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2章城市建设2.3地方城市的建设精编版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丽江古城
它的最大特点: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城内无中规中 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路随地势,不求方正。丽 江古城内的玉龙河和狮子山将城市清晰地一分为二。
城墙全长6km,高约10m, 底宽8-12m,顶部宽2.56m。城墙的各个城门都建有重门瓮城,设内、外门。 环城有护城河,宽和深均为3m,城门上设吊桥,以作 通行和防御用。城门内外地面皆由条石铺成,内墙还筑 有马道斜坡,将官们可以骑马直接登达城墙顶上。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平遥古城
2003/7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内至今保存有近4000处传统的四合院民居。 这些古民居具有典型的中国汉民族北方地区的特点,也是 三晋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是地上窑洞与四合院的完美结合; ⑵ 有狭长的平面布局和封闭的但极为丰富的院落空间; ⑶ 屋顶多为单坡和平顶相结合; ⑷ 民居院落整体形态为外雄内秀; ⑸ 民居中体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风水和其它民俗内容。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北京天安门及前面华表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皇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城内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都是
皇 帝祭祀的场所,祀天地日月,而中国是农业立国,加 上先农坛。
(2)水系,南海,中海,北海,一直通到玉泉山(颐和 园一带),连通京杭大运河,把水路连起来直接可以运 到皇城)
中国建筑史第2章第4讲(城建概)
一、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 1、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2、手工业和商业区; 3、居民区。
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 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随着生产 力的发展,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以集体防御为目 的,人类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群居的居民点。具有了城市 的某些要素。约公元前第三千世纪中叶,出现了城堡式 聚落,可视为“城”之原始雏型。约公元前21世纪左右, 诞生了正式的“城”。约公至前5世纪左右,形成了 “城市”。 城市中各种要素的分布还处于散漫而无序的状态, 中间并有大片空白地段相隔.有人认为,居民从事手工业 和农业,仍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春秋淹城遗址
春秋淹城遗址
2、春秋鲁国都城遗址:
中国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 东省曲阜市区的东、北 面。周成王 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 鲁城分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平面 呈不规 则的圆角长方形,东西最长 处3.7公里,南北最宽处2.7 公里, 周长11.5公里。四周有宽30米左右的 城壕,现存 城垣自西周晚期延至西 汉,经过多次增筑、修补,残存 最 高处约10米。
宋 东 京 汴 梁 城 平 面 图
三、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丰富经验: (二)防御:
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廓的设置, 一般有三四道城墙。如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 城、外城(郭);矩形墩台(马面)、窝铺、城楼、敌 楼、城战棚等。连春秋时一个小小的淹君,也有三重城 墙,三道城濠。所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二 者的职能很明确:城,是保护国君的;廓,是看管人民 的。齐临淄、赵邯郸的郭,是附于城的一边,而吴阖闾 城和曲阜鲁城的郭包于城之外。所谓“内之为城,城外 为之郭。 各朝代对城、郭的名称不一:或称子城、罗城;或 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国城。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 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而 明代南京与北京均有四道城墙。为了增强防御,许多城 市设有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 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 人,称为敌台或“马面”。此外还有军士值宿的窝铺、 指挥战争用的城楼等防御设施。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_城市建设
六、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在中国城市
发展史上具有重建的。
元大都规划、建设是很有特色的: 1.保留了金中都的旧城,在其东北另建新城。
新旧两城并存,既能充分发挥旧城作用,又能无障 碍地创建理想的新城。 2.形成大城、皇城、宫城三重相套的格局。 3.对河湖水系的特别关注。 规划中把整个太液池圈入皇城,并环绕水面布置宫城、
每个陵邑都达到五、六万户的规模,组成了以长安 城为中心的城市群。
在长安城西面则建有建章宫及明堂辟雍、宗庙等礼 制建筑,以及范围广阔的上林苑。
长安城的街道有“八街”、“九陌”的记载,考古 探明,通向城门有8条主干道,大体上呈直线,互相交 叉成十字路口或丁字路口。最长的安门大街,长5500米。 这些大街由排水沟分成3股道,中间是皇帝专用的御道, 街两旁种有槐、榆、松、柏等树木。
六朝的帝王都信仰佛教,建康城内外遍布佛寺,总数在
500所以上。作为六朝古都的300多年中,建康一直是 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四、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
大兴城分宫城、皇城、郭城。宫城先建,皇城次 之,郭城到隋炀帝时才开始建设。
大兴城规模浩大,郭城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 8651米,全城面积达84.1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史,也 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城址中存有大面积的夯土台,推测为统治者的 居住地和活动场所。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郑州商城、偃师商 城、湖北盘龙商城、安阳废墟中还具有成片的宫殿 区、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
城市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2.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 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的建立、地方势力的
崛起———城市发展高潮。 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产生:
第二章 城市建设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 城市建设
2.2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 1.新建城市(平地起城,先秦时期) • 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汉以后的都城采用较多采用) • 3.在旧城基础上的扩建,废城不用(隋大兴城) • 旧城继续使用,新城旧城长期共存(元大都)
• 意义: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承继了曹魏邺城以来近400年都城建设的经验,正式完成了 三城相套的格局,对后来的隋唐长安和洛阳城均有很大的影响。
南朝建康的建设
建康的城市布局:城周围20里,有12座城门;宫城位于都城北侧。至齐时才筑造城墙,外郭 始终是竹篱。
隋大兴与洛阳的建设
• 大兴城分宫城、皇城、郭城。宫城先建,皇城次之,郭城到隋炀帝时才开始建设。 • 隋大兴城建设的革新之处: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之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 • 东都洛阳建设:地势平坦,布局很整齐,规模比长安较小,共区划城103坊3市。 • 优势:漕运比长安畅通,皇城内城墙特别多,在防御上,比长安做了更多考虑。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 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1.保留了金中都的旧城,在其东北另建新城。 • 2.形成大城、皇宫、宫城三重相套的格局。 • 3.对河湖水系的特别关注。 • 4.规整的街巷布局
明清北京
1.北京城的布局,形成了一条突出的、长达7公里多的中轴线。
2.2.1 汉长安的建设
• 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 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的主要宫殿。
• 长安城墙全部由黄土夯筑,高度在12米以上。城墙周边有宽8米的壕沟,城的每面各有3座 城门。
中国建筑史08—— 城市建设
棋盘式布局
此时的“里”和“市”虽然仍由高墙包围,但管理已有所放松。唐 长安城三品以上的官员府邸及佛寺均可向大街开门,夜市屡禁不止。而 江南一些商业发达城市如扬州、苏州,夜市已十分热闹。
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曹魏邺城、隋洛阳、唐长安。
隋唐洛阳城平面推想图
唐长安城
4.开放式街市期:
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为了适应各地不同的条件,在处理方格 网道路系统时也是因地制宜。
历史上城市道路的宽度最大达150米,但在宋以前都是土路,没 有路面,宋以后砖石路面在南方城市中得到广泛应用。代对都城绿化很重视,西汉长安、晋洛阳、南朝建康、北魏
1.城市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城市: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 业人口为主的地区。”
2.中国古代城市的三个基本要素: 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手工业和商业区; 居民区;
二)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发展变化的四个阶段:
1.城市初生期: 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人类才逐渐形 成了原始群居的居民点,具有了城市的某些要素。
三)地方城市的布局:
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 1)处于平原地带的城市多力求方整规则,以长方形居多,道路宽敞 平直,常作十字形或丁字形布置,城市中心常设有鼓楼、钟楼。
2)在多江河山丘的地区,地形复杂多变,城市布局多样,道路系统 也往往成不规则状;依山筑城,则主要街道沿等高线展开;沿江建市, 则往往形成带状城镇。
元大都城示意图
皇城偏于城南,包括宫城、太液池西岸的隆福宫、兴圣宫和御苑, 环绕一片广阔的水面而展开,和传统的宫殿布置方式手法迥异,是元代 的一种创新,可能和蒙古人逐水草而居的传统观念有关。皇城前东面设 太庙,西面设社稷;城墙有宫城、皇城、都城三重;都城城门共11座; 元末为了抵御农民军,门外又加瓮城。
中国建筑史城市规划讲座
各朝代对城、郭的名称不一:或称子城、
罗城;或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国城。一
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
皇城或内城;外城(郭)。而明代南京与北京
均有四道城墙。为了增强防御,许多城市设有
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
定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
击攻城的敌人,称为敌台或“马面”。此外还
a
18
宋 东 京 汴 梁 城 平 面 图
a
19
(二)防御:
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 郭的设置。连春秋时一个小小的淹君,也有三 重城墙,三道城濠。所谓“筑城以卫君,造廓 以守民”,二者的职能很明确:城,是保护国 君的;廓,是看管人民的。齐临淄、赵邯郸的 郭,是附于城的一边,而吴阖闾城和曲阜鲁城 的郭包于城之外。所谓“内之为城,城外为 郭”。
城市的概念:以非农业性人口为主的人群集中居住的地方。
a
2
一、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 • 1、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 2、手工业和商业区; • 3、居民区。
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初期: 相当于原始社会和夏、商、周三代。随着生产力的
发展,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人类才逐渐形成了原 始群居的居民点。具备了城市的某些要素。约公元前第 三千年中叶,出现了城堡式聚落,可视为“城”的原始 雏型。约公元前21世纪左右,诞生了正式的“城”。至 公元前5世纪左右,形成了“城市”。
a
3
在古代,城市既是奴隶主、封建主对人民进行统治 的据点,也是当时经济、文化、军事、科学技术等多方 面成就的集中体现,又是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艰辛劳 动的结果。我国历史上曾拥有卓越的城市建设成就与经 验。
第5,中国建筑史_第_2_章____城市
第 二 章 城 市
第 二 章 城 市
第 二 章 城 市
第 二 章 城 市
四 古代都城的营造制度
第 二 章 城 市
四 古代都城的营造制度 2.布局制度
古代城市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a.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b.手工业和商业区 c.居民区
第 二 章 城 市
四 古代都城的营造制度
于《周礼.考工记》
2.道路系统
街道取棋盘状,在南 北走向的干道之间,平行 排列着称为胡同的小巷, 作为众多居民院落的通道。 干道宽约为25m,胡同67m。
第 二 章 城 市
第二节 实 例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3.规划特点
元大都是一座规 划周密的城市,街道 平直,市政工程完善, 气势宏伟。
第 二 章 城 市
建 章 宫
东市 西市
明光宫
北 宫
桂 宫
第 二 章 城 市
长乐宫 未央宫
第二节 实 例
•汉长安城的建设 1.基本构成要素 市:
封闭布局,定时启、闭,有把守,同时也是刑场。
居住区:
“仕者近宫”——当官者住在宫城附近的墙围住居民住宅,户门不得朝外。
第二节 实 例
第 二 章 城 市
第二节 实 例
•隋大兴(唐长安)的建设
隋唐长安城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1隋唐长安城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严整 的城市,规划思想影响到日本、朝鲜的城 市建设。 2设置有利于防火的建筑形式。
第 二 章 城 市
唐长安
平城京
第二节 实 例
四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历史变迁
燕都城:蓟 —唐幽州城 —辽南京 —金中都(此时加 建离宫:北海)—元大都——明清北京
第 二 章 城 市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六版前言第六版前言(从第一个字到本文开头的文本将另作处理)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东南大学,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六版前言本书是为我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教学需要而在1979年开始编写的。
1989年至1999年共发行三版。
2000年,我们根据国家教委及建设部(现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九五”国家规划教材的要求,对本书第三版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修订与增补,主要由以下各个方面:第1篇:中国古代建筑根据今年来学术研究新成就,调整、充实各章内容;为了开展对古代建筑的理论探讨,增加了“建筑意匠”一章,以适应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古代建筑基本特征”的内容移于篇首作为“绪论”,使学生对古建筑的概貌及重要属于有所了解,以便后续章节的学习。
第2篇:近代中国建筑以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充实各章;着重更新了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并调整了章节关系及内容安排。
第3篇:现代中国建筑全篇共5章,均属第四版新增内容。
2000年2月,由主审在南京召开了八校(清华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工业大学)中国建筑史教师会议,对书稿进行了一次认真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会后,我们根据大家的建议对各章作了补充与修改。
此外,根据会议意见,第四版还增编了一份古代建筑实例图录的光盘,附于书后,作为本教材的辅助材料,供广大师生使用。
光盘共收录古代建筑图片1300余幅。
插图凡沿用第三版者不在注明出处,新增插图凡引用他书者均注明出处。
关于“现代中国建筑”部分(第3篇),这里还要作一些说明。
早在第一版的书稿中(1979年),已撰写了现代中国建筑部分,但是由于当时的外部环境不具备刊出的条件,所以临时把这一部分删掉了。
而时至20世纪末,新中国的建筑发展历程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50多年来的建筑成就与经验教训大有可书之处,书籍出版的外部环境又比当年宽松了许多,因此我们决定在第四版中弥补这个缺陷,希望能用有限的篇幅展示出50年来中国建筑发展历程的梗概。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2章 城市建设【圣才出品】
第2章 城市建设一、概说1.中国古代城市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2.城市形态的四个阶段(1)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2)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3)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4)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3.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经验通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在选址、防御、规划、绿化、防火、排水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选址①在选址时,历代都重视解决水源问题。
首先要保证饮用水,此外还要供应苑囿用水和漕运用水。
②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
(2)防御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
从春秋一直到明清,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
(3)规划①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
②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从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区的风景区。
(4)绿化①西汉长安、晋洛阳、南朝建康、北魏平城、洛阳、隋唐长安、洛阳等历代帝都道路两侧都种植树木。
②对于都城中轴线上御街的绿化布置讲究:路中设御沟,引水灌注,沿沟植树。
(5)防火①宋东京地处江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要冲,五代与北宋建都后,城市发展很快,房屋密集,接栋连檐,常有火烛之患,所以城内每隔1里许设负责夜问巡逻的军巡铺,并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瞭望,屯兵百余人,备救火用具,一有警报,就率军队奔赴扑救。
②南宋临安地狭人多,防火措施比北宋东京更严,军巡铺更密。
③南北朝以后都城及州县城设鼓楼、谯楼,供报时或报警之用。
④元朝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与鼓楼,明南京、西安,明清北京等都有这种钟、鼓楼。
(6)排水①汉长安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
②唐长安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沟,但由于沟渠系统宣泄不畅,遇暴雨,城中低洼的里坊常有水淹之灾。
③宋东京四条河道穿越而过,对用水、漕运、排水都有很大好处。
④明代北京设有沟渠以供排泄雨水,并有街道厅专司疏浚挑挖之职。
中国建筑史-第2章城市建设2.3地方城市的建设
子城制度:
在南宋平江图中,也可看
到城由罗城与子城组成。衙
第
署区外围以城墙,形成的小
二
城叫子城。这是南北朝到宋
章
地方城市的一种制度性做法
城
,称为“子城制度”。
市
子城城门,即衙署区的入 口,往往在城门上建楼,楼 上挂鼓,负责向全城人宣告 时间,称谯楼,明清以后称 为“鼓楼”。
二、地方城市的代表(二):重庆
城隍庙、先贤庙等。
一、地方城市的基础设施:
(一)防御工程:即城濠、城墙及其附属设施。这是关系
全城居民安危及政权存亡的大事,所以历代都十分重视
。早期的城墙为土筑,掘濠筑墙,土方平衡,顺理成章
。到明代,绝大多数府县都修筑了砖包城墙。为了利于
巡守,城上筑有城楼、角楼、窝铺等。南方城墙上多建
有“串楼”,以避烈日风雨。为了保护城门口外发展起
区。在小东门、钞关、东关街、河下街一带最为繁荣,集中
着码头、客栈、旅店、饭店等。大商人也多在这一带居住,
建有许多大型的庭院式住宅。住宅多附有私家园林,有些保
存至今:如个园、何园、片石山房等。这些园林是按传统的
园林艺术手法建造,以假山、水池、花木取胜,因扬州地处
南北要道,所以园林艺术也融合了南北不同的风格,故与江 南园林有所区别。
苏州现在还保存着绍定二年平江图碑,这是我国最早
的城市地图,相当准确地表现了南宋时苏州城的平面布置:
城内有主要河道组成通向城门的干河,由此分出许多支河,
第
通向各居住巷,傍河两岸是街道市肆与住房,环绕城墙内外
二
各有一道城濠,既是交通环道,又是双层护城河。全城河道
章
形成一个交通网和排水系统。城内中部偏南为府治和平江军
中国建筑史
绪论1 .建筑风格: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做居住用。
)2 .木建筑优势: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3 .木建筑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2.木架建筑易遭受火灾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他继续发展。
4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比较: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取材较易,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5 .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唐宋以前,斗拱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8.斗栱在宋代也称“铺作”,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9.补间铺作起辅助支撑作用,转角铺作起承托角梁及屋角的作用,也是主要结构构件拱的主要构件是:栱、斗、昂。
向外悬挑的华栱是短悬臂梁,是斗拱的主干部件:“斗”是栱与昂的支座垫块:“昂”是斜的悬臂梁,与华栱作用相同。
6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而“间”则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人们只需要观察柱网布置,就可大体知道建筑室内空间及其上部结构的基本结构的基本情况7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其中特别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
庭院是灵魂,是由屋宇、围墙、走廊为何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8 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
历史上,建设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9 宋代李诫编修了“营造法式”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①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②黄河流域由穴居式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中国建筑史复习1-9章详细摘记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0.1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建筑的多样性:南方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认为是由原始社会的巢居发展而来)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房屋黄河中上游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则使用木构承重的建筑2建筑的主流:木构承重建筑——优点:a取材方便b适应性强c有较强的抗震性能d施工速度快e便于修缮搬迁缺陷:a木材稀少b易发生火灾c用量大d难以满足大空间需求0.2 木构架的特色1穿斗式木构件:(或称“串斗”式,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区)构架用料小,柱子排列密,用于空间尺度不大的室内特点:a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b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c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2抬梁式木构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可采用跨度大的梁,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特点:a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梁总数可达3-5根)b柱上采用斗拱时,梁头搁置于斗拱上我国北方屋面设保温层(一般用土加石灰构成)3斗拱:定义:主要由斗、拱、昂构成。
一般使用在高级官式建筑。
最早形象见于周代铜器命名:宋代称“铺作”,清代称“斗科”或“斗拱”,江南称“牌科”分类:柱头上的斗拱称为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两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称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角柱上的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作用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唐宋前重结构,明清以后重装饰。
(注意斗拱的命名)4其他:叉手:台基:柱础:0.3 单体建筑的构成1单体建筑的特点: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结构的暴露:a表现木材力学的性b改善木材通风条件c便于及时维修有机:室内空间的灵活分隔另一个特点: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性2屋顶的命名和识图0.4 建筑群的组合1庭院:概念: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中国建筑史第2章城市建设精品PPT课件
第二章 城市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
市模式。在唐末一些城市开始突破里坊制,在中国历
史上沿用了1500多年的这种城市模式正式宣告消亡, 代之而起的是开放式的城市布局。
一些城市的街区虽然仍有沿用“里”、“坊”旧称
的现象,但其实质已和前一时期有了根本区别。
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宋都汴梁、明南京城。
战国《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 一夫。” ———方形,每面长9里,各开3座城门,城内有9条纵 街,9条横街,纵街宽度能容9辆车并行,王宫居中,宫 左右分布宗庙、社稷,宫前为外朝,宫后设市场,市和 朝的面积各为“一夫”,即100亩。
都城——最高级的,例:长安、洛阳、开 封、北京、南京、汴梁
省城——(元朝以后),例:成都、武昌 、兰州、杭州、济南、沈阳
第二章 城市
(2)工商业中心——沿运河的城市 国内商业中心城市。这类城镇多具有优越
的交通条件,古代商品运输大量依靠水运,因 此这类城镇多在通航的天然河道近旁或两河交 汇处。如大运河沿线扬州、淮阴、临清、天津; 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长江与汉江交汇 处的汉口等。
第二章 城市
(3)手工业中心城市 这种城市多具有某种手工业的特殊的经济
地理条件,一般也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便于 商品的运输: 纺织中心――松江,陶瓷业中心 ――景德镇、宜兴、博山,制盐业中心――自 贡
第二章 城市
(4)军事防卫城市——
防卫城堡。这些城堡的选址,多从军事防御 要求出发,城镇规模并不大,多一次建成,有深 沟高垒的防御设施。沿长城“九边重镇”大同、 宣化、榆林、山海关;沿海防卫所威海卫、金山 卫、镇海卫。
第二章 城市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六章 原始社会建筑(远古——公元前21世纪)
§2.原始建筑活动
新石器时代——氏族社会 母系(一万年前-4500年前) 父系(4500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发样地 中原古文化(黄沙流域)母系:仰韶文化;父系:龙山文化 南方古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北方古文化(辽河流域)弘山文化 《孟子·滕文公》“下者为窠,上者为营窟” 一、从窠居到干阑建筑的发展系列 二、从穴居到地面建筑的发展系列(见上页图) 三、父系氏族时期的建筑活动 1. 建筑形态的变化 (双联式穴居(P3 1-7) A. 正字形 B.窖的出现 C.夯土技术的出现 D.土坯技术出现 E.石灰质材料推广运
战国时期盛行,是一种木构架不发达,建造大体量建筑的方法,到汉代淘汰。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1.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1、战国 1)出现城市建设的高潮 2)大量兴建宫室。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
包,上下层叠二、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 3)建筑技术巨大发展,筒瓦、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 2、(秦)汉 1)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发展; 2)斗拱在汉代已经普遍使用,屋顶形式多样起来; 3)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巨大进步; 4)石建筑中石墓
石窟的建筑功能和布局:a:塔院型Βιβλιοθήκη b:佛殿型c:僧院型
4)自然式山水园林有较大发展
5)家具加高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2.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1、隋
(1)大兴城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2)河北赵县安济桥-----世界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空腹拱桥)
①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米 ②空腹---减轻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力,减轻桥的自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二 章
城
由于当时知识分子很集中,因此扬州也是一个文化中心
市
。绘画、书法等都自成一派。
扬州的居住区,由许多庭堂式的民居组成,多成长条形 。住宅内部的布置因大门的朝向不同而各异,旧城区道路仍 以十字形干道为主,形成方格网道路系统。新城区道路系统 则成不规则形。
二、地方城市的代表(四):登州蓬莱
山东半岛上的蓬莱水城则是为防御倭寇而建
市
形成商业中心。扬州又是江南丝绸集中地,通过扬州经过大
运河供应北方的统治中心。明以后又是淮盐的集中地。清初
进一步开放私人晒盐及贩盐,扬州成为盐商集中地。城内为
地主及富商的奢侈生活提供服务的各种行业很多,使城市形
成畸形的繁荣。
唐
扬
州
第 二
平
章 城
面
市
图
扬
州
城
变
迁
第 二
图
章 城
市
运河从城东及城南流过,这一带就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区
城 市
了减小海浪的冲击,水门外两侧筑有平浪台和防
波堤。
蓬莱水城
第 二 章 城 市
通过12个水窗(涵洞)分别排入城东的贡江和城西的章 江。该工程至今仍为赣州老城区发挥着重要的排水作用
第 二
。
章
(四)邮驿设施:我国自秦汉时代就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邮
城
驿制度,对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和政令传递起着重要
市
作用。驿站是官办接待站,凡持“驿关”的官员、使节
都可免费提供食宿、船车、夫马。元朝全国设有驿站
城 市
。城门则有水陆各8座,每面各有2座,至今城西南角盘
门尚留水、陆城门遗址。白居易诗:“远近高低寺间出
,东西南北桥相望。水道脉分棹鳞次,里闾棋布城册方 ”;“处处楼前飘吹管,家家门外泊舟舫。” 描述了唐时 这座水乡城市的风貌。南宋时苏州称平江,是经济上和
军事上都很重要的城市。
第 二 章 城 市
南宋平江府(苏州)城平面图
故小市镇常沿河展开成带状,大市镇因十字形、井字形
交叉河道而成块状。著名的古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
可称是水乡地区城市布局的典型。该城始建于春秋末年
吴王阖闾时(公元前514年),秦汉以后,城址基本上
保持沿用下来。根据考古发掘及文献记载,可知城墙位
第
置与河道系统是唐以前就形成的。
二
章
唐时,由于城内河道密布,桥也特别多,在白居易 和刘禹锡作苏州刺史时,苏州桥数在390座和370座之间
1400处,驿马4万多匹,驿船约6000艘。自京师通至各
府县,十分快捷。
江苏高邮。秦王嬴政时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 别称秦邮,又称盂城。是全国两千多个县市中唯一以“ 邮”命名的城市。97年中国邮文化节曾在这里隆重召开 。
赣州古城
第 二 章 城 市
二、地方城市的代表(一):苏州
江南水网地区以水运为主,街道房屋沿两岸布置,
子城制度:
在南宋平江图中,也可看
到城由罗城与子城组成。衙
第
署区外围以城墙,形成的小
二
城叫子城。这是南北朝到宋
章
地方城市的一种制度性做法
城
,称为“子城制度”。
市
子城城门,即衙署区的入 口,往往在城门上建楼,楼 上挂鼓,负责向全城人宣告 时间,称谯楼,明清以后称 为“鼓楼”。
二、地方城市的代表(二):重庆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迁回南京,为了安定人心
第 二
,重新定重庆为“永久陪都”,编制了“陪都十年建设
章
计划”。但此规划缺乏科学性,未能获得实施。
城
市
重庆大到规划设计,小到建筑单体设计,可以说将 “因地制宜,随坡就势”的原则发挥到了极致,这是顺 应环境的设计,造就了重庆极富特色的城市形象。城市 轮廓线错落有致,各城区隔江相望,城市空间丰富多彩 。
的,水城位于登州城北侧,北临渤海,西倚山岗
,东跨平滩,利用港湾凿为小海,供战舰停泊之
用,小海上架活栈桥以通小海两岸。城内1/3为水 面,2/3为陆地,除军营之外,还有许多庙宇,如
第 二
龙王庙、海神庙、三清殿、蓬莱阁等。城设水陆
章
城门各一座,是通往大海和内陆的唯一通道。水 门两侧有东、西炮台各1座扼守,相距约85米。为
第二章 城市建设
2.3 地方城市的建设
周朝分封大小诸候,城市数量也应与之相当。春
秋战国时各地大小城市迅速增加。秦以后各朝实行郡
县制,郡、县所在地即是朝廷派驻各地的政治、军事
统治据点,又往往是经济和文化的地方中心,其中有
些是交通枢纽,有些是手工业中心,有些是对外贸易
第
的港口,或兼而有之,也有的县是在原来自然形成的
苏堤春晓
(三)道路与下水道:北方少雨,城中只作土路;南方则
大都铺以砖石。城市桥梁在唐以前多用木构,宋以后渐
被石桥代替。下水道是在街旁或街中设阴沟,一些城市
具备了完整的下水道体系。例如江西赣州城,北宋时已
形成了“福沟”和“寿沟”两个子系统组成的全城排水
系统,福沟汇城市南部之水,寿沟汇城市北部之水,再
清
代
巴
第
县
二 章
城
平
市
面
图
二、地方城市的代表(三):扬州
扬州是典型的因运河而发展起来的商业中心城市。
扬州早在唐代就是国内最大的商业中心城之一,规模很
大。可以说开凿大运河是扬州发展的主要原因。历经后周、
南宋、元等朝代的改造修筑,形成了明代扬州步发展,在旧城与运河沿岸已
。在小东门、钞关、东关街、河下街一带最为繁荣,集中着
码头、客栈、旅店、饭店等。大商人也多在这一带居住,建
有许多大型的庭院式住宅。住宅多附有私家园林,有些保存
至今:如个园、何园、片石山房等。这些园林是按传统的园
林艺术手法建造,以假山、水池、花木取胜,因扬州地处南
北要道,所以园林艺术也融合了南北不同的风格,故与江南 园林有所区别。
城 市
在的子城,城北部分是街市和居民区,其中以子城西北乐桥
一带最为热闹。
苏州以河道作为城市骨架,既满足了城市功能,又平添 了几许特色。加之江南特有的人文气息,使这座水网成街的 江南古城充满了水乡文化的传统韵味。
第 二 章 城 市
苏州盘城水城城门
第 二 章 城 市
苏州
南方水网地区的大城市, 有水陆两套交通系统。
城 市
是北方地方城市比较
普遍的一种做法,原
因不详。
此外,地方城市随 着商业的发达,结果 往往在城门附近形成 聚集的人群,从而形 成了“关”。
第 二 章 城 市
从城墙上俯瞰城内
第 二 章 城 市
市楼
第 二 章 城 市
俯瞰城内大街
第 二 章 城 市
杭州西湖
三潭印月
第 二 章 城 市
曲院风荷
第 二 章 城 市
城隍庙、先贤庙等。
一、地方城市的基础设施:
(一)防御工程:即城濠、城墙及其附属设施。这是关系
全城居民安危及政权存亡的大事,所以历代都十分重视
。早期的城墙为土筑,掘濠筑墙,土方平衡,顺理成章
。到明代,绝大多数府县都修筑了砖包城墙。为了利于
巡守,城上筑有城楼、角楼、窝铺等。南方城墙上多建
有“串楼”,以避烈日风雨。为了保护城门口外发展起
城
说明了城市的位置和形状。
市
重庆于周武王灭纣时,封姬姓于“巴”为巴子国。
战国秦汉时,沿江已形成背山面水的城市,以后不断向
山坡发展,但自宋至清,城的范围基本未变。城垣在金
碧山山顶,传为蜀汉都护李严所筑。明洪武初年又修筑 石城,各门均有商业码头。
早期的重庆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商业很发达;国
民党政府抗战时内迁后,它成为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这一时期人口猛增,至抗战胜利时,已达100万人以上 。
第
来的居民商业区,许多城市都陆续建造了“关城”,由
二
1到4座不等。
章
(二)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对城市的交通运输、供水、排
城 市
涝等都起着重要作用。在城外筑堤堵水,形成水库湖泊
,既可保证城市生活用水,又可增加城郊风景游览,所
以全国各地城市称“西湖”、“东湖”者比比皆是,这
大都于水利建设有关。城墙即是防御工程,又是防洪工
程,关键时刻紧闭城门,可以抵挡洪水于城外。如安徽
寿县城墙就曾在多次水患中发挥重要作用。在1991年的
特大洪灾中,该城墙保护了城中数万人的生命财产的安
全。
西安关城
第 二 章 城 市
明清西安
现在的西安城墙是
明代所修,规模只相
当于唐长安时的皇城 。
第 二
城市采用十字街的
章
形式,十字街相交的 中心建钟楼,成为城 市的标志性景观。这
苏州现在还保存着绍定二年平江图碑,这是我国最早的
城市地图,相当准确地表现了南宋时苏州城的平面布置:城
内有主要河道组成通向城门的干河,由此分出许多支河,通
第
向各居住巷,傍河两岸是街道市肆与住房,环绕城墙内外各
二
有一道城濠,既是交通环道,又是双层护城河。全城河道形
章
成一个交通网和排水系统。城内中部偏南为府治和平江军所
二
草市的基础上设置的。
章 城
市
地方城市都有一套相关的机构与设施。以明代为
例,这些设施包括:府县衙署(行政首脑机构)、察
院(检察机构)、税课司(税收机构)、巡检司(警
察机构)、仓贮(官粮贮备处)、儒学(官办学校)
、惠民药局(掌管医药施舍)、养济院(收养鳏寡孤
老)、漏泽园(掩埋无主尸殍)、山川坛、社稷坛、
在我国多江河山丘的地区,地形复杂多变,城市布
局多样,道路系统也往往成不规则状。依山筑城,则主 要街道沿等高线展开;沿江建市,则往往形成带状城市 。雾都重庆即是极有特色的“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