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计年鉴2014分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合集下载

中国统计年鉴2014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

中国统计年鉴2014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

2011
2012
73630
73750
3.90
3.88
2.78
2.76
1.40
1.40
9833.14 2963.43 5939.79 228.57 701.35 8638.51 2959.74 4810.37 185.76 682.64 6977.29 2963.43 3221.98 228.57 563.32
639.06 162.90 20.46 33.37 374.74 47.59
1545.81 454.74 62.32 76.96 859.43 92.35
2140.37 544.49 63.91 89.81 1284.74 9.82 147.60
8641.63 2431.05 265.75 11.67 5221.13 12.27 699.76 7984.94 2269.19 265.75 11.65 4733.35 12.27 692.73
6-10
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


1990
1995
200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10
调查户数 调查户人口
(户) (人)
66960
67340
68116
68190
平均每户常住人口
4.80
4.48
4.20
3.95
平均每户整半劳动力
2.92
2.88
2.76
2.85
平均每个劳动力负 担人口(含本人) 人均全年收入(元) 总收入 工资性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现金收入 工资性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纯收入 工资性收入 家庭经营纯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人均全年支出 (元) 686.31 138.80 518.55 28.96 676.67 136.43 481.19 59.05 990.38 138.80 815.79 35.79 2337.87 353.70 1877.42 40.98 65.77 1595.56 352.88 1116.73 38.19 87.76 1577.74 353.70 1125.79 40.98 57.27 3146.21 702.30 2251.28 45.04 147.59 2381.60 700.41 1498.81 38.89 143.49 2253.42 702.30 1427.27 45.04 78.81 8119.51 2431.05 4937.48 202.25 548.74 7088.76 2427.89 3955.36 168.33 537.18 5919.01 2431.05 2832.80 202.25 452.92 1.64 1.56 1.52 1.39

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普惠金融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产物,能够 打破空间限制,在更大范围内为人民提供服务,相比传统普惠金 融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大部分学者如宋晓玲(2017)、张子豪 和谭燕芝(2018)、张贺和白钦先(2018)等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具 有包容效应、减贫效应、增长效应,对减小城乡差距具有显著的 作用[4~6]。陈啸和陈鑫(2018)补充道: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具有空间 溢出效应,这种效应主要体现在数字服务的使用深度[7]。周利, 冯大威,易行健(2020)通过分解出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 距的贡献度,认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主要通过金融服务更方 便、降低门槛效应这一机制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8]。
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引入工具变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收敛作用,因此要大力发展数字普
惠金融并将其重点放在农村地区,给农民和弱势群体普及数字金融相关知识,强化监管环境,使数字普惠金融成为决胜脱贫攻坚和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城乡收入差距;工具变量;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
3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3.1 数据来源
本文 涉及的 数 据来源于《 北京大学 数字普惠金融指 数 (2011—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8年),其中2011— 2012年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没有统计,用农村居 民人均纯收入进行代替。
3.2 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
3.2.1 城乡收入差距(TL) 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衡量指标的选择,传统研究采用城 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或者基尼系数,但前者没有考虑到城乡居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05(b)-070-03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2015-02-26 10:32:39 来源: 国家统计局作者: 【大中小】浏览:6次评论: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5年2月26日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牢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一、综合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49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

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出生率为12.37 ;死亡人口977万人,死亡率为7.16 ;自然增长率为5.21 。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为2.98亿人,其中流动人口[3]为2.53亿人。

表1 2014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36463亿元,比上年增长7.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2%。

就业继续增加。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9%。

全国农民工[6]总量为27395万人,比上年增长1.9%。

其中,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增长1.3%;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增长2.8%。

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

全年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7]为72313元/人,比上年提高7.0%。

价格水平涨幅较低。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1%。

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收稿日期:2018-01-11 作者简介:聂倩(1994—),女,河南郑州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46·
部地区之间只发生了部分相对产业转移,还未出现 绝对产业转移,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 还不显著;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过 程中,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比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先 转移,以及部分产业忽略中部地区而直接转移到西 部地区。综上,学者们主要是在中、西部地区与东部 地区之间的差距做文章,还没有更多关于中部地区 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具体差距分析,因此,本文将从八 个方面分析我国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及存在的 原因,为“一 带 一 路 ”倡 议 下 我 国 中、西 部 地 区 将 沿 着一条怎样的轨迹加快发展提出建议。
人均城镇道路面积 人均城镇住房面积 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
燃气普及率 城市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率
城镇人口增长率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 城镇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
城市污水处理率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差距分析① 1.GDP差异分析 自 1978年以来,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 GDP 逐年稳步增长,基本保持 10%的增速增长,大致可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1978—1992年,西部地 区 GDP的增速略高于中部地区,且增速波动幅度 大,最 低 4%,最 高 15%;第 二 阶 段 是 1993—2008 年,中部地区 GDP的增长快于西部地区,在 1999年 达到低值 8%左右,之后回升到 13%左右;第三阶段 是 2009—2015年,中、西部地区的 GDP增速快速下 降至 7%左右,且西部地区 GDP增速高于中部地区, 形成赶超趋势。从趋势图可以看出,西部地区自西 部大开发以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6-34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处理:分地区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年末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15-2018多年分析对比)

6-34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处理:分地区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年末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15-2018多年分析对比)

41.6
91.4
98.1
17.5
62.1
45.2
87.9
99.2
20.9
70.3
16.9
93.4
94.5
13.9
52.8
16.5
89.7
93.0
24.5
7.6
139.7
82.6
93.2
26.6
39.7
138.0
97.9
104.1
33.3
29.0
93.3
82.0
102.7
12.5
102.4
56.1
65.2
62.5
149.9
142.8
95.7
38.6
244.3
34.5
34.2
175.7
139.6
95.4
66.5
244.5
45.5
25.7
129.1
108.9
91.4
30.8
265.6
25.6
30.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33.7
78.4
97.2
43.3
249.5
31.9
12.8
125.6
62.6
76.1
28.0
272.6
23.6
7.1
104.7
41.0
51.0
11.7
258.9
14.9
7.3
111.6
1.9
35.3
13.3
300.8
21.2
9.8
94.2
0.6
33.5
17.8
279.7
14.5

中国居民消费率偏低及其促进机制研究

中国居民消费率偏低及其促进机制研究

Wide Angle | 广角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252中国居民消费率偏低及其促进机制研究尹常君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四川成都 621000摘要:消费乃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但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率较为低下,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尚未充分体现。

居民消费率低下对经济发展有着负面影响,本文通过从时间纵向比较和国际横向比较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当前居民消费率偏低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促进居民家庭消费的建议和措施,进而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居民消费率;原因;促进本文通过时间纵向比较、国际横向比较的方式,认识到居民消费率低下有碍国家经济发展,对由政府公布的数据进行客观展示和分析研究,探讨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率低下的潜在原因,从而进一步提出促进居民家庭消费的建议。

一、我国居民消费消费率现状分析(一)消费率的界定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用于消费的比重,是衡量国民经济中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GDP×100%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而居民消费支出又包括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10]。

居民消费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用于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总额占当年国民支出总额或国民收入使用额的比率,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良性与否的重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居民消费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居民可支配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100%居民消费率不合理直接关系到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正常运行。

(二)时间纵向分析通过对政府公布的历年消费率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最终消费率呈现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62.1%下降到2014年的51.2%,下降了10.9个百分点。

期间共有三次波动:六五计划时期,呈现小幅上扬,峰值达到66%;九五时期,由于针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出台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出现较大回升,至62.3%;从2010年始,再次小幅上涨,至2014年,只有51.2%,但终未超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水平。

2014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1 —成都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5年4月28日2014年,面对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成都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和“五大兴市战略”,推动经济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全年经济总量历史性突破万亿元大关,站上了“新常态、万亿级”的全新起点。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 )10056.6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8.9%。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0.8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561.1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24.7亿元,增长8.6%。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0019元,增长8.0%。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3.7:45.3:51.0。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0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税收收入774.9亿元,增长16.4%。

全年公共财政支出1340.0亿元,增长15.3%。

图1 2010-2014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4.3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7.2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9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9.1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16.9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1.3%(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4%,烟酒类下降1.4%,衣着类上涨0.2%,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2%,居住类上涨1.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 1.5%。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0.4%。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0.7%。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下降0.9%。

—2 —图2 2010-2014年成都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二、农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13.0亿元,比上年增长3.7%。

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分地区城市情况一览表

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分地区城市情况一览表

韩城 华阴
Hancheng Huayin
甘肃
Gansu
省级单位 Province
地级及以上城市 City at Prefecture Level and above 呼和浩特 包头 乌海 赤峰 通辽 Hohhot Baotou Wuhai Chifeng Tongliao
下辖的县级城市 Countylevel City
沧州
Cangzhou
廊坊 衡水 太原 大同 阳泉 长治 晋城 朔州 晋中 忻州 临汾 运城 吕梁
Langfang Hengshui Taiyuan Datong Yangquan Changzhi Jincheng Shuozhou Jinzhong Xinzhou Linfen Yuncheng Lvliang
1-2分地区城市情况一览表
省级单位 Province 北京 天津 Beijing Tianjin 辛集 藁城 晋州 新乐 鹿泉 遵化 迁安 武安 南宫 沙河 定州 涿州 安国 高碑店 Xinji Gaocheng Jinzhou Xinle Luquan Zunhua Qian'an Wuan Nangong Shahe Dingzhou Zhuozhou Anguo Gaobeidian 地级及以上城市 City at Prefecture Level and above 下辖的县级城市 Countylevel City 省级单位 Province
Guiyang Liupanshui Zunyi Anshun Tongren Bijie
清镇 赤水 仁怀
(凯里) (兴义) (福泉) ( 都 匀) 云南 Yunnan 昆明 玉溪 曲靖 昭通 丽江 保山 普洱 临沧 Kunming Yuxi Qujing Shaotong Lijiang Baoshan Puer Lincang 安宁 官威

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差异实证研究

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差异实证研究

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差异实证研究作者:尹彬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6年第06期内容摘要:本研究以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主导的农村居民消费变化为切入点,分析了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现状。

在实证研究部分,从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利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定量分析了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得到了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之间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关系,利用基于ELES模型的边际消费倾向结果得到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差异。

关键词: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主导的农村居民消费变化本研究关于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选择的是刘勇《关于我国新三大地带宏观区域格局划分的基本构想》中的划分方式,东部包括河北、天津、北京、浙江、福建、上海、海南、广东、山东、江苏、黑龙江、吉林、辽宁13个省区;中部包括湖南、湖北、江西、重庆、安徽、四川、陕西、山西、广西、河南、云南、宁夏、甘肃、贵州14个省区;西部包括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4个省区。

(一)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变化由于收入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本文在对东中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变化的研究中,选择2000-2013年间部分年份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来进行分析,其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2000-2013年,东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217.3元上升到12052.1元,人均消费支出从1885.6元上升至8125.5元;中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77.6元上升到8376.5元,人均消费支出从1690.1元上升至6925.5元;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661.0元上升到6833.6元,人均消费支出从1236.4元上升至6119.1元。

因此,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消费水平整体上都呈现出上升趋势。

而在2010-2013年,无论是从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支出的大小差异,还是其增幅与增速来看,其差距都是东部>中部>西部,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呈现逐步扩大趋势。

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统计公报

二、农业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735.6 万公顷,增长 2%。 其中,粮 食作物播种面积 565.1 万公顷, 增长 0.6%。 粮食总产量达 2753 万吨,下降 0.7%;油料产量 170.3 万吨,增长 7.7%;甜菜 产量 160.2 万吨, 下降 11.7%; 蔬菜产量 1472.7 万吨, 增长 3.6%;水果(含果用瓜)产量 322.3 万吨,增长 9.4%。
表2
2014 年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数
粮食(万吨) 小麦(万吨) 玉米(万吨) 稻谷(万吨) 大豆(万吨) 薯类(万吨)
油料(万吨) 甜菜(万吨) 水果(含果用瓜)(万吨) 蔬菜(万吨) 牛奶(万吨)
总量
2753 153.9 2186.1 52.4 81.9 161.4 170.3 160.2 322.3 1472.7 788.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 年 全 社 会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总 额 12074.2 亿 元 , 增 长 15.6%。 其中, 500 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1920.3 亿元,增长 15.7%。 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单位投资 5184.6 亿元,增长 18%;集体单位投资 74.6 亿元,下降 14.2%;个体 投资 188 亿元,增长 3.8%;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 6627.1 亿 元,增长 14.9%。 从三次产业投资看,第一产业投资 840.1 亿 元,增长 20%;第二产业投资 5657.8 亿元,增长 16.5%,其中, 工业投资 5546.9 亿元, 增长 16%; 第三产业投资 5576.4 亿 元, 增长 18.6%。 按项目隶属关系分, 地方项目完成投资 11319.8 亿元,增长 15.9%;中央项目完成投资 754.4 亿元,增 长 11.2%。

2014秋统计学习题及答案(1)解析

2014秋统计学习题及答案(1)解析

第一章绪论习题及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统计”一词的含义有哪几种?各种含义之间有何关系?2、统计工作过程有哪些?二、单项选择题1、某公司要调查了解本地区居民家庭的消费支出情况,这项研究的总体是()。

A.本地区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情况B.本地区所有居民家庭C.某一居民家庭的消费支出情况D.本地某一居民家庭2、在研究我国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时,总体单位是()。

A.我国每一家工业企业B.我国所有工业企业C.我国工业企业总数D.我国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3、某研究部门准备在全市80万个家庭中抽取100个家庭,据此推断该城市所有职工家庭的年人均收入,这项研究的统计量是()。

A.100个家庭B.80万个家庭C.100个家庭的人均收入D.80万个家庭的人均收入4、统计研究的基本特点是()。

A.从数量上认识个体的特征和规律B.从数量上认识总体的特征和规律C.从性质上认识个体的特征和规律D.从性质上认识总体的特征和规律5、一项调查表明,在所抽取的1 000个消费者中,他们每月在网上购物的平均消费是200元,他们选择在网上购物的主要原因是“价格便宜”。

这里的参数是()。

A.1 000个消费者B.所有在网上购物的消费者C.所有在网上购物的消费者的平均消费额D.1000个消费者的平均消费额6、统计认识过程是()。

A.从质到量B.从量到质C.从质到量,再到质和量的结合D.从总体到个体7、构成统计总体的基础和前提是()。

A.综合性B.同质性C.大量性D.变异性8、一个统计总体()。

A.只能有一个标志B.只能有一个指标C.可以有多个标志D.可以有多个指标9、变量是变异的()。

A.品质标志B.数量标志C.标志和指标D.质量指标10、最近互联网上的一份报告称,“由200辆新车组成的一个样本表明,外国新车的价格明显高于本国生产的新车”。

这一结论属于()。

A.对样本的描述B.对样本的推断C.对总体的描述D.对总体的推断三、多项选择题:1、在第六次全国人中普查中,()A.全国人口数是统计总体B.总体单位是每一个人C.全部男性人口数是统计指标D.人口的性别比是品质标志E.人的年龄是变量2、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A.没有总体单位也就没有总体,总体单位不能离开总体而存在B.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C.统计指标的数值来源于标志D.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E.指标和标志都能用数值表示3、某家庭的三位成员的某月工资额分别为1500元,1800元和3000元,这里()A.有三个变量B.只有一个变量C.有三个变量值D.有一个变量值E.既有变量、也有变量值四、案例分析题:1、某地区统计部门提供一份统计报告显示:“该地区某年末有商业零售企业5000个,就业人数60万人,该年实现销售利润300亿元,人均实现销售额5万元。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6:中国历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及构成统计(2013-2015)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6:中国历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及构成统计(2013-2015)

中国历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及构成统计(2013-2015)
指标2013年2014年2015年可支配收入(元/人)9429.610488.911421.7
一.工资性收入3652.54152.24600.3
二.经营净收入3934.84237.44503.6
(一)第一产业净收入2839.82998.63153.8
1.农业21602306.8241
2.2
2.林业162177.3170.6
3.牧业460.1443488.7
4.渔业57.671.482.3
(二)第二产业经营净收入252.5259.1276.1
(三)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842.5979.61073.7
三.财产净收入194.7222.1251.5
四.转移净收入1647.51877.22066.3可支配收入构成(%)100100100
一.工资性收入38.739.640.3
二.经营净收入41.740.439.4
(一)第一产业净收入30.128.627.6
1.农业2
2.92221.1
2.林业 1.7 1.7 1.5
3.牧业
4.9 4.2 4.3
4.渔业0.60.70.7
(二)第二产业经营净收入 2.7 2.5 2.4
(三)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8.99.39.4
三.财产净收入 2.1 2.1 2.2
四.转移净收入17.517.918.1状况调查".数据来源于来源于此调查.与
2013年前的分城镇和农村住户调查的调查范围.调查方法.指标口
径有所不同.
摘编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6》。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分析_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_王红涛[1]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分析_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_王红涛[1]

化。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城乡经济呈现出显 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计算的结果如表1
著的二元结构,农村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重,因此这 所示。
一度量方法不能准确衡量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泰
图3是1990~2007年我国城乡总体收入差距以
尔指数不仅考虑到城乡居民绝对收入的变化,而且 及各组成部分的泰尔指数的走势。1990年城乡总体
2009年 6 月 总第 460 期 第 12 期
经济论坛 Economic 0 No.12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分析- 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
文/王红涛
【摘 要】文章利用泰尔指数,对1990~2007年间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测度和分解。通过考察我国 城乡收入差距的整体变动情况,以及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城乡之间的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率变动 情况,得出城乡之间的差距是影响我国城乡总体收入差距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期望能够为缩小我国城乡 收入差距带来一些政策性的启示。 【关 键 词】 城乡收入差距; 泰尔指数;分解 【作者简介】王红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生,新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
落后20年。
辖市,所以为了计算方便,将重庆的数据合并到四
四、城乡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分解
川进行计算,这样把全国就划分为30个省市。用到
使用城乡收入比的方法只能反映城乡收入差距 的数据主要是全国的总人口、分省的总人口、分省
的绝对差距,并不能反映城乡人口所占比重的变 的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分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从而使得经济中可分配 的 “蛋糕”越来越大,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 很大的提高。从图1可以看到,1990年城镇居民的 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为 1510.2、686.3元,2000年增至6380、2253.4元,到 2007年再次增长到13785.8、4140.4元,按可比价格 计算分别增长了89.04%、83.42%,年均增长率为 5.23%、4.92%%。

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户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户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户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作者:王蔚然王涛张月莹张小晶刘安波来源:《吉林农业》2014年第09期摘要:本文基于内蒙古、天津、河北及吉林等地区的实地调研,对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户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从农业成本收益分析入手,利用中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进行农民成本收益分析;为检验理论结果,基于内蒙古调研数据进行计量。

将内蒙古调研数据计量结果与其他三个地区调研情况相结合,得到影响农户采纳技术的重要原因,并据此提出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成本收益;农业技术推广;合作社;机械中图分类号:F323.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7-24-4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

我国面对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所带来的双重压力,如何实现我国农业增产成为当前一项艰巨任务。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地减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以资源绝对量的供给来支持农业进一步增产的做法已并不现实。

因此,技术进步将成为我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动力来源。

农业技术能补充要素供给,起到替代要素的作用,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如何更高效地推动技术进步,农业技术推广是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农业技术推广只是“输出”,想要达到农业增产的目的还需要有“输入”,即农民采纳技术推广:农民根据自身需要采纳农业技术推广,自愿变革其行为,改变其生产条件,改善其生活质量、产量和收入,提高智力以及自我决策的能力。

目前虽然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形式及组织形式较为多样,但一些影响因素使得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采纳程度较低,这直接影响农业技术进步与普及,进而影响到增产增收。

因此,针对当前国情,我们决定结合农业成本收益分析以及实地调研分析农民对技术推广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并给出政策建议。

1 文献综述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