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瓷器常用术语
瓷器鉴定常见名词解释
瓷器鉴定常见名词解释高岭土——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
颜色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东乡高岭村,故名。
“高岭”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记载,国标上音译Gaolin,成为国际性专用名词。
麻仓土——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
瓷石——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
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
颜色白中微带黄色、绿色、灰色或浅红色,我国很早就用来制造瓷器。
不(音敦)子——制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文献上普遍采用这个名词。
釉浆——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面。
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配制而成,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组成。
釉灰是用石灰石、凤尾草烧炼而成。
钴土矿——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种类颇多,古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含锰量高含铁量低,为国产钴土矿;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为西亚地区产钴土矿。
苏泥麻青——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
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
平等青——又称“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
产于今江西乐平,呈色淡雅。
回青——是一种进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
其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
石子青——又称“石青”,明代中期晾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种色料。
产于今江西上高,发色浓中带灰。
珠明料——产于云南,由钴土矿煅烧而成的青花色料。
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料,发色鲜明青翠。
拉坯——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
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古瓷鉴定的常用术语,知道其中的十个以上你就是行家
古瓷鉴定的常用术语,知道其中的十个以上你就是行家鉴定瓷器的术语为历代瓷器鉴定的口语,主要用以指明器物的完整和伤损程度及变异情况,根据特定条件和不同部位所出现的各种现象而定名。
琢器制瓷专用术语。
指不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如瓶、尊、罐等。
圆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
指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瓷器,如碗、盘、碟等。
口有崩器物口际胎釉由于撞击而出现大小不等的缺磕伤痕,形成小缺口。
重皮口部因受重伤而出现断面隐患,但外观尚完整;胎釉已分裂缺还未剥离,往往一触即脱落。
毛口口边的釉面间断脱缺。
毛边毛边、磕碰都是指瓷器口边有细微伤损。
伤损处很小而口部处略有棱者称毛边,伤损处较多而胎骨有一定缺损,但边际尚未露棱的称磕碰。
磨口口边出现伤损后,将其磨去一部分或全部。
截口截口也叫轧口。
器口和颈部已损伤,为求其美观、完整、将损伤部分截去。
截去后后口部则露胎无釉,俗称、剃头。
冲口冲口是指器皿之口因触动或碰撞,造成口际微裂。
裂纹长短不等,也有外冲里不冲的现象。
崩釉陶瓷制品表面釉层自然地成块或成片脱落的现象,称为崩釉或剥釉。
缩釉有的瓷器在挂釉时没有到底而露出胎骨,露出部分太多的叫露胎,露出少的叫缩釉。
粘砂一般多见于器足。
釉面上有遗落的窑灰,或器底因垫烧粘结有砂粒。
划伤釉面或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后留下的伤痕。
磨釉磨釉也叫伤釉。
由于釉与其他物体摩擦,致使釉面局部损伤。
失亮器物釉面因长期使用、经久磨损而失去光泽。
拖釉釉面受盐、碱、酸的腐蚀,或入土受浸而剥落。
伤彩彩色釉瓷器色彩的表面、局部或全部被摩擦划伤。
水碱素釉器物长期埋入湿土内受水浸渍,使釉色起了变化,多呈白灰色的片状。
水锈器物长期受土埋水浸,有灰黄、铁红或铜绿等色的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
土锈器物釉面粘有凝固的土疤。
土蚀釉面、彩绘或胎体被土壤所腐蚀,使器物表面局部失亮。
炸纹器物的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性裂纹,俗称鸡爪纹。
窑裂胎体在室内受火不均而出现的裂纹。
足磕器足部位在搁置时不当心或用力过度,触地发生撞击致伤。
陶瓷鉴定术语
古陶瓷鉴定术语口磕——器物口部受外力撞碰出现的大小不等的缺磕伤痕。
冲口——器物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的裂纹,长短不等,多出现在碗、盘类瓷器上,也有外冲里不冲的现象。
毛口——口边的釉面间断脱缺。
磨口——口边出现伤损后,将其磨去一部或大部甚至全部。
毛边——器物口面的覆釉因伤全部脱落。
重皮——器物口部因受重伤所出现断面隐患,但外观尚完整;胎釉已分裂却未剥离,往往一触即脱落。
棕眼——瓷物釉面气泡在窑中融裂爆破后,未曾弥和而形成的小孔。
釉——瓷胎面上有油污,所施的釉未能全部附普出现的漏胎现象。
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有透漏而露胎无釉。
片纹——瓷器釉面上出现的长短不一的相互交错的细裂纹片,与开片略同。
软道——瓷器釉面久经摩擦而出现的细微丝纹。
冷墨——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但在釉面上出现了一、二条纹路,胎体已透或未透。
失亮——器物釉面或彩绘的表现,被硬物划破后留下的伤痕。
伤釉——由于釉与其它物体磨擦,致命釉面局部损伤。
剥釉——由于釉面受酸、碱、盐的侵蚀,或器物入土受浸而使釉面脱落。
磨款——故意磨去青花、红彩等款,冒充其它年代器物。
磨底——足底内原来有釉,由于某种目的,如有意冒充其它年代而把釉磨去。
复烧——二次入窑烧烤。
烟熏——用香烟熏作旧,嗅之有味。
配腿——香炉、马、兽等的腿或足已残伤不全,而进行补腿。
配盖——用朝代不同器物的盖相配。
炸纹——器物的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鸡爪纹。
水锈——器物长期受土埋水浸,有灰黄、铁红或铜绿色等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
补釉——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入火烧之。
出土——仿古各类器物,有意长期埋入地下,以期整亲如旧,低温铅釉和五彩、粉彩等器,尤其易于氧化或腐蚀。
镶嘴流——壶流已消失,用其它嘴镶补。
后刻阴款——在器物上用钻石工具刻款,不施釉,或刻后施釉入窑烘烧,后刻的字口,釉的切面有些不齐,且釉边不光滑。
后作阳文款——在器物底部,后刻阳文款字而填以釉,或用釉堆写款识,多不够清晰。
听泉鉴宝里的术语
听泉鉴宝里的术语一、“开门”。
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个熟人,一眼就能认出来。
意思就是东西是真的,毫无疑问。
比如说我去古玩市场,摊主拿出一个青花瓷瓶,我一看那胎质、那釉色、那绘画风格,就说:“这可是开门的老物件啊!”二、“一眼假”。
这词儿可直接了,就像看到有人穿着古装却说自己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一样荒谬。
就是形容东西假得太明显了。
有次朋友拿个所谓的“古币”给我看,那粗糙的做工,现代的字体,我马上就说:“哎这一眼假可别被骗喽。
”三、“打眼”。
这可惨咯,就像出门没带脑子似的。
指的是看走眼了,把假的当成真的买了。
我认识一老哥,他看到一个号称是明代的玉佩,价格还不高,一时贪心就买了,结果回家仔细一瞧,发现是个假货,那真是打眼了,气得直跺脚呢。
四、“包浆”。
这就像是岁月给宝贝穿上的一件外衣。
它是古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一层光泽。
像老的铜器,经过多年的把玩或者放置,表面会有一层温润的包浆。
我爷爷传给我的一个小铜锁,那包浆看起来就特别舒服,就像一位老者沉稳的气质。
五、“沁色”。
想象一下,宝贝像是一块海绵,周围的物质慢慢渗透进去留下的痕迹。
玉石在地下长时间受到周围环境影响,会产生沁色。
比如和田玉籽料在河床中浸泡,可能会染上一些铁离子的颜色,出现黄色或者红色的沁色。
有次在听泉鉴宝节目里看到一块古玉,那沁色就像一幅天然的画卷,美极了。
六、“路份”。
这个词有点高大上,其实就是说宝贝的档次、身份。
就好比人分三六九等一样。
官窑瓷器的路份就比民窑的高。
我在博物馆看到那些官窑的精美瓷器,那精致的工艺,那高贵的气质,就知道这路份不低啊。
七、“大开门”。
这比“开门”还肯定呢,就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确定。
是说东西的真品性超级明显。
有一回我参加一个小型的鉴宝会,有个人拿来一个宣德炉,那造型、那铜质、那款识,在场的专家都说是大开门的真品。
八、“贼光”。
这可不是啥好词儿,感觉就像小偷的眼睛一样不踏实。
是指新东西表面那种刺眼的光亮。
有些造假者想做出包浆的效果,但弄出来的却是贼光。
瓷器收藏必读——古瓷鉴定术语解释(中)
瓷器收藏必读——古瓷鉴定术语解释(中)74、回坑货:指古瓷早年出土后,被人们长时间把玩,而留下很多痕迹,很多信息后,又被入土埋藏,又经若干年,再次面世了,故曰“回坑货”。
此类瓷,特征很多,所含的信息也很多,是值得花大气力去研究探索的。
可惜,现在连知道回坑货这个术语的人,都很少。
谈何挖掘整理文件遗产。
在此抛砖待后人。
75、补釉:是指二次入窑挂釉。
与回窑的区别在于:目的专一,专为挂釉,不是修补。
也不是成套器。
补釉,远离窑场的人是很难办到的,能办成的,可不是一般人,瓷器则也不是一般的瓷了,不可轻视了。
有了补釉这一说,就又有补题文补绘画的。
补釉货,多与历史上的大名人大事件有关,。
惜,前人无力研究,而造成瓷史上的一些空白。
特别是一些高古陶补釉的,玩者当宝,后人当草。
76、发粉:是指瓷器年久风化现象,素胎较明显,表面象有粉状物,手擦拭则无。
风化再严重些,便是冬瓜霜现象。
冬瓜霜现象再严重些,便就是脱粉、掉粉、手擦拭之,有粉状物。
仿不出。
伴之发粉现象的,是显示豆腐花、白云纹,放大镜下可见。
77、冰裂:指冰瓷的裂纹,象冰块开裂一样,斜片、宋官窑中常见。
明万历时钧窑受挫,继而发展冰瓷,替代钧瓷。
有一种传说,说是为避讳明神宗朱翊钧。
现代的工艺也很美,但因釉欠厚,有贼光,而失神韵。
有待进一步改进。
宋官窑冰裂是无色的,后因污染才有色。
冰裂也不是短期完成的,是经历若干年的。
现在若将宋官冰裂瓷放在水里三、五年,再拿出来经太阳暴晒,必定会开出新的片纹。
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蔗段圆洗78、冰裂梅花:冰瓷中最高艺术境界,冰裂纹有向心性,多条弧状斜片的冰裂纹组成一朵朵梅花,花朵中心花蕊部分不开片,只有点点气泡坑,而且整个釉面,又由数朵分布等称的冰裂梅花组成。
大件是大朵梅花,小件则是小朵梅花,整个釉面显得和谐适中,美也,妙也,神奇也。
今日的工艺冰瓷也有冰裂梅花,但艺术性相差太远了,可能是制作者没有见过宋官瓷的艺技顶峰的古瓷奇芭——冰裂梅花。
瓷器鉴定术语
瓷器鉴定术语
瓷器鉴定术语如下:
1.镶嘴流:壶流已消散,用别的嘴镶补。
2.配盖:用朝代分歧的器物盖相配。
3.伤釉:因为釉与别的物体摩擦,导致釉面部分毁伤。
4.重皮:器物口部因受轻伤所呈现断面隐患,但表面尚完整;胎釉已割裂却未剥离,每每一触即脱落。
5.磕口:器物口部受外力撞碰呈现的缺磕伤痕。
6.冲口:器物口因与它物相碰而呈现的裂纹。
7.毛口:口边的釉面间断脱缺。
8.磨口:口边呈现伤损后,人工将其磨去一部乃至全数。
9.缩釉:瓷胎面上有油污,所施的釉未能全数附着呈现的漏胎征象。
10.漏釉:器物施釉时,部分有透漏而露胎无釉。
11.软道:磁器釉面久经摩擦而呈现的渺小丝纹。
12.冷墨:本不该呈现片纹的器物,但在釉面上呈现了一、二纹路,胎体已透或未透。
13.失亮:器物釉面或彩绘的概况,被硬物划破后留下的伤痕。
14.剥釉:因为釉面受酸、碱、盐的浸蚀,或器物入土受浸而使釉面脱落。
15.复烧:二次入窑烧烤。
16.烟熏:用卷烟熏作旧,嗅之有味。
古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一)
古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一)1、胭脂粉:指的是古瓷上后出火石红。
经天长地久的后出火石红,久置不动表面会呈粉状,浮在表面象从胎里冒出来的,色彩鲜嫩,故而称胭脂粉。
近百年出土的古瓷也会逐渐生成胭脂粉,有的胭脂粉深入瓷土的颗粒中,耐水洗。
年代短的、包含新作的只浮在表面不耐洗。
另百年前传世若经抚摸,也不显粉状,而显包浆亮感。
故胭脂粉者可用于判断出土的年份长短。
吐筋线上泛火石红,则是典型的胭脂粉。
单是这一条,就不是近几十年的伪作。
2、无机物釉变:无机物会起变化和变色,一时难以让人理解。
其实在玻璃、水泥、砖瓦、石灰等生产行业中有句术语叫活性。
就是说这类无机物经高温后会要产无机物釉变生活性。
有的可快速显示,如水泡石灰;有的慢速显示,如砖块的分解要好几百年。
而古陶瓷黄皮白砂、黄皮白瓤、白钉黑口、鳝鱼血缝等特征的形成则需更长的时间。
白钉黑口、黄皮白瓤、黄皮白砂的形成间有很多相类似的因素。
3、黄皮白瓤:化妆土具有掩饰粗胎的功用,也有为掩饰黑胎的,另有一种紫金化妆浆是为了产生紫口铁足效果的,更有一种含铁极高的灰黑色化妆桨,是为了让窑成时瓷器釉表面产生鳝鱼血线的。
在古瓷的白色化妆土上,会显示一种后人无法仿制的特征,即化妆土的外表层深黄,向内则渐渐转淡,以致内底层仍保持原本的白色,故前人称黄皮白瓤。
4、白钉黑口:说的则是白色或灰白色支钉,若其内质含铁元素高,千百年后其白色支钉断口会渐变成黑色,俗称黑口。
先前在烧造时,为了防止陶瓷与套匣烧粘在一起,采取了垫渣、垫高岭土、垫饼以及使用支钉的方法。
支钉一般系由耐高温材料所制成,本身就有色差。
白钉黑口的出现,前提须是支钉的含铁量高,若是偏少,则呈现的只会是灰黄口。
5、塌底:永乐早期瓷器在平砂底有一种特殊现象,即瓷器的底部因在烧窑时变形而往下榻,多出现在底直径大于十厘米以上的器底,出现塌底的一般是较细腻的平砂底。
出现塌底的底部相当厚实。
或因塌底处瓷土不耐高温引起的,其与器身非属于同一材料,至于为什么底胎要用偏细瓷土还不清楚。
需要懂得的瓷器鉴定用语
悦读101对于刚入古玩市场玩收藏的“菜鸟”来说,因为缺乏足够的知识,听到一些专业的瓷器鉴定用语时往往似懂非懂,这对于了解和收藏瓷器无疑是个障碍。
了解常见的瓷器鉴定用语,能帮你在收藏上少走弯路。
1.琢器。
浓缩自“玉不琢,不成器”,景德镇制瓷专用俗语。
指不能在轮车上一次拉胚成形的器物,需要经过多次拉胚成形。
如瓶、尊、罐等都始于明代。
2.冲线。
字面理解是受到冲击产生的线,因此它是指瓷器受到冲击后在表面形成的裂纹。
冲线通常会影响瓷器的价值。
3.棕眼。
瓷器上的一种瑕疵。
他的产生过程是这样的,在烧瓷过程中,随着温度上升,胎中存留的空气开始运动,一些冲出釉面的气泡在融入外界一刹那而形成的棕色釉点。
4.剥釉。
胎釉结合不好,年久胎釉剥离,早期青瓷多有这种现象。
5.磕边。
瓷器与硬物的小碰撞导致。
磕边破坏了瓷器的完整性。
常见于瓷器后或者瓷器底部,一般都可以做修复。
6.鸡爪纹。
在瓷器表面或内部出现的像鸡爪一样的细纹。
它是由于胎和釉的热膨胀系数不一样而导致的。
7.做旧。
造假者用尽各种办法,把一个现代瓷器变成看起来像高古瓷器。
瓷器做旧的手法有多种多样,大致有化学药剂侵蚀法、火烧、水煮加热法、深埋地下土浸法等。
8.爆釉。
正常的爆釉,指的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经物质运动缓慢形成的釉下的大气泡在使用时破裂,露出胎。
9.窑裂。
烧制时出现的裂纹,区别于使用造成的裂纹。
需要懂得的瓷器鉴定用语一鸣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瓷器术语大全,瓷器收藏必读!
瓷器术语大全,瓷器收藏必读!瓷器术语大全,瓷器收藏必读!1、火石红:是指古瓷露胎处,显示红色,也有黄红色,紫红色,灰红色等.个别火石红严重者,也可从胎上爬上釉面一、二毫米。
又分出窑时便有的,称“窑成火石红”;出窑后逐渐形成的,称“后天火石红”。
现代仿者不象。
古时的窑成火石红,其当时的面貌,只能从现代瓷器上推知。
其经历了若干年后,面且全非,其它的一系列古瓷持征干扰了它。
所以寻找古瓷特征,则以后出火石红为主。
一般会出现在器物的凹处丶支钉上丶片缝上丶吐筋线上丶火性土垢上,并面上会有金属光泽,这是千年氧化加之火性外吐所致。
时间不超过几十年的,不会产生金属光。
年代越久远,金属光越强。
火石红的主体成份是氧化铁红。
若瓷质本身的含铁量极低,则不容易找到火石红,有的须借助百倍放大镜。
若是一点儿火石红也找不到,则可判为新瓷。
若是瓷器凹处的后出火石红的金属光不明显,则需结合其它古瓷特征综合判判。
2、破泡:是指釉面的气泡,因年久风化,硅胶化,经清洗,摩擦而产生的破裂,一般看到的是釉面上层的破泡,釉面损伤太严重时,才见到中下层破泡;宋瓷上,会有此现象,难仿。
如在破泡里找到臭干黑或黄水斑,就可判定为古瓷了。
另有种叫冰裂破泡的特征,很神奇美妙,气泡的顶端呈放射性的冰裂,更难仿,也仿不出来。
3、水流痕:是指古瓷在封闭的空间,长达数百年,其四周的物体挥发的水汽聚集流淌的痕迹,有动感。
一般为深黄色,很难洗净。
仿者,易洗。
与土藏气丶土脏气有别。
水流痕,也是鉴定为古瓷的一个重要的证据,并且用容易肉眼鉴别出。
4、水银沁:古瓷长久接触水银,会粘合,极难洗净。
目前,尚没见有仿者。
注意的是, 古瓷上的与古铜上的水银沁的概念, 是不相同的. 古人为了防腐, 多有用水银的. 秦始皇的陵墓里, 便大量地使用水银. 以铜为山, 以水银为河. 水银沁,也就是指陶瓷上沾有了金属汞。
5、玻璃胶:前人称陈骨胶。
是古瓷年久,釉面硅胶化,微水溶。
新瓷也有硅化胶,三次清洗,便无。
中国历代民间藏瓷鉴定术语都有些哪些,分别是什么意思
中国历代民间藏瓷鉴定术语都有些哪些,分别是什么意思?1. 捡漏:在古玩市场上用低廉价格买到了价值较高的古董。
2. 打眼:在古玩市场上由于鉴定失误,把仿品或赝品作为真品购买。
3. 掌眼:受人之托,为他人鉴定古董的真伪和艺术价值的高低。
4. 金属镶边:瓷器口边有所缺陷(如口磕,毛边等)用金属材料(金、银、铜、锡等)包镶遮盖。
5. 窑裂:由于窑内火力不匀,胎体受热不均而出现的裂纹。
6. 缩釉:由于胎体不洁,所施釉在烧制过程不能全部覆盖在表面而缩向他处,而露出胎体。
7. 纹:因胎胚纹薄,偶受轻微碰触而产生的极细的裂纹。
8. 磨口:陶瓷器物口部因磕碰缺损,后人用砂轮将伤口修复平整,或直接锯去部分器身。
9. 冲口:器件因冲撞在口边出现的裂痕,这种细小裂痕长短不一,有的甚至不易看出。
10. 截口:器件的口部或颈部因碰撞而损坏,而器身完好无损,为保持一定的观赏价值,将损坏的器口或颈部截去,修磨平整。
11. 崩口:器件因碰撞而造成口边崩缺。
12. 毛口:器件口边有细微损伤、釉面断续剥落,手捋微有毛糙棱刺感。
13. 残耳:器件原饰耳部分或全部受损。
14. 磨底:器件足底原来挂釉、后因某种原因,有意将底釉磨去。
15. 炸底:因投放物件或外部冲击,而致器底产生裂纹。
16. 炸肚:器件的腹部因烧制时受热不匀,或烧成后被撞击而形成的裂纹。
17. 棕眼:器件烧制过程中,釉面中的气泡受热胀破,而形成的无釉小孔状。
18. 刮底:一种不施釉的毛底,在制坯用竹片等工具刮削而成。
19. 旋纹:以旋转方式刮制器底、器足而形成的同心圆纹。
20. 跳刀纹:以刀或其它工具在放射状刮制器底、器足而形成的跳刀痕。
21. 火石红:无釉的砂底上在烧制过程中自然由胎体沁生的浅红色。
22. 米糊底:露胎无釉的底足,有较多的黄褐色或黑褐色斑点。
23. 猪油白:器物的底足像涂了猪油似的泛白,抚之有光滑如玉的感觉。
24. 酱口:明末清初的器物口沿上往往施一种酱黄釉。
鉴定瓷器常用术语
鉴定瓷器常用术语鉴定瓷器的常用术语,本为历代行家口语,说穿了,就是一些行话。
由于这些行话袭用既久,遂约定俗成。
同时也作为衡量是否是鉴定瓷器行家的标准之一,行话懂得越多,说得越多,则此人就是专家;反之,就是外行说外行话。
其行话的命名,是根据不同部位所出现的各种变异现象,如器物是否完整、伤残的程度如何来定名的。
当然也牵涉到器物本身的经济价值,器物很完整,造型很考究的,与伤残的器物相比,则价值自然要高。
因此,作为一个瓷器鉴定者,不熟悉鉴定瓷器的常用术语,不懂得一般的常识,亦将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我们还得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1.口磕器物口际上的胎釉,受到了撞击后,就出现了大小不等的各种情况的缺磕伤痕,鉴定者把这种情况称为口磕。
2.重皮口部因受重创而出现断面隐患,从外观上看,尚属完整,实际上胎釉已分裂,虽未剥离,却往往有一触即落之势,鉴定者把这种现象称为重皮。
3.毛口口边的釉面已间断脱缺。
4.毛边口面的覆釉因伤后全部脱落。
5.磨口口边出现伤损后,为了美观,曾被人用砣玉工具将胎釉磨去一部分或全部。
6.轧口截口、剃头器口或颈部已损残,为求其美观、完整而加以改装,于是就将损坏的部分截去后使口部的胎露出来。
这种现象俗称为剃头。
7.冲口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长短不等的细裂纹,有时一些细小裂纹不易为人们所发现,但裂纹往往逐渐会自然延伸,若遇冷热不均而相激,很快就会顺纹路开裂。
此种现象以盘、碗类为多见。
8.外冲里不冲瓷器的口部因受的冲力尚小,只在外部形成冲口,尚未冲透器的内壁,鉴定者把此种现象称为外冲里不冲。
9.釉泡釉面在烧制时出现的中空气泡,一受到外力后就会破开。
这种现象见于器口的为多,当然其他部位也有。
10.棕眼釉面气泡在窑中熔融爆破后,未曾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11.斑点釉面出现各种矿物或其他化学物质的斑点和小点。
12.缩釉因胎面有油污,所施的釉未能全部附着而出现露胎的现象。
13.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有遗漏而露了胎,这露胎部分就称为漏釉。
收藏知识‖瓷器鉴定——常见专业术语(之五)
收藏知识‖瓷器鉴定——常见专业术语(之五)瓷器鉴定——常见专业术语(之五)(接常见专业术语(之四))163、咬胎:天然矿物料的青花,都有咬胎现象,只是程度各不相同,以元青花咬胎最显著,料重处青花色能渗透胎骨一毫米之多。
凡是玻璃釉罩不住青花铁锈斑处,咬胎就深。
青花咬胎,不单是烧制时存在,而且窑成后也还在继续发展,时间越长,青花越深沉,同时晕散、串珠也越明显。
这点,一时让人难以接受理解,须十年二十年长期把玩才能感悟。
咬胎的另一术语形象地称“下沉”。
深沉的咬胎是仿不出来的,没有古时的青花料了。
现代的矿物青花料,只能浮浅的下沉,加之年份不长,很难咬胎入骨。
现代有些仿品的咬胎现象,是在青花中人为地削剔造就的,斑痕生硬不自然,人为的迹象明显。
看青花咬胎,应侧光观查,正视是看不清的。
如用放大镜,可利用调节焦距而感知。
另,釉里红也有咬胎特征。
164、青花黑筋:明中期至清早中期的一种青花特征。
在偏灰的青花中,会有一条黑色的细线条,很象青草中的筋脉线,故又称青草筋。
乍看是黑色,细看呈深蓝色。
青草筋是顺着青花绘画笔势而产生,每一笔画中也只会出现一条青草筋。
笔势长,则青草筋也长。
在青花中的左右位置,是跟笔峰走的。
中峰用笔,一般会出现在青花的中间部位。
有小分岔,是胎坯纹理造成的分岔,分岔线条很短,也不规则。
现在的仿品,区别在于仿品的青草筋是细笔补重色彩,看出有另笔加绘迹象,无自然顺着笔峰形成的风味。
有青草筋特征的青花瓷,其数量特大,既有官瓷也有民窑,但是在细瓷中呈现。
若是粗胎,面不光滑,就形成不了青草筋特征。
若是青花料过度浓重时,在深蓝发黑的青草筋上,又会在青花特重处,显示一段段深绿色的线条斑,处在其位置的釉泡,也显示深绿色。
如用放大镜观察,在深绿色的线条斑里,还会有放射状的细纹,显银白色亮光。
在乾隆时期,这种特征被运用到树叶、花叶、草叶的绘画上,恰到好处,煞是形象逼真,继而被推到极致,又发展出一种被称为“青花白筋”的瓷艺,又称“花草白筋脉”。
瓷器专业术语
瓷器专业术语瓜籽片:与鱼籽纹、碎米纹、龟裂纹相关联,表示开片的大小如瓜籽,汝窑天青釉中最常见,现在的仿品也相似,但有别,古瓷片缝大,可以看出是相继千百年来,陆续开片的,而新品,是人为控制,一起开片的,古瓷的缝色是多种多样的,而仿者基本是一色的。
加之,再运用其它的鉴定依据,就不难辨认了。
孤证,容易发错。
碎米纹:裂片大于鱼子纹,而小于瓜籽片。
有仿,也是缝色有差异。
另,碎米纹又与瓷器的品种有关联,如它常出现在白汝瓷上,若出现在天青汝、官、哥,则就错了。
炸包:存在于胎表釉下的过烧石灰,历经百年后,逐渐膨胀,釉面微裂微鼓,其颗粒小于炸线炸瓷的,但大于造成鼓点的。
仿不出。
目前,很多的古瓷爱好者,无师自通的运用了这点。
加之,清末民国的民窑器中,含有过烧石灰的特别多。
值得传记的是,再过二、三十年,现在的仿品也会出现鼓点,炸包、炸线、炸瓷、到了那时,又会去寻找新的辨别方法了。
鼓点:存在于胎表釉下的过烧石灰,历经百年,逐渐膨胀,致使釉面微鼓,但不开裂,其颗粒小于炸包的。
现仿不出。
紫宝光:是指唐宋青花瓷,出土后,没有慢慢地阴干,就乍见日照,此时就会出现一片金属闪亮般的紫光,不是局部,而是全瓷,迎日照处,展示时间约十分钟到半个小时后,逐渐消失。
后人不知其故,而曰“紫宝光”。
若现在再将唐宋青花瓷,泡在水中三五年,再拿出来日照,也可见紫宝光,但十分黯淡了,不强烈了。
仿不出。
61、紫光:侧视唐宋元青花瓷可见到隐隐地紫光,因无金属的宝色宝气,故曰“紫光”。
能现紫色光的青花料,自古就各贵,价倍于黄金。
还不知目前能否找到类同古代的矿藏。
管体款:指官窑器上的题款字体与风格. 各时期的官窑题款, 都遵守一定的规矩,体现特有的时代风格, 文字类的曰“官体款”. 但要注意的是, 即便同一帝号的, 因年度的不同, 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目前, 学术界缺少一部官体款的年谱, 有待有志之士了。
官体纹:指官窑器上的纹式,各时期的官窑器上的纹式都有一定的格式、套路,甚至有图本,明显区别于民窑,也区别于前朝后代,曰“官体纹”。
玩瓷器必须要知道的专业术语大全
玩瓷器必须要知道的专业术语大全鉴定瓷器常用的术语,本为历代行家口语。
它主要用以指明器物的完整和伤残的程度,根据特定的条件和不同部位所出现的各种现象而定名。
现将其作为一般性常识,在此大致归类列出,仅供大家参考。
桶瓷与庫出:清代由景德镇运往京城的瓷器,传统都是用木桶盛装,所以清代宫廷用瓷也被称作“桶瓷”。
这些桶瓷运到京城之后都会用书纸包裹瓷器后装入木桶,填塞稻毂以求安稳。
这类由于搁置年久,未曾使用,也没有出库房的瓷器就叫”庫出”。
口磕:器物的口际胎釉,由于撞击而出现大小不等的缺碴伤痕。
重皮:口部因受重创而出现的断面隐患,但外观尚完整,胎釉已分裂却还未剥离,往往一触即脱落。
毛口:口边的釉面间断脱落。
毛边:口面的覆釉因伤全部脱落。
冲口:口部因与其他器物相碰而出现细裂纹,长短不一,一些细小的裂纹常不易看出。
裂纹往往会逐渐自然延伸,若与冷热相激,便会顺纹路开裂。
釉泡:釉面在烧制时出现的中空气泡,经受外力以致破开。
棕眼:釉面气泡在窑中熔融爆破后。
未曾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斑点:釉面出现各种矿物或其他化学物质的斑点和小点。
缩釉:因胎面有油污,所施之釉未能全部附着。
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有遗漏而露胎无釉。
粘沙:釉面上有散落的窑灰,或器底因垫烧粘结有沙粒。
磕伤:器身胎釉的某一部分。
被其他物体碰撞而磕碰。
开片:由于胎体粗鬆或烧结火度不足,还有的因是浆泥胎体,在骤然冷却时胎釉的分子结构收缩系数不平衡所导致的自然裂纹。
呈深浅不一,大小不等,互相交错的长短开片纹。
片纹:年代久远的器物,由于本身仍在蜕变中,釉面出现有长短不一顺向的稀疏细裂纹,不透胎体。
软道:釉面久经磨擦出现的细微丝纹。
伤釉:由于釉面与其他物体磨擦,致使釉面局部损伤。
失亮:器物釉面因长期使用,久经磨损失去光泽。
剥釉:由于胎釉结合不紧密,釉层从胎体上自行脱落。
脱釉:釉面受其他酸,咸等的腐蚀,或入土年久受浸蚀而至剥落。
伤彩:色彩的表面局部或全部,被磨划致伤。
脱彩:器物上的彩绘纹饰,由于久经使用而磨脱,或是因为入土年久被浸蚀变质而脱落,或因长期拂扫。
听泉鉴宝专业术语
听泉鉴宝专业术语
1. “包浆”,你看那枚古币,上面那层温润的光泽,可不就是包浆嘛,就像岁月给它披上了一件独特的外衣。
2. “沁色”,哇,这件玉器的沁色好漂亮啊,就如同大自然给它绘制的神秘图案。
3. “绺裂”,嘿,这瓷器上的绺裂,就像是它经历过沧桑的见证者呀。
4. “开门”,这东西一瞧就很开门呀,简直不用多说,明显就是老物件嘛!比如那把老椅子。
5. “打眼”,哎呀,这次可真是打眼了,花高价买了个赝品,真是气死人啦!
6. “吃药”,我之前不懂行的时候可没少吃药,就像不小心吃到了苦果子。
7. “捡漏”,哇塞,那次可真是捡了个大漏,用很低的价格买到了价值很高的宝贝,爽歪歪!
8. “掌眼”,快帮我掌掌眼,看看这东西对不对,这可关系重大呀!
9. “走眼”,有时候难免会走眼嘛,毕竟这行水深着呢,就像不小心在迷雾中迷失了一下。
10. “到代”,这件东西绝对到代,从各方面特征都能看出来呀,就像它在大声告诉我们它的年代。
我觉得听泉鉴宝的这些专业术语真的很有趣,也很能体现出这一行的特点和魅力,它们就像是打开鉴宝世界大门的钥匙,让我们能更好地探索其中的奥秘。
彩绘瓷器鉴定术语
彩绘瓷器鉴定术语古玩收藏家常做的工作有瓷器鉴定,下面是有关五彩瓷器常见的鉴定术语,快来看看这些鉴定术语你都了解吗?三彩加红:康熙少有的三彩品种,十分名贵,在三彩器中的主要部位加绘少许红色,一般是在人物衣帽或纹饰的轮廓线,其他部分纹饰填绘其它彩色。
大明彩:第一说法是对明代五彩、斗彩等彩瓷的一种称谓。
第二种说法是常将雍正五彩称作“大明彩”。
广彩:是指清雍正、乾隆、嘉庆直到民国时期生产的一种外销瓷。
其素胎由景德镇烧制,后运往广州地区进行彩绘纹饰,故称“广彩”。
制成后直接销往国外。
古彩:也称“硬彩”即指康熙五彩,这是与雍正粉彩(即软彩)相对而言打料:用画笔在料碟中蘸釉料,使之饱含色料,称“打料”。
后加彩:在旧的瓷器上进行新加彩,再在低温炉中烘烧,充做当时的彩瓷,以抬高其经济价值,这种瓷器的作伪方法称为“后加彩”。
补彩:在瓷彩剥落的地方补加彩,这种挽救彩病的方法叫“补彩”。
金栏手:日本陶瓷界把中国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盛行的金彩瓷器称作“金栏手”。
亮金:以金水为原料着色,在瓷器釉面进行描绘,经彩烧后获得闪烁金光的金属层,将这种工艺称之为亮金。
洋彩:主要是指画面受西洋画影响或用进口料绘彩的瓷器。
料彩:清代景德镇用珐琅彩料所绘的彩瓷品种,其色泽只用红蓝两种。
始于雍正,盛于乾隆。
接色:是粉彩中常用于山水画的填色技法,它是将两种以上不同的颜色,填在画面的同一部位,使之相互衔接过渡均匀。
描金:是用金粉描绘在器物上的一种装饰。
清中期之前是用金粉,清中期之后一般用金水。
彩烧:在瓷器上彩绘纹饰之后,放入彩炉中进行低温烘烤的过程谓之“彩烧”。
填色:如国画中的敷色,即按设计要求填上一各种不同的水色颜料。
填彩:凡是用釉下青花双钩各种图案的轮廓线,而以釉上填绘其他彩色的工艺都叫填彩。
罩彩:近代山国外传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旧称“洋彩”,建国后称新彩、新花。
磨光金:磨光金又称无光金,出现较晚,它的特点是彩烧后出现薄金层,但无光泽。
鉴定瓷器常用术语注释
鑒定瓷器常用術語注釋1.桶瓷與庫出:清代,由景德鎮運京的瓷器,傳統是用木桶盛裝,所以清代宮廷沿用瓷又被稱作“桶瓷”。
木桶呈圓形,高60釐米,頂底直徑均為40釐米。
用元書紙包裹瓷器後裝入木桶,填塞稻穀亮以求穩妥。
故宮博物院舊藏中有很多原裝,整理時才予拆出。
這類庫藏未曾用過的瓷器,儘管擱置年久,釉面火光仍盛,猶如新器,但它不同於新瓷那樣“火氣暴流”;這種情況通常成為“庫出”。
2.口磕:器物口際胎釉,由於撞擊而出現大小不等的缺渣傷痕。
3.重皮:口部因受重創而出現的斷面隱患,但外觀尚完整,胎釉已分裂卻還未剝離,往往一觸既脫落。
4.毛口:口邊的釉面間斷脫落。
5.毛邊:口面的覆釉因傷全部脫落。
6.沖口:口部因它與物相碰而出現的細裂紋,長短不等,一些細小裂紋常不易看出。
裂紋往往會逐漸自然延伸,若遇冷熱相激,便會順紋路開裂(以盤、碗類最為多見)7.外沖里不沖:器口部因受沖力較小,所以在外部形成沖口,尚未沖頭器的內壁8.釉泡:釉面在燒製時出現的中空氣泡,經受外力以致破開。
(常見於器口或其他部位)9.棕眼:釉面氣泡在窑中熔融爆破後,未曾彌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10.斑點:釉面出現各種礦物或其他化學物質的斑點和小點。
11.縮釉:因胎面有污,所施之釉未能全部附著,而出現的露胎現象,又稱“笑釉”12.漏釉:器物施釉時,局部釉遺漏而露胎無釉。
13.粘沙:釉面上有遺落的窯灰,或器底因墊燒粘結有沙粒(一般多見於器足)14.磕傷:器身胎釉的某一部分,被其他物體碰撞熱磕壞;同於口、足磕傷。
15.冷瑩:本不應出現片紋的器物,其某部位的釉面上出現了一、二條紋路,有的已透胎體。
16.開片:由於胎體粗鬆或燒結火度不足,還有的應試漿泥胎體,在驟然冷卻時,胎釉的分子結構收縮係數不平衡所導致的自然裂紋。
呈深淺不易、大小不等,互相交錯的長短開片紋。
17.片紋:年代久遠的器物,由於本身仍在蛻變中(如清代黃釉器常常自動作響,片紋增多),釉面出現的有長短不一順向的稀疏細裂紋,不透胎體。
瓷器术语大全
瓷器术语大全《瓷器术语大全》1. 瓷胎瓷胎就像是瓷器的骨架一样,是瓷器的主体部分。
它的质地、厚度等对瓷器的品质影响可大啦。
比如说吧,我之前看到一个薄胎瓷碗,那瓷胎薄得就像纸一样,透过光都能看到手指的影子,真是太神奇了。
2. 釉面釉面呢,就好比是瓷器穿上的一件漂亮衣服。
光滑的釉面会让瓷器看起来更加精致。
我有次在古玩店,看到一个花瓶,那釉面光亮得就像镜子似的,晃得人眼睛都花了,这釉面质量可真好。
3. 开片开片有点像瓷器表面的小裂纹,但这可不是坏了哦。
它就像是瓷器的一种独特装饰。
我听一个老收藏家讲,宋代的哥窑瓷器开片就很有名,那些开片就像冬天湖面上的冰裂一样,不规则却别有一番风味。
4. 窑变窑变就像是一场瓷器在窑里的魔法秀。
在烧制过程中,瓷器突然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就像我认识的一个陶艺师说的,他有次烧制一个瓷罐,本来想烧出蓝色的,结果出来是紫红色的,这窑变可真是充满了惊喜。
5. 青花青花啊,那是瓷器上的蓝色精灵。
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
我见过一个青花瓷盘,上面的青花图案就像一幅流动的山水画,那些蓝色的线条勾勒出的山水人物,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6. 粉彩粉彩就像是给瓷器上了一层柔和的彩色滤镜。
它色彩丰富、柔和淡雅。
我和朋友去博物馆,看到一个粉彩瓷瓶,那上面的花朵颜色粉粉嫩嫩的,就像少女羞涩的脸颊,特别迷人。
7. 斗彩斗彩就像是瓷器上的一场色彩对决。
它以釉下青花勾勒轮廓,再在釉上填彩。
有次我在工艺品展上看到斗彩瓷器,那青花和彩色相互映衬,就像两个舞者在瓷器上共舞,太精彩了。
8. 玲珑瓷玲珑瓷是那种充满了小心机的瓷器。
它在瓷器坯体上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
我奶奶有个玲珑瓷茶杯,泡上茶之后,透过那些玲珑眼,能看到茶水的光影,就像星星在闪烁一样,特别有趣。
9. 匣钵匣钵是瓷器烧制时的保护神。
它把瓷器装在里面,防止瓷器受到窑火的直接侵袭。
就像把宝贝放在一个保险箱里一样。
我去瓷窑参观的时候,看到一排排的匣钵,感觉它们就像守护瓷器的士兵。
瓷器鉴别知识点总结归纳
瓷器鉴别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器型的鉴别1.瓷器器型主要有碗、盘、壶、瓶、罐、杯、碟等,各种器型均有其特定的造型特征。
2.碗的鉴别要注意口沿的修边、底部的修整以及内外壁的造型设计。
3.盘的鉴别要注意盘的形状、口沿的设计以及底部的修整。
4.壶、瓶、罐等器型的鉴别也要考虑其整体的形状和比例,以及各部位的造型特征。
二、胎质的鉴别1.瓷器的胎质是指制作瓷器所用的胎土,包括胎体和胎坯两部分。
2.常见的胎质有青花瓷、粉彩瓷、釉里红、斗彩瓷等,这些胎质各有其独特的特征。
3.鉴别瓷器胎质主要考虑其胎体的质地、密度、光泽、色泽等方面,以及胎坯的断面和胎土的成分。
4.胎体的质地、无釉部位的质感、釉下底、厚薄、稍翘痕迹等也是鉴别瓷器胎质的重要参考之一。
三、釉色的鉴别1.釉色是瓷器表面的一层釉料,一般分为釉色和釉底两部分。
2.常见的釉色有白釉、青花、红釉、绿釉、黄釉、蓝釉等,每一种釉色都有其特定的鉴别特征。
3.鉴别瓷器釉色要注意其整体的色泽、均匀度、透明度、光泽度以及施釉的技法。
4.釉底的颜色和釉层的结合部位也是鉴别釉色的重要参考之一,同时要注意釉底的纹理和颜色的变化。
四、纹饰的鉴别1.瓷器的纹饰包括刻画、绘画、贴花、雕刻等,每一种纹饰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2.鉴别瓷器纹饰要注意其造型设计、线条流畅度、色彩搭配以及细节的处理。
3.纹饰的题材、风格、时代特征也是鉴别纹饰的重要参考之一,不同的纹饰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
五、其他鉴别要点1.鉴别瓷器还要注意其制作工艺、年代特征、制作地域、作者款识等方面,这些都是鉴别瓷器的重要参考之一。
2.考虑到瓷器的保存、修复和赝品辨别等问题,鉴别瓷器还需要了解相关知识和技巧,避免受到次品和赝品的影响。
3.鉴别瓷器需要了解一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知识,如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名家作品、著名窑址等方面。
以上是对瓷器鉴别知识点的总结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鉴别瓷器。
鉴别瓷器需要积累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同时也需要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
陶瓷术语辨仔细
龙源期刊网 陶瓷术语辨仔细作者:来源:《中国科技术语》2010年第02期陶瓷历来是收藏中的一大门类,喜好者甚众。
如果你是一名初学者,会发现在玩赏陶瓷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名词术语,不掌握这些知识,倾听别人的谈话便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应一些瓷器收藏爱好者的要求,记者今天将日常积淀的陶瓷鉴赏术语归纳出来,或许对读者有所帮助。
窑泡:胎胚与表面釉的水分不同、胎胚的水分没有完全出来、在釉里产生了水泡。
黄溢子:瓷器器身缺陷之一。
胎体内含有杂质,透过稀薄釉层而显露出的片片黄斑。
多出现于南方青釉器上。
夹扁:瓷器器身缺陷之一。
专指瓷器在窑内变形的俗称,多指器体或器口不圆。
产生原因:一是配料不当,黏性瓷土过多,硬性瓷土过少,烧成过程中出现瘫软变形;二是烧窑时窑温上升过快或温度不均衡。
炸纹:瓷器器身缺陷之一。
器物的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的放射性裂纹,俗称“鸡爪纹”。
窑缝:瓷器器身缺陷之一,又称窑裂。
是陶瓷器于出窑前胎体和釉面同时开裂,多出现在器物的腹部或底部,或因受火不均,或因胎泥陈腐、淘洗不精,或因胎体在衔接时含的水分过多。
冷璺:瓷器器身缺陷之一。
陶瓷器经过磕碰,使坯体产生破坏效应而造成内外一致的裂纹。
此类伤痕多在口部以下,是人为造成的缺陷,这样的瓷器轻敲时声音不变,重者敲时音哑并有杂音。
冲口:瓷器口部缺陷之一。
瓷器胎体较薄的,经磕碰,口部最易损伤,轻者出现裂痕,裂痕一般不长,不影响使用;重者则口缘伤缺,既有损美观,又影响使用。
重皮:瓷器口部缺陷之一。
器物口部因受重创而出现断面隐患,但外部尚完整,实际上胎釉已分裂却未剥离,往往一触即脱落。
(来源:燕赵都市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定瓷器常用术语鉴定瓷器的常用术语,本为历代行家口语,说穿了,就是一些行话。
由于这些行话袭用既久,遂约定俗成。
同时也作为衡量是否是鉴定瓷器行家的标准之一,行话懂得越多,说得越多,则此人就是专家;反之,就是外行说外行话。
其行话的命名,是根据不同部位所出现的各种变异现象,如器物是否完整、伤残的程度如何来定名的。
当然也牵涉到器物本身的经济价值,器物很完整,造型很考究的,与伤残的器物相比,则价值自然要高。
因此,作为一个瓷器鉴定者,不熟悉鉴定瓷器的常用术语,不懂得一般的常识,亦将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我们还得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1.口磕器物口际上的胎釉,受到了撞击后,就出现了大小不等的各种情况的缺磕伤痕,鉴定者把这种情况称为口磕。
2.重皮口部因受重创而出现断面隐患,从外观上看,尚属完整,实际上胎釉已分裂,虽未剥离,却往往有一触即落之势,鉴定者把这种现象称为重皮。
3.毛口口边的釉面已间断脱缺。
4.毛边口面的覆釉因伤后全部脱落。
5.磨口口边出现伤损后,为了美观,曾被人用砣玉工具将胎釉磨去一部分或全部。
6.轧口截口、剃头器口或颈部已损残,为求其美观、完整而加以改装,于是就将损坏的部分截去后使口部的胎露出来。
这种现象俗称为剃头。
7.冲口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长短不等的细裂纹,有时一些细小裂纹不易为人们所发现,但裂纹往往逐渐会自然延伸,若遇冷热不均而相激,很快就会顺纹路开裂。
此种现象以盘、碗类为多见。
8.外冲里不冲瓷器的口部因受的冲力尚小,只在外部形成冲口,尚未冲透器的内壁,鉴定者把此种现象称为外冲里不冲。
9.釉泡釉面在烧制时出现的中空气泡,一受到外力后就会破开。
这种现象见于器口的为多,当然其他部位也有。
10.棕眼釉面气泡在窑中熔融爆破后,未曾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11.斑点釉面出现各种矿物或其他化学物质的斑点和小点。
12.缩釉因胎面有油污,所施的釉未能全部附着而出现露胎的现象。
13.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有遗漏而露了胎,这露胎部分就称为漏釉。
14.粘砂釉面上有遗落的窑灰,或器底因垫烧粘结有砂粒的现象,称为粘砂。
一般多见于器足。
15.冷璺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其某部位的釉面上出现了一、二条纹路,有的胎体已透出,有的还未露出。
16.开片由于胎体粗松或烧结火度不足,还有的因是浆泥胎体,在骤然冷却时,胎釉的分子结构收缩系数不平衡所致的自然裂纹,而年代久远的器物,由于本身仍在蜕变,片纹也会不断出现和增多。
尤其是黄釉器常常自动作响,片纹不断增多。
17.片纹釉面上出现的长短不一、大小不等互相交错的细裂纹片,与开片略同。
18.软道釉面久经磨擦而出现的细微丝纹。
19.划伤釉面或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后所留下的伤痕。
20.磨釉、伤釉由于釉面与其他物体磨擦,致使釉面局部损伤。
21.失亮器物釉面因任期使用,经久磨损而失去光泽。
22.剥釉由于胎釉结合不紧密,釉层从胎体上自行脱落,多见于孔雀绿釉和前皮紫釉。
23.脱釉、脱皮釉面受盐、碱、酸的腐蚀,或入土受浸而使釉面剥落。
24.凿伤出土器物受金属工具锛凿致伤。
25.凿坑器物釉面呈现的大小不等的凹坑。
如清代窑变釉玻璃质强,多有开片。
若常用细纤维的棉布类擦拭,便会将片纹交叉处的小尖角掀起或带掉而留下凹坑。
26.崩釉略同于凿伤,但破面要平滑一些。
27.伤釉色彩的表面、局部或全部,被磨划致伤。
28.脱彩器物上的彩绘纹饰,由于经久使用而磨脱,或是入土年久被融变质,或因长期受鸡毛掸的指扫而无存留,尤其是绘有金彩的纹饰更易脱去。
29.水碱素釉器物长期埋入湿土内,受水浸渍,使釉色起了变化,多呈白灰色的片状。
30.水锈器物长期受土埋或水浸,有灰、黄、铁红或铜绿色等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
31.土诱器物釉面粘有凝固的土疤。
32.土蚀釉面、彩绘或胎体被土壤所腐蚀,使器物表面局部失去了亮度。
33.缺碴器物损坏后缺失碎片。
34.炸纹器物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性裂纹,俗称鸡爪纹。
35.炸底器物底部偶因投放物件相击致伤而形成的裂纹。
36.窑裂胎体在窑内受火不均而出现的细小缝隙;也有因胎体衔接不牢,或是接口处含有水份而出现的。
37.窑粘器物在窑内受火时发生变化,使二物相粘或与匣钵相粘结而留下不同程度的粘痕。
38.开粘分段相接的胎体,因粘接不牢固而断裂,或是伤残物经粘复后再次分离。
39.耍圈器物胎底面与器身粘接处出现一圈裂纹,有的已断离。
40.折断琢器物体因胎体相接处损坏,并折成数段。
41.足磕器足部分在搁置时不当心或用力过猛时,致使胎釉受伤。
42.腹伤器物腹部受伤。
43.磨足足边因伤损、垂釉不乎或歪斜之故,而用砣玉工具磨修光平。
磨足俗称修足。
44.磨底足底内原来有釉,出于某种目的(如有意冒充其他年代)而把釉磨去。
45.磨款故意磨去青花、红彩等款以冒充其他年代。
明清官窑或新器都有此伪作。
46.磨嘴壶的口流部损伤后,进行修整。
47.磨柄把损坏了的壶柄磨掉,或把对称的流柄完全磨去。
48.磨耳器物的双耳因伤被磨去。
49.磨手佛像的手指因伤损而加工修磨。
5O.破碎器物多因摔伤完全破裂;或是盛装盐、碱、酸类,使胎体受渍,又长期排不出来而被蚀后自然破裂的(类似之物,要用清水泡一段时间)。
51.夹扁器体或口部不圆。
52.翘棱由于器物变形,致使器口不圆、底足不平的称为翘棱。
53.凸心器里心向上凸起。
54.凹底质软的胎体经火烧制,器底心向下塌陷的,就称为凹底。
55.串烟釉面受窑火的烟熏,或是氧化致使釉色局部或全部发生变异而出现灰、黑、黄色。
56.荞麦地釉面局部或全部,因窑内不净有飞尘,或因釉内含有杂质而出现微小的黑星点。
57.黄溢子胎体内含有杂质,透过稀薄釉层而显露的现象就称为黄溢子。
58.火石红胎体内含有矿物质,在不施釉的部位受火自然泛出;或是有意涂的浆泥。
现今景德镇复制的元明青花瓷器,以新砂垫烧,或是入窑前新瓷胎的砂底受了潮,也会出现火石红现象。
59.糊米底器物的砂底,因所垫砂粒含铁质较多,受火时出现铁锈点,似糊米状,明代成化时期的砂底,常有此现象。
60.火烧器物因后世被火烧过而出现的釉面变化,如青花变黑,黄釉变绿,青白釉出现皱纹,彩色也老化或变色,还有的釉面有火烧时留下的融流痕和当时粘上的灰、黑、粉、白诸色杂物。
61.污水浸泡器物釉面与彩绘受污水浸泡而变黑,无论如何刷洗黑点皆不退。
62.涂蜡釉面被磨伤而失亮,后用砣玉工具磨擦,并涂蜡以增加光感,但仍不能恢复原状。
63.涂油釉面枯涩失光,为补救计则涂以胡桃油和甘油等。
64.打蜡釉面光泽欠润,涂以四川白蜡、亮光蜡等,以增加光度。
65.补釉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入火烧之,往往可以看出后施釉面衔接边际的接痕。
66.补缺器物破碎后缺少的部分,用石膏、铜、锡、铁、木、金漆、水泥乃至油漆和沥青等补上。
67.刷油漆历史上使用瓷器作供器,常因成组器中有缺的,而用不同釉色的同型器涂刷漆面临时代之,有红色、黄色、兰色和画彩等。
68.涂漆用瓷胎仿作雕漆器,或作黑漆嵌软螺甸。
69.鸳鸯同一品种、造型和纹饰的器物,由于错置或拚配,使器身与器盖不完全一致。
7O.配盖器物上冠以别的器盖,或用朝代不同的与之相配,也可叫它张冠李戴。
71.套口有几种情况:①器物口颈破损后,璇削切去肩部以上部分,与另件的器口与之严密地进行插套镶接。
以肩部的墨线弦纹遮盖接痕,或在折沿口的下边内外套,往往不容易被人看出。
若探手指于器口内拭摸,即有触感。
②旧器套新器的口颈。
③新器套旧器的口颈。
④新旧器套新旧器的口颈。
72.按把把柄断失,用其它的柄补按。
73.镶嘴流壶流已断失,用其他残品的流镶补。
74.镶耳器耳的装饰损坏一部或全部,采用其他瓶耳粘补,或把双耳磨掉再修补。
75.贴花器身的雕贴花饰伤缺,再用旧花片或新花片粘贴。
76.补洞壶身柄流均失,将缺洞补贴后作饰。
77.镶底①器物底部损坏后,在器底近釉处精密旋切,用同类品或其他合度的底足与之镶接,一般不露痕迹。
②将新器底取下,特意改装,换镶合度的带官窑款的旧器底足,以混充真品。
往往有误将碗足作为瓶足的。
其实琢器与圆器上的款识,是有明显区别的。
琢器款识紧凑,圆器款识疏散,双圈环开扩。
78.插头佛像、仕女等人物的头部伤缺后,取用其他残器的头进行插配,颈部接口明显。
79.配手佛像、观音、人俑的手部已断或伤,取用其他残器的手来补修,或新做的手进行插配。
80.配腿香炉、雕塑、马、兽等的腿或足已残伤不全,而进行补配或改变足的样式。
81.配底板雕塑的底板损伤,而配以新底板。
82.后刻花素器后刻花纹,或刻花后施釉入火烧结。
83.后刻阳文款在器物上用钻石工具刻款,不施釉;或刻后施釉入窑烘烧。
后刻的字口,釉的切面有芒不齐。
原刻的字口,釉边有坡度并且光滑。
84.后刻诗句旧瓷器上,常有清代乾隆的御题诗。
后来有人在一般器物上,摹仿乾隆御题诗而随意加刻,藉以抬高身价。
85.后作阳文款在器物底部,后刻阳文款字而填以釉,或用釉堆写款识,其二者的款识大多不够清晰。
86.后提彩器面的彩绘局部伤缺,按照原样填补描绘,入明窑(低温窑)烘烧,以提红彩为多。
87.漆彩绘v器物破碎或有窑缝、炸纹,以彩绘纹饰将纹路遮盖。
也有的在器上以彩漆绘画纹饰。
88.镶金属口器口以金、银、铜、锡镶口遮芒,或口磕后为掩盖伤痕而加镶。
89.新胎后挂新胎剥去釉面后,作加彩釉地五彩的装饰。
90.复窑二次入窑烧烤。
91.修复器物残破后为之复原。
92.粘将残品用各种粘剂粘结。
93.锔器物残伤后,用钻石工具在釉面打眼,并不钻透,以金属锔钉连接。
明代所用的铁锔子,体形粗大宽厚,锈蚀重。
清代用锔质锔钉,体形较小。
民国以后有的将锔钉起掉,以漆填补锔孔。
94.假出土仿古制成各类器物后,把它们长期埋入地下,以期整新如旧。
但低温的铅釉五彩、粉彩、三彩器等,尤其易于氧化或腐蚀。
有的虽涂以红、黄土疤,但一触即掉。
95.茶水煮仿古作旧,常以土茶水煮,使器面上有红褐色的茶锈痕。
96.浆蛇以匏器破块后的切面蘸水溶的细浆泥,缓慢磨擦釉面,釉面失亮而出现网纹。
97.油光器物的彩釉经过磨擦,显得油腻光亮。
98.药浸①用灰锰氧(高锰酸钾)水浸泡,呈紫褐色;②用中药孩儿茶调匀涂补,粘性大,附着力强,呈黑褐色。
99.烟熏故意用香火烟熏器物作旧,但嗅之有烟味。
100.后挂彩将唐、宋、元、明、清各代中的素白胎或青花器后挂各种彩色,以混充旧彩器,后挂彩的品种与手法有如下十七种:五彩以明清两代的素白瓷或青花器加绘五彩。
珐琅彩以清代康、雍、乾三朝的素白瓷加绘珐琅彩。
斗彩以明清两代的官、民窑青花淡描器挂彩。
三彩以明清两代无釉的旧胎或剥去釉皮之器,后绘三彩纹饰人明窑再次烧就。
红彩以明代素白瓷或青花器加绘红彩。
红绿彩以明代素白瓷或青花器加绘红绿彩。
金彩将明清两代已脱落金彩纹饰的粉青、祭蓝、洒蓝等素色釉器,重绘金彩纹饰后入火烘烤或不烤,以补伤金之处或以金彩纹饰遮掩器物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