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分析课程论文概要
论文中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分析
论文中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分析在撰写论文时,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如何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提供一些有效的分析方法。
一、可靠性分析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指的是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程度。
下面是几种常用的评估实验结果可靠性的方法:1. 重复实验:通过重复进行同一实验,可以检验实验数据的一致性。
若重复实验的结果相似,则可以认为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 控制组设计:在实验中引入控制组,与实验组进行对比。
若控制组和实验组的结果一致,可以进一步说明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3. 大样本量:增加样本量可以减少实验数据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因此,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应尽量采集更多的样本。
4. 统计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如方差分析、t 检验等,可以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二、有效性分析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指的是实验结论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
以下是几种分析实验结果有效性的方法:1. 逻辑关联:确保实验结论与实验目的、研究问题之间存在逻辑关联。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合理解释和分析,验证实验结论的有效性。
2. 实际应用:实验结果在实际应用中能否得到验证,也是评估其有效性的一种方法。
若实验结论与实际应用结果相符,说明实验结果是有效的。
3. 专家评审: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审,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评估实验结果的有效性非常有帮助。
4. 其他研究支持:对于某些实验结果来说,若能够与其他独立的研究结果一致,则可以进一步确认其有效性。
总结起来,可靠性和有效性分析是评价实验结果质量的关键步骤。
通过重复实验、控制组设计、大样本量、统计分析等方法可以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通过逻辑关联、实际应用、专家评审和其他研究支持可以评估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在论文中,对于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论述,以确保研究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
经过以上的分析与论述,本文对论文中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机械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方法论文素材
机械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方法论文素材1. 引言机械系统的可靠性是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避免故障的重要指标。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对机械系统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研究机械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传统可靠性分析方法2.1 特征寿命分析法特征寿命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可靠性分析方法,通过统计数据对机械系统的寿命进行分析和预测。
该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在复杂系统和小样本情况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2 故障树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通过构建故障树模型,分析系统故障发生的逻辑关系,从而找出导致系统故障的主要因素。
该方法适用于系统故障模式复杂、故障逻辑关系较多的情况,但在故障概率估计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2.3 事件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通过构建事件树模型,分析系统在特定事件下的发展过程和可能的结果,从而评估系统的可靠性。
该方法适用于复杂系统和多状态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但在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3. 基于模型的可靠性分析方法3.1 可靠性块图法可靠性块图法通过将系统划分为多个可靠性块,并通过块之间的连接关系分析系统的可靠性。
该方法适用于系统结构复杂、可靠性块之间关系较多的情况,但在块之间的连接关系确定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3.2 蒙特卡洛模拟法蒙特卡洛模拟法通过随机抽样和概率计算,模拟系统的运行过程,从而得到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该方法适用于系统结构较为复杂且无法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的情况,但计算量较大。
3.3 有限元分析法有限元分析法将机械系统建模为有限元网格,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分析系统的强度和可靠性。
该方法适用于复杂结构和多物理场耦合问题的可靠性分析,但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值计算和力学知识。
4. 其他可靠性分析方法4.1 事件序列分析法事件序列分析法通过分析事件序列的发生规律,预测系统未来可能发生的故障和事故。
该方法适用于系统历史数据较为丰富的情况,但对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要求较高。
4.2 人工智能方法人工智能方法通过建立神经网络、模糊逻辑等模型,对系统故障进行预测和诊断。
可靠性的论文
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的发展现状本文从结构可靠性基本理论、结构体系可靠度、结构可靠度的模拟方法等几个方面,对结构可靠性理论和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了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的发展现状,并对其规范使用提出了建议。
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发展现状作为基本建设的主体,工程结构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还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因此,保证结构在规定的使用期内能够承受设计的各种作用,满足设计要求的各项使用功能,及具有不需过多维护而能保持其自身工作性能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即要保证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工程结构可靠性的基本内容。
为了实现这些内容,本文总结了几个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1. 结构可靠性基本理论与方法1.1 一次二阶矩法:按照现行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的定义,结构可靠度为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
结构可靠性理论的研究,起源于对结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的认识,以及结构设计风险决策理论中计算结构失效概率的需要。
早期的可靠度计算方法是只考虑随机变量平均值和标准差的所谓“二阶矩模式”,可靠度用可靠指标表示。
对于结果功能函数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的情形,在概率密度曲线坐标中,功能函数的平均值为曲线的峰值点到结构功能函数等于0(极限状态方程)点的距离,可用标准差的倍数表示,这个倍数就是二阶矩模式中的可靠指标。
而如果将结构功能函数随机变量线性变换为一个标准正态随机变量,则在新的概率密度曲线坐标中,可靠指标为坐标原点到极限状态面的距离。
将这一几何概念进行推广,提出了结构可靠指标的新定义,将可靠指标定义为标准正态空间内(随机变量的平均值为0,标准差为1),坐标原点到极限状态曲面的最短距离,原点向曲线垂线的垂足为验算点。
可以很容易的证明,如此定义的可靠指标,也是将非线性功能函数在其验算点处线性化后的线性函数所对应的二阶矩模式的可靠指标。
国际上常用的变换方法称为JC法,国内提出了简便实用、精度与JC法相差不多的实用分析法。
论文写作中的可靠性与效度分析
论文写作中的可靠性与效度分析论文是学术界重要的交流和传播手段,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效度是保证学术研究质量的关键。
本文将从可靠性和效度的角度分析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提高论文的可靠性和效度。
一、可靠性的分析可靠性是指论文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在进行论文研究时,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对于获得可靠的结论非常重要。
1. 采集数据的可靠性在论文研究中,数据的采集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确保数据采集的可靠性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1)合适的样本规模:样本规模应该足够大,以确保结果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2)均等的数据采集条件:要避免数据采集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对数据的影响,应确保所有参与者均处于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或调查。
(3)标准化的测量工具: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并在实验或调查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程序进行操作,以消除评估偏差。
2. 数据分析的可靠性数据分析过程也需要保证可靠性。
以下方法可以增强数据分析的可靠性:(1)使用科学的统计方法: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来分析数据,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多次重复实验:通过多次实验以验证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3)使用计算机辅助分析工具: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避免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二、效度的分析效度是指论文研究结果是否真实、准确地反映了所研究的对象或现象。
确保论文的效度对于研究结果和结论的可信性至关重要。
1. 内容效度内容效度是指论文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反映了所研究的对象或现象。
以下方法可以提高论文的内容效度:(1)清晰的问题陈述:对于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明确的陈述,并确保问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合理的理论框架: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来解释研究问题,并确保理论框架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3)全面的文献综述: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文献综述,以确保研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 外部效度外部效度是指论文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其他情境或样本群体。
提高论文的外部效度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多样化的样本选择:选择多样化的样本,以保证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的可靠性分析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的可靠性分析摘要:本论文旨在对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的可靠性进行分析。
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和相关数据的调研和整理,我们采用了故障树分析方法来评估该设备的可靠性。
研究发现,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的可靠性主要受到组件质量、设计缺陷和运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关键组件进行可靠性改进和优化设计,可以显著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此外,有效的维护和管理策略也对设备的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
我们的研究结果对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的设计、生产和维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成套开关设备;低压;管理策略引言本论文旨在对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的可靠性进行分析。
随着电力供需的不断增长,对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的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目前对该设备的可靠性研究尚不充分。
因此,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和故障树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该设备的可靠性评估及其受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组件质量、设计缺陷和运行环境等因素对设备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改进关键组件和优化设计,以及实施有效的维护与管理策略,可以有效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本研究对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的设计、生产和维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1.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的可靠性研究现状目前,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的可靠性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高压电器领域。
虽然有一些关于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的可靠性方面的研究存在,但还未形成系统性的研究体系。
现有研究主要包括故障模式与可用性分析、设备寿命评估和维护策略等方面。
然而,这些研究还未能充分涵盖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的整体可靠性问题。
尚缺乏系统性的评估方法和综合分析,以及对影响可靠性的因素的全面研究。
现有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研究空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采用更为综合和系统的评估方法,如故障树分析、可靠性块图等,来全面分析和评估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的可靠性。
同时,对运行环境、组件质量和设计优化等方面的研究也亟待展开,以进一步提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的可靠性水平。
2.设备可靠性的影响因素设备可靠性受多种因素影响。
机械设备可靠性分析论文
机械设备可靠性分析摘要:机械的可靠性设计在机械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对机械是否能够稳定的工作起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机械可靠性设计的特点,机械可靠性设计的流程,以及在机械可靠性设计中的常用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和设计技术,最后结合最近的机械可靠性的发展,介绍了机械可靠性设计的发展趋势,从而对可靠性技术在机械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识.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具有好的性能,更要具有高的可靠性水平.采用可靠性设计弥补了常规设计的不足,使得设计方案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所谓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时间内,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或性质”。
可靠性的概率度量称为可靠度。
可靠性工程的诞生已近半个世纪的历史, 以电子产品可靠性设计为先导的可靠性工程迄今发展得比较成熟,已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相比之下,机械产品的可靠性设计与研究则起步较晚。
所谓机械可靠性,是指机械产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由于工程材料特性的离散性以及测量、加工、制造和安装误差等因素的影响,使机械产品的系统参数具有固有的不确定性,因此考虑这种固有随机性的可靠性设计技术至关重要。
据有关方面统计,产品设计对产品质量的贡献率可达70%~80%,可见设计决定了产品的固有质量特性(如:功能、性能、寿命、安全性和可靠性等),赋予了产品“先天优劣"的本质特性。
上世纪60年代, 对机械可靠性问题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开始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
虽然国内外都投入了研究力量,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终因机械产品可靠性涉及的领域太多、可靠性研究的范围大、基础性数据缺乏等原因,机械可靠性设计在工程实际中应用得并不广泛。
本文简要介绍了可靠性技术在机械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介绍了一些在机械产品设计中应用的较为成熟的可靠性技术和可靠性设计方法,并且结合当今可靠性工程学科的发展,指出了可靠性技术在机械领域中的发展和趋势。
光伏发电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与优化研究毕业论文
光伏发电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与优化研究毕业论文光伏发电系统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具有环保、可持续等诸多优点,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光伏发电系统依然存在着可靠性问题,包括光伏组件的损耗、系统运行负荷的波动等等。
因此,本论文将对光伏发电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优化措施,以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可靠性。
第一部分可靠性分析1. 光伏组件的可靠性评估光伏组件作为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部分,其可靠性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性能。
通过对光伏组件的关键参数进行分析,如光电转换效率、温度特性等,可以评估其可靠性,并找出可能导致组件损耗的因素。
2. 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负荷波动分析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负荷波动会对系统的可靠性产生影响。
通过对负荷波动的分析,可以确定系统在不同负荷情况下的可靠性水平,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第二部分优化研究1. 光伏组件的优化设计通过对光伏组件的结构、材料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提高其抗风、抗湿、抗盐雾等能力,从而提高光伏组件的可靠性。
2. 光伏发电系统的电池管理优化电池是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管理对系统可靠性至关重要。
通过优化电池的充放电控制策略、循环使用等方式,可以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可靠性。
3. 光伏发电系统的故障检测与诊断优化对光伏发电系统进行故障检测与诊断优化,可以提前发现并排除系统中的故障,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通过引入智能监控技术、故障预测模型等手段,可以实现系统的自动化监测与诊断。
第三部分实验与结果分析1. 实验设计本论文将设计相应的实验,通过对不同光伏发电系统的可靠性进行测试,验证优化研究的有效性。
2. 数据采集与分析通过对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对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并与之前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
3. 结果分析与总结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对优化研究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总结出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启示。
结论通过光伏发电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与优化研究,本论文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优化策略,包括光伏组件的优化设计、电池管理的优化以及故障检测与诊断的优化。
仪表可靠性基础结课论文
仪表可靠性基础结课论文(分散控制系统中的可靠性措施)班级:姓名:学号:时间:2013.10.25摘要:随着分散控制系统(DCS)在火电厂的大规模应用,热控自动化系统已由原来的配角转变为决定机组安全经济运行的主导因素,其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根据电网火电厂近几年来DCS异常故障情况的统计,对照国家和电力行业规程、标准,对影响机组安全运行的故障现象和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措施以提高火电厂DCS安全可靠性。
关键词:火电厂分散控制系统可靠性前言:分散控制系统(DCS)的主要作用是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监视、管理和决策,因此要求它必须具有很高的可靠性,这样才能保证工厂的安全、经济运行。
为了实现这一点,在分散控制系统中采用了许多提高可靠性的措施。
本文主要从可靠性的概念、分散控制系统中的可靠性措施两方面进行论述。
正文:可靠性的研究工作随着大规模计算机系统和国际性计算机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可靠性问题己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可靠性理论也在这种形势下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一.可靠性可靠性是分散型控制系统(DCS)最重要的技术性能指标之一。
现代生产的连续性、快节奏和高效率对分散型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由于分散型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结构都比较复杂,它的可靠性问题也涉及到更多的层面,应当重点进行讨论和研究。
分散型控制系统的可靠性问题分散型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是评估分散型控制系统的一个极其重要技术性能指标。
通常,制造厂商提供的可靠度数据都在99.99%至99.9999%。
由于可靠性指标具有统计特性,因此,在评估系统可靠性时,可以采用那些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措施来分析。
1.可靠性及可靠性指标可靠性指机器、零件或系统,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具有正常工作性能的能力。
狭义的可靠性指一次性使用的机器、零件或系统的使用寿命。
分散型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是指广义的可靠性。
它是可修复的机器、零件或系统,在使用中不发生故障,一旦发生故障又易修复,使之具有经常使用的性能。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分析论文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分析摘要:本文在论述电气控制设备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总结了设备可靠性研究方法,并根据以上分析总结得出了提高控制设备可靠性的一些对策,希望能够提高电气控制设备的市场竞争能力。
关键词:控制设备可靠性测试在现代机械中,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可靠性也成为电气设备的关键性能。
随着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电气设备的发展趋势大体为模块化、系统化和智能化。
但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使用环境越来越恶劣,服务系统越来越复杂、昂贵,保证其可靠性刻不容缓。
1 电气设备可靠性定义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定义: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该定义不仅适用于一个系统,同时也适用于一台设备或者是一个单元。
故障的出现具有随机性,在数学表达中,可靠性用“概率”体现。
2 电气控制设备可靠性研究意义国内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1984年组建了全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信息交换网,并且颁布了gjb-87《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
这些措施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电子产品可靠性工作。
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控制设备的可靠性问题就变得异常突出,加强电气自动控制设备的可靠性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2.1 可靠性可以提高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包括产品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其中,产品的可靠性占据主导地位。
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可以减少故障发生次数,降低维修费用,相应的产品安全性也随之提高。
产品质量的核心就是产品的可靠性,这也是众多生产厂家追求的目标。
2.2 可靠性可以提高市场份额在众多研究中发现,在日益积累的竞争中只有高可靠性的产品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在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自动化程度和复杂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可靠性技术已经成为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取市场份额的有力工具。
所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可以增加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3 可靠性测试方法在对电气自动控制设备可靠性等特征量进行定量评价时,需要选择一个适合的测试方法,当前国内已有的可靠性测试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3.1 试验室测试在试验室内的测试属于模拟可靠性试验,采用一种规定的可控制的环境条件和工作条件,对现场使用条件进行模拟,使被测试设备在模拟的运行环境条件下进行试验,最后借助数理统计知识,通过累计的时间和累计失效数等数据得出设备的可靠性指标。
可靠性分析课程论文
可靠性分析一可靠性概念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叫产品的“可靠性”。
通俗地说,产品故障出的少,就是可靠性高。
可靠性的概率度量叫可靠度,用R(t)表示。
设N 个产品从时刻“0”开始工作,到时刻t 失效的总个数为n(t),当N 足够大时R(t)≈[N-n(t)]/N=N(t)/N这里边重点是产品、规定条件、规定时间、规定功能。
产品:硬件(汽车、电视机等)、流程性材料(水泥、燃油、煤气等)、软件(程序、记录等)、服务(理发、导游等)。
规定条件:主要指自然、人文等环境。
规定时间:指时间段或某一时刻。
规定功能:产品所应达到的能力和效果。
我们这里讲到的产品可靠性通俗说就是我们研制生产的设备或系统在用户所处的环境中使用时实现其应有的技战术性能的能力。
产品的可靠性变化一般都有一定的规律, 其特征曲线如图1所示, 由于其形状象浴盆,通常称之为“浴盆曲线”。
在实验和设计初期,由于产品设计制造中的错误、软件不完善以及元器件筛选不够等原因而造成早期失效率高; 通过修正设计、改进工艺、老化元器件、以及整机试验等,使产品进入稳定的偶然失效期;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器件耗损、整机老化以及维护等原因, 产品进入了耗损失效期。
这就是可靠性特征曲线逞“浴盆曲线”型的原因。
在国际上,可靠性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1944 年纳粹德国用V-2 火箭袭击伦敦,有80 枚火箭在起飞台上爆炸,还有一些掉进英吉利海峡。
由此德国提出并运用了串联模型得出火箭系统可靠度,成为第一个运用系统可靠性理论的飞行器。
当时美国海军统计,运往远东的航空无线电设备有60%不能工作。
电子设备在规定使用期内仅有30%的时间能有效工作。
在此期间,因可靠性问题损失的飞机2.1 万架,是被击落飞机的 1.5 倍。
由此引起人们对可靠性问题的认识,通过大量现场调查和故障分析,采取对策,诞生了可靠性这门学科。
上述例子充分证明了装备可靠性的重要。
因此现代武器装备既要重视性能,又不能轻视可靠性。
可靠性分析_论文-大学论文
三、可靠性分析为了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在产品寿命周期各阶段:方案论证、研制、生产和使用,必须对产品及其组成单元的故障进行详细分析。
常用的可靠性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 –FMECA)·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FTA)·潜在通路分析(Sneak Circuit Analysis—SCA)·电路容差分析(CircuitTolerance Analysis)3.1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 –FMECA)FMECA是分析每一产品所产生的潜在故障模式及其对系统功能造成所有可能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把每一个潜在的故障模式按它的严酷程度及其发生的概率予以分类,提出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的设计分析方法。
•FMECA两步:即故障模式影响分析(FMEA)和危害性分析(CA),FMECA 可以看成是FMEA的扩展。
•在产品寿命周期内各不同阶段,FMECA的应用目的和应用方法略有不同。
•在产品寿命周期各阶段的FMECA方法3.1.1 FMEA分析包括故障模式分析、故障原因分析、故障影响分析、故障检测方法分析与补偿措施分析等。
故障是产品或其一部分不能或将不能完成予定功能的事件或状态(对电子元器件、弹药等称失效)。
3.1.1.1故障模式分析故障模式是故障表现形式,如短路、开路、断裂、过度耗损等。
一般在研究产品的故障徃徃是从产品的故障现象入手,进而通过现象(故障模式)找出故障原因。
在进行故障模式分析时,应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故障,即功能故障和潜在故障。
功能故障是指产品或其一部分不能完成予定功能的事件或状态。
即产品或其一部分突然、彻底丧失了规定功能。
可靠性分析结课论文(影响工程可靠性的因素和解决方法)
影响工程结构可靠性的因素和解决方法工程结构是由钢、木、砖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等建造的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
工程结构在相当长的使用期内, 需要安全可靠地承受设备、人群、车辆等使用荷载,经受风、雪、冰、雨、日照或波浪、水流、土压力、地震等环境的作用。
它们安全可靠与否,不但影响工农业生产,而且还常常关系到人身安危,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物, 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的象征, 将留传后世,对安全可靠、适用、美观、耐久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一、工程结构可靠性概念1.1、结构可靠性的概念可靠性分析依概率论及数理统计为基础,考虑工程变量的随机性,能定量地计算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
1.2、工程结构可靠性分析的基本内容人类对工程结构的最基本要求是安全与适用。
为保证此要求的实现,结构在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内应满足下列功能要求:①在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时, 能承受可能出现的各种作用;②在正常使用时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③在正常维护下具有足够的耐久性能;④在设计规定的偶然事件发生时及发生后,仍能保持必需的整体稳定性。
在上述各项要求中,第①、④两项, 关系到人身安全,结构具有的这种性质一般用结构的安全性来描述。
第②项关系到结构的适用性,第③项则关系到结构的耐久性。
由此可见工程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构成了工程结构可靠性的基本内容。
1.3、工程结构可靠度按照《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 - 2001)的定义,结构可靠度为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
对于一般结构规定时间通常取为50年,规定条件则指正常设计、施工及使用。
很显然,可靠度是从概率的角度对可靠性的定量描述。
对每一种极限状态都可用结构的功能函数来描述。
结构可靠性通常受各种荷载、材料性能、几何参数、计算公式精确性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一般具有随机性,称为基本变量。
每个基本变量都服从某一种分布函数,分布函数须通过大量统计数据资料加以验证。
机械设备可靠性分析论文
机械设备可靠性分析摘要:机械的可靠性设计在机械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对机械是否能够稳定的工作起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主要介绍了机械可靠性设计的特点,机械可靠性设计的流程,以及在机械可靠性设计中的常用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和设计技术,最后结合最近的机械可靠性的发展,介绍了机械可靠性设计的发展趋势,从而对可靠性技术在机械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识。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具有好的性能,更要具有高的可靠性水平。
采用可靠性设计弥补了常规设计的不足,使得设计方案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所谓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时间内,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或性质”。
可靠性的概率度量称为可靠度。
可靠性工程的诞生已近半个世纪的历史, 以电子产品可靠性设计为先导的可靠性工程迄今发展得比较成熟, 已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相比之下, 机械产品的可靠性设计与研究则起步较晚。
所谓机械可靠性,是指机械产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由于工程材料特性的离散性以及测量、加工、制造和安装误差等因素的影响,使机械产品的系统参数具有固有的不确定性,因此考虑这种固有随机性的可靠性设计技术至关重要。
据有关方面统计,产品设计对产品质量的贡献率可达70%~80%,可见设计决定了产品的固有质量特性(如:功能、性能、寿命、安全性和可靠性等),赋予了产品“先天优劣”的本质特性。
上世纪60年代, 对机械可靠性问题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开始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
虽然国内外都投入了研究力量,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终因机械产品可靠性涉及的领域太多、可靠性研究的范围大、基础性数据缺乏等原因,机械可靠性设计在工程实际中应用得并不广泛。
本文简要介绍了可靠性技术在机械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介绍了一些在机械产品设计中应用的较为成熟的可靠性技术和可靠性设计方法,并且结合当今可靠性工程学科的发展,指出了可靠性技术在机械领域中的发展和趋势。
可靠性论文
可靠性理论简介及其在客车设计方面的应用可靠性理论及应用是以产品的寿命特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它涉及到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许多领域,其推广和应用已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产品的可靠性已成为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近年来,世界各发达国家已把可靠性技术和全面质量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力地提高了产品可靠性水平。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可靠性理论的历史和发展以及现状,再结合我国客车设计生产方面介绍可靠性理论的具体应用。
一.可靠性的发展概况可靠性工程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当时,由于战争的需要,迫切要求对飞机、火箭及电子设备的可靠性进行研究。
最早提出可靠性理论的是德国的科学技术人员,德国在V—1火箭的研制中,提出了火箭系统的可靠性等于所有元器件可靠度乘积的理论,即把小样本问题转化为大样本问题进行研究。
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为了发展军事的需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可靠性进行研究。
美国先后成立了“电子设备可靠性专门委员会”、“电子设备可靠性顾问委员会”(AGUE)等研究可靠性问题的专门机构o 1957年6月4日,美国的“电子设备可靠性顾问委员会”发布了《军用电子设备可靠性报告》。
这就是著名的“AGUE”报告。
这一报告提出了可靠性是可建立的可分配的及可验证的,从而为可靠性学科的发展提出了初步框架。
“AGUE"报告是美国可靠性工程学发展的奠基性文件。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为了保证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与飞行的可靠性,开始了可靠性的研究工作。
同时,为了解决作战对导弹可靠性的要求,一些国家也先后开展了对可靠性的研究与应用。
1961年,原苏联发射第一艘有人驾驶的宇宙飞船时,宇航员对宇宙飞船安全飞行和安全返回地面的可靠性提出了0.999的概率的要求,可靠性研究人员把宇宙飞船系统的可靠性转化为各元器件的可靠性进行研究,取得了成功,满足了宇航员对宇宙飞船系统提出的可靠性要求。
论文写作中的数据可靠性与有效性分析
论文写作中的数据可靠性与有效性分析在学术研究领域,数据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是评估研究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就论文写作中的数据可靠性与有效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确保数据的可信度和适用性。
一、引言部分论文的引言部分通常起到引导读者、明确研究目的和背景的作用。
在论文写作中,引言部分也应包含数据来源和数据收集方法的简要说明,这有助于读者了解数据的来源以及数据的可靠性。
二、研究方法在论文的研究方法部分,研究者需要清楚地描述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样本规模,以提供数据的可靠性信息。
如果数据是通过实证研究获得的,应该清晰地阐述实证研究的具体步骤、样本选择方法、数据收集工具和数据处理流程等。
三、数据可靠性的评估数据的可靠性是指研究结果的稳定度和一致性。
为了评估数据的可靠性,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重复性:通过重复实验、复查数据或邀请其他研究者进行验证,来评估数据的重复性。
如果不同研究者在相同的设置下获得了相似的结果,那么数据的可靠性就得到了验证。
2. 内部一致性:对于自行构建的研究问卷或量表,可以使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或分裂半法来评估数据的内部一致性。
如果多个问题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很高,那么数据的可靠性就较高。
3. 外部一致性:与其他研究结果或现有理论进行对比,来评估数据的外部一致性。
如果数据与已有研究结果或理论相符,那么数据的可靠性就较高。
此外,如果不同研究方法得出的结果相似,也可以说明数据的可靠性较高。
四、数据有效性的评估数据的有效性是指数据所衡量的变量或概念是否真实、准确地反映了研究目的。
为了评估数据的有效性,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对于自行构建的研究问卷或量表,可以使用因子分析、卡方验证或专家评估等方法,来评估测量工具的有效性。
如果测量工具能够准确地反映所研究的变量或概念,那么数据的有效性就得到了验证。
2. 采样方法的有效性:选择适当的采样方法,确保样本符合研究目的和总体特征,以提高数据的有效性。
可靠性论文
可靠性论文第一篇:可靠性论文机械可靠性设计1.机械可靠性技术的发展历程可靠性技术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结构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始于20世纪柏年代。
可靠性技术最早应用在二战末期德国V一Ⅱ火箭的诱导装置上。
德国火箭研究机构参加人之一R.Lusser首先提出了利用概率乘积法则,把一个系统的可靠度看成该系统的子系统可靠度的乘积。
自从1946年Freuenthal在国际上发表“结构的安全度”一文以来,可靠性问题扦始引起学术界和工程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
从已有的资料了解到国内外机械产品可靠性研究状况如下:美国的可靠性研究起步较早,在机械产品可靠性理论方面,一亚利桑那大学D.Kececioglu教授为首。
主要研究机械零件的可靠性概率设计方法。
在机械故障预防和检测方面,以机械故障预防小组(MFPG)为代表对设计、诊断、监测、故障等进行研究,在可靠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编制了一些可靠性设计手册和指南、可靠性数据手册。
日本的可靠性设计是从美国引进的,以民用产品为主,强调实用化,日本科技联盟是其全国可靠性技术的推广机构。
在可靠性工程应用方面,比较重视可靠性试验、故障诊断和寿命预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及产品失效分析、现场使用数据的收集和反馈。
原苏联对机械可靠性的研究十分重视,并有其独到之处。
其可靠性技术应用主要靠国家标准推动,发布了一系列可靠性标准。
他们认为可靠性技术的主要内容是预测,即在产品设计和样机试验阶段,预测和评估在规定的条件下的使用可靠性,研究各项指标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他们认为可靠性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可靠性数学统计方法和使用信息的统计处理技术,以及保证复杂系统可靠性的技术。
二是适于机械制造行业,包括无力故障学机械零件的耐磨、耐热、耐蚀等设计方法以及保证可靠性的工艺的方法研究。
英国国家可靠性分析中心(NCRS)成立了机械可靠性研究小组,汇编出版了《机械系统可靠性》一书。
从失效模式、使用环境、故障性质、筛选效果、实验难度、维修方式和数据积累等7个方面阐明了机械可靠性应用的重点,提出了几种机械系统可靠性的评估方法,并强调重视数据积累。
可靠性论文
数控机床可靠性分析方法摘要:我国数控机床制造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当前我国数控机床较之国外的可靠性差、故障率高上。
由于随着我国数控机床市场的不断扩大,许多国外品牌大量进入中国,国内企业要想和这些国外的品牌竞争的话,必须提高国产数控机床的可靠性。
数控机床可靠性的提高可以直接减少机床生产厂家的售后服务费用和三包费用以及机床使用厂家的停机损失、机床维修费用。
数控机床可靠性的提高还可以抵制进口,扩大出口,曾加外汇收入。
此经济效益十分的显著。
Abstract: China's CNC machine tool manufacturing level and international advanced level there is still a big gap, reliability of the NC machine tools in Chinacompared with foreign difference, high failure rate. Along with the market of CNC machine tools in China continues to expand, many foreign brands enteringChina, domestic enterprises want to and the foreign brand competition, we must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domestic . CNC machine C machine tool reliabilityimprovement can repair costs, machine downtime loss directly reduce machinemanufacturer after sale service fees and three packets of cost and machine tools factory. NC machine tool reliability improvement can also resist the import,export, increase the income of foreign exchange. The economic benefit isremarkable.关键词:数控技术数控机床可靠性可靠性指标数控机床故障一、数控机床可靠性指标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可用度A。
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分析论文
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分析论文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分析论文虽然目前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已相应成熟,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领先地位,但随着人们对机械制造成品的质量要求的提高,机械制造产业必须采取行动。
众所周知,制造过程充满了复杂性,机械制造更是如此,困难阻碍重重下,实施可靠性突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机械制造工艺是一项环环相扣的系统化工程,每一个环节不仅需要前置环节的支撑,还要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准备,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整个制造过程受到影响,从而造成严重的损失,由此可见,影响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因素具有多样性。
要想使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得到保障,必须从制造的设计、实施、生产、管理着手,通过严格的控制与管理来保障每一环节的可靠性,同时,对机械制造工艺进行检验,将控制与监督双管齐下,这是实现机械制造工艺有可行性保障的重要基础。
1、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的定义及特点机械制造的生产原料主要为半成品和原材料,通过机械设备及技术的运用,将其加工的过程就是机械制造。
所谓可靠性,指的是在指定时间及条件下,实现任务要求的能力,而在这基础上能够用机械制造工艺生产出成品,就是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
目前可靠性可分为两方面:固有方面和使用方面。
产品在进行加工前就具备的已知可靠性被称为固有可靠性,这也是本文此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机械产品的固有可靠性具有以下特点:1.1关联性通常来说,产品性能的好坏取决于机械生产的设计、工艺及使用可靠性,只有这一系列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相互配合与协调,才能使生产出的成品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为企业赢得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优势。
如果将制作产品的工艺可靠性视为一个组织,那么各项生产环节的工艺可靠性就是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出现问题都将牵制着其他环节,最终使组织整体受到影响,只有所有的组成部分都到位,才能保障企业产品的质量,使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越来越稳固。
1.2因果性提及因果性,就不能不说产出设计。
产出设计这一环节虽与其他环节同样作为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的一部分,但它所涉及的内容要更多,其自身职责也更为严峻,如果说将产品可靠性比喻成一颗无坚不摧的子弹,那么产出设计就是枪口所指的方向,方向若不对,子弹威力再大也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不但起不到效果,反而会造成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靠性分析一可靠性概念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叫产品的“可靠性”。
通俗地说,产品故障出的少,就是可靠性高。
可靠性的概率度量叫可靠度,用R(t)表示。
设N 个产品从时刻“0”开始工作,到时刻t 失效的总个数为n(t),当N 足够大时R(t)≈[N-n(t)]/N=N(t)/N这里边重点是产品、规定条件、规定时间、规定功能。
产品:硬件(汽车、电视机等)、流程性材料(水泥、燃油、煤气等)、软件(程序、记录等)、服务(理发、导游等)。
规定条件:主要指自然、人文等环境。
规定时间:指时间段或某一时刻。
规定功能:产品所应达到的能力和效果。
我们这里讲到的产品可靠性通俗说就是我们研制生产的设备或系统在用户所处的环境中使用时实现其应有的技战术性能的能力。
产品的可靠性变化一般都有一定的规律, 其特征曲线如图1所示, 由于其形状象浴盆,通常称之为“浴盆曲线”。
在实验和设计初期,由于产品设计制造中的错误、软件不完善以及元器件筛选不够等原因而造成早期失效率高; 通过修正设计、改进工艺、老化元器件、以及整机试验等,使产品进入稳定的偶然失效期;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器件耗损、整机老化以及维护等原因, 产品进入了耗损失效期。
这就是可靠性特征曲线逞“浴盆曲线”型的原因。
在国际上,可靠性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1944 年纳粹德国用V-2 火箭袭击伦敦,有80 枚火箭在起飞台上爆炸,还有一些掉进英吉利海峡。
由此德国提出并运用了串联模型得出火箭系统可靠度,成为第一个运用系统可靠性理论的飞行器。
当时美国海军统计,运往远东的航空无线电设备有60%不能工作。
电子设备在规定使用期内仅有30%的时间能有效工作。
在此期间,因可靠性问题损失的飞机2.1 万架,是被击落飞机的 1.5 倍。
由此引起人们对可靠性问题的认识,通过大量现场调查和故障分析,采取对策,诞生了可靠性这门学科。
上述例子充分证明了装备可靠性的重要。
因此现代武器装备既要重视性能,又不能轻视可靠性。
要获得装备的高可靠性,目前通用的做法是采用工程化的方法进行设计和管理。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可靠性工程方法的一些基本内容。
也是目前我们工作中常用到的内容。
二常用的可靠性工程技术指标2.1 常用参数实际工作中我们常遇到的表征电子系统产品可靠性的工程技术。
2.2 定义2.2.1 可用性产品在任一随机时刻需要和开始执行任务时,处于可工作或可使用状态的程度。
可用性的概率度量叫“可用度”,用“A”表示。
可用性描述了在要求的外部资源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及随机规定的时刻处于可执行规定任务的能力。
2.2.2 固有可用度仅与工作时间和修复性维修时间有关的一种可用性参数。
其度量方法为:产品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和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平均修复时间的和之比。
2.2.3 使用可用度它是与能工作时间和不能工作时间有关的一种可用性参数。
其度量方法为:产品的能工作时间与能工作时间、不能工作时间的和之比。
2.2.4 MTBF它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产品处于规定状态的总数与这段时间内故障总数之比。
它是可修复产品的一种基本参数。
对于一批产品来说式中ti为第i 个产品无故障工作时间,N 为产品的数量。
2.2.5 故障率(λ)产品工作到t 时刻后的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的概率。
它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产品的故障总数和寿命单位总数之比。
它是可靠性的一种基本参数。
设有N 个产品,从t=0 时刻开始工作,到时刻t 时的失效数为n(t),即t 时刻残存产品数为N-n(t),又若在(t+Δt)时间内,有Δn(t)个产品失效。
λ(t)=[n(t+Δt)-n(t)]/[N-n(t)]/Δt=Δn(t)/[N-n(t)]/Δt2.3 相互关系Ai=MTBF/(MTBF+MTTR)A0=MTBF/(MTBF+MTTR+MLDT)其中MTTR 为平均修复时间,MLDT 为平均维修保障延误时间。
当MLDT=0 时,A0=Ai,这就说明了合同参数与实际使用之间的差异,而说明这一点的目的,就是要指出我们在做设计时除了要考虑合同要求,还应该考虑客观因素的影响,才能保证生产出来的产品真正满足实际使用要求。
三产品可靠性模型3.1 建立可靠性模型的作用和意义(a)建立系统可靠性模型是可靠性工程重要工作项目,是可靠性保证大纲规定的必做的工作项目之一。
(b) 建立系统可靠性工作模型是可靠性指标与维修性指标分配和预测的基础工作。
(c)建立系统可靠性模型是可靠性分析、估算、评价的工具。
(d) 建立系统可靠性模型是对系统最佳方案权衡和优化设计首先应完成的工作项目。
(e)建立系统可靠性模型是进行可靠性设计重要措施之一。
如冗余设计等。
3.2 建立可靠性模型的步骤3.2.1 产品定义(1)确定产品的任务和工作模式。
(2)规定产品及其分系统的性能参数及容许界限。
(3)确定产品的物理界限及功能接口。
(4)确定构成任务失效的条件。
(5)确定产品的寿命剖面和任务剖面。
对于建立基本可靠性模型,一定要明白:产品组成和框图结构、寿命剖面。
3.2.2 确定产品可靠性框图根据产品定义的结果,将产品组成部分按工作流程以框图的形式类别表示出来。
对于基本可靠性模型,框图都是串联的。
如接收机框图从工作原理讲,本振只与混频器相连,电源与所有电路都相连,这里不考虑这些。
在此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特别是对于大型复杂的系统,随着设计工作的从系统级向分系统级、设备级等等逐级展开,就要在各个设计级别绘制一系列的可靠性框图,这些可靠性框图是越画越细,而且要有可追溯性。
主要是便于预测工作由器件级向上开展,便于考虑模块级备份和冗余。
编制可靠性框图应注意:(1)框图的标题和任务。
(2)方框的顺序和标志。
(3)列出未记入模型的单元。
3.2.3 确定计算产品可靠性的数学模型对于有m 个单元所组成的系统来说,其可靠性数学模型可以表示为:当各单元的可靠度都符合指数规律时,可因而有以上述接收机为例,其可靠性数学模型为:当组成系统的分系统可靠度相同且服从指数分布时,λ 为常数,则: 目前讲到的可靠性模型适用于寿命服从指数分布的电子设备,而机械零部件为次要成分,其失效率也低。
对于目前生产的电子设备,可 忽略不计。
如果产品既有电子元器件又有机械零部件,且为串联结构, 则其可靠性数学模型为软件可靠性未纳入系统可靠性模型时,应假设整个软件是完全可靠的。
四 产品可靠性预测与分配4.1 可靠性预测的目的(a)可靠性预测作为一种设计工具,可从可靠度、性能、费用、研制周期等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
其中早期预测着重于方案的现实性和可能性研究。
(b)选择了某一设计方案后,通过可靠性预测可发现设计的薄弱环节,以便及时改进。
(c)通过可靠性预测可以推测产品能否达到规定的可靠性要求。
(d)可靠性预测结果不仅用于指导设计,还可以为转阶段决策提供信息,为可靠性试验、制定维修计划、保障性分析、安全性分析、生存性评价等提供信息。
后期预测着重于对设备的可靠性进行评价或提出硬件改进建议。
(e)为可靠性指标的分配和可靠性保障设计提供依据。
可靠性预测可以发现哪些元件或子系统是造成系统失效的主要因素;找出薄弱环节之后,便可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以减小整个系统的失效率,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可靠性预测是可靠性设计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元件可靠性预测和系统可靠性预测。
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4.2元件可靠度预测预测系统的可靠度通常是以预测系统中的元件或组件的可靠度为基础。
所有元件的可靠度确定以后,把这些元件的可靠度适当地组合起来就可以得出系统的可靠度。
因此,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如何预测元件的可靠度。
第一步是确定基本失效率G它是在一定的使用(或试验)条件和环境条件下得出的。
设计时可以从可靠性手册上查得,也可通过可靠性试验求得。
第二步是确定应用失效率即元件在现场使用中的失效率。
从两方面得到: 1)根据不同的应力环境,对基本失效率乘上适当的修正因子(系数)得到,2)直接采用从实际现场应用中收集到的失效率数据。
这里提出失效率的修正系数KF 值,因此应用失效率为: G F K λλ=第三步是确定元件的可靠度。
大多数可靠度预测时采用都是指数分布。
即:t K t G F e e t R λλ--==)(现有的绝大多数失效率数据都是基于常失效率的假设推出的,或者至少是基于这个假设预测的。
这种假设是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大多设备(系统)线路都经过老化等试验,工作在偶然失效期,失效率基本上保持常数。
4.3系统可靠性预测系统(或线路)的可靠性是与元件的数量、元件的可靠性以及元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关。
可靠性预测方法有;(a)回归分析法;(b)相似产品法;(c)相似电路法;(d)专家评分法;(e)有源单元估算法;(f)元件计数法;(g)应力分析法;(f) 蒙特卡洛法。
这里重点介绍元件计数法、应力分析法、蒙特卡洛法4.3.1计数法元器件计数可靠性预测法是根据设备中各类元器件的数量及该元器件通用失效率、元器件质量等级和设备的应用环境类别来估算设备可靠性的一种方法,其计算设备失效率的数学表达式为:式中 λ设备———设备总失效率λGi ———第 i 种元器件的通用失效率πQi ———第 i 种元器件的通用质量系数Ni ———第 i 种元器件的数量n ———设备所有元器件的种类数目其基本程序为:(a)列出设备的元器件种类及每类元器件的数量,质量等级和设备的应用环境类别。
(b)从相关资料中,查找各类元器件在该环境类别下的通用失效率λG ,以及通用质量系数 πQ 。
(c)将前两个步骤所得的数据填入失效率预测表内。
(d)按公式分别计算不同应用环境下的设备失效率,假设某系统由两台设备组成,一台使用在室外固定,一台使用在地面移动,那在计算该系统的失效率时,应分别计算设备 1 和设备 2 的失效率。
再假设两台设备一模一样,那计算设备 1 和设备 2 的失效率时,公式中的 λG 取值不同,具体参数首先确定使用环境类型,再根据类型代号从相关材料中查找对应器件的 λG 值。
其余参数相同。
(e)将组成设备的各部分失效率相加,计算整个设备系统的总失效率及其 MTBF 等可靠性指标。
4.3.2 应力分析法元器件应力分析可靠性预测法是通过分析元器件所承受的应力,计算元器件在该应力条件下的工作失效率来预测设备的可靠性。
元器件在不同应力条件下其失效率不同。
在普通场合,这些应力主要的是电应力和环境应力。
元器件应力分析可靠性预测法较全面的考虑了电、热和其它气候、机械环境应力等因素对元器件失效率的影响。
通过分析设备上各元器件工作时所承受的电、热应力及了解元器件的质量等级,承受电、热应力的额定值,工艺结构参数和应用环境类别等,利用手册给出的数值、图表和失效率模型,来计算各元器件的工作失效率,由此预测电子设备的可靠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