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模式识别的基本理论(2)

合集下载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知觉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知觉
感受野的研究 感受野:在感觉系统中,能够引起某
一神经细胞反应的受刺激区域,称为 该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特征觉察器:在大脑中存在着专门负 责对外部刺激信息特征加工处理的特 殊细胞。
简单细胞: 脑中那些对投射到眼睛视网膜上各种
简单的光线模式最为敏感地作出反应的 细胞。 复杂细胞: 复杂细胞的功能与简单细胞相同,但是 它们不像简单细胞那样受视网膜上的位 置的严重影响。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复 杂线条觉察器细胞要最好地作出反应, 则只需要线条的方位和亮度合适,而线 条在视网膜上的位置则并不重要。 超复杂细胞
刺激呈现时间
呈现时间分为短、中、长3种。 短的呈现时间达到60%正确辨认率所需 的时间,长的时间为达到90%正确辨认率所 需的时间再加5ms,中等呈现时间为短-长 的呈现时间的中点值。 全部实验应用的呈现时间范围为3585ms。
认知心理学所理解的知觉
知觉是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 即在已贮存的知觉知识经验的参与下,理 解当前刺激的意义。
简言之,知觉就是对刺激意义的理解, 这种刺激意义的理解(获得)就是当前刺 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Warren等(1970)的音素恢复效应
实验
实验时:让不同的被试分别听一个不同的句子, 如:
实验研究
Tulving, Mandler & Baumal(1964) 在 字词识别实验中,通过改变刺激呈现 时间来研究自下而上加工,而通过改 变作为上下文的字词的数目来研究自 上而下加工。
刺激材料 一些句子,如: The huge slum was filled with
dirt and disorder.
自下而上加工
1、从视觉输入开始 以视觉的再现结束。
2、视觉输入传递顺序, 分为高低阶段。

模式识别第二章ppt课件

模式识别第二章ppt课件
2.2.2 聚类准则
• 试探方法
凭直观感觉或经验,针对实际问题定义一种 相似性测度的阈值,然后按最近邻规则指定 某些模式样本属于某一个聚类类别。
– 例如对欧氏距离,它反映了样本间的近邻性,但 将一个样本分到不同类别中的哪一个时,还必须 规定一个距离测度的阈值作为聚类的判别准则。
精选ppt课件2021
• 特征选择的维数
在特征选择中往往会选择一些多余的特征,它增加了 维数,从而增加了聚类分析的复杂度,但对模式分类 却没有提供多少有用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去 掉相关程度过高的特征(进行降维处理)。
• 降维方法
– 结论:若rij->1,则表明第i维特征与第j维特征所反 映的特征规律接近,因此可以略去其中的一个特
– 距离阈值T对聚类结果的影响
精选ppt课件2021
17
2.3 基于试探的聚类搜索算法
2.3.2 最大最小距离算法
• 基本思想:以试探类间欧氏距离为最大 作为预选出聚类中心的条件。
• 病人的病程
– 名义尺度:指定性的指标,即特征度量时没有数量
关系,也没有明显的次序关系,如黑色和白色的关
系,男性和女性的关系等,都可将它们分别用“0”
和“1”来表示。
• 超过2个状态时,可精选用pp多t课个件2数021值表示。
8
2.2 模式相似性的测度和
聚类准则
2.2.1 相似Βιβλιοθήκη 测度• 目的:为了能将模式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必须定义 一种相似性的测度,来度量同一类样本间的类似性和 不属于同一类样本间的差异性。
12
2.2 模式相似性的测度和
聚类准则
2.2.2 聚类准则
• 聚类准则函数法
– 依据:由于聚类是将样本进行分类以使类别间可 分离性为最大,因此聚类准则应是反映类别间相 似性或分离性的函数;

模式识别第二章(线性判别函数法)

模式识别第二章(线性判别函数法)

2类判别区域 d21(x)>0 d23(x)>0 3类判别区域 d31(x)>0 d32(x)>0
0 1 2 3 4 5 6 7 8 9
x1
d23(x)为正
d32(x)为正
d12(x)为正
d21(x)为正
32
i j 两分法例题图示
33
3、第三种情况(续)
d1 ( x) d2 ( x)
12
2.2.1 线性判别函数的基本概念
• 如果采用增广模式,可以表达如下
g ( x) w x
T
x ( x1 , x 2 , , x d ,1)
w ( w1 , w 2 , , w d , w d 1 ) T
T
增广加权向量
2016/12/3
模式识别导论
13
2.1 判别函数(discriminant function) 1.判别函数的定义 直接用来对模式进行分类的准则函数。
模式识别导论
11
2.2.1 线性判别函数的基本概念
• 在一个d维的特征空间中,线性判别函数的
一般表达式如下
g ( x ) w1 x1 w 2 x 2 w d x d w d 1
g ( x ) w x w d 1
T
w为 加 权 向 量
2016/12/3
模式识别导论
1
d1 ( x ) d3 ( x )
2
3
d2 ( x) d3 ( x)
34
多类问题图例(第三种情况)
35
上述三种方法小结:
当c
但是
3 时,i j
法比
i i
法需要更多

信息与通信工程交叉学科作业指导书

信息与通信工程交叉学科作业指导书

信息与通信工程交叉学科作业指导书第1章引言 (4)1.1 背景与意义 (4)1.2 目标与内容 (4)1.3 方法与步骤 (4)第2章基础理论 (5)2.1 信息论基础 (5)2.1.1 信息量与熵 (5)2.1.2 信息传输与信道 (5)2.1.3 编码与解码 (5)2.2 通信原理 (5)2.2.1 信号与系统 (5)2.2.2 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 (6)2.2.3 通信调制与解调 (6)2.3 信号处理技术 (6)2.3.1 信号采样与恢复 (6)2.3.2 数字滤波器设计 (6)2.3.3 信号检测与估计 (6)第3章通信系统设计 (6)3.1 系统模型与功能指标 (6)3.1.1 系统模型概述 (6)3.1.2 功能指标 (6)3.2 信道编码与解码 (7)3.2.1 信道编码概述 (7)3.2.2 常用信道编码技术 (7)3.2.3 信道解码 (7)3.3 调制与解调技术 (7)3.3.1 调制技术概述 (7)3.3.2 常用调制技术 (7)3.3.3 解调技术 (7)第4章信息处理与应用 (7)4.1 数字信号处理 (7)4.1.1 引言 (7)4.1.2 数字信号处理基础 (8)4.1.3 数字滤波器设计 (8)4.1.4 数字信号处理应用 (8)4.2 智能信息处理 (8)4.2.1 引言 (8)4.2.2 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 (8)4.2.3 支持向量机 (8)4.2.4 聚类分析 (8)4.3 数据挖掘与模式识别 (8)4.3.2 数据挖掘技术 (8)4.3.3 模式识别技术 (9)4.3.4 数据挖掘与模式识别应用实例 (9)第5章无线通信技术 (9)5.1 无线通信系统概述 (9)5.1.1 无线通信基本原理 (9)5.1.2 无线通信系统组成 (9)5.1.3 无线通信系统分类 (9)5.2 无线信道特性 (9)5.2.1 衰落 (9)5.2.2 多径效应 (10)5.2.3 多普勒效应 (10)5.3 无线通信标准与协议 (10)5.3.1 蓝牙 (10)5.3.2 WiFi (10)5.3.3 蜂窝移动通信 (10)5.3.4 卫星通信 (10)第6章光通信技术 (10)6.1 光通信原理与系统 (10)6.1.1 光通信基本原理 (10)6.1.2 光通信系统组成 (11)6.1.3 光通信系统分类 (11)6.2 光纤通信技术 (11)6.2.1 光纤概述 (11)6.2.2 光纤的传输特性 (11)6.2.3 光纤通信系统关键技术 (11)6.3 光无线通信技术 (11)6.3.1 光无线通信原理 (11)6.3.2 光无线通信系统组成 (11)6.3.3 光无线通信关键技术 (11)第7章网络与协议 (12)7.1 计算机网络基础 (12)7.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功能 (12)7.1.2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12)7.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功能指标 (12)7.2 互联网协议与技术 (12)7.2.1 TCP/IP协议族 (12)7.2.2 路由算法与路由协议 (12)7.2.3 网络地址转换(NAT)与虚拟专用网络(VPN) (12)7.3 移动通信网络 (12)7.3.1 移动通信网络概述 (12)7.3.2 移动通信网络体系结构 (12)7.3.3 移动通信网络协议与技术 (13)第8章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 (13)8.1 密码学基础 (13)8.1.1 概述 (13)8.1.2 密码学的基本概念 (13)8.1.3 对称密码体制 (13)8.1.4 非对称密码体制 (13)8.1.5 混合密码体制 (13)8.2 安全协议与算法 (13)8.2.1 安全协议概述 (13)8.2.2 常见安全协议 (13)8.2.3 数字签名算法 (13)8.2.4 密钥交换协议 (14)8.3 隐私保护技术 (14)8.3.1 隐私保护概述 (14)8.3.2 数据匿名化技术 (14)8.3.3 同态加密技术 (14)8.3.4 安全多方计算 (14)8.3.5 聚合加密技术 (14)第9章交叉学科应用实例 (14)9.1 物联网应用 (14)9.1.1 智能家居 (14)9.1.2 智能交通 (14)9.1.3 智能医疗 (14)9.2 大数据与云计算 (15)9.2.1 大数据处理技术 (15)9.2.2 云计算平台 (15)9.2.3 大数据与云计算在通信网络优化中的应用 (15)9.3 人工智能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15)9.3.1 智能调度 (15)9.3.2 智能运维 (15)9.3.3 5G通信技术 (15)9.3.4 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15)9.3.5 人工智能在无线通信技术中的应用 (15)第10章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5)10.1 新一代通信技术 (16)10.1.1 5G与6G通信技术 (16)10.1.2 大规模MIMO技术 (16)10.1.3 毫米波通信技术 (16)10.1.4 超密集网络技术 (16)10.1.5 新一代通信技术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16)10.2 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 (16)10.2.1 量子通信基本原理与关键技术 (16)10.2.2 量子密钥分发与量子密码学 (16)10.2.3 量子计算基本原理与量子算法 (16)10.2.4 量子计算机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16)10.2.5 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在信息通信领域的潜在应用 (16)10.3 信息通信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16)10.3.1 绿色通信技术 (16)10.3.2 能效优化与能源互联网 (16)10.3.3 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 (16)10.3.4 信息通信技术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应用 (16)10.3.5 未来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政策与产业趋势 (16)第1章引言1.1 背景与意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研究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广泛应用价值。

模式识别郝旷荣Chap2(MSSB-HKR)

模式识别郝旷荣Chap2(MSSB-HKR)
第二章 贝叶斯决策理论与 统计判别方法
§2.1 引 言 §2.2 几种常用的决策规则 §2.3 正态分布时的统计决策 §本章小节 §本章习题
1
第二章 贝叶斯决策理论与 统计判别方法
本章要点 1. 机器自动识别出现错分类的条件,错分类的
可能性如何计算,如何实现使错分类出现可能 性最小——基于最小错误率的Bayes决策理论 2. 如何减小危害大的错分类情况——基于最小 错误风险的Bayes决策理论 3. 模式识别的基本计算框架——制定准则函数, 实现准则函数极值化的分类器设计方法
如果我们把作出ω1决策的所有观测值区域称为R1, 则在R1区内的每个x值,条件错误概率为p(ω2|x)。另 一个区R2中的x,条件错误概率为p(ω1|x)。
24
2.2.1 基于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
因此平均错误率P(e)可表示成
(2-8) 由于在R1区内任一个x值都有P(ω2|x)<P(ω1|x),同样
8
§2.2 几种常用的决策规则
本节将讨论几种常用的决策规则。 不同的决策规则反映了分类器设计者的不同考虑,
对决策结果有不同的影响。 最有代表性的是基于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与基
于最小风险的贝叶斯决策,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9
2.2.1 基于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
一般说来,c类不同的物体应该具有各不相同的属性, 在d维特征空间,各自有不同的分布。
(2-9) 因此错误率为图中两个划线部分之和,显而易见只有
这种划分才能使对应的错误率区域面积为最小。
27
2.2.1 基于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
在C类别情况下,很容易写成相应的最小错误率贝叶 斯决策规则:如果 ,
(2-10) 也可将其写成用先验概率与类条件概率密度相联系的 形式,得:

模式识别之二次和线性分类器课件

模式识别之二次和线性分类器课件
原理
线性分类器利用训练数据集学习得到 一个线性函数,该函数可用于对新数 据进行分类。分类决策边界是一个超 平面,将不同类别的数据分隔开来。
线性分类器数学模型
线性函数
优化目标
正则化
线性分类器使用的线性函数通 常表示为权重向量和特征向量 的内积加上偏置项,即y = w^Tx + b,其中y是预测类别 ,w是权重向量,x是特征向量 ,b是偏置项。
模式识别之二课次件和线性分类器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二次分类器原理 • 线性分类器原理 • 二次与线性分类器比较 • 二次和线性分类器应用案例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模式识别概述
模式
01
在感知或观察事物时,人们所发现的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关系或
特征。
模式识别
02
利用计算机对输入的信号进行分类或描述,以实现自动识别目
01
深度学习在模式识别 中的应用
深度学习技术为模式识别提供了新的 解决方案,能够自动提取数据的深层 特征,提高识别精度。
02
多模态数据融合
利用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将不同来 源、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融合,提高 模式识别的性能和鲁棒性。
03
迁移学习在模式识别 中的应用
迁移学习技术可以将在一个任务上学 到的知识迁移到另一个任务上,从而 加速模型训练,提高识别效率。
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应用案例
1 2
文本分类
通过训练二次和线性分类器,对文本进行分类, 如新闻、广告、评论等,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
情感分析
利用分类器对文本中的情感进行识别和分析,为 企业了解用户需求、改进产品提供参考。
3
机器翻译
结合分类器对源语言进行识别和转换,实现不同 语言之间的自动翻译,促进跨语言交流。

(完整版)认知心理学第2章知觉

(完整版)认知心理学第2章知觉
第二章 知觉
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传感数据)转化为对目 标、事件、声音和味道等的体验的过程。(Roth, 1986)
视知觉的复杂性:看起来相当简单,似乎不需要 任何意志努力。在试图模拟该功能时遇到了巨大的障 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计算机系统的认知速 度与能力能与人的视觉系统相匹敌。
第一节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第二节 模式识别 第三节 结构优势效应
❖应用:
模板匹配理论
❖评价:
简单直观 不经济 不灵活
目前,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模板说没有完 全解释人的模式识别过程,它只是模式识别过 程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
(二)原型匹配理论
1. 基本思想:
它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 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
模式识别就是在记忆中寻找原型的过程。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判断看到的刺激是哪个字母,H还是S,要 尽快,并尽量少犯错误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被试分组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视觉识别作业
反应时和正确率
被试分组
视觉识别作业 00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注意局部组会受到干扰,而注意整体组不会受到干扰 总体特征的知觉优于局部特征的知觉
实验结果:被试对原有的畸变模式分类的正确率 约为87%;对先前未看过的原型分类的正确率也与此 相当,而对新的畸变模式的分类则较差。
Posner等认为,这种实验结果说明,被试在实验 的第一阶段上,已经从一些畸变模式中有效地抽象出 原型。即被试对畸变模式进行分类是将它们与相应的 原型作比较的。
原型理论
实验结果表明,正常句子的知觉在所有的 音噪比水平都优于异常的句子,而异常的句 子又优于非语法句。

模式识别第2章 模式识别的基本理论(2)

模式识别第2章 模式识别的基本理论(2)
yk
(步长系数 )
33
算法
1)给定初始权向量a(k) ,k=0;
( 如a(0)=[1,1,….,1]T)
2)利用a(k)对对样本集分类,设错分类样本集为yk 3)若yk是空集,则a=a(k),迭代结束;否则,转4) 或 ||a(k)-a(k-1)||<=θ, θ是预先设定的一个小的阈值 (线性可分, θ =0) ( y) a(k 1) a(k) k J p 4)计算:ρ k, J p (a) y y 令k=k+1 5)转2)
1)g(x)>0, 决策:X∈ ω1 决策面的法向量指向ω1的决 策域R1,R1在H的正侧 2) g(x)<0, 决策:X∈ ω2, ω2的决策域R2在H的负侧
6
X g(X) / ||W|| R0=w0 / ||W|| Xp R2: g<0 H: g=0 r 正侧 R1: g>0 负侧
g(X)、 w0的意义 g(X)是d维空间任一点X到决策面H的距离的代数度量 w0体现该决策面在特征空间中的位置 1) w0=0时,该决策面过特征空间坐标系原点 2)否则,r0=w0/||W||表示坐标原点到决策面的距离
否则,按如下方法确定: 1、 2、 3、 m m ln[ P( ) / P( )]
~ ~
w0
1
2
2
1
2
N1 N 2 2
(P(W1)、P(W2) 已知时)
24
分类规则
25
5 感知准则函数
感知准则函数是五十年代由Rosenblatt提出的一种 自学习判别函数生成方法,企图将其用于脑模型感 知器,因此被称为感知准则函数。 特点:随意确定判别函数的初始值,在对样本分类 训练过程中逐步修正直至最终确定。 感知准则函数:是设计线性分类器的重要方法 感知准则函数使用增广样本向量与增广权向量

模式识别第2章 非监督学习方法

模式识别第2章 非监督学习方法
三、匹配测度
当特征只有两个状态(0,1)时,常用匹配测度。 0表示无此特征 1表示有此特征。故称之为二值特征。 对于给定的x和y中的某两个相应分量xi与yj 若xi=1,yj=1 ,则称 xi与yj是 (1-1)匹配; 若xi=1,yj=0 ,则称 xi与yj是 (1-0)匹配; 若xi=0,yj=1 ,则称 xi与yj是 (0-1)匹配; 若xi=0,yj=0 ,则称 xi与yj是 (0-0)匹配。
青蛙
无肺
有肺
14
特征选取不同对聚类结果的影响
(c) 按生活环境分
羊,狗,猫 蜥蜴,毒蛇 麻雀,海鸥
金鱼 绯鲵鲣
蓝鲨
青蛙
陆地
水里
两栖
15
特征选取不同对聚类结果的影响
(d) 按繁衍后代方式和肺是否存在分
蜥蜴,毒蛇 麻雀,海鸥
青蛙
金鱼 绯鲵鲣
非哺乳且有肺 非哺乳且无肺
羊,狗,猫
哺乳且有肺
蓝鲨
哺乳且无肺
p
q
最近距离法
1/2
1/2
0
-1/2
最远距离法
1/2
1/2
0
1/2
中间距离法 重心距离法 平均距离法 可变平均法 可变法 离差平方和法
1/2
np n p nq
np n p nq
(1 ) np np nq
1
2
nk n p nk nl
1/2
nq n p nq
nq n p nq (1 ) nq
48
2·3 类的定义与类间距离
49
2·3 类的定义与类间距离
w j 的类内离差阵定义为
S ( j) W
1 nj
nj
(

第二章 模糊模式识别

第二章 模糊模式识别
−1
x1 : 核(拍照)面积; x2 :核周长; x4 : 细胞周长; x3 : 细胞面积;
核内平均光密度;
六个模糊集:
α 1a 2 A:核增大,A( x) = 1 + x , ~ 1
(a为正常核的面积) ;
−1
B ~
α2 B : 核染色体增深: ( x) = 1 + ; x5
R 维模糊矩阵 β 用贴近度公式求:N ( R , R ) β i
判断Rβ 属于哪一类(字)。
5
例2:癌细胞识别问题(钱敏平,陈传娟) 由医学知识,反映细胞特征有七个数据x1 , ……, x7

x = ( x1 , ……, x7 )
x 5 : 核内总光密度; x 6 : x7 : 核内平均透光率。
2.3模糊模式识别应用实例 模糊模式识别应用实例
本节提供的几个模糊模式识别应用实例, 供处理实际模式识别时参考。
例1:条码识别方法用于上海市燃气公司燃气用户帐单销帐处理、复 旦大学图书馆的检索工作取得满意效果。 现以阿拉伯数字的识别问题为例给予说明。
第一步:构造模式。将0,1,……,9分别用 m × n 维模糊矩阵表示 用 为10个模式。 如“5”,
RE(u)= 1− ρ
≥ β ≥ γ ≥θ
)
1 ∨ (| α − γ | ,β − θ |) | 180
1 [(α −90) + (β −90) + (γ −90) + (θ −90)] 2 90
1 ∧ (| α + β − 180 | ,β + γ − 180 |) | 180
(3)梯形T: T(u)= 1 − ρ3 (4)菱形RH: RH(u)=1− ρ4

模式识别与智能计算第2章

模式识别与智能计算第2章

例2.2>> x=[ 0 0; 0 1;1 0; 0.5 4;1 3;1 5;1.5 4.5;6 4;6.5 5;7 4;7.5 7; 8 6;8 7];>> K=2;iter_max=80;sita_c=1;sita_s=0.7;sita_N=1; %各参数>> [y,z]=ISODATA(x,2,sita_N,sita_s,sita_c,iter_max) %算法函数y =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各样本对应的类别z =7.1667 5.5000 %聚类中心0.7143 2.5000>> K=4;>> y=ISODATA(x,4,sita_N,sita_s,sita_c,iter_max)y = 4 4 4 3 3 3 3 2 2 2 1 1 1%各样本对应的类别例2.5>> load mydata;>>a1=mean(x1);st1=std(x1); a2=mean(x2);st2=std(x2);>> x1=(x1-a1(ones(5,1),:))./st1(ones(5,1),:);>> x2=(x2-a2(ones(7,1),:))./st2(ones(7,1),:);>> re1=pcares(x1,1); re2=pcares(x2,1);%各类的残差>> s01=sum(sum1(re1))/(5-1-1)/(4-1)%第1类的总方差s01 =0.7147>> s02=sum(sum1(re2))/(7-1-1)/(4-1)%第2类的总方差s02 =0.7130>> s11=(sum1(re1')/3)'; s21=(sum1(re2')/3)';%每个样本的方差>> f01=((5/(5-1-1)).*s11./s01)'%类内样本分类的检验f01 = 2.2772 0.3195 1.1022 1.6946 0.3411>> f02=((7/(7-1-1)).*s21./s02)'f02 =1.5933 0.4055 0.2276 0.8672 1.6677 0.4185 1.8204>> [pc1,da1]=princomp(x1);%各类的主成分分解>> [pc2,da2]=princomp(x2);>> t1=(x3-a1(ones(3,1),:))*da1';%对未知样本计算得分向量值>> e1=x3-t1*da1;%未知样本残余向量>> s1=sum(e1')/3%未知样本残余方差s1 = 0.2976 3.0370 5.8752>> f=3.86*s01%判别计算式,3.86为F检验临界值f= 2.7692function y=sum1(x)[r,c]=size(x);if r==1y=0;for i=1:c;y=y+x(i)^2;endelsefor j=1:c;y(j)=0;for i=1:r;y(j)=y(j)+x(i,j)^2;end;endend例2.8>>load x; y1=aknn(x(1:5,:),x(6:10,:),sample)y1 =1 即来自乙地function y=aknn(x1,y1,sample) %ALKNN法函数d1=squareform(pdist(x1));d2=squareform(pdist(y1));a1=sort(d1,2);a2=sort(d2,2);[r1,c1]=size(x1);r2=size(y1,1);r3=size(sample,1);m=c1;for i=2:r1-1; g_k1(i-1)=0;for j=1:r1r=a1(j,i+1); v1=2*pi^(m/2)*r^m/(m*mfun('gamma',m/2)); p1(i,j)=(i-1)/((r1-1)*v1);g_k1(i-1)=g_k1(i-1)+log(p1(i,j));endg_k2(i-1)=0;for j=1:r2-1r=a2(j,i+1);v1=2*(2*pi)^(m/2)*r^m/(m*mfun('gamma',m/2));p2(i,j)=(i-1)/((r2-1)*v1);k2(i-1)=g_k2(i-1)+log(p2(i,j));endend[g_max1,k1]=max(g_k1);k1=k1+1; [g_max2,k2]=max(g_k2);k2=k2+1;%对各类求K值for i=1:r3a_sample=[sample(i,:);x1]; d1=squareform(pdist(a_sample));a_sample1=sort(d1,2);r_1=a_sample1(1,k1+1);v1=2*pi^(m/2)*r_1^m/(m*mfun('gamma',m/2));p1(i)=(k1-1)/((r1)*v1);b_sample=[sample(i,:);y1];d2=squareform(pdist(b_sample));b_sample1=sort(d2,2);r_2=b_sample1(1,k2+1);v2=2*pi^(m/2)*r_2^m/(m*mfun('gamma',m/2));p2(i)=(k2-1)/((r2)*v2);y(i)=p1(i)/(p1(i)+p2(i)); if y(i)>0.5;y(i)=0; else;y(i)=1;endend例2.10function y=f(x1,x2) %两类分类函数,返回分类函数系数r1=size(x1,1);r2=size(x2,1);xx=[x1;x2];y=[x1(1,:) 1];k1=0;c=size(y,1);flag=1;while k1<(r1+r2)if flag==1; s=2;else;s=1;endfor i=s:r1+r2t=0;for j=1:c; m=k(y(j,1:end-1),xx(i,:));t=t+y(j,end)*m;end %分类函数值if i<=r1 ;if t>0;k1=k1+1;else; y=[y;xx(i,:) 1];k1=0;end%第一类样本elseif t<0;k1=k1+1;else;y=[y;xx(i,:) -1];k1=0;end%第二类样本endc=size(y,1);endflag=2;endfunction y=k(x1,x2)%势函数y=exp(-sum((x1-x2).^2));例2.15function y=order(x)r=length(x);for i=1:r-1;for j=i+1:r;xx=[];xx=[xx x(i:j)];y(j,i)=f(xx);end;endy(end,r)=0;s=zeros(r-2,r-2);for k=2:r-1for l=k+1:rfor j=k:l;if k==2;d1(j)=y(j-1,1)+y(l,j);else;d1(j)=s(j-1,k-1)+y(l,j);end;endd1(1:k-1)=[];[s(l,k) g(l,k)]=min(d1);g(l,k)=g(l,k)+k-1;endends(1:2,:)=[];s(:,1)=[];g(1:2,:)=[];g(:,1)=[];for i=p-1:-1:1if i==p-1;g_order=g(end,i);for k=g_order:r;result(k)=i+1;endelse[a,b]=min(s(i+1:end,i));g_order1=g(b+2,i);for k=g_order1:g_order-1;result(k)=i+1;end g_order=g_order1;endendfor k=1:g_order-1;result(k)=k;endfunction y=f(x) %求直径函数r=length(x); x_mean=mean(x); y=0; for k=1:r;y=y+(x(k)-x_mean)^2; end。

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 模式识别

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 模式识别

– 特征分析说 —— 模式可分解为诸特征
– 模式识别时,由特征觉察系统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解, 与长时记忆中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和匹配
• Lindsay和Norman(1977):构成所有26个英文字母的特征共有 7种,即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直角、锐角、连续曲线和不 连续曲线
第二章 模式识别
25
二、模式识别的理论
– 难题:
• 无法确定一个客观事物模板的数量及其变式 • 大脑中贮存有多少模板?这些模板的检索方式与速度如何?
第二章 模式识别
22
二、模式识别的理论
• 2、原型理论
– 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 而是原型(Prototype) – 原型是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反映 一类客体具有的基本特征 – 模式识别时,刺激只需与原型近似匹配即可 – Posner等(1967):原型实验 —— 证实原型的存在
– 1990:端点和结合点在图形辨认中的重要性
• 符合格式塔的连续性原则和间隙填充原则
– 局限性:
• 对不规则物体的解释 • 几个物体同时呈现时,边缘信息识别困难
第二章 模式识别
32
二、模式识别的理论
• 6、视觉拓扑学理论
– 陈霖(1982) – 在视觉处理的早期阶段,视觉系统首先检测的是图形
的大范围的拓扑性质,而非局部几何性质;
• 知识表征:已有的知识经验
• 易化作用:加快速度,提高正确率
• 补充作用:填补感觉信息的缺失 • 期待作用:预测环境中将呈现的信息
– 人鼠两歧图
第二章 模式识别
35
三、模式识别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模式识别

• 一、知觉与模式识别 • 二、模式识别的理论 • 三、模式识别的影响因素

(完整word版)模式识别第二章习题解答

(完整word版)模式识别第二章习题解答

题1:画出给定迭代次数为n的系统聚类法的算法流程框图题2:对如下5个6维模式样本,用最小聚类准则进行系统聚类分析x1: 0, 1, 3, 1, 3, 4 x2: 3, 3, 3, 1, 2, 1 x3: 1, 0, 0, 0, 1, 1 x4: 2, 1, 0, 2, 2, 1x5: 0, 0, 1, 0, 1, 0第1步:将每一样本看成单独一类,得(0)(0)(0)112233(0)(0)4455{},{},{}{},{}G x G x G x Gx Gx =====计算各类之间的欧式距离,可得距离矩阵(0)D第2步:矩阵(0)D (0)3G 和(0)5G 之间的距离,将他们合并为一类,得新的分类为(1)(0)(1)(0)(1)(0)(0)(1)(0)112233544{},{},{,},{}G G G G G G G G G ====计算聚类后的距离矩阵(1)D第3步:由于(1)D ,它是(1)3G 与(1)4G 之间的距离,于是合并(1)3G 和(1)4G ,得新的分类为 (2)(1)(2)(2)(2)(1)(1)1122334{},{},{,}G G G G G G G ===同样,按最小距离准则计算距离矩阵(2)D ,得第4步:同理得(3)(2)(3)(2)(2)11223{},{,}G G G G G ==满足聚类要求,如聚为2类,聚类完毕。

题3:选2k =,11210(1),(1)z x z x ==,用K —均值算法进行聚类分析第一步:选取1121007(1),(1)06z x z x ⎛⎫⎛⎫==== ⎪ ⎪⎝⎭⎝⎭第二步:根据聚类中心进行聚类,得到1123456782910111220(1){,,,,,,,}(1){,,,,}S x x x x x x x x S x x x x x ==第三步:计算新的聚类中心121128(1)1291020(1)2 1.250011(2)() 1.125087.666711(2)()7.333312x S x S z x x x x N z x x x x N ∈∈⎛⎫==+++= ⎪⎝⎭⎛⎫==+++= ⎪⎝⎭∑∑第四步:因(2)(1),1,2j j z z j ≠=,故回到第二步 第二步:根据新的聚类中心重新进行聚类,得到1123456782910111220(2){,,,,,,,}(2){,,,,}S x x x x x x x x S x x x x x ==第三步:计算新的聚类中心121128(2)1291020(2)2 1.250011(3)() 1.125087.666711(3)()7.333312x S x S z x x x x N z x x x x N ∈∈⎛⎫==+++= ⎪⎝⎭⎛⎫==+++= ⎪⎝⎭∑∑第四步:(3)(2),1,2j j z z j ==,所以算法收敛,得聚类中心为121.25007.6667,1.12507.3333z z ⎛⎫⎛⎫== ⎪ ⎪⎝⎭⎝⎭迭代结束。

第二章 知觉

第二章 知觉

(三)知觉的理解性
含义: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 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下面请大家看一幅图,请问你们从图中看出了什么?
(四)知觉的恒常性
含义: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 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1、大小恒常性
它是指人对物体的知觉大小不完全随映象的变化 而趋于物体实际大小的特性。 2、明度和颜色恒常性 它是指人对客观物体固有的明度和颜色的知觉不 完全随感觉映象的变化而倾向于保持不变的知觉 特性。
3、运动幻觉
(1)诱导运动 诱导运动是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因周围物体的运动 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现象,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幻 觉。 (2)自主运动 如果个体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过一段时 间便会感到它在不停地动来动去,此即自主运动。 这也是一种运动幻觉。
(四)错觉: 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
数一数,上面有多少人图像?
下 面 两 排 中 的 哪 一 个 与 第 一 个 图 最 相 似 ?
左 面 两 排 中 的 哪 一 个 与 右 边 一 图 最 相 似 ?
三、知觉的基本特征
(一)知觉的整体性 《晋书· 王献之传》有这样一句话:“此郎亦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管中窥豹比喻只看到 事物的一部分,却可推知事物的整体。这就是 知觉整体性的功能。 含义: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 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 组织加工过程。 在刺激不完备的情况下,知觉仍可保持完备性。 客观上缺的,主观上补起来。
第二章 知觉
第一节 知觉的概述 第二节 知觉信息加工
第三节 模式识别
本章要求:(1)了解知觉、模式等概念; (2)掌握知觉的特征、知觉信息加工和模式识 别理论; (3)知觉及其理论的应用。

模式识别第二章-2.K-均值分类算法

模式识别第二章-2.K-均值分类算法

2.实验结果截图 (1) 初始化聚类中心为x 1和X|0时:模式识别第二章 2. K-均值分类算法 1.实验原理和步骤 以初始化聚类中心为x 1和x 10为例。

第一次迭代: 第一步:取 K=2,并选乙(1)=X i=(0 0)T ,Z 2(1)=X I °=(7 6)T 第二步: 因 X 1-Z|(1) X 1-Z 2(1),故 X 1 s (1)因 X 2-Z 1(1) X 2-Z 2(1),故 X 2 S(1)因 X 3 -弓(1) X 3-Z 2(1),故 X^ S 1(1)得到:S (1) ={X i ,X 2,X 3,X 4,X 5,X 6,X 7, X B } S (1) ={ X 9 , X 10 , X 11 , X 12 , X 13 , X 14 , X 15 , X 16 , X 17 , X 18 , X 19 , X 20} 0 第三步:计算新的聚类中心: 乙⑵ 1 ' X J(X 1 X 2 N 1 X .S 1(1) 8 X B )= ‘1.250' 订.125」 1 1 Z 2 (2) x ■ ■ (X 9 N 2 XS 2(1) 12 X 20)- 7.663"<7.333」 (N 1和N 2分别为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的样本的数目) 第四步:因z(1) - Z (2),返回第二步 第二次迭代(步骤同上):第二次迭代得到的 乙(3)二 1.250 订.125丿 ,Z 2(3)二 7.663 <7.333 丿, z ⑵=z(3),结束迭代,得到的最终聚类中心为: ‘1.250' Z 1 <1.125; Z 2 ‘7.663' <7.333;K-均值分类葺法初始聚类中心选:xl和盘10 经过2次迭代第1类的聚类中心坐标为:(1. 250000, 1.125000) 第2类的聚类中心坐标为:(7.663607,7.333333)(2) 初始化聚类中心为x1和X2时:S均值分类聲法初始聚类中心选:小和辺经过2次迭代第1类的聚类中旳坐标为:<1. 250000, 1.125000) 第2类的聚类中七坐标为:(7.666667, 7. 333333) »(3) 初始化聚类中心为卷和x20时:I均值分类尊法初贻聚类中心选:珀2和囂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样本在d维特征空间的一些描述量
(1) 各类样本均值向量mi (2) 样本类内离散度矩阵Si与总类内离散度矩阵Sw
(3) 样本类间离散度矩阵Sb
若考虑
先验概率,则:
18
在一维Y空间的描述量
(1) 各类样本均值
(2) 样本类内离散度 和总类内离散度
(3) 样本类间离散度
Sb m1 m2
~ ~ ~
2
19
Fisher准则的函数形式
Fisher选择投影方向W的原则: y=WTX 类间分布尽可能分开, 类内样本投影尽可能密集的要求 评价投影方向W的函数
上式并不是W的显函数,需化为W的显函数
20
进一步化为W的显函数
分子
k
yyk
确定向量a的问题变为求Jp(a)的极小值的问题。准则函数 Jp(a) 就是感知准则函数
31
感知准则函数方法的思路
1)随意找一个初始向量 a(0) 2)用训练样本集中的每个样本Y来计算aTY’ 若Y’使aTY’<0,则a不适合,需修正。 若对当前经k次叠代修正的广义权向量为a(k)修正
对第k次迭代值,求其梯度向量:
J p (a) J p (a) a [ (a T y)]
yyk
aLeabharlann yyk ( y) 可见:感知准则函数的梯度向量是所有被错分类的规范化 增广样本向量之和。 令迭代向量a沿此负梯度向量方向修正(迭代公式)
a(k 1) a(k) k J p a(k) k y,k 0 a T (k 1) yi a T (k) yi k ( y)T yi >a T (k) yi
线性分类器设计步骤
线性分类器设计任务
在给定样本集XX={X1,X2,…,XN}条件下, 确定线性判别 函数的各项系数,w1,w2,…,wd ,以期对待测样本进行分类时, 能满足相应的准则函数J为最优的要求。
关键问题:
1)确定所需的准则函数J 2)用最优化技术确定准则函数J达到极值的解w*及w0*, 或增广权向量 a*
1)g(x)>0, 决策:X∈ ω1 决策面的法向量指向ω1的决 策域R1,R1在H的正侧 2) g(x)<0, 决策:X∈ ω2, ω2的决策域R2在H的负侧
6
X g(X) / ||W|| R0=w0 / ||W|| Xp R2: g<0 H: g=0 r 正侧 R1: g>0 负侧
g(X)、 w0的意义 g(X)是d维空间任一点X到决策面H的距离的代数度量 w0体现该决策面在特征空间中的位置 1) w0=0时,该决策面过特征空间坐标系原点 2)否则,r0=w0/||W||表示坐标原点到决策面的距离
12
线性判别函数的齐次简化
a:称为增广 权向量 (广 义权向量)
称为增广 样本向量 将g(x)中的W向量与w0统一表示成
它使特征空间增加了一维,但保持了样本间的欧氏距离不变, 对于分类效果也与原决策面相同,只是在Y空间中决策面是通过 坐标原点的,这在分析某些问题时具有优点,因此经常用到。
13
3
2.2 非参数判别分类法
贝叶斯决策理论:
需要知道先验概率,类条件概率密度函数等。
类条件概率密度函数的确定是通过确定其函数形式p(x|ωi) 并对其参数估计来完成的。因此,以贝叶斯决策方法为基础 的方法称为参数判别方法 问题:1)类条件概率密度函数形式p(x|ωi)很难确定 2)在样本数不足条件下获取准确的统计分布是困难的
yk yk
(步长系数 )
33
算法
1)给定初始权向量a(k) ,k=0;
29
解区与解向量
满足aTY’>0的权向量a称为解向量。 解向量存在无穷多个,解向量组成的区域称为解区
30
分析:怎样确定准则函数
– 在给定一个规范化增广样本集Y1,„,YN的条件下,对于任 何一个增广权向量a ,可计算: aTyi – 显然如果该向量是一个能将此样本集正确分类的增广权 向量,则应有 : aTyi>0, i=1,2,….,N – 而对可导致错分类的增广权向量,则必有若干个yi ,使 aTyi<0。令被错分类的规范化增广样本组成的集用yk表示 ,并定义一准则函数Jp(a) J p (a) (a T y) 0 yy – 对线性可分情况,yk是空集。因此, J p (a) (a T y) 0; yk
3
2.2.1 线性分类器
判别函数是线性判别函数的分类器称为线性分类器 主要工作:用训练样本去估计线性判别函数的参数 1 线性判别函数 线性判别函数的一般形式 g(X)=WTX+w0
w0是一个常数,称 为阈值权
4
两类别线性判别函数的决策规则
若: g(X)>0 , 则决策:X ∈ ω1 g(X)<0 , 则决策:X ∈ ω2 g(X)=0 , 可将其任意类或拒绝
g(x)=c0+c1+x+c2x2
采用映射x→Y: Y=[1 y1 y2]T=[1 x x2]T 则:判别函数g(x)又可表示成: g(x)=ATY, A=[c0 c1 c2]T g(x)被称为广义线性判别函数, a 称为广义权向量
11
– 按照这种原理,任何形式的高次判别函数都可转 化成线性判别函数来处理。 – 这种处理非线性分类器的方法,在支持向量机中 得到充分的研究。 – 产生问题: 维数会增加很多
a(k 1) a(k) J p
并使其满足: T
a (k 1)Y ' a (k)Y ' J p Y ' a (k)Y '
T T T
则,aTY’增加,有可能大于0。 即新的a(k+1)有可对Y’正确分类。 如何求 J p ?
32
求感知准则函数的极小值
--------梯度下降算法
g(X)=0就是相应的决策面方程,在线性判别 函数条件下它对应d维空间的一个超平面H WTX+w0 = 0
5
向量W的意义
设在该决策平面H上有两个特征向量X1与X2,则 WTX1+w0 = WTX2+w0 = 0 所以: WT(X1-X2)=0 即:W与该平面上任两点组成的向量(X1-X2)正交 W是该超平面的法线向量
9
例如:欲设计这样一个一维样本的分类器,使其性能为: 若X<b或X>a,则X∈ ω1;若a<X<b,则X∈ ω2 (如下图) 1)此时,采用线性判别函数,则无法 将两类样本无错误的分开。 2)若设计非线性判别函数 g(x)=(x-a)(x-b) 采用决策规则: 若:g(x)>0, 决策:X∈w1 g(x)<0, 决策:X∈w2 则可将所有样本正确分类。
2
非参数判别分类方法两个过程
1)确定使用什么典型的分类决策方法 即决定判别函数类型(如线性判别函数)及优化 准则(用于确定判别函数的参数)。 2)利用训练样本集提供的信息及优化准则(Fisher 准则、感知函数准则、最小错分样本数准则等)确 定这些函数中的参数(具体实现的算法)。 相对最小错误率及最小风险决策(最优分类器)而 言,非参数判别分类方法是次优方法,但在所提准 则下,是最好的。
a
28
样本规范化
在线性可分条件下,广义权向量a应有: 若 Y∈ω 1 ,则:aTY>0 Y∈ω 2 ,则:aTY<0 为了方便起见,令 :
Y 若Y 1 Y' { -Y 若Y 2
Y’ 称为规范化的增广样本向量。则合适的a能使所有 的Y'满足aTY’>0. 需要解决的问题: 找到满足上式的a
分母
因此
21
最佳W的确定
最佳W值的确定: 求取使JF达极大值时的 w* 可以采用拉格朗日乘子算法解决 设计一拉格朗日函数 或 由于Sw非奇异,两边乘以Sw-1得
又:
22
Fisher准则及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
使Fisher准则函数JF达极大值的解,也就是按Fisher准则将d 维X空间投影到一维Y空间的最佳投影线。 1)两类是正态分布且具有相同的协方差矩阵Σ时,按最小错 误率的贝叶斯决策: 2)按Fisher准则,Sw=Σ1+ Σ2=2Σ,Sb=(u1-u2),
但是,非线性判别函数的计算复杂。 解决办法之一:广义线性判别函数
10
2、广义线性判别函数
选择一种映射X→Y,将原样本特征向量X映射成另一向量Y ,从而可以采用线性判别函数的方法。 – 希望采用这种方式将线性判别函数的处理方法扩展至原 本适宜非线性判别函数的领域。 例如,对于二次函数情况,其一般式可表示成:
14
4
Fisher线性判别
是研究线性判别函数中最有影响的方法之一 R.A.Fisher在1936年发表的论文
Fisher线性判别函数基本原理
– 设计线性分类器首先要确定准则函数,然后再利用训练 样本集确定该分类器的参数,以求使所确定的准则达到 最佳。 – 维数问题: 降低维数 – 线性判别函数把d维空间映射到1维空间 – g(X)可看作各样本向量X在向量W上的投影
结论:若两类样本的离散矩阵相近,也就是说两类分布的形 式很相近,按Fisher准则,错分率就应比较小(接近最小错 误率),Fisher准则的合理性可以在这里体现。
23
最佳W0的确定
若维数d足够大,样本数足够多,可估计各类样本 在1维上的方差和均值、先验概率等,然后,按最 小错误率Bayes决策确定阈值W0。
26
在两类别情况下,判别准则是
为简单起见,我们不考虑g(X)=0的情况。
为了讨论原理方便,这一节在线性可分条件下 讨论问题,并且只谈两类识别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