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瓷器常用术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定瓷器常用术语

鉴定瓷器的常用术语,本为历代行家口语,说穿了,就是一些行话。由于这些行话袭用既久,遂约定俗成。同时也作为衡量是否是鉴定瓷器行家的标准之一,行话懂得越多,说得越多,则此人就是专家;反之,就是外行说外行话。其行话的命名,是根据不同部位所出现的各种变异现象,如器物是否完整、伤残的程度如何来定名的。当然也牵涉到器物本身的经济价值,器物很完整,造型很考究的,与伤残的器物相比,则价值自然要高。因此,作为一个瓷器鉴定者,不熟悉鉴定瓷器的常用术语,不懂得一般的常识,亦将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我们还得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1.口磕器物口际上的胎釉,受到了撞击后,就出现了大小不等的各种情况的缺磕伤痕,鉴定者把这种情况称为口磕。

2.重皮口部因受重创而出现断面隐患,从外观上看,尚属完整,实际上胎釉已分裂,虽未剥离,却往往有一触即落之势,鉴定者把这种现象称为重皮。

3.毛口口边的釉面已间断脱缺。

4.毛边口面的覆釉因伤后全部脱落。

5.磨口口边出现伤损后,为了美观,曾被人用砣玉工具将胎釉磨去一部分或全部。

6.轧口截口、剃头器口或颈部已损残,为求其美观、完整而加以改装,于是就将损坏的部分截去后使口部的胎露出来。这种现象俗称为剃头。

7.冲口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长短不等的细裂纹,有时一些细小裂纹不易为人们所发现,但裂纹往往逐渐会自然延伸,若遇冷热不均而相激,很快就会顺纹路开裂。此种现象以盘、碗类为多见。

8.外冲里不冲瓷器的口部因受的冲力尚小,只在外部形成冲口,尚未冲透器的内壁,鉴定者把此种现象称为外冲里不冲。

9.釉泡釉面在烧制时出现的中空气泡,一受到外力后就会破开。这种现象见于器口的为多,当然其他部位也有。

10.棕眼釉面气泡在窑中熔融爆破后,未曾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11.斑点釉面出现各种矿物或其他化学物质的斑点和小点。

12.缩釉因胎面有油污,所施的釉未能全部附着而出现露胎的现象。

13.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有遗漏而露了胎,这露胎部分就称为漏釉。

14.粘砂釉面上有遗落的窑灰,或器底因垫烧粘结有砂粒的现象,称为粘砂。一般多见于器足。

15.冷璺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其某部位的釉面上出现了一、二条纹路,有的胎体已透出,有的还未露出。

16.开片由于胎体粗松或烧结火度不足,还有的因是浆泥胎体,在骤然冷却时,胎釉的分子结构收缩系数不平衡所致的自然裂纹,而年代久远的器物,由于本身仍在蜕变,片纹也会不断出现和增多。尤其是黄釉器常常自动作响,片纹不断增多。

17.片纹釉面上出现的长短不一、大小不等互相交错的细裂纹片,与开片略同。

18.软道釉面久经磨擦而出现的细微丝纹。

19.划伤釉面或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后所留下的伤痕。

20.磨釉、伤釉由于釉面与其他物体磨擦,致使釉面局部损伤。

21.失亮器物釉面因任期使用,经久磨损而失去光泽。

22.剥釉由于胎釉结合不紧密,釉层从胎体上自行脱落,多见于孔雀绿釉和前皮紫釉。

23.脱釉、脱皮釉面受盐、碱、酸的腐蚀,或入土受浸而使釉面剥落。

24.凿伤出土器物受金属工具锛凿致伤。

25.凿坑器物釉面呈现的大小不等的凹坑。如清代窑变釉玻璃质强,多有开片。若常用细纤维的棉布类擦拭,便会将片纹交叉处的小尖角掀起或带掉而留下凹坑。

26.崩釉略同于凿伤,但破面要平滑一些。

27.伤釉色彩的表面、局部或全部,被磨划致伤。

28.脱彩器物上的彩绘纹饰,由于经久使用而磨脱,或是入土年久被融变质,或因长期受鸡毛掸的指扫而无存留,尤其是绘有金彩的纹饰更易脱去。

29.水碱素釉器物长期埋入湿土内,受水浸渍,使釉色起了变化,多呈白灰色的片状。

30.水锈器物长期受土埋或水浸,有灰、黄、铁红或铜绿色等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

31.土诱器物釉面粘有凝固的土疤。

32.土蚀釉面、彩绘或胎体被土壤所腐蚀,使器物表面局部失去了亮度。

33.缺碴器物损坏后缺失碎片。

34.炸纹器物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性裂纹,俗称鸡爪纹。

35.炸底器物底部偶因投放物件相击致伤而形成的裂纹。

36.窑裂胎体在窑内受火不均而出现的细小缝隙;也有因胎体衔接不牢,或是接口处含有水份而出现的。

37.窑粘器物在窑内受火时发生变化,使二物相粘或与匣钵相粘结而留下不同程度的粘痕。

38.开粘分段相接的胎体,因粘接不牢固而断裂,或是伤残物经粘复后再次分离。

39.耍圈器物胎底面与器身粘接处出现一圈裂纹,有的已断离。

40.折断琢器物体因胎体相接处损坏,并折成数段。

41.足磕器足部分在搁置时不当心或用力过猛时,致使胎釉受伤。

42.腹伤器物腹部受伤。

43.磨足足边因伤损、垂釉不乎或歪斜之故,而用砣玉工具磨修光平。磨足俗称修足。

44.磨底足底内原来有釉,出于某种目的(如有意冒充其他年代)而把釉磨去。

45.磨款故意磨去青花、红彩等款以冒充其他年代。明清官窑或新器都有此伪作。

46.磨嘴壶的口流部损伤后,进行修整。

47.磨柄把损坏了的壶柄磨掉,或把对称的流柄完全磨去。

48.磨耳器物的双耳因伤被磨去。

49.磨手佛像的手指因伤损而加工修磨。

5O.破碎器物多因摔伤完全破裂;或是盛装盐、碱、酸类,使胎体受渍,又长期排不出来而被蚀后自然破裂的(类似之物,要用清水泡一段时间)。

51.夹扁器体或口部不圆。

52.翘棱由于器物变形,致使器口不圆、底足不平的称为翘棱。

53.凸心器里心向上凸起。

54.凹底质软的胎体经火烧制,器底心向下塌陷的,就称为凹底。

55.串烟釉面受窑火的烟熏,或是氧化致使釉色局部或全部发生变异而出现灰、黑、黄色。

56.荞麦地釉面局部或全部,因窑内不净有飞尘,或因釉内含有杂质而出现微小的黑星点。

57.黄溢子胎体内含有杂质,透过稀薄釉层而显露的现象就称为黄溢子。

58.火石红胎体内含有矿物质,在不施釉的部位受火自然泛出;或是有意涂的浆泥。现今景德镇复制的元明青花瓷器,以新砂垫烧,或是入窑前新瓷胎的砂底受了潮,也会出现火石红现象。

59.糊米底器物的砂底,因所垫砂粒含铁质较多,受火时出现铁锈点,似糊米状,明代成化时期的砂底,常有此现象。

60.火烧器物因后世被火烧过而出现的釉面变化,如青花变黑,黄釉变绿,青白釉出现皱纹,彩色也老化或变色,还有的釉面有火烧时留下的融流痕和当时粘上的灰、黑、粉、白诸色杂物。

61.污水浸泡器物釉面与彩绘受污水浸泡而变黑,无论如何刷洗黑点皆不退。

62.涂蜡釉面被磨伤而失亮,后用砣玉工具磨擦,并涂蜡以增加光感,但仍不能恢复原状。

63.涂油釉面枯涩失光,为补救计则涂以胡桃油和甘油等。

64.打蜡釉面光泽欠润,涂以四川白蜡、亮光蜡等,以增加光度。

65.补釉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入火烧之,往往可以看出后施釉面衔接边际的接痕。

66.补缺器物破碎后缺少的部分,用石膏、铜、锡、铁、木、金漆、水泥乃至油漆和沥青等补上。

67.刷油漆历史上使用瓷器作供器,常因成组器中有缺的,而用不同釉色的同型器涂刷漆面临时代之,有红色、黄色、兰色和画彩等。

68.涂漆用瓷胎仿作雕漆器,或作黑漆嵌软螺甸。

69.鸳鸯同一品种、造型和纹饰的器物,由于错置或拚配,使器身与器盖不完全一致。

7O.配盖器物上冠以别的器盖,或用朝代不同的与之相配,也可叫它张冠李戴。

71.套口有几种情况:①器物口颈破损后,璇削切去肩部以上部分,与另件的器口与之严密地进行插套镶接。以肩部的墨线弦纹遮盖接痕,或在折沿口的下边内外套,往往不容易被人看出。若探手指于器口内拭摸,即有触感。②旧器套新器的口颈。③新器套旧器的口颈。④新旧器套新旧器的口颈。

72.按把把柄断失,用其它的柄补按。

73.镶嘴流壶流已断失,用其他残品的流镶补。

74.镶耳器耳的装饰损坏一部或全部,采用其他瓶耳粘补,或把双耳磨掉再修补。

75.贴花器身的雕贴花饰伤缺,再用旧花片或新花片粘贴。

76.补洞壶身柄流均失,将缺洞补贴后作饰。

77.镶底①器物底部损坏后,在器底近釉处精密旋切,用同类品或其他合度的底足与之镶接,一般不露痕迹。②将新器底取下,特意改装,换镶合度的带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