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创作
师承古今的复仇——论东北沦陷区复仇主题文学对中国复仇思想的继承
摘 要 : 文通过 对 日 统 治时期 东北 沦陷 区文学的考 察 , 东北作 家文学创 作 中的复仇 问题 进行 整理 后 , 东北沦 陷 区文学 中与复 仇相 关 本 伪 对 将 的作 品作 为主要研 究对 象 , 对其 文 学的主要 内涵从 继承 古代复仇 文 学与五 ・ 四新文 学创作 的 角度进行 阐释 。
( 北石油 大学 华瑞学 院 社科 部 , 尔滨 1 0 2 ) 东 哈 507 ( otes U iest o erlu Hu ri olg, e at n f o i yS in eHabn 10 2 hn ) N r at nvri f t e m, au l e D p r t ce ce c , ri 5 0 7 ia h y P o C e me o S t I C
关键 词 : 东北沦 陷 区; 复仇 ; ・ 文学 五 四
Ke r s o h ato c pid a e ;e e g Ma u t trt r y wo d :n r e s c u e a r v n e; y Fo rh Li au e t r s e
中图分类号:2 9 I0
・4 2 8・
价值 工 陷区复仇主题文学对 中国复仇思想的继承
刘 畅 LuC a g i h n
Re e e o n rtAnc e nd M od r Di us no e eg i rtr h r fC ieeRee g h u hs v ng fI he i inta e n: s si nR vn eL t au eI eio hns vn eT o g t c o e n t
ojc,h r r trtr otnsaeitrrtdf m tes ces no n in rvn eleauea dMa orhn w leauecet n be ttepi yleauecnet r nep ee o h ucsi f a cet e e g i rtr n yF u e trtr rai . ma i r o t t i o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通俗小说(三))【圣才出品】
第24章通俗小说(三)一、名词解释1.沦陷区文学答:沦陷区文学是指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孤岛文学时代结束后的文学发展轨道。
在此之前,已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沦陷区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以北平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文学,统称为“沦陷区文学”。
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如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等,苏青的《结婚十年》等。
在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他的《药堂语录》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2.战国策派答:战国策派是1940年前后在国统区出现的一个颂扬国民党统治、宣传法西斯主义的文艺派别,因出版《战国策》杂志和在《大公报》开辟《战国》副刊而得名。
代表人物是陈国济、陈铨、雷海宗等。
他们提倡历史重演说,鼓吹强权政治。
在文学上他们力图使文学恭恭敬敬地为国民党法西斯政治服务,主张以“恐怖·狂欢·虔恪”为创作的“三道母题”,并把文学纳入表现恐怖的特务文学和表现狂欢的色文学的轨道。
陈铨的话剧《野玫瑰》把国民党间谍作为民族英雄歌颂,是其创作标本。
3.新浪漫派小说答:新浪漫派小说是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一个文学派别,主要作家是上海“孤岛”和国统区内典型的通俗、先锋两栖能手,即徐讦和无名氏。
这类作家的出现,一定意义上反映了40年代城市读者对小说的欣赏趣味的提高。
也有人称之为“后浪漫主义小说”,强调了他们的文学品位,因既有浪漫主义理想,又渗入现代主义精神。
他们的小说具有浪漫主义的手法,抒情的笔调,但又不同于郁达夫代表的前期浪漫派小说,而是具有更多神秘荒诞色彩。
代表作品有无名氏的《塔里的女人》《北极风情画》,徐讦的《鬼恋》《风萧萧》等。
4.《传奇》答:《传奇》是张爱玲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创作于1943~1945年间。
东北沦陷区时期女作家白朗小说创作研究
作者: 盛晓雯
作者机构: 通化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吉林通化134002
出版物刊名: 现代交际:学术版
页码: 89-90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3期
主题词: 东北沦陷区 白朗 抗争 女性书写
摘要:东北沦陷区文学的兴盛虽只有几年时间却涌现出一大批独具风貌的文学作品和深富民族担当的优秀 作家.其中,出生于1912年的白朗与萧红并称为东北女性文学的拓荒者.本文以白朗的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 从其小说中屡次出现的“出走”情节分析白朗对黑暗势力的强烈反抗;梳理作家的女性书写,论述其关怀家国 命运的女性视角;探讨民族危亡之下白朗关于生与死的辩证思考.。
东北沦陷时期梅娘的文学创作及其转变
作者: 何爽[1]
作者机构: [1]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文学教育
页码: 22-23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3期
主题词: 梅娘;东北沦陷时期;底层书写;女性关怀
摘要:从《小姐集》到《第二代》,梅娘的创作逐步由"小姐的闺房"扩展至城市生活,怀着深切的同情展现底层小人物的命运,表现出创作上的飞跃及写作风格的成熟。
在《鱼》《蟹》中,梅娘逐步走向以女性关怀为主题的创作道路,将女性视角的柔软细腻与笔触的强劲有力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沦陷初期的东北文学研究
沦陷初期的东北文学研究东北地区,位于中国北部,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然而,自20世纪初以来,这片土地经历了许多动荡和变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沦陷初期的东北文学,深入了解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在沦陷初期,东北文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发展。
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东北文学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这其中包括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等不同的文学思潮。
同时,还涌现出了许多独特的创作流派,如白山黑水派、草原诗歌派等。
这些流派注重表现东北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色彩。
在这一时期,东北文学的文学形式也变得更为丰富多样。
除了传统的小说、诗歌和戏剧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文艺形式,如报告文学、散文、电影文学等。
这些新形式为东北作家们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和途径,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人民的心声。
为了深入了解沦陷初期的东北文学,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我们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文艺理论等各类文学作品以及有关这段时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文献资料。
我们进行了实地考察,参观了相关的文化遗址和文学博物馆,并通过与当地作家的交流,深入了解了东北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我们还积极与国内外的相关学者和专家进行交流和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国际交流活动,以获得更广泛的学术资源和研究成果。
通过我们的研究,可以看到沦陷初期的东北文学具有独特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注重表现东北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同时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学思潮和创作流派。
新的文艺形式的出现也使得东北文学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然而,我们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尽管我们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仍有一些重要的作品和资料可能被遗漏或难以获取。
尽管我们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国际交流,但由于时间、资源和语言的限制,我们的研究可能还不够深入和全面。
沦陷初期的东北文学具有重要性和独特性。
东北沦陷时期作家石军及其小说创作
东北沦陷时期作家石军及其小说创作石军(1912—1950),辽宁金州人,原名王世浚,笔名石军,早期为“响涛社”和“作风”成员之一。
石军在《满洲报》《泰东日报》《新青年》《明明》《艺文志》《文选》等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作品,尤以小说创作见长,出版长篇小说《新部落》《沃土》,中篇小说《隐疚》,短篇小说《逃》《驼背岭》《暴风雨》《黄昏的江潮》《窗》《麦秋》《摆脱》《邻》《奔流》《债》等,以及短篇小说集《边城集》。
石军在旅顺师范学堂念书时,便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了鲁迅的《呐喊》、钱杏邨的《义冢》、徐蔚南的《春之花》等作品,并以“纯真童心憧憬起学习写作的雄图……大胆提笔写起稿子”。
石军真正开始创作小说,是“在《泰东日报》活动的‘响涛社’成员夷夫向我催稿的信件,不绝于案头,急得没法,为充篇幅,便粗制滥造的继续写起小说”。
石军在《我与小说》一文中回忆自己的创作道路,起初的习作期创作“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一时曾迷醉于叶灵凤、章衣萍、张资平、穆时英者流的肉麻的恋爱小说,而有意的摹仿他们的技巧……滥造一些盛极一时的恋爱小说”,或者“操纵着报复心理,盲目地对大地主和资产家,做着近于调笑般的攻击和侮辱。
以此畸形观念闭门造车,捏造一群人和物,幻想一些时与地,生硬抽象的穿插在一起,编排着所谓小说”。
其后,石军的小说创作发生转变,开始描写东北农村的现实生活场景,刻画东北生民的苦难形象,走上了乡土小说创作的道路。
正如他自己所说:“为挚爱着人类,为痛恨着人类,我的胸膛,从此时冒起‘正义感’的火焰,这火焰燃烧在几近于原始的‘爱’与‘憎’的感情中间。
我把每个人都固执的以‘爱’与‘憎’的标尺来打量。
我暴露了一层层我认为黑暗的事象,也悯恤了一群群我认为可怜的人物。
”《麦秋》发表于1939年《艺文志》第2期,小说展现了在胡匪动乱、阶级压迫等多重困境下,东北贫苦农民的苦难生活,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赵疤拉头的三间矮泥房被胡匪烧毁,不得已进城求生,成了“背着木箱子成宿到亮,一个劲用他的铜嗓喊着卖生鱼的一个家伙”。
论李克异的长篇小说创作
论李克异的长篇小说创作
庐湘
【期刊名称】《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1993()2
【摘要】东北沦陷区知名作家李克异所写的、第一个系列长篇《贝壳》、《面纱》,和另一部誉满中外的长篇《历史的回声》,都是作家里程碑式的作品。
可惜,到目前为止,对这两部作品研究评论不足。
甚至有大庙不收,小庙不留之趋势。
这两部
作品,虽然写作时间有先后,却都是写东北历史生活或沦陷区生活的,应该收在东北文学史沦陷区文学史内,不该歧视、排斥,而是应该研究、继承这份遗产。
【总页数】7页(P32-38)
【关键词】长篇小说;沦陷区文学;东北沦陷区;研究评论;写作时间;文学史;作品;作家;贝壳;遗产
【作者】庐湘
【作者单位】中国作家协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全球化视域与少数民族村庄叙事——论李传锋长篇小说《白虎寨》兼议其地域文学创作 [J], 张羽华
2.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及相关问题的思考——读李平的长篇小说《天下祁红》
[J], 黄立华
3.试论李劼人系列长篇小说创作的史诗追求及其借鉴意义 [J], 张效民
4.冷隽的笔触燃烧的激情——读李克异的长篇小说《城春草木深》 [J], 王吉有
5.群丑图与丽人像——评李克异的长篇小说《城春草木深》 [J], 庐湘;刘树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师承古今的复仇——论东北沦陷区复仇主题文学对中国复仇思想的继承
师承古今的复仇——论东北沦陷区复仇主题文学对中国复仇
思想的继承
刘畅
【期刊名称】《价值工程》
【年(卷),期】2010(029)036
【摘要】本文通过对日伪统治时期东北沦陷区文学的考察,对东北作家文学创作中的复仇问题进行整理后,将东北沦陷区文学中与复仇相关的作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文学的主要内涵从继承古代复仇文学与五·四新文学创作的角度进行阐释.【总页数】1页(P248-248)
【作者】刘畅
【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华瑞学院,社科部,哈尔滨,1500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9
【相关文献】
1.人治社会与违法复仇的文化根源——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片论 [J], 王立
2.象征性复仇与鬼灵文化──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侧议 [J], 王立
3.古代女性在复仇中的作用试探——四论女性与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 [J], 王立
4.复仇心态及中国古代文学复仇主题的审美效应 [J], 王立
5.游“复仇”之刃于跨文化空间──评《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 [J], 梅新林;葛永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中国东北沦陷时期朝鲜人作家的小说创作——以《暗夜》《黎明
这 篇 作 品 的 主 要 内 容 是 主 人 公 明 孙 追 求 高
陷 时期 朝 鲜 人 作家 的文 学 创 作 还 是掀 起 了 一 个 高 潮 。 小 说创 作 以 其 独特 的 体裁 , 描 写 并 记 录
了 朝 鲜 移 民 在 中 国 东 北 沦 陷 时 期 的 真实 生 活面 貌 , 同 时 将 他 们 坚 初 顽 强 的 民族 精 神 展 现 了 出
来 , 让读 者 不禁 为朝 鲜 移 民 千 辛 万苦 的 生 活 掏 一 把 同 情 的 泪 水 。
关 [ 键词 ]
中 国 东北沦陷时期 朝鲜人 作家
;
;
小 说创 作 ;
真 实记 录
1 . 引 §
年 九 八 事变 后 “
一
”
193 1
,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侵 占 了 整 个 中 国 东 北 地 区 。 中 国 东 北 地 区 沦 为
九 “
一
”
事 变 后 , 由 于 日 帝 的 开 拓 移 民 政 策 , 居 住 在 中
国 东 北 地 区 的 朝 鲜 人 剧 增 , 随 之 文 学 活 动 也 活
跃 起 来 。 因 此 , 尽 管 面 临 着 严 格 的 审 查 制 度 和
无 处 不 在 的 “ 文 艺 指 导 ” , 中 国 东 北 沦 陷 时 期
朝鲜 人 民却可 以用
鲜 “
系”
的 身 份存在 。
日 帝
当局为 了 促进
家 “ 国
”
建 设,
大力
提 倡 “
”
文
艺事业 发展 ,
鼓 励 “
”
各 民 族 作 家 书 写 本 民 族
论东北作家群的抗日题材短篇小说创作
》
、
长篇 小 说 科
尔沁 旗草 原 等作 品 驰誉 文坛 的 端 木蕻 良
》
,
1
936
年从 哈尔 滨逃 亡 到 上海 以 后 才
日
开 始 发 表 作 品 的 胳宾 基 等 等
,
。
东 北作 家群 的 创 作 当 然 不 以 抗
日
题材为 限 但
,
是关 注 已 经 沦 陷 的 故 乡 表现 东北人 民在
本辑 关 注 东 北作 家 群 研究
:
/
1 9
论 东 北作 家群 的 抗
洪
日
题 材 短篇 小 说 刨 作
亮
[
摘
要 九
]
一
八之 后流 亡 关 内 的 东 北 作 家 群 被认 为 开创
, ,
了
抗
日
文学 的
先河
了
。
不 过 研 究 者 讨 论更 多 的 是 他 们 的 中 长 篇 小 说 创 作
,
个 非 常重 要 的 年 离 开 东北 到
,
群体
—
东北 作家群
、
。
这 个群 体 除 上 述 诸 人 以 外 还 包 括
,
1
927
上海 求学
1
9 32
年
、
1
月 即
发表 抗 战 题 材 小说 《 最 后
,
一
课 的李辉英
》
1
92 8
年起
《
离 开 家 乡 到 天 津 北 平等 地 求 学 后 以 短 篇 小 说 鴛 鹭 湖 的 忧 郁
,
;
萧军却 从多 个侧 面
东北沦陷后期通俗小说繁荣原因
东北沦陷后期通俗小说繁荣原因之微探摘要:进入东北沦陷后期,出现了东北现代文学史中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通俗小说的短暂繁荣局面。
这个特殊文学现象是随着新文学的萎缩、在日伪政权的有力扶植下,应市民的要求而形成的。
关键词:东北沦陷后期通俗小说繁荣之原因当下通俗文学研究正热,但鲜少看到有关东北沦陷时期通俗文学的研究。
其实东北现代通俗文学在进入1940年之后出现一个短暂的繁荣。
在这个繁荣期里,不仅出现了以通俗小说为主体的大众通俗杂志《麒麟》,就连原本的老牌杂志《新满洲》也逐步转向通俗。
有关于通俗小说的论争也曾于1942年左右密集性的发生。
东北的老牌通俗作家穆儒丐、赵恂九等与华北知名通俗作家刘云若、耿小的等共同为东北文坛贡献了一批优秀的作品。
东北的新文学作家与后起新秀也在短篇通俗小说的创作上有所收获。
之所以会在该时期出现该种文学现象是有其历史的必然的。
一、东北沦陷后期新文学阵营的萎缩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阻断了东北新文学正常发展的路程。
沦陷初期由于日伪政府思想文化统治还未系统化,新文学仍然以哈尔滨为据点,顽强的进行着抗争。
但随着统治系统的完善,不断有人被逮捕,活动场地也被剥夺,在这种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的境地中,东北新文学作家们不得不做出相应的选择。
1934年,萧军、萧红、舒群等人选择了南下,而留下来的山丁、袁犀、秋吟、梅娘、吴瑛、古丁、小松、爵青、疑迟等人在“管制文化”的夹缝中生存着,他们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努力的致力于新文学建设。
从1937年《明明》杂志创刊,一直到1941年《艺文指导要纲》的颁布,东北的新文学达到了一个顶峰。
但是此后,新文学已被日伪统治的高压摧残的奄奄一息了。
王秋萤曾以阮英为笔名,在《文坛的沉寂》一文中描述了当时新文学的衰落:“近来各种出版物又形灭了,但这原因我想都会公认,并不是文学青年热血的冷却,而是在这非常时受了纸与经济的压迫,再不能苦行下去。
因此过去也有高呼与期待官方能有文艺刊物的出版,但时至今日不但未能实现,反倒连喊声也沉寂了。
满族作家关沫南沦陷时期的小说创作
20满族作家关沫南沦陷时期的小说创作何 爽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摘要:东北沦陷时期,满族作家关沫南的小说创作以丰富的题材内容和深刻的意义指向,集中反映了沦陷区的社会现实,表现出突出的反抗精神和民族特色。
代表作《船上的故事》以表现尖锐的阶级压迫和冲突为主要内容,展现了东北沦陷时期的黑暗现实;《古董》《老刘的烦闷》《偏方》等小说塑造了一批封建遗老形象,借此对因循守旧的封建复古逆流进行了批判;《阿吉》《父子》《途中》等作品将关注点放置于悲苦的下层民众;《狭的笼》《妻》《在夜店中》等作品对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进行了展示。
关键词:关沫南;东北沦陷时期;小说;阶级冲突;封建复古关沫南,吉林省永吉县人,满族,原名关东彦,笔名泊丐、东彦、路以、沫南等,东北沦陷时期少数民族作家。
1934年发表于《哈尔滨公报》上的散文《呼兰旅游漫记》是关沫南的第一部作品。
1938年,关沫南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磋跄》。
1939年,与陈隄等人在《大北新报》上创办“大北风”文艺周刊;1941年,与金明、陈隄在《大北新报》上创办“荒火”副刊。
他的作品发表于《大北新报》《滨江时报》《滨江日报》《新满洲》《新青年》等多种报刊上。
主要有短篇小说《讨债》《途中》《偏方》《古董》《老刘的烦闷》《醉妇》《父子》《在夜店中》《船上的故事》《地下的春天》《流逝的爱情》《朱继武》《巴比洛夫》《地堡里之夜》《阿吉》《狭的笼》,中篇小说《杜永德》《潮》《冲激》《在王岗草原》,长篇小说《沙地之秋》和《落雾时节》等。
关沫南的小说创作涉及的内容题材非常广泛,其中对阶级矛盾与冲突的展现、对封建复古思想的批评尤为突出,表现出鲜明的反抗精神和民族特色,使得他在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坛独树一帜。
1939年发表的《船上的故事》(又名《两船家》)是关沫南小说的代表作,作品以表现尖锐的阶级压迫和冲突为主要内容,展现了东北沦陷时期的黑暗现实。
用金钱决定和支配一切、“优越的享有一切”的富人“我”坐船返家,一路上对“身体刚健”的船家老赵充满恐惧感,同时又因老赵“知识层的口才”、“沉默而无情的面孔”、“不但不会使人感到恶意而却令每一个人都会见之起敬的态度”而感到惊讶。
沦陷时期东北女作家小说创作的基本轨迹
作者: 逄增玉
出版物刊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页码: 25-36页
主题词: 沦陷时期;学史;左翼文艺;左蒂;《生死场》;女性人生;现代文;白朗;异族统治;下层人民
摘要: 一故土沦亡的艰难处境和异族压迫的刀光剑影,使一批历来被认为最柔弱难支的女性吐幽抒愤,唱出了或直自或曲折的反抗之歌,这,曾被人们视而不见或有些难以相信,然而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东北十四年的沦亡历史上,出现过一批虽难称一流、但为数可观人格可敬的女性作家,构成了东北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
论东北沦陷时期的短篇小说
作者: 白长青
作者机构: 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邮编:110031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辑刊
页码: 146-149页
主题词: 东北沦陷时期;短篇小说;东北沦陷区;新文学运动;爱国文学;发展道路;作品;作家;日本侵略者;小说创作
摘要: <正> 一、概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新文学运动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侵占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它被迫从此走上一条很独特的发展道路。
这一时期,东北沦陷区的爱国文学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九一八'以后,东北社会迅速后退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创作摘要《麒麟》杂志是伪满洲国时期一本通俗文学杂志,是东北沦陷时期通俗文学的大本营。
随着通俗文学研究和东北沦陷时期期刊研究越来越受学界重视,《麒麟》杂志中的长篇通俗小说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麒麟》中的长篇小说入手,通过分类、细读的方法,试图对《麒麟》中的长篇小说进行一番梳理,以便窥探东北沦陷时期通俗文学发展的概貌和当时文人创作的心态。
关键词:《麒麟》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雅俗视角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一东北通俗文学独特的生存空间自日伪政权建立后,文化思想管制就成为其奴化东北民众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控制,销毁抵制东北本土进步书籍、报纸、杂志,以确立日伪思想为主体的文化霸权地位的同时,日伪政权还转化了大批日系书籍,在东北大规模推行日语,宣扬其“王道乐土”理论。
据统计,“1935年到1938年的四年间,伪满禁止发的报纸为7445份,扣押5.6091万份,禁止发行的杂志为2315万册”。
相反地,“日本国内宣扬军事法西斯思想的出版物却源源不断而来,年年增加,后来竟达到占东北当时进口出版物之80%乃至90%以上。
1939年从日本进口的报纸是5494余万份,杂志是827余万册,书籍为1440余万册。
这个数字是当年中国关内进入东北报纸数的10倍,杂志数的487倍,书籍数的14倍。
伪满时期,平均每天有15余万份日本报纸、2.2万余份日本杂志、4.9万余册日本书籍涌入东北”,如此大力度控制文化传播主体的流通,就是为了强化日本帝国主义的文化思想。
可另一方面,日伪政权深知一味打压控制必然激起东北人民的反抗情绪,为了更好地巩固在东北取得的既得利益,在部分期刊杂志等传播主体的出版发行上放宽尺度,在伪法规的控制范围内,一些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文学形式依旧能小范围地得到延续和发展,其中最具吸引力的是东北文坛上的通俗文学,而《麒麟》是当时东北通俗文学的大本营,素有“南有《万象》,北有《麒麟》”之称。
《麒麟》(1941.6-1945.3)是东北沦陷时期一本准官方杂志,其版权页上标明:“编辑人:赵孟原;发行人:顾承运;印刷人:新井长治郎;印刷所:兴亚印刷株式会社;发行所:满洲杂志社。
”可以看出,《麒麟》杂志内在的操纵力量还是日伪政权。
《麒麟》版面设计大体分为两大块,每期上都有“东亚伟人传”、“日语讲座”等政治奴化色彩浓厚的文章,而与之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的则是通俗文学。
在东北沦陷区文坛上,通俗文学是当时文学画卷中不可缺少的一块拼图,是文学的急先锋。
在日伪高压文化政策下,正面反映现实的抗日文学不能公开面世,通俗文学的流通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它填补了沦陷区文学空前的缺失,“在那一时代生活的夹缝中找到通俗小说话语生存权”,在极其荒芜的文学时空里,通俗文学是连接中国传统文化的桥梁。
《麒麟》中的通俗小说带给了沦陷区人民精神上的需要,间接激发了国民的爱国情感,“不但合乎时代的需要,而且是广大群众的需要”。
东北沦陷时期的通俗文学绝不是敌伪政权奴化政策的反映,相反正是这些通俗文学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应时文学的奴化力量。
从这一层面说,东北沦陷时期的通俗文学具有积极意义。
正是在这种特定时空条件相互作用下,东北沦陷时期的通俗文学获得了独特的生存空间。
《麒麟》中连载的长篇通俗小说共16部,包括武侠小说4部,社会言情小说9部,社会、实话小说3部。
其中《无双谱》只刊出一期,《钗头凤》、《落花门巷》只刊出两期。
《回风舞柳记》在第二卷第4期最后署有“未完”标记,却未见续刊。
为了更清楚地论证本文的论点,现将《麒麟》中的长篇小说及作者、绘者陈列如下:《燕子李三》(作者:杨六郎;绘者:兀冗,秀文,徐徐),《梦断花残》(作者:赵恂九;绘者:王沙子),《回风舞柳记》(作者:刘云若;绘者:高梦幻),《摩云手》(作者:白羽;绘者:淼),《新婚别》(作者:儒丐;绘者:孟焕),《乐府真声》(作者:亚岚;绘者:东风,熏风),《太液秋波》(作者:耿小的;绘者:颟顸),《菩提心》(作者:陈慎言;绘者:李绍周),《宦海侠踪》(作者:延寿;绘者:亚子,惕公),《荒山侠女》(作者:赵焕亭;绘者:梦幻),《古海今潮》(作者:耿小的;绘者:李绍周),《绛帐春风》(作者:王雪倩;绘者:熏风),《落花门巷》(作者:刘云若;绘者:孟焕),《钗头凤》(作者:刘雁声;绘者:董大翼),《无双谱》(作者:徐春羽;绘者:任率英),《春联》(作者:文则;绘者:羽翔)。
综上所述,《麒麟》中的长篇通俗小说在46期中均有刊载,除了在《麒麟》最后几期上,其余每期几乎有三篇连载,占据了每期一半左右的版面。
《麒麟》的发刊词中说道:“我们很愿意本诸良知良能,贡献所有的劳力,为读者争取这一刊物的内容。
”除了表明《麒麟》杂志的诚意外,还显示了当时东北通俗小说发展的繁荣景象。
二通俗文学套路中的自我通俗文学历经上古神话、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及近代通俗小说各个发展阶段,终于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叙述模式和话语系统。
《麒麟》中的长篇通俗小说一方面延续了通俗文学的套路化写作,叙述方式上有的采用说话人的姿态,全知叙事视角;在文本结构上有的仍运用楔子、尾声,回目是极其讲究的押韵八字句;故事类型也在武侠、言情、社会的传统范畴中,多是大众熟悉和喜爱的文学形式,在读者接受心理上有着“先入为主”的优势。
但是,东北沦陷时期通俗文学又凸显出强烈的自我色彩。
1 时代风貌的再现特定时期的文学反映着特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
纵观《麒麟》中的长篇小说,作者并没有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和游戏人生的笔墨来叙述文本,大多掺杂了一些时代因素,着重于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和社会黑暗的揭露,时代因素是战争背景下小说创作的内在构架元素,在潜层面上达到了作者对社会丑恶现实的干预和价值评判。
战争年代,对战争的控诉在文学作品中有着或多或少的表现。
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对战争的描写大多没有占据叙述的主导地位,或为故事的背景陪衬,或是人物社会悲剧的色彩点缀,或起着推动人物命运、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在《新婚别》中,儒盖对战争的控诉投以浓重的笔墨,文中避免了直接的战争场面描写,通过吴文英和凤姑两条线索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吴文英两次从军队回家,看到的是战争下国土千疮百孔的景象。
他当过好多年兵,“艰难,饥饿,酷寒,酷暑,争城战,白刃战,没一样没有经过,然而有什么功劳呢,为了国,还是为了民?在最近三四年差不多都变成了鬼,已然不是兵,有家不敢想,有母有妻也不敢想”,这里通过一个战士的亲身经历道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战争性质的质疑,有着很强的说服力。
另一条线索是凤姑的经历,暴露了战乱环境下人们生活的艰难和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战争的摧残下,贞操、纯洁等变得极其轻微,特别是女性,惟一的生存途径就是出卖自己的身体。
《新婚别》中揭示了女性悲剧的必然性,悲剧形成的致命因素则是战争,小说中对悲剧本身的审视就是对战争及侵略者的批判和谴责。
在凤姑身上,体现了战乱时代下女性的精神与肉体、贞操与生活的对立,细腻刻画了凤姑在保持贞操与养活婆婆间的两难选择,有着作者对社会底层女性的人道主义同情和女性牺牲精神的讴歌。
《新婚别》给读者提供了一扇透视社会的窗口,这种平民化的观察视角,紧扣时代背景,把“战争是罪恶之源”的主题与底层人民的艰苦生活联系起来,构成了小说叙述的双重视角,增强了文本的悲剧力量。
另外,《麒麟》还对日伪政权后期“米荒”的现实进行了揭露。
耿小的的《太液秋波》插叙了王氏买面的情节,虽随笔带过,却写出了日伪经济统制下“面荒”的实况:“买面的那天,五更就爬起来,跑到店铺,一直卖到午后也没买来,原因是人太多,第二天起的更早,谁知到了店铺一看,仍然是挤满了人……还有个麦铺伙计,在房上扔纸牌子,叫大家抢,谁抢着谁买面……不料一个纸片飞到满装洋面的马车下面,大家爬到车底下一抢,把马惊走,载重的车便从好几个人的身上轧过去,地下是一片血,一片嚎。
”侧面反映了沦陷区物资供应不足,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给作品增添了沉重的现实感。
诚然,时代因素充当作品情节的构成部分,表面看似客观陈述了日伪统治时期东北沦陷区发生的真实图景,实际内隐了作者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格调。
小说描写读者曾经或正在经历的苦难岁月,使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更能增强作品关怀现实的力度。
2 民族意识的重色渲染东北沦陷区通俗文学作为一个特殊的存在,表面能指不过是武侠场中侠义相对,婚姻爱情泥淖里痛苦挣扎的青年男女,混迹于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际遇,但是这种符号化存在的背后却隐藏着极深的内涵:作为与奴化文学相抗衡的一极,大力渲染了一种爱国情绪和民族意识。
民族气概在通俗文学的各类题材中,武侠小说显得更具深层意味。
武侠小说常常虚构一个超自然存在的自由王国,这里既有世俗现实的影子,又有专属武侠的豪义场;既能以曲笔针砭时事,又能以假想的道德规范除暴安良,作者借助这个武侠王国,一方面宣扬了一种尚武精神,同时也借助武侠世界的快意恩仇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概。
白羽的《摩云手》设置了一个与朝廷对抗的神秘组织“三点会盟”,将武侠想象降格于现实社会生活层面来考察,点出了民间组织生存的艰难和“形而下”意义上的真实性,同时肯定了“形而上”意义上的传统“侠”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无论是因谛上人还是众镖客,都体现了传统的正气,不失武侠小说内蕴的“刚”,而这正是民族气概内在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摩云手》中作者借武侠世界的外表表达了自己抗敌为国的体现,这种民族情结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作者隐去了主观的叙事评价,通过小说中侠义行为的描写,在“鲁迅式外冷内热的‘死火’风格”中,蕴含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忧虑。
《荒山侠女》中,作者设置了两个“隐侠”形象:杜老娘和道姑。
杜老娘行侠仗义,施惠一方,为民除害;道姑心静志高,济人利物。
这两个隐侠形象是中华民族侠义精神的象征,它赋予了善人无穷的正气和力量去战胜邪恶,有一种超越现实的狭义想象。
最终,杜老娘拯救了恶徒海豹子,道姑教双姑武功,最终报得杀父之仇。
这不仅符合民众惩凶除恶的伦常心理,也暗示了作者在民族危亡时期的心理指向:对一切恶势力的痛斥。
《荒山侠女》“以侠抗暴”的模式,投合了读者的“内省”意识,是民族侠义集体无意识的迸发,特别是在敌伪统治的沦陷区,这正是对民众豪迈生命力的召唤,把被压抑的民族精神高度集中在民众身上,并且最终战胜恶势力,无疑是沉闷时空里一记惊人的响雷,同时市井侠风的世俗演绎借小说中的“隐侠”形象也为读者找到了接受心理上的平衡状态,加深了情节的冲击力。
彦寿《宦海侠踪》里的民族气概表现得最为突出,在结尾的编者按中说:“不轻描、不抽象是一种写实,而将人类的‘恶’的一点,矫正过来,而使他成为极善良、仁慈的人,换句话说,民族必须慷慨,威武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