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社会习俗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六单元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我主要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等方面
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材中这方面的内容没有涉及。但事实上,要想完整勾勒中国近代急剧变动的全貌,是离不开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尤其是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习俗方面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二、说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民国以来剪头发、易服饰、改称谓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通过对这些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使学生学会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从而培养其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使他们认识到,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发生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这些变化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由此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本课的重点是:清末民初社会风俗的变迁。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的认识与理解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法
学法:初二学生经历了一年的历史学习,对历史有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同时对历史也具有相当强的求知欲。但对历史的问题意识仍相对薄弱,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因此,本课的学法有:比较法、讨论法、表演法、归纳法等。
教法:围绕“比较”这一基本线索,采用多媒体演示法,通过辛亥革命前后一系列的图片展示,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创设历史情境,通过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加深对某些知识的理解;
四、说教学设计
让学生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指出:辛亥革命在结束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也促使中国人思想解放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社会习俗发生巨变。导入新课后分三方面的内容展开介绍。
一、剪发辫、易服饰
向学生简介中国发式的演变,展示各个时期发式的照片,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理解表面上看是发式的变化,实质是中国从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从生活封建化到生活近代化的反映。
展示顶戴华翎、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长衫、旗袍等图片让学生逐一辨别。简介上述服饰的由来,指出辛亥革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山装日渐成为中国男子的礼服。旗袍的样式不断更新,深得女性的青睐。
最后,让学生讨论发式与服饰变迁的历史意义,使学生明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不仅使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开始走向近代化而且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称谓上。
二、改称谓、废跪拜
让学生列举辛亥革命前后的称谓,引导学生分析称谓变化的实质、意义。
让学生演绎作揖、请安、拱手等各种礼节,以及新旧社交礼仪中的招呼方式,调动课堂气氛同时让其懂得琐屑的礼节给人们的生活、行动带来诸多的不便,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习俗发生变革有一个感性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礼节改革是历史的必然。接着自然地引出辛亥革命后不仅这些琐屑的礼节被废除,一些社会陋习也被废除了。
三、禁缠足、倡女权
向学生简单说明缠足的由来,介绍冯骥才的小说《三寸金莲》的悲惨内容进一步揭露旧民俗
的丑陋。
接着展示辛亥革命前后的各类女鞋的图片,组织学生讨论,缠足对妇女身心的摧残,从而达到学生情感的进一步提升。在学生对缠足的危害有了深刻的认同感,指出清末民初,中国的两亿男性同胞在很短的几年内全部剪掉了长辫子,统一改成世界通行的近代男发,然而禁止妇女缠足却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可见,新风取代旧俗并非一帆风顺。但尽管如此,辛亥革命后女权运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接着给学生介绍女权运动的先驱——秋瑾的故事。通过浅显易懂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妇女解放的意义。
五、说板书设计:
目的:从感性到理性的纲目式设计便于学生从宏观上,一目了然的把握本节知识结构。六、教学反思
综上可知,这一课的最大特点是突出了一个“比”字,通过比较,有助于学生对新旧内容形成鲜明的认识。
整堂教学设计由始至终贯穿了比较法在内,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学生记忆历史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因为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厌学;被迫而学的东西,未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未形成相应的思维能力,更未促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所以,在历史新课改体制下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可谓是一个新的探索和创新。通过比较,有助于学生对新旧内容形成鲜明的认识。
另外,本节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会有较浓厚的兴趣,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活动,让学生采访家里的年长者,增加感性认识,以便提高学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