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楷书_正楷教程(闫广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藏锋与露锋 落笔是否藏锋这是已经围绕书法界很久的问题 了,历来众说纷纭,互不相让,实际上这是一个 相当简单的问题,只要拿我们历来的书家墨迹作 为依据即可找到答案。从晋、唐、宋、元、明的 名家及民间遗墨来看,多数笔画的起笔都是露锋 的,从刻工精良的的《灵飞经》也证明了这一事 实, 藏锋:起笔收笔时,笔尖始终藏在笔画之内不 外露(柳、颜) 运笔技巧:起笔时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 用逆锋收笔时横画往左收笔,竖画往上收笔用回 锋。 露锋:起笔收笔时笔锋始终显示出来。(欧、赵) 运笔技巧:起笔不用逆锋,而用斜势、顺势入下 落笔即走,收笔不用回锋,而是将笔锋送至笔画 的末端。
短横



1、向左逆锋起笔 2、向右下顿笔 3、提笔折锋向右 4、蓄势后向右行笔 5、提笔向右下顿笔 6、提笔回锋收笔
左尖横



1、顺锋起笔 2、力量逐渐增大, 向右中锋行笔 4、末端提笔向右 下顿笔 5、提笔回锋收笔
右尖横


1、逆锋向左起笔 2、折锋向右下顿 笔 3、挫笔后向右偏 上边提边行笔
凸横 1、向左逆锋起笔 2、向右下顿笔 3、向右行笔,中间向上凸 4、末端转锋向右下顿笔 5、提笔回锋收笔




细腰横 1、向左逆锋起笔 2、向右下顿笔 3、向右行笔,中间稍提锋 4、末端转锋向右下顿笔 5、提笔回锋收笔
第二节 竖的写法



一、圆笔竖的写法 :垂露竖 1、逆锋向左上起笔 2、折锋微向右上再折向右下顿笔 3、向左下提笔转锋 4、向下中锋行笔 5、向右下稍顿转笔作圆角 6、回锋向上收笔



源自文库

五字执笔法图解 1.执笔方式 ①擫(yè):执笔指法之一,指“五字执笔法”中大指的作用。擫即指按之 意。以大指骨上节出力紧贴笔管内侧,略斜而仰。如吹笛时以指擫住笛孔一 般。 ②押:执笔指法之一,亦作压,指“五字执笔法”中食指的作用。押有约束、 管束之意。用食指第一指节斜而俯地出力,贴住笔管的外侧,位置和大指内 外相当,和大指相对地配合一起,约束住笔管。 ③钩:执笔指法之一,指“五字执笔法”中中指的作用。在大指和食指将笔 管约束住的情况下,再以中指的第一、第二两个指节弯曲如钩,钩住笔管的 外侧。 ④格:执笔指法之一,指“五字执笔法”中无名指的作用。格有挡住之意。 无名指用指甲肉之际紧贴笔管,用力将中指钩向内的笔管挡住。此动作亦称 “揭”,揭有挡住和往外推之意。 ⑤抵:执笔指法之一,指“五字执笔法”中小指的作用。抵有托着之意。小 指衬托于无名指之下,以增加力量,挡住中指的“钩”。



悬针竖 1、逆锋向左上起笔 2、折锋后向右下顿笔 3、向左下提笔转锋 4、向下中锋行笔 5、行至三分之二处驻笔后行笔出 锋,写出针尖状


左弧竖 1、逆锋向左上起笔 2、折锋微向右下顿笔 3、向左下提笔转锋 4、向下呈左弧状中锋行笔 5、末端处向右下稍顿笔 6、提笔回锋向上收笔
毛笔楷书_正楷教程
临淄区福山小学 临淄区福山小学 闫广勤 闫广勤
毛笔楷书_正楷书法教学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毛笔的执笔方法与写字姿势



(一)毛笔执笔方法: 了解执笔的技能技巧,掌握执笔的方法是学习写字的一项 基本功。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卫夫人说:“凡学书字先 学执笔”。足见正确执笔的重要性。古代书家根据实践经 验,按手指的生理特征,总结了毛笔执笔的五字口决: “擫(ye按)、押(压)钩、格(顶)、抵(托)”。 据说这个口决是由王羲之传下来的。在各种执笔方法 中, 历来比较普遍运用的就是“五字执笔法”。当代著 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对五字执笔法极为推重,他在《书法 论丛 · 书法论》中说:“书家对于执笔法向来有种种不同 的主张,我只承认其中之一种是对的,因为它是合理的, 那就是由二王传下来的,经唐朝陆希声所阐明的:擫、押、 钩、格、抵五字法。” “五字执笔法”,也称“五指执笔法”,包含 擫、押、 钩、格、抵五种指法。




2.执笔以指实掌虚为原则。外实如莲花半 开,内虚可容蛋。 3.笔管以正直为原则。严格来说,应是锋 正,而非管正。 4.执笔不可过指节,一过指节,即板滞不 能自如。 5.用力要适度,过紧过松皆不宜。




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①以拇指和食指将笔杆拿起,即用拇指、 食指的第一指节相对捏住笔杆;注意大拇 指的第一关节要向外凸起,不要凹下去。 ②中指并于食指的下面,并向内勾住笔杆, 注意也要用第一指节;(因为手的第一指 节感觉最灵敏,最灵活,应用也最多。) ③无名指的指背向外抵住笔杆的内侧; ④小指跟在无名指后面,两指合力,抵住 笔杆,起辅助作用。




方笔、圆笔、尖笔 从点画线条的外形上来说。分方笔、圆笔、方中寓圆、圆中寓方、以 及尖笔等。 方笔: 方笔指运笔与取笔处呈方形。 方笔的写法就是横画竖下,竖画横下,落笔干净利落。写方笔的方法, 一是笔横截直下,横画带竖势,竖画带横势,速度略快。另一方法就 是逆锋折笔,露锋而有棱角。 圆笔: 圆笔指起笔与收笔处呈圆形。藏头护尾,圆润多姿。 圆笔的写法主要是起笔藏锋,行笔裹锋、转折处用绞锋,收笔处是衄 锋,即笔画起收处收回锋用笔,速度略慢,而不露棱角。也就是要 “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无垂不缩,无往无收”。 不方不圆之笔: 即介于方笔圆笔之间的一种用笔,它是方笔又不是锋芒毕露,是圆笔 又不是一味藏锋,而是圆中寓方的笔意。其笔法是用方笔的方法,然 而带有藏锋之意。 尖笔: 所谓尖笔就是露锋成尖状,如楷书竖画的悬针,隶书的燕尾。




关于逆入藏锋 逆入藏锋,动作不可明显,应用笔的尖尖儿部分,很微妙的一个动作 就可以,逆入的距离约与笔画粗度相等距离即可,切不可拉一个常常 的逆入笔画,只有这样,写出的笔画才自然,这个逆入动作,不仔细 看,就像没有一样。虽然不明显,但是必须要有的,这是为了使笔画 含蓄自然,不尖刻张扬。 逆锋在实际书写的过程中,通常表现为两种“逆法”,一是虚逆,一 是实逆。所谓虚逆,就是笔锋在空中作逆锋动作,笔锋在逆的过程中 并不着纸,也即是空中取逆势。所谓实逆,是指笔锋轻轻入纸,向点 画的反方向运行极短的一段,然后再调锋运笔。 藏锋起笔和中锋行笔是中国书法的精髓所在,是特点也是技法上的难 点。 书法运笔的三原则是:1.起笔逆锋入笔,2.行笔过程中锋运笔,3.收 笔时回锋收笔。 对于逆入回锋的问题,古人很重视。米芾(fei)说的所谓“无垂不缩, 无往不收”,即笔画的起笔、收笔都要采取逆入回锋的笔法。 二王一派,如王羲之父子以及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赵孟頫、文 徵明等,多用露锋,颜、柳一派多用藏锋。颜真卿早年的书法是继承 初唐和二王书法的传统,因为之前的楷书不讲究逆笔藏锋的,到颜真 卿中期时的作品,如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等,起笔藏锋才被大量 使用的。多露锋的字体有:欧体,赵体,多逆锋的有:柳体,颜体。




(二)写字姿势 1、身正头直足安,平衡为要。使心运 臂、运腕、经指及于豪端成为一体,灵活 自然为上。 2、心态要轻松、自然、舒适,才能持 久,精神要专注。 3、右手执笔,略偏右,勿超出肩宽。 左手手掌心向下平放,按住纸,起到安定 平稳的作用。 4、写小字用枕腕法,写中字用提腕法, 写大字或行草用悬腕法。




C用笔笔画是笔法的最终实现目标及具体反应,故人们常 把笔法归究为用笔,古人曾说“学书贵用笔,用笔贵用 锋” 。 1中锋与偏锋 中锋 有一种说法是用笔必须笔笔中锋,这一观点有过 于绝对化的嫌疑,中锋的源头在于蔡邕《九势》一文中的: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笔画中间运行”一语,所 谓令笔心常在笔画中间运行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中锋运笔。 但请注意其中的程度副词“常”说明蔡邕也没有认为必须 笔笔中锋。 侧锋 书圣王羲之的大量作品使用了侧锋,就是《灵飞 经》也不乏侧锋,事实上完全中锋行笔似乎不太可能(篆 书除外)也未必最好,比较可取的是中侧并用,中锋为本, 侧锋为辅。不管中锋还是侧锋用笔,只要笔豪能铺的开, 笔能提按转换而不僵卧在纸上都是成功的。


基本笔法 A执笔 唐太宗李世民《论笔法》说:“大凡学书 者 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园”这里的管 直心圆指的是书写者在行笔过程当中使笔管与笔 心始终保持在同一条中心线上面。 B运笔 运笔从广义上来说是要求指、腕、肘、臂、 腰乃到全身力的协调,即古人所谓的“全身力 到”。腕法有枕腕、提腕用悬腕三种,写小楷用 枕腕即可,其方法是将左手的手背垫于右手的手 腕下,在加上正确的坐姿即可,当然从高要求而 言我们还是提倡提腕甚至悬腕,因为这样写出来 的笔画更为生动。

(三)运笔方法 运笔包括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 首端粗重逆侧起,端头尖细顺露锋。行笔 中锋须逆走,画身饱满两边匀。画末粗重 回锋收,画尾尖细顺露锋。”

一、
起笔规律:点、带、转




点:任何笔画都由点起。笔杆垂直,以斜势(45°)(缺省为这个角度,具体到不同 风格楷体可作相应调整)下笔由轻到重写出前尖后圆的杏仁点。要求下笔要轻,角度要 斜,根据笔画的粗细写出点的长短,不可一味拉长以免给下一步带来麻烦。 带:是为了写出起笔轮廓,也便于转笔。以横为例,杏仁点写完后,毛笔按笔画运笔 方向(横向右、竖向下、撇向左下、捺向右下、提向右上)侧锋带笔形成平形四边形 块面,这样做既写出了起笔的轮廓,又便于笔锋在其中不露痕迹地换向,保证下一步 的中锋运笔。注意:带时毛笔不要提起,把点的头和尾盖住(以看不见点的头尾为 准),写出三条直边两个方角。 转:是为了调整笔锋指向以达到中锋运笔要求。平形四边形块面形成后,笔锋不须提 起,接着就是靠大拇指和食指逆时针转动笔杆(横、提为逆时针转动,竖、撇为顺时 针转动,捺因为下笔方向同点一致,故不须转动),带动笔锋作逆时针调锋,使原来 的笔锋指向由向左前变成向左,这时向右运笔才是横的中锋行笔。注意:转笔时毛笔 不要提起,直接用拇指和食指转动笔杆带动笔锋在纸上转动,像跷跷板一样,让接触 纸面的笔尖和笔跟部同时向笔画中心移动,直到笔锋状态符合中锋要求为止。 以上只是以横为例说明起笔点、带、转的规律,其它笔画起笔可类推。至于横、竖、 撇、提、捺五个最基本笔画的起笔点、带、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看表和(图3 — 2)。





右弧竖 1、逆锋向左上起笔 2、转笔向右下顿笔 3、向左下提笔转锋 4、向下中锋行笔 5、末端处向右下稍顿笔 6、提笔回锋向上收笔





细腰竖 1、逆锋向左上起笔 2、折锋向右下顿笔 3、向左下提笔转锋 4、向下中锋行笔,行 笔过程中要捉笔敛锋 5、向右下稍顿笔 6、回锋向上收笔



执笔时注意以下几点: 1、指实,用拇指、食指、中指的每一节指 肚实实在在地捏住笔管,抓得稳而用力实。 写字时用力,提笔时放松,松紧变化适度。 2、掌虚,指关节外凸,掌心空虚如握卵。 这样便于手指伸缩、运笔灵活。 3、腕活,物腕不僵硬,便于灵活用笔。 4、笔摆,毛笔行笔时随行笔方向不同而摆 动,形成中锋行笔,能拉能推,避免平拖 死拉。

楷书四体,是指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 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 、元朝 赵孟頫(赵体)。 第二部分 楷书技法 第一节 横的写法 一、圆笔横的写法



①向左上逆锋起笔;②提笔圆转;③中锋 向右行笔;④提笔圆转;⑤回锋收笔。
二、方笔横的写法 ①切笔直下;②提笔;③ 折锋后中锋行笔;④向右 上提笔;⑤顿笔;⑥提笔、 圆转收笔。 切笔就是把笔锋直接切入,古人称之为“欲横先 竖”。

二、行笔规律:中锋铺毫



起笔三步完成后,紧接着 中锋铺毫行笔,在行笔过 程中,要始终保持笔锋指 向与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同时要求笔锋始 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央,随着手腕的运动, 笔杆可以倒向笔锋所指方向(不能往运笔 方向也不能往笔画两边倒,否则会造成拖 锋或偏锋),笔杆倾倒幅度越大,笔锋与 纸面的摩擦力越大,笔毫克服阻力前进, 写出的笔画自然就有力度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