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

合集下载

汉语双音化

汉语双音化

语音简化
• 现代汉语而言,声母和韵母二者加起来约六十多个 ,声韵拼合后可达到四百多个,再加上四个声调,大 约可以构成一千四百多个音节。这么一点点音节 所能表达的词义当然远远不能满足汉语词汇发展 的需要
• 。而单音词双音化后则在语音形式上为词汇的发 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也使词义的表达更趋于单一 和明确
语音简化
• 谐声时代的早期上古音有复辅音和浊塞声,但没有声调。 周秦后期上古音复辅音尾开始脱落,声调开始建立。韵尾 及复声母的失落导致了汉语音节结构的简化,缩短了原来 音节的长度。据此可推测汉语的双音化当直接导源于上古 汉语的音节“短化”。上古汉语音节“短化”的结果致使 尾辅音不断减少,单韵素音节不断增多。由于单韵素不足 以满足音步必须分枝的要求,双音节音步应运而生。
语音简化
• 古汉语不仅有复杂的声母系统,而且有复杂的韵尾系统。 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简化(主要是复声母和复韵尾的单化 ),得到了两个补偿:声调产生和构词双音节化。
语音简化
• 表现在语音上即为单音词的双音化。据研究上古 至今音节结构的演变为:(C=声母;M=介音;V=元音 ;E=入声) • 早期上古音(谐声时代):(C)C(C)(M)(M)(V)VC(C) • 中期上古音(周秦):C(C)(M)(M)(V)V(C) • 魏晋音及中古音:C(M)(M)V(E) • 近代音及现代音:(C)(M)V(n,ng) • 当代北京话:(C)(M)V
参考论文
• 徐时仪 探 》
《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在原因考
• 《浅析汉语词汇复音化的演变与成因》
Thanks
汉语双音化的原因
中教1302 徐慧云目录Fra bibliotek外部因素
社会发展、外来词、审美
内部因素

汉语双音化分析

汉语双音化分析

目录1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发展历史 (4)1.1复音词的萌芽 (4)1.2复音词的第一个高潮 (5)1.3复音词的高产和成熟期 (6)2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衍生方式 (6)2.1从语音角度考查复音词的造词方式 (7)2.1.1重叠复音词 (7)2.1.2部分重叠复音词 (7)2.2从词义角度考查复音词的造词方式 (8)2.3从语法角度考查复音词的造词方式 (9)2.3.1虚词方式造词 (9)2.3.2语序方式造词 (9)3汉语词汇复音化的成因初探 (11)3.1外部影响因素 (11)3.1.1社会发展变化 (11)3.1.2外来词、借词对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影响 (12)3.1.3对称审美观念对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影响 (12)3.2内部影响因素—语言内部各要素的互相制约 (13)3.2.1语音简化说 (14)3.2.2精确表义说 (14)3.2.3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说 (15)3.3哲学辩证法说 (16)4结论 (17)参考文献 (19)致谢 (20)浅析汉语词汇复音化的演变与成因摘要: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发展演变与成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汉语词汇复音化(双音化为主要形式)是汉语词汇在形式发展上的主要倾向,本文通过考查词汇复音化的发展历史、衍生方式、成因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汉语词汇复音化演变规律与成因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汉语词汇;复音化;音节造词;语法造词;语音简化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vocabulary and causes of polysyllabic Abstract:Polysyllabic words in Chinese and Causes of evolution is a very complex issue, Chinese polysyllabic words (two-tone as the major form) i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ocabulary in the form of the main trend, the paper examines the history of polysyllabic words, derivativemanner, causes, etc.,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law and polysyllabic words cause factor.Key words: Chinese vocabulary; polysyllabic; syllable coinage; grammar coinage; voice simplified引言汉语的词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通过学者们的考察与分析,上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为主,到魏晋六朝的时期,复音词数量大量增加,近古及现代汉语词汇复音词占主要优势。

以来汉语虚词研究综述.doc

以来汉语虚词研究综述.doc

2000年以来汉语虚词研究综述-摘要: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虚词是表示语法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的虚词研究有着优秀的传统,著述丰富。

现代虚词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创新和深入,主要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侧重于两个方面:多角度研究虚词的用法和虚词语用意义的研究。

关键词:汉语虚词用法语用意义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变化的孤立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虚词。

虚词的数量虽不多却是汉语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这些词语能够附着或连接词或短语表达各种语义关系,意义抽象,使用频率较高,是语言的黏合剂。

一、虚词研究回顾我国的虚词研究自古就有着优秀的传统。

先秦时期《公羊传》《谷梁传》中就有大量辨析虚词用法的例子。

历代的训诂学家都给予虚词很大的关注,元朝卢以纬的《语助》,是我国最早的研究虚词的专书,另外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等,这些著作主要是为训释古籍和指导文章服务的。

19世纪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创新了虚字学说,提出了实字和虚字的划分标准,划分出了“助词”,并提出了“介词”概念。

“五四”以后,语言学家黎锦熙、王力、吕叔湘、高名凯等人的语法著作中都对虚词的义项和用法进行了表述。

80年代以后汉语虚词研究进入又一个高峰。

《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两本现代汉语的虚词词典相继出版,同时虚词研究更加科学和深入,关于虚词研究的著述逐渐丰富。

2000年以来,在前面丰硕的成果基础上,虚词研究的视野开阔了,研究的面拓宽了,分析方法更加多样化。

二、2000年以来的虚词研究(一)多角度研究虚词的用法“虚词用法复杂多样,对于虚词用法必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考察”。

[1]1.句类不少虚词对句类是有选择性的,学者也注意到虚词与句类的关系,陈淑梅(2001)选取32种具有代表性的方言进行考察,分析汉语方言里“主语+动词+宾1十虚词十宾2”的一种带虚词的特殊双宾句式。

潘玉坤(2011)分析了《国语》《左传》中经常出现的“吾谁与归”“其与几何”“何……之与有”“安与知……”这几种句子中“与”的用法。

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在原因考探

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在原因考探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在原因考探徐时仪提要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因在于处于词的核心地位的词义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单音词的词形和词音在某种程度上已限制了词义的发展,词形和词音是为表达词义服务的,因而也必须适应词义的发展。

就形而言,汉字以已有单音词作为组词的语素,用不同的搭配方式组合成大量双音词,适应了表达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大量新生事物、新概念的需要,继形声字之后又一次适应了汉语词汇不断增长的要求,从词形上奠定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基础。

就音而言,音节的简化、声调的产生、单双音步的演变等语音现象也是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在原因之一,由声韵相拼组词到由两个音节相合组词的双音步特点为词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语音形式,体现了汉语词音适应汉语词汇发展的巨大潜力。

就义而言,主要体现在词义的表达由综合渐趋于分析。

形态变化衰落的汉语,主要是立足于词义,顺应人的思维,由已知昭示未知,以单音词为基础,以文组字而生字熟旁;又适应词义发展的需要,由单音词充当语素发展为双音词,以字组词而生词熟字。

关键词词汇双音化;内在原因引言双音词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大规律。

汉语词汇为什么会从以单音词为主过渡到以双音词为主?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一种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由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的原因促成的,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发生和发展也不例外。

就外部原因而言,汉语词汇双音化主要是由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所决定,双音词的两个语素相互作用而使词义趋于单一化、鲜明化和丰富化。

关于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部原因,学术界对此也多有探讨。

骆晓平(1990)指出,/通常认为,汉语词汇的双音化是由于外来词的吸收和语音的简化。

其实,这两点在魏晋六朝时期的作用并不突出0,/外来词的吸收和语音的简化不能很好地解释魏晋六朝汉语词汇的双音化0。

我们认为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部原因得从汉语自身的特点来探索,是由汉语表词达意的特点决定的。

一般而言,词汇学的研究可分为两大部类,一是有关词义的研究,一是有关词义载体的研究。

《许衡直讲体文献双音词研究》范文

《许衡直讲体文献双音词研究》范文

《许衡直讲体文献双音词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汉语语言研究中,双音词作为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许衡直讲体文献作为古代文献的重要一环,其词汇中包含了丰富的双音词,对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其语言的特色,也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演变。

二、许衡直讲体文献概述许衡,元代著名学者,其直讲体文献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内涵,被后世广为传颂。

许衡的直讲体文献以口语化、通俗易懂为特点,双音词在其中的运用广泛,既有口语性,又有高度的文学性。

这些双音词以其丰富的语义和表达力,成为其语言的一大特色。

三、双音词的研究方法对于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进行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首先需要收集许衡直讲体文献的全部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和分类,以便于后续的研究。

2. 语料库的建立:建立许衡直讲体文献的语料库,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词频统计、词性标注等处理。

3. 语义分析:对双音词进行语义分析,探究其在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

4. 历时与共时比较:通过历时与共时的比较,分析双音词在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及其在汉语词汇发展中的地位。

四、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研究在许衡直讲体文献中,双音词的使用非常广泛。

这些双音词既有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也有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词汇。

通过对这些双音词的语义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表达力丰富,既能够表达抽象的概念,也能够表达具体的事物。

此外,这些双音词在许衡的直讲体文献中往往具有独特的修辞效果,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五、结论通过对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1. 丰富的语义: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具有丰富的语义,能够表达各种复杂的概念和事物。

2. 独特的修辞效果:这些双音词在许衡的直讲体文献中往往具有独特的修辞效果,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3. 反映了古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演变:通过对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进行研究,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演变,了解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代汉语双音节象声词的语义构成及其特征

近代汉语双音节象声词的语义构成及其特征

115摘要:双音节象声词是近代汉语象声词最重要的结构形式,主要有AA式和AB式两种。

其中AA 式既可以由单音象声词同音重叠而成,也可由单音拟声语素同音重叠而成。

其语义特征主要表现为所拟声音时量的延长。

AB式多由两个单音象声词或单音语素结合而成,摹拟的是一个声响事件发生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两种声音,其主要表现的是声音的连续性。

此外,双音附加式象声词也时有出现,附加后缀起凑足音节、谐调节拍的作用,其主要表现的是声音色彩的语义强化。

关键词:双音节象声词语义构成语义特征近代汉语时期,虽然多音节象声词不断产生,但双音象声词继续得到发展。

从我们对近代汉语不同时期文献的统计结果来看,“AB”式双音象声词在唐宋时期排第二位,占象声词总量的32%;明清时期则上升到第一位,占象声词总量的23.8%。

而“AA”式象声词在唐宋时期占据象声词板块的绝对优势,达到196个,是象声词总量的50%;金元时期有所下降,但到明清小说中又有所回升,所占比例为21.2%,仅次于“AB”式象声词。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双音节象声词,主要是AA式和AB式仍然是近代汉语象声词最重要的结构形式。

另外双音附加式象声词也时有出现。

下面我们对双音节象声词的语义构成及其特征作简要分析。

(一)双音重叠象声词的语义构成及其特征1.单音象声词同音重叠为双音象声词。

(1)呱→呱呱“呱”象声词,指小儿哭声。

《诗・大雅・生民》:“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毛传:“后稷呱呱然而泣。

”“呱”同音重叠为“呱呱”,仍是一个象声词。

摹拟小儿哭声。

例如:“启呱呱而泣。

”(《书・益稷》)蔡沈集传:“呱呱,泣声。

”两者中心语义相同。

重叠后表示声音的时量持续,程度加强。

近代汉语中常用,语义有所扩展,可摹拟哀哭声、哀叫声等。

①他那里呱呱叫吼,我这里急急抽头。

(《西游记》第一本)②只听得两个女子,心窝内啯的一声,须臾,满腹呱呱的响。

(《野叟曝言》第二十二回)(2)嗷→嗷嗷“嗷”,哀号声。

《说文・口部》:“嗸,众口愁也。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综述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综述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综述近年来,汉语常用词的演变成为汉语研究的热点,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理论不断创新。

在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相对薄弱的环节,研究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语料范围有待扩宽,研究方法上还要与现代语言技术和现代汉语方言相结合。

本文拟从常用词概念、研究历史、研究内容及范围和研究方法等角度对汉语常用词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总结。

标签:常用词演变研究综述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也有了长足发展,大量学术成果的涌现使汉语常用词的研究呈现出一种良好的态势。

为了进一步系统地了解汉语常用词研究的历史及发展问题,下文对常用词演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

一、关于常用词的概念研究常用词首先要明确常用词的概念问题,即“什么是常用词?常用词包括哪些内容?”从表面来看,“常用词”的含义一目了然,即经常被人们使用的词,但从训诂学研究角度,常用词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义,常与“基本词汇”相提并论,关于“常用词”的概念,学界有很多分歧争论。

李宗江在《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1999:2-7)中,对常用词的概念作了详细论述:”实际上这里所指的常用词,既不同于一般以词频统计为依据确定的常用词,也不同于词汇学中的基本词汇概念。

”李宗江认为,常用词“是作为训诂学研究对象的疑难词语的对立面提出来的;这个概念的第二方面的含义是指对研究词汇演变有重要价值,具体说是指那些代表词汇的核心而其发展变化可以决定词汇发展面貌的词。

”汪维辉的《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2000:11)和徐时仪《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2000:315)中也提出了相同观点。

王云璐、方一新在《汉语史研究领域的新拓展—评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中国语文》,2002,2)一文中对上述普遍认同的常用词概念提出过质疑,认为作者提出的常用词概念仍然模糊,“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和随意性”,对常用词与普通词、疑难词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深入探讨。

现代汉语词范畴认知视角下的现代汉语虚词变化

现代汉语词范畴认知视角下的现代汉语虚词变化

现代汉语词范畴认知视角下的现代汉语虚词变化王文娜;张德岁【摘要】由于西方人对印欧语系的研究历史较为悠久,并且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长期以来,我国对语言学的研究依赖于印欧语系,对很多学术理论只是稍加修改,便直接应用于汉语研究中.但汉语作为汉藏语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印欧语系存在着诸多不同.尤其是在虚词方面,汉语虚词与印欧语系的虚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要想全面了解汉语虚词,需要对各类汉语虚词进行准确的研究.从现代汉语虚词的研究现状出发,阐述现代汉语虚词的基本特征,进而在现代汉语词范畴认知视角下分析现代汉语虚词的变化.【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8)005【总页数】2页(P161-162)【关键词】现代汉语;词范畴;虚词变化【作者】王文娜;张德岁【作者单位】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宿州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5现代汉语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现代汉语作为一门严格意义的语法学至今还不足150年的时间。

而且,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对现代汉语语法学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成系统的、专业性的语法学研究,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进行。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汉语对虚词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笔者结合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现代汉语虚词的一些研究成果,对目前现代汉语的现状及虚词的变化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现代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变化,以分析性为主的语言。

在印欧语言中,由实词和屈折语来承担的语法任务,在现代汉语中则由语气词、副词、助词等一系列虚词来完成。

从现代汉语虚词的特点来看,现代汉语虚词的数量不多,但语法功能却十分全面。

不仅使用的频率高,使用的范围广,而且在其内部的各个小类中,虚词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很强,功能不一,用法复杂。

不能通过类推对其进行研究,这一点与印欧语系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所以,要全面揭示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准确揭示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关系,对各类虚词进行透彻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双音节化与汉语的近代演进胡以鲁汉语后天发展论的启示

双音节化与汉语的近代演进胡以鲁汉语后天发展论的启示

或問 WAKUMON139No.24,(2013)pp.139-154双音节化与汉语的近代演进:胡以鲁“汉语后天发展论”的启示沈 国威一、小引现代汉语是从近代汉语发展而来的,现代汉语在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完成过程中,其最大的变化莫过于语词的双音节化。

双音节化为汉语带来了以下根本性的变化:1.体词谓词得以实现词性转换;2.双音节形式动词“进行、给予、受到、开始、结束、引起、存在…”,介词“关于、对于…”的频繁使用改变了汉语传统的句子结构,促进了定语修饰部的复杂化;3.言文一致得以实现;双音节化不仅限于词汇的层面,作为横跨语法、文体的现象,是赋予汉语近代特征最大的变化。

双音节化早在汉代已经初现端倪,晋唐的佛经翻译大大地促进了双音节词的形成。

进入19世纪以后,西方传教士主导的宗教的,或者世俗的书籍翻译以及汉外辞典的编纂,催生了大量的双音节词。

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后,双音节词数量剧增,奠定了现代汉语词汇体系的基础。

前辈学者如王力、吕叔湘等最早对双音节化现象给予关注,讨论其发生的机制和诱因。

近年,以董秀芳的《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商务印书馆初版2002,修订本2011)等为代表,双音节化现象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双音节化的发生有汉语“进化”趋势的内部原因,也有与其他语言接触所受到的影响的外部原因。

以往的研究多着眼于内部原因,即认为双音节化主要是汉语自汉代以来历时变化的结果,而对于外部原因,尤其是来自日语的影响,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研究者们对19世纪以前的双音节词,多从词源个案的角度进行考察,也有一些着眼于词组向复合词发展的构词分析。

但纵观汉语的研究,19世纪及20世纪初叶这一时间段的词汇研究难免有缺位之感。

董秀芳在其著作中表示要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将双音节化现象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加以考察。

但从书后的语词索引即可发现,19世纪以及其后的词汇现象并没有成为她主要的讨论对象,近代词汇和现代词汇两种研究还处于某种断裂状态。

汉语双音化研究综述

汉语双音化研究综述
表 1 《論語》並列和偏正式複合詞的比率
總數
總數
總數
複合詞
聯合式
%
偏正式
%
180
48
26.7
67
37.2
如表 1 所示,《論語》中的偏正式複合詞占 37.2%,而並列式複合詞只占 26.7%。並列式少 而定中式多的事實否證了功能說。
馮勝利進一步談到,功能說解釋還面臨著兩個問題,那就是該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反 功能型(counter-functional)”複合詞。如:
本文結構做如下安排:我們先回顧四類雙音化的功能觀,即補償說、功能差異說、修辭 美學說、社會發展需求說;之後爲三類雙音化的韻律觀,即韻律偏好說、彈性說、音步轉 型說;最後做出總結。
2.漢語雙音化的功能觀
以往對漢語雙音化的功能視角基本可以歸入以下幾類:補償說、功能差異說、修辭美學
本文的寫作,得到馮勝利先生的指導;文稿初定,吳松博士百忙之中審讀了全文,並就繁簡轉換以及一 些存疑問題給出了中肯的建議。所餘訛誤,概由作者負責。
① 以下事實清楚地表明新聲調系統(tone system)的形態作用:由聲調不同而相互區別的同源詞
(etymological words)漢代急劇增加。比如(摘自 Chou,1962:54):
(i) 名詞(平聲)
動詞(去聲)
冠(帽子)
冠(戴帽子)
衣(衣服)
衣(穿衣)
此外,端木三(Duanmu 1999)也詳細分析了該假說存在的問題,擇要如下: 一,沒有證據表明雙音詞的出現乃至詞彙化是為了減少同音詞所造成的歧義。雖然漢 語中存在大量同音詞,但這些多數可以通過上下文消除歧義。而那些真正容易造成歧義的 單音詞卻依然保持單音節形式,如“他”“她”“它”。 二,過去的一百年是雙音詞激增的時間(参呂叔湘 1963:21),然而,漢語的音系卻 無大的變化,這一點補償說難以做出解釋。 三,既然語言需要避免歧義,何以還會允許音變使得同音字增多? 四,有些單音節詞明明沒有同音詞,如“吼”“寵”等,卻它們仍有相應的雙音節, 如“吼叫”“寵愛”等,這點亦非補償說所能解釋的。

《广异记》双音节时间副词研究

《广异记》双音节时间副词研究

《广异记》双音节时间副词研究金艳丽;周阿根【摘要】从汉语词汇史的发展来看,汉语呈现出由单音节词向多音节词发展的趋势.副词作为虚词的重要一类,从中古时期便呈现出复音化加快的趋势.本文选取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过渡时期的唐五代传奇小说《广异记》为研究语料,用静态描写和动态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其双音节时间副词进行系统研究,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其构词方式:同义复合、附加构词、重新分析.通过整理和分析,总结出《广异记》中双音节时间副词的特点与成因,以期有助于汉语史的研究.【期刊名称】《牡丹江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27)003【总页数】5页(P76-79,83)【关键词】《广异记》;时间副词;双音节;分类;构词方式【作者】金艳丽;周阿根【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人文院,江苏南京 210037;南京林业大学人文院,江苏南京 21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1《广异记》是由初唐戴孚撰写,记录流传于民间的各类神仙鬼怪故事的传奇小说。

该书语言极具口语性,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当时语言的原貌。

国内外对其研究多侧重于文学角度,语言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广异记》成书于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的过渡时期,语言学研究价值巨大。

郭锡良先生曾指出:“当前最需要提倡专书的语法研究和断代的语法研究。

三千多年来的汉语语法史必须建立在断代研究的基础上,而断代研究又须从专书语法研究开始。

”①因此,本文选取《广异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双音节时间副词进行专书语法研究。

古汉语句子中动词谓语占压倒优势,因而副词也特别发达。

而在副词内部,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在语言信息传递中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②时间副词在《广异记》中使用频繁,尤其是双音化现象更具时代特色。

本文对《广异记》中出现的双音节时间副词进行静态描写和动态分析,以期对研究副词复音化以及构建汉语史提供有益的第一手资料。

一、《广异记》双音节时间副词的句法语义分析通过定量统计,《广异记》中出现了36种双音节时间副词,共有295例。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绪论一、汉语虚词研究的简单回顾中国古代的虚词研究,从汉代到清代有着2000多年悠久的历史。

古代语文学家在这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早在汉代,古人就有了对“词、语助、助语”(虚词)的研究,刘勰的《文心雕龙》已经按功能和位置把虚词分为发端、送末、札句三类在语言使用中把词区分为虚词和实词两大类的,据现有文献的记载,在我国,最早见于宋人的著作,不过,当时都把“词”称作“字”。

宋朝有个叫周辉的文人在他的《清波杂记》中有过这样的记载:“东坡教诸子作文,或辞多而意寡,或虚字多实字少,皆批谕之。

”词人张炎在他的《词源》中也写道:“词之句有二字、三字、四字,至六字、七八字者,若堆砌实字,读且不通,况付之雪儿乎?合用虚字呼唤,单字如‘正、但、甚、任’之类,两字如‘莫是、还又、那堪’之类。

”可见,当时所谓的“实字”就是指那些表示具体的事物和概念的词,大致接近于现代所说的名词,而“虚字”则主要是指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语气词,有时也可以指代词、数词,甚至部分谓词。

当时,人们又把“虚字”叫作“词、助字、语助、助语辞”等。

我国最早的虚词词典、元朝卢以纬的《语助》(又名《助语辞》),曾对文言中的“语助”做了简明而系统的解释第一次。

清代的虚词研究代表了语文学时期虚词研究的高峰,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即是清代虚词研究的代表作。

这时期人们对虚字的认识又有了相当的发展,清人王鸣昌在他的《辩字诀》中,已能根据虚字的功用将其细分为六类:起语虚字、按语虚字、转语虚字、衬语虚字、束语虚字和歇语虚字。

当然,当时的研究还不能算真正的语法研究,主要是为训释古籍和指导写作用的。

古代的虚词研究往往是出于实用目的,因为构文之道,不外虚实两字,而经传中实字易训,虚字难释。

因而为通经辨志就必须考释灵活难释的虚字。

由此产生了“声气说”和“性情说”。

古人深感虚词体现了文章的神情声气、抑扬顿挫、起承转合。

文章气韵的顺畅,神情的毕现,都与虚词的运用有关。

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

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

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上个世纪80 年代以来,常用词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是过去多集中在实词的研究,虚词研究也多囿于单音节词。

本文将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一些常用却被研究者所忽略的双音虚词的成词及演变规律,并力图对这些词的演变作深层的认知分析,以期对汉语史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先对研究对象——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进行了界定;并对以往学界对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的研究进行了回顾,指出了其成就和不足;接着阐明了研究课题的意义以及所用的材料和方法。

第二章:根据认知的特点,对“打头” 、“反正”等二十多个常用双音副词的演变进行了研究。

主要有六个方面:其一、“打头”类“始”义时间副词,主要揭示“泛义动词+头”的演变路径和机制;其二、“看”类时间副词,在探讨它们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揭示“看”类动词向时间副词演变的认知心理动因;其三、“看/ 想+来”类语气副词,主要解释它们形成的词汇化和主观化过程;其四、“反正”类反义并列语气副词,主要探讨此类词的演变语境以及矛盾对立的认知规律在此类语法化和同类词汇兴替中的作用;其五、解释“好个” 、“好一个”和“好你个”的形成、性质以及功能;其六、“分外”类程度副词,揭示含有“超出限额、规定”语义的词的演变规律和认知动因。

第三章:对“X着” “X了”等五十多个双音介词进行研究。

主要揭示它们是由“动词+体标记”语法化而成,而不是“介词+体标记”演变的结果。

“着”和“了”是两个不断虚化的成分,现有的介词中“着” 、“了” 具有不同的虚化层级。

本章还揭示了“经过” 、“经”、“通过”三个凭借介词都是由“经由”义的动词遵循同一演变路径虚化而来,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三者共同的意象图式“起点——路径——目的地” 不断抽象、跨空间映射的结果。

第四章:采取功能相似连词对举的方式对“便是/ 就是”等十几个双音连词的形成与功能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并着重揭示造成它们之间差异的认知元素。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常用词演变研究是近年汉语史学界的一个热点。

目前,关于常用词演变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常用词的内涵及外延,常用词的交替性演变、衍生性演变以及常用词演变的动因与机制。

随着常用词演变研究的深入,研究视角、理论逐渐拓宽,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广泛运用。

标签:常用词交替性演变衍生性演变动因常用词作为词汇系统的核心部分,对其演变的研究有助于探明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近代汉语词汇基本格局的过渡,描述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形成的渐变过程,从而揭示汉语词汇系统的特点及发展规律。

有关常用词的研究,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王力便已身体力行,勾勒了若干常用词演变更替的轮廓,训释、辨析了一千多个常用词。

而常用词研究的兴起,则滥觞于张永言和汪维辉《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1995)一文。

二位先生通过对八组常用词在中古时期演变递嬗情况进行分析,大力提倡词汇史领域中长期被忽视的常用词演变研究。

近年来,常用词研究已成为汉语史学界的一个热点,取得了不少成果。

本文拟对常用词演变研究的成就与经验进行归纳、整理,以期推动常用词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常用词的内涵及外延常用词作为一种词语类集,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义,常常与“基本词汇”相提并论。

所以,学界关于常用词的内涵及外延的观点多有分歧。

周荐(1987)将词汇学角度的“常用词”界定为:从人们运用词语的角度按词语的使用频率给词汇划分的类别。

对于汉语词汇史意义上的“常用词”,李宗江(1999)认为,首先是作为训诂学研究对象的疑难词语的对立面提出来的,其次是指那些代表词汇的核心而其发展变化可以决定词汇发展面貌的词。

常用词的所指与人类自身以及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会因时代的不同而改变,能指包括语音和文字形式,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常用词的外延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词缀等。

汪维辉(2000)、徐时仪(2000)持有相同的观点,指出常用词起着保证语言的连续性和为创造新词提供基础的重要作用,其核心是基本词。

汉语常用双音虚词的语法化研究

汉语常用双音虚词的语法化研究

汉语常用双音虚词的语法化研究1. 引言在汉语中,双音虚词是一类非常常见的词类,它们在语法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汉语常用双音虚词的语法化特点,并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进行全面评估。

2. 什么是双音虚词双音虚词是汉语中一类由两个音节组成的虚词。

这些虚词在句法结构中通常起着连接词的作用,用来连接不同的成分并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

“因为”、“所以”、“然而”等都属于双音虚词的范畴。

双音虚词的语法化特点体现在其使用频率高、在句法结构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等方面。

3. 双音虚词的语法化现象双音虚词的语法化现象表现在多个方面。

它们在句法结构中具有固定的位置和作用,比如用于表示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等。

一些双音虚词还存在着语义上的模糊性,比如“可是”、“就是”等,它们的具体意义需要根据语境来确定。

一些双音虚词还会产生合并现象,即两个虚词合并成一个新的词,如“所以”由“所”和“以”合并而成。

这些现象都体现了双音虚词在汉语语法化过程中的特点。

4. 双音虚词的语法化路径双音虚词的语法化路径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从简到繁地探讨这一路径可以从双音虚词的起源、演变和固定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另外,还可以从语用学、语言接触等角度考察双音虚词的语法化路径,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其语法化过程。

5. 总结与展望通过对汉语常用双音虚词的语法化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双音虚词在汉语句法结构中的作用和特点。

未来的研究可从更多角度深入探讨双音虚词的语法化现象,比如形式语法学、句法语法学等,以便更深入地挖掘双音虚词的语法化特点。

6. 个人观点与理解个人认为,双音虚词作为汉语中的重要词类,其语法化特点对于汉语句法结构和语法规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双音虚词的语法化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句法结构的演变和发展,对于丰富我们对汉语语言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对汉语常用双音虚词的语法化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汉语常用虚词演变研究浅议

汉语常用虚词演变研究浅议

汉语常用虚词演变研究浅议作者:姬圣凤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34期摘要:汉语常用词的演变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后,从单个实词的历时替换,到专书常用词研究、断代常用词研究,相关论著层出不穷。

本文主要就常用词演变研究的现状及汉语虚词研究现状,指出常用词研究在虚词研究方面的不足,分析汉语常用虚词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向,说明常用虚词演变研究对于构建完整的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性。

关键词:常用词演变研究现状虚词演变研究汉语词汇史研究主要是为了理清不同历史时期的汉语词汇发展面貌,总结各个时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以及不同时代汉语词汇的区别与联系,分析汉语词汇发展演变规律。

20世纪40年代以前,汉语词汇史研究主要是从传统语文学的角度出发,考释传世文献中的疑难词语,阐明词语的确切含义。

50年代,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考释诗词曲中的语辞,始提出“凡属于普通义者,除有联带关系时,不复阑入;其字面生涩而义晦,及字面普通而义别者,皆在探讨之列”[1]的主张,常用词研究自此萌芽。

一般我们所说的常用词“主要是指那些自古以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经常会用到的、跟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词”[2](汪维辉2000)。

李宗江(1999)对常用词的内涵作出的界定要更细致一点:“1.这类词的所指与人类自身以及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不会因时代的不同而改变。

2.这类词的能指,包括语音和文字形式曾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过变化。

”[3]汉语词汇中以常用词占大多数,疑难词语只是小部分,因此,“不对常用词作史的研究,就无从窥见一个时期的词汇面貌,也无以阐明不同时期之间词汇的发展变化,无以为词汇史分期提供科学的依据。

”[4]一、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综述历来对常用词的界定和研究都以实词为主。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词汇的发展”一章中“概念是怎样变了名称的”[5]对一些常用概念在不同时代的名称的变化进行分析,其中多举汉魏六朝常用的名词和动词为例,也是对常用词历时变迁轮廓的大致勾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常用词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是过去多
集中在实词的研究,虚词研究也多囿于单音节词。

本文将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一些常用却被研究者所忽略的双音虚词的成词及演变规律,并力图对这些词的演变作深层的认知分析,以期对汉语史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先对研究对象——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进行了界定;并对以往学界对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的研究进行了回顾,指出了其成就和不足;接着阐明了研究课题的意义以及所用的材料和方法。

第二章:根据认知的特点,对“打头”、“反正”等二十多个常用双音副词的演变进行了研究。

主要有六个方面:其一、“打头”类“始”义时间副词,主要揭示“泛义动词+头”的演变路径和机制;其二、“看”类时间副词,在探讨它们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揭示“看”类动词向时间副词演变的认知心理动因;其三、“看/想+来”类语气副词,主要解释它们
形成的词汇化和主观化过程;其四、“反正”类反义并列语气副词,
主要探讨此类词的演变语境以及矛盾对立的认知规律在此类语法化
和同类词汇兴替中的作用;其五、解释“好个”、“好一个”和“好你个”的形成、性质以及功能;其六、“分外”类程度副词,揭示含有“超出限额、规定”语义的词的演变规律和认知动因。

第三章:对“X着”、“X了”等五十多个双音介词进行研究。

主要揭示它们是
由“动词+体标记”语法化而成,而不是“介词+体标记”演变的结果。

“着”和“了”是两个不断虚化的成分,现有的介词中“着”、“了”
具有不同的虚化层级。

本章还揭示了“经过”、“经”、“通过”三个凭借介词都是由“经由”义的动词遵循同一演变路径虚化而来,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三者共同的意象图式“起点——路径——目的地”不断抽象、跨空间映射的结果。

第四章:采取功能相似连词对举的方式对“便是/就是”等十几个双音连词的形成与功能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并着重揭示造成它们之间差异的认知元素。

第五章:对“便是”、“来着”等六个双音助词进行了研究。

在对它们的语法化过程和路径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分析它们的助词功能。

并努力理清这些词汇发展的历史。

第六章:对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的三个问题进行集中研究。

其一、总结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的四条路径;其二、揭示“隐喻”、“转喻”在近代汉语双音虚词语法化中的运作机制。

其三、讨论了语法化研究中材料的拓展问题。

强调了方言研究对虚词演变研究的作用,指出语法化的研究不能忽视方言中的语言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