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两首送别诗对比欣赏

合集下载

(完整版)送别诗鉴赏

(完整版)送别诗鉴赏

(完整版)送别诗鉴赏离歌一曲情依依——送别诗鉴赏一、初识送别诗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

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

尤其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故友重聚,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啊!其次,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观的条件。

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长途旅行,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早年也曾漫游吴越和齐地;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而各地官员又莫不爱好文学。

这种漫游除了开拓视野,增广见识的“少年精神”外,其实更有求荐引,扬声誉的积极意义。

另外,由于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无论及第或落第,士人的流动量是很大的。

考试后,来往奔忙;未试时,游历州郡,托名公荐举。

但因录取名额有限,及第者仅少数,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即旅食各地,产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之作。

再次,唐代诗人中,有许多情谊深厚,往往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像:王维与孟浩然;杜甫与李白;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二、内容主题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并咏唱友情。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唐诗中离别诗欣赏

唐诗中离别诗欣赏

唐诗中离别诗欣赏背景音乐:阳关三叠(古曲)E-mail文化传播网全部点击换页“离别”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寻常事〄各人的社会境遇不同〄离别时的感慨也各不相同。

善于用诗歌表达自己情感的唐朝诗人们〄他们又是怎样对待离别的呢<这里将《唐诗三百首》里有关离别的诗选一些出来(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序)〄看看他们是怎样吟咏离别的〄请欣赏〃离别诗的开篇就是少年为神童、青年为天才的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写的这一首。

这是劝慰前往边远地区当官朋友的一首诗。

译文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遥望成都方向的五津〄只见风烟迷蒙。

和你离别我心中怀着无限感慨〄我们同是远离家乡出外做官的人啊。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就是远隔天涯也像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分手岔路口上〄像小儿女那样悲伤得泪湿佩巾。

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650-676)初唐四杰之首。

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因对策高第,而授朝散郎。

乾封元年(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672年,补虢州参军,后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

王勃因擅杀官奴,罪当诛,正逢皇帝大赦,幸免一死,但他因此被逐出上流社会,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公元675年,王勃远行交趾去探望老父,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

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请他也参加宴会。

会上他欣然当众挥笔,书成不朽名篇《滕王阁序》。

676年八月,南下探父后自交趾返,渡南海溺水,惊悸而亡,时年27岁。

一代天才,英年早逝,命也!王勃写作滕王阁序《唐摭言》记: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学。

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

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
• • • • • •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 (1)这两首送别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 中都写到“水流”,简要分析他们之间的 相同和不同之处。(4分) • ①相同都是借对水流抱怨来表达自己的心 情,都用了反衬的手法。(2分) • 不同:许诗以水流“急”来反衬自己内心 对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1分)刘诗则通 过一个“自”字,以无情衬有情,表现了 朋友离去后自己心中的伤感和孤独。(1分)
• • • • • •
送友人归 郑思肖 年高雪满簪,唤渡浙江浔。 花落一杯酒,月明千里心。 凤凰身宇宙,麋鹿性山林。 别后空回首,冥冥烟树深。
• 1.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试 结合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 答案:“花落一杯酒”一句,实写分别之景:暮 春时节,友人归去,唯有一杯酒表达诗人的离愁 别绪。“月明千里心”一句,虚写别后之情:分 别之后,虽相隔千里,但可共享一轮明月,寄托 相思之心。颔联由眼前之景想到别后之情,由实 到虚,虚实结合,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和对朋友的一片真情。
•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词虚实手法。词中的“实”: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 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词中的“虚”:看不见、 摸不着的虚象,是词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 过词人主观想象得到的。例如词中第一句和第二 句是写词人看到的和感到的,是写实;最后两句 是词人想象的,属于写虚。 • 答案: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 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 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 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 好祝愿。

唐诗中离别诗欣赏

唐诗中离别诗欣赏
唐诗中离别诗欣赏
看 看 他 们 是 怎 样 吟 咏 离 别 的 , 请 欣 赏 !
的 诗 选 一 些 出 来
( 按 初 唐 、 盛 唐 、 中 唐 、 晚 唐 序 )
的 呢 ? 这 里 将 《 唐 诗 三 百 首 》 里 有 关 离 别
感 的 唐 朝 诗 人 们 , 他 们 又 是 怎 样 对 待 离 别
人去看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
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 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
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
文不加点,满座大惊。《唐摭言》等书所记内容或许有些夸张,但王勃的 《滕王阁序》,实为不朽名篇。
孟 浩 然 来 到 京 城 求 取
孟浩然的传说:
王维曾私邀孟浩然进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 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并命浩然 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句,玄宗不悦,说:“卿不 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让皇帝听了不高兴, 岂有好结果?于是只好回乡,穷极山水之胜后,隐居鹿门
像 小 海 内 名 儿 存 句 女 那 知 样 己 悲 伤 天 得 涯 泪 湿 若 佩 比 巾 邻 。
绝 不 要 在 分 手 岔 路 口 上 ,
就 是 远 隔 天 涯 也 像 近 在 比 邻 。
只 要 在 世 上 还 有 你 这 个 知 己 ,
出 外 做 官 的 人 啊 。
我 们 同 是 远 离 家 乡
闻他的名气,请他也参加宴会。会上他欣然当众挥笔,书成不朽名篇《滕
王阁序》。676年八月,南下探父后自交趾返,渡南海溺水,惊悸而亡, 时年27岁。一代天才,英年早逝,命也!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翻译及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翻译及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翻译及赏析芙蓉楼送辛渐原文、翻译及赏析芙蓉楼送辛渐原文、翻译及赏析1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及注释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gū)。

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独自面对着楚山离愁无限!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

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

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hú)。

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译文及注释译文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独自面对着楚山离愁无限!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注释芙蓉楼: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

”一说此处指黔阳(今湖南黔城)芙蓉楼。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

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送别是唐代文学中一种常见的题材,它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离愁别绪、别离之痛等情感。

本文将对唐代的几首代表性送别诗进行解析,以揭示其中的艺术特点和情感内涵。

第一首送别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中,登高望远之景烘托了离别之情。

诗人首先描述鹳雀楼高人所难及,隐喻友人的远行;接着,描绘楼台旁的美景、万里江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交融,王之涣既展现了离别的苦痛,又表达了人生万物的无常和离合的感慨。

第二首送别诗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中,杜甫借助月夜的寂静,回忆起已故的舍弟,表达了浓烈的亲情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描写月色和回忆,勾勒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凄凉。

诗中充满了离别之痛和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展现了杜甫对兄弟深深的眷恋与感念。

第三首送别诗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中,王维以送别使者为主题,描绘了途中的艰险和沙漠的荒凉景象。

诗人以行者的身份,抒发了自己对友人远行的祝愿和思念之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行者的感受的交融,王维展示了离别时的别离之痛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第四首送别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中,白居易以古原草为离别的背景,表达了离别之痛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对古原草原的描绘和自己内心的交融,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表达简练,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唐代送别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成为了唐代文学的一大亮点。

通过对《登鹳雀楼》、《月夜忆舍弟》、《送元二使安西》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几首代表性的诗作的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诗人对离别的感受和思考,体味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内涵和美学价值。

唐代送别诗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源泉和参照。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隋代:佚名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译文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

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飘舞。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柳絮飞绝。

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送别诗》解释著地:遇到地。

漫漫:遍布貌。

搅:《说文》:乱也。

借问:敬词,请问。

《送别诗》赏析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日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风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外表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由于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送别诗》鉴赏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

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

《王维诗对比阅读》

《王维诗对比阅读》

《王维诗对比阅读》
王维诗对比阅读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含蓄婉约而闻名。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对王维的两首诗进行对比阅读,以探索他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登鹳雀楼》与《送人东游》
《登鹳雀楼》是王维的名篇之一,描绘了一幅壮美的自然景象。

诗中通过对比城市和乡村、春天和秋天、繁华和寂静等不同事物的
描绘,不仅展现出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宏伟,还寓意着人生的变幻和
无常。

相比之下,《送人东游》则展现了一种别离的情感。

诗中通过
对比远行和归乡、青年和老人、别离和相聚等不同情景的描绘,表
达了离别的忧伤和相聚的喜悦。

通过对比,王维让读者深刻感受到
人世间的离合悲欢。

对比手法的效果
王维善于利用对比手法来表达他的观点和情感。

通过对比,他
将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展现得十分鲜明。

这种对比不仅丰富
了诗歌的表达方式,还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深思人生和自然的
关系。

此外,王维的对比手法也体现了他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

他将
对立的事物置于同一个诗句或诗篇中,表达了人们在面对不同选择
和境遇时的纷争和抉择。

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王维的智慧,也让读
者更加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结
通过对王维的两首诗进行对比阅读,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的创作
风格和主题的多样性。

王维的对比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达方式,还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思考人生和自然的关系。

这种对比让
诗歌更加鲜活和有力,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考和感悟。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对比赏析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对比赏析

古诗对比鉴赏就是将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表达相近或相反的两首(甚至三首)古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与赏析(也可在作品后、考题中引入其他诗句作比较)。

店铺今天为大家带来《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对比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别董大二首(其一)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的《别董大》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描写的情景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别董大》从“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凄凉;从“莫愁”“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劝慰、激励《送元二使安西》诗中描写的景物——雨、客舍、柳,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是——清新;作者表达的情感——与朋友依依不舍。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同样是送别诗,高适借凄凉的画面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慰与激励,而王维借清新的画面反衬出对元二出使安西的不舍与担忧。

《别董大》以壮观为主,感情豪迈,其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前下谁人不识君”应需重读。

《送元二使安西》要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从感受诗人笔下的美丽景色,再到感悟诗人离别时的瞬刻情感及隐藏其后的淡淡忧伤。

《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适《别董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借景抒情,同是描述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

《别董大》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劝慰和激励,《送元二使安西》则流露出作者内心对朋友的不舍与担忧。

盛唐者名的山水诗人王维和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都写过许多赠别诗。

王维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高适赠别诗的代表诗有《别董大》其一。

以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两位诗人在赠别诗风格上的差异和取象的不同。

晚唐两首送别诗对比欣赏

晚唐两首送别诗对比欣赏

晚唐两首送别诗对比欣赏摘要:本文选取晚唐诗人郑谷与韩琮的两首送别诗,结合晚唐国运衰微的时代背景,分别从诗歌类别、抒情重点、艺术形象、表达技巧等几个维度,对两首诗歌进行详尽深入地分析、赏析、比较,从其异同中体味送别诗独具的审美特质,以达举一反三、窥斑见豹之效,从而对送别诗有一个整体且准确的把握。

关键词:对比阅读送别诗借景抒情个性特征自从《诗经》开创了中华文化,成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后,历代的经典文体屈指可数。

文学样式流变至唐代,更多展现的是诗歌这种文体的独特风采。

唐诗,成为中国文学体式中的一枝奇葩;唐诗,也成为整个中国诗歌的高峰。

我们不由慨叹:唐诗之多,有如碧空星斗;唐诗之美,有如朝阳盈月;唐诗之盛,有如锦绣流彩。

作为中国的一名普通民众,我们可能不会作诗,但我们肯定能够吟诵几句李白杜甫的名句;我们可能不知道唐高宗、唐中宗为何许人物,但我们肯定知道白居易、孟浩然。

因为,唐诗早已在中华子民心中生根发芽,濡养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诗心。

诗歌在经历了盛唐的高峰阶段之后,随着唐代国运的衰微,也逐渐走上了下坡路,走到了它凄美的晚年。

晚唐有灿若星辰的咏史诗,也有许多凄美哀婉又不乏韵味的送别诗。

下面,本人仅选取晚唐诗人郑谷和韩琮的两首送别诗,进行浅显的对比阅读,借以管中窥豹,对两首诗歌的意境作不同层次地把握与体悟。

首先,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以表别情的送别诗。

郑谷的诗,起句即景抒情,以“扬子江头杨柳春”来点醒离别之意。

众所周知,唐人善取“柳”与“留”之谐音,自古便形成折柳相送,以表别情的习俗。

《西厢记·长亭送别》中也写道:“柳丝长,玉骢难系。

”由此看来,那袅袅依依的柳枝,似乎牵曳着离人,尽显难分难舍、依依惜别的深情。

作者触景油然而生情:杨花愁杀渡江人。

漫天飘舞的花絮,迷迷蒙蒙,苍茫一片,笼罩在离人的心头,更勾起了作者天涯羁旅、杳无归期的漂泊之感。

郑诗至此,离情已出,无限别绪,迁延绵长。

而韩琮的诗歌,一二两句同样融情于景,借景来抒情。

晚唐时期的送别诗

晚唐时期的送别诗

晚唐时期的送别诗
谢亭送别
唐|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首诗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人时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写送别时的情景。

劳歌一曲解行舟,友人在诗人送别的歌声中,解开行舟,乘船离去。

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红叶青山水急流,友人离去时,正是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着急流的碧水。

这明丽的景色,似与诗人的心境不符,然而正是在这美好的景色中离别,更显离别的凄凉。

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哀之深彻。

诗的后两句写离别后的情景。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人的情感是有延时性的,离别之时,有些哀伤,但不会表现得那么明显,一是友人在前,二是人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对现实情境做作反应。

当友人已经离开,离别时喝的酒渐渐散去,天渐渐昏暗,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袭来,这时才真正感受到离别的凄楚。

更那堪,楼外满天的风雨,诗人内心的情绪更难抑制。

那满天风雨,不仅是外在的情境,更是诗内心难抑制的孤独寂寞。

许浑此诗,抓住别后酒醒的时刻,用外在环境渲染出内心难以抑制的情感,读之无限怅惘,凄然欲绝,成为送别诗中千古名篇。

唐代送别诗及赏析

唐代送别诗及赏析

唐代送别诗及赏析唐代送别诗及赏析唐代时期有不少著名诗人都曾写过送别诗,那么,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几首唐代送别诗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送灵澈上人》年代: 唐作者: 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赏析:这首小诗,是描写作者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

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

作者即景生情,构思精湛。

先描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描写灵澈归去,作者目送。

表达了作者对灵澈的真挚情谊。

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引自"超纯斋诗词" 翻译、评析:刘建勋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小诗描写作者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

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后二句即描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作者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

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作者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送别诗对比讲解

送别诗对比讲解

送别诗对比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两首诗都是属于送别诗,并且开头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河“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都通过描写送别时周围的景象来为全诗奠定一个凄凉的基调,渲染离别的景象。

日暮天寒,本来就可以引起人们的愁苦心绪,使读者很容易想象作者当时的心情。

两首诗的区别就在于下文:别董大的后半部分写的是作者对于董庭兰的劝慰。

说“莫愁”,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

“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高适这两句,不仅紧扣董庭兰为名琴师,天下传扬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

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而李叔同的送别,“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两句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

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诸感官,触动心弦,诱君品鉴。

送别之情,当然会从内心生出许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一杯浊酒尽余欢”,这的确是一种无奈的凄美,把酒离别,“都门帐饮”,愁绪纷乱,友人何时能相聚?最后,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又以现在时的“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

而最后“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则是第一节的重叠,进一步烘托别离的气氛,是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

古代送别诗歌赏析

古代送别诗歌赏析

紧扣“别”“序”叙述自身遭际及此行去向。申明作序辞别,表达感激之 情,将自己想要报效国家、施展才华的炽烈情怀渗透于字里行间。。此 作文辞瑰丽、笔法多变。 5.李白: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诗风雄奇飘逸,真率自然。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 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清发。俱怀逸 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 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简短赏析】诗人送别李云时作。开篇慨叹时光易逝,满怀愁绪,接着 赞颂友人才华和理想抱负。最后用“抽刀断水”比喻“消愁”。内心的压抑 和强烈的愤懑使他决心和黑暗的社会决裂,浪迹江湖。诗文流畅、自然 奔放。
送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
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
生。 【简短赏析】春风细雨,落红片片,送你远行不胜眷眷深情,极目远 望,你远去的帆影越来越小。你到江南,故友若问起,就告诉他们我的 情况:“青袍今已误儒生。” 12.韦应物:唐朝诗人。诗歌高雅闲淡。
送綦母校书弃官还江东 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 念君拂衣去,四海将安穷。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 天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 微物纵可采,其谁唯至公?余亦从此去,归耕老为农。 【简短赏析】写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得志,但乐天知命,规劝友人流浪生 涯中收敛锋芒,安心隐居,世间没人能公正地举荐贤能,我也要归隐为 农了。
望洞庭湖赠张称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简短赏析】洞庭湖八月水涨,水天一色,朝政清明,虽羞愧于隐居生 活,但无人举荐,也只是白白地羡慕。 7.王维: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作家,诗作轻盈淡达,飘渺空灵,充 满诗情画意,渗 透佛理禅机。

十首经典《送别诗》诗词赏析

十首经典《送别诗》诗词赏析

十首经典《送别诗》诗词赏析古代《送别诗》名篇撷拾赏析枯木古人诗词当中,送别诗是最常见的题材之一。

因为古代交通不便,通信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因而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常常设酒饯别,或折柳攀杨,或赠物送银,有时还要吟诗作赋,以表深情。

古人外出,有的访亲寻友,有的贩运经商,有的进京赶考,有的从军戍边,有的异地为官,有的告老归乡,贬谪升迁,生离死别,难以一一,然而,无一例外的是离别愁绪,积郁悱恻,忧思愁苦,感慨万千。

何以解忧,唯有诗酒,酒可助兴,诗以寄情。

或感伤,或激昂;或抒情,或向往;或激励,或劝勉;境遇差别,感受迥异,因此诗词表达的意境自然不同。

送别诗第一高手当属诗仙李白,各种情形的送别诗在他那里信手拈来,或者酣畅淋漓,豪放洒脱,或者饱含热情,意境开阔。

篇篇经典,句句绝妙,如有神灵之助,不愧“诗仙”称号。

譬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年轻之时,喜欢结交,仗义疏财,豪放洒脱,气吞如虎,“少年不知愁滋味”,“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气势,使得送别犹如英雄会。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此首送别,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告别故乡,梦想建功立业,雄心壮志,志在千里,想象瑰丽,意境高远,思乡之情,深藏心底。

《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青年李白,与友相别,虽然依依惜别,依然志向不改,即便是犹如孤蓬漂泊不定,也有朋友默默惦念之情,当以自勉。

李白东游归来,寓居安陆,岁月蹉跎,结识孟浩然,当是人生一大幸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闻友出游,不能随往,以诗寄情,《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浅谈唐代送别诗

浅谈唐代送别诗

浅谈唐代送别诗第一篇:浅谈唐代送别诗浅谈唐代送别诗摘要:唐人送别诗是唐诗精华的一个重要方面。

唐代以前,送别之情较少表现为诗,不像唐人有别必有诗,开创“送行数百首,各以铿其工”的“世界记录”。

由于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宽松、战事的频繁,更多的人离家经商求财、求学取士、从军报国。

这是唐代送别诗大量创作的重要原因。

而且在唐代人们送别的观念越发强了,从帝王公卿到白衣士子,甚至走卒贩夫,稍有文学素养者,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关键词:送别诗分类意象名家名作送别诗的分类诗人重要而频繁的人生活动是离别诗产生的主要基础,从离别的形式看,唐人送别诗多是佂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

1、佂戍使边唐帝国疆域辽阔,边事纷起,加上藩镇作乱使得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

不少诗人也被卷入其中,不过他们是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自愿从军的。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李益的《边思》,颇能代表从军诗人们的豪情、自信和双重理想:做将军,当诗人。

其他如陈子昂、王维、高适、岑参等,也都高歌“功名只向马上取”的时代精神,不但创作了大量的从军送别之作,而且还亲身体验了远涉边地的战争生活。

这类作品以其慷慨的激情、昂扬的斗志以及一些进步的思想,在送别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

2、行旅漫游唐代是个漫游风气特别盛行的时代。

孟浩然有诗曰:“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李白诗:“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杜甫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又渼陂。

“伟大国度的名山胜景,吸引着才华横溢的一代诗人。

诗人们在漫游中相识,也在漫游中相别。

漫游中得送别诗多姿多彩,既有奇丽的风景画,逼真的风俗画,也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因此成为唐诗的一个重要方面。

3、迁谪下第唐代社会党争激烈,加上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诗人的地位常常由于依附势力的兴衰而升降。

据胡震亨《唐音癸签瓯》卷二十八开列的“流贬”诗人的名单,就有48人之多。

既有流贬之人就有送行之诗。

中文系毕业论文《盛唐和晚唐送别诗之比较》

中文系毕业论文《盛唐和晚唐送别诗之比较》

盛唐和晚唐送别诗之比较作者:学号:专业:汉语言文学摘要:唐诗以其浩瀚的数量和精美的质量标志着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送别诗是唐诗的一支,在唐诗中占着极大的分量,《全唐诗》中它占了十之三四。

本文主要从送别诗的渊源入手,来观看送别诗的发展轨迹。

然后主要是围绕着盛唐和晚唐时期社会状况及文人心态的不同来突显送别诗在盛唐和晚唐两个不同时期的境界、情感、精神的差异。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作品实例,具体论述送别诗这一题材的诗歌在历经了漫长的发展演变之后,最终在盛唐代形成了独特的精神风貌,在晚唐精神出现回落。

通过送别诗从鼎盛到回落的这一过程来力图探索唐人不同时期的精神、情感之所在。

关键词:盛唐晚唐送别诗境界感情精神风貌Prosperous Tang and Tang sends off the comparison ofpoem lateSummary:The Tang poem symbolizes the tallest achievement of Tang Dynasty literature by its extensive amount and elegant quality.Sending off the poem is 1 of Tang's poem, having tremendous weight in the Tang's poem, 《whole Tang's poem 》in it had ten it 34.This text mainly from sent off the origin of poem to commence, take a look at a development track of sending off the poem.Then mainly is wear prosperous Tang around and late Tang the dissimilarity of the period and social condition and scholar mindset to bring into relief to send off poem at prosperous Tang and late Tang's two not contemporaneous state, emotion, spirit of difference.This text made use of a great deal of example with solid work, the concrete treatise sent off poem the verse of this topic after experiencing successively an endless development to turn into, end became special spirit appearance in prosperous Tang Dynasty, appear to drop in Tang's spirit of night.Pass to send off poem from vigorous this process arriving to drop come to dint diagram to investigate the place of the Chinese people not contemporaneous spirit, emotion.Keyword:The glorious Tang Dynasty Late Tang Sending off the poem Emotion Spirit送别诗自《诗经》、《楚辞》开始,经过长期的酝酿和演变,到唐代登上了繁荣的高峰。

【唐】许浑《谢亭送别》【宋】郑文宝《柳枝词》比较阅读及赏析

【唐】许浑《谢亭送别》【宋】郑文宝《柳枝词》比较阅读及赏析

【唐】许浑《谢亭送别》【宋】郑文宝《柳枝词》比较阅读及赏析【唐】许浑《谢亭送别》【宋】郑文宝《柳枝词》比较阅读及赏析谢亭送别【唐】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柳枝词【宋】郑文宝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⑴在“红叶青山水流急”“亭亭画舸系春潭”两句中,“急”与“系”两字用得颇有意味,请作简要赏析。

⑵两首诗都写了送别时的离愁别恨,但在表现手法上不同,请就不同之处作简要分析。

⑴“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狭窄)忧伤、心绪不宁的意味。

“系”字,暗示着“柳枝”的题意(点题),因此船也就与送别之情相连了。

⑵许诗主要用了衬托手法。

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或以乐景写哀),后联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

郑诗后联采用了化无形为有形(或化虚为实)的手法,使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载之物,显得离恨具有沉重的分量,压在人的心上。

《柳枝词》赏析郑文宝的《柳枝词》是写离恨,用了反衬手法,“画舸”“春潭”等美景寄寓离别时的不舍。

同时,诗人还描绘了一个生活画面:“酒半酣”酒只半酣,船却起锚,多么的不舍和无奈啊!三四句,字面上是说行人“不管烟波与风雨”,依然远去,实际上是借对友人的毫无道理的埋怨进一步抒发自己依依不舍的真挚情谊。

这首诗抒写离情别恨。

“亭亭”句是说一只漂亮的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句中没有正面写柳,但“系”字和诗题相照应,已暗示了所系之处。

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为“柳”谐“留”音,寓有惜别之意。

刘禹锡《杨柳枝词》其八说:“长安陌上无穷柳,惟有垂杨管别离”。

因此,本诗第一句所展示的系舟杨柳岸的画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别图。

我们可以想见,在船将发未发之际,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话别,作最后一刻的流连。

珍重彼此的友谊,珍重这别离的时刻,送行的人殷勤劝酒,“直到行人酒半酣”,这里含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意思。

唐朝四首终极送别诗,堪称绝唱,读罢才知唐诗为何是巅峰

唐朝四首终极送别诗,堪称绝唱,读罢才知唐诗为何是巅峰

唐朝四首终极送别诗,堪称绝唱,读罢才知唐诗为何是巅峰自南朝江淹《别赋》以来,送别诗恒河沙数。

一次次的离别,总让人黯然泪下,相同地挥手,却是不同的落寞。

故别虽一绪,情理千名。

数千年来,人世间无时无刻不在上演分别的场景,但是文人才子,总能写出不一样的离别之言。

日常生活之中,要来各位也是有不一样的分离感受。

与恋人的分离,不同于与家人正中间的分离;与同窗好友的分离,不同于与好友的分离。

而不一样地理环境,又有不一样的情感。

或是去国离乡背井,一别遥遥无期,或是他城故友相聚,分离更显孤寂。

送行和别离,是一样的神伤。

别离也许为了更好地宽慰另一方而佯装洒脱,送行的人,则是不用掩盖自身的感情。

当唐代才华横溢的作家,遇到这类广泛的感情,则问世了很多千载流传的佳篇。

专家教授王兆鹏曾带著自己的研究生,依据人力资源计算与数据统计分析,历经2017年,从:各代选本、各代评价、二十世纪论文科研、文科类经典书籍选介分析四个方面,排列出了各排名榜。

这一排名榜,虽然无法代表这诗词现代雕塑铸就的是多少,但是能够看出这种诗词,后代专家教授科研讨论赏析的是最多的。

排名榜共有100首,在其中大部分都是送别诗。

今日说的四首送别诗,不可是全世界认可的现代雕塑铸就高,此外仍在这里一排名榜之上,足见古诗词著作优异。

称之为唐朝的终究送别诗,史无前例,后能否有王者,就担心妄言了。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别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此诗是倒序的方法,前一两句是破晓时分,送出辛渐的场景。

寒冷的夏夜,秋风秋雨毛毛细雨地下了起来,满江皆是小雨滴的漪涟。

早上送出好友之后,看不见好友身影,仅有楚山相对而望,颇感孤寂和孤寂。

后一两句,是分别是王昌龄对辛渐的叮嘱:此去洛阳时,如果有亲朋好友好友掌握我的情况,你提示他们,王昌龄或者那一个单纯没有时间、崇高品质的王昌龄。

剧中的冰心诗集,是指纯洁的心。

玉壶,是道教用语,也是描述心的纯洁。

近代文学家冰心诗集的名字便来源于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唐两首送别诗对比欣赏
发表时间:2013-09-06T16:56:38.593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7月总第124期供稿作者:杨红萍[导读] 郑谷的诗通过对江头春色、杨花柳丝一系列景物的描写,引出离亭别宴、风笛雾霭等物象的描写。

杨红萍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第二中学730200 摘要:本文选取晚唐诗人郑谷与韩琮的两首送别诗,结合晚唐国运衰微的时代背景,分别从诗歌类别、抒情重点、艺术形象、表达技巧等几个维度,对两首诗歌进行详尽深入地分析、赏析、比较,从其异同中体味送别诗独具的审美特质,以达举一反三、窥斑见豹之效,从而对送别诗有一个整体且准确的把握。

关键词:对比阅读送别诗借景抒情个性特征自从《诗经》开创了中华文化,成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后,历代的经典文体屈指可数。

文学样式流变至唐代,更多展现的是诗歌这种文体的独特风采。

唐诗,成为中国文学体式中的一枝奇葩;唐诗,也成为整个中国诗歌的高峰。

我们不由慨叹:唐诗之多,有如碧空星斗;唐诗之美,有如朝阳盈月;唐诗之盛,有如锦绣流彩。

作为中国的一名普通民众,我们可能不会作诗,但我们肯定能够吟诵几句李白杜甫的名句;我们可能不知道唐高宗、唐中宗为何许人物,但我们肯定知道白居易、孟浩然。

因为,唐诗早已在中华子民心中生根发芽,濡养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诗心。

诗歌在经历了盛唐的高峰阶段之后,随着唐代国运的衰微,也逐渐走上了下坡路,走到了它凄美的晚年。

晚唐有灿若星辰的咏史诗,也有许多凄美哀婉又不乏韵味的送别诗。

下面,本人仅选取晚唐诗人郑谷和韩琮的两首送别诗,进行浅显的对比阅读,借以管中窥豹,对两首诗歌的意境作不同层次地把握与体悟。

首先,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以表别情的送别诗。

郑谷的诗,起句即景抒情,以“扬子江头杨柳春”来点醒离别之意。

众所周知,唐人善取“柳”与“留”之谐音,自古便形成折柳相送,以表别情的习俗。

《西厢记·长亭送别》中也写道:“柳丝长,玉骢难系。

”由此看来,那袅袅依依的柳枝,似乎牵曳着离人,尽显难分难舍、依依惜别的深情。

作者触景油然而生情:杨花愁杀渡江人。

漫天飘舞的花絮,迷迷蒙蒙,苍茫一片,笼罩在离人的心头,更勾起了作者天涯羁旅、杳无归期的漂泊之感。

郑诗至此,离情已出,无限别绪,迁延绵长。

而韩琮的诗歌,一二两句同样融情于景,借景来抒情。

“绿暗红稀出凤城”,此句以“暗”“稀”二字点明时节——正值春末,叶茂枝繁,花飞卉谢。

叶色暗,花朵稀,景物整体色彩暗淡,气氛沉郁,烘托出远行之人的失意心境——此次朋友是失意出京。

后一句更妙,“暮云楼阁古今情”。

红日西沉,天色已暮,在这夜幕即将拉开之时,作者登楼送别,不由得生出古今许多情——朋友离别之情,壮志未酬之感,韶光易逝之叹,人世沧桑、国运衰微、历代兴亡之思,真可谓百感交集,汇聚成一腔涵盖古今的豪情。

其次,这两首诗歌异曲同工,所抒思想感情各有侧重。

郑谷的诗通过对江头春色、杨花柳丝一系列景物的描写,引出离亭别宴、风笛雾霭等物象的描写。

长亭送别,略备薄宴,朋友之间推杯换盏,酒酣情浓。

不觉间,酒不醉人人自醉,朋友吹起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笛子曲。

我想,那曲调一定是唐人熟知的《折柳曲》。

两位即将分手的朋友不由得游目骋怀,思绪萦绕。

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沉沉暮霭掩映之下,两位好友不得不握手道别——“君向潇湘我向秦”。

临歧握别,各奔东西,不知何年再能聚首。

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却让人禁不住黯然神伤,痛到无言。

由此可知,郑诗重在叙朋友离别之情。

而韩诗在首句写景的基础上,侧重抒发“古今情”。

此情内涵深刻,意蕴丰厚,既涵盖友情,又包括诗人种种复杂的情愫,融个人、他人、国运、人世、人生情感于一体,情怀阔大,特别是最后两句“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华年是此声”更妙,想象新奇,思接千载,境界开阔。

此二句,与孔夫子“逝者如斯”有同工之妙。

试想,古往今来,有多少才子皓首穷经,跨过浐水求取功名;有多少大将提刀跃马,跨过宫前流水,征战沙场;有多少庸碌百姓跨过此水,为生计奔波。

正是这条见证历史的宫前水,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志、有为的和无以数计的无为之人的大好华年,也流尽了历朝历代和即将日薄西山的晚唐王朝。

诗意行至此处,凄婉至极。

再次,这两首诗歌的艺术形象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诗歌形象由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构成。

中国古诗,更注重意境的构建,更讲求情景交融与感情兴寄。

一首诗歌,往往体现出极丰富而幽深的审美内涵。

就景物形象而言,郑谷诗中更侧重外界眼前景物的勾画,用凄迷、哀愁的景物特征,营造离别氛围,画面感极强。

韩琮亦是丹青妙手,借助鲜明的色彩,直抒心中感慨,景语与离人心境相互融合,使得景与情显现出高度的一致性,景物昭示或者外化了诗人的心境。

除过景物形象之外,两诗中离人的形象亦个性鲜明。

王国维《人间词》甲乙稿序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

”郑谷诗中,直接铺叙离人沉痛分别,虽痛而决绝,很显无奈之后的洒脱之状;韩琮诗中,却将离人的范围扩大及所有行路之人,叙议结合之间,使得情与理交融在一起,流露出作者一种深沉的哲理性思考,从而达到更为幽深的诗歌境界。

最后,这两首诗歌的表达技巧也各具特色。

郑谷的诗,一二两句即景抒情,景中寓情,淡淡的几笔,竟然勾勒出一幅清新秀美的淡雅水墨春景画。

三四两句从正面抒写握别时的情景,以记叙为主。

末句更是别开生面,以“君”和“我”两相对举,且迭用“向”字,点明各自的去向,更增添诗歌咏叹的情味,可谓不结之结。

而韩琮之诗,一二两句同样融情于景,以景衬情,突出惜别之意,点出古今之情,既不落自古送别多言离愁别恨之窠臼,又抛开儿女歧路共沾襟之柔情,是匠心独运之处。

“古今情”三字承上启下,引出更为凝重的诗意和深刻的内涵。

三四两句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用重彩浓墨点染“古今情”,令人读后怅然慨叹,回味无穷,更感诗意深广无垠,内蕴丰腴无比,诗歌将叙事艺术和写情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郑诗、韩诗同为送别诗,却曲中有别致,各怀韵味,虽无境界高下之分,却同有感染他人情绪的巨大魅力。

古人有云:“悲莫悲兮生别离。

”唯有读此好诗,才能真正体味天下离别之无尽况味;唯有读此好诗,才能更好体悟天下相聚之无限温馨;唯有读此好诗,才能举一反三,了悟送别诗独具的审美特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