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心病治疗指南解读

合集下载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总结(全文)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总结(全文)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总结(全文)近20年来,随着各种不同介入技术与器械的更新,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治疗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常见先心病的介入治疗手段日趋成熟,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其治疗的范围不断扩大,数量迅速增加,操作水平显著提高,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成功率均高达99%以上,尤其是我国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远远超过国外,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1 我国发展趋势2015年我国先心病介入发展的趋势表现如下。

(1)常规先心病介入操作技术熟练,数量增多而并发症减少。

全年完成先心病介入治疗已达到3万例,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4%。

(2)婴幼儿复杂先心病内外科镶嵌手术增多,如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采用外科开胸经右心室流出道穿刺的球囊肺动脉瓣扩张术,外科矫正术后肺动脉分支狭窄的支架置入术;改良Fontan术后残余分流封堵术;外科术后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经导管肺动脉瓣置入术。

(3)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治疗矛盾性栓塞和偏头痛。

(4)新型可吸收材料介入器械的研发。

2 国际指南更新由于缺乏大型临床研究,先心病患者的管理策略一直不够明确。

随着先心病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对成人先心病(ACHD)的日益关注,2008年美国心脏学会制订的ACHD治疗指南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2015年4月20日,《循环》(Circulation)杂志在线发表了ACHD患者管理的科学声明。

此声明着重于成年患者的治疗,在63项指南建议中,52项为C级证据水平,10项为B级,只有1项为A级证据。

科学声明的重要改变如下所列。

(1)对ACHD患者的高血脂症及心力衰竭治疗做了相关推荐。

(2)提出ACHD患者永久心脏起搏器包括ICD以及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的适应证。

(3)强调不再仅仅根据诊断就将ACHD分类管理,因为某些简单的先心病可能合并其他复杂情况,需要专业诊疗中心治疗,建议建立从基层医疗单位到ACHD专业诊疗中心的诊疗网络和患者转诊的管理模式,提出详细的专业培训计划。

先心病儿童救助方案

先心病儿童救助方案

先心病儿童救助方案
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救助,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1. 一般治疗:如果儿童病情比较轻微,可以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这样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2. 药物治疗:如果儿童出现了明显的不适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3. 手术治疗:对于比较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如大型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4.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通过导管将封堵器或弹簧圈等装置送至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

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等优点,已经逐渐成为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5. 心理治疗:对于一些心理负担较重的患儿,心理治疗也是必要的。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儿缓解紧张、焦虑等情绪,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还有一些慈善机构和社会组织提供的救助项目,可以帮助家庭困难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得到及时的治疗。

如果您需要帮助,可以向当地的慈善机构或社会组织咨询。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导管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导管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先天性心脏病 ( 先心 病 ) 多于儿 童时发 现并 治疗 , 但仍 有相当多的患者成 年发现 或幼年发 现到成年后 治疗 。随 着 治疗技术 和方法 的改进 , 导管介入成 为先心病重要的治疗途 径。 由于本病均为先天发病 , 发育到成人 时心脏结构和 动力 学均有相应 的变化 , 因此成人先心病导管介入治疗适应证 的 选择十分重要 。为 了进一 步规 范治疗 ,0 8年美 国心 脏病 20 学会和美 国学 院心脏病学会 ( HA A C 联合发布成人先心 A /C) 病治疗指南 , 现将指南中对成人先心病介 入治疗适应证 给以 解读 , 以供参考。
入治疗关 闭或栓塞 P A。介入治疗 的 l D 类适应证包括 : ①左
心房扩大 和( ) 或 左室扩 大或 伴有肺 动脉 高压 , 或存在 左 向 右的分流 。②既往有 动脉 内膜炎病史 。曾经外科 手术治疗 过的动脉导管未闭 的患者 , 由于钙 化的导管 经过修补 , 入 介
治疗应谨慎 Ⅱa 类适应 证为 : ①无症状而 P A较小 的。② ' D 左向右分 流伴有肺高 压的 P A关 闭术是合理的。 D
顶形肺动脉瓣并 且多普勒最大瞬时压差大于 5 m g或平 0m H 均多普勒压差大 于 3 m g患者 , 0m H 可伴 有 中度以下 的肺动 脉瓣返流的患者。 Ⅱb类适应证为 : ①无 症状发育 不 良的肺 动脉瓣 同时多普勒最大瞬时压差大于 6 mH 0m g或平均多普 勒阶差大于 4 mH 0m g的患者 。② 有症 状 、 发育 不 良的肺 动
1 房 间 隔缺 损 ( S A D)
年患者 , 导管检查压力 阶差 大于 5 m g 但患 者喜欢竞技 0m H ,
性体育项 目或已经怀孕者 。 Ⅱb类适应证为 : 由于 主动脉狭 窄所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 人高危 主动脉瓣返 流者 , 成 主动

常见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血流动力学变化与治疗决策

常见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血流动力学变化与治疗决策
是小分流吗?是否还应考虑复合畸形存在? 2 杂音提示什么? 3 经皮血氧提示什么?-紫绀 4 智力运动发育落后,腭裂,特殊面容,综合征?
心电图
• 右室肥厚,右心扩大 • 点评:典型PDA左心容量负荷增加,左室扩大。
右室肥厚提示什么?
心脏相
符合典型PDA心脏相表现吗?
心尖圆隆上翘 C/T0.62
超声心动图
术后经过
• 试关胸循环不稳定-术后第四天延迟关胸 • 手术后存活天数:15天 • 术后过程: • 术后第一天:循环不稳,CVP低,腹胀,尿少,肾衰,伤
口渗血 • 术后第二天:高钾血症,代酸,心率血压下降抢救成功。
尿少行腹透。 • 术后第三天- 仍持续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 • 大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 术后超声:重度肺动脉高压 • 术后15天,循环衰竭,重症感染,肾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
造影-PDA
• 管型PDA,长9.1mm • 肺动脉端宽4.1mm
右心导管
• 肺动脉压力61/50(55)mmHg 降主动脉压力76/53(44) mmHg • 降主动脉血氧饱和度 85% • 肺静脉95.6% • 左向右分流量(0.21L/min)占肺循环血量的18.6%,右向左分
流量(0.50L/min)占体循环血量的35%;右向左>左向右 • Qp/Qs: 0.8:1 • 全肺阻力:14.09wood • 肺小动脉阻力:8.3wood
常见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血流动力学变化与治疗决策
北京安贞医院 儿童心血管病中心
L/O/G/O
韩玲 肖燕燕
常见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左向右分流
(潜在右向左分流)
• VSD • ASD • PDA • ……
右向左分流 • TOF • TGA • DORV • ……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纲要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纲要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纲要概述随着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诊断及外科手术、经导管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很多先心病患儿能存活至成人。

本章简述常见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特点和处理原则。

分类1 、无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有单纯肺动脉口狭窄、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口狭窄、右位心等。

2、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类型有心房间隔缺损、部分性肺静脉畸形引流、心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心内膜垫缺损等。

少见的类型有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左心室-右心房沟通、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冠状动静脉瘘等。

3、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法洛四联症及三联症、三尖瓣下移畸形(Ebstein Anomaly)伴异常房间交通、完全性大血管转位、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艾森门格尔综合征(Eisenmenger syndrome)等较常见。

而永存动脉干、单心室、右室双出口、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肺动静脉瘘等少见。

自然病程和转归在儿童期接受了成功的姑息性或根治性外科手术治疗者,大多可进人成人期。

未接受手术或介入治疗者(畸形轻,不需要手术治疗;畸形复杂,病情严重,难以纠治;因非医学的其他原因而未接受手术治疗)部分可进人成人期的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类型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口狭窄、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法洛四联症、Eisenmenger 综合征等。

少见类型有右位心、纠正性大血管转位、三尖瓣下移畸形、主动脉缩窄、肺动静脉瘘、冠状动静脉瘘、主动脉瓣上或瓣下狭窄等。

病人的转归:病变轻者可长期存活而无症状。

随着年龄增长,在原有畸形的基础上病变发展变化,使病情加重或临床表现发生改变。

在儿童期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其转归和预后与手术矫治的程度有关。

外科手术在心脏遗留的瘢痕,可形成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基础。

临床表现1、心力衰竭由于长期容量或压力负荷过重,可使心脏扩大,心室壁肥厚和纤维化,心肌收缩力降低。

心力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心血管内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和操作技术规范(医务科定稿).

心血管内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和操作技术规范(医务科定稿).

《心血管内科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心血管内科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重点介绍各种心脏病和临床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在特殊检查和治疗篇,简要地介绍了心电图、食管心房调搏、心导管检查、心脏病介入治疗、经皮肾动脉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基因诊断和分型应用等临床常用的检查、治疗技术和新方法。

《心血管内科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各章节均参考了国内外当前最新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并增加了线条图、疾病诊治流程图和表格,内容翔实、新颖,简便实用,编排规范,可作为心血管内科医师的工具书。

目录第一篇心血管病各论第一章先天性心血管病第一节总论第二节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各论一、房间隔缺损二、室间隔缺损三、动脉导管未闭四、右心室流出道梗阻五、法洛四联症六、三尖瓣下移畸形七、完全性大血管转位八、肺静脉畸形引流九、主动脉缩窄十、乏氏窦瘤破裂十一、艾森门格综合征第二章急性风湿热第三章瓣膜性心脏病一、二尖瓣狭窄的诊断与治疗二、二尖瓣关闭不全三、主动脉瓣狭窄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五、三尖瓣狭窄六、三尖瓣关闭不全七、肺动脉瓣狭窄八、肺动脉瓣关闭不全九、多瓣膜病第四章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动脉粥样硬化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三、心绞痛四、心肌梗死五、急性冠脉综合征六、缺血性心肌病七、冠心病猝死八、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九、X综合征第五章高血压第一节高血压的诊断及治疗第二节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一、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二、肾动脉狭窄三、嗜铬细胞瘤四、库欣综合征五、睡眠呼吸暂停六、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七、肾性高血压八、醛固酮相关高血压九、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第三节高血压危象的诊断及治疗第六章心律失常一、窦性心律失常二、房性心律失常三、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四、室性心律失常五、心脏传导异常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七、预激综合征八、长QT间期综合征九、Brugada综合征十、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及处理第七章感染性心内膜炎第八章心肌疾病第一节原发性心肌病一、扩张型心肌病二、肥厚型心肌病三、限制型心肌病第二节特异性心肌病一、风湿性心肌炎二、围生期心肌病三、糖尿病性心肌病四、病毒性心肌炎第九章心包疾病一、急性心包炎二、心脏压塞三、缩窄性心包炎第十章肺血管疾病一、特发性肺动脉高压二、肺栓塞三、深静脉血栓形成第十一章心血管神经症第二篇临床综合征第十二章心力衰竭一、慢性心力衰竭二、急性心力衰竭第十三章晕厥第十四章休克第十五章高脂血症第十六章心房颤动的诊疗进展一、心房颤动的诊断进展二、心房颤动的治疗进展第三篇特殊检查和治疗第十七章心电图一、常规心电图二、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三、动态心电图四、心率变异性五、心室晚电位六、直立倾斜试验第十八章食管心房调搏第十九章超声心动图一、超声心动图基本图像二、心脏功能的超声评价三、主要心脏疾病的超声表现第二十章心导管检查一、心导管检查的基本设备二、右心导管检查三、左心导管术四、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五、心内膜心肌活检术第二十一章冠状动脉血管内检查进展一、血管内超声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三、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检查第二十二章心内电生理检查第二十三章磁共振与心血管疾病诊断一、磁共振(MRI)在心血管病诊断中的优点与缺点二、MRI在心血管疾病检测中的应用第二十四章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一、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二、主动脉夹层的介入治疗三、腹主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四、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五、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六、房间隔穿刺技术七、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八、经皮肾动脉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九、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化学消融及起搏治疗第二十五章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第一节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第二节心房扑动的射频消融第三节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一、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适应证二、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策略和设备三、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方法四、心房颤动的外科消融第四节室性期前收缩的射频消融第五节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第六节心室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第二十六章人工心脏起搏器与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第一节人工心脏起搏器一、人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二、永久起搏器第二节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第二十七章心力衰竭的介入治疗一、心脏再同步治疗二、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介入治疗第二十八章血流动力学监测第二十九章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第三十章体外膜肺氧合第三十一章电击复律与除颤第三十二章基因诊断与分型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附录一病史采集一、完整病史二、心血管专科病史要点三、住院病史记录要点四、病例示范五、专科症状及体征附录二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循环系统疾病附录三心脏内科常规检查正常参考值一、血液学二、血液生化三、内分泌检查四、血流动力学检查正常参考值五、心电生理检查六、超声心动图主要测量值的正常范围。

《儿童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儿童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儿童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专家共识“解读陈捷1,傅立军2,杜军保3*(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儿科,福建福州350001;2.上海交通大学儿童医学中心,上海200127;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北京100034)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070(2015)05-0022-04doi:10.3969/j.issn.1008-1070.2015.05.007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历经40余年的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陆续开展的肺动脉瓣狭窄㊁动脉导管未闭㊁房间隔缺损㊁室间隔缺损㊁主动脉瓣狭窄㊁主动脉缩窄等先天性心脏病亚型的介入治疗,已成为儿童先天性心脏病重要的治疗手段㊂在大量的临床病例的支撑下,国内外均开展了大量样本的临床研究,相继发表了多版先天性心脏病导管检查及介入治疗的共识或指南㊂200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在Circu-lation 和J Am CollCardiol 杂志上发布了‘ACC /AHA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指南“[1]㊂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署名并经欧洲儿科心脏病协会同意在Eur Heart J 杂志上发布了‘欧洲心脏病学会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指南(2010版)“[2]㊂随后2011年美国心脏协会起草并经美国儿科学会及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学会同意在Circulation 杂志上发表了‘儿科心脏病心导管检查及介入治疗适应证“的科学声明[3]㊂我国早在2004年,由‘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联合‘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会制定了‘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南“(简称‘治疗指南“)[4]㊂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先天性心脏病工作委员会2011年在‘介入放射学杂志“分期发布了我国‘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5-9]㊂这一系列的共识/指南性文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发展㊂2015年1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先天性心脏病专家委员会在‘中华儿科杂志“上发布‘儿童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专家共识“(简称‘共识“)[10]㊂该共识的发表是在总结10年来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并参考欧美相关指南,集全国儿科心血管领域的专家㊁学者之力修订而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㊂现就该‘共识“一些重要内容进行解读㊂1 ‘共识“进一步精简了儿童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类型相较于2004年‘治疗指南“,本版‘共识“删除了球囊房间隔造口术(balloon aortic septostomy ,BAS )的内容,将介绍的重点落在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ste-nosis ,PS )㊁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 ,AS )㊁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 ,CoA )㊁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 )㊁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 )以及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 defect ,VSD )等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上,‘共识“同样也没有涉及近几年来国外逐渐开展的经皮心脏瓣膜置换术和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镶嵌治疗㊂究其原因,是由于近年来心脏外科手术的进展,新生儿大动脉转位BAS 术在国内已很少应用,并且除BAS 外,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镶嵌治疗往往也比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来得复杂,当前所积累的临床经验也十分有限㊂对于当前国内外的大多数中心而言,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仍是儿童先心介入治疗的主体,故‘共识“所介绍的儿童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主要限定在儿童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范围内㊂2 ‘共识“进一步规范了儿童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指征相较于2004年的‘治疗指南“,本次颁布的‘共识“在总结大量先天性心脏病介入经验的基础上,也参考国外相关指南,进一步规范了儿童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指征㊂总体上来看,本版‘共识“拓宽了儿童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指征㊂在大的基调上对其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上通用的方式(推荐等级分为Ⅰ类㊁Ⅱa 类和Ⅱb 类㊁Ⅲ类),较以往指南做了更加详细的叙述,更加规范的推荐等级表述,也便于不同水平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心选择自身最*通信作者,Email :junbaodu1@22 (总462)‘中国医刊“2015年第50卷第5期•指南与共识•有把握的患者,减少手术失败率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㊂2004年的‘治疗指南“将经皮球囊肺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pulmonary valvuloplasty,PBPV)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stenosis,PS)的指征定在经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瓣跨瓣压差ȡ50mmHg[4]㊂但近10年随着大量随访病例的积累, PBPV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被充分证明,肺动脉瓣跨瓣压差在30~50mmHg之间也可进行球囊扩张㊂‘ACC/AHA瓣膜性心脏病治疗指南(2006年)“2008年修正版指出PBPV术Ⅰ类适应证界定为无症状青少年和成人经导管测量跨肺动脉瓣压差>40mmHg或有症状且经导管测量跨肺动脉瓣压差>30mmHg,而将无症状青少年经导管测量跨肺动脉瓣压差介于30~ 39mmHg之间列为Ⅱb类适应证[11]㊂随后2011年美国心脏协会起草的‘儿科心脏病导管检查及介入治疗适应证“则将PBPV治疗PS的Ⅰ类适应证定位经超声或导管测量肺动脉瓣跨瓣压差ȡ40mmHg[3]㊂既往有学者认为超声估测肺动脉瓣跨瓣压较经导管估测的压差高约10~20mmHg,但随着超声技术的进展,目前认为经超声估测的收缩期肺动脉瓣跨瓣压差与经导管所估测的收缩期压差具有良好的相关性[3]㊂所以在本次修订的新版‘共识“中也明确的指出经超声或经导管估测的跨肺动脉瓣收缩期压差ȡ40mmHg均是PB-PV治疗PS的Ⅰ类适应证,无论有无症状㊂主动脉瓣狭窄的介入治疗是近年来的一大进展,大量的病例选择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aortic valvuloplasty,PBAV)治疗中重度AS,取得良好的短㊁中期效果㊂目前国外主要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中心均将PBAV作为儿童AS的首选治疗方式[12]㊂即使大部分AS患儿最终仍避免不了手术,但也明显延缓了手术的时间,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耐受性,这对于新生儿或小婴儿重度AS尤其重要㊂相较于2004年的‘治疗指南“,本次修订的‘共识“对PBAV 的适应证有了较大程度的修改,进一步扩大了PBAV 的适应证范围,将依赖动脉导管开放的新生儿单纯性主动脉瓣狭窄定位为PBAV的Ⅰ类适应证㊂但新生儿和小婴儿的重症AS解剖变异大,部分患儿可能合并不同程度的左心室发育不良,在术前心脏超声检查需要测量二尖瓣环直径㊁左心室内径㊁主动脉瓣环直径,以评估左心室和主动脉瓣环的发育情况,以便合理选择手术方式㊂‘共识“同时强调对于有心肌缺血症状或心电图表现的AS儿童,其Ⅰ类适应证可放宽到跨瓣压差ȡ40mmHg㊂这与2011年美国‘儿科心脏病导管检查及介入治疗适应证“基本一致㊂但需注意的是,由于压力的恢复效应,AS患儿经多普勒超声测量的主动脉跨瓣峰值压差通常高于经导管测量值[13],因此在选择PBAV指征时,‘共识“建议采用经导管测量主动脉跨瓣峰压差㊂‘共识“对于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未明确界定适宜的年龄和体重,2011年美国心脏协会发表的‘儿科心脏病心导管检查及介入治疗适应证“的科学声明亦未涉及PDA患儿介入治疗时的体重㊂但2004年的‘治疗指南“以及2011年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先天性心脏病工作委员会发布的‘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均明确界定了PDA 封堵术适宜的体重范围㊂从PDA介入发展的过程看,以往多版指南对于年龄和体重的界定更多的受限于介入材料和介入技术上的不足,缺乏严格的循证医学证据㊂随着介入材料和方法学的进展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PDA介入治疗渐趋于低龄化和低体重化,在国外已有较多成功的新生儿和早产儿PDA介入治疗的经验[14,15]㊂本次‘共识“提出对于具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PDA,并且其解剖及体重条件适宜行介入治疗者,可作为Ⅰ类适应证,这点在‘共识“修订的讨论中达到广泛共识㊂既往有许多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心倾向于介入治疗沉默型PDA,以减少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概率㊂从技术角度来看国内学者多应用弹簧圈关闭此类小型PDA,其操作简单㊁效果明确㊂但沉默型PDA 是否容易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目前尚无定论㊂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指南(2010版)“认为沉默型PDA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概率极低,不足以抵消介入手术的风险,将其列为介入或外科手术的禁忌证(Ⅲ类适应证)[2]㊂但2008年‘ACC/AHA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指南“将沉默型PDA界定为介入封堵术的Ⅱa适应证[1]㊂2011年美国心脏协会发表的‘儿科心脏病心导管检查及介入治疗适应证“科学声明[3]和2011年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先天性心脏病工作委员会发表的‘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7]均未绝对否认沉默型PDA介入治疗的必要性,将其列为介入治疗相对适应证的范畴㊂基于目前国内外存在的争议,本次‘共识“对于沉默型PDA介入适应证归为Ⅱb类㊂但对于儿童沉默型PDA长期的心脑血管并发症仍需大样本有说服力的循证医学证据,以指导其治疗方式的选择㊂儿童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发展至今,已成为相当成熟的治疗方案㊂随着对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自然病程研究的深入和介入手术32(总463)‘中国医刊“2015年第50卷第5期•指南与共识•器械的改善,‘共识“进一步降低了ASD封堵术的手术年龄,并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对房间隔剩余边缘的要求,特别是前缘(主动脉侧)宽度的限制㊂既往认识到儿童ASD有一定的自然闭合率,但多为无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小缺损,大部分自然闭合发生在1岁以内㊂对于存在右心超负荷表现的ASD,通常为中到大型缺损,自然闭合的可能性不大㊂对于此类ASD,如果解剖条件合适,‘共识“推荐行介入治疗,这与2011年美国心脏协会发表的‘儿科心脏病心导管检查及介入治疗适应证“科学声明相一致㊂但对于没有血流动力学意义,又无血栓栓塞风险的ASD,不建议介入治疗,避免扩大化㊂鉴于国内对儿童心脏膜周部和肌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的广泛开展,‘共识“对于儿童室间隔缺损(VSD)适应证的规定较国外相关指南更加详尽㊂在欧美国家,对VSD介入封堵术持更加慎重的态度㊂出于对VSD介入封堵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并发症的担忧,美国在2010年暂停了Amplatzer膜周部VSD介入封堵器的应用,故美国心脏协会2011年发表的‘儿科心脏病心导管检查及介入治疗适应证“科学声明中没有对膜周部VSD介入治疗适应证进行推荐[3]㊂国内从2001年开始对Amplatzer封堵器加以改良,开展大量的膜周部和肌部VSD介入封堵治疗,其总体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国外㊂在此基础上,本次修订的‘共识“较2004年的‘治疗指南“在指征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放宽,对有症状的VSD 患儿介入封堵治疗年龄可低至2岁,VSD上缘距离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瓣<2mm,且主动脉瓣反流在轻度以下的患儿在有经验的中心也可尝试介入封堵治疗㊂既往所谓的嵴内型VSD,其实就是肌部流出道型VSD,在‘共识“VSD介入治疗适应证中未单独列出,但嵴内型VSD的称谓在成人先心病领域仍应用较多,故在操作要点中予以说明㊂3 ‘共识“更加详尽介绍儿童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操作规范和并发症防治本版‘共识“较以往指南更加详尽介绍了儿童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操作要点,从封堵器的选择到先天性心脏病各亚型的治疗操作要点,再到操作中的各种注意事项㊂‘共识“总结近年来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经验,对介入操作过程相关争议也做了说明㊂PBPV术中的球囊内径选择问题上一直就存在争议,既往有学者选择大球囊以增加手术成功率,其他部分学者选择中等大小球囊以减少术后肺动脉反流的发生率㊂本版‘共识“中也提及球囊/瓣环直径比在1.2~1.25之间能在不影响扩张效果的基础上减少术后肺动脉反流的发生率㊂PBAV的球囊/瓣环直径比也不再主张0.9以下的小球囊扩张,认为可能增加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在本版‘共识“中推荐最佳的球囊/瓣环直径比在0.9~1.0之间㊂此外PBAV术时理想的球囊长度与直径比例ȡ3能够安全地跨过主动脉瓣而不触及到二尖瓣腱索,较长的球囊也容易固定在主动脉瓣处,提高扩张效果㊂近年来大量应用的PB-PV术球囊扩张同时辅助同步右心室快速起搏技术也在本次‘共识“中得到广泛认可㊂本版‘共识“也更加注重并发症的防治,详细罗列了每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可能的并发症和处理原则,这较2004年的‘治疗指南“更为实用和详尽㊂在各种相关并发症中,值得注意的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所致的心律失常,特别是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这也是目前部分学者反对广泛开展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主要原因㊂‘共识“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适用范围,但这也是基于国内几个大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中心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比例并不高,没有明显高于外科开胸手术㊂国内有学者总结了2008~ 2010年全国23个中心的1325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暂时性或永久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仅为1%[16]㊂对于缺损距离主动脉瓣>2mm以上患者,本次‘共识“主张选用对称型封堵器,可以降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17],这是对2004年‘治疗指南“的重要更新,也是我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宝贵经验㊂但‘共识“仍强调对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指征的严格把控,尤其强调在术中和术后的密切监测㊂国内外均有学者报道,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迟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最长可在术后4年出现[18,19],因此对于此类手术更应该注意术后的密切随访,对迟发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原因需进一步研究㊂参考文献:[1]Warnes CA,Williams RG,Bashore TM,et al.ACC/AHA2008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Writing Com-mittee to Develop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Congenital Heart Disease).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Heart Rhythm Society,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Adult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ociety for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and 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J].Circulation,2008,118(23):2395-2451. [2]Baumqartner H,Bonhoeffer P,De Groot NM,et al.ESC Guidelinesfor the management of grown-up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new ver-sion2010)[J].Eur Heart J,2010,31(23):2915-2957. [3]Feltes TF,Bacha E,Beekman RH3rd,et al.Indications for cardiaccatheterization and intervention in pediatric cardiac disease: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11,123(22):2607-2652.42(总464)‘中国医刊“2015年第50卷第5期•指南与共识•肝细胞癌抗血管治疗:现状及新视野沈玮博,谭宏涛*,姜洪池(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世界第6位常见的恶性肿瘤,第3位致死肿瘤,全世界每年被检出HCC的患者超过70万人,而该病死亡率在大多数国家几乎等于发病率,治疗效果不佳㊂HCC 血供丰富,肿瘤血管形成与HCC的发展㊁侵袭㊁转移㊁复发及耐药等密切相关㊂抗血管治疗作为HCC治疗策略与靶点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分别从针对HCC已有血管的治疗和联合治疗以及疗效评估检测新方法等几个方面将近年来HCC的抗血管治疗现状及新视野做一综述㊂关键词:肝细胞癌;抗血管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单克隆抗体;局部治疗;联合治疗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070(2015)05-0025-04doi:10.3969/j.issn.1008-1070.2015.05.008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世界第6位常见的恶性肿瘤,第3位致死肿瘤㊂全世界每年被检出HCC的患者超过70万人㊂由于该病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确诊时大多数患者已达到局部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只有近15%的患者适合手术切除,因而该病死亡率在大多数国家几乎等于发病率,治疗效果不佳[1-3]㊂正常肝组织主要由门静脉系统供血,HCC血供丰富且主要由肝动脉系统供血㊂根据HCC解剖㊁病理生理学特点及血管形成的分子机制,破坏HCC已有供血血管及阻断其新生血管形成已经成为HCC抗血管治疗的核心策略和研究热点㊂1 针对HCC已有供血血管的治疗1.1 局部治疗目的是诱导肿瘤坏死,降低肿瘤负荷㊂①肝动脉栓塞术作为临床治疗HCC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栓塞肿瘤的主要供血动脉,导致肿瘤缺血㊁缺氧,同时结合化疗及放疗药物,达到抑制肿瘤生长㊁促使肿瘤细胞坏死的目的㊂②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适用于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期,肝功能分级在Child-Pugh A~B级,无血管侵犯及肝外转移,无临床症状多发小结节肝癌患者㊂能有效提高中晚期患者生存期,使15%~55%的患者达到部分缓解,并显著延长肿瘤进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QC2010124);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2541290) *通信作者,Email:tanhongtao2013@[4]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3):234-239.[5]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先心病工作委员会.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㊁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1):3-9.[6]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先心病工作委员会.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二㊁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2):87-92.[7]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先心病工作委员会.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三㊁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3):172-176.[8]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先心病工作委员会.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四㊁经皮球囊肺动脉瓣与主动脉瓣成形术[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4):253-260.[9]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先心病工作委员会.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五㊁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介入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5):345-351.[10]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学会先天性心脏病专家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心血管学组.儿童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5,53(1):17-24.[11]Bonow RO,Carabello BA,Chatterjee K,et al.2008Focused updateincorporated into the ACC/AHA2006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of patients with valvular heart disease: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Writing Committee to Revise the1998Guidelines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alvular Heart Disease):en-dorsed by the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Anesthesiologists,Society for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and 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J].Circulation,2008,118(15):e523-e661. [12]Ewert P,Bertarm H,Breuer J,et al.Ballon valvul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aortic valve stenosis 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ersurvey of more than1000patients[J].Int J Cardiol,2011,149(2):182-185.[13]Moller JH,Hoffman JIE.Pediatric cardiovascular medicine[M].Philadelphiaz:Churchill Livingstone,2000.511-551.[14]Chorne N,Leonard C,Piecuch R,et al.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andIts Treatment as Risk Factors for Neonatal and NeurodevelopmentalMorbidity[J].Pediatrics,2007,119(6):1165-1174.[15]Francis E,Singhi AK,Lakshmivenkateshaian S,et al.TranscatheterOcclusion of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in Pre-Term Infants[J].JACCCardiovasc Interv,2010,3(5):550-555.[16]李俊杰,张智伟,钱明阳,等.多中心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1325例并发症分析[C].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2012.[17]朱鲜阳,刘玉昊,侯传举,等.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探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7):633-636.[18]靳有鹏,王玉林,韩波,等.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超迟发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J].中华儿科杂志,2009,4(6):425.[19]Predescu D,Chaturvedi RP,Friedberg MK,et plete heart blockassociated with device 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defect[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8,136(5):1223-1228.(收稿日期:2015-03-14)(本文编辑:杨满)52(总465)‘中国医刊“2015年第50卷第5期•综述•。

儿童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专家共识

儿童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专家共识

脏,药物及器械辅助治疗(电复律、起搏器)。
6.出血:由于在左心室及动脉高压系统进行操 作,尤其在反复操作导引钢丝进人左心室或在交换 导引钢丝、导管时,容易引起局部穿刺点及导管接口 处出Ifll。
四、随访
儿童先天性As在成功进行PBAV术后可获得
2.球囊的稳定性:保持球囊在左室流出道的稳 定性可提高PBAV术的成功率并减少主动脉瓣反流
进展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PBAV术的成功率较早
够的球囊与瓣环直径比值时,可采用双球囊扩张术,
选用的两根球囊直径和长度应大致相同,以避免扩 张时上下滑动;此外,也可选用Inoue导管行球囊扩 张术。 3.重度PS的PBPV术:在导丝和导管通过瓣 口前就要准备好球囊导管,尽量缩短操作时间,以避
期进一步提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前减少,在国外
1.主动脉瓣反流:大部分为轻度,中至重度反
流大约占4%左右。严重主动脉瓣反流可引起急性 左心衰竭,需行外科手术。 2。局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2。6%左右,多见 于新生儿和小婴儿。股动脉血栓形成可表现为足背 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下肢皮肤温度下降或呈缺血 状。可给予全身肝素化治疗或尿激酶溶栓;如经药 物治疗无效,可应用经导管法或外科手术法取栓。 3.左心室及升主动脉穿孑L:球囊扩张可引起主
是操作上的难点,需要耐心探查,尽量避免对瓣膜和
冠状动脉的损伤。对于重度AS患者,在导管甚至 导丝通过狭窄的瓣口前就应准备好球囊导管,尽量 缩短操作时间;对于新生儿危重性AS患者,可先选 用较小球囊扩张,然后再选用合适大小的球囊扩张。
技术应用于临床。30余年的研究表明,球囊扩张术 对外科手术后的局限性主动脉再狭窄可获得良好的 效果,可部分替代再次外科开胸手术;而对于未经外 科手术的主动脉缩窄,由于术后再狭窄及动脉瘤的 发生率相对较高,目前仍存在一定争议∞J。

最新的心脏病指南ISH2023(全文)

最新的心脏病指南ISH2023(全文)

最新的心脏病指南ISH2023(全文)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最新的心脏病指南ISH2023的内容,旨在帮助医生
和研究人员了解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

引言
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指导医生对心脏病进行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国际心脏病学会(ISH)定期发布最新的心脏病指南。

诊断
ISH2023指南对心脏病的诊断提出了更加准确和全面的要求。

首先,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初步判断,并进行一系列
常规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等。

此外,研究显示,血液中一
些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对于心脏病的早期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
ISH2023指南详细介绍了心脏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

根据
患者的病情和心脏病的类型,医生可以选择心血管手术、冠心病介
入治疗、药物治疗等多种方式。

此外,ISH2023还提醒医生注意心脏病的预防措施,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

结论
最新的心脏病指南ISH2023为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心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医生们应该密切关注最新指南的内容,并将其应用于实际诊疗中,以提高心脏病的防治水平。

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治疗指南

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治疗指南

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治疗指南一、房间隔缺损【概述与分型】房间隔缺损(atrialseptaldefect,ASD)简称房缺,是指原始心房间隔在发生、吸收和融合时出现异常,左右心房之间仍残留未闭的房间孔。

根据房间隔缺损发生的部位,分为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和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位于心房间隔下部,其下缘缺乏心房间隔组织,而由心室间隔的上部和.共尖瓣与二尖瓣组成;常伴有二尖瓣前瓣叶的裂缺,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少数有三尖瓣隔瓣叶的裂缺。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系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房间隔吸收过多,或继发性房间隔发育障碍导致左右房间隔存在通道所致。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根据其发生的部位,通常可分为4型:1.中央型:又称卵圆孔型,最常见,发病率占总数的75%以上;绝大多数病例,缺损为单发性的,呈椭圆形,长1-3cm,位于冠状窦的后上方,相当于卵圆窝的部位,周围有良好的边缘。

缺损距离传导系统较远,术后良好。

但个别病例的缺损,可呈筛孔形。

2.下腔型:缺损位于房间隔的后下方,位置较低,呈椭圆形,下缘缺如,与下腔静脉入口相延续,左心房的后壁构成缺损的后缘,有时伴有下腔静脉瓣,手术操作时应特别注意。

3.上腔型:又称静脉窦型,位于房间隔的后上方,紧靠上腔静脉的入口,缺损下缘为明显的新月型房间隔,上界缺如,常和上腔静脉连通,常合并有部分性右肺静脉异位引流。

4.混合型:即同时兼有上述2种以上的房隔缺损。

【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一)临床表现:根据缺损的大小及分流量的多少不同,症状轻重不一。

缺损较小者,可长期没有症状,一直潜伏到老年。

缺损较大者,症状出现较早,婴儿期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反复发作性肺炎。

一般。

房间隔缺损儿童易疲劳,活动后气促。

心悸,可有劳力性呼吸困难。

患儿容易发育不良.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在儿童时期,房性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肺血管栓寒和心力衰竭发生极少见。

随着右心容量负荷的长期加重。

病程的延长,成年后,这些情况则多见。

《ESC2023心血管疾病指南》解读PPT课件

《ESC2023心血管疾病指南》解读PPT课件
转诊建议
对于病情严重或需要特殊治疗的 心血管疾病患者,建议及时转诊 至专科医院或上级医院接受治疗 。
03
治疗方案与用药规范
药物治疗方案选择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性 别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 药物治疗方案。
多药联合应用
针对复杂病情,可采用多 种药物联合应用,提高治 疗效果。
遵循指南推荐
优先选择经过临床试验验 证、具有明确疗效的药物 。
该指南涵盖了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适用于各种医疗环境 和患者群体。
ESC2023心血管疾病指南是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和专家共识制定的,具有较高 的权威性和指导意义。
解读目的和意义
解读ESC2023心血管疾病指南的目的 是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指南
内容,提高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
调整治疗方案依据及原则
病情变化
根据随访过程中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反应
针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 药物。
指南更新与临床研究进展
关注心血管疾病相关指南的更新和临床研究进展,将最新成果应用 于患者治疗中。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策略
患者教育内容设计
家庭医生参与模式推广经验分享
家庭医生团队建设
组建具备心血管专业知识的家庭医生团队, 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确保患者得到 持续、全面的医疗照护。
双向转诊与绿色通道
建立家庭医生与专科医生的双向转诊机制, 确保患者及时就医。
健康教育与科普宣传
开展心血管健康教育与科普宣传活动,提高 居民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与防范意识。

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治疗指南

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治疗指南

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治疗指南一、房间隔缺损【概述与分型】房间隔缺损(atrialseptaldefect,ASD)简称房缺,是指原始心房间隔在发生、吸收和融合时出现异常,左右心房之间仍残留未闭的房间孔。

根据房间隔缺损发生的部位,分为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和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位于心房间隔下部,其下缘缺乏心房间隔组织,而由心室间隔的上部和.共尖瓣与二尖瓣组成;常伴有二尖瓣前瓣叶的裂缺,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少数有三尖瓣隔瓣叶的裂缺。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系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房间隔吸收过多,或继发性房间隔发育障碍导致左右房间隔存在通道所致。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根据其发生的部位,通常可分为4型:1.中央型:又称卵圆孔型,最常见,发病率占总数的75%以上;绝大多数病例,缺损为单发性的,呈椭圆形,长1-3cm,位于冠状窦的后上方,相当于卵圆窝的部位,周围有良好的边缘。

缺损距离传导系统较远,术后良好。

但个别病例的缺损,可呈筛孔形。

2.下腔型:缺损位于房间隔的后下方,位置较低,呈椭圆形,下缘缺如,与下腔静脉入口相延续,左心房的后壁构成缺损的后缘,有时伴有下腔静脉瓣,手术操作时应特别注意。

3.上腔型:又称静脉窦型,位于房间隔的后上方,紧靠上腔静脉的入口,缺损下缘为明显的新月型房间隔,上界缺如,常和上腔静脉连通,常合并有部分性右肺静脉异位引流。

4.混合型:即同时兼有上述2种以上的房隔缺损。

【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一)临床表现:根据缺损的大小及分流量的多少不同,症状轻重不一。

缺损较小者,可长期没有症状,一直潜伏到老年。

缺损较大者,症状出现较早,婴儿期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反复发作性肺炎。

一般。

房间隔缺损儿童易疲劳,活动后气促。

心悸,可有劳力性呼吸困难。

患儿容易发育不良.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在儿童时期,房性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肺血管栓寒和心力衰竭发生极少见。

随着右心容量负荷的长期加重。

病程的延长,成年后,这些情况则多见。

中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发展(全文)

中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发展(全文)

中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发展(全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2年数据,我国每年约12万儿童出生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下文简称“先心病”),发病率为0.6%~0.8%[1],占所有先天性出生缺陷的28%,是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先心病的成功矫治是人类医学发展史的里程碑事件。

1966年,Rashkind和Miller通过球囊导管实施房间隔造口术标志着经导管介入技术治疗先心病的开始[2];1967年,Porstmann经导管应用泡沫塑料塞成功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开启了先心病封堵治疗的先河[3];20世纪90年代,Amplatzer研发的PDA、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陆续问世,使介入器材和技术日趋完善,将先心病介入治疗引入了新纪元[4]。

随着国产封堵器面世并逐渐应用于临床,我国先心病介入治疗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本文通过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1、历史沿革1.1 起步阶段我国先心病介入治疗最早可追溯至1981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周爱卿教授等的报道,其应用球囊为1例8日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实施了房间隔造口术[5]。

1986年,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开展了首例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肺动脉瓣狭窄[6],此技术现已成为单纯肺动脉瓣狭窄的首选治疗方式。

此后,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和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缩窄也相继在临床开展[7]。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上海市儿童医院钱晋卿教授开始应用Porstmann法治疗PDA,在对Porstmann法加以改进后获得成功[8]。

20世纪90年代中期,Sideris(Sideris封堵器研发者)、Bensen (Cardio-SEAL封堵器研发者)教授来华传授ASD封堵术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戴汝平教授率先在国内采用进口Sideris封堵器、Cardioa-SEAL封堵器治疗ASD、VSD, 但因并发症较多而未得到推广[9-10]。

先心病救治实施方案

先心病救治实施方案

先心病救治实施方案
先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针对先心病患者的救治,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旨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一、提高诊断水平。

1.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先心病的诊断能力和水平。

2. 推广先进的医疗设备,如心脏超声、心脏核磁等,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二、规范治疗流程。

1. 制定先心病的治疗指南,明确治疗流程和标准。

2. 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实现患者的转诊和转运,确保患者能够及时接受
专业治疗。

三、提高手术技术水平。

1. 招揽国内外先进的心脏外科医生,提高手术技术水平。

2. 推广先进的手术设备和技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治愈率。

四、加强术后康复。

1. 设立专门的康复机构,为手术后的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服务。

2. 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患者的康复过程。

五、加强宣传教育。

1. 开展先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先心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 利用各种媒体平台,普及先心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提高社会对先心病患者的关注和支持。

六、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

1. 建立先心病患者的长期随访制度,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康复情况。

2. 加强对先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以上就是我们制定的先心病救治实施方案,我们将全力以赴,为每一位先心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关怀,努力提高先心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关注先心病患者,为他们的康复和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卫生部先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大纲辅导

卫生部先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大纲辅导

卫生部为了提高我国先心病介入 诊疗技术水平,制定并实施了培
训大纲。
培训目标
掌握先心病介入诊疗 技术的基本理论、基 本技能和临床应用。
培养具备良好医德医 风、团队协作精神的 先心病介入诊疗技术 人才。
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 诊疗水平,规范诊疗 行为。
培训对象
01
心血管内科、儿科、胸外科等专 业的医师和技师。
配备模拟训练设备
为了提高学员的操作技能和应对能力,培训设施应配备模拟训练设备,如模拟导管室、模 拟病人等,供学员进行模拟训练和实践操作。
提供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培训设施应提供相关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如先心病介入诊疗技术指南、手术录像、学术论 文等,供学员学习和参考,以帮助学员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卫生部先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大 纲辅导
目录
• 培训背景与目标 • 先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基础 • 培训内容与方法 • 培训师资与设施 • 培训效果评估与反馈 • 总结与展望
01
培训背景与目标
培训背景
先心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提高了先心病的治疗效果,减轻
了患者痛苦。
当前,我国先心病介入诊疗技术 水平参差不齐,需要规范和提高。
02
具备一定临床经验和相关理论基 础的人员。
02
先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基 础
先心病概述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
指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由于心脏及大 血管的形成障碍或发育异常而引起的 解剖结构异常。
分类
症状
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紫绀、活动耐 量下降等。
根据心脏结构异常的类型,先心病可 分为简单先心病和复杂先心病。
效果评估
通过对比介入治疗与传统手术治 疗的效果,发现介入诊疗技术在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 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先心病诊疗指南

先心病诊疗指南

临床诊疗指南先心病部分目录第一章症状篇 (1)第一节呼吸困难 (1)第二节青紫 (1)第二章疾病篇 (3)第一节动脉导管未闭 (3)第一节房间隔缺损 (5)第三节卵圆孔未闭 (7)第四节室间隔缺损 (8)第五节主动脉瓣狭窄 (12)第六节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17)第三章基本操作技术 (20)第一节心脏导管术 (20)第二节先天性心脏病心血管造影 (22)第三节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 (23)第一章症状篇第一节呼吸困难呼吸困难(Dyspnea)是心脏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患儿安静休息时常无呼吸困难,而在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重者休息或轻度活动都出现呼吸困难。

除有呼吸频率增加外,尚有强度和节律的改变。

婴儿表现为呼吸浅快,吸吮乏力,吃奶数口就停歇,且易呕吐、呛奶,出汗多,常喜欢竖抱。

年长儿则表现为呼吸短促,费力,自觉空气不够。

小儿突发性呼吸困难要注意急性肺水肿和左心衰竭。

可出现端坐呼吸、夜间发作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哮喘等表现。

主要见于患大量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等。

第二节青紫青紫(Cyanosis)是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如大血管错位,法乐氏四联症等)的突出表现。

可于出生后持续存在,也可于出生后三至四个月逐渐明显,在口唇、指(趾)甲床、鼻尖最明显。

而潜伏青紫型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平时并无青紫,只是在活动、哭闹、屏气或患肺炎时才出现青紫,晚期发生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时可出现持续青紫。

青紫有中央型、周围型及差异性之分。

中央型青紫是由于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所引起,常低于85%,表现为全身皮肤、粘膜均青紫,以四肢末端、面颊及口腔粘膜明显,并有眼结膜充血。

中央型青紫有心源性及肺源性之分,心源性为先天性心脏病中右心系统的血液分流入左心系统,如法乐氏四联症、肺静脉畸形引流、三尖瓣闭锁等均见明显青紫,吸氧后不能缓解。

而因呼吸系统的疾患如肺炎、肺气肿、肺泡通气不足、氧弥散障碍等情况,因低氧饱和度的血回流入左心至动脉系统,亦可以出现中央青紫,吸氧后可缓解或减轻,为肺源性,可以此鉴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