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先秦诸子生死观产生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先秦诸子生死观产生的原因
【摘要】先秦诸子关于生死之论,包含丰富的理论,深刻的思想内涵。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变革的时代与无序的社会,春秋人文思想兴起,士阶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救世情怀。
【关键词】先秦诸子;生死观;社会大变革;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
先秦诸子生死观以其丰富的理论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见解,为中国乃至世界生死文化宝库书写了不可或缺的一笔,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先秦诸子生死观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变革的时代与无序的社会,春秋人文思想兴起,士阶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救世情怀。
1.变革的时代与无序的社会
春秋战国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旧的秩序已经开始瓦解崩溃,新的制度正在萌发酝酿之中。同时又是一个极为混乱的时期。王室衰微,周天子王权旁落,代之而起的是诸侯崛起、大夫力政。原来由分封制、宗法制建立起来的等级统治结构不断解体,维系这一等级统治结构的一套礼乐制度也随之崩溃。
随着诸侯乃至卿大夫土地占有欲的膨胀,诸侯之间为争夺土地而进行的战争不断发生,实力强大的诸侯们无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兼并弱小国家。据鲁史《春秋》记载,春秋242年间,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共483次,平均每年要发生两次战争。残酷的争霸兼并战争,导致生灵涂炭。今天我们读史籍的相关记载,当时战争惨状依然令人触目惊心:“易子而食,析骸而炊”[1],“臼灶生蛙,人马相食”[2]。可以说,死亡是当时人们不得不面临的残酷社会现实。
胡适在《诸子不出于王官论》文中说:“诸子自老耽、孔丘至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兴,与王宫无涉。”[3]面对社会的无序和生灵的痛苦,先秦诸子陷入了时代的沉思,纷纷寻找救世之方,诸子之学由此产生。
2.春秋人文思想兴起
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滥觞于西周。西周的礼乐文化在本质上已不是神的他律,而是立足于人的组织结构的礼的他律。六礼都是围绕着人的生命过程而展开的,这使得礼乐文化本身已经具有了一种人文主义的基础。这是从西周开始萌芽而到春秋更为发展的人文思潮所以兴起的重要基础[4]。
西周时代“礼不下庶人”,掌握文化知识的都是卿大夫一类的人物。到了春秋时期旧时的王官之学逐渐废弛,学术下移民间私学兴起。社会上受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大,拥有文化知识的人逐渐增多,他们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人的生命价值内涵更为丰富,生命的意义逐渐凸现起来,对人的价值和终极意义的思索和追问便由此展开。
春秋人文思想的兴起成为中国文化从上古向中古过渡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可以说奠定了中国文化后来发展的基本走向。正如徐复观所说:“春秋是礼的世纪,也是人文的世纪……此一发展方向,代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5]
3.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救世情怀
在殷周宗教文化崩溃之后,重建社会的价值信仰和文化秩序是先秦诸子的思想主题。先秦诸子在理性和良知的强烈驱使之下,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
觉承担起拯救天下苍生,重建理想家园的历史重任。
先秦诸子高举道义的大旗,对黑暗的现实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他们为唤醒社会良知,恢复社会秩序,重建理想家园而“上下求索”,探求良方,并以满腔热血为之奔走呼号。孟子对那些发动战争、穷兵黩武的人进行强烈的谴责:“我善为阵,我善为战”,此乃“大罪也”[6]。孟子的反对战争、反对杀戮的呼吁,以及其对“善战者”罪行的揭露与抨击,无不显示了他对生命的珍惜与关爱。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看到的情形是“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7]。庄子对此一针见血地揭露道:“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8]墨子指出战争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9]。如何拯救生灵、拯救灵魂?在道家看来,这必须从生命的本原开始考察,通过追究生命的本原来揭示人性的本质,进而引导人们守住自己的本质,从而整个社会也就趋于安定有序。儒家主张用周道来匡正时弊,孟子出于对人类生命的关爱,提出“王道”、“仁政”学说,主张以仁来统一天下。墨家主张“背周道而用夏政”,希望统治者能效法夏禹,苦己利人,天下人都兼相爱,相交利。法家则抛开了先王之道,主张制定新的严刑峻法来对付人们的贪恶之性,约束人们的行为,将社会纳入法制的轨道。先秦诸子这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救世情怀使他们积极探索生命的价值,从而形成了理论丰富的生死观。
先秦诸子的理论创造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资料,同时也为世界死亡哲学作出了贡献,他们的生死观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生死问题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1410.
[2]刘向,战国策[M]北京:中华书局1984:585.
[3]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8.
[4]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M].北京:三联书店.1996.263.
[5]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41.
[6]孟轲,孟子[M]济南齐鲁书社1992:208.
[7]孙雍长.老子注译[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105.
[8]庄周.庄子[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2010.08:85.
[9]水渭松.墨子直解[M]杭州:浙江文艺200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