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阅读附答案-word范文模板 (2页)
(审核版)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60套).doc
![(审核版)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60套).doc](https://img.taocdn.com/s3/m/77dbc274bcd126fff7050baf.png)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矿藏.(zàng) 慰藉.(jiè)狙.击(jū)亘.古不变(gèng)B.新正.(zhēng) 俨.然(yán)裙裾.(jū)妖童媛.女(yuàn)C.熨.帖(yù)桂棹.(zhào) 思忖.(cǔn)螳臂当.车(dāng)D.田塍.(chéng)脖颈.(jǐng)氤氲.(yūn)横槊.赋诗(shuò)2.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晨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掂念那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B.座落在北京市区北部的地坛已经历尽沧桑,荒芜冷落,琉璃剥蚀,高墙坍圮了,然而满园到处都是草木竟相生长的声音。
C.我年轻,有许多尚未发现的特质;我年轻又坚强,正活在一场大探险里;我正在这探险过程之中,不能因为没有什么好玩的事而只顾哀声叹气。
D.十五年来激情绽放,十五年来引吭高歌。
此刻,蓦然回首,大河那惊涛拍岸的一个个瞬间,那激起的一簇簇璀璨浪花依旧让人心潮澎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金正日于2011年12月17日8时30分,突发心脏病逝世,这一消息如石破天惊....,震动朝鲜大地。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愿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文学期刊接连倒闭,许多读者却不以为然....,这反映出刊物与读者之间的隔膜已经十分严重。
D.想当初,日本军司令梅津美治郎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他代表日本签字宣布投降。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公路、铁路、民航等部门,挖掘运输潜能,合理安排运力,确保春运畅通,确保不出现旅客滞留现象发生。
大学语文自考题分类模拟11
![大学语文自考题分类模拟11](https://img.taocdn.com/s3/m/5bd9325127d3240c8447efe4.png)
大学语文自考题分类模拟11(总分:99.99,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9,分数:19.00)1.《咬文嚼字》的作者认为,“咬文嚼字”表面上是斟酌文字,实际上是______(分数:1.00)A.确立中心论点B.调整思想感情√C.安排层次结构D.选择表现方法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熟悉程度。
文中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2.《咬文嚼字》中,作者用“锱铢必较”这个成语所说明的道理是______(分数:1.00)A.文字的运用一定要有创造精神B.斟酌文字实际是调整思想感情C.文学的语言更注重文字的联想意义D.运用文字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的熟悉程度,文中指出:“这番话不免噜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3.《咬文嚼字》中,运用“推敲”这个典故,是为了说明______(分数:1.00)A.文字的运用不可粗枝大叶B.斟酌文字是调整思想感情√C.文学的文字注重联想意义D.文字运用必须有创造精神解析:[解析] 《咬文嚼字》“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4.用韩愈“惟陈言之务去”的名言,来阐发文字的运用要有创造精神的道理,这种论证方法是______ (分数:1.00)A.演绎法√B.归纳法C.类比法D.对比法解析:[解析] 演绎法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是从一般原理出发,经过一定的逻辑推演,从而得出一个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
一般来说,在议论文中,凡引进普遍性原理或名家名言的地方,都是运用演绎法来证明论点的。
5.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分数:1.00)A.归纳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解析:[解析] A项在文中多数段落都用了,B项只在文中第六段用到,C、D项在极个别地方用到。
郭沫若的“一字师”
![郭沫若的“一字师”](https://img.taocdn.com/s3/m/c744920552ea551810a68763.png)
郭沫若的“一字师”贵州普通话测评员遵义五中一级教师屠雯《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咬文嚼字》一文举了一个炼字的范例: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处理成“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认为这两种句法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而“你是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
.这个例子一方面说明了郭老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另一方面又体现了郭老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大家风范。
那么,是谁提醒郭老把《屈原》里婵娟骂宋玉的“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的呢?查阅中国电影出版社的《中国电影发展史》,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电影演员百人传》金山、张瑞芳、白杨、顾而已专条,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呼唤春天的诗人(悼郭沫若)》载金山回忆文章《痛失郭老》,张瑞芳怀念文章《郭老,我们的一代宗师》,郭沫若自传《洪波曲》等资料得知:一九四二年,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发表后,中华剧艺社集中重庆著名电影、话剧演员,由陈鲤庭执导,金山饰屈原,张瑞芳饰婵娟,白杨饰南后(顾而已、孙坚白、施超也分别扮演了角色)进行了精心的排练。
公演前,郭老把剧组人员邀至家中说戏。
婵娟扮演者,毕业于北平艺专,有丰富舞台表演经验的张瑞芳认为“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语分量不够,不能充分表达婵娟对宋玉贪生怕死,卖师求荣行径的鄙夷和激愤,如果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郭老思忖片刻后含笑首肯,并戏称张瑞芳为自己的“一字之师”。
后来郭老根据这一启示,把他另一篇文章中“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语也改成了“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
安徽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各科(语数英)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各科(语数英)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fe8dd9aa00b52acfc7ca4a.png)
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I卷为选择题,共4页;第Ⅱ卷为综合题,共4页。
全卷共七大题,l9小题,满分为l0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将自己的座位号、考试科目涂黑。
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与该题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请注意保持答题卡整洁,不能折叠。
答案不能写在试卷上。
3.第I卷共13小题,每小题均有4个选项,其中只有1 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不给分。
一、(12分)1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 踪迹护生符击扬文字B.提纲委婉语心得体会C. 朗颂规画图不经之谈D. 理采椭园形书生意气2. 下面一段话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对联,是一种绘声绘色的文学样式,它要求形式上双管齐下,内容上别有用心,好的对联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已凝聚了作者的智慧。
A. 绘声绘色B.双管齐下C.别有用心D.信手拈来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措施不到位,一些古代建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B.博士村官的农技课对大家都非常感兴趣,会议室里挤满了前来听课的村民。
C.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了人为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
D.既有数量的提高,又有质量的增长,这才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真正意义所在。
4. 下列句子中,不能用来替换画线句子的一项是(3分)巴金写了二十多部中篇和长篇小说,七十多篇短篇小说,一般认为《家》和《寒夜》是其代表作。
A.一般认为其代表作是《家》和《寒夜》。
B一般把《家》和《寒夜》视为其代表作。
C.《家》和《寒夜》一般未必不是其代表作。
D《家》和《寒夜》一般被认为是其代表作。
二、(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https://img.taocdn.com/s3/m/49080b90d4d8d15abe234e1e.png)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 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
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情感。 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推敲文字,骨子里就是在 思想感情上“推敲”。 你能从读过的诗文中举个 例子说明这个论断吗?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 前村深雪里, 风递幽香出, 明年如应律,
马南邨V朱光潜
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要有一 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 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 方法。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 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像 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 只死枢它的一些字句。
•
•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 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 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 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 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 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 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 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 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 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围绕着“咬文嚼字”,朱 光潜先生讲述了几个问题?共 用了几个例子?
一、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 (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二、文字的联想意义值得玩索。 (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广东省深圳市崛起实验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广东省深圳市崛起实验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c32fd8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01.png)
广东省深圳市崛起实验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面小题流泪的滕王阁(潘碧秀)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零落,秋风微凉。
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
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
帝王君子皆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
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
赣水潺潺,涛影荡漾,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
每一寸楼板、每一抹朱丹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
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写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
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的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
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的风景。
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遣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
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逸兴遄飞的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长吟。
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上演着,他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
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的漂泊,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
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
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凸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倚罢了。
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
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起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我在阁上徘徊流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栏杆。
浅云灰地衬着阁,如一对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的前行,涌起的层层江浪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
郭沫若《屈原》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郭沫若《屈原》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f44bb6647d27284a735118.png)
郭沫若《屈原》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屈原(节选)郭沫若郑詹尹注把酒喝一点怎么样呢?屈原我回头一定领情的啦,太卜。
郑詹尹你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屈原果真有毒,倒是我现在所欢迎的。
唉,我们的祖国被人出卖了,我真不忍心活着看见它会遭遇到的悲惨的前途呵。
郑詹尹真的啦,像这样难过的日子,连我们上了年纪的人,都不想再混了。
屈原大家都不想活的时候,生命的力量是会爆发的。
郑詹尹好的,你慢慢喝也好,我还想去躺一会儿。
屈原请你方便,怕还有一会儿天才能亮呢。
[郑詹尹复提着灯笼由原道下场。
][①大风渐息,雷电亦止,月光复出,斜照殿上。
] 屈原啊,宇宙你也恬淡起来了。
真也奇怪,我现在的心境又起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变换。
我想,毕竟还是人是最可亲爱的呵。
不怕就是你所不高兴的人,在你极端孤寂的时候和他说了几句话,似乎也是镇定精神的良药啦。
(复在殿中徘徊)啊,河伯!(徊徘有间之后,在河伯前伫立)请让我还是把你当成朋友,让我再和你谈谈心吧。
你知道么?现在我所最担心的是我的婵娟呀!她明明是被人家抓去了的。
她是很尊敬我的一个人,她把我当成了她的父亲、她的师长,她把我看待得比她自己的性命还要贵重。
(稍停)她最能够安慰我。
我也把她当成了我自己的女儿,当成了我自己最珍爱的弟子。
唉,我今天实在不应该抛撇了她,跑了出来。
她虽然在后园子里面看着那些人胡闹,她虽然把我的衣裳拿了一件出去,但我相信那一定是宋玉要她做的,宋玉那孩子,他是太阴柔了。
(将神案上的酒爵拿起将饮,复搁置)唉,这酒的气味,我终竟是不高兴。
河伯,你是不是喜欢喝酒的呢?你现在的情形又是怎样?我也明明看见,别人也把你抓去了。
你明明是为我而受难,为正义而受难呀。
啊,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报答你的好呵!(复在神殿中徘徊)[此时卫士甲与婵娟由右首出场。
屈原瞥见人影,顿吃一惊。
]屈原是谁?婵娟啊,先生在这儿啦,我婵娟啦!(用尽全力,踉跄奔上神殿,跪于屈原前,拥抱其膝,仰头望之,似笑,又似干哭)屈原(呈极凄绝之态)啊,婵娟,你怎么来的?你脸上怎么有伤呀?你怎么这样的装束?婵娟(断续地)先生,我高兴得很。
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阅读-word文档
![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阅读-word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646b0568e518964bcf847cab.png)
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阅读《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选集》正文: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
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
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
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
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参考习题】《咬文嚼字》(人教)
![【参考习题】《咬文嚼字》(人教)](https://img.taocdn.com/s3/m/0e4d2043cc175527072208fd.png)
《咬文嚼字》同步练习基础知识达标一、选择题1.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尺牍(dú)斩截(zhǎn) 适宜(yí) 斟酌(zhēn)B.没镞(zú)鲁莽(lú) 调和(tiáo) 倒涎(yán)C.骨子里(ɡú) 岑寂(cén) 清沁(qìn) 付梓(zǐ)D.意蕴(yùn) 锱铢(zī) 累积(jí) 蕴藉(jí)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学借文字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必须表现透彻 B.虽然必需表示精确C.虽然必须表现精确 D.所以必需表示透彻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文课上,王老师咬文嚼字,引经据典,深受同学喜爱。
B.就是族中亲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往,锱铢必较,一些情面也没有的。
C.对那些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我们深恶痛绝,恨不能把他们全部扫地出门。
D.在巴格达几乎未经多少有效抵抗就迅速落入美军之手后,美国人难免为军事上的优势自鸣得意。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朱光潜的《谈美》一书中还谈论了美感与快感的区别,,,,,。
,它不包含功利目的,它使人暂时忘记自我而专注于欣赏对象当中。
所以说,艺术可以使人出世。
①那么这只是快感而不是美感②区分了这两种极易混淆的感觉③指出“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④当我们感觉到高兴而联想到自身的欲望时⑤美感不是普通的感官刺激⑥用“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这一生动的比喻A.⑥②③④①⑤B.④①⑤②⑥③C.③④①⑥②⑤D.②④①⑤⑥③课堂探究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安徽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各科(语数英)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各科(语数英)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fe8dd9aa00b52acfc7ca4a.png)
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I卷为选择题,共4页;第Ⅱ卷为综合题,共4页。
全卷共七大题,l9小题,满分为l0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将自己的座位号、考试科目涂黑。
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与该题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请注意保持答题卡整洁,不能折叠。
答案不能写在试卷上。
3.第I卷共13小题,每小题均有4个选项,其中只有1 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不给分。
一、(12分)1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 踪迹护生符击扬文字B.提纲委婉语心得体会C. 朗颂规画图不经之谈D. 理采椭园形书生意气2. 下面一段话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对联,是一种绘声绘色的文学样式,它要求形式上双管齐下,内容上别有用心,好的对联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已凝聚了作者的智慧。
A. 绘声绘色B.双管齐下C.别有用心D.信手拈来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措施不到位,一些古代建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B.博士村官的农技课对大家都非常感兴趣,会议室里挤满了前来听课的村民。
C.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了人为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
D.既有数量的提高,又有质量的增长,这才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真正意义所在。
4. 下列句子中,不能用来替换画线句子的一项是(3分)巴金写了二十多部中篇和长篇小说,七十多篇短篇小说,一般认为《家》和《寒夜》是其代表作。
A.一般认为其代表作是《家》和《寒夜》。
B一般把《家》和《寒夜》视为其代表作。
C.《家》和《寒夜》一般未必不是其代表作。
D《家》和《寒夜》一般被认为是其代表作。
二、(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高中语文课文原文(2)
![高中语文课文原文(2)](https://img.taocdn.com/s3/m/be1cc21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55.png)
高中语文课文原文(2)高中语文课文原文:咬文嚼字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
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
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
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
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阅读
![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7f6d7ffa01f69e31433294f3.png)
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阅读《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选集》正文: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
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
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
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
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一至第四单元练习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一至第四单元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39a1fcc9ff00bed5b8f31d48.png)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一至第四单元练习年段班级号数壶口瀑布一、语言运用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A.驰骋推推搡搡震耳欲聋奋力抗争B. 旋涡如丝如楼挟而不服汩汩如泉C. 雾霭怒不可遏窟窟窍窍搏大宽厚D. 番身钢板出轧浪沫横谥潺潺成溪2.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D)A.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
B.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
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C. 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
D. 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B )A.培训以后,他思路开阔,大不同于往,真当另眼相看....。
B.美国对别国的人权问题说三道四,横加指责,而对本国侵犯人权的行为却讳莫如深....。
C.目前,我们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当其冲....要解决产品质量问题。
D. 为了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这个贩黄窝点曾两次停业,待风声一过又东.山再起...。
4. 对以下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A.这首诗歌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B. 第二句“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
C. 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将诗中仅有的景物──水和月巧妙结合。
D.此诗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5. 把下列句子的中心事物“水”改成“落叶”为话题,仿写下列句子。
高考语文句式选用、仿用、变换
![高考语文句式选用、仿用、变换](https://img.taocdn.com/s3/m/aacd712a964bcf84b9d57bb6.png)
语言文字运用
——句式选用、变换、仿用
《沫若文集》第三卷《一字之师》中记载着这样一个 故事:
话剧《屈原》第五幕婵娟斥责宋玉的一句话: “宋玉,我特别地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是没有骨气的无耻的文人!”
·“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
考点说明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包括三种能力: 1、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运用合适的句式的能力; 2、仿照给定句子写出句式相同的句子的能力; 3、根据语境,灵活自如地变换句式的能力。
【答案B 】 根据表意需要选用句式。 A、D项虽然用了复句形式,但始终只是陈述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气不够 强烈;C项用了反问,是一个分句用;B项用了双重否定句式, 并且用“难道……吗?”加以反问,有气势,语气强烈。
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意吻合,衔接最好的一句是( ) 对于爱好文科的考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 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习数学,物理,化学 和生物呢?________ A.从长远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 B.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就可能做出错误的回答。 C.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D.只要认真想一想中等教育培养的目标,我们就会说:不 可以。 【答案B】 所提的两个问题一正一反,因此,对两个问题同时作出 肯定或否定的回答都是矛盾的。A、C、D三项错误。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都灵冬奥会的花样滑冰双人滑的比赛中,张丹、张昊在冲 击世界上最高难度的后内接环四周抛跳时失误,张丹重重地摔 在冰面上,膝盖严重受伤。____,____,___。他们勇敢的精 神和精湛的技术征服了全场观众,也征服了现场裁判,最终赢 得一枚银牌。【06全国卷】 ①所有人都以为这对组合将退出比赛 ②在所有的人都以为这对组合将退出比赛的时候 ③简单包扎后的张丹与张昊重新回到冰上继续比赛 ④冰上却出现了张昊和简单包扎后的张丹 ⑤两人顺利地完成了其他高难度动作 ⑥其他高难度动作完成得很顺利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阅读附答案-word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
说···阅读附答案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
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昧,想在“没有骨气的" 下面加“无耻的”三
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
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
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
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
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许》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
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
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
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十“你这”。
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
不
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
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讽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
对了。
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
得更有力。
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
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
风度”中,“风度”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
这番话不免呼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咬文嚼字有
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
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
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
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
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5. 对文中“咬文嚼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