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一)全解讲课稿共43页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 驴不胜怒,蹄之。(柳 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宗元《三戒》) 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徐宏祖《游天都》) (白居易《庐山草堂 记》) 方位名词也可用做一般 动词,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史记孙膑)
名词的使动用法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史记 项羽本纪)
动词的活用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较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为少见,及物动词本身 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 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 只在意义上。例如: 武丁朝诸侯。(孟子·公 孙丑上) 使动用法 孟子将朝王。(孟子·公 孙丑下) 一般动词 欲因此降武。(汉书李 广苏建传) 使动用法 涉间不降楚。(史记·项 羽本纪) 一般动词
形容词的活用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 (庄子·齐物论) 是以君子远庖厨。(孟 子·梁惠王上)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 心舆?(同上)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公孙丑下)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汉书·艺文志) 能富贵将军者,上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动 词 的 活 用
·
·
动词的活用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 有时不及物动词的宾语可 以来之。(论语·季氏) 以省略.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 项伯杀人,臣活之。 也 . (论语·季氏) (史记· 项羽本纪)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 买臣深怨,而欲死之。 病( ). ( ).(《荀子·天论》) · ( 汉书·朱买臣传)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 接,可烧而走( )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 战》)
本章习题
指出下列语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论语·微子》)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 《满庭芳》)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 《一剪梅》) 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韩非子·十过》)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尽心下》)

古汉语语法全解析

古汉语语法全解析

第三章语法(上)第一节语法概说每一种自然语言都有一定的语言的组合法则,人们只有按照一定的组合法则把语法单位组合起来,才能构成语言,才能表达和交流思想。

语言中的这种组合法则就是语法。

人们对于自然语言中的组合法则进行研究所形成的科学,就是语法学,或叫理论语法,亦简称语法。

目前语法学界将语法单位一般分为四级,即语素、词、短语、句子。

各级语法单位内部又可以根据不同的语法特点而分成若干大小不同的类别,例如词可以分为实词与虚词,实词又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虚词又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等;短语可以分为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等;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和复句内部又可以分为若干类。

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在语音、词汇和语法这语言的三要素当中,古今语音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今词汇的发展变化也是相当大的,而只有语法是比较稳定的。

尽管语法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交又网络,并且处在变动之中,然而就其基本结构来看,古今语法仍然具有一致性。

当然,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语法毕竟有它的显著特点。

譬如: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词类的数目大致相同,一般分为十二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然而在语法功能方面它们之间还是有所不同,例如:现代汉语里一般把代词划归实词,而古代汉语里则划归虚词,这是根据古今汉语里代词的不同特点而划分的。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实词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古代汉语里存在着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并且往往是其他类的实词活用为动词。

现代汉语里也有词类活用,但远不及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那样普遍。

从词性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数词用作动词。

从用法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一般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

另外,古代汉语里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还有为动用法,等等。

03古代汉语·语法(1)

03古代汉语·语法(1)
古代汉语 ——语法
语法学
第一章 古代的汉语语法研究 第二章 《马氏文通》 第三章 实词
第四章 虚词
第五章 句法
第一章 古代的汉语语法研究
第一节 汉语语法研究简史(详见“古代汉 语语法PPT”) 第二节 词类研究
一、虚词 二、动词、形容词 三、词类活用
第三节 句法研究
一、句子结构 二、语序 三、句式
《卫风·硕人》“硕人其頎”,疏:“以类宜 重言,故笺云頎頎然也。”
唐孔颖达疏继承毛传声貌词之说而有所发展。
第二节 词类研究
三、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问题,先秦人已有所涉及。
《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乃瓜。瓜也 者,始食瓜也。”
古人还注意到了使动和意动。
《国语·楚语》:“子尚良食,吾归子。”韦 昭注:“使子归也。” 《左传·昭公十七年》:“夫子将有异志,不 君君矣。”孔疏:“刘炫云:乃是不复以君为 君矣。”
《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
月。”《公羊传》:“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
月?王正月也。” 即认为“王”是“正月”
的定语。
第三节 句法研究
一、句子结构
《诗毛传》中有不少分析句子结构的例子。
《周南·关雎》:“琴瑟友之。”传:“宜 以琴瑟友乐之。” 明“友”做动词用; “琴瑟” 则是“友”的状语。 《周颂·天作》:“天作高山。”传:“天 生万物于高山。”用介词“于”表明“高山” 做“作”的补语。
一、虚词
元泰定元年(1324),卢以纬收集古籍中的常用 虚词129个,著成《语助》一书,这是我国虚词专 著的先河。
清刘淇《助字辨略》,将476个虚词,分为30类, 是对虚词分类的第一个人,奠定了古汉语虚词研 究的基础。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收汉以前古籍中的虚词 160个。因声求义;多解释特殊用法;材料宏富, 分类细密,体例严谨。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力作。

古代汉语课件---语法部分(2010)

古代汉语课件---语法部分(2010)

古代汉语的句子成分位置
二、宾语前置 (一)定义
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 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语言现象叫做宾 语前置。 (二)宾语前置类型及条件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包括:
古代汉语的句子成分位置
(1)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宾语而前置 (一定 前置),例如: ①吾谁欺?欺天乎? ②君何患焉? ③又谁敢怨? ④曰:“奚冠?”曰:“冠素。”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五)主语+副词+谓语+(也),如: 1.身非木石。 2.(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是皆秦之罪也。 四、判断句的变式 (一)判断句的省略形式 1.省略用来复指主语的指示代词。如,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 (是)寡君之愿也。
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
一、什么是被动句 被动句是叙述句中的一种类型。汉语的
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 以分成两类: (一)主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 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季氏将伐 颛臾 (二)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 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
如: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③官军加讨,屡为所败。(旧唐书黄巢传)(被黄 巢)
2.“所”,原是特殊代词,此句式中已虚化,没有指 代作用,只是帮助表示被动。
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
(五)“被”字句 1、“被+名词(实施者)+及物动词” 2、“被”
先秦是一个及物动词,“覆盖、遭受、蒙受等 意义。例如,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战 国策燕策);战国末可以带动词宾语。例如,国 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 “被”后出现及物动词,有了虚化的可能性。东 汉以后,“被”可以介绍施事者,于是变成介词。 例如,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现代汉语被动句式产生了。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总结词
对偶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字数相等、结构相 似的句子来表达相近或相反的含义。
详细描述
对偶通常由两个对仗工整的句子组成,它们在字数、结构和 意义上相呼应,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修辞手法能够增强语 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感,使表达更加鲜明有力。
排比
总结词
排比是一种通过连续使用三个或以上结构相 似的句子来加强语气的修辞手法。
句子结构复杂
古代汉语中长句较多,句 子结构相对复杂,需要仔 细分析才能理解。
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区别
词汇差异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上存在较 大差异,一些词的意义和用法已经发 生了变化。
句法结构
时态和语态
古代汉语与时态和语态的表达方式与 现代汉语存在差异,如古汉语中常用 “已”、“矣”等词语表示时态和语 态。
详细描述
排比句式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使 表达更加有力。通过连续使用多个结构相似 的句子,排比修辞能够突出强调某个观点或 情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语言的震撼 力。
借代
总结词
借代是一种通过借用与原事物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原事物的修辞手法。
详细描述
借代修辞通常利用事物的特征、属性或关系来代替该事物本身,使语言表达更加简洁、生动、形象。 通过借用与原事物相关的事物,借代修辞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 力。
判断句
总结词
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描述。
详细描述
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用来描述某人或某事物的性质或状态,通常使用“是”、“ 为”、“乃”等词语来标识判断关系。例如,“刘备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开国皇帝 ”表示刘备的性质。

古代汉语讲义(1)培训课件

古代汉语讲义(1)培训课件

古代汉语讲义大学本、专科一年绪论、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音韵学、诗词格律、修辞学、标点、翻译、训诂学杨小平古代汉语纲要•古代汉语纲要•Ⅰ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也是阅读古书的工具课。

•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是:比较系统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并具有运用所学古代汉语知识阅读一般文言文的能力。

•Ⅱ考试内容和一、绪论部分1、古代汉语的性质范围2、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意义3、古代汉语课所包含的知识:主要有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诗词格律和工具书使用等,此外还涉及到古书注释、古文阅读、古文今译和文化常识(包括修辞)等。

二、文字部分1、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2、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汉字本义的关系;3、部首、偏旁、形符、声符;4、省形、省声、亦声;5、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区分•6、汉字书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7、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8、本字、借字、通假字。

•该部分重点要求:•1、掌握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方法;•2、能够运用汉字的造字方法探求常用汉字的本义。

•三、音韵部分•1、古代汉语中的古音、今音;•2、中古汉语的声母--三十六字母•3、《诗经》的分韵、《广韵》的韵部、平水韵;•4、双声、叠韵;•5、四声;•6、古音通假;7、破读;•8、叶韵;•9、古注的注音方法:读若、如字、直音、反切;•10、切语上字、切语下字;•11、特殊读音的字和异读字。

•该部分重点要求:•1、掌握古音通假知识和规则;•2、具有分析辨认常见通假字的能力。

•四、词汇部分•该部分要在掌握现代汉语词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1、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2、单音词、复音词、联绵词、单纯词、合成词;•3、偏义复词;•4、多义词;本义、引申义、义项;5、同音词;•6、同源词;•7、同义词及其辨析;•8、古今词义的演变和古今词义的差异。

•该部分重点要求:•1、古今词义的差异。

语法(一)古代汉语

语法(一)古代汉语

(一)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在古代汉语中 不及物动词后面带宾语时多用作使动。 1.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 安之。《论语· 季世将伐颛顼》来:动词使动用 法,使……来。 2.城陷,贼以刃胁降巡。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 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 治通鉴· 赤壁之战》走:动词使动用法,使…… 逃走、打败。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左传· 僖公 三十年》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位于甘肃省渭源县境内的首阳山, 因伯夷、叔齐长眠于此地而闻名全国。
伯夷叔齐塑像
东山指位于山东省蒙阴县的沂蒙山,主峰海拔1156米, 是山东省第二高峰,和120公里外的泰山遥相呼应,被 称为“亚岱”。
山东泰山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 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两个名词联用,前一 个名词主观上把它后面的名词看作这个名词所代 表的人或事物。即“把宾语当作谓语”。 • 1.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 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药。 • 2.(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 君客我!”《战国策· 齐策》客:名词意动用法, 把……当成客人。 成语幕天席地(以天为幕,以地为席)、草 菅人命(把生命当野草)。
相同处:①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 ②两种用法均由形容词的活用形成。 不同处: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主语 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或者能够实现的, 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 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
三、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 还经常活用为一般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 词含义,我们称之为“名词用如动词”。名词活用为一 般动词,比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普遍得多。 如: ⑴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张衡传》 目:用眼睛瞪。——要翻译成一个与名词相关的动作。 ⑵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说苑· 贵德》 后一个“风”和“雨”都活用为动词,“风人”,即吹 拂人。“雨人”即滋润人。 ⑶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蹄: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蹄子踢。

古代汉语PDF.pdf

古代汉语PDF.pdf

语法(一)词类活用一、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1、①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②划分词类的目的③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2、词类活用主要是有关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问题。

下面一起回顾一下这三类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

❖名词——指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谓语❖动词——指表示动作、行为和发展变化的词,经常作谓语。

❖形容词——指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的词,经常作定语、状语和谓语。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1、词类的活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个有固定属类的词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充当别的词类使用,就叫作词类的活用。

❖2、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别:前者是指某个词临时活用作别类词,后者是指某个词具有两种词性或两种以上的词性。

例如:❖⑴铁了心了。

(活用)❖⑵我们应当学习群众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词汇。

(因活用变兼类词)❖⑶我翻译了一本书。

(兼词)古汉语词类活用例子: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⑵将军身被坚执锐。

(《史记·陈涉世家》)练习: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⑵草木有生而无知。

⑶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⑷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有的兼词兼有三种或三种以上的词性:例如❖⑸雍水暴益,荆人弗知。

❖⑹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⑺其家必日益。

❖⑻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由此可见,词的兼类现象,词义有明显的变化,是词义引申的必然结果,不是词类的活用。

❖某一类词,活用得久了,也可以转化为兼类词。

❖词类的活用,最重要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是古代汉语特殊的语法现象。

三、名词活用作动词1、普通名词活用作动词。

例如:⑴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⑵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

⑶驴不胜怒,蹄之。

⑷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⑸城朔方城⑹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比拟
比拟的定义
比拟的作用
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 物拟人化或拟物化,以形象地表达出 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拟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同时也可 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比拟的分类
根据比拟的特点,可以分为拟人和拟 物两种类型。拟人是指将事物人格化 ,赋予其人的特征;拟物则是指将人 物物化,赋予其物的特征。
紧缩句
总结词
结构紧凑,言简意赅
详细描述
紧缩句是指结构紧凑,言简意赅的句型。在紧缩句中,通常会省略某些词语或合并多个 词语,以使句子更加简练。例如“不为也”(省略了否定词“不”)表示不作为的原因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词语或句 子成对地排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THANKS 感谢观看
介词
总结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的词。
详细描述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如“于”、“在”、“以 ”等。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一起使用,构成介词短语,用于描述动作行为发生的背景
和条件。
连词
总结词
表示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词。
VS
详细描述
连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词语之间的逻辑关 系,如“与”、“及”、“则”等。连词 通常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词语或短语,表 示它们之间的关联或逻辑关系。
主从结构
总结词
主从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 其中一个分句是主句,其他分句是从句,从句对主句进 行补充说明或修饰限定。
详细描述
在主从结构中,从句通常出现在主句之后,用来进一步 解释或补充说明主句的内容。从句可以是形容词从句、 名词从句或副词从句等,它们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 色,使语言表达更加复杂和丰富。

古代汉语语法(一)

古代汉语语法(一)

古代汉语语法(一)第一章词类活用一概说(一)词的语法分类:词类,就是从语法的角度给语言中的词划分类别。

划分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词与词的结合关系。

组合、聚合关系),同时可以结合意义和形态。

根据传统语言学理论,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是可以独立担当句法成分的词,一般意义较具体实在,能单独回答问题(朱: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开放与封闭)。

反之则是虚词。

虚、实两大部类之下分别包含了若干类词,但具体类别和所属则有出入。

《现代汉语》(寥黄本):实词——名、动、形(区别词近年独立出来)、数、量、代、副、叹、拟声;虚词——助、介、连、语气。

胡裕树本把叹词、拟声词放在虚词类。

朱德熙《语法讲义》归副词为虚词(向熹《古汉语知识辞典》同),又把叹词和拟声词独立与虚词、实词并列的第三大类。

每一类词都有它们意义和用法上的共性,我们之所以给词进行语法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说明词义和用法。

(二)“词类活用”理论的由来:大家知道,汉语和西方印欧语有很大的不同。

词的多义性与多功能性在汉语中非常普遍(古汉语尤为突出),因而对词进行语法归类就显得不那么容易。

第一次建立了汉语语法理论体系的《马氏文通》(1898)就此提出了“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观点(此后持此观点者有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反对马建忠(1845~1900)的“字无定类”说,主张根据词的本用定类,不能以修辞上的特例作为语法上的通例,不能以例外否定规律,又创动词的“致动”、“意动”两个术语,成为“词类活用”说的首倡者。

王力《古代汉语》(1962):“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由于仿古的习惯,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

”此后,在古汉语教学中,“词类活用”的理论被普遍采用。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ppt1 通用优选精品PPT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ppt1 通用优选精品PPT
❖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非并列结构,又非偏正 结构,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 A、形成动宾结构,前一个名词活用。例: ❖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蠧》) ❖ ①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
❖ ③欲因此降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使动用法 ❖ ④涉间不降楚。(史记·项羽本纪) 一般动词
中古以后人们曾经把用
做使动的某些及物动词 ❖ 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
改变读音(破读): 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 传·宣公二年)饮yin4
(论语·子路从而后) 食si4,见xian4
❖ ② 饮余马于咸池,總 余辔于扶桑。(屈原 《离骚》) 饮yin4
❖ ⑦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 驾,故人重之。(韩非子·五蠹)
❖ ⑧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晁错·论贵粟疏)
❖ ⑨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史 记·淮阴侯列传)
❖ ⑩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三)名词的活用
❖ 名词的活用包括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
❖ 1、名词用做一般动词。
❖ ②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
❖ ③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 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 ④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
名词作状语与词类活用的区别:
名词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教材说是“为了 叙述方便,我们把它放在词类活用这一节里来谈。”
❖ 2、动词用为名词
❖ 动词在句子中常常作谓语,用来陈述、描述 主语,构成主谓关系。但是,文言文中,在 特定的情况下,动词因表达的需要,临时改 变词类用作名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者宾 语,这种临时将动词活用为名词的现象,在 语法上,我们称之为动词用如名词。例如:

古代汉语(全套课件220P)

古代汉语(全套课件220P)

(二)词典
1、《辞源》我国近代最早编成的一部语文兼百 科性质的词典。陆尔奎等人编写,收字10000多 个,以字系词。 部首检字法,214个部首。1958年开始修订,成 为专供学习研究古典书籍用的大型辞书。 注音采用汉语拼音方案和注音字母,同时加 注《广韵》的反切; 释义和引证都比较完善,详备。
2、《辞海》舒新城、张相等人编写,1937年中 华书局出版,是一部兼有字典和百科性质的 大型综合辞书。 收单字14872个,词目91706条,共计106578 条。 《辞海》一部百科性质的工具书,对一般的 词语、成语典故、地名及社会、自然科学的 术词都有收录讲解。
(二)工具性。
是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 要系统地掌握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 修辞、古书注解等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 分析说明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提高阅读古 籍史书的能力。
宋朝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 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 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 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 外。’
(三)人文性。
本课程的学习要注重传统文化与道德的传承与教育。 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学习中要有意识的批判地继承,弘扬传统美德,提 升我们的道德人文素养。尤其是文言选文部分,内 容丰富,其中蕴含了许多传统文化与道德理念,学 习中要吸取其精华。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 为政》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 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 泰伯》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论语· 里仁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孟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蜀志传》

词类活用—语法简介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课件)

词类活用—语法简介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课件)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语法功能, 离开特定语境,依然存在,是固定的而非临时的。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起义》
知:动词“知道”。
(2)草木有生而无知。
——《荀子·王制篇第九》
知:名词“知觉”。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
1. 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为动 用法、名词作状语
语法
知识点1: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知识点2:词类和词类活用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什么是语法?
语法(也叫古代汉语语法?
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结构上存在差异,古汉语和现代汉 语也一样,如果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去理解古汉语,则会出现误解。 学习古汉语语法重点是了解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在阅读 文言文时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容易造成误解的语言现象。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重点
堂 小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基本内容

• 词类的划分
• 词类活用和兼类
子归,何以报我?
——《左传·楚归晋知罃》
何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 此处前置,即“以何”。
词类
根据词的语法特点(包括形态变化、组合能力和造句功能 三方面)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 在汉语的语法系统中,根据能否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将词 分为实词和虚词。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副词
2. 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动词作状语 3. 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
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4. 代词活用 5. 数词活用

古代汉语语法知识上讲课资料

古代汉语语法知识上讲课资料
子夏云何? 《论语·子张》 武帝问:“言何?” 《汉书·酷吏传》
二.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 未前置。
吾于何逃声哉? 《列子·汤问》 晋师退,军吏曰:“为何退?”
《史记·晋世家》
返回本章目录
象声词用作动词
三.象 声 词 用作动词

其兄自外至,曰:“是鶃鶃
之肉也。”出而哇之。
《孟子·滕文公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史记·孔子世家》 语是喻体。翻
曹公,豺虎也。
译时应加动词
《赤壁之战》
“像”。
返回本章目录
判断句的活用- 2
二. 因果 判断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 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战国策·齐策》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管仲之力也。
《论语·宪问》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 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用判断句的形 式表达了因果 关系复句的内 容,主语说明 事情的结果, 谓语说明产生 的原因。翻译 时应加上“是因 为”。
古代汉语语法
1
语法
第一节 判断句
第二节 被动句 第三节 宾语前置 第四节 词类活用 第五节 名词作状语
用助词的 用副词的 用动词“为”的 用判断词“是” 的 判断句的活用
动词宾语前置 介词宾语前置
表示比喻 表示态度 表示工具 表示时间 表示情理或依据 表示处所或方位
于字式 见字式 为字式 被字式
名词用作动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为动用法
宾语因强 调而前置。 用代词“之” 、 “是”复指 宾语。
返回本章目录
介词宾语前置- 1
二. 介词 宾语的 前置
1.许子奚为不自织?
《孟子·滕文公上》
不然,籍何以至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