不仅仅是教材呈现形式的改变,更是理念的更新,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例如本章第三节“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让学生经历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建立牛顿第一定律;其他各节共安排各种活动8个,每个活动都提出了明确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形式开展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到知识、感悟方法、提高能力、产生兴趣。

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教材内容。

本章教材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浅入深,从定性到定量,从简单到综合,从现象到规律,从生活到物理,组织编排各节教学内容。

就全章而言,先学习运动学,再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关于运动学,先定性探讨机械运动现象,再定量研究运动,即运用数学工具和物理方法建立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教学难度、深度逐渐加大,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时,先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再研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

因为相对于受平衡力和非平衡力的情况,“不受力”涉及到的因素少,思路较为单一。

另外,这样编排也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首先突破学生头脑中业已存在的错误的前概念(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观念,建立牛顿第一定律,为进一步学习“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扫除障碍,铺平道路。

从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也是伽利略先解决了“没有力物体究竟能不能运动”的问题,牛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然后进一步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改变跟外力的定量关系”,建立了牛顿第二定律。

⑶以科学方法为指导,拓宽学生思维。

本章教材在突出科学探究的同时,还非常重视科学方法的指导,注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领悟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在讨论“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通过几个孩子做游戏的情景图,指出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择参照物,再将物体与参照物对比……隐性地渗透“比较”的方法(即先选择标准再比较)。

在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时,显性地提出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建立了速度的概念,这一点与传统教材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和研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在力学的发展历程中,伽利略所开创的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科学实验和科学推理的方法,被爱因斯坦誉为“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为此在第三节的“金钥匙”栏目中,教材专门对“理想实验”法作了明确的介绍,学生结合该栏目反思探究的过程,对实验的认识将得以升华,从而领悟到科学方法的真谛。

3.课时安排本章共4节内容,建议全章教学用4课时。

7.1怎样描述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生活常见的运动现象。

2.会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理解运动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研究运动。

教学重点: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理解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难点: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运动的相对性就成了本节课乃至本章的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用具: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关于运动的实例,比如:飞奔的骏马,绽放的烟花,哈雷彗星,‘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流星雨,九大行星运动,布朗运动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从宏观到微观世界,一切物体都处于运动之中。

二、教授新课(一)、机械运动”1、什么是机械运动?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1)、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2)、组织同学看课本“活动1”,提问:图中的几号小孩运动了?(3)、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他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小结:机械运动: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板书:“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教师以行驶的小汽车为例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

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

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1)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2)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

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